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中末期以來全球新興科技衍生各類科技風險與不確定性,在全球化網絡散播、流通下,迅速擴散為對生態、健康、倫理、族群、性別與社會分配等衝擊,而嚴重的工業跨境污染更造致全球氣候變遷劇烈、災變威脅。這些跨界的環境污染及科技風險,將當代文明帶向高度無法預見、無意圖後果的轉型爭議。全球化風險文明衝擊,除了巨大的影響經濟社會、社會安全體制的穩固性、生態環境的永續,也全盤的挑戰人類健康、倫理、社會風險,並威脅人類生存與社會分配正義的基石,而啟動人類社會無止境、不可逆的鉅變。因此,我們需要擬定新的社會分析理論與變革議程。
本書從認識論探討當代風險社會的形成、全球在地化風險研究與政治實踐、新興風險治理典範之建構,指出當代人類面臨劇烈的結構、行動與知識本質等變遷,需要的巨觀與微觀兼備的治理思維與視野,並反省當代政治社會制度能耐與決策模式之改變契機。
本書第一部分(1-4章)處理傳統社會學中「個人 / 群體」的現代性衝突,範圍包括風險社會下的結構轉變、個人化風險與生活風格的影響。此外,本書也從認識論角度分析不確定性的知識系統與對科技化社會的無知。第二部分(5-6章)反省「全球 / 在地」的佈局張力,著力於科技與經濟交錯的關係網路,與鑲嵌其中的全球化在地風險實態。第三部分(7-8章)聚焦在「專家 / 常民」的溝通機制。本書認為專家政治並未解決當代科技的不確定性,他們狹隘的實證主義與管制手段反而妨礙社會科技民主的發展。面對這樣的問題,本書指出風險溝通的重要與新溝通典範的必要,在認知科學有限性與社會複雜性的前提下,應建立開放多元、多層次參與的風險評估架構,在持續整合民眾共識的情況下,以「開放性、持續性的社會建構」,做為解決當前風險議題的方法。
作者簡介:
周桂田
1992年臺大社會系畢業,1994年臺大社研所畢業,旋即赴德國慕尼黑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攻讀,於1999年取得博士學位。師承德國社會學思想巨擘Professor Ulrich Beck,歸國後致力於倡議、轉化與創造「風險社會」於臺灣及東亞社會的新理路。對近十年政府與民間高度對立不信任之「僵局風險治理」與學術斷裂社會關懷根基,認為須儘速轉轍,否則無法因應規模遠超過於二十世紀的全球科技、經濟、環境、社會與倫理之鉅變。目前任職臺大國家發展研究所,並擔任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他序:
風險社會的嚴峻考驗
顧忠華/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系兼任教授
「風險」和「安全」是一組相關連的概念,當我們處在一個安全感高的環境中時,我們會覺得周遭的一切都是可信任、不會傷害到自己的人和事物,然而當這種信任感被破壞時,那麼任何來自大自然或人類社會的力量,突然間都有可能變成「風險源」,直接或間接危害到我們的生命、健康、財產、乃至全面生活。
在台灣,2014年似乎是這麼一個反轉我們安全認知的年份,發生在高雄的丙稀氣爆事件,完全暴露了地下石化管線的高危險性,但以石化工業起家的高雄地區,竟然毫無警覺這類工業災害隱含的風險!過了幾天,新北市也出現傷亡慘重的瓦斯氣爆意外,很多台灣民眾驚慌失措,我們的日常生活大量依賴石化能源,誰知道這些輸送管線何時會釀成巨災?要住在哪裡才享有真正的安全?
更令人恐慌的是,中秋節前夕爆出了食用油品的嚴重安全問題,一家曾獲得政府頒發「金商獎」,並有GMP和ISO認證的公司,其生產原料被查出來自「餿水油」(或大陸俗稱的「地溝油」),這個訊息如晴天霹靂,本來去年才經歷過「棉籽油」事件,好不容易恢復的消費者信心一夕崩潰,這代表台灣的食品安全根本沒有保障,誇張一點的說,我們的食衣住行哪一項沒有存在風險?再加上地震、颱風,還有類似日本311福島核災的陰影,這種不安全、不確定的日子真是難過!
也是在這樣的情境脈絡下,周桂田教授出版的《風險社會典範轉移》非常具有現實性和啟發性。他所提供的種種思考,包括如何看待風險的結構及治理問題、如何理解風險全球化及其後果、如何「解構」風險背後的專家壟斷及官僚支配、以及如何省思高科技風險所揭露出的「無知」……這一切圍繞著風險社會的論述,猶如一面照妖鏡,映照出今天的人類無時無刻不受到工業化及全球化帶來的災變威脅,但是大部分的政府和民眾仍然「徘徊在舊的治理與管制觀點」,無怪乎始終擺脫不了災難一旦發生,頂多祭出亡羊補牢措施,卻在預防風險上根本束手無策的宿命。
這樣的窘境,就上述的幾個台灣案例,已經展現無遺,因此我個人相當期待讀者們能夠從這本《風險社會典範轉移》著作中,汲取到作者累積多年的智慧和洞見,對於風險認知、辨識、評估、溝通、處理、到通盤式的治理,都有深刻的體會,並在適當的時機充分應用,一起以行動來建立台灣風險治理的新典範。
最後,從周桂田教授鍥而不捨地關注風險社會議題,同時在台大社會科學院成立「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來看,他在德國求學期間的指導教授貝克先生(Ulrich Beck,他也是最早提出「風險社會」概念的社會學者)一定非常欣慰。貝克教授在參與德國總理梅克爾針對日本核災後,德國能源政策應如何調整的諮詢委員會中,大力主張應為下一代著想,不再使用核能發電,結果導致德國採取了全面廢核的政策。
這種「典範轉移」的經驗,相信有許多值得台灣學習的地方,但願台灣政府和公民們能夠逐漸擺脫面對風險的僥倖心態,真正打造出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的安全家園,而周桂田教授對此想必可以有積極的貢獻,是為序。
2014/9/8於中秋節
名人推薦:他序:
風險社會的嚴峻考驗
顧忠華/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系兼任教授
「風險」和「安全」是一組相關連的概念,當我們處在一個安全感高的環境中時,我們會覺得周遭的一切都是可信任、不會傷害到自己的人和事物,然而當這種信任感被破壞時,那麼任何來自大自然或人類社會的力量,突然間都有可能變成「風險源」,直接或間接危害到我們的生命、健康、財產、乃至全面生活。
在台灣,2014年似乎是這麼一個反轉我們安全認知的年份,發生在高雄的丙稀氣爆事件,完全暴露了地下石化管線的高危險性,但以石化工業起家的高雄地區,竟...
作者序
人類學式震撼。2014年春,中國三十七個城市細懸浮微粒PM2.5超標;南韓世越號船難,三百多青年學子喪生;7月31日夜,台灣高雄石化管線氣爆,包括消防兄弟與居民三十一人消逝;8月3日,中國昆山台商中榮金屬拋光車間粉塵爆炸,八十五人罹難;8月19日,日本廣島土石流滅村,五十二人死亡,二十八人失蹤,如台灣2009年八八風災小林村滅,四百多人罹難之哀痛;中秋節前夕,台灣再度爆發餿水油事件,衝擊全台。
這些是我們日常生活周遭跨越階級、國族、種族、性別、世代的人類學式的震撼。
近十多年來,在東亞,無論在台灣、日本、南韓、香港或中國,人們面對這些無止無盡的食品污染或風險(美國狂牛症牛肉、三聚氰胺奶粉、戴奧辛污染肉品、塑化劑污染食品、美國強推瘦肉精牛肉、基因改造食品等)、福島核災輻射污染擴散、輻射食品、PM2.5懸浮微粒污染擴散、劇烈氣候變遷引發大規模的土石流或洪水,甚至快速的老人化、少子化等,已經形成這個區域特殊的社會、經濟、環境與生存風險威脅。
物壯則老。而我們這些年輕的國家政體與社會日復一日的不斷承受這些苦難與風險,如果像風險社會理論中的反身性,整體國家與社會能因此覺醒與翻轉,在鉅變中能徹底轉型朝向更永續、健康的未來發展,不啻是世代間重大工程與幸運。欣喜的是,物壯則老,這些東亞國家與社會,包括台灣,都仍然年輕強健,仍然都有翻轉轉型的機會;然而,老子的智慧是審度舊有社會自然的韻律,倡議社會的自然變動在一切規律中流轉;但我不禁懷疑,這些東亞區域間人類學式的震撼,已經一次一次逾越舊有社會朝向現代化的法則,甚至超過貝克1986年分析西方式的風險社會,而使得這個區域內社會更為脆弱。東亞、台灣風險社會之反身性(政治、社會)運動,拉得回來嗎?要拉向哪一個方向?
剝削式資本主義,深化與驅動這個區域內各國商業與工業獲利者,僅有少數具有良心、前瞻與社會關懷的社會創業家(企業家、創業家)能在這個遲滯、隱匿的結構中,清晰向前,引領社會,而不像許多產業一般,墮落與推諉,一次次的淪落於社會信任的道德底線之下。技術官僚、新自由主義式的專家政治,代表這個區域間的政府治理特性,其欠缺前瞻的永續經濟洞見與執行力,並停留於二十世紀實證主義式的風險治理典範,當然一次次錯失風險溝通與公眾民主參與,當然造成政府與公眾的對峙及高度不信任。然而,這樣的政府治理,能通過已經不斷發生、嚴峻的全球化跨界風險的挑戰嗎?
反身性治理。政府治理轉型怠惰、政黨競爭轉型怠惰、產業轉型怠惰、能源轉型怠惰、社會轉型怠惰,是這個區域內任一國家的高度危機,特別是台灣。而台灣,無論是對外、對內的政治、經濟、日常生活食品、能源安全等,都到鉅變轉型的關鍵時期,需要每個人停下來思考,共同商議與建立互信。公眾參與,是台灣與全球一般風險治理必走的路徑,與其讓政府與公民社會持續高度對峙,何不善用豐沛的、強健的社會資源,重建相互的信任基礎與社會發展共識,來拆解政黨間見縫插隙的惡鬥。這是一條艱難的路,但我們已經開啟,需要耐性,也需要制度性的建構。重要的是,國家與社會能共同肯認風險治理典範轉移的重要性,決策與管制制度方能真正摻入公民參與元素,而躍升治理的品質。
然而,轉型怠惰與嚴重遲滯,就是因為各方都未覺醒,尤其是政府與人民。
說來慚愧,這本書已經延遲數年出版,在社會實踐與理論分析的辯證學習中,書寫各章,希望能提供一些個人淺見來倡議國家與社會結構性的變動方向。雖然如此,一路下來,內心的理路更為困頓,而持續發問什麼是全球架構下在地的社會理論;從反身性的角度來看,本書大部分仍然在於引介西方社會理論與典範,無論是風險社會理論、科技民主的批判、或風險治理典範的國際潮流,雖在書寫中多從本土觀察的角度進行撰寫,也察覺日、韓、中國學者同樣引介相關的科技評估治理典範學說,但實質上,移植理念只是證成全球風險社會無論在專家政治治理或公眾感知、參與機制等問題的共通性,仍非以全球在地化、東亞的社會結構為主體性進行研析。
西方社會經驗與問題結構所抽離的理念型概念,往往引領當代政治、社會理論的分析架構。然而,東亞社會在政治、文化與地理特性的親近性,卻隱含有著西方概念無法觸及之處。東亞各國,包括台灣所蘊生出相當脆弱的、遲滯、隱匿風險的政治與治理結構,構成相當特殊的國家失能之風險個人化,每個公民在喪失國家管制保障中無奈的、微弱的、直接承受風險威脅。這個風險個人化卻在此間演繹成相當諷刺的小確幸倡議與文化,並形成獨特的東亞社會之風險美學。然而,此種歷經惡性循環的人類學式風險震撼、脆弱不堪的風險美學、殘破的政府治理,不就是東亞社會近五十年來示範後進追趕、快速工業發展而追隨西方社會現代化的典範?這些範例不正以中國為引領、擴及東南亞、甚至全球各新興快速工業化國家,繼續模仿、繼續超英趕美嗎?
依賴結構或世界體系之中央邊陲分工理念型,已無法解釋全球化跨界風險的經濟、環境、健康與生存威脅的震撼,我們需要前進,在社會實踐與行動觀察中探究新的世代問題結構。即便如此,個人量能有限,需要集體行動的邏輯與智慧,台灣,不就是一個迥異於西方社會經驗來創制新社會的重要場域嗎?
周桂田
甲午年中秋
人類學式震撼。2014年春,中國三十七個城市細懸浮微粒PM2.5超標;南韓世越號船難,三百多青年學子喪生;7月31日夜,台灣高雄石化管線氣爆,包括消防兄弟與居民三十一人消逝;8月3日,中國昆山台商中榮金屬拋光車間粉塵爆炸,八十五人罹難;8月19日,日本廣島土石流滅村,五十二人死亡,二十八人失蹤,如台灣2009年八八風災小林村滅,四百多人罹難之哀痛;中秋節前夕,台灣再度爆發餿水油事件,衝擊全台。
這些是我們日常生活周遭跨越階級、國族、種族、性別、世代的人類學式的震撼。
近十多年來,在東亞,無論在台灣、日本、南韓、香港或...
目錄
序言:風險社會的嚴峻考驗 / 顧忠華
自序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現代性與風險社會
一、前言
二、「風險」之問題意識
三、現代性與社會秩序的反思
1. 工業社會的理性邏輯與風險社會的「反身性」邏輯
2. 制度化的危機與社會秩序
四、現代性與風險結構
1. 風險結構與社會分化
2. 社會與自然
五、結構與行動
1. 結構化歷程
2. 結構與行動互為辯證
3. 結構與行動的轉轍
六、結論
第三章 個人化與風險自由
一、前言
二、風險個人化
三、風險生平與風險自由
1. 生活形式的個人化(Individualisierung der Lebens?form)
2. 風險生平-自我模塑的生平
3. 自由的弔詭-風險自由
四、行動的轉轍
1. 行動存在之計畫
2. 自我文化、自我組織、自我政治-「由下往上的政治」(Subpolitik)
五、結論
第四章 知識、科學與不確定性
一、前言
二、科學化的現代社會
三、現代性的弔詭:科技、專家與知識系統構成風險
1. 科技系統全球化結果及風險
2. 專家系統壟斷支配的風險
3. 知識系統與風險
四、(無)知、現代及不確定性
1. 無知、無意圖的結果及自我危害(Self-endangerment)
2. 科學不確定性
五、「無知」建構風險
六、「社會理性」與科技政策
七、結論
第五章 從「全球化風險」到「全球在地化風險」
一、前言
二、短論全球化
三、建構「全球化風險」概念
四、全球化風險之動態邏輯
1.全球化風險的動態邏輯
2.全球化風險的動態性面向
五、切入全球在地化
六、思考全球在地化風險
1.風險形成特性
2.在地社會的政治、社會特殊的關係脈絡
3.全球化與在地化過程中互為辯證
七、結論
第六章 全球化下風險社會之政治實踐
一、前言
二、風險社會之政治實踐
三、全球化下風險社會之結構
1. 高科技風險
2. 當代市民之風險個人化
3. 全球化風險之動態結構
4. 全球化風險類型
‧國家經濟到全球經濟風險
‧全球結構性失業風險
‧科技發展與全球風險
‧生態風險的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風險
‧全球化之政治風險
四、當代市民社會(風險社會)之政治實踐
1. 風險管理政府
2. 次政治(Subpolitik)
第七章 新興風險治理典範
一、前言
二、科技創新與風險治理
三、當代社會風險治理與管制結構
1. 技術官僚之科技決策與專家政治
2. 鐵的牢籠:狹隘實證主義之風險決策
四、風險治理典範之轉型
1. 歐盟之新興典範倡議
2. IRGC治理典範之倡議
五、全球在地化風險治理與科技民主的反省
六、結論
第八章 風險溝通、評估與信任
一、前言
二、公眾對科學的理解
1. 揚棄欠缺模式之風險溝通
2. 風險溝通與信任
三、風險評估新典範-從量化模式到尋求品質之風險評估
1. 後常態科學
2. 邁向開放性風險評估
3. 專業民主化
四、風險感知、溝通與信任
1. 風險感知與信任
2. 風險溝通與評估循環互動
五、結論
第九章 結論:風險社會典範轉移
參考文獻
序言:風險社會的嚴峻考驗 / 顧忠華
自序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現代性與風險社會
一、前言
二、「風險」之問題意識
三、現代性與社會秩序的反思
1. 工業社會的理性邏輯與風險社會的「反身性」邏輯
2. 制度化的危機與社會秩序
四、現代性與風險結構
1. 風險結構與社會分化
2. 社會與自然
五、結構與行動
1. 結構化歷程
2. 結構與行動互為辯證
3. 結構與行動的轉轍
六、結論
第三章 個人化與風險自由
一、前言
二、風險個人化
三、風險...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