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得設法保持清醒,把他阻隔在外,絕不能向他透露自己任何的過往,萬萬不可。
震撼力十足的小說,緊張到令人大呼過癮。
麗莎.嘉德納、傑佛瑞.迪佛、泰絲.格里森等暢銷作家熱烈推薦
英國知名的「理察與茱蒂讀書俱樂部」春季選書
即將拍成CBS電視影集
拘禁之初的三十二個月又十一天裡,我們有四個人在底下,後來毫無預警地變成了三個人。雖然那第四位已經數個月未發出任何鬧聲了,但房間在她離開後,竟變得異常安靜。她走後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只是靜靜地坐在黑暗裡,猜測下一個會輪到誰進箱子。
絕不上陌生人的車
許多年來,莎拉和珍妮佛這對好朋友隨身帶著一份「安全守則」,一份為了保護自身安全、而盡力遵守的事項清單。她們嚴肅地看待自己的自由,小心呵護到幾乎難以感受到它,只因為她們比別人更瞭解世界的險惡,絕不讓自己再次受到傷害。然而某一夜,一個小失誤,造成終身的遺憾。整整三年,她們與另外兩名女孩,一起被鎖在監獄般的地窖裡,受盡各式各樣身體上與心理上的折磨。
絕不在天黑後獨自出門
十年來,三十一歲的莎拉仍在恢復常軌上苦苦掙扎,她無法接受珍妮佛未能逃離地窖的事實,逐漸把自己封閉在設備齊全的完美繭室中。如今誘拐她們的凶手傑克.杜柏可能即將面臨假釋,莎拉再也無法輕忽他從牢中寄出的變態信件,逼迫她面對自己最深沈的恐懼。
絕不冒險
那些信件讓莎拉瞭解到消極被動可能付出的代價,攪亂她努力沈澱多年的情緒,她決定行動,找出傑克謀殺的確切證據:珍妮佛的屍體!首先必須與她同期受害的兩名倖存者合作,然而翠西與克莉絲蒂似乎對莎拉懷有恨意,有可能因為在黑暗的地窖裡,莎拉並不僅僅是個受害者?
絕不相信任何人
當莎拉橫跨全國,深入性娛虐、祕密結社以及酷刑研究的異常世界時,也慢慢揭露出一場遠超乎她想像的駭人祕密。
逃脫僅是開始……
一部心理驚悚小說的震撼處女作。
傑佛瑞‧迪佛、蘿拉‧李普曼、S. J. 華森、吉莉安‧弗琳、凱琳‧史勞特的書迷,千萬不能錯過。
作者簡介:
柯熙.卓安 Koethi Zan
在阿拉巴馬郊區出生長大,自耶魯法律學院取得法學博士後,遷至紐約市,從事與電影、電視、戲劇及近期MTV相關的娛樂法工作十五餘年。身為娛樂法律師,柯熙參加各種星光絢爛的首映及開幕式、國際電影節和名人派對。她得應付各種難纏的製作問題,如自殺威脅、服藥過量、性愛錄影帶指控。她跟好萊塢經紀人並肩作戰,與明星為友。她在MTV擔任資深副執行長及副法律顧問時,決定同時完成畢生的夢想,利用清早時間,撰寫一部犯罪小說──《噩夢之後》。卓安目前與其丈夫子女住在紐約上州。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一部洞悉人心、震撼力十足的小說,卓安這部辛辣刺激的首作,融合了扣人心弦的懸疑與經典的驚悚元素。千萬不容錯過。
──麗莎.嘉德納(Lisa Gardner),著有《鄰人》、《活著告訴你》
從開場便令人屏息!《噩夢之後》樹立了絕佳的心理驚悚小說標竿,是一部教人忘卻約會,放棄睡眠的好書。
──傑佛瑞.迪佛(Jeffery Deaver),著有《人骨拼圖》、《XO》
一翻開《噩夢之後》首頁,就非弄清結局不可,建議讀者有閒時再讀,因為你不可能把書放下,即使只瞄一眼,都能看出這是一部非凡的驚悚小說。你真的會為它廢寢忘食,一口氣讀完!
──伊莉莎白.海涅斯(Elizabeth Haynes),著有《誰在門那邊》
《噩夢之後》是部上乘的娛樂小說,驚悚、慧黠、機智,是近期最令人忘我的一部作品,我忘記就寢時間,錯過地鐵站,把孩子丟在小操場上。讀者會想知道發生什麼事,柯熙.卓安的才情令人驚豔。本書非紅不可。
——戴倫‧史卓司(Darin Strauss),著有《章安兄弟》
看得我背脊發涼,是我讀過最嚇人的小說之一,喜愛驚悚推理小說的讀者切莫錯過。
──泰絲.格里森(Tess Gerritsen),著有《貝納德的墮落》
一氣呵成,曲折而感人至深的心理驚悚小說。
——傑德.魯本菲爾德(Jed Rubenfeld),著有《謀殺的解析》
從第一頁開始便緊揪住我的心,害我一路猜測接下來的進展,直至最後。令人拍案叫絕的初登場!
──雪薇.史蒂文斯(Chevy Stevens),著有《失蹤之後》
一部黑暗的心理驚悚小說,觸動你每根神經。
——塔米.霍格(Tami Hoag),著有《夜火之燼》
《噩夢之後》從第一段便深深擄獲我的心,直到花了兩天讀完後才罷手……一部風格強烈、令人難忘的驚悚小說處女作。
──S.J. Bolton,著有《Now You See Me》
布局巧妙,娛樂性絕高,《噩夢之後》是讓人忍不住一口氣看完的心理驚悚小說,讀者要有心理準備。
──Alafair Burke,著有《If You Were Here》
媒體推薦:
柯熙.卓安之首部作品……與扣人心弦的小說《控制》(Gone Girl)分庭抗禮……是今年海灘度假時不可或缺的驚悚力作。
——《Elle》
最適合炎炎海灘的驚悚涼風。
——《娛樂周刊》
驚嚇破表……劇情曲折離奇,駭人聽聞,多年難得一見。
——《Parade》
緊張到令人大呼過癮。
——《華爾街日報》
一部精彩好書,作者與二○一二年暑假暢銷書《控制》的作者吉莉安.弗琳旗鼓相當,但我認為讀者閱讀此書時,皮得再繃緊些!
——About.com
這部節奏緊湊的驚悚小說,讀來令人發寒,以第一人稱敍述的情節,充滿離奇而駭人的轉折。
——《圖書館期刊》
柯熙的第一部作品充滿了震撼與聳動,這部精彩的心理驚悚小說結合了恐怖的情節、鮮活的人物、深刻的心理分析和高妙的筆法。有膽就看吧。
——《浪漫時代》
柯熙.卓安在她的首作中,描述被擄婦女災後的心理創傷。
——《科克斯書評》
這是一則英勇女孩,設法理解瘋漢心理的曲折故事……《噩夢之後》是心理驚悚小說愛好者的最佳選擇。
——《書頁》
劇力萬鈞的情節令人不忍釋卷,幽深的恐懼一一浮現,作者柯熙.卓安引領讀者來到了絕惡之境。
——《懸疑雜誌》
一位才情洋溢的新作家,扎實引人的新系列,精彩可期。
——《推理現場雜誌》
我昨晚幾乎熬了一夜拜讀柯熙.卓安的《噩夢之後》,我緊張到捨不得放下書去睡覺!像史迪格.拉森和吉莉安.弗琳等作者將低俗的神祕比喻,用精巧的布局、洞徹的人類心理,以及對人物的精闢刻畫,讓小說更上層樓,使多數驚悚作家無法望其項背。心理受創的女主角不僅得面對過去的惡人,更須面對自己的過錯與心魔。這是相當黑暗的主題,卻能吸引一般推理小說的讀者,因為小說的鬆緊張弛調度精準,作者在描述可怕殘虐的事件時,筆法沈穩內斂。書封底將本書與凱琳.史勞特及S. J. 華森相較,但我認為作者更凌駕二人之上。一本精彩絕倫的好書。
──Bill Carl,約瑟夫一貝絲書店暢銷小說
引人入勝,令人愛不釋卷,《噩夢之後》從一開始便驚心動魄──劇情神妙,百轉千折……一部悚動、恐懼、節奏明快、發人深省的傑出首作。關掉你的電話和門鈴吧,因為你會不想受到打擾。
─—《Heat》
讓人一口氣讀完的佳作,今夏度假時,若想找本恐怖的驚悚小說,本書乃不二之選。
─—《Observer》
名人推薦:一部洞悉人心、震撼力十足的小說,卓安這部辛辣刺激的首作,融合了扣人心弦的懸疑與經典的驚悚元素。千萬不容錯過。
──麗莎.嘉德納(Lisa Gardner),著有《鄰人》、《活著告訴你》
從開場便令人屏息!《噩夢之後》樹立了絕佳的心理驚悚小說標竿,是一部教人忘卻約會,放棄睡眠的好書。
──傑佛瑞.迪佛(Jeffery Deaver),著有《人骨拼圖》、《XO》
一翻開《噩夢之後》首頁,就非弄清結局不可,建議讀者有閒時再讀,因為你不可能把書放下,即使只瞄一眼,都能看出這是一部非凡的驚悚小說。你真的會為它廢寢忘食,一口氣...
章節試閱
第一章
拘禁之初的三十二個月又十一天裡,我們有四個人在底下,後來毫無預警地變成了三個人。雖然那第四位已經數個月未發出任何鬧聲了,但房間在她離開後,竟變得異常安靜。她走後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只是靜靜地坐在黑暗裡,猜測下一個會輪到誰進箱子。
全世界就屬珍妮佛和我最不該被關入地窖,我們不像一般的十八歲女孩,初進大學校園,便拋開戒心地玩野了。我們很嚴肅地看待自己的自由,並小心呵護到幾乎很難感受到自由了。我們比別人更瞭解世界的險惡,絕不會讓自己受到傷害。
我們計畫性地研究了好些年,一一記下所有可能加諸我們身上的危難:雪崩、疾病、地震、車禍、反社會人士,以及野生動物──所有可能潛伏於窗外的險惡。我們堅信這種偏執能保護我們;兩名精研災難的女孩,災禍臨身的可能性應該微乎其微吧?
我們不相信命運。命運是在你未做好準備、偷懶、不肯用心時的藉口,命運是弱者的拐杖。
我們的萬般戒慎始於六年前,兩人僅十二歲時,到了青少年末期,已瀕臨瘋狂。一九九一年,一個寒冷但陽光朗潔的一月天,珍妮佛的媽媽跟平時上班日一樣,開車從學校載我們回家,我完全不記得車禍的事了,僅記得隱隱看到心臟監測器的光,聽到沈穩而令人安心的脈搏節奏。事發好幾天後我才醒來,剛醒時,只覺得溫暖且極度安全,直到記起時間,心頭才一沈。
後來珍妮佛告訴我,她對車禍的記憶歷歷在目。她的記憶是典型的創傷後症候:模糊、緩慢的夢境,色彩光線全旋繞成華麗無比的歌劇。他們說我們很幸運,僅受到重傷,且熬過加護期間。我們在醫護人員的針管加持下,於空盪的病房裡養病四個月,背景是CNN喧天的新聞報導。然而珍妮佛的母親便沒有這麼幸運了。
院方安排我們同寢,表面上是讓我們在復原時能彼此作伴,但媽媽悄悄告訴我說,他們是希望我能幫珍妮佛度過悲慟。我懷疑還有另一個原因──珍妮佛那位令人退避三舍的酒鬼老爸──他跟珍妮佛的母親離婚了。我爸媽主動表示要輪流照顧我們時,那傢伙可樂了。總之,等我們的身體逐漸康復後,便經常無人陪伴了,我們就是從那時開始寫日記的──嘴巴上說是為了打發時間,但彼此都心知肚明,其實是想對這個狂亂不公的世界,增添些控制感。
第一本日記用的是醫院床頭櫃裡的筆記本,上面還有羅馬式印刷體字印著「瓊斯紀念醫院」。沒有人會當它是日記,因為裡頭寫滿我們從電視上看到的恐怖災難。我們跟護士又多要了三本,她們一定以為我們在玩井字遊戲或吊死鬼好消磨時間,總之,都沒有人想到要將電視轉台。
出院後,我們熱切地展開計畫。我們在學校圖書館找到各種年鑑、醫學雜誌,甚至一部一九八七年的各種保險精算表。我們搜集資料、計算並記錄,將人類脆弱的原始實據條列下來。
一開始,日記分成八個基本類別,但隨著年齡日增,我們駭然發現,有許多事比飛機墜毀、家庭意外及癌症還要可怕。兩人默默坐在我家明亮的閣樓臥室中,陽光燦爛的可愛窗座上,慎重地考慮過後,珍妮佛拿起簽字筆,以粗體黑字寫出新的標題:誘拐、強暴與謀殺。
統計數據賜予我們不少安慰,畢竟知識就是力量。我們知道,我們死於龍捲風的機率是兩百萬分之一;墜機是三十一萬分之一,死於小行星撞地球則是五十萬分之一。在我們扭曲的想法裡,記下這串無止無盡的數據,多少能減低死亡的機率。後來我們的心理醫師稱之為「心理防禦機制」,那年我在某天回到家中,發現十七本日記悉數堆在廚房桌上,爸媽雙眼噙淚地坐在那兒等我。
不過那年我才十六歲,珍妮佛的老爸因三度酒駕,坐牢去了,所以珍妮佛搬來與我們同住。我們會搭公車去看她爸,因為覺得十六歲開車並不安全(我們又過了一年半後,才拿到駕照)。我從沒喜歡過她老爸,後來發現珍妮佛也不喜歡。現在回想,真不懂我們幹嘛探監,反正我們還是去了,而且每月的第一個週六準時報到。
他多半只是看著珍妮佛哭,有時也想說話,但都說不多。珍妮佛則眼都不眨,面無表情地盯著她爸,即使關在地窖期間,我都沒見過她那樣。他們父女從不交談,我會煩亂不安地坐離他們遠些。珍妮佛唯一不跟我談的,只有她父親──半個字都不提──因此每次搭公車回家時,我只能握住她的手,她則默默盯著窗外。
上俄亥俄大學前的那個夏天,兩人的焦慮感飆到最高點。我們不久就要離開共享的閣樓臥房,進入浩瀚未知的大學校園了。為了預作準備,我們製作一份「安全守則」清單掛到臥房的門背後。飽受失眠之苦的珍妮佛常在半夜起床,在上面添寫:晚上絕不可獨自上學校圖書館、停車距離絕不可離目的地超過六格、車子爆胎絕不可讓陌生人修。絕對不行、不行、不行。
我們離開前,小心翼翼地打包一只行李箱,在裡頭裝滿過去數年生日及聖誕節收集來的寶物:各種面具、抗菌肥皀、手電筒、防狼噴霧器。我們挑了一棟低矮的宿舍大樓,萬一失火,才能輕易跳逃。我們苦心研究校園地圖,提早三天抵校,檢視各步道及走廊,評估其照明、能見度,以及到公共空間最近的距離。
我們一抵達宿舍,行囊還來不及打開呢,珍妮佛已掏出工具在窗格上鑽洞了,我則在木頭中插入堅硬的小金屬條,這樣就算玻璃破掉,別人也無法從外面伸手開窗。我們在窗邊擺了一條繩梯,外加一套鉗子,以便需要火速逃生時,能拔開金屬條。我們獲得校園維安處的特別許可,在門上多加一道輔助鎖。最後,珍妮佛極其慎重地將「安全守則」掛到兩人床鋪間的牆上,然後才一起滿意地檢視房間。
也許是老天終究不肯放過我們,或者是因為外頭的生活,風險遠超乎我們的估算。總之,我們努力融入正常的大學生活,踏出自己的囿限。事後回想,我們早該多所提防,但正常生活實在誘人,令人難以抗拒。我們會各自上課,即使必須分赴校園兩端。有時夜黑了,我們還待在圖書館裡跟新朋友聊天。我們甚至跟正常孩子一樣,參加了兩次學校主辦的聯誼活動。
事實上,才上學兩個月,我已經偷偷認為,我們開始過得像正常人了,也許我們能將年少的憂慮,妥善地收藏在家中那些儲放童年記憶的紙箱裡。我覺得我們終於長大,可以擺脫年少的執念了,然而如今看來,那卻是對信念的短暫叛離。
幸好我不曾對珍妮佛提起,更未付諸行動,因此在往後暗無天日的地牢裡,我還能勉強原諒自己。我們只是個大學生,做大學生會幹的事,至少我能安慰自己,我們確切貫徹了我們的計畫。我們幾乎每天以軍隊的精準專注,主動持續地執行我們的維安策略,做安全演習。每項活動都有三點檢查要項、一條規則和一項備胎計畫。我們隨時警備,諸事小心。
那天晚上也並無不同,我們兩人到學校之前,已先研究過城裡哪家租車公司的車禍率最低,然後在公司開了戶頭,讓他們直接將帳單寄給信用卡公司,以免現金用罄或皮包遭竊。「絕不束手無策」,是安全清單上的第三十七條守則。學期上了兩個月後,派車員都認得我們的聲音了,我們只需給他乘載住址,一會兒之後,便能安全地被載回宿舍的堡壘中。
那晚我們到校外參加私人派對──也是我們的初體驗。子夜時分,派對氣氛正要炒熱,我們卻覺得已經玩過頭了,便打電話叫車,一輛破舊的黑轎車很快抵達。我們沒注意到任何異樣,直到坐進車裡,繫上安全帶後,才聞到車裡有股怪味,但我聳聳肩,不以為意,覺得小地方的工會車子,差不多就是這樣。車子開了幾分鐘後,珍妮佛靠在我肩上睏著了。
那是我們另一世生命中最後的記憶,留存在我的想像裡,寧靜地散放著暈輪。那時我覺得好滿足,好期待能真正地去生活。我們將幸福快樂地繼續往前邁進。
我八成也睡著了,因為等我張開眼睛時,後座竟一片漆黑。鎮裡的燈光被稀微的星光取代,黑轎車朝空無一人的高速道路疾馳,僅能隱約瞥見前方的地平線。這並不是回家的路。
我驚慌極了,接著我想起第七條安全守則:絕不慌亂。我火速回想那天的行程,徒勞地想釐清在哪裡犯錯,因為我們一定是犯了錯,這不該是我們的「命運」。
我痛苦地發現,我們犯了最基本的錯誤,犯了每位母親都會教孩子,也是我們清單上最重要的一條守則:絕不坐別人的車。
我們傲慢地自認能僥倖逃過──因為我們懂得推理、也做了研究、又事事謹慎。我們未能徹底遵守規則,任憑什麼都無法改變這項事實。我們太天真了,以為別人不會跟我們一樣去算計。我們沒有把真正的壞人當成敵人,真是太失算了。
我在車裡深吸三口氣,悲傷地注視珍妮佛甜美的睡容良久,我知道年輕的她將在甦醒時,二度發現命運徹首徹尾地改觀了。最後,我膽怯地扣住她的肩膀輕輕搖晃,初時珍妮佛還睡眼惺忪,我用手指按住自己的唇,等待她的眼睛距焦,慢慢明白我們的處境。當我看到她臉上露出明瞭害怕的神情後,我摀住自己的嗚咽聲。珍妮佛已經歷太多,受了太多苦,沒有我,這次她一定活不了,我必須堅強起來。
兩人都沒出聲,我們訓練自己即使在危難之中也不衝動行事,眼前絕對是危急之秋。
駕駛與我們之間隔著厚實的透明塑膠片,我們僅能隱約看見擄拐我們的傢伙:此人髮色棕黑、穿著黑色羊毛外套、一隻大手擺在方向盤上。他脖子左側,有個小小的刺青半掩在領口下,黑暗裡看不太清楚。我渾身發顫,照後鏡往上調開了,因此我們幾乎看不到他的臉。
我們盡可能壓低聲地試轉門把,門把鎖死了,窗戶也打不開。我們被困住了。
珍妮佛慢慢彎腰從地板上拎起自己的袋子,一邊盯著我,一邊在袋子裡悄悄搜找。她掏出防狼噴霧器,我搖搖頭,因為在密閉空間裡派不上用場,不過我們還是覺得拿著比較安全。
我伸手從腳邊的皮包裡找出一個同樣的罐子,以及有緊急按鈕的小型手持式警報器。我們只能心驚肉跳地默默等候,顫手緊握住噴霧器,雖然外頭是寒涼的十月天,我們的額頭卻沁滿汗珠。
我掃視車內,拼命籌設辦法,接著我注意到自己這一側的分隔板上,有幾道小通風口,而珍妮佛前方的通風口,則銜接在某種特製金屬及塑膠裝置上。有條管子沿著我們的視線鑽入前座地板裡,上面有幾個閥門。我張口結舌地僵坐著,凝視這複雜的設計,心思混亂到一時間無法聯想,最後,我明白了。
「我們會被下藥。」我終於低聲對珍妮佛說。我垂眼懊悔地看著手裡的噴霧器,知道自己永遠沒機會用了。我不捨地撫著噴霧器,然後任其掉落地上,望向決定我們命運的閥口。珍妮佛順著我的目光看去,立即明白其中的含義,沒希望了。
他一定是聽到我說話了,因為幾秒鐘後,傳來微微的嘶嘶聲,我們很快即將睡死。我那一側的空調關上了,珍妮佛和我緊握住手,用空下的手緊抓住人工皮椅外側,慢慢昏厥過去。
等我醒時,我已在漆黑地窖裡,此處將成為我往後三年多的家。我緩緩將自己從藥效中喚醒,奮力聚焦,看清眼前飄浮的灰海。等視線終於清晰之後,我不得不又緊緊閉上雙眼,以遏止鋪天蓋地的驚惶。我等了十秒鐘、二十秒、三十秒,然後才又睜開眼睛。我俯看自己的身體,渾身被剝到精光,而且腳踝給鍊在牆邊,一陣寒意刺入了脊骨,我的胃開始翻騰。
我並不是一個人,地窖裡還有另外兩名憔悴裸身的女孩,被鍊在旁邊牆上。我們前方有個像搬運箱式的簡易木箱,約五英尺長四英尺高。箱子的開口轉開了,因此我看不出箱子如何固定住。天花板上吊著一顆昏暗的燈泡,燈泡輕輕晃蕩。
四下見不到珍妮佛的身影。
第一章
拘禁之初的三十二個月又十一天裡,我們有四個人在底下,後來毫無預警地變成了三個人。雖然那第四位已經數個月未發出任何鬧聲了,但房間在她離開後,竟變得異常安靜。她走後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只是靜靜地坐在黑暗裡,猜測下一個會輪到誰進箱子。
全世界就屬珍妮佛和我最不該被關入地窖,我們不像一般的十八歲女孩,初進大學校園,便拋開戒心地玩野了。我們很嚴肅地看待自己的自由,並小心呵護到幾乎很難感受到自由了。我們比別人更瞭解世界的險惡,絕不會讓自己受到傷害。
我們計畫性地研究了好些年,一一記下所有可能加諸我們身上...
作者序
[有關《噩夢之後]
一切得從《沈默的羔羊》說起。
也許因為當時我正值適合被擄的年紀,因此受那部電影影響深遠。《沈默的羔羊》跟我聽過的失蹤謀殺故事截然不同,直至今日,我的腦裡仍烙著電影中的地下室深坑、那座浴缸,以及那片裁縫圖案的影像。
在得知作者湯瑪斯‧哈里斯是依據真實連續殺人犯艾德‧蓋恩(Ed Gein)、泰德‧邦迪(Ted Bundy),及艾德曼‧坎波(Edmund Kemper)等人的故事,來撰寫《沈默的羔羊》後,更是一點幫助都沒有。故事或許是虛構的,但細節確是真實的。我當然知道被擄的機率超低,但後果實在太駭人了,教我無法不想它。我只好按自己的方式來對付此事:努力弄懂其中每一個環節。
我的研究引我走入人性最黑暗的幽徑:從韋斯特(Fred West)、BTK、理察‧拉米雷茲(Richard Ramirez)和幾十名其他凶手,受害者莫不受到各種匪夷所思的病態綑鍊、折磨、凌虐及謀殺。我沒想到世界可以那樣可怕,有好多年,我一直在追蹤報紙、網路,和寫真犯罪書籍裡的每則新故事。
十年後,當我的恐懼開始漸漸消散時,卻爆發了奧地利囚室少女娜塔莎.坎普許(Natascha Kampusch)的故事,我在一份八卦小報封面,看到她被囚八年的凌亂粉紅色房間。我尚未細讀報導,便已猜到那影像代表的含義了。那天我什麼事都做不成,我緊關時代廣場的辦公室門,為一名不認識的女孩痛哭。
接著不到兩年後,伊莉莎白‧弗里茨(Elisabeth Fritzl)的案子東窗事發,一年後是潔西‧杜加(Jaycee Lee Dugard),每次都令我愈發難以釋懷。等最初聳動的報導過後,我會追蹤受害者被囚的後遺症,在歷經多年的擔驚受怕後,我忍不住要想:她們如何可能在歷劫後,繼續過日子?
撰寫《噩夢之後》,有一部分原因是想藉由創造一名經歷受擄,十年後仍掙扎想忘卻過去的勇敢女孩,來回答這個問題。為了撰寫她的故事,我深入研究創後及復原的心理,我在寫作過程中瞭解到,創作小說是我對抗焦慮的一種方式,就像我筆下的人物一樣。
在創作及編輯《噩夢之後》的兩年半後──描寫四名女子同被囚困在地窖中受虐的故事──克利夫蘭的綁架案浮上台面了。我在書中寫下自己最幽暗的恐懼,此時看到這些倖存的女子遭逢與虛構小說中雷同的情境,卻仍令我震懾。
我不敢厚顏到自以為瞭解這些女子的心路歷程,《噩夢之後》是一部小說,她們的故事卻太真實。我只能說,她們的勇氣與堅毅令人感佩,我能做的只是對所有慘遭悲劇的受害者表示同情,並祈望我們的力求瞭解不會白費。
[作者的問與答]
為何想當作家?從小便立志當作家嗎?
我生於一個科學家庭,家中只有一個小書架,而且全是化學及工程學教科書。不過九歲時,我在抽屜底下找到媽媽大一英文必修課讀的《諾頓英國文學文選》第一、二集。之後我的童年便不太缺書了。
你若問十二歲時的我,我會說我只想當作家。不過後來我心生膽怯,改選更安穩的職業。高中畢業後我離開父母,很快便金錢耗盡,因此在當時設法找到糊口的方式,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跑去讀耶魯法學院,那是張很棒的安全網。
不過我非常嚮往作家的世界,所以還是無可避免的寫書了。我嫁給一名作家,亦是作家的代理律師。我最愛的一幅《紐約客》漫畫頗能切中我的心意:一名穿牛仔裝的小男孩對父親說:「如果我當不成牛仔,那就當牛仔的律師好了。」如今我終於成為牛仔了。
《噩夢之後》的點子從何而來?
《噩夢之後》的想法部分來自受擄倖存者不可思議的故事──伊莉莎白‧弗里茨(Elizabeth Fritzl)、娜塔莎.坎普許(Natascha Kampusch)、莎賓‧達德恩(Sabine Dardenne)、潔西‧杜加(Jaycee Lee Dugard)等人。這些婦女遭受難以想像的痛苦,卻都在災難後展現傲人的堅毅。相較下,我的艱辛根本不足為道。她們令我肅然起敬,我想創造一個那樣的人物:一位能堅強面對巨大恐懼的女性,為了解決問題,必須面對過去。
妳如何對剛認識的人,描述妳的作品?
我會說這是一部心理驚悚小說,寫的是一群被幽禁在地下室的女孩,如何從災難中復原的過程──有點像《沈默的羔羊》裡,被關在地下室的女孩,反過頭來追殺人魔漢尼拔。
妳有自己的安全守則嗎?
我沒有一份訴諸筆墨的清單,但我跟好友在高中時,確實有些亂七八糟的規矩。我們沒必要寫下一切,因為每次徹夜不歸、去龍蛇雜混的俱樂部、跟特立獨行的人士廝混、冒些奇奇怪怪的險時,都會恪守一些原則。我有寫下莎拉和珍妮佛的「安全守則」清單,而且應該還會添加,希望讀者能給我建議。
《噩夢之後》幾位女性人物的關係非常重要──妳最喜歡哪些女性小說人物?
思考這個問題時,首先想到的全都是年輕女孩的名字:《梅崗城故事》裡的思葛、瑪蒂達、長襪子皮皮、《小婦人》裡的喬,《我的祕密城堡》裡的卡珊卓,以及《咆哮山莊》前幾章裡的凱薩琳。這些人物都非常聰穎、堅強且極具慧根,她們都按自己的方式行事。
許多最堅毅不撓的女性角色,其實都尚未成年,而有些我深愛的人物,反而有著心理創傷或人格瑕疵: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伊莎貝拉‧阿切爾(Isabel Archer)、莉莉.巴特(Lily Bart)。這些人物的確更複雜且具挑戰性,但在某方面來說,我心目中的英雄,是那些還不懂懷疑自身力量的女孩。我的人生目標便是回到當初的原點,並讓我的女兒維持在那種狀態。
妳在開始寫書前,可做過任何研究?
過去十多年,我做過一些間接研究,在工作之餘,我嗜讀精神病患、俘虜及罪犯心理──我當然不會把這事擺到自己的履歷上。
還有,我在二○○○年代曾暫離法律,攻讀電影研究所。我跟一位很棒的老師Annette Michelson學習超現實主義,他對人性的陰暗面很感興趣,所以我在許多方面,可說不自覺地為這本書準備了很多年。
撰寫這本書時,我確實對性娛虐、異常心理學、受害者學研究、統計分析等做過該有的研究。我的電腦中了不少病毒,而且看過許多恐怖的文字與影像,烙在腦子裡,永遠都揮不走了。
妳覺得自己的生活經驗對這部作品有貢獻嗎?
那是當然的,雖然我很慶幸從未有過書中人物的遭遇,但廣義的主題則取自本身的感情生活。莎拉、翠西、克莉絲蒂和愛黛兒對她們共同的不幸遭遇,各有不同反應,這些我多少都有過體認:焦慮、憤怒、挫敗、野心。十年來,我斷斷續續看一位很棒的心理治療師──我們的關係絕不像莎拉跟西蒙絲醫師──治療的過程讓我更加瞭解,回頭面對黑暗的過去是什麼情形。
個人生活裡的一些特定事項,也會影響書中許多細節。我與至友間的關係,便是莎拉和珍妮佛之間的模式。故事雖屬虛構,但她們強烈的情誼取材於我和好友的關係,而她們的諸事小心則是我們的誇大版。
還有,我在阿拉巴馬的伯明罕讀大學,朋友們和我週末會跑到紐奧良,恣意狂浪一番。我們相當瘋狂──泡俱樂部、穿奇裝異服、跟陌生人打混。有天早晨醒來,我們發現自己竟然跟一位認定自己是吸血鬼的傢伙過了一夜,真是嚇死人。
我在大學時,曾淺嘗性靈教派。我跟室友乖乖參加了兩個月的聚會,學會一套古怪的宇宙論,及「活在當下」的重要。那是一次有趣的生活體驗,但我們並未嚴肅看待。後來我們進階到受邀參加一場週未的靜修,由一位紐約市來訪的上師主持,我們得把聚會場所的地板擦淨,隨音樂做出特別「殊聖」的動作,而且還要冥想數小時。老實講,後來我佯裝生病,速速逃離現場,從此再也沒回去過了。
妳喜歡哪幾位作家的作品?
我通常會讀這兩種極端的作品:十九世紀/二十世紀初的婚姻情節小說,以及黑暗的心理犯罪小說。我最愛的幾位作家未必都是最具原創性的:托爾斯泰、狄更斯、珍.奧斯汀、沃頓、佐拉、愛略特和納巴科夫。而且我總會推薦兩本遺珠之憾:巴特勒(Samuel Butler)的《眾生之路》(The Way of All Flesh)和萊蒙托夫(Lermontov)的《當代英雄》(A Hero of Our Time)。
我最愛的犯罪小說作家(廣義而言)有派翠西亞‧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格雷安‧葛林(Graham Greene)、雪麗‧傑克森(Shirley Jackson)、賀寧‧曼凱爾(Henning Mankell)、露絲‧藍黛兒(Ruth Rendell)和桃樂絲‧休斯(Dorothy Hughes)。我無法了解世上為什麼還有人沒讀過《We Have Always Lived in the Castle》,因為它是一本無懈可擊的作品。
妳喜歡在哪裡寫作──以及如何寫作?
《噩夢之後》是在一間有石牆的地下室裡寫成的,相當適合。我早上五點起床,每週寫五天,在孩子起床前寫整整一小時。我規定自己在一小時內至少寫五百字(後來增加到六百字),因此我沒空自我懷疑或腸枯思竭,我只知道故事的大概方向,因此每天都有新的發現,且戰且走。
如今我遷到另一棟房子,已沒有那麼棒的地下室了,事實上,我有間明亮寬敞、陽光洋溢的辦公室,可看到伯克郡的美景。我從來沒辦法在那裡工作,最後我跑到廚房窗口的窄座上,因為這樣才能盤腿而坐。
我現在正在寫兩本書,每天寫一千字,擬初稿時,只著重故事的架構,因為我知道每個句子都會重寫千百遍。其中一本書有較詳細的故事輪廓,我會去依循,但另一本則是邊寫邊看。早上最重要的就是把字數湊齊,否則便會一直掛在心上。每寫五百字後,我會上網休息十分鐘,然後──如果網上沒什麼大事──就再回去工作。
[莎拉和珍妮佛的安全守則清單]
1 絕不搭便車。
2 絕不讓人搭便車。
3 絕不尖聲喊「救命」,要喊「失火了」,因為人都很怯懦。
4 絕不穿緊束的衣物,以保持靈活。
5 絕不讓人掌握預料,要更動每日的作息。.
6 絕不忽略自己的直覺。.
7 絕不慌亂。
8 絕不在夜裡進車庫,千萬不可。
9 絕不忘先檢查地板和後座。.
10 絕不離開第一犯罪現場。逃跑、尖叫、抵抗,絕不讓他們將你孤立。
11 絕不能忘記拿出鑰匙,隨時準備好。
12 絕不能忘記鎖車門,無論是上車或下車。
13 絕不讓油箱含量低於四分之一。
14 絕不上車,即使他們有槍、有刀。一定要逃跑,尖叫。
15 在不熟的網路討論時,絕不使用真名。
17 絕不開門,除非你清楚是誰。
18 不管是警察或有人指著你的車輪,絕不隨便停車──除非旁邊有燈、有人、有其他車輛。
19 絕不分心,走在路上時,別打電話、發電郵、聽音樂、在皮包裡找東西。
20 不忘記看好自己的飲料。
21 絕不接受陌生人的食物或飲料。
22 絕不著人家的道,被假裝受傷、愛犬走丟、問話等伎倆欺騙。絕不可靠近,要繼續往下走。
23 絕不忽略兩側來車,要注意車裡的人。
24 絕不走樓梯,要搭電梯,因為樓梯間沒有人又危險。
25 絕不搖下車窗,若是警察,不得超過一吋。
26 絕不怕把對方弄痛,要反擊:攻擊眼睛、胯下、手指。
27 絕不將手機留在家裡。
28 無論在餐廳、商店或任何地方工作,絕不一個人「關店打烊」。
29 絕不展現脆弱或不知所措的樣子,走路要有去向。
30 絕不在公眾場合配戴顯眼的珠寶。
31 絕不在工作場合以外的地方佩戴名牌,別上他們的當,別以為你認識他們。
32 絕不能下落不明,一定要讓朋友知道你的去向,以及跟誰在一起。
33 絕不輕易下車,車子若是壞了,打開方向燈和車內燈,打電話給警察。
[有關《噩夢之後]
一切得從《沈默的羔羊》說起。
也許因為當時我正值適合被擄的年紀,因此受那部電影影響深遠。《沈默的羔羊》跟我聽過的失蹤謀殺故事截然不同,直至今日,我的腦裡仍烙著電影中的地下室深坑、那座浴缸,以及那片裁縫圖案的影像。
在得知作者湯瑪斯‧哈里斯是依據真實連續殺人犯艾德‧蓋恩(Ed Gein)、泰德‧邦迪(Ted Bundy),及艾德曼‧坎波(Edmund Kemper)等人的故事,來撰寫《沈默的羔羊》後,更是一點幫助都沒有。故事或許是虛構的,但細節確是真實的。我當然知道被擄的機率超低,但後果實在太駭人了,教我無法不想...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