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羅鵬
定價:NT$ 420
優惠價: 88 折, NT$ 369
本商品已絕版
看,他們怎麼看?又怎麼被看?
在照片中,鏡子與影像的對比,卻被慈禧傾斜的凝視所打破。
她凝視的方向既非鏡面亦非鏡頭,卻可說是羅蘭・巴特所說的「刺點」——它是照片中不協調的元素,驚嚇觀眾、擄獲他們的注意力,從而擾亂整個平順的觀看過程。
本書試圖討論現代中國視覺影像,但其主題不是影像(imagery)本身,而是在不同的論述文本當中,視覺是如何被感知、想像、運用的,尤其是關於視覺的討論是如何處理性別與欲望等議題。
作者羅鵬以慈禧迷途的凝視做為出發點,思考中國三個不同歷史時刻的視覺論述:十九世紀清末、二十世紀中現代時期,以及當代。其中每個年代都標誌著不同的主流視覺模式──鏡像、觀看、屏幕投射(被遮掩的投射)。但同時,作者不認為這些歷史斷代所反映的是一種平順、單向的時代運行,而是深陷於複雜的內觀自省與期望投射的之間。
《裸觀》以分析慈禧一九○三年的鏡像照片為起始,來說明本書的研究方法與理論背景。羅鵬將照片置於歷史脈絡中,並透過拉岡的鏡像理論來思考這影像,特別是拉岡理論對投射認同及預期回返在主體形構上的重視。最後筆者將提出對鏡像期理論本身的全面再歷史化,再用這個被賦予歷史脈絡的精神分析理論,來重新思考( 中國)視覺現代性建立在何種歷史假設上。
羅鵬藉由閱讀具有代表性的十九到二十世紀作品的敘述小說,從李汝珍的《鏡花緣》、陳森的《品花寶鑑》、張愛玲、金庸、高行健、王朔、李永平、朱天文等文本中的視覺譬喻,藉以思考認同與主體形構,特別是性別認同的構成與爭議。
從前現代的鏡像文化、到後現代的屏幕投影文化的貫時斷代論述,本書仍認知到雖然上述的三種視覺體系各不相同,它們卻也同時是不可分割的。一如十九世紀文本中的鏡像亦包含觀視與投射層次,當代對視覺影像的懷疑論雖認為影像僅是投射,亦仍舊提供了鏡像認同的媒介。因此,本研究所探討的主旨是凝視的邏輯,特別是經常與性別建構和欲望言說相連結的凝視。觀察這個凝視的「裸觀」,不僅能讓我們反省中國現代性的發展,更藉著強調在前現代、現代與後現代中視覺邏輯的連續性,或能意外瞥見傳統對中國現代性之理解「倒影」。
作者簡介:
羅鵬 (Carlos Rojas)
美國杜克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婦女研究中心、以及移動影像藝術研究中心副教授,致力於當代中國文學與藝術的研究。
除本書外,羅鵬尚著有《長城:一種文化史》(The Great Wall: A Cultural History),以及《離鄉病:當代中國的文化、疾病、與國家改革》(Homesickness: Culture, Contagion, and National Reform in Modern China)。曾與王德威合編《書寫台灣:新台灣文學史》(Writing Taiwan: A New Literary History),與周成蔭合編《反思中國大眾文化:經典的經典化》(Rethinking Chinese Popular Culture: Cannibalizations of the Canon)與《牛津中國電影手冊》(The Oxford Handbook of Chinese Cinemas),與白安卓(Andrea Bachner)合編的《牛津當代中國文學手冊》(The Oxford Handbook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s)也即將出版。
此外,他也是當代多本重要華文文學經典,如余華的《兄弟》、閻連科的《四書》、《受活》,以及黃錦樹之作品的英文譯者。
譯者簡介:
趙瑞安
杜克大學文學系博士候選人,專攻酷兒理論、女性主義理論、東亞研究、以及二十世紀中期英文文學。博士論文研究主題是跨性別同性戀文學與日本BL文化的關係。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羅鵬
優惠價: 88 折, NT$ 369 NT$ 420
本商品已絕版
看,他們怎麼看?又怎麼被看?
在照片中,鏡子與影像的對比,卻被慈禧傾斜的凝視所打破。
她凝視的方向既非鏡面亦非鏡頭,卻可說是羅蘭・巴特所說的「刺點」——它是照片中不協調的元素,驚嚇觀眾、擄獲他們的注意力,從而擾亂整個平順的觀看過程。
本書試圖討論現代中國視覺影像,但其主題不是影像(imagery)本身,而是在不同的論述文本當中,視覺是如何被感知、想像、運用的,尤其是關於視覺的討論是如何處理性別與欲望等議題。
作者羅鵬以慈禧迷途的凝視做為出發點,思考中國三個不同歷史時刻的視覺論述:十九世紀清末、二十世紀中現代時期,以及當代。其中每個年代都標誌著不同的主流視覺模式──鏡像、觀看、屏幕投射(被遮掩的投射)。但同時,作者不認為這些歷史斷代所反映的是一種平順、單向的時代運行,而是深陷於複雜的內觀自省與期望投射的之間。
《裸觀》以分析慈禧一九○三年的鏡像照片為起始,來說明本書的研究方法與理論背景。羅鵬將照片置於歷史脈絡中,並透過拉岡的鏡像理論來思考這影像,特別是拉岡理論對投射認同及預期回返在主體形構上的重視。最後筆者將提出對鏡像期理論本身的全面再歷史化,再用這個被賦予歷史脈絡的精神分析理論,來重新思考( 中國)視覺現代性建立在何種歷史假設上。
羅鵬藉由閱讀具有代表性的十九到二十世紀作品的敘述小說,從李汝珍的《鏡花緣》、陳森的《品花寶鑑》、張愛玲、金庸、高行健、王朔、李永平、朱天文等文本中的視覺譬喻,藉以思考認同與主體形構,特別是性別認同的構成與爭議。
從前現代的鏡像文化、到後現代的屏幕投影文化的貫時斷代論述,本書仍認知到雖然上述的三種視覺體系各不相同,它們卻也同時是不可分割的。一如十九世紀文本中的鏡像亦包含觀視與投射層次,當代對視覺影像的懷疑論雖認為影像僅是投射,亦仍舊提供了鏡像認同的媒介。因此,本研究所探討的主旨是凝視的邏輯,特別是經常與性別建構和欲望言說相連結的凝視。觀察這個凝視的「裸觀」,不僅能讓我們反省中國現代性的發展,更藉著強調在前現代、現代與後現代中視覺邏輯的連續性,或能意外瞥見傳統對中國現代性之理解「倒影」。
作者簡介:
羅鵬 (Carlos Rojas)
美國杜克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婦女研究中心、以及移動影像藝術研究中心副教授,致力於當代中國文學與藝術的研究。
除本書外,羅鵬尚著有《長城:一種文化史》(The Great Wall: A Cultural History),以及《離鄉病:當代中國的文化、疾病、與國家改革》(Homesickness: Culture, Contagion, and National Reform in Modern China)。曾與王德威合編《書寫台灣:新台灣文學史》(Writing Taiwan: A New Literary History),與周成蔭合編《反思中國大眾文化:經典的經典化》(Rethinking Chinese Popular Culture: Cannibalizations of the Canon)與《牛津中國電影手冊》(The Oxford Handbook of Chinese Cinemas),與白安卓(Andrea Bachner)合編的《牛津當代中國文學手冊》(The Oxford Handbook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s)也即將出版。
此外,他也是當代多本重要華文文學經典,如余華的《兄弟》、閻連科的《四書》、《受活》,以及黃錦樹之作品的英文譯者。
譯者簡介:
趙瑞安
杜克大學文學系博士候選人,專攻酷兒理論、女性主義理論、東亞研究、以及二十世紀中期英文文學。博士論文研究主題是跨性別同性戀文學與日本BL文化的關係。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