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唯有一次的告別,你準備好了嗎?
沒有人知道「死亡」何時會降臨,
就從今天開始吧,練習說出「最後一次再見」
這是用力活過的證明,也是我最後愛你的方式
每個臨終故事都因他們各自的愛而感人,
但是除了感動之外,我們還能從他們身上學到什麼?
三一一大地震的災區裡,一具遺體的手臂上,有個看起來像是名字的傷痕。他是抱著什麼樣的心情,用盡最後的力氣刻下自己的名字?
罹患血癌的孩子說:「如果還有來世,我想要再次成為爸爸、媽媽的孩子。」他短暫的人生真如大家所想的不幸嗎?
目睹上千個「最後的瞬間」
繪里香當過護理師、急救員,現在是擔任醫病橋樑的醫療專員,她曾經目睹上千個「最後的瞬間」。三一一大地震後,繪里香前往災區支援,深感生命之無常。於是她決定寫出從經驗中得到的體悟,分享如何在活著的時候提早準備,面對無可避免的終點。
令人措手不及的悲痛、哀傷都可以透過「說再見的練習」,減輕對所愛之人的衝擊;更重要的是,可以透過「練習」消除內心的恐懼。到了那個時候,你想用什麼樣的表情告別所愛之人?
或者,面對痛徹心扉的失去,要如何活在沒有他的世界?
於是,我們需要「說再見的練習」
也許還是會害怕、也許依然會流淚、也許停止不了思念,但一定有超越悲傷與寂寞之外,更重要的事物在等著我們。經過23個練習,我們可以看見故人生命最後的結晶。這使人明瞭活著有多麼美好,死亡也不可怕。在人生中珍惜過、努力過、得到了,然後輕輕放下不留遺憾。同樣的,我們也會期許自己的離開,能為留在世上的人做點什麼,不讓他們往後的人生沉浸在悲痛裡。
凝視死亡,原來活著那麼美好、原來可以笑著說再見
那個手臂上的名字,沒有人知道他是用什麼方式刻下的。
然而那道傷痕卻讓人深切感受到「希望有人找到我」的強烈意志。
人在覺悟自己即將走到生命終點時,會強烈意識到自己的「存在」。說得更深入一點,這就是我們恐懼死亡的原因。因為對「即將消失」、「即將被遺忘」感到巨大的不安,才會對死亡感到恐懼。為了跨越這種不安與恐懼,必須積極利用剩餘的時間,讓每一天都過得充實而無憾。這本書,一定可以幫助各位。
環顧你的生活周遭,小小的、敏感的幸福,將會在意識到死亡的瞬間,變得非常顯眼。
因為愛,我們練習開口談論「死亡」
無法預測何時會來、無論何時到來都不足為奇。
而且,一定會來。這就是「死亡」。
即使親愛如父母家人,也沒有辦法為一個人的生命負責。
死亡是如此的「不確實」,卻又「確實」會發生在每個人身上。如果總是採取逃避的態度,當死亡真的靠近,將會使當事者、留在世上的家人與重要的人陷入巨大的混亂之中──所以,無論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留在世上的家人、重要的人,談論死亡都是必須的。
如果變成植物人怎麼辦?腦死要放棄維生治療嗎?同意器官捐贈嗎?想要什麼樣的葬禮?遺物如何處理?……正視這些問題,就是實現對家人的愛。
我開始練習,試著去習慣沒有你的日子
被留在世界上的人,不只有巨大的失去,也會得到跨越悲傷和寂寞的重要事物。
一定要相信自己擁有「再次幸福的權利」。
被留在世上的人再婚,有些人會問:「是因為忘了故人嗎?」
換做是你,你會忘記重要的人嗎?
沒錯,不會!
重要的人過世之後,有些人因為回憶故人的時間,隨著歲月流逝變得越來越少而感到自責,「我怎麼能忘記這麼重要的人呢……」然而,無論過了多久,我們永遠都會將重要的故人放在記憶深處。因此,「沒有時時刻刻想著故人」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沒有必要自責。
為重要的人送別之後,被留在世上的人要學著習慣「總是在身邊的人真的不在了」。這個轉換習慣的過程很痛苦,卻不得不練習。因為唯有走出悲傷,才能看見故人在自己生命中留下的美好,而他也會希望我們再度鼓起勇氣追尋幸福。
說再見,不難
可是永遠再也看不到對方的「再見」,卻很少人敢提起勇氣說。
詩人泰戈爾說:「死屬於生命,就如生也屬於生命一樣;舉足是在走路,正如落足也是在走路。」
請慢慢、慢慢地接受,死亡並不可怕,也不需要忌諱。
這23個練習,將以最溫柔的方式,陪伴著你面對永別。
總有一天,我們能笑著和最愛的人說再見。
作者簡介:
堀繪里香
「日本醫療專員」(Medical Coordinator Japan)代表。護理師、急救員、醫療專員、立教第二舞臺大學兼任講師。「日本臨床死生學會」「腫瘤心理學學會」「東京生與死思考會」「日本醫學新聞工作者協會」會員。
在日本首都圈公立、大學、民營等各醫院(腦神經內科、外科、ICU、ER、精神科)擁有十數年護理師的工作經驗。之後,赴英留學,於大學專攻心理學。為了成為患者、家人與醫療工作者之間的「橋樑」,於二○○七年成立「日本醫療專員」。
近年為傳達正確的醫療資訊與知識,在電視、電影、小說、舞臺劇等各種媒體擔任醫療顧問,主要的作品有日劇《最強名醫》(朝日電視台)、電影《談判尤物》、小說《偶然事件——惡女們的手術刀》(講談社)等。
譯者簡介:
賴庭筠
政大日文系畢業,現為日文系助教,熱愛翻譯、撰稿等文字工作。堅信「人生在世,開心才是正途」。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陳雅琳 三立新聞台總編輯
◆真情推薦
周希誠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緩和病房主任、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待補
胡志強、邵曉鈴 台中市市長、市長夫人
──萬物有始有終,人生亦然,智慧面對生命的告別,生命會因此更加成熟。
邱泰源 台大醫學院教授
──學會說再見,人生更圓滿。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生命的長度不是幸福的標準,學習付出與接受愛而無悔,才是通往幸福的必經途徑。
張詩吟 馬偕紀念醫院安寧病房護理長
──死亡,很悲傷;而悲傷也會帶來巨大的勇氣,生命因而能繼續向前。
蔡世滋(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花蓮慈濟醫院預防醫學中心主任)
──珍惜當下,盡其在我,豁然面對,莊嚴人生。
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心靈療癒叢書作家
──待補
◆面對死亡,需要歸屬與陪伴
陳雅琳主播〔三立新聞台總編輯〕
◎所愛之人罹難後,他們活下去的方式
三度走訪日本三一一大地震海嘯重災區,除了震驚於海嘯掃過的一無所有、更感嘆於核災爆發後的「再也回不去」,但在海嘯與核災這種天災人禍下造成的生離死別,最是令人不忍卒睹……。
我永遠記在陸前高田市,那位「再也不想看到大海的母親」,即使一輩子住在海邊城市,但當唯一要繼承六十年山茶花油家業的寶貝兒子淪為波臣後,她實在無力走出深沉的悲傷;她流著眼淚告訴我,她再也不想看到大海一眼,一眼都不願意,因為大海是殺死兒子的兇手,是個大惡魔!
在另一個海邊城市大槌町,阿部寬先生那個榮獲田園設計大獎的家,不但已經毫無一點殘跡,相依為命的愛妻也失蹤,一年後再找到時只剩一小截身軀,而且還是漂流在外縣市幾百公里外的海上所撈到的。
已經當阿公的他,人生伴侶驟逝,同樣歷經哭天搶地的悲傷,但這位大哥顯然正面迎戰死亡,他貸款買了新車,車號就故意挑「三一一」,真的是「老子跟你拼了」!
而且,在一片荒蕪的土地上,他卻是第一個帶領弟兄跳起東北虎舞的人,不知振奮了多少災民重生的力量;更有guts的是,他反對這個城市為了阻絕海嘯就要築起十四點五米高的圍牆,他認為這樣海洋城市的風貌就蕩然無存了!
◎最後的念頭是想回到親人的身邊……
每個人面對死亡的態度真的不一樣,但人類彼此的公平點就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生老病死。只是,天災太難以預測,也巨大得令人無法抵抗,幾乎大家都難以預做準備。
因此,當我讀到身為醫護人員的本書作者繪里香,在重災區看見那個手臂刻著名字的遺體時,內心滿是震撼。我腦海浮出的畫面是:一位沉浮於海嘯惡浪中的人,絕望地,在做最後掙扎,但當自己很清楚死亡就在眼前了,最後的念頭,也許就是想回到親人的身邊吧!
所以,他在身體刻上名字,好讓他人可以辨識,即使生命即走到盡頭了、即使身軀可能變成碎片了,但再怎麼樣,希望最後能回到親人的身邊。
◎童年記憶中唯一任性的要求──索討一份「陪伴」
讀這本《說再見的二十三個練習》,不禁會反覆回溯自己的生命歷程。
我七歲的時候,才三十九歲的父親就過世了,在那之前,他生了好久的病;印象中,他就是一個行動不便、半身不遂、經常在醫院裡的人;而我的母親只是個成衣加工廠的縫紉女工,要養一個生病的老公和四個嗷嗷待哺的小孩,還得到處租房子,實在辛苦。
雖然,我因為家裡太窮,在那個未上學的童年時期就是睡在冷冰冰的地板、也沒有錢可以去唸幼稚園,但我沒有任何怨言,一個人被關在租屋處,每天等待三位哥哥放學,也等待母親下工。不過,時間久了,可能總會有感到孤獨的時刻吧?
有一天,我死命拜託媽媽帶我去工廠,我知道這樣她可能會被老闆罵,但我那天實在是吃了秤砣鐵了心,一再拜託母親說:「只要一天就好,媽媽,讓我跟妳去工廠,我保證,絕對不會影響妳,我不跟妳講話,我會靜靜的坐在裁縫車旁邊,看著妳就好,就這麼一次,拜託……。」我記得,我是哭著講的。
但媽媽也實在為難,她花了好多功夫勸我,還說要買「乖乖」給我,那個時候我從來沒有零嘴可以吃,但這些外在東西我通通不想要,只希望有媽媽陪,一天就好。
最後,媽媽拗不過我,終於帶我去了工廠,我不知道她如何跟老闆解釋,但我非常守承諾的,靜靜的坐在裁縫車旁邊,一句話都沒有說,就這樣帶著笑意、滿足的過了一天;而且,信守承諾的,再也沒有要求媽媽帶我去工廠,認命地繼續待在租屋處。
◎目賭父親驟逝,人生沒有什麼是永遠的
後來,有一個半夜,父親喘得非常厲害,聲音好大,我被驚醒了,只見媽媽拿著萬金油一直幫他搓胸擦背,同時,要我大哥奔出去找醫生,後來,醫生來了,爸爸也過世了。
眼前這一幕,我都縮在角落靜靜的觀看,我不知道「爸爸死了」是什麼意思,只見醫師一直搖頭抱歉,媽媽和哥哥們都在哭,而我,好像沒有眼淚,我不知道,死亡意味著什麼?
也許是從小就目睹生命的流失吧,我這一輩子都不強求任何事,對戀愛、對婚姻、對事業都如此,因為我總覺得人生沒有什麼是永遠的,但活在當下、好好地過日子、讓自己的生命過得有意義,卻是我一直的信條。
所以,日本三一一大災難後,當我深赴重災區三遍、尤其是反覆進出核災區,我依然沒有什麼裝備,幾乎是只帶著一顆「憨膽」,很多人問我,怎麼不怕?
我也不知道,我老是覺得,人都會死,可能剛好遇到墜機、海難、車禍、樓塌,一個瞬間,生命就消失了,但重點是,在這之前,我們可有好好的活著?尤其,認真去對待每個認真對待我們的人!
◎預先為重要的人,安排你離開後的「陪伴」
死亡,本來就會來臨,每活一天,就愈接近死亡一天,不是嗎?
保險公司要我先立下遺囑,每個階段都可以改,我說OK;朋友找我支持「放棄無效治療」,我也簽了。我想,對於死亡,我應該是可以豁達地看待;但我深知,歸屬與陪伴是很重要的,就像那位手臂刻著姓名的海嘯罹難者,也像我童年殷殷期待的不孤獨。
那麼,請在有生之年,為生命中重要的人做好這些事,也讓自己對生老病死,有更正面的看待。讀完此書,更有所感!
名人推薦:◆專文推薦
陳雅琳 三立新聞台總編輯
◆真情推薦
周希誠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緩和病房主任、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待補
胡志強、邵曉鈴 台中市市長、市長夫人
──萬物有始有終,人生亦然,智慧面對生命的告別,生命會因此更加成熟。
邱泰源 台大醫學院教授
──學會說再見,人生更圓滿。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生命的長度不是幸福的標準,學習付出與接受愛而無悔,才是通往幸福的必經途徑。
張詩吟 馬偕紀念醫院安寧病房護理長
──死亡,很悲傷;而悲傷也會帶來巨大的勇氣,生命因而能繼續向前...
章節試閱
◆死亡讓人更珍惜「當下」,對幸福變得敏感
◎學會放下內心的恐懼,笑著說再見
某些醫院設有安寧病房,收容癌症末期等難以治療的患者。安寧病房不會採取積極的治療方法,而是將重點放在緩和患者的疼痛,致力讓患者在剩餘的時間裡像一般人照常生活。
可能很多人聽到收容將死之人的病房,會開始想像「那裡的氣氛很凝重吧。」不過那裡的住院患者,表情大多意外地開朗,氣氛也很安詳。有人會邀請家人、朋友前來相聚,有人則享受自己的興趣,包括閱讀、裁縫、聽音樂,甚至外出散步、喝酒。每個人都很珍惜人生剩餘的時間。在這樣的「日常生活」裡,他們會說:
「雨剛停,我每次散步的那條路上,草木閃閃發光,比以往更美。」
「今天我和家人一起享用了我最喜歡的鰻魚。」
雖然不是什麼特別的事,卻證明了他們感受到當下這個瞬間的喜悅。
在他們能夠感受到喜悅之前,他們必須正視面對死亡的恐懼、憤怒、悲傷與糾葛等,種種複雜的情緒。然而因為他們正視了這些事,他們才能在「說不定我明天就走了」的情況下,發現小小的喜悅,對幸福變得敏感。他們其實就是體現了「凝視死亡、活在當下」的一群人。
◎別害怕,練習用平靜的心迎接「最後瞬間」
在我的經驗裡,罹患疾病的年幼孩童在邁向最後的瞬間時,都是以溫和的表情離開人世。此外,許多動物也都是非常安詳地斷氣。相對地,絕大多數大人都會掙扎到最後的最後,以十分難過的表情邁向最後的瞬間。
兩者之所以不同,我想主要原因是小孩與動物不會過度害怕死亡。
相對於大人,年幼的小孩比較不會煩惱「何謂死亡?」、「死了會怎麼樣?」因此他們不會非常害怕死亡。雖然我們無法正確得知動物具備多少思考與感情,但可以想像,他們對死亡也沒有那麼恐懼。
帶著難過的表情,或是帶著溫和的表情邁向最後的瞬間,並沒有好壞之別。不過我想絕大多數的人,都希望自己能以溫和的表情嚥下最後一口氣,讓留在世上的親人看見自己安詳的遺容。
想要擁有孩童或動物的心理很難,但即使無法像小孩一樣思考,也能安詳而幸福地邁向終點──這就是本書想告訴大家的方法。
◆由自己定義「活著」,善待被留下來的人
◎如果有一天,你能做的事只剩「呼吸」
為了治療疾病與外傷,臥床的患者身上會插著許多機器導管和線路,例如連接人工呼吸器的「氣管導管」、輸送人體必需營養的「點滴導管」、排除排泄物的「導尿管」等。
隨著身體日漸康復,身上的導管也會越來越少。相反的,若是恢復不如預期,導管的數量就會增加,持續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
儘管可以靠自己呼吸,維持心臟等器官的機能,卻長期失去意識,無法藉由言語與其他人溝通──我們稱此為「植物人狀態」。植物人無法依照個人意志進食、排尿,必須連接點滴、排尿的導管。其中有些會恢復意識,但絕大多數終其一生都無法甦醒。
許多人認為,身體連接導管與線路而難以移動,或是處於植物人狀態失去意識,「這樣活著跟死了沒有兩樣」。另一方面,也有人覺得「只要活著就是活著,我想繼續活下去」、「希望患者能活下去」。
何謂「活著」?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同,而這些答案沒有對錯。平常就應該確實表達自己想如何迎接死亡的意願,這點很重要。好好思考當自己遭遇這些情況,希望家人怎麼處理。
日本的醫療制度規定,即使當事者與家人有此意願,也不能拆除人工呼吸器。所以或許無法百分之百尊重當事者的意願進行治療,但如果沒有表達過自己的意願,萬一處於植物人狀態的時候,即使家人想尊重當事者的意願,也無從得知,進而無從遵循。
(※編註:台灣於二○一三年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修正案,針對癌末患者、生命末期病人、依賴呼吸器的植物人等病患,經兩名醫師認定生命末期,並由一名最近親屬簽字同意,即可撤除維生系統。)
◎「維生治療、器官移植」只有自己能決定
處於植物人狀態時即使失去意識,身體還是會自己呼吸、排尿,頭髮、指甲也會不斷生長。身體的機能與生長,會讓家人強烈感受到患者還活著。當重要的人處於植物人狀態,即使前景未明,而且再也無法像以前那樣交談,許多家人仍會盡心盡力地照護對方。對家人而言,重要的人「還活著、還存在」具有無可取代的意義。
另一方面,持續盡心盡力地照護患者,會使許多病患家屬感到疲憊不已。處於植物人狀態的當事者當然最難受,然而在此同時,陪伴在身邊的家人,無論肉體、精神都被迫面對十分嚴峻的考驗。
若是當事者沒有事先表達自己的意願,只會讓家人在疲於照護的同時,持續抱著疑問,不斷思考「究竟當事者希望我們怎麼做呢……」,但卻無法獲得答案。
或許有些人因為了解這種苦惱,而決定「我不想給家人添麻煩,所以要先告訴他們,我不想接受維生治療」。基於對家人的愛護,這個想法也是一個選項。然而,我希望各位先確實了解自己的想法──對自己而言,何謂「活著」。如果答案是「無論處於什麼樣的狀態,我都希望可以活下去」,就要向家人表達自己的意願。
為什麼呢?因為家人想要知道你的真正的想法。
或許家人有可能基於經濟等因素,而無法完全滿足你的意願。然而只要家人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滿足你的意願,他們就能夠問心無愧,覺得自己「已經全心全力做了能做的事」。
相反的,如果你認為「對我而言,被導管纏繞不能算是『活著』」,即使家人認為「無論處於什麼樣的狀態,都希望你可以活下去」,也要切實向家人說明你的想法。你認為何謂「活著」,而且為什麼這麼想──請毫無隱瞞地告訴家人。無論家人是否能夠認同,至少他們都可以「理解」。
無論如何,只有自己才能決定自己「活著」的方式,其他人無法代勞。
◎預習必然的離去,「臨終筆記」給親人最後的贈禮
希望各位都可以寫下自己的臨終筆記,要妥善運用臨終筆記,有四個重點。
1、內容項目必須符合自己的內心
請先確認筆記內容。「希望舉辦什麼樣的喪禮」、「想要告訴家人的話」等項目,幾乎每本筆記都有預設,因此只要比較其他項目,就可以輕鬆掌握不同臨終筆記的特色。
選擇臨終筆記時,我們很容易受到宣傳標語吸引。說到底,臨終筆記必須選擇適合自己的。建議大家多翻幾本筆記好好比較。
此外,自己製作原創的臨終筆記也是一個選擇。各位不妨參考網路等資訊,選擇必要與自己想要書寫的項目,製作世上獨一無二的臨終筆記。
2、先決定書寫的角度
那就是「為自己而寫」或「為重要的人而寫」。尤其是像寫「自傳」那樣將焦點放在自己身上的筆記,如果不先決定角度,內容可能會變得模糊不清。
3、公開「臨終筆記」的存在
如果有意讓家人等重要的人看見,寫完之後記得告訴他們「我寫了臨終筆記」。好不容易寫了臨終筆記,如果重要的人不知道它的存在,那麼在你迎接死亡時,還是無法傳達你的意願與希望。
寫完之後,如果可以一頁一頁翻閱,告訴重要的人你是以什麼樣的心情寫下臨終筆記更好。臨終筆記上的文字與你的話語,一定能長久留在重要的人心裡。
4、每年重讀一次,適時修改內容
舉例來說,臨終筆記可能寫著「希望今年跟我親近的○○可以參加我的喪禮」,人際關係與心境在一年裡會產生各式各樣的變化。臨終筆記並非毫無彈性,不是「寫了就一定要遵從」。當自己的環境與心情有所變化,隨時都可以修改。
如果臨終筆記是為自己而寫,就能幫自己確認,一年前自己希望未來如何度過、現在的情況是否符合當時的想法。
每年確認臨終筆記的時間,只要設定為生日、結婚紀念日等「特殊節日」就不容易忘記了。
◆寫給被留在世上的你
◎讓回憶成為止痛藥,追尋下一次幸福
無論喜不喜歡,重要的人過世後,家人與其他身邊的人仍要面對新的一天。原本總是在身邊的人不在了,會使每一天變得很不一樣,心裡的悲傷與寂寞很難消除。
大家會用「全新的出發」來鼓勵悲傷的遺族。有些人聽到「全新的出發」,會覺得這句話包含「忘記故人」的意思。但我認為,「全新的出發」是指將故人的回憶與「存在」珍藏在心中,踏出全新的一步。
某個女性的丈夫因急性心肌梗塞而過世。儘管她的丈夫平常的血壓就偏高,卻也是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撒手人寰,她受到非常大的打擊。由於她與丈夫沒有孩子,因此喪禮結束之後,她就獨自一人關在家裡,每天沉浸於悲傷中。
當時在背後扶持她的,是一位男性──她與丈夫的共同朋友。他們三人在學生時代相識,是數十年的朋友。在她與丈夫結婚時,那位摯友還代表所有朋友在婚禮上致詞。
男性摯友因擔憂而打電話關心她的時候,她總是悲切地說,和丈夫告別有多麼難過、他們之間的回憶是多麼美好……。由於那位男性十分了解他們的感情,總是打從心底哀悼她的丈夫,並傾耳聆聽她的話語。
多虧男性摯友的扶持,她逐漸恢復笑容,也願意再去看她和丈夫最喜歡的舞台劇。雖然很緩慢,但她還是在沒有丈夫的世界重拾生存的意志。最後,她決定在珍藏回憶的情況下,「為了丈夫好好活下去,連他的份一起幸福」。
丈夫過世數年後,她和那個男性再婚。決定再婚那天,他們兩人在丈夫長眠的墓前,向他報告結婚一事。她告訴我,她一直到此時才終於接受丈夫的死亡,踏出全新的一步。據說一直到現在,兩人每年還是會去墓前數次,進行「心靈的對話」。
◎不是忘記重要的故人,只是擁有再次幸福的權利
重要的人過世,被留在世上的人的「力量」來源因人而異。有些人的力量是「家人」、有些人是「工作」,也有些人的力量是「夢想」;然而,許多人共通的力量是──珍藏於心中的故人的「回憶」與「存在」。
被留在世上的人再婚,有些人會問:「是因為忘了故人嗎?」
換做是你,會是如此嗎?你會忘記重要的人嗎?
沒錯,不會!
被留在世上的人即使再婚,仍會永遠把故人放在心上,而故人的回憶與存在,也是他們活下去的力量。為重要的人送別之後,被留在世上的人還是要認真地度過每一天,除此之外,他們也擁有再次幸福的權利。
請讓故人的回憶與存在珍藏於心中,成為往後活下去的力量,踏出新的一步。
◎失去摯愛的時候,誰都不必扮演「精神支柱」
把悲傷放在心裡,也是一種悲傷的形式。只是一旦把悲傷累積在心裡,心理狀態就會變調,甚至罹患憂鬱症。因此我希望各位能把悲傷的情緒表現出來。「因為是男性,所以不能流淚、不能悲傷」──絕對沒有這種事!悲傷的時候就流淚,展露情緒才是自然的表現。
故人雖然無法得知家人等身邊的人如何面對自己的死亡。然而,如果故人能夠看見家人流淚的身影,一定會覺得「家人很愛我」吧。所以,請不要忍著不流淚或不悲傷。看見流淚悲傷的男性時,也不要覺得「明明是個男人……」而看輕他,請溫柔接納他們的悲傷。
許多被留在世上的人,常具備「父親」、「母親」的身分,他們扮演家中「精神支柱」的角色。成為精神支柱的人,即使內心感覺悲傷,也會一肩扛起,表現得穩重而可靠。然而,他們的內心都在「吶喊」。因為即使自己也會悲傷、流淚,卻因為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而無法展露情緒。
如果當事人是為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強迫自己不要流淚,也有可能被誤解為「薄情寡義」,受到其他人責怪。各位面臨這種處境時,請允許自己展露情緒。無論是在親朋好友面前,或者是一個人獨處,都可以盡情地流淚。
提到「精神支柱」,大多數人會想到「大人」;然而,有時候年幼的孩子也會是其他人的精神支柱。如果自己的孩子夭折,做父母的當然悲傷萬分。此時,其他孩子看了,就會覺得:
「我一定要成為爸爸、媽媽的力量!」
即使孩子還很年幼,也會有這種想法。如果孩子為了你忍住眼淚,試圖樂觀地跟你說話,請緊緊地抱住他。你溫暖的懷抱,一定能夠安撫承受悲傷的孩子。
◆「生命長度」不是幸福的標準
◎跨越對死亡的恐懼,發現人生不同的驚喜
在接受醫療諮詢的患者中,我曾協助過一位七十歲時腦中風的男性。腦中風是腦血管疾病之一,儘管他保住了性命,卻變成右半身麻痺,每天都需要人貼身看護。
人在左右的兩邊感覺不同時,會出現言語難以形容的怪異感,他也是如此。由於他無法好好說話,飽受言語障礙的困擾,有時還會遷怒到家人身上。他除了對自己感到生氣,也對幫助自己的家人感到抱歉,所以決定用「筆談」的方式與家人溝通。沒想到,筆談對他來說,竟在日後成為「特別的目的」。
平常他都是以原子筆或鉛筆與家人筆談,某天,他看見家人以前使用的「毛筆」。他用左手拿起毛筆,在廣告紙背面流暢地寫下他想說的事,給家人看。他寫的毛筆字非常優美。初次看見的家人建議他:
「你的毛筆字很好看,要不要開始練習書法?」
那一天,家人幫他買了小學生練習書法時使用的「書法組合」,而且他不是使用墨汁,而是直接磨墨。從那時候開始,書法完全融入他的生活,他十分享受寫毛筆字。當他的孫子驚嘆:「爺爺的毛筆字好好看。」讓他尤其高興。
有一次,孫子建議他參加地方上每年都會舉辦的書法展,他也興致勃勃。他寫了一張又一張,最後選了一張參加書法展,並順利入選。得獎後,他對書法產生了更大的熱情。
像他這樣妥善接受看護,生活得多彩多姿的人很多。此時的重點是「家人不要提供過度協助」。過度看護只會無意義地限制當事者的行動,甚至有可能消耗當事者的體力。
希望所有需要看護的人,都可以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找到其他樂趣。
◎「我想再當你們的孩子」──短暫的生命絕非不幸
當年幼的孩子因疾病、事故等原因,結束短暫的人生,會帶給父母及身邊的人巨大的衝擊。對當事者而言,要在如此短暫的時間裡與父母、兄弟姊妹告別,當然也十分難受。
人們目睹年幼孩子死亡時,經常會說:「真是不幸啊,他還這麼小……。」然而當事者是否覺得自己的人生「不幸」,沒有人知道。
儘管時間短暫,但那個孩子可能因為獲得父母無比的疼愛,而覺得自己很幸福。或者那個孩子對抗病魔的身影,讓家人、甚至醫師、護理師等醫護人員有所啟發。所以即使時間短暫,那個孩子的出生還是具有不凡的意義。
為什麼我會這麼想呢,因為我以前在醫院工作時見過一個男孩。男孩當時說的話,我一直到現在都無法忘懷。
男孩罹患了血癌「兒童急性白血病」,以抗癌藥物進行化學療法會帶來強烈的副作用,連大人都難以忍受。不只出現掉髮,他的眉毛也全部都脫落。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他在父母與我們醫護人員面前,從來沒有露出難受的表情,總是笑臉迎人。他這樣反而讓我很擔心,有一天我告訴他:
「如果你覺得難受,說出來沒關係,不要太忍耐、太逞強哦。」
結果他露出開朗的笑容說:
「護理師,我跟妳說哦,我真的從來都不覺得難受。因為我的爸爸、媽媽、哥哥總是陪在我身邊,而且還有很多醫師、護理師與醫院認識的朋友。能有這麼多人陪著我,是很難得的機會。所以我從來都不覺得難受。」
這些話讓我熱淚盈眶。之後,他的主治醫師告訴我,他在去天國之前,說了這句話:
「如果還有來世,我想要再次成為爸爸、媽媽的孩子。」
或許他在獨處時也會哭泣、痛苦,但他一直到離開人世前,都抱持著對旁人的感謝,沒有讓我們看見他的痛苦。男孩的遺言,也值得大人好好學習。沒有人知道男孩對自己短暫的人生,真正的看法如何。然而陪伴在他身邊讓我感受到,他絕對不會覺得自己的人生「不幸」。
相信曾經有人問過各位,希望自己人生的長度與廣度是「細而長」還是「粗而短」?或許「粗而長」最理想,但可能是因為沒有這麼簡單,所以很少聽見。
雖然每個人的選擇都不一樣,但自從我陪在男孩的身邊,我開始設法讓自己的人生變「粗」,長度倒不是重點。即使我的人生比其他人短暫,我也希望自己不要留下遺憾,能夠懷抱對他人的感謝,度過每一天。
我希望,即使我明天就要邁向最後的瞬間,也能讓家人與重要的朋友們認為:「雖然有點短暫,但她的人生一定很幸福。」
◆死亡讓人更珍惜「當下」,對幸福變得敏感
◎學會放下內心的恐懼,笑著說再見
某些醫院設有安寧病房,收容癌症末期等難以治療的患者。安寧病房不會採取積極的治療方法,而是將重點放在緩和患者的疼痛,致力讓患者在剩餘的時間裡像一般人照常生活。
可能很多人聽到收容將死之人的病房,會開始想像「那裡的氣氛很凝重吧。」不過那裡的住院患者,表情大多意外地開朗,氣氛也很安詳。有人會邀請家人、朋友前來相聚,有人則享受自己的興趣,包括閱讀、裁縫、聽音樂,甚至外出散步、喝酒。每個人都很珍惜人生剩餘的時間。在這樣的「日常生...
作者序
◆練習說再見,這是我最後愛你的方式
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那一天發生的事,活在這個時代的我們絕對無法忘懷──日本三一一大地震。對日本東北地區造成大海嘯的太平洋近海地震,芮氏規模高達九.○,是日本史上最大的地震。
地震發生當時,我在東京的辦公室裡,為醫療雜誌撰寫連載的文章。隨著「咚──」一聲巨響而來的,是我至今從未體驗過的劇烈搖晃,我甚至無法判斷是縱向還是橫向晃動,只能蜷起身子。當數次劇烈搖晃終於平靜下來,我環顧整個辦公室,書架倒了、壁紙也破了。
「真糟糕!」我感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災難。過沒多久,我就明白這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各家電視台報導大海嘯的畫面,讓我看見東北地區超乎想像的災情,我問自己:「這下子,妳還覺得自己糟糕了嗎?」
◎一個用盡最後力氣,刻在手上的名字
三一一大地震發生數週後,我為了支援災區醫療而前往日本東北。北方的春天來得比較晚,但終於可以看見萬里晴空。然而,只要將視線稍微放低一點,就會看到一台又一台不停運作的重型機械,以及塵土飛揚的瓦礫。由於這兩種景象的落差實在太大,讓我開始懷疑自己究竟身在何處。
我前往因海嘯而天花板剝落的倉庫,那應該是其中一個遺體安置處。地上放著幾具遺體。如同新聞報導所言,當時安置遺體的棺木不夠,遺體僅能暫時收納在藍色或白色的塑膠袋中。其中一具遺體的手臂,吸引了我的目光。
那具遺體的左下臂有道傷痕,看起來像是名字的一部分。雖然他的手臂還有其他傷痕,但那看起來像是刻意弄傷的「文字」,形狀與其他傷痕明顯不同。
這個「文字」讓我感受到強烈的意志。
當時他被捲進海嘯裡,就快要不能呼吸了。即使面臨各式各樣的恐懼與不安,他還是拼命求生。不過在威猛的大自然面前,他終究接受了自己即將死亡的事實。於是他利用最後一點時間,為自己留下可供辨別身分的蛛絲馬跡。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因為人在覺悟自己即將死亡時,會強烈意識到自己的「存在」。說得更深入一點,這就是我們恐懼死亡的原因。因為對「即將消失」、「即將被遺忘」感到巨大的不安,才會對死亡感到恐懼。
我們無法得知他是用什麼工具,又是用什麼方式在手臂上刻出名字。然而那道傷痕卻讓人深切感受到「希望有人找到我」的強烈意志。
◎在終點來臨前,你該思考的事
人,有可能因為捲入事故、災害等無法預期的情況,而突然失去生命;也有可能因為罹患癌症等疾病,以「剩下○個月」的形式邁向人生的終點。不過無論如何,在這世上開始的生命,一定會結束。有人對「死亡」感到絕望,而懷抱著不安與恐懼過世。然而,也有人平靜而充實地迎接死亡。兩者的差異為何?
答案是在最後的瞬間來臨之前,能否讓其他人強烈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也就是說,能否在明白一定會看見「終點」的情況下,充實地度過每一天。
為了迎接沒有遺憾的死亡,平常就要思考自己在那之前想要做些什麼,或者想要以什麼樣的形式邁向最後的瞬間──這點非常重要。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看過許多「最後的瞬間」,那些經驗讓我明白了「說再見需要練習」,包括平常應該要思考哪些關於死亡的事,以及當事者與其家人應該要留意的事。撰寫這本書時,我特別安排讓這本書可以從序章開始讀,也可以從特別在意的篇章開始讀,而不會影響內容的完整性。
希望這本書可以協助各位,平靜並幸福地迎接終究會來臨的「最後的瞬間」。
◆練習說再見,這是我最後愛你的方式
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那一天發生的事,活在這個時代的我們絕對無法忘懷──日本三一一大地震。對日本東北地區造成大海嘯的太平洋近海地震,芮氏規模高達九.○,是日本史上最大的地震。
地震發生當時,我在東京的辦公室裡,為醫療雜誌撰寫連載的文章。隨著「咚──」一聲巨響而來的,是我至今從未體驗過的劇烈搖晃,我甚至無法判斷是縱向還是橫向晃動,只能蜷起身子。當數次劇烈搖晃終於平靜下來,我環顧整個辦公室,書架倒了、壁紙也破了。
「真糟糕!」我感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災難。過沒多...
目錄
【前言】練習迎接「最後的瞬間」
序章 凝視死亡,活在當下
重新認識「死亡」,能讓我們活得更好
生病的家人說「我好想死」,是真心的嗎?
因為生命有終點,瞭解「活著」多麼美好
學會放下內心的恐懼,笑著說再見
第一章 找到「活下去的力量」
01 生命的長度不是幸福的標準
02 反向思考「活著」,從終點望向現在
03 因為愛,練習開口談論「死亡」
04 寫下「臨終筆記」,給親人最後的贈禮
05 對你來說,什麼最重要?
06 用單純的減法,找出無可取代的事物
07 「一點點」就能感受幸福
08 不要輕易放棄對「美」的追求
第二章 一起走過幸福的最後一段路
09 不安,是害怕「被遺忘」
10 實現未了的願望,不留遺憾
11 關於那些「可以避免的死亡」
12 「維生治療、器官移植」只有自己能決定
13 在家過世,零距離面對死亡的準備
14 不要再對他說「加油!」
15 與他人打開心結,平穩走向終點
16 別忌諱與孩子分享「死亡」
17 說出真心話,重視家人間的溝通
第三章 寫給被留在世上的你
18 讓回憶成為止痛藥,追尋下一次幸福
19 允許自己哭吧,沒有人需要堅強
20 耐心等待,接受「悲傷的時差」
21 與悲傷共處,此時無聲勝有聲
22 為所愛之人免除「生活的不安」
23 和寵物永別,如同失去重要的家人
【前言】練習迎接「最後的瞬間」
序章 凝視死亡,活在當下
重新認識「死亡」,能讓我們活得更好
生病的家人說「我好想死」,是真心的嗎?
因為生命有終點,瞭解「活著」多麼美好
學會放下內心的恐懼,笑著說再見
第一章 找到「活下去的力量」
01 生命的長度不是幸福的標準
02 反向思考「活著」,從終點望向現在
03 因為愛,練習開口談論「死亡」
04 寫下「臨終筆記」,給親人最後的贈禮
05 對你來說,什麼最重要?
06 用單純的減法,找出無可取代的事物
07 「一點點」就能感受幸福
08 不要輕易放棄對「美」的...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