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的神思:52種超越瓶頸的創作思考 × 52幅結合意念與美的攝影》
國際級攝影大師‧柯錫杰
影像藝術家‧郭英聲
東方設計學院攝影學位學程籌備主任‧邱奕堅博士 ── 一致推薦
當我們已熟悉拍攝技巧,能使我們超越「拍照」,進入「創作」層次的,終究還是個人的觀察力與創作構思,以及將思維轉化為技巧的能力。否則,我們所拍攝的影像也不過是平庸的複製品,數以億萬計照片的又一張,毫無辨識度,終究無法稱為「攝影作品」。技巧與觀察力可以從書籍、網路學習,從拍攝經驗累積,但思維卻是個人的。學習如何表現意念,述說只有你能說的故事,才是成就不凡影像的最終途徑。
專業攝影暨評論家喬治.巴爾選出52位攝影家的作品加以評論,除了分析影像的美如何呈現,也討論作品中的意涵,更邀請攝影家本人談談創作緣由、美學思考,與讀者分享如何表現意念,說出自己專屬的故事。
《攝影的精神:攝影如何改變我們的世界》
台灣第一本攝影史
BBC記錄片計畫「攝影大師鉅作殿堂」延伸著作
是哪些攝影家、哪些照片、哪些事件,左右了攝影,讓攝影變成今日的面貌?
攝影的價值又如何判定?為何有些照片在一拍出時便震動世界,有些照片卻得經過一段時日才散發光芒?
1976年,MOMA極富名望的攝影部主任約翰.札考斯基策劃了一場展覽,將攝影畫分為「鏡」及「窗」。在「窗」的攝影中,題材超越一切,攝影者的觀點則為次要。「鏡」則恰好相反,攝影的存在是為了反映攝影家的觀點,例如帶有自我意識的「藝術」攝影。這樣的分界很有效,卻也有其侷限,因為大多數攝影本身就同時是「鏡」與「窗」,而且是失真的鏡像與模糊的窗景。然而,不論攝影有多麼失真且模糊,我們還是應該透過此一媒材的歷史來檢視攝影的意義:不僅是影像在被製造時的意義,而是它們今時今日對我們的意義,這兩者常是截然不同的。
作者傑瑞.貝傑為國際知名的藝術評論者與攝影史學家。他將全書分為六大章,以宏大又清晰的方向,收編匯整攝影史中的關鍵事件、重要人物與經典影像。
書中不僅可看到大量大師級作品與解說,同時更探討了攝影的各種本質與重大問題,例如︰藝術市場是如何在近年來重整對攝影的態度?一幅翻拍的作品為何可以賣到百萬天價?為何某些人能通過時間考驗成為「攝影家中的攝影家」?怎樣才算是真正的藝術傑作?以及最重要的:攝影如何(從過去到現在)影響我們的生活?
惟有親身踏入攝影史,我們才能發現,原來今日許多我們還在爭執的觀念,在攝影史中都已度過更激烈的論戰;原來某些我們認為十分前衛的手法,在攝影術發明後不久便已有人著手實驗;原來許多半世紀前的大師作品,至今仍顯得那麼難以超越。
作者簡介:
喬治.巴爾∣ George Barr
喬治.巴爾是擁有40年經歷的藝術攝影師,從事攝影寫作已近10年。攝影作品可見於《鏡頭技巧》、《黑與白》、《黑白攝影》與《焦點》等各大攝影雜誌,也是全球藝術收藏家收集的對象。喬治主持攝影研討會、發表演說,著有《拍照前先學會想》、《由相機至數位暗房》。他同時也是家庭醫師,35年的職業經驗使他習於化繁為簡,以簡言要語向病患解釋複雜困難的概念,這項技巧如今也體現在他的攝影寫作中。
由作者個人網站http://www.georgebarr.com/可欣賞他的攝影作品。
傑瑞.貝傑∣Gerry Badger
1948年生於英國北安普頓,除了是攝影家、攝影史教授,也身兼作家、攝影美術館館長等多重身分。2004與名攝影家Martin Parr合著《The Photobook: A History》,獲得2006年美國克勞斯瑙-克勞斯活動影像圖書獎(Kraszna-Krausz Foundation),並在2006年後續出版續集《The Photobook: A History Vol.2》。身為攝影家,他持續關注「歷史的景觀與累積」。本書被Martin Parr 評為2007年攝影書首選。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喬治.巴爾、傑瑞.貝傑
優惠價: 79 折, NT$ 1422 NT$ 1800
本商品已絕版
《攝影的神思:52種超越瓶頸的創作思考 × 52幅結合意念與美的攝影》
國際級攝影大師‧柯錫杰
影像藝術家‧郭英聲
東方設計學院攝影學位學程籌備主任‧邱奕堅博士 ── 一致推薦
當我們已熟悉拍攝技巧,能使我們超越「拍照」,進入「創作」層次的,終究還是個人的觀察力與創作構思,以及將思維轉化為技巧的能力。否則,我們所拍攝的影像也不過是平庸的複製品,數以億萬計照片的又一張,毫無辨識度,終究無法稱為「攝影作品」。技巧與觀察力可以從書籍、網路學習,從拍攝經驗累積,但思維卻是個人的。學習如何表現意念,述說只有你能說的故事,才是成就不凡影像的最終途徑。
專業攝影暨評論家喬治.巴爾選出52位攝影家的作品加以評論,除了分析影像的美如何呈現,也討論作品中的意涵,更邀請攝影家本人談談創作緣由、美學思考,與讀者分享如何表現意念,說出自己專屬的故事。
《攝影的精神:攝影如何改變我們的世界》
台灣第一本攝影史
BBC記錄片計畫「攝影大師鉅作殿堂」延伸著作
是哪些攝影家、哪些照片、哪些事件,左右了攝影,讓攝影變成今日的面貌?
攝影的價值又如何判定?為何有些照片在一拍出時便震動世界,有些照片卻得經過一段時日才散發光芒?
1976年,MOMA極富名望的攝影部主任約翰.札考斯基策劃了一場展覽,將攝影畫分為「鏡」及「窗」。在「窗」的攝影中,題材超越一切,攝影者的觀點則為次要。「鏡」則恰好相反,攝影的存在是為了反映攝影家的觀點,例如帶有自我意識的「藝術」攝影。這樣的分界很有效,卻也有其侷限,因為大多數攝影本身就同時是「鏡」與「窗」,而且是失真的鏡像與模糊的窗景。然而,不論攝影有多麼失真且模糊,我們還是應該透過此一媒材的歷史來檢視攝影的意義:不僅是影像在被製造時的意義,而是它們今時今日對我們的意義,這兩者常是截然不同的。
作者傑瑞.貝傑為國際知名的藝術評論者與攝影史學家。他將全書分為六大章,以宏大又清晰的方向,收編匯整攝影史中的關鍵事件、重要人物與經典影像。
書中不僅可看到大量大師級作品與解說,同時更探討了攝影的各種本質與重大問題,例如︰藝術市場是如何在近年來重整對攝影的態度?一幅翻拍的作品為何可以賣到百萬天價?為何某些人能通過時間考驗成為「攝影家中的攝影家」?怎樣才算是真正的藝術傑作?以及最重要的:攝影如何(從過去到現在)影響我們的生活?
惟有親身踏入攝影史,我們才能發現,原來今日許多我們還在爭執的觀念,在攝影史中都已度過更激烈的論戰;原來某些我們認為十分前衛的手法,在攝影術發明後不久便已有人著手實驗;原來許多半世紀前的大師作品,至今仍顯得那麼難以超越。
作者簡介:
喬治.巴爾∣ George Barr
喬治.巴爾是擁有40年經歷的藝術攝影師,從事攝影寫作已近10年。攝影作品可見於《鏡頭技巧》、《黑與白》、《黑白攝影》與《焦點》等各大攝影雜誌,也是全球藝術收藏家收集的對象。喬治主持攝影研討會、發表演說,著有《拍照前先學會想》、《由相機至數位暗房》。他同時也是家庭醫師,35年的職業經驗使他習於化繁為簡,以簡言要語向病患解釋複雜困難的概念,這項技巧如今也體現在他的攝影寫作中。
由作者個人網站http://www.georgebarr.com/可欣賞他的攝影作品。
傑瑞.貝傑∣Gerry Badger
1948年生於英國北安普頓,除了是攝影家、攝影史教授,也身兼作家、攝影美術館館長等多重身分。2004與名攝影家Martin Parr合著《The Photobook: A History》,獲得2006年美國克勞斯瑙-克勞斯活動影像圖書獎(Kraszna-Krausz Foundation),並在2006年後續出版續集《The Photobook: A History Vol.2》。身為攝影家,他持續關注「歷史的景觀與累積」。本書被Martin Parr 評為2007年攝影書首選。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