禪,不是要你放下,而是要換個角度看待萬事萬物。
第一部完整收錄禪宗傳承公案的權威之作!
我到底為誰而忙?一定要成功嗎?
該不該堅持下去?怎麼做才對?要不要換工作?
千百位禪僧鬥機鋒、悟禪趣,
轉化為現代人工作疑難雜症的智慧良帖!
無事讀,會心一笑;得意讀,擊掌徹悟;困頓讀,茅塞頓開!
千年禪宗教你淡定工作的職場智慧
˙豁達定位,淡定工作
˙低頭做事,抬頭做人
˙成全他人,成就自己
透過歷代禪師傳承故事、一百多則精采且讓人會心一笑的禪機公案,
一一剖析人人都會遇到的做人做事的九大疑問:
「誰綁住了你?」「是誰的錯?」「這是對的嗎?」
「該不該堅持下去?」「怎麼做才對?」「要堅持到什麼時候?」
「有所謂的成功典範嗎?」「真的能成功嗎?」「到底為誰而忙?」
藉由「禪」的智慧與機趣,讓人開心工作、職場中如魚得水。
【淡定工作的職場智慧】
做牛做馬、看老闆臉色,卻一直得不到老闆重用?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心性豁達,才能在職場長久生存!
讓主管重用、同事信任的最大祕訣在於?
──懷讓啟發道一:「磚頭不能磨成明鏡,整天枯坐,就能成佛嗎?」
學會低頭做事等於打好人脈第一步!
職場就是大團隊,顧好自己也要想想別人!
──義玄禪師:「一為山門造風景,二為後人樹榜樣。」
適時的成全別人,打造零怨氣的快樂職場!
禪。
賜你寧靜,去接受你不能改變的;
賜你勇氣,去改變你能改變的;
賜你智慧,去分辨兩者的不同。
【禪是系列】 ----------------------------------------
本系列共四本,是居士辛勤筆耕幾十年的智慧精華,將「禪態度」完美連結現代人心所需要的平和智慧,從上千年的禪宗傳承歷史、千百位禪師的靈感、精選上萬則公案、古今適用的道理和智慧,敘述深刻而細膩。
除此之外,每一段禪宗故事之後,加上「禪機新語」與「延伸閱讀」,讓讀者在汲取禪宗智慧的同時,不忘舉一反三,將禪的觀念、禪的方法能在現實生活中進行實踐與體會,真正學以致用,為繁忙緊張的都市生活減壓,並尋找心靈出口。
解惑、指引人生,最實用、易懂的活用禪書!
流傳千年的道理,讓你越活越自在,內心幸福不苦惱!
作者簡介:
明一居士
明一居士當今著名禪宗學者、禪學作家,現任河北禪文化中心研究員。居士潛心研修佛教、禪學二十餘年,對於禪的理解不僅精通於知見層面,更有真修實證的功夫。曾參與由國學大師南懷瑾作序的《虛雲和尚全集》編著工作,著有《河北佛教史》《讀佛即是拜佛》《禪是》系列等多部作品,暢銷近50萬冊。
《禪是》系列是居士辛勤筆耕幾十年的智慧精華,向現代人全面介紹禪宗在漫長歷史中淬煉出的精髓,匯集了禪公案以古鑑今的現代職場、生活、心靈及人生智慧與態度。
章節試閱
試閱1
道信問:解脫法門?三祖僧燦:誰綁著你?
──心中的欲念綁著你
慧可入達摩門,取得衣缽,成為禪宗在中土的二祖。後來,他把禪法傳於僧璨。三祖僧璨得到衣缽後,一直隱居修行在舒州皖公山。隋朝開皇十二年(西元五九二年),一位法號道信的小沙彌〔13〕 ,偶然聽了一位雲遊僧背誦僧璨的禪學名著《信心銘》,心中升起了無限的歡喜。他小小年紀,學法之心卻異常堅定,求道之情十分迫切。他跋涉數千里,從黃河岸邊的河南沁陽,一直走到長江之濱的安徽潛山。在皖公山,終於見到了仰慕已久的僧璨大師。
◤他在跪拜行禮後,說:「大師慈悲,請教給我解脫法門。」
僧璨不動聲色地問:「誰綁著你呢?」
小道信一愣,驚詫地說:「沒有人綁著我呀!」
僧璨大喝一聲:「沒人綁著你,那你還要解脫個什麼?」◤
少年道信就這樣突然開悟。難道,就是這麼簡單?其實,有什麼複雜的呢?
我們世人都是自己給自己套上一層又一層枷鎖,加上一道又一道束縛,從而使我們的心靈之中多了許多鉛墜,堵塞了無限遐想的空間,無法自由自在地展翅翱翔。
●[禪機新語]緊抓著不放的是誰?──放手即是解脫!
我們生活的世界上,在一個地方,有一種捕捉小猴子的妙法。
當地人在椰子殼上挖一個小洞,洞口的大小恰好能讓小猴子空著手伸進去,卻無法握成拳頭拔出來。然後,他們將椰子殼綁到樹上或固定在地上,再往洞中放一些猴子愛吃的食物。一個簡單的無法再簡單的陷阱,就這樣完成了。他們躲得遠遠的,靜待小猴子上鉤。
幾乎沒有不貪吃的小猴子,也幾乎沒有猴子能禁得住香噴噴的誘惑。
於是,就有小猴子聞香而來。牠非常機警地向四周張望,沒有人,真的沒有人。起碼,在牠嗅覺範圍內沒有人的氣味。其實,就算有人,就算人們突然出現在幾丈遠的地方,牠也不怕。憑著牠猴子的機靈與敏捷,憑著牠出色的彈跳與攀爬能力,牠可以輕而易舉地逃離而去。人只能看見其影,卻無法追上其蹤。
人經常說自己是猴子變的,其實人們很對不起自己的遠祖,早已退化得比狗熊還笨,哪還有一點猴子的靈巧?
哈哈,抓住啦,抓住啦!小猴子得意忘形,因為牠已經將食物緊緊抓在手中。但是,牠雖然饞涎欲滴,卻無法將美食送到口中。因為直著伸進洞中的手,握成拳頭之後,卻無法再拔出來。
本來空著的手掌,一旦緊緊抓住夢寐以求的東西後,便膨脹了許多。
設置陷阱的人來了。
小猴子驚惶失措,心驚膽戰,卻無法逃脫。並沒有誰捉住小猴子,沒有任何東西緊緊抓住牠不放,連那只椰子殼中也沒有任何機關;恰恰相反,是小猴子自己抓住了自己,因為牠伸進椰殼中的手仍緊緊抓著食物不放,於是就將自己緊緊捆綁在這裡,死死束縛在椰子殼上。牠只要將手中的美食放下,把手鬆開,就能將手從椰子殼裡拔出來,隨時都可以逃之夭夭。然而,鮮有猴子能在這種情況下逃脫。因為,心中的貪欲,在不知不覺中使牠緊緊握著到手的東西,始終不肯放下。
◤是誰捉住了猴子?是誰捆綁著我們?◤
如果將陷阱中的食物換成金錢、美色、官位、名聲,那將如何?試問天下,看到這些東西,有幾人能不去抓?已經將這些東西緊緊攥在手中的人,又有幾人能放下?
在現代生活中,因為心中的欲念,使我們在不知不覺中一直受縛。於是,我們自己將自己緊緊捆綁在各種欲望的車輪上,在它的驅使下奔波旋轉,以為得到前面的東西,就會罷手。卻不知,人,有貪婪的弱點。
換句話說,對很多人來說,欲望是永遠不會得到滿足的,甚至越刺激越強烈,所以不少人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還不肯鬆手。
◤有人問六祖慧能的法孫石頭希遷禪師:「什麼是淨土?」
石頭大師說:「誰能汙染你?」
又有人問:「什麼是禪定?」
石頭反問:「誰能擾亂你?」
原來,一切都在於自己。◤
★心中的貪欲,在不知不覺中使小猴子緊緊握著到手的東西,始終不肯放下。★
試閱2
說事也說禪,禪在每一個契機裡
──熟能生巧,巧就是掌握事情的道理所在!
慧能揮汗如雨地劈柴。他本是樵夫出身,劈起柴來自然得心應手,斧落柴裂。
不遠處,弘忍在背後悄悄觀察著他。慧能渾然不覺,揮斧不止。弘忍走過來,叫道:「慧能!」
慧能轉頭見是師父,深深磕頭。弘忍問:「慧能,你已經來到寺裡一個多月了,過得怎麼樣?」
慧能回答:「挺好,師父。」
弘忍沉吟了一會兒才說:「你剛來那天,我有意難為你,還斥駡你,你是不是覺得師父對你太刻薄了?」
慧能說:「師父待我恩重如山,弟子終身難報。」
弘忍道:「其實,一見面我就很喜歡你。尤其是你對佛性的論述,簡直就跟我師父──四祖道信與我初次見面時說的一模一樣。那天,我很想和你好好談談。但不知為什麼,你的師兄們不太歡迎你。我怕人多嘴雜,將來對你不利,因此就故意訓斥了你一頓。」
慧能說:「弟子當時就明白師父的心思,所以,自從到寺裡,一直躲在後院,也不與師兄們打交道,一來不給師父添麻煩,二來省得師兄們產生誤會。」慧能撿起一個木墩,用袖子擦了擦,扶師父坐下。
五祖弘忍撿著慧能劈開的木柴看了看,問:「我看你劈柴時,斧落柴裂,很少劈第二斧,是什麼緣故?」
慧能隨口說:「我在家時便以打柴為生,熟能生巧吧。」
◤弘忍緊接著問:「巧從何來?」◤
慧能搖搖頭,老老實實說:「沒想過。」
弘忍拿起幾根木柴,指給慧能:「你看,你每一斧都不離木紋的癥結之處,這就是外力插入的契合點。」
◤弘忍擺好一截原木,說事也說禪:「看準契機,單刀直入,無明結為之頓開!」◤
話完斧落,圓木裂成兩半。
慧能拿起師父劈開的木柴看看:「真俐落!師父,你也劈過幾十年柴?」
弘忍搖搖頭:「不是我劈過柴,而是我會劈柴。」
慧能似懂非懂地望著師父,想聽師父解釋。
弘忍反而問慧能:「你在家時劈柴,來到東山寺還是劈柴。與其在這裡劈,不如在家中劈,何必要艱難跋涉幾千里呢?」
慧能一頭霧水,不知師父究竟想傳達什麼禪機,只好求師父:「弟子愚笨,請師父明示。」
◤弘忍說:「慧能你應該知道,因為你是為學佛而來,所以,此柴非彼柴。這就是發心不同,道則不同,果便不同。」◤
慧能搖搖頭:「弟子還是不明白。」
弘忍正色道:「自從佛陀把正法眼藏〔22〕 傳給初祖迦葉尊者,至今已一千多年,歷經三十二代。這中間求法者眾多,但得道的人卻鳳毛麟角。為什麼?因為『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你現在在寺裡打雜,看似與學佛、修禪無關。而實際上,禪,無形無相,不可言說。◤禪在哪裡?就在飛花、落葉、針頭、線綑中,就在劈柴、挑水、舂米、掃地中,就在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裡。禪,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啊!◤你好自為之,好自為之吧!」
如驚雷貫耳,震醒夢幻。師父一席話,在慧能心中產生強烈共鳴,他喜不自勝,情不自禁,撲通跪倒,五體投地,十分感激地喃喃道:「謝謝師父教誨,謝謝師父大恩大德,謝謝師父……」
無人應承。慧能抬起頭,師父早已走遠。
斜陽灑金,風舞桃花。風吹拂著五祖的僧衣,飄落的桃花瓣在他四周飛旋。
夕陽的光輝籠罩著他的身影,渾身散射著奇異的光彩。
試閱3
境由心造,法由心生
──事端的產生皆由自起,可別庸人自擾!
這是偶然的巧合,還是歷史的必然?
這一天,是唐高宗上元三年(西元六七六年)正月初八。
慧能看到法性寺(今光孝寺)高高的旗杆上幢幡〔4〕 高掛,迎風招展,心中一陣興奮。他知道,寺院裡幢幡升起,五色彩帶飄揚,表示有重大法事活動。
今天單升幡旗,則表示寺裡有高僧講經。
慧能跟隨著絡繹不絕的人流,緩緩走進法性寺。
法性寺,是南國規模最大的寺廟,尤其是寺中的戒壇,可以說是天下聞名。
在僧眾中,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
早在南北朝時期,印度高僧求那跋陀羅〔5〕 建造了這座戒壇,並預言,二百五十年後,將有肉身菩薩在壇上受戒。在他建壇八十年以後,另一位聖僧專程從印度帶來一株菩提樹,栽種在戒壇旁,他還立碑刻文:一百七十年後,當有肉身菩薩在菩提樹下大開法席,普度眾生。
二百五十歲的戒壇依舊莊嚴,一百七十年的菩提高大參天,枝繁葉茂,樹蔭匝地。它們在企盼著肉身菩薩的到來嗎?
慧能嘴角泛起一縷神秘的微笑。
大殿裡,僧俗四眾井然有序地盤坐在蒲團上,等待著印宗法師開講《涅經》。這時,大殿內一片寧靜,大殿外五彩繽紛的幡旗在陽光照耀下,在春風的吹拂中,自由地招展,煞是好看:蔚藍的天空,因它絢麗的色彩而生機勃勃;古老的寺廟,因它的曼妙飄揚而意趣盎然。許多人都被這奇妙的景象所吸引,扭頭觀望。一位青年僧人大概過分投入、過分陶醉了,不知不覺喃喃道:「春風吹得幢幡動,赤橙盡染豔陽天……」
一個老年和尚不客氣地打斷他的沉吟,喝斥道:「年輕人!一天到晚心隨境轉,只知吟詩作賦,禪機卻一竅不通。什麼風吹幡動,應該說是幡自己在動。」
青年僧人倒吸了一口涼氣,一臉的茫然:「你,你是說,幡自己在動。」
「那當然。因為幢幡高掛,就有了飄動的可能性,所以……」
這時,正好風停了,漫天飄舞的幡旗靜靜地懸垂下來,一動不動。青年僧人急忙打斷老和尚的話,說道:「不動了,不動了!你看,你看,幢幡真的一動不動啦!因為眼下沒有風!有風則動,無風則停。可見,是風吹幡動。」
老和尚漫不經心地望著高高的旗杆上如死蛇一樣紋絲不動的幢幡,不慌不忙說:「照你這樣說,動性在風而不在幡了?」
「那當然,你自己不是都看見了嗎!」
「那好,我來問你,剛才那陣風,是不是也吹拂了白雲山?」
白雲山,是南海城外的一座風景秀麗的高山。在法性寺裡,抬頭就可以看見它直插天際的峰巒。
青年僧人說:「白雲山離這裡不遠,吹動幢幡的風,應該也能吹到它。」
「那麼,白雲山剛才是不是也像幢幡那樣搖擺不止呢?」老和尚咄咄逼人的目光緊緊盯著青年僧人,「說呀,你倒是說呀!風是不是能吹動白雲山?」
「這……」青年僧人雖然張口結舌,無法回答,但他從心裡不服,總感到老和尚的理論有些似是而非。然而,面對人家的問難,他又無言以對。
正當他上不來又下不去,處境十分尷尬之時,一個清晰且堅定的聲音從大殿東南角傳了出來:
◤「我看,既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兩位師父的心在動。」 ◤
宛若巨石落入深潭,一時驚了寺院內的眾人,他們幾乎同時向聲音傳來處望過去。
一直閉目傾聽二僧辯論的印宗法師也眼睛倏地睜大,於是,他敏銳的目光將一個四十來歲、衣衫襤褸的漢子捕捉在眼中。印宗是親見過五祖弘忍的高僧,道眼明白,單單聽這一句話,他就知道,眼前這位說話的男居士非同小可。
所謂風動、幡動,本質上是心與境的關係。風是境,幡是客塵〔6〕 ,所以釋迦牟尼說:「有因有緣世間生,有因有緣世間滅。」佛法是緣起法,它的最高明處,就在於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諦──緣起性空。佛陀還說過,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所生,並且互為緣起,互為依存,互為條件,互為前提,也就是互為因果。
例如風與幡,如果只有風,或者只有幡,就不會有風幡舞動的現象;或者幡雖然有,但它沒有高高掛在旗杆上,無論再大的風,也無法將它吹動;或者幡升了起來,但風沒有吹在這裡,而是颳在其他地方,這樣都不會有風幡飄動的景象出現。
為什麼是心在動呢?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動靜、善惡、美醜、好壞…… 世界上的一切矛盾對立,都是我們各自依據自己的好惡、利害…… 強行分類而產生的。所有爭端的升起,一切矛盾的產生,也都是源自我們以不同的價值、取此捨彼的結果。◤誰對,誰錯?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慧能早就說過,境由心造,法從心生,一切都是我們的心在動。
當時,印宗大師的心也在動──他早就聽說禪宗衣缽南來了,莫非這個出口不凡的居士就是五祖的法脈傳人?於是,離座相問──果然是六祖出山了!
當時,慧能還是居士之身。於是,印宗就作為他的剃度師,為他在二百五十年前求那跋陀羅所建的戒壇上落發出家。也就是說,印宗是慧能的師父。但是,當慧能正式受戒之後,印宗立刻捨棄了自己的剃度師身分,反而拜在慧能座下,以慧能為師。
[禪機新語]輕鬆的靈魂,更能體悟人生美好!
佛祖拈花,迦葉微笑。
禪的精髓,在於心的感應和體悟,語言、文字往往是難以表達的。唯有心有靈犀,以心傳心,才能心領神會,心心相印。因此,禪宗以「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為宗旨,即心即佛,是心作佛,直承佛之心印。
其實,說起來,莫說成佛做祖,就是人世間穿衣吃飯,也莫不在於心的妙用。
錢鍾書曾經說:「◤洗一個澡,看一朵花,吃一頓飯,假使你覺得快活,並非全因澡洗得乾淨,花開得好,或者食物符合你的口味,主要是因為你心上沒有罣礙,輕鬆的靈魂可以專注肉體的感覺,以此來欣賞,來審定。◤」
人生之愜意,正是如此。
所以,要善待心,善用心,保持一顆明澈不昧的真心,不但能洞悉幽微,激發想像,更容易感悟日常生活中的美好。
★誰對,誰錯?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慧能早就說過,境由心造,法從心生,一切都是我們的心在動。★
試閱4
農禪並舉,光明心性展現其中
──禪就是認真做好手中的工作
農禪並舉的思想,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時期已有了萌芽。歷一百五十年而至懷海,開始正式列入《百丈清規》,自覺地從制度上加以規範化,這在禪宗史上是件具有深遠影響、重大意義的事。它對印度佛教以乞食、佈施為生的精神是個重大改革,進而使佛教適應了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基礎的中國國情,是佛教中國化的一個決定性步驟。
根據清規,上至方丈,下到沙彌,所有的出家人都必須隨眾勞動,沒有任何區別。懷海一直以身作則,先於大眾。直到晚年,他每天仍然像年輕人一樣到農田裡勞動。徒弟們看到師父如此高齡,仍每天下田幹活,心疼不已。他們也曾多次勸說、懇求,但懷海總是一笑了之,堅持農耕。見軟辦法沒成效,弟子們乾脆在頭天晚上將師父開荒用的鋤頭藏了起來。
第二天,眾僧都去開田,懷海找不到自己的工具,急得團團轉。弟子們趁機說:「師父,您年紀這麼大了,還和我們一樣幹活,讓我們看著實在於心不忍。萬一您累病了,我們該如何是好?大家商量過了,您就別下田了。您放心,我們每人多刨幾頭,就把您那份完成了。」
沒工具無法開荒,懷海奈何徒弟們不得,只好留在寺裡。到中午,禪僧們回來吃飯時,齋堂中不見師父的身影。師父怎麼了?病了?為什麼不來吃飯?上座弟子來到室內,詢問端坐在禪床上的師父為啥不去用午飯。
懷海說:「我是個無能無德的人,怎麼能讓別人代替自己的那一份勞動呢?既然我沒有參加開田,也就沒有資格吃飯。」
弟子們將飯端來,遞到他手邊,但懷海堅決拒絕。人是鐵,飯是鋼,何況懷海已經是白髮蒼蒼的老人了。弟子們很著急。但懷海仍不吃晚飯,若是餓一整天,豈不把人餓壞了?情急之下,弟子們跪倒一大片,請師父進食。但懷海異常堅定地說:「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眾人拗不過師父,只好將工具還給他。第二天,下田勞動的人群裡又出現了懷海蒼老而又快樂的身影。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從此懷海這一振聾發聵的自律之語風靡大江南北,成了禪宗一條不成文的規矩。時至今日,它早已成為千古名言,時時警策著宗門中人。真可謂一言傳千秋,高風動八方。
在六祖慧能之前,禪僧們已經認識到了參加勞動對修行者的心身有益。從六祖開始,則直接將勞作納入修行範圍。到馬祖、百丈,把各種生產勞動當成禪僧必不可少的日常功課,使農、禪結合,成了一種固定的傳法形式。甚至,在百丈懷海的理論體系中,直截了當將佛法、禪修等同於勞作。在懷海看來,◤當你在田間勞動的時候,忘懷一切,空諸所有,心與身完全投入到勞作中,也就是將自己的性靈回歸到至善至美的境界。在這個時候,光明的心性在艱苦的勞作中時時展現……◤
所以,修禪,並不僅僅是打坐,一心一意做好手頭工作,就是最好的禪修。
[禪機新語]積極心態是通往成功的秘訣
禪寺是潔淨的場所,連廁所都應該是一塵不染的。
視野所及,在寺院裡,方丈、監院〔5〕 之類的一、二把手的職位很有可能無人願意出任,但卑微、不引人注目的職位卻有一些人爭著、搶著做。而且,他們都是發自內心地要做好這份工作。因為在他們看來,艱苦的工作就是最好的修行。
他們是真正的禪者。
在河北趙縣柏林禪寺,有這樣一位和尚。我沒有見過他誦經,沒有看到他拜佛,也沒有見過他上殿,更沒有看到他參加什麼法事活動。每天只是見他手裡拎著一個小笤(ㄊㄧㄠˊ)帚,肩上扛著一支大掃把,為全寺做清潔。遊人隨手丟在石縫裡的瓜子殼,他用手指一個個摳出來;人們隨口吐的痰跡,他一點點擦拭乾淨……從晨至暮,從春到秋,從很多年以前一直到如今……
幾乎沒有人注意到他的存在,也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法號。他在打掃衛生的時候,你看不到他對汙垢的厭惡,也察覺不到他對清潔的歡欣,他只是默默地工作著。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寂寂無名的僧人,曾赤著一雙腳,一路從贛州跋涉三千餘里地,前往五臺山朝拜。
人家都說,心淨則道場淨;他說,道場淨則心淨。
對於俗世中的我們來說,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並充分享受工作的樂趣,是一個心中有禪意並懂得禪智慧的現代人應持有的基本心態之一。
工作,不但給我們帶來生活保障,還能發揮我們的價值。我們喜歡工作,對自己的工作有足夠的熱愛,就能從工作中得到滿足與快樂。
一個人,即便是維持最簡單的生存,也必須付出一定的勞動。現代人的體力勞動少了,反而很難發現勞動中的愉悅。這裡面的關鍵是心態,也就是對待工作的態度。同樣的工作,積極心態帶來的是愉快和成功,消極應付的後果則是痛苦與失敗。
保持良好的心態,不論做什麼工作都會感到快樂,而且越快樂越有效率,越有成就越快樂。就算是遇到困難,也會想方設法克服,並在挑戰中獲得精神滿足。相反,如果厭惡自己的工作,把工作當負擔,就會越做越難受,越做越痛苦,無論多麼有趣的工作,也會感到無聊。不管多麼簡單的事,都會感到困難重重。即使工作不出力,也會感到精疲力竭。調整好工作心態,去體會工作的樂趣,這也是禪師們對我們跨越千年的有益啟發。
試閱5
堅持到時機出現時
達摩祖師在將禪宗衣缽傳授給二祖慧可之時,說了一首偈子:「吾本來此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有人說,這「一花五葉」是指禪宗傳過五代之後,到六祖慧能大盛於天下,所以說「結果自然成」;也有人認為,這是指禪宗在中國發展過程之中,祖師們各展身手,先後創立了溈仰、曹洞、臨濟、雲門、法眼五大宗派,從此將禪宗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
五大宗派開山最早的,是溈山靈與他的弟子仰山慧寂共同創建的溈仰宗。
靈禪師原籍福州長溪(今霞浦),十五歲出家,二十歲到杭州龍興寺受三壇大戒。他在前往佛教名山天臺山途中,遇到了寒山大師。大師贈送他四句偈語:「餘生有緣,老而益光;逢潭則止,遇溈則住。」他百思不得其解,到天臺國清寺之後,多次向拾得大師請教,拾得告訴他:「你好好用功吧,將來自然就明白了。」他與拾得朝夕相處,打坐參禪習定。
欲視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
──去除妄念,人人可引發智慧
三年歲月悠然而過,靈的禪定功夫雖然大成,但腳跟仍然沒有點地。拾得大師指點他:「國清寺不是你歸家穩坐的地方,你大悟的因緣在那個『潭』字上。」於是,他遵拾得〔11〕 大師之囑,隨即前往泐潭,參禮百丈懷海。
百丈得知他曾學律、研經、習定,卻讓他去當典座,也就是食堂管理員。一天晚上,靈發現師父正在禪床上打坐,便悄然站立一旁。
百丈早已察覺靈的到來,故意問:「誰?」
「是我,靈。」
百丈說:「你去把爐子撥一撥,看看還有火嗎?」
靈在爐灰中草草撥拉了幾下,用竹管吹了吹,說道:「爐子熄滅了,已經沒有火了。」
百丈起身下坐,自己來到火爐旁,用火鉗在爐灰中深深一撥,當即夾出一塊帶有星星火紅的木炭,問靈:「你說沒有火,這是什麼?」
那星星之火恰似一道明亮的閃電,轟然射進靈的心裡,引爆了他內心的一團熾烈火花,照亮了他靈魂之中的黑暗──在這一瞬間,一粒小小的火種,引發了靈心性中的大光明……
悲喜交集的靈將自己的證悟講給師父。
百丈說:「你原來只是暫時走了一段彎路而已。◤佛經上說:『欲視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時機一旦成熟,就如同從迷惘中忽然醒悟過來,恰似本來早已忘記的事情突然又想了起來。到這時才明白,自己的東西不是從別人那裡得來的。◤因此祖師說:『悟了同未悟,無心亦無法。』所謂的開悟,也就是沒有了虛妄凡聖等心,心本來是佛,原來就早已備足。現在你已經開悟,要好好護持。」
第二天,靈跟隨百丈一同到山上耕田。
百丈問他:「你帶火種來了嗎?」百丈當然不是真的在問火。
大悟之後的靈自然勇於承當。他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帶了。」
「在什麼地方?」百丈進一步勘驗他,看他是否會手腳無措。
靈在地上隨手撿起一根樹枝,吹了兩下,遞給師父。
真是會者不忙,舉重若輕,四兩撥千斤。百丈見狀,一笑道:「如蟲禦木,偶然成文。」
小蟲能在木頭上啃咬出文字圖案,自然是非常偶然的事情。百丈大師是以此贊成弟子神妙禪機的不可多得,同時,他也是在告誡靈:不可放鬆禪修。
[禪機新語]靠自己顯現智慧光輝
當年,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睹明星悟道之後,所說的第一句話是:「人人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正如佛陀所說,我們每個人心靈之中都有菩提(覺悟)火種,其蘊含著無限能量。只要豁然開悟,我們也就有了與佛陀同樣的博大智慧。
在現實生活中,面對種種誘惑,我們總是心猿意馬,雜念不斷,很難保持長時間的專注,心境很難澄澈平靜,心性的智慧光明也就難以顯現。然而,別人的心燈無法照亮我們的心扉,去除妄念,只能靠我們自己,靠我們的悟性光輝,去引燃智慧的火種。
試閱1
道信問:解脫法門?三祖僧燦:誰綁著你?
──心中的欲念綁著你
慧可入達摩門,取得衣缽,成為禪宗在中土的二祖。後來,他把禪法傳於僧璨。三祖僧璨得到衣缽後,一直隱居修行在舒州皖公山。隋朝開皇十二年(西元五九二年),一位法號道信的小沙彌〔13〕 ,偶然聽了一位雲遊僧背誦僧璨的禪學名著《信心銘》,心中升起了無限的歡喜。他小小年紀,學法之心卻異常堅定,求道之情十分迫切。他跋涉數千里,從黃河岸邊的河南沁陽,一直走到長江之濱的安徽潛山。在皖公山,終於見到了仰慕已久的僧璨大師。
◤他在跪拜行禮後,說:...
作者序
禪與心的智慧
古人用禪心解煩惱,現代人同樣可以。因為禪心超越千年,熠熠生輝,從未老去。曾有人問五代十國時期的大龍智洪禪師:「什麼是微妙的禪?」
禪師答:「風送水聲來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
空中,梧桐落葉飄零;眼前,蕭瑟秋花凝霜。一位秀才問唐代禪宗大師趙州從諗(ㄕㄣˇ):「此情此景,如何感悟人生?」
趙州淡淡地說:「不雨花猶落,無風絮自飛。」
另一位唐代禪師投子大同與嵇山章禪師在室外品茶。大同禪師指著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綠樹、藍天白雲說:「森羅萬象,都在其中。」
章禪師將茶水潑在地上,然後問:「森羅萬象,在什麼地方?」
這就是禪,禪者的態度,禪者的智慧。
一位僧人向趙州禪師請教:「怎樣參禪才能開悟?」
百歲高齡的老趙州像是有什麼急事,匆匆忙忙地站立起來,邊向外走邊說:「對不起,現在不能告訴你,因為我內急。」
剛走到門口,禪師忽然又停住腳步,扭頭對僧人說:「你看,老僧一把年紀了,又被人稱為古佛,可撒尿這麼一點小事,還必須親自去,無法找到任何人代替!」
僧人恍然大悟:禪是一種境界,一種體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禪的感悟,是別人無法替代的──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須親口嘗一嘗。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唐肅宗問身為國師的南陽慧忠:「禪師!你跟隨六祖慧能學到了什麼禪法?」
慧忠指著天空中自在的白雲說:「陛下,您看空中那片白雲,是釘著的呢,還是掛著的呢?」
雲,因其沒有罣礙,沒有羈絆,所以能夠自由舒卷,任意飄游,隨時變化。同樣,禪無定法,因此而自由,而活潑,而生動。禪者或者說有禪心的人,生活自灑脫、逍遙、自在。
唐代另一位禪宗大師黃檗(ㄅㄛˋ)希運對其師爺馬祖道一的禪風十分敬佩,師父百丈懷海問他是否要繼承馬祖的禪法,黃檗禪師大搖其頭:「我若繼承馬祖,會葬送我的兒孫!」
百丈招招手,說:「你走近一些,我來對你說……」
想來黃檗禪師那樣的話是要挨師父巴掌的,然而他卻一個箭步過去,閃電似的給了百丈一個響亮的耳光。奇怪的是,百丈不但不惱,反而拍掌大笑:「莫道鬍鬚赤,更有赤鬍鬚!」黃檗禪師故意用一個無理的問題勘驗師父,百丈也自然懂得,所以對那「欺師滅祖」的話語和耳光大加讚賞:「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於師,方堪傳授。」
禪,超佛越祖,歷久彌新。
禪,全稱是「禪那」,梵語「靜慮」的漢語音譯。那是兩千五百年前,靈山法會上,佛祖釋迦牟尼手裡拈起一枝金蓮花,默然示眾。千百萬人莫名其妙,只有大迦葉尊者破顏微笑。於是,最神奇、最微妙、最不可思議的禪從此誕生了。 「以心傳心,不立文字」也就成了禪宗的要義。
◤禪,是心語。◤
南北朝時,東來的達摩在嵩山面壁經年,為禪宗在中土的初祖,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傳至盛唐,講求「頓悟」的慧能的南禪宗,戰勝講求「漸悟」的神秀的北禪宗,取得禪門正統的地位,慧能為禪宗六祖,其充滿靈性的「頓悟成佛」的大旗一舉改變漢傳佛教的格局,確切意義上的禪宗時代由此開始。後經中唐時代的馬祖道一、石頭希遷兩大禪系,名師高徒森森如林,打造了千年禪宗的不老傳奇。
從盛唐到南宋,是中國禪宗最偉大興盛的時代,由一花分五葉:臨濟宗、溈(ㄍㄨㄟ)仰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其中,臨濟宗又分出楊岐、黃龍二派。這一時代,偉大禪師層出不窮,一個個神奇的故事,一則則智慧的禪聲,一如雲霞燦爛。
北宋時,王安石問同僚張方平:「孔子去世百年,生亞聖孟子,但之後卻沒有人了,為什麼?」張方平說:「怎麼能說沒人呢?當然有,而且超過了孔、孟。」王安石問:「誰?」張方平說:「中唐時在江西傳播禪法的馬祖道一禪師。」王安石不解,問:「為什麼?」張方平說:「儒門淡薄,收拾不住,皆歸禪宗。」
禪,改變了中國的文化和思想,改變了人們的心靈和精神。沒有禪宗,就沒有宋明時的新儒家學說。所以後人評價宋明理學時,喜歡用「儒外禪裡」、「儒表禪骨」這樣的說法。
唐宋以來,從思想到文藝,再到生活,無不有禪的影子。它引得詩風嬗變,畫意超然;它使生活灑脫,心靈高拔。
禪,就是這樣生機勃勃,意趣盎然。
早在唐宋時,禪就以自己獨特的魅力,開始向我國周邊傳播。在日本,禪被認為是其傳統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其精神已滲透到日本民眾的日常生活中。二十世紀五○年代,禪,更以其獨特的東方神韻,征服了美國的青年,「垮掉的一代」無不從禪中尋找心靈和生活的新方向,進而成為世界上一道奇異的風景,這種熱潮風靡歐美,至今仍不衰。到中國來尋找禪的祖庭與靈根,成為很多西方青年的嚮往之事,並且正在路上。
禪,何以有如此的魅力?
因為禪的精髓和實質是智慧。
禪的智慧,是自然的規律,是人生的真諦,它超越形象與邏輯而講求靈感和頓悟的思考方式,可以使人奇妙地把握住生活和事物的本質。現代人尤其都市人的壓力無邊,禪正是解除這種內心紛擾與焦慮的靈丹。其實,禪,不是教你如何放下,而是教你換個角度看問題,從而使我們本不如意的人生充滿愜意與機趣。
◤禪,其實是一種生活實用化的智慧。◤
但禪的思維並不神祕,每個人都能將靈感頓悟的直覺發揮出來。「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感受我們都曾有過。因此,禪不是一枝不可親近的美麗花朵,而是你我都可留在心裡的智慧種子。只要我們願意,它就可以長成參天大樹,蔭庇和滋潤我們的生活。
本系列叢書由四部構成,筆者從中國古代上千位著名禪師的上萬則機趣百出、意味無窮的禪機公案中,精選出一朵朵最美的智慧之花,奉獻給廣大的讀者朋友們。此外,在每則禪機公案後,附上從現代生活感悟的「禪機新語」,最後以「延伸閱讀」連結相關的故事,努力使全書達到渾然一體的閱讀效果。
◤唯有禪不老,中有大智慧。◤
對活在當下的我們而言,遇到困惑與迷惘時,感到壓力無法承受時,怕什麼?在辦公室裡,在家裡,在路上,閒暇的時候,讀讀禪吧!它會帶給你無窮的力量。因為,你背靠的是上千位古代禪師的智慧……
禪與心的智慧
古人用禪心解煩惱,現代人同樣可以。因為禪心超越千年,熠熠生輝,從未老去。曾有人問五代十國時期的大龍智洪禪師:「什麼是微妙的禪?」
禪師答:「風送水聲來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
空中,梧桐落葉飄零;眼前,蕭瑟秋花凝霜。一位秀才問唐代禪宗大師趙州從諗(ㄕㄣˇ):「此情此景,如何感悟人生?」
趙州淡淡地說:「不雨花猶落,無風絮自飛。」
另一位唐代禪師投子大同與嵇山章禪師在室外品茶。大同禪師指著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綠樹、藍天白雲說:「森羅萬象,都在其中。」
章禪師將茶水潑在地上,然後問:「森...
目錄
【作者序】 禪與心的智慧
第一章 是誰綁住了你?
達摩祖師東來尋找不被欺瞞的人
──人不自欺才能不被人欺
●功德=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凡事放不下,如何豁達又自在?
●一葦渡江,道不同不相為謀──千金難買早知道,萬金難買後悔藥
<禪機新語>一切煩惱根源──自欺、欺人、被人欺
<延伸閱讀>梁武帝的大徹大悟
慧可求達摩為他安心
──沒有信念,就像無頭蒼蠅般失去方向
●松樹用斷枝換來風雪餘生的頓悟──若無鍥而不捨的決心,該如何突破困境?
●心在哪?又怎會痛心?又何須安心?──心隨境轉,煩惱皆由心生
<禪機新語>信念──人生不迷惘的性靈支柱
<延伸閱讀>一樣立雪,兩樣滋味
道信問:解脫法門?僧燦:誰綁著你?
──心中的欲念綁著你
●你姓什麼?無姓兒「性空」,成五祖弘忍
●心與佛,無二無別!──心若不靜,如何處事決斷?
<禪機新語>緊抓著不放的是誰?──放手即是解脫!
禪在哪裡?人不同,應對就不一樣
●文字就像手指,只能指出佛法所在──字裡鑽研怎勝得過真正了悟智慧?
●南蠻子的佛性與大師佛性有差別嗎?──身處逆境,是否能將阻力視為助力?
●說事也說禪,禪在每一個契機裡──熟能生巧,巧就是掌握事情的道理所在!
●身是菩提樹&菩提本無樹──頓悟與否只在一線之間!
●弘忍傳授慧能「明心見性」的關鍵剎那──不受外物所擾,才能聰明處世
<禪機新語>人心皆有佛性──反求諸己才能通達萬物事理
<延伸閱讀>禪者的心──有時失敗者可以更偉大
第二章 是誰的錯?
──前程是靠自己走出來的
不思善、不思惡,這時你是誰?
──看清人生本來的面目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要有心改變,不論何時都不嫌晚
●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屏除所有雜念,才能找到自己真心所嚮
<禪機新語>真誠待人,才是現實生活中的生存之道
<延伸閱讀>頓悟此生,花開見佛
是風動?幡動?還是心動?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境由心造,法由心生──事端矛盾皆從己生,千萬別庸人自擾!
<禪機新語>輕鬆的靈魂,更能體悟人生美好!
<延伸閱讀>想要身心自在,必先學會不受外物干擾
別被外在表象騙了!
──找到真我了嗎?求人不如求己!
●折服我慢之心,才能通透真理──捨棄傲慢習氣,自然處事順暢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執著表象,才不會迷失自己
<禪機新語>命運在自己手中,求人不如求己
<延伸閱讀>外相易塑,真我難尋
感謝自己的對手
──競爭者讓你看到自己的缺點、超越自己
●修行修行,修的是自己不安定的心──真理只有一個,全看自己如何思考
<禪機新語>唯有競爭,才能不斷超越自己
<延伸閱讀>真正的對手其實就是最大的幫手
第三章 這是對的嗎?
內心強大才能淡定行事
──寬容賜予人強大力量
●正劍不邪,邪劍不正──善惡只在一念間,惡念起煩惱生
●觀機逗教,說禪不能一成不變──道理皆無定律,突破執著才能找到答案
<禪機新語>善惡好壞掌握在自己手中
<延伸閱讀>菩薩與夜叉,不隔一條線
有時,人需要一點刺激
──痛與不痛?見不見性?只能問自己
●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生死個人了──別人的經驗無法變成自己的收穫
●何為佛法大意?──萬物道理其實就在生活之中
<禪機新語>當頭棒喝,斬斷前念後念,豁然領悟!
<延伸閱讀>發揚南宗頓悟禪的神會之謎!
善不是刻意做出來的
──禪者瀟灑,是心靈自由、情感酣暢
●善能分辨一切,更非刻意而為
<禪機新語>拋開煩惱,心靈自然自在
<延伸閱讀>心自由者人自由
別把話說破
──說不清、描不全,靜默蓄積才是智慧源頭
●禪為活禪,法無定法──凡事沒有絕對,千萬別把話說死
●無縫塔是什麼模樣?──關掉所有臆想,沉默冷靜是成功關鍵
<禪機新語>凡事多思考,少動口!
<延伸閱讀>一切盡在不言中
第四章 該不該堅持下去?
只要抓住了根本,人生自然通達
──用力在關鍵處,才能事半功倍
●禪在坐臥中,又不在坐臥中──不受限於形式的學習才能發揮最大效果!
<禪機新語>找到癥結,用對方法,就能迎刃而解!
<延伸閱讀>兩種層面的真理──知識與證悟
堅持做下去就對了
──但也別磨磚做鏡、用錯工夫,誤入歧途!
●即心即佛,非心也非佛──學習的真理在體悟,並非在文字上做文章
<禪機新語>信心、信念能換來成功
<延伸閱讀>枯木不發新芽,死水不藏活龍
打通你的任督二脈
──禪機就在禪問裡
●是什麼?到哪裡去了?──學習,就在潛移默化的開導中
<禪機新語>禪機活潑,妙不可言
<延伸閱讀>從根本解決問題才是智慧!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抬頭做人應先低頭做事
●辛勤地勞動,快樂地修行──好好耕田、好好吃飯盡是禪機
<禪機新語>積極心態是通往成功的祕訣
<延伸閱讀>最原始的勞動,帶來最真實的快樂
第五章 怎麼做才對?
說一丈不如行一尺
──天花亂墜誰都會,說到也要做得到!
●食而不化,招式再多有何用?──說得千里,不如行得一步!
●般若以何為體?離開體性,則無種種妙用──不論事情大小,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禪機新語>教導人容易,落實卻難
<延伸閱讀>光說不練,永遠無法成功
傾聽直覺的聲音
──等你忘了所有成見,大智慧才會顯現
●若能一生心如木石,不著也無求──內心不受外在影響,智慧自然顯露
●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有知識而無經驗,只是紙上談兵
<禪機新語>靈感即直覺,是真心流露之時!
<延伸閱讀>不只用雙眼看,更要用心感受
學會控制自己躁動的心
──調心就像牧牛,放逸時隨即拽回來
●騎牛找牛,牧心像牧牛──勿捨近求遠,時時觀看自己容易放逸的心
●有句無句,如藤依樹──依附他人的意見,永遠學不會獨立!
<禪機新語>改掉積習就靠意志力!
<延伸閱讀>管住自己的心念,就是最好的修行
第六章 要堅持到什麼時候?
隨遇而安,念念淡定
──生死、成敗、榮辱,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間
●你為何不問問如何是佛?──道理不是問出來的,用心體會才是
●問一面,答四面,東西南北都是禪──讓自己更有彈性,不執著、不設限,何處不逍遙
●生死關頭,仍是遇茶吃茶,遇飯吃飯──面臨各種困難挑戰,隨遇而安才能笑傲人生
●既然這樣,就隨他去吧!──無法扭轉的事,只有改變自己的心態
<禪機新語>心中沒有末日,你的世界就不會有末日
<延伸閱讀>得意時把握時機,逆境時尋找契機
堅持到時機出現時
──一旦有所成,還要時時細心護持
●還有火嗎?不撥開塵灰找不到星星火種──因緣際會、時機成熟,自然開花結果!
●踏倒淨瓶,溈山浪起──能力才智具足,該你的就是你的!
<禪機新語>蒙塵的心要靠自己掃!
<延伸閱讀>心甘情願,就不會有一絲委屈!
大疑有大悟
──煩惱結就是關鍵,就是「那個」契機
●一聲「我在!」當下出脫困井──入井的是自己,出井也得靠自己!
●這是什麼?好一盞燈籠!──壓力籠罩,轉個身就能四兩撥千斤
<禪機新語>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延伸閱讀>工作就是不激不奮、不啟不發、不疑不悟
改變你能改變的
──找到適合自己的地方,好好做!
●春花秋月何時了,都與我無關!──做好該做,無力改變的事情,少操心勞神
●這個夏季都做了哪些事?──工作、吃飯、睡覺,做該做的事!
<禪機新語>選擇適合的工作,才能發揮自己的才能
<延伸閱讀>萬物真理,毫毛尖上即可見
第七章 有所謂的成功典範嗎?
別被形式點了穴
──就算是成功經驗,也不是萬靈丹
●不用而用,用而不執──祕笈只是形式,懂了就能活用
●不持戒、不坐禪,一樣有禪機──形式不重要,煩惱自然遠離
<禪機新語>隨機悟禪,隨時開悟
<延伸閱讀>照本宣科、墨守成規只會被時代淘汰
沒有完全相同的成功經驗
──當困惑難題碰上靈光乍現,有心才有機會成功
●螢火不能驅寒,畫餅不能充饑──若無真才實學,一切名聲都只是假象
●不論樹上樹下,心念一動就錯,開口即喪身──任何道理不是聽聽就懂,親自去做才是真懂!
<禪機新語> 當困惑難題碰上靈光乍現,有心才有機會成功
佛本來就在你心裡
──我就是我,我和成功者不差也不少!
●前三三,後三三──道理不分南北,若自己無法想通則一樣困在其中
●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瞭解自己的本性與優勢,便不會患得患失
<禪機新語>醉裡有分別,實實在在一明白人
打破思維的障礙
──誰成名了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怎麼成功」?
●自性不動不搖,當然不溼腳──內心堅定,就不會受到外在誘惑影響
●黃檗虎嘯示開悟,打破框架大機大用──萬事道理一通百通,無所畏懼
●不是說無禪,只是無師──做事若過分迷信、依賴,必定無法成功
<禪機新語>棒下無生忍,臨機不讓師
<延伸閱讀>禪是活的,道理也是活的
第八章 真的能成功嗎?
何苦自尋煩惱
──歡樂是什麼?是心境,是換個角度!
●心,本是佛;佛,本是心──斷除妄想才能徹底想通
<禪機新語>換個角度想一想,煩惱就能少一點
<延伸閱讀>一切禪機,皆在自然而然中
說到做不到,不過口頭禪
──知道是一回事,做到才是真工夫!
●羚羊掛角,無跡可求──言有盡,而意無窮
●心中無分別,打了又如何?挨打又如何?──事與理應連成一片,說到做到
<禪機新語>想要的東西太多,以致迷失其中
<延伸閱讀>唐宣宗的皇帝禪智慧
辯論出個真與假
──不怕觀點不同,激盪火花才能更進一步
●青山不礙白雲飛,還我一滴雨來!──事有前因後果,無法單一假設!
●棒喝門庭──打掉內心執著,才能大徹大悟
<禪機新語>只有真誠相論,問題才會迎刃而解
<延伸閱讀>禪,實實在在,別沒事找事!
今天的收穫,緣於某年某月某日的一次堅持
──沒有付點學費,怎會換得一身好本領
●不是問錯,是不該問!──有時不是方法錯,而是思考的關鍵點錯了!
<禪機新語>付出,必有相對收穫
<延伸閱讀>每次失敗,不會毫無用處!百折不撓,必會成功!
第九章 到底為誰而忙?
成全他人成就自己
──懷抱青出於藍勝於藍的寬廣胸襟
●一為山門造風景,二為後人樹榜樣──凡事不只想自己,也想想別人
●只有沒有身分的人,才需要法統身分──有真才實學的人,不需別人的證明
<禪機新語>師父就是陪徒弟練功夫!
<延伸閱讀>一諾千金,言教不如身教
闖出一條自己的路
──只有親身體驗,才是真正的收穫
●只圖踏破草鞋!──機會若不把握,轉眼即逝!
●佛曰:不可說!──方便法門,只好說東也說西,說事又說禪!
<禪機新語>做個生活雲水僧,親身實踐的經驗才是真的
<延伸閱讀>誰見過黑色的竹林呢?
耳邊那聲寶貴的大喝
──既是試煉,也是提醒
●一喝不作一喝用,臨機方知妙用──做事用對方法最省力
●佛塵揚起,豁然開悟──遇到困難瓶頸更應勇敢求教
<禪機新語>旁觀者清,當事者迷
<延伸閱讀>說空時,有在空;說有時,空在有
【附錄】 本書禪宗人物法脈傳承表
【作者序】 禪與心的智慧
第一章 是誰綁住了你?
達摩祖師東來尋找不被欺瞞的人
──人不自欺才能不被人欺
●功德=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凡事放不下,如何豁達又自在?
●一葦渡江,道不同不相為謀──千金難買早知道,萬金難買後悔藥
<禪機新語>一切煩惱根源──自欺、欺人、被人欺
<延伸閱讀>梁武帝的大徹大悟
慧可求達摩為他安心
──沒有信念,就像無頭蒼蠅般失去方向
●松樹用斷枝換來風雪餘生的頓悟──若無鍥而不捨的決心,該如何突破困境?
●心在哪?又怎會痛心?又何須安心?──心隨境轉,煩惱皆由心生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