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變瘦想得快要發瘋了嗎?日夜焦慮自己吃了什麼、該吃多少……
健康無關體型尺寸,「瘦」不等於「美」!
給想要或正在節食的你:把焦點從重視外表美醜轉移到關心身體,人生更有意義!
全世界都在減肥,打著追求健康與美貌的旗幟,「瘦身」成為必須貫徹始終的生活準則。但有些人減著減著,一切開始變調:每天為了吃或不吃,強烈影響情緒起伏。昨天也許為自己對熱量攝取的超強控制力而飄飄然、沾沾自喜;今天卻因失控大吃,覺得自己是全天下最差勁、最醜陋、最胖的人而感到痛徹心扉,被罪惡感與羞恥心逼到走投無路,甚至墜入了外人看不懂,自己也不能明白的焦慮及憂鬱深淵裡。
許多人受到飲食障礙症(Eating Disorder)的折磨:木匠兄妹合唱團裡的妹妹凱倫、巴西名模瑞斯頓、以色列名模艾瑪麗西年輕的生命都因此而消逝;知名歌手女神卡卡、艾爾頓強也公開承認自己為飲食問題所苦。飲食障礙症的治療過程經常是艱辛而漫長,除了專業的醫療之外,也需要生活方面的調適,還有家人、師長、朋友的了解及支持,書中列出具體建議:應該避免的言行、如何給予適當的關心、學習有效的溝通方法,重新建立身體與食物的信任關係,共同克服飲食障礙帶來的挑戰。
作者簡介:
廖璽璸
畢業於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在從事小兒科醫師工作20年後,赴美國西雅圖取得諮商心理學碩士,並於西雅圖擔任亞洲諮商輔導轉介中心義工迄今,長期參與當地社區飲食障礙症支持團體工作。
在10年近身觀察飲食障礙症患者後,深深覺得將此症的正確知識介紹給臺灣民眾是十分急迫的事,因為在無遠弗屆的網路力量下,臺灣社會已無可避免地全盤接受西方「瘦即是美」的觀念,精神科醫師雖已發現飲食障礙症的發生率正不斷急速攀升中,而我們的民眾對飲食障礙症的了解及社會對病患的協助卻遙遙不及。
因此除了書寫本書來傳遞飲食障礙症的知識外,並成立社團法人杏璞身心健康關懷協會,擬由心理衛生教育著手,藉由情緒教育推廣、正確身體意象宣導及飲食障礙症講座,幫助民眾建立正確觀念。
杏璞身心健康關懷協會:http://www.shinpu.org/ap/index.aspx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怎麼辦?如何自助?如何協助呢?如何讓在痛苦折磨中的朋友更了解、接受、面對及處理自己要掌控、又失控的胃口、情緒、身材及自我呢?而周遭家人、老師及同儕又可以如何協助自己身邊這些可能正在黑暗幽谷中的朋友,點亮黎明的曙光呢?若您能熟讀廖璽璸醫師所著《失控的瘦身計畫》這書,相信您可以為自己或為無望中的她/他點燃黑暗中的曙光。
◎亞洲大學心理系講座教授兼副校長 柯慧貞
以往國人對於飲食障礙的了解實在不多。甚至,至今在精神醫學領域裡面也缺乏專門進行飲食障礙的分類與治療的專業醫師與團隊。但事實上這類的病人在我們周遭不但不少且有越來越多的趨勢,非常值得大眾及精神科專業團隊所注意。
很高興能夠優先拜讀廖醫師的這本好書──《失控的瘦身計畫》,能夠推薦給社會大眾及精神科的同仁是我的榮幸!希望能夠拋玉引玉脈,讓社會大眾能夠更多、更早的注意這個非常值得注意的問題。更希望有更多專業的精神科團隊,願意投入這個有意義的工作
◎成功大學醫學系精神醫學科特聘教授 陸汝斌
臺灣民間在兒童及青春期飲食失調的書或?物甚少,本書以面對面的方式說明,為有飲食障礙或障礙性飲食的人或其關心的親人而寫,也為一般有興趣了解的讀者而寫。內容詳細介紹了什麼是飲食障礙,什麼是障礙性飲食,以及其不低的發生率,也提供了問卷來區別。本書介紹了易發飲食障礙者的特定心理模式,也提醒了飲食障礙症患者的共病(Co-morbidity)問題,如憂鬱、焦慮症等,提供了可以尋求協助及諮詢的對象或團體,也強調全面評估的重要性。本書集合知識、興趣與關懷為一身的文章,可知作者對飲食障礙的關心躍然紙上。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 黃朝慶
飲食障礙症經常合併精神科問題和身體問題。個案可能自己不會主動求助,治療者若未具有足夠的敏感度和相關領域的知識,協助病人整合其所有的問題時,病人可能會在他人前隱藏其飲食問題,造成治療和防治上的漏洞。如果在疾病的初期階段,能有個案本身、家屬、學校老師(第三~六章),以及其他專業人員的一起努力,協助早期發現、轉介,和協助處理個案各層面的問題,才能貫徹疾病的預防和治療。這本書中提到病人在意的許多細節和其思考的特性(第二章「破除迷思」),閱讀後並了解他們的困難,是建立關係的關鍵第一步。
◎亞東紀念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曾美智
記得第一次和廖醫師碰面時,她說起在美國研究飲食障礙症的歷程、談到情緒壓力才是這些身體與行為問題的真正病灶,當時她所散發出來的光與熱,至今仍讓我無法忘卻。相信這本專業理性卻又充滿人文關懷的醫療指南,能幫助更多人妥善因應壓力、邁向情緒成熟,從飲食障礙脫困,從而得以身心安頓!
◎情緒教養專家 楊俐容
名人推薦:怎麼辦?如何自助?如何協助呢?如何讓在痛苦折磨中的朋友更了解、接受、面對及處理自己要掌控、又失控的胃口、情緒、身材及自我呢?而周遭家人、老師及同儕又可以如何協助自己身邊這些可能正在黑暗幽谷中的朋友,點亮黎明的曙光呢?若您能熟讀廖璽璸醫師所著《失控的瘦身計畫》這書,相信您可以為自己或為無望中的她/他點燃黑暗中的曙光。
◎亞洲大學心理系講座教授兼副校長 柯慧貞
以往國人對於飲食障礙的了解實在不多。甚至,至今在精神醫學領域裡面也缺乏專門進行飲食障礙的分類與治療的專業醫師與團隊。但事實上這類的...
章節試閱
厭食症患者美麗的故事
美麗都到半夜兩三點才睡,這對高中生而言,似乎並不足為奇。更何況她從小就是個乖孩子、好學生。媽媽與爸爸離婚後的這兩年,許多時候她必須自己下廚,幫忙家務;媽媽值夜班時,她也常常一個人在家。她從無怨言,是媽媽貼心的好女兒。對有家暴前科的爸爸,她總是體貼的不在媽媽面前提起。她是許多親友心目中的「完美女兒」。她的母親更是如此認為。近幾個月來,媽媽發現她吃得很少,睡得很少,也不再同去外婆家聚餐。美麗應該在幾個月內瘦了十幾公斤以上。媽媽於是盡量把上班時間安排得好,努力的煮她愛吃的菜。但是她起先是婉轉拒絕;如果媽媽不停勸說,美麗就哭得淚盈盈的。問她哪裡不舒服,卻又斷然否認。媽媽覺得她與以前有一些不同。例如:變得很少與同學出去玩,坐在書桌前的時間越來越多,話也越來越少,也比較沒有耐性。有一回媽媽叫她吃剛烤好的蛋糕,因為美麗沒有反應,媽媽提高音量連續叫了幾次。她竟然跑到臥室,把房門鎖住了。搞得媽媽也很火大,隔著房門罵她幾句。之後,媽媽發現美麗的月經沒有來,而且滿浴室都是掉落的頭髮。媽媽心想她一定身體出問題了。好不容易拖著她去找家庭醫師。醫師竟堅持她們轉診到精神科。在精神科醫師那裡,媽媽才明白美麗變了的原因乃是厭食症。但醫師的解說讓媽媽費解及十分焦慮。醫師不但不能立刻解決美麗的問題,還說如果美麗體重繼續下降,她可能需要住院灌食。
美麗不停的對母親說:「媽媽!對不起。我不能吃。我知道我不應該不吃,但是我就是不能吃。」還說「不吃」是她唯一擁有的。一聽到醫生說她有厭食症,體重過輕的話需住院灌食。她竟哭著說:「媽媽,千萬不要,我寧死不吃,請不要讓我入院。」她不停的抱歉自己使得母親那麼傷心,也說她的心如千刀萬剮。但她就是「不能吃」、「不配吃」。從精神科醫師那裡,媽媽得知美麗覺得自己不夠好,她一直認為自己應該做個更好的孩子,但一直都沒有做好。美麗擔心媽媽很快就發現她的功課不行了。她還一直說「我好胖、好醜,連爸爸都不想要我。我不要住院,我不要吃……。」
媽媽也開始問自己:是不是離婚導致美麗的問題?還是她太晚離開那個渾球丈夫?還是花太少時間在美麗身上了?媽媽也開始覺得自己不是個好母親。一直想是哪一步開始出錯的呢?怎麼去面對厭食症呢?美麗與媽媽彷彿都跌入萬丈深淵。
※※※
破除迷思
你也許正在嘗試減肥,更可能的是,你也許從未停止過減肥。不是有人開玩笑嗎?「減肥有什麼難,我一輩子都在減肥;這輩子減下來的重量比一隻豬還重。」但是你減肥的理由是什麼?為健康?為美麗?還是不明所以,反正每個人都說要減肥,胖一定是不對的事吧?你的態度是什麼?你的方法是什麼?減肥這件事如何影響你的心情與生活?是否也同時影響了你周遭的人?你覺得瘦才是美嗎?
也許你會問,這件幾乎全部人或多或少都會做的事,想這麼多幹麼?但是就是因為有一些錯誤的觀念隱藏在減肥心態裡,助長了飲食障礙症的發生,因此需要特別把這些錯誤仔細鑑別出來。
飲食障礙症之病源在心理層面,但是會以飲食行為做為手段,又以纖纖身材做為標竿,就是因為存在一些對飲食觀念上的迷思。或許去除這些迷思並非治本之道,但還是會有一定程度的幫助。更重要的是,如果社會不再充滿著「瘦才美」的氛圍,對飲食障礙症的預防會有幫助的。因此我們有必要討論這些迷思以及建立對飲食及身體的正確觀念。
去除對「美」的錯誤概念既幫助正常人,對治療飲食障礙症患者也很重要。因為許多的痊癒者都說,是因為重新看待自己的身體以及增強了自信心才能通往復原之路的。飲食障礙症患者不只是對自己的身體形象有扭曲性的認知,對於「美」的認識也是錯誤的。以下是一些常見的迷思,能幫助你重新思考一下。若是師長在合宜的時候可以與孩子們討論會更有幫助的。
美的迷思
1.(×)過重是一種罪過,或至少代表這個人沒有意志力,竟然放縱自己的口慾。
身材的胖與瘦有一部分是與基因相關的。我們固然希望有正常的體格,但是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我們不會有一樣的胃口,腸胃道也不會有一樣的吸收力。此外,內分泌系統的運作以及代謝速率也都不可能相同。所以不要再把過重或肥胖與缺乏意志力畫上等號了。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意志力是控制體重的不二法門,那麼,統計上節食的人有百分之九十五會復胖,該怎麼解釋呢?難道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類都缺乏意志力嗎?我們要把焦點放在「健康」上,而非體重。
2.(×)越瘦就越美麗。
可能嗎?想想難民營的難民,瘦削的臉頰、突出的肋骨,像手臂一樣小的大腿;再想一想雜誌上極度瘦削的模特兒,不消幾年,他們就會因失去皮下脂肪而比一般人更顯老態與病態。越瘦還會越美麗嗎?人群往往是盲目的,與別人有一樣的看法讓人有比較安全的感覺。所以當社會傳遞給我們「瘦一點比較美麗」的訊息時,大家就照單全收了。
我們內化社會的價值觀後,也就覺得沒有深入思考甚至加以批判的必要了。冷靜再想想時,你會發現,將瘦與美畫上等號是膚淺的,甚至是荒誕不經的。
3.(×)瘦一點比較能吸引異性。
因為以為瘦就是美,因而自然引申出瘦一點比較能吸引異性的結論。事實不然。澳洲的科學雜誌《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二○○九年曾做過一份問卷調查,由一百位男士挑選出他們心目中理想的女性身材,結果是14號!(一般女性平均身材大約是4到8號)也許這個結果令許多女性同胞跌破眼鏡,但事實正是如此,因為許多類似的調查,其結果均頗為雷同。而一般飲食障礙患者追求的卻是0號,甚至是00號。
引用這些調查,並非在告訴年輕女子,要根據異性的喜好來設定自己的身材標準,而是闡明一個事實:吸引異性絕非是你追求纖細身材的理由。
4.(×)因為美麗可以使人更有自信,所以追求更美麗是必要的。
這個論述經常可以在報章雜誌看到,尤其是減肥中心及整型診所的廣告。但是這個論述有其謬誤之處。更美的標準是一個絕對值嗎?如果沒有一個絕對值,那麼追求「美」的終極指標是誰來認定呢?
如果缺乏從自己而來的認定標準,而始終在追求由外界制定外貌標準,怎麼可能覺得自信與平靜呢?而倘若失去自信與平靜,又怎麼快樂的起來?因此,整個的重點應是?我,這個獨一無二的個體,以什麼角度來看待自己、接受自己。
我們絕對是可以讓自己看起來更美麗一點,但是,我們一定得要先建立自己的觀點。只能隨波逐流者,注定找不到心的港灣。終日栖栖惶惶者,毫無快樂可言。
5.(×)應從小灌輸孩子愛美的必要性,以免他們將來怪罪父母。
有許多家長因寵愛自己的孩子,又把孩子當成代表自己成就的一部分,因此無論在哪一方面都盡量給予最好的,包括任何能讓孩子外貌顯得更完美的方法(以現行社會的標準)。美國著名影星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的女兒從三、四歲就開始穿高跟鞋、背名牌包。他的理由很簡單?愛美又不是罪過。不只是明星,在我們周遭類似事件也時有所聞。許多家長在孩子尚未成年時,就急著帶他們進行整型手術,理由是「免得他們將來怪罪父母」。也有越來越多的父母,「贈送」整形手術作為孩子的生日禮物。
但是這種做法會把孩子帶入一個視外表為唯一價值依歸的世界。這樣的孩子往往易成為物質導向的人,忽略了精神層面。我們不妨常常問問自己,假使我們自己及下一代成了只在乎淺淺一層皮膚深度的人(英文說的skin deep,膚淺),會不會更可悲?會不會才是真正的失職?如果我們把焦點從重視外表美醜轉移到關心身體、愛護身體,那麼人生會更寬廣,也會更有意義。
厭食症患者美麗的故事
美麗都到半夜兩三點才睡,這對高中生而言,似乎並不足為奇。更何況她從小就是個乖孩子、好學生。媽媽與爸爸離婚後的這兩年,許多時候她必須自己下廚,幫忙家務;媽媽值夜班時,她也常常一個人在家。她從無怨言,是媽媽貼心的好女兒。對有家暴前科的爸爸,她總是體貼的不在媽媽面前提起。她是許多親友心目中的「完美女兒」。她的母親更是如此認為。近幾個月來,媽媽發現她吃得很少,睡得很少,也不再同去外婆家聚餐。美麗應該在幾個月內瘦了十幾公斤以上。媽媽於是盡量把上班時間安排得好,努力的煮她愛吃的菜。但是...
作者序
二○○五年耶誕節,我帶著兩個國中生子女赴美,中斷二十年的兒科醫師生涯。當生活漸趨穩定後,自忖,如果我們認為美式教育比較適合孩子,為什麼自己不去經驗一下呢?回想婚後偕夫婿到數個美國醫學中心短期進修的刺激,仍回味無窮。就試試吧。於是選擇一向喜愛的心理學。雖然讀著玩,玩著讀,但是很快就決定以﹁飲食障礙症﹂貫穿所有學習的主軸。除了因周遭有一些親友為其所苦,也因自己過去看診時未能好好協助這類患者,實感遺憾。有一日,竟在居所附近的社區活動中心發現飲食障礙症支持團體,立即以小兒科醫師與心理系研究生的身分參與,一待就是四年。
這四年中,大家每兩週聚會一次,分為兩組進行。一組為病人,另一組為家屬朋友。每次聚會在破冰活動後,先由主持的蘭普生(Kathleen Kim Lampson Reiff)博士開場,簡介飲食障礙症的現況與未來,然後再分開討論。我因而有機會遇到非常多的患者,聽到許多故事,了解到漫漫復原長路的悲與喜。一路走來,我反而是受益最多的參與者。除了第一手接觸患者印證所學,還比一般治療師得到更深入的資料,至少經常聽到他們交換治療師的好壞,哪一個精神科醫師自大傲慢,哪一個治療師溫柔又有責任感,讓我在後來的心理治療實習中較容易與患者建立關係,也與一些家屬及病人變成好朋友,時間一久,往往在新人加入不久,就可以由他們的態度「算命」,猜出預後。總是有人認真面對,也有人來團體抱怨完自己的一生,轉身離去。
我也曾應邀與其他學校學生就東西方文化差異,討論學習心理學的心得。在那一場兩個小時的座談裡,令我驚訝的是,竟然有一韓裔博士生與一華裔美國人告訴我,她們都有飲食障礙症,而且認為亞裔社會文化壓力是誘因之一。那位韓裔學生說,她的母親除了追蹤她的成績,還追蹤體重,擔心她體態不美,找不到好對象。華裔美國人則畢業於名校,已經在微軟工作,為了幫助飲食障礙症患者,決定轉換跑道成為治療師。她敘述自己「成功」的一生,是怎麼在家庭壓力及自我高度完美主義要求下,血淚斑斑的堆積而成。大家都同意在西風東漸後,亞洲人除了原本對高學歷教育價值的傳統追求外,還加上要求體態美的傾向,壓力不減反增。
見到這許多姣好的年輕人受盡飲食障礙症的折磨,我決定書寫此書。在臺灣社會裡,因此症而暗夜哭泣者,應該不少,尤其在與臺灣的精神疾病領域專家請教後,我更深信不疑。如果我的書能幫助他們與周遭的人了解飲食障礙症,進而能減少一些痛苦,將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安慰。
本書中以「他」做人稱敘述,雖然飲食障礙症以女性居多,但是男性並非免疫,不但如此,還有越來越多的趨勢。因此我用中性代名詞。
書寫過程中,感謝許多人幫助,真是數算不完。家人始終是堅強的啦啦隊,女兒還幫我訪問西雅圖OPAL飲食障礙治療中心,提供畫作做插圖。精神科權威陸汝斌教授細心幫我看稿,給我意見。亞洲大學副校長,也是臨床心理學專家柯慧貞教授,常常給我鼓勵。老同學曾美智醫師也提供她的論文與第一手觀察資料。也謝謝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陳冠宇醫師讓我觀摩他們的飲食障礙症討論會。
在西雅圖的寫作過程中,蘭普生博士與她的先生瑞福(Dan W. Reiff)博士毫無私心的讓我引用他們的著作,經常殷殷詢問有無困難,銘感在心。每逢寫完一章,我的兩個好朋友,中緒與廣莉,分別以專家(中緒是西雅圖的諮商心理師)及一般閱眾的身分給我意見,幫助很大。遠流編輯同仁指導我這個書寫素人,也很費力氣,在此一併致謝。
二○○五年耶誕節,我帶著兩個國中生子女赴美,中斷二十年的兒科醫師生涯。當生活漸趨穩定後,自忖,如果我們認為美式教育比較適合孩子,為什麼自己不去經驗一下呢?回想婚後偕夫婿到數個美國醫學中心短期進修的刺激,仍回味無窮。就試試吧。於是選擇一向喜愛的心理學。雖然讀著玩,玩著讀,但是很快就決定以﹁飲食障礙症﹂貫穿所有學習的主軸。除了因周遭有一些親友為其所苦,也因自己過去看診時未能好好協助這類患者,實感遺憾。有一日,竟在居所附近的社區活動中心發現飲食障礙症支持團體,立即以小兒科醫師與心理系研究生的身分參與,...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給胃口失控的你
◎從操控到失控
你不是唯一的
◎我真的病了嗎?
飲食障礙與障礙性的飲食/問卷1:你想變瘦想得快要發瘋了嗎?/問卷2:飲食態度量表/問卷之後
◎這是什麼病?
◎為什麼是我?
發生率與盛行率/飲食障礙症的可能病因
◎誰能幫助我?
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師/營養師/支持團體
◎我需要什麼樣的幫助?
個別心理治療/團體心理治療/藥物治療/飲食營養治療/家族治療/內科住院治療/精神科住院治療
◎我自己可以怎麼做?
寫心情日記/設立目標表/養成記錄問題行為的習慣/培養一個嗜好,每週至少做一次這個活動/與至少兩三個以上的朋友有固定的聯絡/做一些事讓自己開懷的笑/擔任志工幫助別人
◎我的未來會如何?
第二章 給想要或正在節食的你
◎破除迷思
美的迷思/錯誤的飲食觀念
◎建立對飲食及身體的正確觀念
二十種愛護身體的方法/挑戰你的觀念
第三章 給父母的因應對策
◎飲食障礙症是什麼?
◎厭食、暴食、嗜食又是什麼?
◎哪些簡單的線索可以協助我知道孩子有沒有飲食障礙症?
◎我做錯了什麼嗎?怎麼會發生在我孩子身上?
◎我該怎麼辦?我能做什麼?
◎如何面對其他的孩子?
面對年齡層較小的孩子/年齡層相仿的孩子
◎我們沒有資源協助,如何單打獨鬥?
當孩子因為想要減肥而節食時/孩子應該不是飲食障礙,但飲食行為已偏離正常時/孩子極可能是飲食障礙症,卻沒有資源幫助時
第四章 給師長的關懷指引
◎如何發現有飲食障礙症的學生?
身體方面/情緒方面/學習方面/行為方面/有懷疑時該怎麼做?
◎如何幫助飲食障礙症的學生?
◎學校如何預防飲食障礙症的發生?
第五章 給手足的貼心叮嚀
◎我發現有些事不對勁,他怎麼啦?
◎我應該怎麼做?
◎我也會罹患這種疾病嗎?
第六章 給配偶的陪伴守則
◎婚前就知道配偶罹病
◎婚後才發現配偶罹患飲食障礙症
◎配偶婚後才發病
第七章 預防飲食障礙症
◎建立正確的態度
好好的認識飲食障礙症/倡導「不是瘦才是美」,強調「每一種體型都有它的美」/減肥瘦身的廣告應以「因肥胖而影響健康者」為對象,不能以「美麗」為前提/重新檢視「瘦子比較健康,也比較長壽」的概念/建立良好的「飲食態度」
◎男性飲食障礙症
◎中老年飲食障礙症
◎排斥食物攝取/低量食物攝取障礙
◎臺灣飲食障礙症現況
附錄1 小雨的心晴故事──飲食障礙復原者訪問記
附錄2 西雅圖OPAL飲食障礙症治療中心訪問記/姚儒霈
自序
第一章 給胃口失控的你
◎從操控到失控
你不是唯一的
◎我真的病了嗎?
飲食障礙與障礙性的飲食/問卷1:你想變瘦想得快要發瘋了嗎?/問卷2:飲食態度量表/問卷之後
◎這是什麼病?
◎為什麼是我?
發生率與盛行率/飲食障礙症的可能病因
◎誰能幫助我?
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師/營養師/支持團體
◎我需要什麼樣的幫助?
個別心理治療/團體心理治療/藥物治療/飲食營養治療/家族治療/內科住院治療/精神科住院治療
◎我自己可以怎麼做?
寫心情日記/設立目標表/養成記錄問題行為的習慣/培養一個嗜好,每...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