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雜誌總編輯王志宏
25年青藏高原行旅壯絕風景
尋溯四大江源 保護珍稀藏羚 推動醫療援助
欣見王總編將過去二十年來推動藏醫培訓、義診和醫療物資援助等工作,以及對生命之泉源、人文關懷等記述,見證美善與愛,並付梓成書。──證嚴法師(慈濟基金會創辦人)
志宏這本久違的著作,是他二十五年來勤耕青藏高原的回報,也是他寫作生涯的一個段落,而我認為,在他抵達攝影記者的職涯終點前,仍有許多「里程碑」。──黃效文(香港中國探險學會會長)
這是台灣稀珍的旅行文學與報導文學,它依靠的不只是作者的文采和攝影家的靈視,它依靠的先是強健背脊(用來長期騎馬)和鋼鐵意志(用來對付天候和稀薄空氣),然後才是觀察與反省。──詹宏志 網路家庭董事長
●為提供讀者最佳圖片閱讀品質,本書特採用PUR廣開裝訂。
經典雜誌總編輯王志宏在二十八歲那年進入青藏高原拍攝,從此與當地結下不解之緣。二十五年來,他親探長江、黃河、瀾滄江與怒江源頭,參與重定長江與黃河新源的壯舉,並透過鏡頭報導疾呼對藏羚羊的保護,更從一九九五年起持續推動培訓「馬背上的醫生」藏區醫療援助計畫,培訓當地醫師並提供醫材資源。本書是王志宏近十年青藏高原與中南半島行旅的紀錄,獨特的書寫精神,以及數百禎不可多得的攝影作品,呈現出深刻的人道與生態關懷。
作者簡介:
王志宏
台北人,政大企管系畢,現任《經典》雜誌總編輯。著有《在龍背上──青藏高原十年紀行》、《須彌山之東》、《香格里拉以西》等書。自1998年起帶領《經典》雜誌採訪團隊製作眾多報導專題,迄今共獲37座金鼎獎。個人並獲「圖書主編」、「最佳雜誌編輯」、「最佳專題報導」、「雜誌攝影」金鼎獎等九座獎項。於2010年更獲得行政院新聞局頒發的金鼎獎「雜誌類特別貢獻獎」;目前也主持大愛電視台之優良節目「經典.TV」,介紹每期經典雜誌的重點專題,廣受觀眾及讀者好評。
二十八歲那年進入西藏拍攝,在青康藏高原上以鏡頭隨著藏人遊牧生活時,對人生有了不同的省悟,從此展開在藏區多年的自由攝影工作,深入的了解西藏,讓他鏡頭下的西藏人物總展現充沛的生命力,看一眼就觸動人心,也促使他後來與友人成立「中華藏友會」,投入青藏高原牧區醫療援助計畫,落實人道與生態關懷。
推薦序
清流淨人心,見證美善與愛
釋證嚴(慈濟基金會創辦人)
大自然四季輪轉,而有春、夏、秋、冬氣候的差異;當春天來臨時,氣候溫和可滋長萬物,春耕五穀雜糧,可見大地一片欣欣向榮;夏至農忙時分,割稻、採收作物,秋至天清氣爽,而後臨冬則是涼寒轉冷,萬物休息。
在盛夏與嚴冬期間,有氣候宜人的春、秋二季為過渡;四季輪替確有其道理,一如冬季白雪皚皚,春暖時漸化為水,可供夏日使用,可見天地間,無不循著大自然的法則運行。如印度的恆河終年流水不竭,古人不知道它的源頭來自何處?只知是從須彌山來的。相傳即是現今的喜馬拉雅山,這座山高聳入雲霄,所以當時就稱之為「天河」。
其實恆河的水源,就是來自溶化的積雪。猶記多年前我行腳到臺北,《經典》雜誌王總編剛從西藏歸來,他走過天河水源處,告訴我水源已瀕臨枯竭。聽了不禁感到憂心,這都是反映出氣候的變化。
大地的資源有限,人類對物資的欲望無窮,持續開發,資源必有窮盡之時,加以各種污染,致使四大不調的狀況日益嚴重。世界各地非澇則旱的現象頻傳,氣候一年比一年炎熱,或有因氣候反常而出現罕見嚴冬,不少人因而凍死。
《經典》雜誌曾以探討水資源為題獲獎。他們跋山涉水探討恆河之源、黃河之源、長江之源,也在臺灣各地尋找溪流源頭,從北部的蘭陽溪到南部的高屏溪,沿途所見令人擔憂──許多地方的水土保持遭到破壞,一遇大雨就發生土石流,河水挾帶土石下山,堆積在溪床。
以前的溪河多半低於路面,平常流水潺潺,下雨時能有效疏導;如今溪水瀕臨枯竭,有的溪床甚至高於路面,隱藏著重重危機,疏浚的工作很重要,大家都應提高警覺。
水,在人類生活中,非常的重要;不只能生長萬物五穀雜糧,也能洗滌污垢、維護衛生。平日我們一定要節約用水,不要認為發生乾旱、水患的地區距離我們很遙遠,其實我們都是共同生活在「天蓋之下,地載之上」即使有高山深海相隔,仍是同屬連貫的地表,水脈也同樣地相通。因此,我們更應以戒慎虔誠的心,珍惜天地萬物所賦予的資源。
況且清流能淨化人心。一分好心、一個好人,就可以影響很多人,匯聚成一股愛的力量;倘若有千千萬萬的好人能付諸行動,就能產生善的共振,消弭災難。
值此新的一年,欣見王總編將過去二十年來推動藏醫培訓、義診和醫療物資援助等工作,以及對生命之泉源、人文關懷等記述,見證美善與愛,並付梓成書。 期待啟發人人的愛心,天下無災,歲歲年年。
我們一起經歷的里程碑
黃效文(香港中國探險學會會長)
無論是二十五年或四分之一個世紀,都可看作是一個里程碑。我認識志宏二十五年了,這些年來我們一起經歷過許多里程碑,從字面上來看,「里程」意味著走過很多哩路、很多趟旅程。
或許最令人難忘的是我們一起探尋亞洲多條大河的源頭。有一句中文諺語如是說:「飲水思源。」我們一同飲用了長江(二○○五年)、湄公河(二○○七年)、黃河(二○○八年)和怒江源(二○一一年)的水,人生中鮮少有機會,能和一個人分享這麼特別的時刻與感覺,但我們的關係正是如此。
二十五年前,我初次造訪台灣,那年是一九八九年,我倆生命之旅交會的起點。我在台灣師範大學石再添教授主持的一場演講中擔任主講人,志宏與我在會場相遇,當時他還是《大地地理》雜誌一名有抱負的年輕攝影師。他後來前往美國洛杉磯拜訪我,在我答應為《大地地理》撰稿後,我們成了心腹之交。
此後不久,他和我即展開了青藏高原之旅,至今已持續二十五年。我們深入四川以北鮮為人知的草原地帶,中國工農紅軍於一九三○年代進行「兩萬五千里長征」時曾穿越此區。我倆前往該區的年代, 為數稀少的旅者當中,全部都從主要的土路進入草原,但我們繞了幾個隱密的彎道,從一個不為人知的便道前進,這才是紅軍真正的長征道路,最後抵達毛爾蓋的一條死路,並招致喇嘛、牧民和甚至兇惡藏獒的注意,他們從未見過像我們這樣的外來者。
從那時起,在荒郊野地裡紮營就成為我倆的共同連結,爾後也逐漸擴編成探險隊的規模。二○○五年,長江溯源探險隊即網羅了二十四名隊員和一隊越野車陣,更不用說還有一批氂牛揹隊作補給,最後數天則在馬背上渡過。多年下來,志宏已成為我和隊友們共同信任的摯友。
這類的探險行動不僅勞其筋骨,亦苦其心志。儘管我們選在夏季出行,但在動輒超過五千公尺的高原上,天候可能會瞬間盪到谷底,變得十分殘酷。艱困的環境對於決心和毅力都是嚴峻的考驗。在每一次的溯源長征中,我們也會無可避免地面臨暴風雪的挑戰。
我常開玩笑說,每當我們的車子陷入泥濘或卡在河道裡動彈不得時,全隊都使出渾身解數將車子又推又拉,志宏卻很自然地站在一旁,將辛苦脫困的過程拍攝下來。然而事後這些影像證明,他是一名專注投入的記錄者,勝於單純的旁觀者。在長途跋涉的旅程中,一個人的各種面向皆表露無遺,我們也因此熟悉彼此的個性、情感,以及好壞習慣。
最艱鉅也最危險的旅程,莫過於二○一一年的怒江溯源,志宏和兩名隊員在騎馬回程時,落伍迷失在一場狂風暴雪之中。幸虧當晚在我們輾轉難眠時,他們被一位牧民收留在溫暖的帳棚裡,隔天早晨便和我們的主隊會合。如此艱苦的旅程,為我們長久的友誼奠定堅實的基礎。
近年來,我們的旅程自中國大陸拓展到越南的湄公河口和緬甸北部一帶。他的照片變得更為細膩、文字更加洗鍊,然而,我們都老了,更成熟了。即使我倆相差十來歲,由於一起深入探訪各處祕境,彷彿將我倆拉進了同一個世代。
他的高原之旅並不只限於跟我或我的隊伍同行,志宏亦會自行或與台灣的夥伴結隊前往青藏高原。從事攝影記者工作點燃了他對高原的熱愛,接著他將關懷之情擴及到世居該區的野生動物與居民。
他在文章中和電視上替因盜獵而瀕臨絕種的藏羚羊發聲,為了宣揚他的理念,志宏深入新疆最偏遠的地帶——羌塘高原和新疆交接的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
此外,他與台灣友人開始投身於青藏高原的醫療服務計畫。為了執行此項計畫,即使他的工作十分忙碌,仍須三不五時抽空拜訪高原上的偏遠村落。他為自己能夠參與藏族村落的醫療服務感到驕傲。
志宏這本久違的著作,是他二十五年來勤耕青藏高原的回報,也是他寫作生涯的一個段落,而我認為,在他抵達攝影記者的職涯終點前,仍有許多「里程碑」。而我倆也會仍是同道中人。
二十五年的友誼與高原之旅似乎很長,但我相信,志宏會毫不遲疑地將我們的情誼與人道工作再延續二十五年。「扎西德勒」是藏族人表示祝福的吉祥話,我謹以此語祝福志宏的新書。
大河紀行──大地理的旅行文學
詹宏志(網路家庭董事長)
這本書是台灣如此稀珍、值得愛惜的旅行書寫(travel narrative)。
我倒不是說台灣關於旅行的書寫太少了,而是說真實的「旅行行動」太少了。
「旅行文學」,至少一開始,本來是一種「行動的文學」,它的一端是「行動」,另一端才是「反省與寫作」;但是當今「旅行」(拜旅行服務產業之賜)變得太容易也太舒適,關於旅行的書寫也因而太多太氾濫,有時候就變得不值錢了。
「艱難」,的確是「古典旅行」的重要特質;不艱難,根本無法使旅行產生那麼巨大的「教育效果」,古人豈不是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嗎?如果你只是「日在車中,遍遊其勝」(幾乎就是今日的旅行團把你放在遊覽巴士,拉到各地去觀看),即使里程數超過萬里,又怎麼能讓你有那麼刻骨銘心的體會與感受?
光從這點看,王志宏這本又寫又編的新書,就透露出台灣旅行文學中最稀少的特質:「目標遠大,行動艱難」。
說它目標遠大,指的是旅行計畫本身就是突破性暨探險型的計畫;說它行動艱難,是因為旅行目的地有時候仍然是天然荒野,文明尚未抵達,你必須靠雙手解決一切問題。就拿溯長江源頭的探險行動來說吧,當探險隊一行來到西藏四千多公尺的高原上,伴著大雪加上四處沼澤,四輪驅動車也開始變得寸步難行,車陷深泥和填洞救車是常有的事;到了最後,連車輛可行的道路也沒有了,探險隊還必須招募馬匹和犛牛來充當運輸交通工具,但連這件事也不容易,因為高原上的牧民已經改騎機車,「馬匹長期沒人騎可能都有點野。」
因為「看得不同,你就想得不同」,當你身在高原荒野的殘酷自然,你見到的生命情境顯然也大不相同;長江溯源探險的目標是一種「大地理」的任務,目的是在更準確地找到長江的源頭,儘管同一支探險隊伍才在十幾年前靠太空攝影成功找到長江的新源頭,推翻長久以來的理論;但後來新的衛星照片卻又被判讀出長江可能另有更遠的源頭,新的探險隊伍因而重新被組成,再度前往現場踏勘。台灣知名作家兼編輯人兼攝影家王志宏加入了探險隊伍,來到高原之上;但作家是敏感之人,他不只是科學任務的工具,他在旅途中看見天象、看見植被、看見電線桿下死亡的鷹隼、看見雪地裡彎腰採集蟲草的牧民;他不只看見他要看到的,也看到他不期而遇的,他不只敘述他應敘述的,他也偶而逸出主線,說:「九毛(作者的座騎)思家心切,長嘶一聲,我泯了泯凍裂的嘴唇,固定好胸前相機,放鬆韁繩,索性讓牠小跑一番。」
這是台灣稀珍的旅行文學與報導文學,它依靠的不只是作者的文采和攝影家的靈視,它依靠的先是強健背脊(用來長期騎馬)和鋼鐵意志(用來對付天候和稀薄空氣),然後才是觀察與反省。在旅行書寫幾乎成為全民運動以及臉書例行公事之際,王志宏的新書醍醐灌頂一般,提醒我們,旅行本來與求知有關,也與「艱難」有關。
清流淨人心,見證美善與愛
釋證嚴(慈濟基金會創辦人)
大自然四季輪轉,而有春、夏、秋、冬氣候的差異;當春天來臨時,氣候溫和可滋長萬物,春耕五穀雜糧,可見大地一片欣欣向榮;夏至農忙時分,割稻、採收作物,秋至天清氣爽,而後臨冬則是涼寒轉冷,萬物休息。
在盛夏與嚴冬期間,有氣候宜人的春、秋二季為過渡;四季輪替確有其道理,一如冬季白雪皚皚,春暖時漸化為水,可供夏日使用,可見天地間,無不循著大自然的法則運行。如印度的恆河終年流水不竭,古人不知道它的源頭來自何處?只知是從須彌山來的。相傳即是現今的喜馬拉雅...
目錄
推薦序
清流淨人心,見證美善與愛 釋證嚴
我們一起經歷的里程碑 黃效文
大河紀行──大地理的旅行文學 詹宏志
雲山蒼蒼 醫援青藏高原二十年
千里尋溯 重定長江新源頭
獨立蒼茫 藏羚羊報告
山川活水 探訪瀾滄江生命之源
關山萬重 黃河新源再發現
美麗哀愁 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
浮光掠影 慢船在湄公河盡頭
非常之旅 怒江源與結古鎮
江湖載浮 緬甸更的宛江與茵萊湖
推薦序
清流淨人心,見證美善與愛 釋證嚴
我們一起經歷的里程碑 黃效文
大河紀行──大地理的旅行文學 詹宏志
雲山蒼蒼 醫援青藏高原二十年
千里尋溯 重定長江新源頭
獨立蒼茫 藏羚羊報告
山川活水 探訪瀾滄江生命之源
關山萬重 黃河新源再發現
美麗哀愁 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
浮光掠影 慢船在湄公河盡頭
非常之旅 怒江源與結古鎮
江湖載浮 緬甸更的宛江與茵萊湖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