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唯識?
就是~以空的態度了別一切的萬有
此書呼應了唯識的重要修行地位
生動的解析了八識的奧義
探尋生命的脈絡
原來深切的答案就在此!
★ 生動、淺白、實用,是重要的生命之書。
★ 了解沒有時間,沒有空間,唯一的關鍵就是心,善用此書,用這顆心去契應~ 以空的態度來了別一切萬有。
★ 此書幫助我們理解八識田的運作以及如何在幻相的世界裡找到最關鍵的心 並用慈悲智慧澆灌之。
作者簡介:
郭韻玲
金色蓮花 創辦人
Zen 禪月刊、空慧雜誌、素食愛地球月刊 總編輯
金色蓮花表演坊 製作人、編劇、導演、編舞家
作品
▓書籍
優美散文解讀心經
心靈散文解讀金剛經
清心小語 風之卷
維摩詰居士
玄奘大師(唐三藏)
佛陀八相成道 戲劇小說
法華經 戲劇小說
愛的治療力量
2015清心小語日誌
▓雜誌 連載
大般若經講記
於空慧雜誌長期連載(逐品講解大般若經連續十年)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 把唯識用文字直接明白的敘述出來,讓這最不容易理解的真理,瞬間變得容易,真的太令人讚歎,太值得與人分享這難得一見的好書。
★ 有結構而且是提綱挈領的解釋說明,讓難懂的唯識,不再令人卻步。最可貴的是配合實修方法,真的是一本可以解行並重的唯識參考寶典。
★ 將唯識用簡潔、清楚的文詞詮釋,讓讀者容易了解;且一章接著一章循序漸進的讓讀者更加了解唯識及實修的方法,真的是非常棒的一本書,令人佩服、讚歎不已!
★ 在唯識心要之中說明唯識與因果的關連,指引行者如何修行唯識,是非常珍貴的重要指導。
★ 將唯識講得很清楚,讓一般民眾都很容易懂,並且加入實修的方法,讓想要了解生命真相的人也有修行的準則與依歸,真的是一本好書。
★ 真是感恩讚歎,如獲至寶,珍貴如金剛鑽。句句法寶,字字心要,是修行的寶典。
★ 讓人更清楚心意識的運作,透過靜坐,慈悲,行善,觀想的法門讓人有方法可實行。
★ 識田的種子千轉萬流於每一秒,如何觀照這心猿意馬的心,就用慈悲智慧來澆灌我們的心田。
★ 透過此書了解原來因果,第七意識及八識田等是息息相關的;解行並重的將唯識實踐至生活中,廣種善因,成就福田。
★ 自然流露的生花妙筆開啟了唯識實修這道門,直到我們看到生命的真理實相。
名人推薦:★ 把唯識用文字直接明白的敘述出來,讓這最不容易理解的真理,瞬間變得容易,真的太令人讚歎,太值得與人分享這難得一見的好書。
★ 有結構而且是提綱挈領的解釋說明,讓難懂的唯識,不再令人卻步。最可貴的是配合實修方法,真的是一本可以解行並重的唯識參考寶典。
★ 將唯識用簡潔、清楚的文詞詮釋,讓讀者容易了解;且一章接著一章循序漸進的讓讀者更加了解唯識及實修的方法,真的是非常棒的一本書,令人佩服、讚歎不已!
★ 在唯識心要之中說明唯識與因果的關連,指引行者如何修行唯識,是非常珍貴的重要指導。
★ 將唯...
章節試閱
第一章:什麼是唯識?
什麼是唯識?
按字義來說,唯就是只有的意思,識就是意識的意思,合起來就是只有意識。此二字其實與經文出處有極大的關聯,即「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又例如華嚴經說:「三界上下法,唯是一心作」以及「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解深密經說:「諸識所緣,唯識所現」。
故唯識其實是佛陀開示宇宙人生森羅萬象的真理,在經典中處處可考,那麼唯識要教導我們的真理到底是什麼呢?
言簡意賅的說:一切都是心意識的變現。在此心=意=識,如同般若=空=涅槃,不同的名相,其實在指陳同一個意義,如同經文「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唯心=唯識;當基本名相定位清楚後,我們可以進一步的探討:什麼是變現?
變現按字義即變化呈現的意思。進一步當然就要思惟是什麼使之變現?又是什麼被變現呢?這是在相對世間裡,我們所用到最常用的思惟方式,即能所應對的方式,亦即主觀與客觀對應方式,但是佛法之偉大,即在於連問題的本身都需要經過檢查,而不是盲目的去回答一切的問題。
所以當我們要了解「唯識」這個主題時,最重要的是我們是否真正明白了?而不是我們問問題的方式。所以如同去明白〝空是什麼?〞其實去明白〝唯識是什麼?〞是同樣的一條路。
我們只能〝直接〞去明白,而不是思惟用什麼方式去明白,因為一旦落入後者,則必定要走相當遙遠的一條路,因為後者是有為法,是相對法,我們會在思辯無窮無盡的森林裡玩得不亦樂乎,都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重點:手指永遠不等於月亮→手指≠月亮,亦即無論我們把思惟方式架構得多麼精密,事實上都與真正水落石出的答案無關。
所以不要浪費太多的精力在思惟的方式,這是一個研究唯識學的修行人,一定要牢記於心的學習態度,因為,面對佛法,最重要的是證得,證得的方式就是〝修行〞而不是〝思惟〞,思惟永遠只是輔助動作,而不能成為主體,如果一開始就能確定這樣的學習態度,那麼值得恭喜,因為就不會像不少研究唯識者,到最後光是那些複雜的名相與艱澀的經文,就已經把人弄得精疲力竭,請問哪還有可能〝直接明白〞唯識呢?
所以在浩瀚的佛法領域裡,唯識固然是很重要的一部份,也固然是相當艱深的一部份,但其實到底難在哪裡呢?是難在必須與甚深證量搭配才能完全了然到底什麼是唯識。
故如果真的要有一種學習方式,那麼「解行並重」絕對是研究唯識者不可偏廢之路,否則必將流浪名相、皓首窮經,到最終還是高僧大德怎麼說,而完全沒有屬於自己的印證經驗;但千萬不要忘了,學唯識是要了解唯識,了解生命的真理;而不是了解唯識的解釋,了解文字的戲論。
故遠離戲論,以實修實證的方式去明白唯識,則艱澀難懂之學也將淺顯易懂;那麼,先確立這樣冰雪聰明的學習方式,我們再接著去認識深入唯識學的專有名詞,我們就能真正把這些名詞落實到工具的位置,而不是被這些名詞兜得團團轉,也就是所謂的我們要轉經,而不是被經所轉,則必能學到唯識學的精髓,生命的真相。
第五章:唯識與因果
唯識主要是說明一切的現象,從釋迦牟尼佛開始,唯識由於年代久遠的關係,已經有了一些誤解與偏差。事實上唯識本身的道理並不難,難是難在必須要有甚深證量才能明白識的運作過程。
那麼識到底是如何運作呢?
以看見喜歡的人而感到高興這一個過程來分析,便可明白識的運作過程:
當一個人的眼根看到了一個喜歡的人,這個喜歡的人就是眼塵,而眼根與眼塵發生關連,是因為有眼識的關係,眼識會幫助眼根去看,也可以說,看到喜歡的人是同時動用了眼根、塵、識三者才能發生的一件事,眼識是中立的,只是去看而已,但是喜歡這個人與否,就是與第八識有關的,由於過去世與此人曾種下喜歡的因,所以今生一旦見面,就會不由自主的喜歡此人,完全沒有道理的,最起碼以思想是無法分析清楚的;但是如果只是單純的喜歡,那麼這還只是第八識在運作,可是如果喜歡之中加上了執著,就是第七識開始運作了,也就是說喜歡是由於過去生的因,而結下今生的果,可是如果今生會因喜歡而執著此人的話,就是果中生因了,故第七識是會造業的,它不但毫無選擇的執行第八識的因果關係,卻又在這複雜的因果中再加上今生的因,如此一來,今生的因又會重新種入第八識中,等待以後的因緣和合再產生果,如此七、八識交互作用之下,因果就形成一個難以斬斷的鎖鍊,將眾生牢牢的鎖在三界,故如果要斬斷輪迴之鍊,最迫切需要改變的就是第七識,只要第七識不再造業,則第八識就不會再增添新的種子,只要所有的種子都報完了,這個人也就可以離開三界了。
唯識與因果絕對有密不可分的關連,也可以說因果是如何產生的,唯識也就是如何運作的,故了解唯識對於修行可說非常重要,也只有完全明白因如何種下,果如何產生,以及執著有何害處之後,我們才能非常準確的在第七識下功夫,也就是在去除執著下功夫,因為從識的運作過程中,我們清清楚楚的看明白了執著的可怕,以及執著必定再造新秧的必然性,而且是惡因的必然性,故我們會嚇得不敢再執著,也可以說明理的不敢再執著,當你清楚明白的看到八識田中,竟然埋藏著無量無邊的惡因等待結惡果,真的是會嚇壞的,原來我們過去生的身口意所種下的惡因都不曾消散過,可以說歷千百劫也不曾消散,只要還未報的話。所以看清事實是非常重要的修行里程碑,只有親眼目睹那無量無邊的盛況,你才能真正感受到因果必報的真實與可怖。所以為什麼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其實與唯識有莫大的關連,因為菩薩會親眼看見一個黑色的種子種入了八識田中,那種惡果必報的威脅感是逼真的,而沒有看到這個過程的眾生,只有在惡果現前時才能感受到威脅與逼迫。但是聰明的修行人不一定要親眼看見,他只要好好的研究唯識,一樣會甚深明白種惡因必得惡果的真實與可畏。
所以明白唯識對於一個修行人有莫大的好處,他會真正明白因果的運作過程,而能善巧的種善因,善巧的避免種惡因,也就是集中心力好好的淨化第七識,造業之識。那麼不知可以省卻多少不必要的浪費與摸索,只要非常警覺的觀察第七識,就是那個愛分別的心,只要分別心一起,就知道染污識又開始要造業了,這時只要離開分別心,第七識馬上無用武之地,如此練習久了,自然而然就能讓第七識完全淨化,就是只要執行第八識因果,而不再送回種子給第八識,如此則能漸漸斬斷因果鎖鏈,不受後有,即因皆已報完,是指惡業皆已報完,當然就不再受到惡果成熟的業報了。 佛法講的就是因果,可以說一切的一切都是因果,「種如是因,得如是果」,是因果律不可改變的遊戲規則,而因到底如何與果產生關連,正是唯識學的內涵,故瞭解因果即瞭解了唯識,瞭解唯識即瞭解了因果,這是一體的兩面。
第一章:什麼是唯識?
什麼是唯識?
按字義來說,唯就是只有的意思,識就是意識的意思,合起來就是只有意識。此二字其實與經文出處有極大的關聯,即「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又例如華嚴經說:「三界上下法,唯是一心作」以及「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解深密經說:「諸識所緣,唯識所現」。
故唯識其實是佛陀開示宇宙人生森羅萬象的真理,在經典中處處可考,那麼唯識要教導我們的真理到底是什麼呢?
言簡意賅的說:一切都是心意識的變現。在此心=意=識,如同般若=空=涅槃,不同的名相,其實在指陳同一個意義,如同經文「三界唯心,...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