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日報》承接香港早期的辦報傳統,開創中文報紙的嶄新局面,二戰後初期成為香港第一中文大報,刊行長達七十年,在香港報業史、華南報業史乃至海外華文報業史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是香港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更是研究香港社會發展的珍貴材料。
本書是第一本關於《華僑日報》的研究專著,採取歷史學的研究方法、新聞學理論和觀點等,憑藉《華僑日報》的報紙原件和微縮膠片,進行深入探討,是香港報業史和文化史的重要研究成果。
書中就《華僑日報》前身三種報紙及該報本身的刊行經過作出全面性的系統論述,並對報上登載的消息、文章、圖片、廣告等作詳細統計,分析該報在不同時期的內容和特色,進而探討《華僑日報》與本地乃至內地、海外社團的關係,分析該報在香港社團的發展歷程中所擔當的角色,以及香港社團對該報所作出的回饋,從而考察二十世紀香港中文報刊與華人社會發展之間的互動關係。
作者簡介:
丁潔,江蘇常州人。南京大學文學士、香港浸會大學哲學碩士、哲學博士,現為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講師暨近代史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助理,專攻香港史及近代中國文化史。已刊專著有《陶行知與香港「中業」教育》(合編)、《連環圖畫與大眾閱讀—「公仔書」的文化史》(合著)、《中國女性史閱覽入門》(合著)、《天下名士有部落—常州人物與文化群體》(合著)等,並有學術論文及書評多篇發表於《中國圖書年鑑》、《當代史學》、《歷史與文化》等書刊中。
章節試閱
第二章 《華僑日報》創辦經過和前期進展
第一節 作為「前史」的三種先驅中文報紙
《華僑日報》強調繼承《中外新報》的傳統,而《中外新報》的創辦又與《香港船頭貨價紙》有密切關係,後來《中外新報》改組為《香港華商總會報》,所以《華僑日報》的「前史」共有三種報紙。在香港以至中國報業史上,這三種報紙各具獨特的地位,不過可據的記載很少,有關說法亦存在若干分歧和疑點,而報紙原件又幾乎散失殆盡,無從作有條理的闡述。茲就僅有材料說明各報刊行概況,釐清《華僑日報》的背景。
一、《香港船頭貨價紙》
要從頭追溯《華僑日報》的歷史,就要由香港第一家英文報紙講起。這份西報就是1857年10月1日創辦的《孖剌報》,初期報頭印有中文名稱「每日雜報」。該報最初的出版人是美國商人賴德(George M. Ryder),不過從創刊時起,英國商人孖剌(Yorick Jones Murrow,1817-1884)即為該報最主要的決策人物,他並於1858年收購了該報的全部股份,早期香港華人習慣上以辦報人的名字作為報紙名稱,所以叫它做《孖剌報》,又作《孖剌西報》2。至於《中國郵報》(The China Mail)則叫《德臣西報》3,《香港電訊報》(The Hongkong Telegraph)俗稱《士蔑西報》4。《孖剌西報》是香港第一份每天上午出版的日報(早刊)5,在當時頗有影響。據說該報曾印製《英華字典》,購買過一套中文活字,於是,在英文報紙刊行一個月後,1857年11月3日,就利用那批中文活字另出中文版,名為《香港船頭貨價紙》。周三次刊,逢星期二、四、六出版,單張兩面印刷,大約可容納四千多字的內容,當中只有三四百字為新聞,其餘都為商船往來消息、廣告及通告等。6 在中國報刊史上,這是最早的經濟類報紙和最早以單頁報紙形式兩面印刷的中文報紙。
現時所見的《香港船頭貨價紙》,右上角登有一則啟事:
啟者:此紙係在孖剌處每日所印之新聞紙同館印刷,每逢禮拜二、禮拜四、禮拜六為期,遍派香港各舖戶,每月收回銀一大員[圓]。如貴客有事要印落此紙內,務宜早一日走字通知未士孖剌,便妥印刷。唐字價錢如左:一凡每次落唐字者,五十個字已[以]下收銀一員[圓];倘五十個字已[以]上,每字收銀一個先士。如欲再落者,每個禮拜照前一半算。如意者祈請到本館印刷便是。未士孖剌新文紙館謹啟。
另一則啟事云:
啟者:唐人如有切要時事,或得之目擊,或得之傳聞,不論何事,但取其有益於唐人,有合於同好者,均可攜至本館刻印,分文不取,特此佈聞。新聞紙館謹啟。7
這類刊載船期和貨品價錢的資訊報紙,頗受商界人士歡迎,在鄰近地區以至日本,亦受注意。有一說認為,《香港船頭貨價紙》其後改名為《香港中外新報》,擴充篇幅和內容,但何時改名則無一致說法,多數都說是在1858年,這是根據該報後期的報頭資料,學界殆成定論。另有新說認為,日本於1861年起翻印《香港船頭貨價紙》,改名《官版香港新聞》,除記載船期、貨價外,還有新聞,並加日文註解;還出版日文版,稱為《香港新聞紙》8。若以日本翻印《香港船頭貨價紙》一事為佐證,結合其他推斷,則改組為《香港中外新報》是在1864年至1865年間,但此說目前仍欠確鑿憑據。
學者卓南生認為,繼《香港船頭貨價紙》之後,《孖剌報》創辦了一份名為《香港中外新報》的中文報紙,《香港船頭貨價紙》應該就是《香港中外新報》的前身。他強調以當時香港的情況,《孖剌報》同時印行兩種中文報紙是不可能的,因此兩者應是接續的關係。他又指出,改名《香港中外新報》大概是在1864年9月至1865年4月間。9 《香港中外新報》起初也是周三次刊,不久改為日刊,白報紙鉛印,出紙一張,除新聞外,還刊載船期、貨價、行情和廣告。據現時所見報紙得知,早期《香港中外新報》,報頭有「並附船頭貨價行情」字樣,且註明「一三五行情紙,二四六新聞紙」。《香港船頭貨價紙》則每逢星期二、星期四、星期六出版,當時商戶店舖都很注重「行情紙」,兩報配合起來,由星期一至星期六都可以提供最新資訊,所以有一段時間,兩報同時出版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此不必要由於《香港船頭貨價紙》仍在印行,而要將《香港中外新報》創刊的年份推遲。換言之,《香港船頭貨價紙》創於1857年;大多數記載都說《香港中外新報》創於1858年,學界至今沒有足夠證據推翻此說。
早在1853年至1856年間,香港已有過一種叫做《遐邇貫珍》的中文月刊,但它採取的是小冊子的形式,因此《香港船頭貨價紙》,作為中文商報的濫觴;尤其是《香港中外新報》,更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近代意義上的中文報紙。該報重視商業消息,受到粵港商人的歡迎,行銷不限於香港一地,可能由於這個緣故,後來報名刪去「香港」二字,而稱《中外新報》。晚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香港中外新報》兩次增加篇幅,可能就是在這個過程之中,刪除了報名「香港」二字。
二、《香港中外新報》/《中外新報》
《華僑日報》視《中外新報》為「史前的光榮」,曾在早期報史論述中隆重其事。吳灞陵於介紹《華僑日報》創辦經過時,就這樣說:
《華僑日報》創刊於中華民國十四年六月五日(一九二五年),直至現在,已經有了二十五年的歷史,在目前的香港新聞界洁A他是一張最老的報紙,因為戰前那幾個老報,像《華字日報》、《循環日報》、《大光報》等,都不復存在了,縱使那幾個老報現在依然存在,回溯往史,《華僑日報》也要比《華字日報》和《循環日報》的歷史為長遠,因為《華僑日報》前身是《華商總會報》,而《華商總會報》的前身是《中外新報》,「一脈相承」,屈指計算起來,《華僑日報》應該有了九十二年的歷史,無論在過去或現在,《華僑日報》都配得上稱為香港最老的一張報紙,甚至是我國最先的一張日報,現在讓我們回溯一下《華僑日報》史前的光榮。
接瞂吳灞陵根據以前在《中外新報》及《香港華商總會報》工作、當時仍在《華僑日報》服務的老職員梁君談述,交代了《中外新報》創立的經過:
最初,《孖剌報》要印刷一本中文的商業人名錄(據戈公振《中國報學史》,是印刷中英合璧字典),叫首飾店雕刻了一批中文活字,字體像今天的四號活字一樣大小,這種活字一天一天的多起來,而在商業人名錄出版之後,便毫無用途。當時,我國有名的外交家伍廷芳先生還在《孖剌報》服務,因而建議利用這副活字,出版一張中文報,報方認為可行,於是就聘請伍氏主持這一事業,因為西人對於經營中文報紙,完全沒有辦法,而且,在當時,香港還沒有任何中文日報,辦起了更不容易,所以,名義上是《孖剌報》所有,實際上是中國人主辦,所有一切營業權利,都屬於中國人,《孖剌報》每年只享有若干權利以為報酬而已。10
文中有幾處內容需要澄清,首先,是《香港中外新報》的創辦年份,此處作1858年,學者卓南生則認為是在1864年至1865年間,待考。其次,《孖剌報》要印一本中文的商業人名錄,此說較戈公振謂該報要印刷中英合璧字典為可信,因為香港印行中英雙語辭典是1860年代中的事。具體地說,羅布存德(William Lobscheid)編印的《英華字典》(An 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於1866年至1869年分四冊出齊;他另編有《漢英字典》(A Chinese and English Dictionary),則於1871年出版。11 無論《香港中外新報》是在1858年抑或1864至1865年間創辦,都是在雙語辭典出版之前,報館製成的活字「毫無用途」之說,是不存在的。再者,伍廷芳確曾參與《中外新報》的出版工作,不過是在1860年代,因為1858年《香港中外新報》創刊時,伍廷芳只是一個十六歲的青年,仍在聖保羅書院讀書,至1861年才畢業。《孖剌報》請伍廷芳主持《香港中外新報》,應在1861年以後;該報另外一個重要的主持人是黃勝(1828-1902),他曾留學美國,但一年後因病返港,先後在《德臣西報》和《孖剌西報》工作,從事編輯和翻譯,精通印刷技術,《香港中外新報》創辦時,黃勝無論在年齡上,還是在個人經歷上,都要比伍廷芳佔優勢。12
上面提到這位縷述《中外新報》歷史的梁君,叫做梁德同,曾在《中外新報》服務,其後又在《香港華商總會報》工作,《華僑日報》創刊時起,即任體育記者等職,至1966年4月去世,享年七十三歲。13 據此推算,他的出生年份應為1893年;他從事新聞工作凡四十餘年,大概是在《中外新報》停刊前兩三年服務於該報。
二十世紀初年,《中外新報》以勇言著稱。據載:
《中外新報》之在當時,便具有大無畏精神,積極發揮言論的力量,著名的主筆有陸伯洲(文昌舊侶)、林孝充、林燦如、潘惠儔、譚荔垣等,他們都有一枝犀利的筆,不畏強權,痛加攻擊。陸伯洲擅長駢體文章,不論小說社論,都寫駢文,一度和《有所謂報》的名記者鄭貫公筆戰。當時因華僑抵制日貨,民眾放火焚燒日本商店,香港當局認他有煽動行為,勒令出境,但因讀者都愛讀他的文章,因此他仍然從廣州寄文章來登。潘惠儔的文章也極犀利,有一次痛論段祺瑞當國的不是,題目是:〈誅段祺瑞之首懸於都門〉,十分激烈,極得讀者同情,可是後來為香港當局控告,罰了報館一百元。14
《中外新報》的全盛時期是在民國初年。廣東軍閥龍濟光(1867-1925)倒行逆施,大失民心,該報對龍濟光的施政大加抨擊,深受廣東人民歡迎,銷量大增,超過一萬份,最風行的時候出紙二萬數千份,搭廣州《世界公益報》印刷。15 但因經營無方,以致經濟拮据。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報社在參戰問題上持反對意見,被香港政府罰款,股東紛紛退出,財政更為困難。當時龍濟光已退守海南島,但仍力圖恢復其勢力,遂出資收買該報,為他製造輿論。《中外新報》接受津貼後,由反龍變為擁龍,讀者越來越少。其後龍濟光被逐出海南島,該報經濟告絕,只得停刊,而由香港華商總會接辦。16
1919年初,香港華商總會舉行同人聚會時,主席劉鑄伯(1866-1922)指出會中各項消息的傳遞,殊有不便之處,提倡創辦報紙,以廣宣傳。稍後召開的額外敘會,正式通過此案,並建議承頂《中外新報》,試辦一年,如有成績,再行續辦。其初撥出一萬元為開辦費,後因不敷應用,而要增撥五千元。印刷方面,由華商總會與《孖剌西報》簽訂合同,附於該西報館之內。報紙原本擬用有限公司名義出版,但經法律審查員研究結果,認為須用華商總會名義方合,因此任馮承焰(煥如)為督印人,並以華商總會司庫李葆葵、副司庫馮平山及司理葉蘭泉等人出名擔保。當時純為興辦一種通傳消息的商報,不涉黨派政治意味。17
三、《香港華商總會報》
《香港華商總會報》創辦之初,仍與《中外新報》保持合作關係,報上印有Incorporated with the Chung Ngoi Sun Po(Chinese Daily Press)字樣,意謂與《中外新報》聯合出版。《孖剌西報》的館址,最初是在鐵崗(原稱忌連拿利,現稱己連拿利),後來搬到大道中勝斯酒店和公主行之間的巷洁A再搬到德輔道中10A現在東亞銀行大廈所在的地址。由於東亞銀行收回屋址,《孖剌西報》搬往銅鑼灣,《香港華商總會報》則遷至乍甸街,自己設置印刷機器,獨立經營,從此不再加上「華商總會報中外新報聯合刊」字樣。18
根據香港華商總會的記錄,得悉《香港華商總會報》與《孖剌西報》聯合辦理達四年之久,至1923年間,聯辦之約已滿,是時適《孖剌西報》須遷址,華商總會乃集資一萬五千元,購置印刷機器,自行出版,推舉李亦梅、胡少蘧負責辦理。初時營業成績一般,後來始漸有所改善。19
《香港華商總會報》作為全港華商的喉舌,報導商務消息,意義極為重大,成績亦佳。當時中文報章所載的香港新聞,只用唯一採訪員梁晉明的通稿,沒有專訪;《香港華商總會報》因試出晚刊,特聘專員採訪,首創專訪,此後各報才陸續跟隨。直至1925年,華商總會覺得虧蝕太大,無意繼續辦報,於是把全盤生意(包括機器和鉛字)出讓,由岑維休等人集資頂受。據說該報的負責人因與岑維休相識,所以建議他把報紙買下來。20但初時仍沿用《香港華商總會報》名稱繼續出版,大約兩個月後,報館始由乍甸街遷到荷李活道,改出《華僑日報》。21
總括來說,香港華商總會在會長劉鑄伯的提議下,接手了《中外新報》,改出《香港華商總會報》,由馮煥如任督印人,聘李大醒為總編輯。該報自此成為一份工商社團創辦的報紙,面向香港華商和海內外商人,主要刊登經濟新聞、商業消息,並延續《中外新報》的傳統,載錄貨價行情和船期信息。《香港華商總會報》曾試出版晚報,是本地日報兼出晚報的先例;該報還特聘專員採訪,首開本地中文報紙專訪的先河。22 1925年中,《香港華商總會報》改為《華僑日報》後,得該報同意撥出篇幅,刊登華商總會各項通告,因此《華僑日報》上社團消息特多,且成為持續數十年的傳統,直至該報停刊為止。23(表1)
表1 《華僑日報》及其前身的刊行狀況
報紙名稱 刊行狀況
1.《香港船頭貨價紙》 1857年11月3日創刊,周三次刊;日本曾於1861年翻印該報,改名《官版香港新聞》。
2.《香港中外新報》/
《中外新報》 一般認為創於1858年,亦有認為是在1864年至1865年間;初為周三次刊,後改為每日出版。後來改稱《中外新報》。前後刊行約六十年。
3.《香港華商總會報》 1919年香港華商總會承頂《中外新報》,改組為《香港華商總會報》,與《孖剌西報》聯合辦理至1923年,始自行出版。
4.《華僑日報》 岑維休等承頂《香港華商總會報》,於1925年6月5日創辦《華僑日報》,一直出版至1995年1月12日停止,刊行達七十年。
第二章 《華僑日報》創辦經過和前期進展
第一節 作為「前史」的三種先驅中文報紙
《華僑日報》強調繼承《中外新報》的傳統,而《中外新報》的創辦又與《香港船頭貨價紙》有密切關係,後來《中外新報》改組為《香港華商總會報》,所以《華僑日報》的「前史」共有三種報紙。在香港以至中國報業史上,這三種報紙各具獨特的地位,不過可據的記載很少,有關說法亦存在若干分歧和疑點,而報紙原件又幾乎散失殆盡,無從作有條理的闡述。茲就僅有材料說明各報刊行概況,釐清《華僑日報》的背景。
一、《香港船頭貨價紙》
要從頭追溯《華僑日報...
目錄
1 第一章緒論:中文報刊與華人社會
3 第一節 香港報業的獨特角色和發展概況
9 第二節 報業史及新聞研究的學術回顧
15 第三節 《華僑日報》的研究思路和架構
31 第二章《華僑日報》創辦經過和前期進展
33 第一節 作為「前史」的三種先驅中文報紙
43 第二節 《華僑日報》的創辦人和辦報宗旨
53 第三節 《華僑日報》初創時期的新氣象
65 第三章《華僑日報》與戰前香港社會變遷
67 第一節 報導省港大罷工消息獨佔鰲頭
79 第二節 促進華人社會的聯繫和團結
89 第三節 香港淪陷時期的報業和社會狀況
105 第四章戰後香港社會復興與報業發展
107 第一節 《華僑日報》開展的各種業務
118 第二節 擴充報紙版面和改進報社設施
129 第三節 《華僑日報》與工商社團的關係
139 第五章《華僑日報》的組織和讀者對象
141 第一節 報社的組織營運和人員配置
144 第二節 報社的重要成員和辦報理念
163 第三節 行銷的對象和主要讀者群組
173 第六章《華僑日報》後期改革和易手經過
175 第一節 擴大讀者服務與加強社會聯繫
181 第二節 後期的改革方向和客戶廣告策略
188 第三節 《華僑日報》易手和停刊因由
197 第七章《華僑日報》與香港福利文教事業
199 第一節 社會福利事務和救童助學運動
210 第二節 《華僑日報》與慈善社團的關係
215 第三節 倡導中文教育和推動華人文化
225 第八章結論:一張報紙與一個時代
227 第一節 從《華僑日報》看香港社會發展
235 第二節 《華僑日報》與華人社會的互動關係
240 第三節 《華僑日報》的歷史地位及其評價
249 附錄
275 參考資料
1 第一章緒論:中文報刊與華人社會
3 第一節 香港報業的獨特角色和發展概況
9 第二節 報業史及新聞研究的學術回顧
15 第三節 《華僑日報》的研究思路和架構
31 第二章《華僑日報》創辦經過和前期進展
33 第一節 作為「前史」的三種先驅中文報紙
43 第二節 《華僑日報》的創辦人和辦報宗旨
53 第三節 《華僑日報》初創時期的新氣象
65 第三章《華僑日報》與戰前香港社會變遷
67 第一節 報導省港大罷工消息獨佔鰲頭
79 第二節 促進華人社會的聯繫和團結
89 第三節 香港淪陷時期的報業和社會狀況
105 第四章戰後香...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