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淳樸的語言,揭示人類生存的基本法則。
快樂之源的追求,闡釋人類發展的基本訴求。
本書寫作的初衷,是希望通過探究人們的內心世界,找出內心真正的需求,從正向的角度去剖析,層層拆解,找出不快樂的原因,進而瞭解獲得快樂的方法。
作者從快樂的起因和源頭逐步引導大家如何從根本撇去痛苦,進而尋得真正的非短暫的快樂。透過內心的改變,不為身外之物所束縛,讓人學會知足常樂、無私奉獻並懂得時時感恩。
物質、權力、地位、名望、美貌、健康與否……等,這些只會帶給人們短暫、非永恆的快樂。這些或許能滿足我們一時的所需,但終歸不是真正的快樂。
真正的快樂,是要我們從內心層面去探求。透過改變我們自己的內心,從而改變我們為人處事的方式,讓自己變得更加大度、無私、心胸寬廣、有包容心和成為有責任感的人。而這些就是作者想與讀者一同分享和探討的。
本書的內容,是佛法中如何獲得快樂的核心教育:從認識個人之苦,到尋求脫離痛苦的方法,再進一步了解什麼是真正的快樂,並付諸行動,將自己的快樂與其他生命分享。
猶如一滴水融入大海般,渺小短暫的個人快樂,在樂於分享的良性循環之下,將擴散為難以衡量的無盡大樂,這種利益其他生命的心願與實踐,是大乘佛法的核心概念。
全書另也從世界的現狀、佛教的理論、信仰的力量以及如何修佛等方面進行論述,以生動鮮活的語言,揭示了社會存在的諸多問題,闡釋了佛法具有的諸多功能以及在心靈勵志方面所發揮的獨特作用。追述了佛教的歷史,詳釋了佛教的基本教義教理,並從佛教徒的角度談及了自己對於當今諸多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是一部兼具知識性與可讀性的讀物。
作者簡介:
嘎瑪仁波切(祖古顏班•希熱將參)
一九六八年生於川藏馬爾康縣。自幼跟隨大堪布土登•曲吉扎巴仁波切學習,具語言及翻譯才華,精通顯密教理,獲上師頒授「堪布」學位。此外,被寧瑪巴噶陀寺莫扎法王認證為玉扎寧波譯師、噶陀寺祖師丹巴德協三大聞法頓悟弟子之一希熱將參的轉世。現任寧瑪巴昌列寺(位於川藏馬爾康縣)住持。
仁波切從青少年時期,即開始弘法利生事業,至今持續不輟,諸如興建及管理佛學院、資助其他寺廟及修行者、扶建藏區希望小學及敬老院、成立佛學中心、指導弟子創立慈善團體,同時馬不停蹄至各地傳法,終年無休。其所帶領的僧俗二眾團體,亦長年致力於護持佛法及利益大眾的事業。
仁波切尤其重視知行並重的佛法教育,深感唯有從教育扎根,才是長遠利眾的良方。二十多年來,仁波切管理襄助的幾所佛學院,已培育出眾多優秀的僧才,亦曾至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尼泊爾、美國等各地,系統性傳授佛法。近年來,常於中國漢地弘法,亦常深入偏遠藏區傳授教法,利益廣大有緣者,影響深遠。此外,仁波切長期資助貧困學生的全額學雜費,至今已累計數千人,且每年皆增加數百人,而為數眾多的受益學生,也已進入社會,獲得良好工作。
有感於佛法博大精深,一般人難以掌握其核心脈絡,而誤認為佛法與真實生活是疏離對立的,故仁波切針對現代人的需求,以貼近人心及生活的語言,講述佛法與生命密不可分的精要,使有緣者能從佛法中,真實受益。其所著簡體字版的《與心對話》《用好你的富緣》《生命的覺醒》《了煩脫俗》等書,多次登上暢銷排行榜,深獲讀者推崇。另著有《大圓滿前行講記》《法音宣流》《解惑之智》《妙寶菩提心》《佛法與生活》《妙離世間》等書。
章節試閱
獲得快樂,是所有生命的共同願望,更是人類堅定不移的信仰。
尤其是近年來,人們竭盡心力改善食衣住行等條件,絞盡腦汁開發各種娛樂活動,奮力鼓吹令人眼花撩亂的生活方式,而且一生念念不忘參與其中,深深相信這是可以獲得快樂的最佳途徑。然而,大量的數據與事實,卻證明人們越來越不快樂。
主 要原因是,在各個方面發展突飛猛進的狀況下,唯獨心靈的提升與開發,被有意無意的忽略了。人心良善溫暖的一面,日漸萎縮,為了保護自己以及自己的親友和財 富,變得自私而冷漠。有能力者,對於需要幫助的人,不再將心比心地適時伸出援手,甚至懷有瞧不起他人的傲慢心;而能力不足者,對於他人所擁有的名利財富, 也容易因為自己的匱乏與自卑,生起仇視的嫉妒心。
雖然向外追求的享受,可以帶來表相上的快樂,但是這種快樂非常短暫,而且多半是所付出的辛 苦,和所獲得的快樂完全不成正比,甚至還會帶來長久的痛苦。人們被層層疊疊的貪婪、苦悶、失落、競爭、壓力、衝突包圍著,各種負面情緒引發的精神疾病,成 為威脅現代人身心健康的巨大殺手。
其實,快樂,主要是來自內心的感受;平靜而開闊的心靈,才能踏實而穩定地享受快樂。越來越多的人已意識到心 靈健康的重要性,紛紛向千百年來屹立不搖的傳統教育請益。其中,流傳2500多年的佛法,更是內涵最為深厚博大,目標明確,方法層次分明,效果周全圓滿的 生命之智,快樂之源。
本書的內容是佛法中如何獲得快樂的核心教育:從認識個人之苦,到尋求脫離痛苦的方法,再進一步了解什麼是真正的快樂,並 付諸行動,將自己的快樂與其他生命分享。猶如一滴水融入大海般,渺小短暫的個人快樂,在樂於分享的良性循環之下,將擴散為難以衡量的無盡大樂,這種利益其 他生命的心願與實踐,是大乘佛法的核心概念。
佛法傳授的內容,是讓一切生命得到快樂的智慧,不但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也和所有生命密不可分。如果讀者能從本書的只言片語中,獲得使生命快樂的智慧,並從能力所及的小地方做起,為家庭、為社會、為整個世界帶來溫暖和快樂,是本書最誠摯殷切的期盼。
苦從何來
佛法的深奧博大,超越人世間所有的學科。佛陀透徹理解人類痛苦的根源,來自人的心識和思想,苦樂的因是心識種下的,而苦樂的果主要也是心在感受,這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萬法唯心造」。所以,佛教又稱為內教或內學,意思是一個往內觀察或向內修學的教法。它一開始就在探究,人類的種種苦難到底從何而來?探究的結果顯示,苦難是從自己內心深處產生的。
每個人心的本質都如燦爛的陽光一般,內心深處明淨無瑕,有最純潔、最智慧、最慈悲的一面。可是一旦被自己的情緒所污染,智慧和快樂的一面就被遮蔽了,如同燦爛的太陽被烏雲籠罩後,光芒無法透射出來。佛法將這些遮蔽心性智慧的污染,稱為煩惱,它們的源頭就是無明。無明就像黑暗的烏雲,把我們原本清淨的心籠罩住了,帶來的只有痛苦。其實,無明和智慧是一體的兩面,當我們理解心的本來面目時,顯現出來的就是智慧;在還沒有理解它的時候,顯現的就是無明。
從無明產生的主要是「我執」,也就是我們平常習慣自稱的「我」。這種把自己的身體、感受、思想、意識執著為「我」的習氣,是與生俱來的。我們一來到這個世界,身體裡就有一個頑固的「我」支配著,雖然我們後天都在盡力改變這個頑固執著的「我」,但無始以來已經根深蒂固,習氣深重。人在生命歷程所感受到的一切事物,包括自己的身心,一直在重複著「成、住、壞、空」,也就是說,任何事物都會經歷產生、存在、衰退、消失的過程。我們住的房子、買的車子、人人都最為珍愛的身體,以及所擁有的一切,無一例外,都將經歷這個變化過程。但唯有一個是不會改變的,那就是我們的心識對「我」的執著。這就是「人我執」。
在我們還是嬰兒時,最關注的是母親對自己的關愛,以及自己的溫飽有沒有解決。隨著年齡增長,內心的欲望就會非常明顯地產生出來,「我執」也開始不斷往外擴散,逐漸擴及到各個層面,慢慢就會出現各式各樣的「我」—我要什麼、我喜歡什麼、我不喜歡什麼、這種行為傷害了我、那種行為對我有意義等等的分別念。
比如,嬰兒剛出生時,根本不懂衣服好不好看,佔有慾還不是很強。隨著視覺能力的發展,自然就會分別衣服好不好看,周圍的人對自己的表情是友好或不友好,心也會開始判斷外在的事物,是對自己有益或有害了。當執著自己身心的「人我執」開始往外擴散後,對外在事物的執著,就稱「法我執」。而接下來所產生的,比如:貪念、嗔恨、嫉妒、傲慢、疑心等等心念情緒,在佛教中都稱為煩惱。
人與人之間也同樣存在這種執著。就像大家在相識之前,因為彼此不認識,無論對方發生多大的不幸,也和自己毫無關聯,不會產生什麼感覺。但是互相認識之後,別說是大災難,只要對方發生一點小意外,我們都會痛到心裡,不捨之情油然而生。這種痛苦,不需以刀刺身,不需以拳頭揍臉,我們的心就能感受到,而且彼此的關係愈好愈密切,這個痛就愈深刻愈沈重。在所執著的對象受到傷害後,自己會有痛苦的感受,就是「我執」的力量造成的。
人們沒有意識到自身的無明之前,通常都被痛苦所包圍,隨之而來的,也只能不斷累積痛苦與煩惱。一般而言,在遭遇痛苦時,每個人都避之唯恐不及,可是一旦熬過之後,又會遺忘得一乾二淨,好像從來就不曾發生過,這就是人的無知愚癡。我們經常都會因為無知愚癡,而造下各種惡業,也因此我們所希求的幸福生活,都是短暫不可靠的,但痛苦卻佔據了人生的大部分時間。
慈悲和執著則是截然不同的力量,更會產生差別極大的結果。我執造成強大的負面力量,只會帶來種種的痛苦,而慈悲則是深深感知眾生的各種痛苦,希望他們不要身陷在其中,同時有能力幫助他們從痛苦中脫離出來。凡夫只能感受到自身及所執著對象的痛,而佛菩薩則是對所有眾生遭遇到的痛,都能感同身受,並救度他們脫離痛苦,這就是佛菩薩的大慈大悲。佛陀就是看到六道眾生的種種痛苦,同時也知道痛苦的來源,於是告訴我們「落入輪迴,即是苦」。
簡而言之,所有的痛苦都源自無明煩惱,煩惱的根源就是我執,而唯一能對治我執煩惱的方法,只有智慧。所以,破除「無明」必須有高度的智慧,這需要我們累積無邊的善心,還需做到對萬事萬物的不貪執。而佛法的精髓,正是能讓我們去除痛苦、得到快樂的慈悲和智慧。
秘密儲藏室
我們要學會觀察自己的內心,要知道在興風作浪的主意識之下,還有一個染汙識,但它也不是我們的靈魂。靈魂這個詞,最早源於中國道家,佛法裡沒有「靈魂」的說法,但為了便於理解,在這裡我們暫時把最深層的識,稱作靈魂,它是我們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染汙識把我們所有的喜怒哀樂及佛法所說的習氣,也就是我們的習慣,無論是後天培養,還是先天帶來的,都儲存在儲藏室—阿賴耶識中。
這個儲藏室,保存著我們靈魂無始以來的各種資訊,包括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到外境所產生的好壞、對錯、快樂、痛苦等等所有資訊。無論是善、惡或無記,也不分大或小,阿賴耶識一直盡責地保管著,而這些習氣種子,將決定我們來世會變成什麼狀態。
問題是我們從小到大,儲存的都是什麼呢?全是亂七八糟的雜念,大量的負面資訊,概括來說,就是佛法所說的五毒—貪、嗔、癡、嫉妒、傲慢,以及因為五毒煩惱而衍生的各種惡業。比如身體的三種惡業—殺生、偷竊、邪淫;語言的四種惡業—妄語、惡口、兩舌、綺語;意識的三種惡業—貪念、嗔恨、邪見等等。這些就像有毒的種子,儲存到阿賴耶識之後,如果不做懺悔和淨化,等到成熟的條件聚合時,毒種子會開始發芽,最終結出有毒的果實,如此怎可能會帶來快樂呢?只有善業才能帶來快樂,如果惡業存得愈多,不好的習氣就會愈重,只會帶來愈多的痛苦。
從嬰兒身上,就可觀察到前世習氣的影響。有的嬰兒脾氣特別好、很安靜,有些則在母胎時就會拳打腳踢,脾氣也比較暴躁,出生之後更是如此,由此可見,這是先天帶來的習氣。此外,很多聰明善良的父母,並沒有生出聰明善良的小孩;很多殘障的父母,都生出健康的孩子;有些健康的父母,卻生出體弱多病的孩子。
前世帶來的業力,都儲藏在阿賴耶識裡,有一些是後天努力可以改變的,但大部分是不容易改變的。就像東方人剛去西方國家時,肯定有很多不習慣的地方,那就需要在學習及模仿的過程中改變自己,學習適應環境,但是有些骨子裡的習慣卻是改變不了的。
就像我們從小出家,很多行為都被約束著,不准隨便笑、不准亂說話、不准隨便走動,更不可能唱歌跳舞,總之,行住坐臥都受到約束,從小就被這樣培養訓練。比如我喜歡聽歌,但是從來不敢開口唱。記得有一次,我只是不小心吹了一聲口哨,隔壁的師兄馬上就衝過來敲門說:「誰叫你吹口哨的?」但是,這些強制約束行為的方法,卻無法消除天生帶來的習氣,它們只是暫時隱藏或被壓抑住了,在機緣合適的時候,就會顯現出來。
那時候我管理佛學院,平日讓師兄弟用高音喇叭播放的,都是佛教音樂,時間久了,我也想聽聽其他的,就問有沒有流行歌曲?他問要放哪一種?我說放音樂聲大一點的那種,然後就偷偷放。沒想到聲音傳得很遠,老廟的方丈聽到了,就跑到屋頂上大罵:「誰叫你們在那兒放音樂的?」負責放音樂的師兄嚇壞了,跑來說:「老方丈好像罵人了,但不知道在罵什麼?」我說:「老方丈年紀大了,可能耳朵聽不清楚,叫你把喇叭對著他放。」我們就把高音喇叭對著老廟放流行音樂。當然,最後是我的佛學老師跑來,把我狠狠訓了一頓,也把整個喇叭全拆了。這說明深藏在骨子裡的習氣,是難以改變的。
人的心靈深處,有很多前世帶來的種子,都儲藏在阿賴耶識裡。後天當然可以約束,但是時機成熟的時候,一定會顯現出來。也因為這樣,我們平時更要謹慎身體、語言及意念的所作所為,多存一點正面的善種子,少存一點負面的惡種子。
不執著的擁有
一個人若有福報,能獲得多少財富都沒有問題,因為財富本身並沒有善惡。但是,它的存在是為了讓自己解決生存問題,行有餘力,再去服務別人,做更多善事。這樣做,不僅能從自我中心的捆綁中解脫出來,也會讓自己的財富和人生更有意義。如果太執著財富,它就會反過來把我們綁架,牽絆愈來愈多,擔心愈來愈多,恐懼也會日益增長,這些都纏縛著我們,心量被壓得愈來愈小。而心靈如果沒有任何自由和空間,就會變成痛苦的根源。
佛陀時代最有名的富豪—給孤獨長老,用黃金鋪滿幾百公頃的土地,供養釋迦牟尼佛,可說是富可敵國,但佛陀也沒有要他拋棄工作,不要繼續賺錢,只要好好修行就可以。這表示,給孤獨長老擁有的一切是他的福報,但是在擁有福報的同時,卻不執著財富,這才是最重要的。
內心平靜時,擁有自然得來的財富是絕對正確的,但是心靜不下來時,還是需要先找回內心的平靜。否則,不斷為興風作浪的心服務,「我」永遠沒有知足的時刻,只會讓身體變成為它服務的奴隸,最後卻發現服務的對象還不是它,而是外在的物質。為了擁有那一點點物質,我們不停地當奴隸,甚至像機器一樣,付出所有時間與精力,最後得到的卻和付出完全不對等,就像用黃金換沙子一樣,投資全部的生命,卻沒有得到預期的快樂。
我們一直往外尋找快樂,卻都找錯方向。全世界幸福指數最高的地區,都是最「貧窮」的國家,一直保留著他們優良的文化傳統。我們認為他們「窮」,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我去不丹時,發現城市各方面都很普通,電力不發達,基礎設施也很一般,可就是這樣的國家,幸福指數可以排在全球前幾名,人民內心的快樂程度,是我們想像不到的。不是因為他們不想要物質,也是有人擁有好車和別墅,但關鍵在於,擁有財富之前,先解決了心靈對欲望的態度。當他們依靠信仰佛教,掌控內心欲望後,再擁有外在的物質,這時物質就是為心服務了。心的快樂度提高,物質對心靈就無法有主動權,這時就算擁有全世界,內心的平靜和歡樂也不會有任何起伏。
隨著福報大小的不同,每個人選擇了不同的生存方式,哪怕是再像父母的雙胞胎、三胞胎或四胞胎,相互間的生活方式和思維邏輯還是不一樣。但所有眾生唯一的希求都是快樂,這一點卻是共通的。凡夫俗子有時要求很簡單,也沒有那麼多欲望。很多人從偏遠的山區或鄉下,千里迢迢來到城市,就是為了找到一個工作,解決溫飽,晚上有個棲身之處,對家並沒有很高的要求。要求不高的同時,快樂就容易得到了;內心平靜時,甚至可說是擁有全世界也不為過。
若能駕馭自己的欲望,想要得到快樂,其實很簡單。可是,大部分時間我們都駕馭不了欲望,而欲望愈多,快樂就愈少。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很奇怪的現象,豪宅、名車或高科技的產品,給我們帶來的往往不是快樂,所以很多人開始向傳統文化中尋求快樂,而那些流傳很久的文化,卻曾經被我們像扔垃圾一樣拋棄了。經常會聽到這個玩笑—歐美的富豪跑到中南美洲過農民生活,而當農民們明白富豪得到財富以後,最想過的日子就是回歸農民生活,當然就不會想走富豪艱苦拚搏的路,而且更懂得珍惜當下的生活了。
生命太短暫了,能快樂過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一定要好好珍惜。快樂過好今天,就是為明天的快樂生活打下良好基礎,這樣生存品質才會更高,身體也會更健康。如同橡皮筋一樣,把它拉得很長,總捨不得放手,很快就沒有彈性,最後也會斷掉,生命也就結束了。但是如果有時拉一拉,該工作時就工作,該休息時就把它鬆掉休息一下,有張有弛才會長久。
一個虔誠學佛的人,內心世界會處於祥和、平靜的狀態,這樣確實不容易生病。很多時候,因為長期身處濁世,我們的情緒波動會特別激烈,大部分疾病的起因,是無法控制自己瘋狂的「心」。每當起心動念之後,就是嘴巴和身體的失控,最終受苦的只有自己。學佛第一重要的,就是淨化自己的心靈,也就是說,能不能將所學的一點一滴,都用到自己的身心行為上。
獲得快樂,是所有生命的共同願望,更是人類堅定不移的信仰。
尤其是近年來,人們竭盡心力改善食衣住行等條件,絞盡腦汁開發各種娛樂活動,奮力鼓吹令人眼花撩亂的生活方式,而且一生念念不忘參與其中,深深相信這是可以獲得快樂的最佳途徑。然而,大量的數據與事實,卻證明人們越來越不快樂。
主 要原因是,在各個方面發展突飛猛進的狀況下,唯獨心靈的提升與開發,被有意無意的忽略了。人心良善溫暖的一面,日漸萎縮,為了保護自己以及自己的親友和財 富,變得自私而冷漠。有能力者,對於需要幫助的人,不再將心比心地適時伸出援手,...
目錄
卷一、我們的困惑:不快樂
人生苦旅
苦從何來
狂心如醉象
秘密儲藏室
可怕的心浪
自找苦吃
冷漠你我
身體中的宇宙
生命處在循環中
種瓜得瓜
卷二、尋找快樂並不難
生命無常
真正的奢侈品
讓心靈堅強的方法
積極的活法
表相形式與真實妙藥
尋找回家的路
理念與實踐
切莫錯過機會
行動力很重要
做好老師的好學生
延續緣分
追隨「牧羊人」
虔誠的回報
卷三、快樂的真諦
平等與尊重
放下小愛
擴大自己的心
感受別人的苦樂
約束帶來自在
認識善與惡
返觀內心
內心深處
我是誰
智者的智慧
卷四、快樂前行
功課不可少
珍惜時與空
面對心靈的挑戰
在乎者多傷害
多維度思考
不執著的擁有
偏執的愛
天天清除負面習氣
傲慢的代價
情緒的力量
積極而不強求結果
福慧雙修
滴水入大海
踐行愛心
愛護生命
與眾分享
量力而行
打破神秘
心懷感恩
卷一、我們的困惑:不快樂
人生苦旅
苦從何來
狂心如醉象
秘密儲藏室
可怕的心浪
自找苦吃
冷漠你我
身體中的宇宙
生命處在循環中
種瓜得瓜
卷二、尋找快樂並不難
生命無常
真正的奢侈品
讓心靈堅強的方法
積極的活法
表相形式與真實妙藥
尋找回家的路
理念與實踐
切莫錯過機會
行動力很重要
做好老師的好學生
延續緣分
追隨「牧羊人」
虔誠的回報
卷三、快樂的真諦
平等與尊重
放下小愛
擴大自己的心
感受別人的苦樂
約束帶來自在
認識善與惡
返觀內心
內心深處
我是誰
智者的智慧
卷四、快樂前行
功課不可少
珍惜時與空
面對心靈的挑...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