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就是拿千百世的苦修,去換某一天的高枕無憂?
就算你再有耐心,這未免也太漫長了吧!
如果你既不勤勞、又急性子,擔心此生就是唯一的機會,
如果你是不先打破沙鍋問到底、絕不盲從的那種人,
本書是為這樣的你而寫的!
人類文明不斷演進,但關於生老病死的煩惱、生活中各式各樣的不順心卻不減反增!透過各佛法門派都很重視的「六波羅蜜」修行途徑,你將可能舒緩沉重的壓力……
兩千多年來,修行者們針對六波羅蜜的著述很多,同時也提出許多如何讓心靈平靜、超越世間痛苦,也就是證悟的方法。最樂觀的情況下,不論你選擇哪一條路,也只能期望千百世的苦修能換來某天的高枕無憂。就算你再有耐心,這未免也太漫長了吧。
每個人都應該有權享受自己辛勞的汗水滋養而成的果實,同時過著安詳寧謐、自由精彩、充滿勇氣的生活。我們都是地球公民,擁有地球公民的權利。只要懂得行使這天賦的自由,你的人生將從此改觀。
●天天都氣炸了!如何不掉入易怒的陷阱?
修忍辱波羅蜜就是要能吃苦耐勞,面對任何困難都不抱怨。困境來時保持冷靜、不灰心喪志。不管別人如何傷害、招惹、挑釁,你也不抗爭。忍辱的目標是培養對自身欲望不執著的精神,藉自我控制將情緒昇華或埋藏起來。
札丘傑仁波切說:「不是這樣的……忍辱不是一昧地接受,它的真實意義在於知道『自己的行為』對自身、對周遭的影響有多大。因與果,是人的一切作為和之後的連鎖反應間的循環,其可說是永無止盡;它在生命開始之前已經存在,在生命消逝很久以後也會繼續存在。」
●被恐懼、自卑感籠罩的生活……真的是因為我還不夠好嗎?
讓我們用工作來做舉例。努力工作無法讓你變得不討厭你的工作。當無法擺脫眼前這個不討喜的工作,你會有什麼感覺呢?內心被憤怒填滿?因為憤怒而衍生出更多令你難以招架的問題!
假如你不能從工作中獲得滿足,那你該換個工作。被強迫努力工作,跟奴隸有什麼兩樣?唯有出於自願的成就才有意義,靈感和啟發只發生在無拘無束的人身上。
札丘傑仁波切說:「令我們癱瘓的恐懼,不是缺乏努力所造成的。人類對於未知事物的謹慎使我們免於受傷害,但是在此同時,它們也對我們產生了傷害。」
持續了解因果如何影響這個世界,放下主觀的無明,才能具備完美的勇氣。這才是修持精進波羅蜜,你也才獲得了無畏的智慧。
本書雖循著佛法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路徑,卻不屬於探討佛教教義,也不屬於宗教類的書,本書所要探討的是:如何寬廣不設限地去觀察世間萬物。
不論你的宗教信仰為何、不論你住在地球上的哪個角落、更不論你坐擁金山還是居於陋室,你都需要明白,如何在「此時此刻」就活出精彩人生,將自身潛力發揮得淋漓盡致!
作者簡介:
札丘傑仁波切
第六世札丘傑仁波切於1968年出生於南印度。仁波切敘述說他自小便是個令老師及家人頭大的男孩,身為長子的他倍受外婆與母親的呵愛,但他不愛上學校念書,常常找方法翹課逃學,被老師抓回處罰責打!外婆希望他出家當和尚,他更是頑強拒絕。高中時期的仁波切跟一般男孩一樣熱中於足球與異性的交友。這種叛逆與隨性的性格,確實是那天才少年的頑皮與不羈的作風。
仁波切雖然不愛上學,卻熱愛西藏文學。喜歡與家人朋友分享有關於西藏的地理與歷史故事及傳說。仁波切當時最大的願望是成為一位藏文學的教授,為此報讀印度瓦那納西(Varanasi)的西藏大學。
1984年仁波切從父親與長輩那裏接獲了達賴尊者的一封信函,而改變了一生。尊者認定他是第五世札丘傑仁波切的轉世。虔信尊者的仁波切前往尊者的座前剃度,17歲時進入格魯派規模最大的佛學院哲蚌寺、開始了他的新生活。於此,仁波切發現了他的真正使命,而在擔負起這個重責大任的同時,也得以發揮了他異於常人的才華與智慧。
在學期間仁波切表現優異,堪稱為佛學界的天才。十年間以第一名成績獲得格魯派最高佛學位──喇然巴格西學位(通常需20至30年)。不僅完成學位而已,喇然巴格西最重要的考試是在一年一度的傳召法會上與三大寺高僧的公開辯經, 而仁波切的表現倍受矚目與肯定,名列喇然巴格西的第一名。仁波切同時也是當時獲得喇然巴格西學位最年輕的考僧。之後仁波切便再繼續往下密院進修。
仁波切為善說法大師,其風格有如行雲流水,信手拈來字字珠璣、直指人心。仁波切不僅善說法,更具足一切具格上師的善巧方便,其人本身即是法教的實現,一如古代的高僧大德,擅長以身教於喝茶吃飯、灑掃應對間默默地啟發弟子,行往坐臥無不充滿法喜。多年來仁波切弘法的足跡踏遍美國、日本和紐西蘭,講述無數顯密法教,並親自帶領弟子於森林中閉關。
目前仁波切往返於美國、紐西蘭、美國、台灣等地演釋經論、灌頂傳法、指導閉關,並肩負修復歷史古寺札西甘丹沛林的大任。仁波切傳奇的人生故事被美國名作家波‧布朗森(Po Bronson)收錄在他的暢銷書《我這一生該怎麼過》(What Should I Do with My Life)中。
譯者簡介:
莊和穎
英語教學碩士。曾任紐西蘭西泉公立高中英語教學助理教師、中原大學英語系講師。對古典音樂、古典文學及心理學具濃厚興趣。學生時期為合唱團鋼琴伴奏,亦彈豎琴。
中學時即深感心靈教育之匱乏。2006年移民紐西蘭並開始接觸佛法,從此對心理學的興趣完全轉向佛學。將佛法視為心靈教育學;期待其豐富的精神內涵,能為過度重視智識的學習環境中成長的一代帶來滋潤。譯有「藏傳禪修法要」系列光碟。"
章節試閱
【引言】當下即點亮覺醒之光
如果你現在就有一顆覺醒的心,那你會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是不是所有的心願都能實現,所求皆順遂,享有完全的幸福快樂?還是寰宇奧秘盡繫於胸襟的你,終於能揭開生命所有的神秘面紗?覺醒之後的你,是不是有能力消弭戰爭、終結人類的痛苦,甚至令全世界的人類從大夢中醒來?覺醒之後的可能性是無限的。
每個人對「覺醒」二字所下的定義都不同,而每門宗教對於如何趨近完美、擁有幸福快樂的人生,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比方說,為什麼有人生活得很幸福,有人則不然;還有在某種機緣下符合某種條件、擁有某些特質的人比較容易擁有幸福快樂等。雖然我們不確定所謂的覺醒是指死後在天堂永生或是往生淨土,還是得苦修好幾輩子,但是我們都相信自己現在就能對人生有更深刻的了解,過更快樂的生活。每個人對完美下的定義也許不盡相同,但是幾乎人人都認為:反正那個「完美」指的絕對不是我。
樂觀的人心想:很久很久以前在印度、中東或猶他州的某地曾經住著某個覺醒的人,只要我們能不犯下過錯就可以活得像他一樣快樂。如果世上真有開悟覺醒這回事,那我們唯一能肯定的便是它一定發生在過去或未來。大腦不假思索地將「現在」兩個字刪除了,為什麼呢?
數百年來西藏的佛教徒努力不懈地按照一位覺醒的印度人所傳的方法修行,一心只願未來能藉此開悟。他所留下來的方法名為「六波羅蜜」。數百萬名佛教徒每天祈願藉由慷慨布施、品行高潔、持戒完美、有耐心、能忍辱、修行精進、得禪定及智慧的因緣能證得菩提,令眾生離苦得樂。由於六波羅蜜是修行的基礎,很多佛教徒每天唸誦多次,終其一生。本書旨在探討六波羅蜜的內涵和精義;不以宗教的角度,而是以個人及宏觀宇宙的角度為出發點,探討何為六波羅蜜。
本書既不屬於探討佛教教義也不屬於宗教類的書,我們所要探討的是如何寬廣不設限地去觀察世間萬物。不論你的宗教信仰為何、不論你住在地球上的哪個角落、更不論你坐擁金山還是居於陋室;你該如何在此時此刻活出精彩人生,將自身潛力發揮得淋漓盡致。
人人應該有權享受自己辛勞的汗水滋養而成的果實,同時過著安詳寧謐、自由精彩及充滿勇氣的生活。我們都是地球公民,擁有地球公民的權利。只要懂得行使這天賦的自由,你的人生將從此改觀。兩千年來,哲學家們針對六波羅蜜的著述很多同時也提出許多如何讓心靈平靜、超越世間痛苦,也就是證悟的方法。
歷史上研究佛學的哲學家們無不精研六波羅蜜,也都各自提出超越世間痛苦的方法。就他們苦研究的成果看來,最樂觀的情況下,不論你選擇哪一條路,也只能期望千百世的苦修能換來某天的高枕無憂。但就算你再有耐心,這未免也太漫長了吧。
萬一你本來就沒什麼耐性,又是天生的懶骨頭呢?或是你壓根兒就不相信輪迴?任何稍微實際一點的人都會立刻拋開修行的念頭。萬一你不屬於那一型的人呢?萬一你既不勤勞、又急性子,更不知道究竟是以後有數不盡的來生、還是今生就是你的唯一呢?
萬一你是那種不先打破沙鍋問到底,絕不盲從的人,但你還是想要究竟的快樂,那你該怎麼辦呢?要是你相信死後上帝會讓你進天堂,但也想在那之前就活得快樂呢?本書是為這樣的你而寫的。學者們常忘了曾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佛陀也有過同樣的煩惱,也想要「現在」就遠離痛苦、生活在平靜之中。
●從煩惱的娑婆過渡到覺醒的彼岸,從凡夫蛻變成覺者,只在一念之間佛教的創始者,佛陀──悉達多‧嗄達瑪非神、非預言家也非救世主;和我們一樣身為人的他,憑著自己的努力成為「覺者」。佛(Buddha)梵文的意思為「覺知者」。二千五百年前悉達多出生在北印度藍尼釋迦族富裕的王室中。出生時,一個預言家說:未來他要不是會成為一位偉大的國王就是會離開皇宮去修行。他的父王不願見到自己的兒子離開國土,給了他一般人連做夢都想像不到的財富。國王讓他過著隨心所欲、要什麼就有什麼的生活;現實生活殘酷的一面都被擋在城外,出現在他眼前的盡是美妙的事物。但是就如同許多坐擁榮華富貴的寵兒,這種生活無法滿足悉達多。漸漸地、他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只是在浪費生命。
某天夜裡他悄悄地溜出皇宮,走到城郊。這時他見到了何謂老、病、死。生命竟有如此殘酷的一面,他感到非常震驚,更深深地覺得探索生命的意義是刻不容緩的一件事。當時二十九歲的悉達多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放棄富裕的生活,成為一名追尋真理的流浪者。他訪遍當時的大師,卻發現他們也還在尋找。不論什麼法門都試過的他,嘗試了所有嚴苛的苦行。他拒絕生存最基本的需求、讀遍當代權威的著述,只希望這麼做就能覺醒,卻還是無法克服「苦」的本質。各派大師給他的答案都是:「一個人得經過累世的修行才能享有福報和究竟的快樂,至於從苦裡解脫,是神的專利。」這個答案既不能令悉達多滿意,也不能令我們滿意。
在眾多苦行大師的門下苦修了六年,最後他終於一個人踏上尋求真理的路。當他行至納朗加納河畔的菩提迦耶,在一叢灌木林裡的菩提樹下安坐下來,決心放下心中所有的掙扎與期望。於甚深禪定中,萬象的本質一層一層地向他揭露;最後他終於徹底地證悟,直接見到真相的全貌。
當金星從地平線上昇起的那一刻,悉達多達到不可動搖的境界,他終於證得菩提了!這是一種全然覺醒的存在。追尋日久的真理,解答一一躍至眼前;此時他對真理的體驗之深,簡直難以言喻。
當佛陀徹底了解造成痛苦的原因和解決痛苦的方法時,突然發出「噗哧」的一聲。多年以後,弟子請教他當時為什麼而笑?他說:我一直都在尋找「覺」,後來才發現自己竟然一直都在「覺」裡。在一番努力、苦修和試練後,他發現從煩惱的娑婆過渡到覺醒的彼岸差別只在一念之間。雖然外表上他看起來還是同一個人,但是他眼前的世界已然呈現不同的風貌。雖然證悟已至究竟,但他還是「人」。
別讓學者和宗教狂熱分子模糊事實的焦點。佛陀和你一樣是人,他也和你一樣想活得快樂。你是否因為自己不符合世間衡量完美的標準,而認為自己不值得快樂?佛陀和你其實並沒那麼不同,你們之間最大的不同點是:他克服了這個觀念。
歷史上的佛陀為了從苦裡解脫離開了妻子與剛生下來的孩子,沒和家人討論,趁夜出走。這又符合了哪種道德規範?是布施?還是忍辱?雖然這些事令人質疑,但是他卻證得菩提,過著快樂的生活,成為當代聖哲的典範。
●與其老是挑自己的毛病,不如思考到底什麼是「完美」。
我們對「完美」的定義很極端,這兩個字聽來若非遙不可及,即是純潔無暇、的煩惱。雖然自己也不願如此,我們卻經常不自覺地拿「完美」這把尺丈衡量自己。一開始就訂高目標,只有增添無謂的煩惱。目標訂得合理,才能對心靈成長有幫助,否則它將成為挫折和煩惱的根源。人類的潛能超乎想像,能做許多了不起的事。胸懷大願是很好,但若在表面上以高標準約束自身的行為,事實際上卻成為另一個自虐的藉口,可就危險了。你想虐待自己我沒意見,但是自虐還需要找理由嗎?
完美是不是就等於「美好的事物」?這種觀念很可疑,畢竟「好」跟「不好」是相對的。
不論你的傳統文化為何,通常我們稱能滿足需要、對自己有利的就是「好的」,但是不同文化不同的價值觀彼此認同的好壞可能恰恰相反。人類一致認為「好」或「善」的都是有益健康的事;反之,造成疾病和死亡的都被歸類成「壞的」。其實衰老和死亡正是成長和生命的一部份,兩者所扮演的角色,在健全的生命裡缺一不可。
完美並不是一股腦兒將所有的好東西全吞進肚子裡,經過消化以後再轉成疾病和死亡。完美是成長與衰老、生命與死亡之間的美麗平衡。
佛陀覺醒後說明究竟的快樂和完美的平衡有哪些特質。想擁有究竟的快樂必須培養六種特質,梵文稱它們為六波羅蜜或六種完美的特質。藏文稱之為「過渡到彼岸」、「超越」、「平衡」。這些特質既不是佛陀從別處學來,也不是突發的靈感;這些特質一直都在他的心中,最後他全然地覺知自身的存在盈滿上述特質,他超越了有限的物質、超越了善惡的分別,脫離有苦的世界,過渡到覺醒的世界。矗立於生與死的交接點,一種完全的平衡。
把彼岸當成一個真實的世界,這種想法的確是很美,畢竟我們現在也生活在物質世界裡;天堂的存在可以撫慰人心。不同宗教給天堂取的名稱各異。有的稱淨土,有的稱為天堂、樂園。但天堂不屬於物質世界;就算你有機票也不能飛到那兒去。你口裡誦的「過渡到彼岸」,並不是指肉體的移動,也不意味著超越、脫離物質世界。我們的肉體不管去到哪兒都無法逃離生存的痛苦;過渡指的並非實體的移動,而是心念的轉變。肉體雖然在痛,心卻可以離苦。
就算你選擇否認、不正視這個令人不快的事實,毫無疑問地我們的世界充滿衰老、痛苦與死亡我們生活的世界本質即是苦;它雖然苦,卻生氣盎然、洋溢著生命的喜悅。六波羅蜜是指一種平衡的狀態。身心越平衡的人生活得越快樂。
因為快樂本身就是平衡。六波羅蜜的內涵並非外在作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不過是用來裝飾大腦的詞彙。它們是我們的天性,與生俱來。
不過話說回來,果真如此那我們不都開悟了嗎?
●不必在乎城牆和侍衛,直接穿過那些沒有意義的東西吧!
不妨想像一下這個畫面:很久以前,有個牧人獨自行走於沙漠,發現了一個小綠洲。他走到一棵樹下,如茵的綠草環抱著一泓冒著輕柔氣泡的泉水。泉水是如此的清澄寧靜、深不見底。口渴的牧人將手伸進泉裡啜了口泉水。他從未嚐過如此連一絲污染都找不到。不論你對完美的定義屬於以上哪一種,都會替自己增添無謂鮮甜甘美的水;頓時通體舒暢。解渴之後,他驀然發現眼前的世界看來和從前不一樣了!身處炙然驕陽下但覺清涼舒爽、心滿意足。他心想:這應該是一口聖泉。
由於牧人喜歡分享,此刻他腦海裡浮現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和全世界分享泉水。很快地,他把朋友們都找來,準備宣告這個令人驚喜的大發現。朋友們都津津有味地聽他講述聖泉和甘露的故事,並隨他至沙漠中泉水的發源地。一行人站在樹下欣賞清澈的泉水。大夥兒都小心翼翼地,深怕踩禿了綠茵。
美景當前,朋友們點頭說道:「你發現的泉水當真無比聖潔,我們一致贊同。」「等嚐過以後你們就知道了,」牧人幫朋友舀了一瓢水。
朋友們異口同聲:「我們不能喝!」
「為什麼?」牧人問。「我喝過了,味道甜美極了!你不喝損失可大了。」
一個朋友開口道:「我相信一定很好喝,但這可是聖泉耶!」
另一個朋友也開口了:「我們最好站遠點兒,才不會污染泉水。」
「說的沒錯。」所有的人都點頭,並自動後退一步。
「它深不見底,不必擔心汙染,」牧人說。
另一個朋友開口問:「喝起來滋味究竟如何?」
「為什麼要我形容?」牧人有些生氣:「自己喝喝看不就知道了?」
「我們應該先淨化自己。你竟然毫不遲疑地喝下這聖潔的甘泉,一定是個聖人。」
「我只是口渴的時候,發現自己口渴了,口渴要喝水是一般常識。你們打算要怎麼辦就怎麼辦吧,我該去看看有沒有人口渴了。」
一個朋友說:「好,你去吧。我們留在這裡守護這口秘密聖泉。」
牧人邊搖頭邊上路去找頭腦清楚的人。很快的,他到達一座小鎮,告訴鎮上的人他發現泉水,有些鎮民決定跟他去泉水的源頭。才踏進水源他就看到朋友們在水邊築了一道考究的籬笆,且都陷入沉思。
「我們神聖的導師回來了,」他們說。
「別聽他們的,」他對剛來的人說:「你們一定要嚐嚐水的味道。」當他越過
籬笆走近泉水,新進群眾都跪在地上齊聲說:「真了不起,他竟然敢從後門走到泉水邊!」
「後門?」牧人說:「這泉水本來並沒有前後呀!」
「大家都知道無論任何聖地都要從北方進入,」第一個朋友說:「只有像你這種聖人才能從其他方向進去。」
「一般大眾應該脫鞋,」第二個朋友說。新來的人得知後都非常感謝,急忙脫去鞋子。
一個新來的人說:「泉水如此神聖,你們覺得一道籬笆足以保護它嗎?」所有的人都同意明早加蓋一道牆。
牧人離開了。每當他回來,都會看到泉水前修築了更多的城牆和屏障,人們參觀泉水前要先舉行複雜的儀式。原本的沙漠小綠洲裡建起了四周環繞護城河的巨大神廟,並有祭司看守著。甘美的泉水在這塊土地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有人說它能治百病,還有人說喝了它便能長生不老。
牧人總是一面望著人們訝異的神情,穿過人群、大門、城牆、神廟直抵泉水,坐定後靜靜地飲用。返回沙漠的旅途上,人們都前來請教他該如何接近聖泉。
「我只是直接穿過那些沒有意義的東西。反正往左或往右其實都一樣,前門本來就建得太狹小。」人們點頭說道:「真的,這個人真的知道這條路該怎麼走,我們要是也有這種體悟就好了。」
就這樣又經過了許多年,牧人和聖泉的傳說遠近馳名,舉國上下的聖賢們都忙著繪製聖泉朝聖圖,教大家朝聖前該如何淨化,又該如何通過迷宮般的城牆和圍欄到達聖泉。有一天,牧人老了;臨走前,口中喃喃道出他此生一直重複的那句話,這是最後一次了:「去喝泉水吧,味道真的很清涼、很甘甜!不必在乎城牆和侍衛,從他們身邊走過就行了,他們不會攔你的。」
人們都認為他的話蘊藏著深奧的哲理。當此地最偉大的聖人去世時,人人保持謙恭與沉默,牧人就這樣帶著泉水的秘密離開了。
●真想覺醒,就要遠離自身觀念所形成的障礙
佛教稱我們的世界為娑婆世界──一個屬於幻相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上你可以盡你所能地去追求任何想擁有的東西。但是若你真想覺醒,就別只盯著城牆和護欄,因為這麼做你就只能看到城牆和護欄。若你執著於「追尋」本身,那麼你只能成為一個「追尋者」(an expert seeker);你應當做一個探索自心的「發現者」(a finder)。真想覺醒,就要遠離自身觀念所形成的障礙,如此自然有所領悟,這就是覺醒的後門。雖然故事裡的牧人在沙漠泉水裡找到它,無論你身在何處,都能就地找到這扇門。
人們總是喜歡構築東西,包括蓋房子、修橋、鋪路以及創造語言、文字等繁複的溝通技巧。娑婆世界是個創造萬物的好地方。我們在無垠的空間裡隨心所欲地建造各式各樣的創作,其中也包括煩惱。煩惱當頭時,想得越遠問題擴大;想得越深便陷得越深。
佛陀道出六波羅蜜是一座通往自心的橋。行過這座橋就能跨越苦海和人為觀念進入自心的覺明。但是我們卻在橋的四周創造許多規則,讓這座橋變得寸步難行。我們認為:
◎能做到毫無保留地布施才能證悟,如果不能心甘情願地把血肉施予餓狗,我們就不能證悟。
◎一言一行都要符合道德規範。即使世間禮俗經常在變,若不遵守所有的世俗規範就不可能證悟。
◎沒有十全十美的耐心也不能證悟。你應該要耐心地等全世界的人先你而成佛,沒有此般耐心也不能證悟。
◎不夠勤勞的人不能證悟。任何工作都要不辭勞苦、高高興興地承擔。稍微覺得辛苦或有怨言的人沒資格談證悟。
◎不能一心專注的人不能開悟。心念連片刻都不能離開究竟實相。太關心周遭事物的人跟開悟無緣。
◎覺醒的人擁有完美的智慧。我們不是全知,當然沒資格覺醒。
這麼說來,覺醒聽來不但不像天堂,倒比較像集中營,難怪沒有人急著去那裡,光想像已經夠累人的。
你累了嗎?如果能暫時放下手邊的工作,哪怕只是一分鐘,去覺察自己內心的感受,你當下的感受是什麼?覺不覺得人生像一場苦戰,雖然拼命努力事情還是做不完?有時甚至覺得自己在不知不覺間正慢慢地被這個世界壓垮?隱約之間,內心有股無以名狀的不安,對人生充滿疑惑?這種感覺究竟是打哪兒來的?事實的真相是:人生的旅途充滿痛苦與掙扎,而且遲早都要面對死亡。雖然這不是件愉快的事,卻是不爭的事實。
在我們這個世界上盛行著某種怪現象:我們還以為只要假裝這個事實不存在,它就不存在。你也許為了生活終日奔波,也許忙著參與許多活動,壓根兒沒時間觀察自己目前的現況,但是當忙碌的一天結束時,你總是十分疲倦,第二天帶著同樣的倦意起床。等到那麼一天,這些疲憊的日子接近尾聲了,才驚覺自己正邁向死亡。意識到這一點時,第一個反應通常是憤怒;但是畢竟憤怒是種令人疲憊的情緒。也許最後你會選擇放棄,心想不如就這樣死了算了。你所得到的是:這一輩子沒有一天是快樂的。
我們在無明的洪流裡自我洗腦,預設生活應該是很輕鬆的,任何事情只要到了手邊,我都應該像有超能力般豪不費力地達成任務。任何東西,只要是自己想要的,都應該要得到,忘了它們其實都得付出代價。無論自己想成為什麼人物,就注定能成為那樣的角色,忘了成功的背後往往藏著一連串失敗的故事。我們以為只要假裝自己什麼都懂,就真的什麼都懂了,只求永遠不會遇見試煉。我們認為自己應當擁有天下的一切,若不是這樣,原因一定是因為自己是不可抗力環境下的受害者,或只是因為不夠「相信」自己能得到。這些似是而非的觀念只會令人沉迷。沉迷越久,宿醉的副作用就越大;當快感消逝,現實就在下個轉角等著你。對自己的處境駝鳥多久,就等於浪費自己多久的生命。現在讓我們趕快進入主題吧!
●誠實地檢閱現況,才可能看清阻礙覺醒的障礙物
想要在覺醒這條路上打勝仗,最佳的秘密武器是「誠實」,最大的挑戰莫過於預期心理和自我欺騙。還不能看清是什麼阻礙了自身的覺醒前,應先誠實地觀察自己的現況:我是說「你自己」的現況。首先,別預設生活應該都是舒適寫意的,因為它本來就不是。
從數不清的精蟲歷經千辛萬苦才和一個卵子結合開始,生命在其源頭即可看出歷程之艱辛。看來不費力的單細胞生物並沒有真的在「過生活」,更別提是否能覺醒開悟了。有些人則說:只要加入我的信仰,你將不再有痛苦、從此一帆風順。這種理論暗藏著洗腦的意圖,而且貶抑了個人生命的意義。彷彿過去辛苦的歷程、得來不易的成功和收穫的喜悅,可以這麼輕易地被一筆勾銷。我們該徹底認清的是,再重述一遍:生活不易。
其次,正因生命並非永恆,才應珍惜每一刻。若只能再和所愛的人相處一個小時,在這一個小時裡你會把多少時間花在爭執上?會把多少時間花在整理衣櫃和看電視上?還是把這些事情先放在一旁?為什麼你會在一念之間做出完全不同的選擇?雖然先進國家人民的平均壽命為七十七到八十五歲,但誰又能保證自己能活到幾歲?
生命到了風燭殘年時往往都消耗在病痛中,而且從現在開始到生命結束的那一天,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會花在睡覺上。不妨先計算此生還剩下多少時間,再思考該如何利用。你想把剩下的時間花在擔心瑣事,或沉溺於毫無意義的煩惱上嗎?不妨自問要如何將有限的時間用於創造自己在這世間想要有的生命體驗上。世間唯一不變的事即是萬事萬物都會變;有誰能肯定自己還剩下多少時間?
最後,與其自我洗腦,自我催眠地說:我是個成功的人、我掌握大權、既有智慧又備受尊敬等,不如採取行動將夢想化成事實。開創成功的人生所需消耗的精神比困惑一生所需消耗的精神要少很多。你每天花多少時間在說服自己和他人「我是如此這般的一個人」,不過你形容的那個人根本不是你自己?你是否正努力將自己塑造成一個更聰明、更富有、更時尚、更善良,總之就是比原來的那個你「更好」的人呢?你只是在浪費精神。難道你真的以為別人看不出你在假裝嗎?還是你真的以為大家會喜歡一個比自己要「好」很多的人?
大家都喜歡在他的面前可以放鬆、可以自由自在地表達自己真實面的人相處。又有誰覺得能在虛情假意的人面前放鬆?既然我們已經有數不清的煩惱,別再把「否認自我現狀」和「自我欺騙」添在原來的煩惱上。
承認生活的本質為「苦」,才能進一步探索減除苦的方法。雖然生命中的痛、苦、老、死無可避免,但我們卻能減輕隨著這些痛苦而來的煩惱。
在「六波羅蜜的秘密」中,我們要談的是如何一邊減輕煩惱、一邊擴展覺醒的體驗。只要先誠實地面對煩惱的本質,接著去體會每一章開頭對應此項煩惱的「領悟」部分,便能癒療焦慮不安的情緒,將原本花在煩惱上的時間轉成快樂的時光。
先找出問題所在:是個性易妒、房子太髒亂、體重過重、對目前的工作不滿意,還是有焦慮傾向?再找出對應問題所需的解答。對六波羅蜜的了解越透徹,生活的滿意度越高。
打好任何球賽前,得先了解遊戲規則;想獲得成功,也必須了解這個世界運行的法則。了解六波羅蜜不但有助於解決生活上的問題,還能減輕無明造成的挫折,因為你將能逐漸體會這個世界背後運行的法則。你知道如何採取有計畫、有效率的方法做事,還能合理估計事情的結果,並能成功管理自己的情緒、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六波羅蜜對渴求深層心靈體悟的人而言,是直指目標的捷徑。
沙漠裡的牧人渴了,於是他喝水。佛想從受苦的夢境裡醒來,於是他醒來了。在漫長的苦戰中,他先捨棄令人分心的世事,再摒除逃避的作法。最後,他安坐了下來,便覺醒了。
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想讀書?那就讀書吧!想參加法會、儀式?那就參加吧!想出門吃一頓豐盛的午餐,然後看場電影?打電話約朋友吧!不過別把這些跟覺醒混為一談;要覺醒,只需醒來。需要幫忙嗎?現在醒醒吧!
好了,你已經醒了。那麼現在該做些什麼呢?什麼?你說你不相信自己已經醒了?下面有六個很好的理由,足以解釋為什麼你早已生活在覺醒中,然後再告訴你一個秘密,你就會明白我到底在說什麼了。但在那之後要不要過覺醒的日子就要靠你自己決定了。
【引言】當下即點亮覺醒之光
如果你現在就有一顆覺醒的心,那你會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是不是所有的心願都能實現,所求皆順遂,享有完全的幸福快樂?還是寰宇奧秘盡繫於胸襟的你,終於能揭開生命所有的神秘面紗?覺醒之後的你,是不是有能力消弭戰爭、終結人類的痛苦,甚至令全世界的人類從大夢中醒來?覺醒之後的可能性是無限的。
每個人對「覺醒」二字所下的定義都不同,而每門宗教對於如何趨近完美、擁有幸福快樂的人生,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比方說,為什麼有人生活得很幸福,有人則不然;還有在某種機緣下符合某種條件、擁有某些特...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