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食療養生智慧
68種 常見中藥材,大補元氣、增強免疫力
128道 四季養生燉補料理,打造健康好體質
470項 實用祕訣,中醫師、營養師大公開
本書特色
細說中藥材保健功效‧家庭必備食材大百科
◎選對中藥材,聰明進補吃健康
常用中藥材全收錄,瞭解天然食物的特性、飲食宜忌、保健功效,並依個人體質、季節不同,確實補益身體,強化免疫力。
◎中藥材養生膳食,吃補自然食療法
掌握中醫「藥食同源」養生關鍵,搭配專家推薦的美味料理,烹調超簡單,達到防治疾病、強身延年特效。
史上最強中藥材實用祕訣&老偏方全公開!
300項 中藥材搭配祕訣,健康加分
人參+冬蟲夏草 烹煮→發揮強腎抗癌功效
180個 中藥材妙用,超實用食養圖典
杜仲+四物湯 煮食→改善生理期腰部痠痛
330種 中藥材食療祖傳對症祕方
五加皮+豬肉 燉煮→幫助兒童發育成長
作者簡介:
陳世峰 中醫師
現職:
世峰中醫診所院長
學歷:
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系
台灣大學植物研究所碩士
經歷:
台灣中醫家庭醫學會理事
台灣中醫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
中醫皮膚科臨床學術研討會講師
為恭紀念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
明師中醫聯合診所主治醫師
代表著作&審訂:
《坐月子這樣吃效果佳》
《燉補湯這樣吃最養生》
《電鍋燉補養生湯》
《100道電鍋燉補湯最營養》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陳彥甫 營養師
現職:
聯合營養諮詢中心 營養師
老人長期照顧中心 營養師
威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營養講師
立功補習班營養師證照班 公共衛生營養學講師
學歷&證照:
輔仁大學食品科學所碩士
專技高考營養師
保健食品初級工程師能力鑑定及格
素食廚師丙級執照
經歷:
基督教醫院 營養師
美商蓋曼群島商然健環球股份有限公司 產品顧問
代表著作:
《超級防癌食物排行榜》*榮獲國民健康署優良健康讀物推介獎
《超級健康食物排行榜》
《超級排毒食物排行榜》
《食物安全就要這樣吃》
《健康食品保健事典》
《220道神奇對症蔬果汁》
《養生豆漿這樣喝最健康》
《燉補湯這樣吃最養生》
名人推薦:陳彥甫 營養師
現職:
聯合營養諮詢中心 營養師
老人長期照顧中心 營養師
威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營養講師
立功補習班營養師證照班 公共衛生營養學講師
學歷&證照:
輔仁大學食品科學所碩士
專技高考營養師
保健食品初級工程師能力鑑定及格
素食廚師丙級執照
經歷:
基督教醫院 營養師
美商蓋曼群島商然健環球股份有限公司 產品顧問
代表著作:
《超級防癌食物排行榜》*榮獲國民健康署優良健康讀物推介獎
《超級健康食物排行榜》
《超級排毒食物排行榜》
《食物安全就要...
章節試閱
認識中藥的四性五味
一般常說中藥有四性五味,指的就是藥物的「性質」與「滋味」,它們都代表藥材的特性。藥性與滋味必須綜合考量,例如有2種藥物雖然都屬於甘味,其中一個是甘寒,另一個則為甘溫,所產生的作用就有差異。
中藥四性:寒、熱、溫、涼
中藥的「四性」一般指寒、熱、溫、涼4種藥性,又稱為「四氣」。
寒涼與溫熱是絕對不同的2種藥性;而寒與涼、溫與熱,則只是程度上的差異,寒性較小者為涼性,熱性較小者為溫性。
在古代的本草書中,所謂的微寒就相當於「涼」,大溫就相當於「熱」,溫性較弱者稱「微溫」,熱性較強者為「大熱」,寒性較強者則稱為「大寒」。
若能熟悉藥材的藥性,就能根據它們的性質來增強體質。當藥材進入身體後,會產生溫熱的藥性,具有「助陽」與「散寒」等作用,即可調治寒性病症。
至於在體內產生寒涼藥性的藥材,則有解毒清熱、瀉火等作用,可治療熱性病症。
此外,還有寒熱偏性較不明顯的「平性」,其作用較為平和,既可用於熱證,又可用於寒證。但平性也不是絕對的,也有偏寒、偏熱的不同。
雖然藥物的性質共有5種,一般仍然通稱為「四性」或「四氣」。
◎不同藥性的作用
1 寒涼性質的中藥,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涼血、養陰、補陰等作用,主要用於調治熱證、實證或機能亢進的疾病。
代表藥材:黃連、生地黃、薏仁、薄荷等。
2 溫熱性質的中藥,具有散寒、溫裡、化濕、行氣、補陽等作用,主要用於寒證、虛證或機能減退的證候。
代表藥材:人參、當歸、肉桂、乾薑等。
3 平性中藥,藥性平和,多為滋補藥,具有健胃開脾、補虛益氣等作用,常用於調養體質衰弱,不能適應寒涼或溫熱性質中藥者。
代表藥材:靈芝、枸杞等。
中藥五味:酸、甘、苦、辛、鹹
「五味」是指酸(含澀味)、甘(含淡味)、苦、辛、鹹5種滋味,有一種說法認為五味代表的是中藥嚐起來的味道。
另外一種說法則認為,「五味」是藥材根據臨床治療,所反映出來的效果。如酸味為肝、膽所吸收;苦味為心臟、小腸吸收;甜味為脾、胃吸收;辛(辣、芳香氣味)味為肺、大腸吸收;鹹味則為腎臟、膀胱吸收。
至於不同的味,亦有不同的用途和療效。就算是味相同的藥物,也有共同或相近的作用。
例如「酸味」藥物,大多具有止汗、止渴的作用;「甘味」藥物可以補充氣血,解除情緒緊張所導致的肌肉緊繃,使身體鬆弛,並具有解毒的功效。
而「苦味」可清熱、燥濕、瀉下;「鹹味」能軟化積存在體內結塊的廢物,清除體內不潔的殘渣,如腸胃吃壞東西,可以喝鹽水,將不潔之物排出體外。
「辛味」具有發汗、行氣或潤養的作用,所以喝下溫熱的薑母湯,可舒緩感冒症狀;「甘味」有滋補、和中或緩急的作用;「淡味」有利尿作用;「澀味」則有收斂止汗、止瀉及止血的作用。
五味作用&代表藥材
五味 作用 代表藥材 注意事項
酸味 收斂固澀、生津開胃、治療虛汗泄瀉 山茱萸、山楂、烏梅、五味子 食用過量容易影響消化功能
甘味 滋補、和中、緩急 人參、薏仁、紅棗、枸杞 食用過量容易腹脹、生痰
苦味 瀉火、燥濕 黃連、杏仁 食用過量容易上吐下瀉、消化不良
辛味 行氣、發散、滋養 薄荷、香附、川芎 食用過量容易導致火氣大
鹹味 軟堅、散結、瀉下 牡蠣、海藻 食用過量容易導致腎臟和心血管疾病
四季藥膳養生訣竅
古人認為四季氣候轉移,皆按照一定順序轉變,如春溫、夏熱、秋涼、冬冷,故而強調「順時養生」,主張四季應有不同的養生重點。若能順應自然變化,依循季節特性,選擇適合補益的藥材,身體就會健康。
春季溫寒-重排毒保肝
春天主肝,風為春天的主氣,風多襲於肝,因此「平肝息風、滋養肝陰」是進補的要點。
中醫認為,肝有調暢氣機、調節情志、促進脾胃功能的作用。多吃富含抗氧化營養素的新鮮蔬果,如菠菜、花椰菜、萵苣等,能活化肝細胞,加強肝臟功能。
春天體內的排毒功能也很旺盛,還可多吃加強代謝、促進血液循環的食物,如芹菜、韭菜等,能幫助排除冬天積存體內的毒素。
萬物生發,宜用溫養陽氣藥材
春天是生機蓬勃、萬物復甦的季節,人體各組織器官功能活躍,應選用溫養陽氣的藥材,如西洋參、山藥、黃耆等。體質虛弱、中氣不足、四肢無力、早期白髮,及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患者,可選食山藥、何首烏等藥材。
春天時尚須注意「防寒、防溫熱」,宜採用溫和進補的方式,別吃過於油膩、燥熱的食材;同時還要保持開朗的心情,才能順達肝氣、活絡氣血。
夏季濕熱-重清熱養心
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炎炎夏日,氣溫飆升,促使身體出汗過多,進而引發血管擴張,皮膚血流量增加,因而加重心臟的負擔。
因此「養心」成為夏季養生的重點,適時進補清熱食材,可緩解酷暑對身體造成「耗氣傷津」的狀況。
陽氣暢旺,宜用涼補藥材
夏季陽氣旺盛,人格外容易浮躁,當季進補重點在於「清熱利濕、益氣生津、健脾和胃」。暑與濕是夏季的主氣,多吃清熱利濕的藥材,如山藥、薏仁、枸杞等,有助於化解體內的濕氣。
而苦味食物入心涼血,有消暑退熱、解悶提神的功效,夏季吃苦瓜、喝苦茶,不僅消暑去熱,還能增加食慾。
為了補充夏季流失的津液,還可多吃紅棗、木耳、番石榴。此外,濕暑之氣易阻礙脾胃運化,若進食過量冷飲涼品也會傷害脾胃,建議可多吃玉米、南瓜、彩椒等健脾補胃的食物,另外,選食紅色的番茄、洛神花、蔓越莓汁,對心臟血液循環系統,也都十分有益。
秋季乾燥-重滋陰潤肺
燥氣帶來乾爽,也帶來乾燥。乾燥會導致身體缺水,當體內的津液不足,就容易上火,出現口乾舌燥、火氣大、皮膚乾燥等「秋燥」症狀。
中醫認為秋氣與肺臟相通,秋天的燥氣易影響肺臟運作,一旦燥氣太強,就會引發乾咳、喉嚨不舒服等呼吸道疾病。
燥氣盛行,宜用去燥藥材
秋季空氣乾燥,易傷津液,選食百合、白木耳、桂圓、紅棗、花生、蜂蜜、秋梨等食物,可調補脾胃,益氣養血,有益體質虛弱,脾胃不和者。
在中藥方面,不妨選擇養陰潤肺的藥材,如西洋參、麥門冬、天門冬、枸杞、冬蟲夏草、山藥、茯苓、川貝母等,可強化呼吸道,幫助肌膚保濕。
或加些胡椒、酒類等調味料,對舒緩秋燥也頗有良效。若是身體虛弱和肺臟功能較差的人,可在稀飯裡放一些黑棗,能保健脾胃、肺部。
此外,適量吃些奶蛋豆類等高蛋白食物,能使大腦產生正面能量,消除抑鬱情緒,增強體質,並提高人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與抗寒能力。
冬季嚴寒-重祛寒補腎
冬令滋補應多吃溫、熱性,尤其是溫補腎陽的食物,如何首烏、黑芝麻、黑豆、黑米等,以提高耐寒力。冬季亦利於吸收、儲存,不妨多利用活血補氣的藥材,如人參、當歸、黃耆,以加速新陳代謝。
攝取溫潤食物可增補元氣
為了禦寒,還可增加火鍋、濃湯、燉肉等飲食;或添加辣椒、蔥、蒜等辛辣物調味。體質虛弱的銀髮族,可吃些燉母雞、瘦肉;或常喝牛奶、豆漿,幫助增強免疫力。
盲目滋補對身體有害無益
冬令進補時,須針對個人情況選用補品,不可盲目滋補。如代謝旺盛者亂補,會導致陽氣上升,反而有害健康。
四季養生保健重點
季節 養生重點 進補要點 代表藥材
春 護肝 平肝息風、滋養肝陰 天麻、黃耆、何首烏、山藥
夏 養心 清熱利濕、益氣生津、健脾和胃 麥門冬、茯苓、紫蘇葉、
薄荷、金銀花
秋 保肺 滋陰潤肺、生津潤燥 紅棗、山楂、天門冬、
冬蟲夏草、川貝母
冬 固腎 補虛祛寒、活血補氣 何首烏、乾薑、桂圓
中藥材精選介紹
(一)人參 性質微溫
【宜常食者】心絞痛者、元氣大虛者
【須慎食者】身熱便祕者、陰虛火動者
●人參家族:園參、野山參、移山參
●藥材功效:滋補五臟、安定精神、抗氧化、大補元氣、健脾益肺
●別名:石柱參、土精、神草、百補之王
●本草成分:人參皂苷、生物鹼、胺基酸、維生素、有機酸、醣類、微量元素
●產季:夏、冬季
食療效果
1 補益元氣:人參能補元氣,益智安神,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的運作平衡,加強細胞抗氧化,並可降低血糖及增進性激素功能,對於調節膽固醇代謝、抑制血小板凝集、降血脂等,皆有一定療效。《藥性論》指出,人參:「主五臟氣不足,五勞七傷,虛損瘦弱。」
2 調節免疫力: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人參含多種皂苷、多醣體、胺基酸及維生素,並具有「適應原樣」作用,對神經、血管系統及代謝有雙向調節功效,還能延緩細胞和臟腑老化,調節免疫系統。
健康補給站
1人參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參的根,具有益智健腦、增強記憶、保護肝臟、對抗癌症、抗輻射等作用。
2 人參的種類與名稱,因為產地、生長環境、加工方法不同而有所差異。產自中國大陸的一般通稱為「人參」;來自於朝鮮半島的則被稱作「高麗參」。
3 人參雖然可以安神,但失眠心煩並有躁熱感覺的人,應避免服用人參,以免影響睡眠品質。
4 服用人參時不宜喝茶,以免與茶葉中的咖啡因相互作用,導致中樞神經系統過度興奮。
5 人參不可與葡萄一起食用,葡萄中所含的鞣酸與有機酸,容易與人參的蛋白質結合產生沉澱,影響人參的吸收與藥效。
YES OR NO人參的飲食宜忌
宜 ○貧血、肝炎、糖尿病患者可食用
○適合面色槁黃、疲倦無力者食用
○對降血脂、降膽固醇有效益
忌 ×兒童服用人參容易性早熟,不宜多服
×氣塞、燥熱引起的喘症、咽喉乾燥者忌用
×陰虛火旺引起肺熱痰多者忌用
×燥熱型失眠患者不宜食用
中醫師的人參飲食叮嚀
1 人參可治元氣不足、食慾不振、肺虛久咳喘、失眠、健忘、血虛等症狀。
2 臨床上常用人參治療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肝炎、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糖尿病、冠心病、心律不整、消化性潰瘍、慢性胃腸炎、腎功能衰竭、神經衰弱、營養不良、貧血等症。
3 服用人參過量,恐引發「人參濫用症候群」,容易出現血壓升高、煩躁失眠、腹瀉等症狀。
4 人參不宜與藜蘆、五靈脂配伍,也不宜與黑豆、皂莢同食。
5 人參有強心作用,不宜與降血壓藥併用,否則會增加心臟負擔。
6 人參忌以鐵製鍋具煎煮,煎煮時建議採隔水蒸汁的方式為佳。
營養師告訴你人參價值
1 人參可以調節中樞神經系統,改善大腦的興奮和抑制過程,能提高腦力和體力勞動的能力,進而消除疲勞。
2 人參中的活性物質可以抑制黑色素形成,使肌膚潔白光滑,是護膚美容的佳品。
3 人參搭配烏骨雞燉湯,適合氣血兩虛、抵抗力弱者食用,尤其適合產後婦女食用。
人參食療小偏方
1 將土雞加上人參、枸杞、竹笙和香菇,一起燉煮或蒸熟食用,可改善腦力並強化免疫系統。
2 人參、當歸、黃耆、枸杞,搭配米酒、薑汁與羊肉燉煮食用,可增進食慾、改善手腳冰冷,並改善氣管過敏方面的病症。
3 人參湯搭配蜂王漿、紅蘿蔔打汁飲用,具有消除疲勞、美化皮膚的效用。
4 人參搭配冬蟲夏草沖泡,可強壯腎臟,亦具有抗癌功效。
5 取人參、白朮各10克,茯苓15克,甘草3克,水煎取汁服用,可調治脾肺氣虛的咳嗽吐痰、自汗、脈弱等症狀。
人參選購要領
選購:購買人參時,宜挑選枝條粗壯、蘆頭(根莖)長、外形呈紡錘狀,顏色橙黃、濕潤者、年齡6年以上者為上品。蘆頭短、枝條瘦小者為次級品。
保存:人參需注意防潮、防霉、防蟲蛀,宜保存於密封容器中,並置於通風陰涼乾燥的地方。
用法:服用人參應從少量開始,少量長期服用可收最佳功效。人參用於治病上,一般用量約5~10克;保健養生約1~2克。
樂活動動腦
人參如何分類?
1 生長環境:野生的人參,稱「野山參」,生長期長,藥材有效成分高。人工栽培的稱「園參」,產量多,價格便宜。以人工栽培的幼參移植山野,或將野山參移植園間生長,稱為「移山參」。
2 加工方法:人參洗淨後蒸製、乾燥者為「紅參」;晒乾者為「生晒參」。
人參燉補料理精選
(一)人參煨香菇
補血益氣+收澀固精
材料:香菇4朵,雞胸肉100克,人參粉30克,何首烏粉20克,山藥粉15克
調味料:鹽、黃酒、蛋白各適量
作法
1 雞胸肉剁成雞茸;香菇泡發去蒂。
2 將雞茸、人參等中藥粉與蛋白、黃酒、鹽調勻為醬汁。
3 將香菇浸泡於醬汁中20分鐘,再放入電鍋蒸熟即可。
(二)人參紅棗雞湯
補血潤色+補充營養
材料:土雞450克,水適量,人參鬚9克,當歸3克,紅棗5顆(去核)
調味料:生薑、米酒、鹽各適量
作法
1 人參鬚與當歸水煎取汁。
2 土雞汆燙後以水沖淨,加作法1、紅棗、生薑及適量水煲湯。
3 待土雞熟透,加米酒、鹽調味即可食用。
(三)人參煲鴨湯
氣血雙補+改善食慾
材料:鴨肉300克,紅棗3顆,老薑適量,人參、黃耆、川芎、熟地黃各6克,
當歸、茯苓、白芍各9克,甘草3克
調味料:橄欖油、麻油、鹽各1小匙
作法
1 所有藥材裝入紗布袋中綁緊;鴨肉塊汆燙;老薑拍碎。
2 熱油鍋,爆香老薑,加鴨肉快炒。
3 再加水和藥袋燉煮至鴨肉熟透,加鹽、麻油調味即可。
人參煲鴨湯如何調養體質?
此道藥膳富含蛋白質,可以提升食慾、調治氣血兩虛,適合產婦調養身體,以及糖尿病和癌症患者補充營養。
認識中藥的四性五味
一般常說中藥有四性五味,指的就是藥物的「性質」與「滋味」,它們都代表藥材的特性。藥性與滋味必須綜合考量,例如有2種藥物雖然都屬於甘味,其中一個是甘寒,另一個則為甘溫,所產生的作用就有差異。
中藥四性:寒、熱、溫、涼
中藥的「四性」一般指寒、熱、溫、涼4種藥性,又稱為「四氣」。
寒涼與溫熱是絕對不同的2種藥性;而寒與涼、溫與熱,則只是程度上的差異,寒性較小者為涼性,熱性較小者為溫性。
在古代的本草書中,所謂的微寒就相當於「涼」,大溫就相當於「熱」,溫性較弱者稱「...
作者序
認清體質,健康進補
中醫認為養生之道在於順應自然變化,進而調氣補血、養精蓄銳,才能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及充沛的活力。
擁有正確的養生觀念,還要瞭解藥材的特性,如四性、五味,更要知道自己屬於何種體質,才能選擇合適的補益藥膳。
善用中藥材,輕鬆療癒病痛
中醫和西醫不太一樣,西醫止痛藥如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布洛芬(Ibuprofen),都有其固定的作用,然而,翻開中醫典籍,並沒有特別指出止痛藥應該採用何種藥物,難道以前中華民族的醫生都不理會病患疼痛的症狀嗎?我剛學習中醫時,也曾問過這個問題,究竟中醫是如何處理疼痛的?
探究中醫的開藥原則,其實是根據病患的「氣血狀態」、「寒熱虛實」來開立處方的。當病患氣滯疼痛時,可以用延胡索、鬱金、烏藥;血瘀疼痛時,可以用乳香、沒藥、紅花;寒痛採用附子、肉桂;熱痛則用薄荷、冰片等藥材。
細說用藥知識,為大眾解惑
看診時,許多病患經常詢問我,某某病症應該要吃哪一種中藥才會痊癒?在大部分的情況下,這個問題都能列舉出一大堆適用的藥材,但仍然必須配合情境,亦即「辨證」,經由適當的辨證後,才能給予適當的治療,也就是所謂的「論治」。
當然這些都需要多年的專業訓練,才能真正做到「辨證論治」的境界,雖然如此,民眾的困惑卻依然存在。
一般民眾都渴望知道中藥材的使用方法,於是本書特別蒐羅68種常用的中藥材,作一個概括性介紹,結合常見的症狀,並搭配一些簡單易做的食譜,希望可以解答大眾的疑惑。
依循體質進補效果佳
現代人越來越喜愛吃藥膳補身,本書也提供了藥膳熬煮的祕訣和四季養生的訣竅。所謂藥膳即是藥材和食物的一種巧妙結合,兩者搭配食用,能使身體吸收食物的營養精華,還能提供藥材的保健療效,既美味又養生。
由於每道藥膳皆有獨特的功效,並非人人適用,中醫學講究依體質養生,須先辨別個人體質,再對症下藥,才能發揮最大的食療功效。
不少人在未能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下,便恣意食用藥膳進補,反而會適得其反,例如:燥熱體質者喝下十全大補湯後,可能會造成口乾、舌燥、流鼻血等情況。
本書基於「藥食同源」的精神編輯而成,然而,也不能忘記「藥材」與「食材」仍有所不同,就算是一般食物,過量食用還是不妥。
進補不過量最健康
因此,在使用本書時,大家仍應注意自身體質,切勿過量進補,若能與中醫師討論後再施行成效更佳。中醫師通常會根據每一個人不同的體質,給予不同的補強方式!
中醫藥乃中華民族千年智慧的精粹,如能適當地運用,對於改善症狀、療癒病痛,提升生活品質,相信都能發揮很大的作用,希望這本工具書可以帶給您健康快樂的人生。
認清體質,健康進補
中醫認為養生之道在於順應自然變化,進而調氣補血、養精蓄銳,才能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及充沛的活力。
擁有正確的養生觀念,還要瞭解藥材的特性,如四性、五味,更要知道自己屬於何種體質,才能選擇合適的補益藥膳。
善用中藥材,輕鬆療癒病痛
中醫和西醫不太一樣,西醫止痛藥如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布洛芬(Ibuprofen),都有其固定的作用,然而,翻開中醫典籍,並沒有特別指出止痛藥應該採用何種藥物,難道以前中華民族的醫生都不理會病患疼痛的症狀嗎?我剛學習中醫時,也曾問過這個問...
目錄
【作者序】認清體質,健康進補
【如何使用本書】
【食譜索引】中藥材養生料理食譜 分類目錄
Part 1 全方位認識中藥材
中藥的自然養生觀
認識中藥的四性五味
中藥採買和儲存原則
瞭解體質&對症下藥
煎煮中藥的6大要領
服食中藥的原則和禁忌
如何選擇合適的藥膳材料?
熬煮藥膳的6大祕訣
四季藥膳養生訣竅
◎春季溫寒-重排毒保肝
◎夏季濕熱-重排毒養心
◎秋季乾燥-重滋陰潤肺
◎冬季嚴寒-重祛寒補腎
中藥常識Q&A醫師解惑
Q1 中藥的「歸經」是什麼意思?
Q2 升降浮沉的意涵為何?
Q3 如何區分藥材的上、中、下品?
Q4 科學中藥和傳統中藥煎劑有何不同?
Q5 吃錯藥膳該怎麼辦?
Part 2 中藥材這樣吃最健康
【溫性藥材】
1 人參 補益元氣的藥王
●人參煨香菇 ●人參紅棗雞湯 ●人參煲鴨湯
2 三七 化瘀止血的補血王
●三七燉烏雞 ●三七甜藕湯 ●三七人參雞
3 山楂 健胃整腸的瘦身果
●山楂蓮藕雪蛤湯 ●紅棗山楂肉片湯 ●鬱金鴨
4 川芎 抗栓塞的活血藥材
●川芎當歸黑棗雞湯 ●川芎豆腐鍋 ●藥膳燒酒蝦
5 丁香 鎮痛止吐的芳香藥
6 肉蓯蓉 保肝補腎的壯陽藥
7 五加皮 強健筋骨的活血藥
●五加皮肉桂粥 ●五加皮酒 ●五加皮燉排骨
8 五味子 保肝止咳的良藥
9 天麻 治偏頭痛的定風草
●天麻什錦飯 ●天麻燉烏雞 ●天麻洋參茶 ●遠志天麻茶
10 白芷 祛風的天然止痛藥
11 白朮 健脾益氣的安胎藥
12 冬蟲夏草 平補陰陽的壯陽藥
●山藥蟲草鮭魚湯 ●蟲草燉肉 ●蟲草海鮮湯
13 何首烏 養顏美髮的補陰藥
●首烏燉雞蛋 ●首烏芝麻糊 ●首烏紅棗雞 ●何首烏燉牛腩
14 杜仲 降血壓的壯陽藥
●杜仲燉腰花 ●杜仲枸杞茶 ●杜仲燉雞湯
15 東洋參 益氣安神的補腦藥
16 薑黃 風濕寒痹的活血藥
17 紅棗 補血的強壯劑
●青木瓜甜湯 ●香菇枸杞燉雞腿 ●清蒸紅棗鱈魚
18 陳皮 鎮咳祛痰的健胃藥
●清熱陳皮茶 ●陳皮花草茶 ●陳皮燉雞
19 紫蘇葉 解海鮮毒的良藥
●紫蘇炸豆腐 ●紫蘇茶 ●桔香紫蘇茄
20 黃耆 溫補益氣的常用藥
●當歸黃耆排骨湯 ●黃耆燉鰻魚 ●黃耆鱸魚湯
21 當歸 調經的婦科良藥
●黨參當歸鮭魚湯 ●當歸芍藥燉雞湯 ●當歸麻油雞麵線
【熱性藥材】
22 肉桂 活血通經的止痛藥
●蘋果肉桂卷 ●肉桂香烤洋芋 ●桂香烤羊排
23 胡椒 促進食慾的暖身藥
24 花椒 溫中散寒的止瀉藥
25 乾薑 溫經祛寒的回陽藥
●乾薑燉雞肉 ●當歸鴨 ●乾薑香蒸鮭魚
26 龍眼肉(桂圓) 滋養安神的抗老藥
●首烏海參瘦肉湯 ●黨參梅花豬肉湯 ●桂圓蓮子瘦肉湯
27 山藥 強壯滋陰的補氣藥
●淮山枸杞土虱湯 ●淮山枸杞雞湯 ●石斛山萸豬肚湯
28 牛膝 通利關節的祛風藥
29 甘草 潤肺解毒的補氣藥
●甘草枸杞茶 ●百合甘草湯 ●玫瑰花茶 ●甘草菊花茶
30 白果 溫肺益氣的平喘藥
●蝦仁白果 ●白果煎豆腐 ●白果香拌芥菜
31 阿膠 補血安胎的婦科藥
●阿膠牛肉湯 ●阿膠白朮粥 ●阿膠燉牛腩
32 芡實 補腎澀精的益氣藥
●芡實山藥瘦肉粥 ●蓮子芡實粥 ●山藥干貝芡實湯
33 香附 健胃調經的芳香藥
34 麥芽 消食化積的回乳藥
35 桑寄生 治療風濕痛的良藥
36 荷葉 升陽清脂的消暑藥
●荷香魚湯 ●薏仁荷葉茶 ●香芋荷葉飯
37 枸杞 藥性平和的填精藥
●清心枸杞絲瓜 ●排骨糙米飯 ●枸杞紅棗雞湯
38 烏梅 生津解酒的驅蟲藥
●芡實烏梅茶 ●烏梅橘皮飲 ●防風烏梅茶 ●烏梅甘草薑湯
39 茯苓 利水消腫的安神藥
●茯苓餛飩湯 ●茯苓薏仁粥 ●茯苓紅棗蒸鱸魚
40 雪蛤 美容養顏的聖品
●雪蛤養生湯 ●雪蛤炒竹笙 ●雪蛤牛肉湯
41 菟絲子 肝腎雙補的安胎藥
42 黃精 補中益氣的強身藥
43 酸棗仁 補肝寧心的安眠藥
44 靈芝 氣血雙補的安神藥
●百合燉烏雞 ●枸杞決明靈芝茶 ●靈芝粉蒸肉餅
【涼性藥材】
45 枇杷葉 抗流感的止咳良方
●枇杷洋參茶 ●枇杷葉綠茶 ●貝葉白果茶 ●枇杷桔梗茶
46 桑椹 養肝利腎的補血藥
●桑葉桑椹茶 ●桑椹蘿蔔茶 ●桑椹洋參茶 ●桑椹菊花茶
47 薄荷 風熱感冒的天然藥
●紓壓薄荷茶 ●薄荷醒腦茶 ●鮮蔬桑果沙拉
48 薏仁 利水化濕的美容藥
●薏仁鮮蔬湯 ●薏仁排骨湯 ●美白薏仁雞湯
49 羅漢果 潤肺化痰的止咳果
●羅漢果菊花茶 ●元氣羅漢果粥 ●羅漢果燉豬肉 ●薄荷羅漢果茶
【寒性藥材】
50 川貝母 止咳化痰的常用藥
51 天門冬 滋腎益肺的潤燥藥
●天門冬燉烏雞 ●雙冬蛤蜊湯 ●牡丹魚片湯
52 丹參 活血化瘀的調經丹
53 西洋參 涼補肺陰的補氣藥
●蓮子花旗參茶 ●洋參陳皮飲 ●洋參山藥牛肉湯
54 玄參 滋陰潤燥的補益藥
55 沙參 潤肺養陰的良藥
56 生地黃 滋陰涼血的解熱藥
●生地瘦肉湯 ●清熱地黃雞湯 ●四物調理湯
57 白芍 平補肝陰的止痙藥
●山藥參鬚燉雞湯 ●黃耆燉山藥 ●白芍燉雞湯
58 百合 潤肺止咳的安神藥
●百合安眠湯 ●百合芡實雞湯 ●百合蓮子鮮魚湯
59 決明子 明目清肝的護眼藥
●決明燴沙丁魚 ●決明丹參茶 ●決明靈芝茶
60 車前子 消除水腫的清熱藥
61 菊花 保肝明目的延壽花
●金銀菊香蜜茶 ●桑菊綠茶 ●銀耳菊花茶
62 牡丹皮 通經涼血的清熱藥
63 金銀花 清熱解毒的抗菌藥
64 益母草 活血化瘀的調經藥
65 柴胡 疏肝利膽的保肝藥
66 茵陳蒿 清肝除黃疸的良藥
67 麥門冬 清心潤肺的止咳藥
68 黃連 清熱解毒的瀉火藥
附錄
【中藥材對症食療速查表】
【作者序】認清體質,健康進補
【如何使用本書】
【食譜索引】中藥材養生料理食譜 分類目錄
Part 1 全方位認識中藥材
中藥的自然養生觀
認識中藥的四性五味
中藥採買和儲存原則
瞭解體質&對症下藥
煎煮中藥的6大要領
服食中藥的原則和禁忌
如何選擇合適的藥膳材料?
熬煮藥膳的6大祕訣
四季藥膳養生訣竅
◎春季溫寒-重排毒保肝
◎夏季濕熱-重排毒養心
◎秋季乾燥-重滋陰潤肺
◎冬季嚴寒-重祛寒補腎
中藥常識Q&A醫師解惑
Q1 中藥的「歸經」是什麼意思?
Q2 升降浮沉的意涵為何?
Q3 如何區分藥材的上、中、下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