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時間軸橫亙數千萬年、吃遍世界所有角落,
述說食物形塑人類生活、歷史與文化的美味故事集!
.超過150幅繪圖海報、實物照片與藝術作品;
.超過15萬字的生動描述,以及美味料理的由來及做法;
.從文化、社會、經濟、政治、軍事等面向,回味人類以食物構築的文化;
.50種食物依時序上桌,從猛獁象開動,以黃金米收尾,樣樣耐人尋味。
「人如其食」,食物可謂生命的核心:它不僅是所有人生存的必需、多數人歡樂的泉源,更是少數人為之痴迷瘋狂的對象。隨著時間推進,從依靠狩獵與採集維生的遠古時代,人類一路演變不僅漸漸改變食物,食物也在被消化的同時,勾勒出文化的輪廓;在滿足食者口腹之慾的當下,標記了歷史的轉折。本書包括三萬年前出現的最古老加工食品──麵包;曾奠定阿茲特克與印加帝國輝煌基礎,卻以糖漿形態危害人類健康的玉米;造成百萬人餓死、掐著愛爾蘭咽喉將歷史轉向的馬鈴薯大饑荒;享譽中外的北京烤鴨;20世紀的時髦象徵可口可樂與星巴克。仔細看看準備送入口中的食物,它不僅反映今日的生活樣貌,也正環環相扣地影響整個世界的脈動。
古云「民以食為天」,寥寥數字說明了食物對人的重要。食物就是當地文化的最佳代表,如地理、氣候與人文;而「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就是最佳形容詞。食物總是不時地出手推時代巨輪一把,且讓我們透過本書瞭解食物在無意中帶著故意的貢獻吧!
──《咖啡賞味誌》作者、咖啡與法式餐點顧問 蘇彥彰
作者簡介:
比爾.普萊斯Bill Price
比爾.普萊斯是多本全球銷售書籍的撰稿人。所著書籍包括《圖坦卡門:埃及最知名的法老王與史上最偉大的決策者》
(Tutankhamun: Egypt's Most FamousPharaoh and History's Greatest Decisions)。
譯者簡介:
王建鎧
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畢業後赴英國諾丁漢大學進修並取得動物生理學博士學位。於平日研究工作之餘進行科普寫作與翻譯,致力於將刻板、但對日常生活具有重要性的專業科學知識,以容易輕鬆理解的方式推廣給大眾。譯作有《藍海精靈》、《在街上遇到老虎怎麼辦》、《改變歷史的50種動物》與《改變歷史的50種植物》。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王道還︱生物人類學者、中研院史語所人類學組助理研究員
朱慧芳︱綠色食材作家、財團法人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執行長
李家維︱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科學人雜誌總編輯
(依姓氏筆劃排列)
名人推薦:王道還︱生物人類學者、中研院史語所人類學組助理研究員
朱慧芳︱綠色食材作家、財團法人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執行長
李家維︱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科學人雜誌總編輯
(依姓氏筆劃排列)
章節試閱
長毛猛獁象
Woolly Mammoth
起源:歐洲北部與西伯利亞
時間:自四萬年前到冰河時期末期
種類:大型絕種哺乳類
回顧約莫二十萬年來的現代人類歷史,大部分時候人們靠著打獵、捕魚、採集的方式收集食物維生。當這本書開始回顧改變人類歷史的食物時,首先當然要在漫長的狩獵與採集時期,找一種模範食物開頭。而已經滅絕數千年之久的猛獁象正是個好選擇。牠們是今日世界任誰也難以想像的盤中食物,然而猛獁象在現代人類散布至歐洲、中亞、西伯利亞、或許還包括美洲的過程中都扮演重要角色,在許多人類老祖宗的工藝品及洞穴繪畫中都能發現牠們的身影。
猛獁大草原
在更新世(Pleistocene)這個從兩百五十萬年前直到一萬四千年前的地質時期中,地球北部氣候在極端寒冷與相對溫暖的溫度之間擺盪著,造成橫跨歐洲北部到西伯利亞一帶巨大冰帽地區反覆的擴張與縮減。而緊接著冰帽南緣的地理環境,則是由巨大開闊的凍土苔原與草原共同組成,間有少數生長緩慢的灌木與矮樹散布
在有適當遮蔽的地形。
有時候這種地形也稱為猛獁大草原,因為它養活了成群的大型食草猛獁象,以及靠狩獵牠們維生的掠食者,這就形成了更新世到全新世(Holocene)這段所謂第四紀大滅絕時期的獨特生態群相。除了也稱為長毛猛獁的真猛獁象以外,這時期還有長毛犀牛、野生種乳牛與馬、大角鹿、草原野牛、穴獅以及劍齒虎等已絕種動物,與歐洲野牛、馴鹿等現存動物一起生活著。
這許多動物為何在同一時代滅絕消失,有一種理論認為牠們無法適應氣候條
件的遽變,以及隨之而來取代了廣大草原的森林環境。其中一類說法,認為猛獁象的絕種也造成地貌的大規模改變,一如今日在非洲莽原生存的非洲象,牠們有限制樹木增長擴張的能力。一旦猛獁象絕種之後,森林快速地擴張,那些本來適應草原生活的物種因此跟著絕跡。另一個完全不同的理論則認為人類額外帶來的狩獵壓力是主要原因。人類遷移過程中總是對移居地環境造成戲劇性的重大衝擊,由此看來,當人類在四萬年前開始遷移到猛獁草原時,恐怕也帶來巨大的變化。
猛獁獵人
雖然科學家對第四紀大滅絕的原因尚無共識,但是無疑地,對那些首次遷移進這塊地區的人來說,這些動物物種必然十分重要。因為凍土苔原地區夏季短暫及寒冷氣候,收集野生植物做為食物的機會相當有限,所以相較於生活在溫暖地區的人,這裡的人類更依賴狩獵與捕魚。有證據指出人們會收集獅群吃剩的獵物食
用,另外也有理論認為人類與狼群發展出某種程度的合作狩獵策略,如果這理論正確,亦代表著人類馴化狗的開始。
無論如何,人類存活了下來。最早定居於北歐與西伯利亞的人類,無疑地都是猛獁獵人。以古代人類的石頭、木頭武器狩獵猛獁象是極度危險與困難的工作,報酬卻也十分可觀。狩獵一隻猛獁象可以得到3到4噸重的肉,當時通常以煙燻、風乾方式保存,或甚至直接凍藏在酷寒天氣中。
動物的其他部分也會得到適當的利用,包括牠為了適應酷寒而擁有的厚重外皮、雙層毛髮,以及豐富的皮下脂肪;骨骼則用來製作各式各樣的工具,至今仍有少數留存在現代。俄羅斯的考古學家曾在草原地區找到一萬五千年前的小屋遺跡,以大約3公尺長的猛獁象長牙與骨骼建成基本架構,可能再以獸皮覆蓋成為建築。
鮮紅女士與獅男
根據DNA研究, 解剖學上所謂的現代人種, 或稱克羅馬農人(Cro-Magnons),是先往東方擴散至亞洲後,才再往北方遷移。人類在六萬年前就已經占居澳洲,比進入歐洲還要早上兩萬年。這個相對遲緩的遷徙進度,部分原因或許是現代人還沒有完全適應寒冷的天候,又或者因為當時北方地域已經有另一種人類: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s),在所有合適的地方定居下來,考古研究指出尼安德塔人的食物以肉類為主,狩獵對象包括猛獁象。他們使用獨特的一系列石器工具,在他們生存的年代裡幾乎沒有什麼革新與改變。
最早遷移至歐洲的現代人帶來了完全不同的工具,隨著時間推演,這些工具還持續改良成新的樣式。這個明顯的差異,讓我們可以區分兩種人類的遺跡,同時也說明現代人類可以更快速地適應不斷改變的氣候條件。
1823年, 由威廉‧巴克蘭(William Buckland)牧師所率領的考古團隊,於英國南威爾斯海岸的帕威蘭洞穴(Paviland Cave)發掘出一具年代最早的歐洲現代人遺骨。這副幾乎完全成為化石的完整人類遺骨塗滿紅色赭石顏料,並安躺在一具猛獁象頭骨旁邊。巴克蘭認為這是一副羅馬時代的女人遺骨,並取名為「帕威蘭的鮮紅女士」。
但是近來研究發現這副遺骨的主人應該是一名21歲的年輕男性。遺骨主人的年代可以追溯到三萬兩千年前,屬於歐里納克(Aurignacian)文化。這個文化的名稱來自於最早的考古發掘地區,法國的歐里納克市。這裡也是現代人類最早進入歐洲地區並定居的地方,一直到距今兩萬五千年前,當最後一次大冰河期到來時才被放棄,居民則南遷至較溫暖的地方。
歐里納克文化的一個特徵是使用符號化的圖形繪畫,今日在法國的蕭維洞穴(Chauvet Cave)依然可以見到這種獨特的壁畫。在洞穴中發現超過六十種代表猛獁象的圖形,同時有許多其他的動物像是野牛與馬。這些壁畫指出人類與環境的密切關係,或許也代表某種形式的宗教意義與儀式聯結。另一個當時人類展
現藝術能力的美麗例子,便是在德國南部胡倫史戴因—史塔德(Holenstein-Stadel)的獅男(Lion Man),這尊以猛瑪象牙雕刻的獅男,以站立的模樣透露奇異的擬人特色。當然,時至今日我們沒辦法得知當初這名製作者是出於什麼想法而雕刻出這個作品,但是它的材料如同它被雕刻而成的形象,一樣有著特殊重要性。
將人雕刻成獅子這種強悍掠食者的外形,製作者或許是想轉化獅子的狩獵能力到自己身上,以確保未來狩獵行動的成功。在今日的狩獵-採集社群中,人們依然擁有對周遭環境密切而卓越的認識,無疑地他們需要這樣的知識來求取生存。但是他們也對狩獵的對象抱持崇高的敬意,顯然遠超出我們可以理解的範圍。
證據可以追溯到古老的狩獵社會,在洞穴繪畫與猛獁象牙雕刻品中,告訴我們這些狩獵社群都擁有相似的一套信念,或許與同類型的原始信仰儀式相關,一直延續到現代的狩獵民族身上。
我們並不清楚這些歐里納克人是如何獵捕像猛獁象這樣的大型哺乳動物,但是推測是透過團體合作完成,就像近代美洲原住民合力驅趕野牛群墜落懸崖那樣的方式。無論如何,一旦狩獵成功,就意味著在這生存艱困的環境中大家將得
到一批豐厚的食物供應,因此人們肯定會為這次成功大肆慶祝,同享猛獁肉做為慶典佳餚。
埋葬在帕威蘭的年輕男子,也見證了猛獁象在歐里納克文化中的獨特地位。這名男子遺體擺放的姿勢朝向猛獁象頭骨,代表著這些動物擁有著足夠崇高的地位,適合在這名男子的最後安息地陪伴他。也許他是在獵捕猛獁象的行動中死亡,又或生命中曾與猛獁象具有特殊關聯。這種現象也發生在今日一些薩滿信仰的
獵人之中,他們常常特別以某種動物做為自己的代表。無論什麼原因,這種人與動物之間的聯結就發生在這個年輕男人身上,並告訴我們除了做為食物來源,猛獁象的存在,對我們數萬年前的古代祖宗還別具獨特意義。
麵包
Bread
起源:任何人類生活的地方
時間:至少三萬年
種類:由麵粉與水和成的生麵團烤製而成
如果說有某種食物比其他食物更貼近人類歷史,那就只會是麵包。麵包早在上萬年前就已經成為我們的主食,現在幾乎所有的人類社會都食用它們。無論哪個地方,人們最初開始做麵包時,都是從一團麥粉與水和成的生麵團做起,但令人
驚訝的是,它們的形狀與大小居然可以有這麼大的不同,從印度扁麵包、印度麥餅、法式長棍麵包到法式奶油麵包,更別說地方麵包店販賣的白切麵包或是農夫市場的有機全麥麵包。不管身在何處,我們都能找到幾片麵包,用來做午餐三明治或是夾漢堡熱狗。
生命之杖
人類無法靠食用植物維生,我們太小的胃無法有效消化它們,而我們的大腦又渴求太多能量,甚至超過我們能夠攝取的份量。矛盾的是,各種不同的植物依然構成我們每日主食的許多部分。麥類、米、玉米,這些是最常見的種類。所有這些植物都在我們的食物組成中扮演重要角色,即使它們包含大量人類無法消化的部分,由於人類開發出各種加工與烹飪技術,所以可以從種籽這樣富含營養的植物部位中取出封藏的能量。
生物學家理查‧朗漢(Richard Wrangham)提出一個理論,認為烹飪技術是推動人類演化的主要動力之一,藉由讓生食轉變成熟食,提供容易消化吸收的營養供應更多能量,讓我們的腦容量隨之得到充足營養而增加。他還認為,烹飪技術在人類文明開端之時就已經存在。
不言可喻的是,食品加工技術也在同時發展出來,因為在烹飪之前,食物原料往往必須先加工處理一番。所有的人類文明都食用各種穀片,但是穀類堅硬的外殼得先想辦法去掉,挑出裡面的穀粒。不這麼做的話,整顆穀物根本無法消化。麵包,名列人類最早的加工食品之一,就是以磨碎的穀物烘烤而成。
考古證據已經在許多古代遺跡中發現用來磨碎穀物的石製手推磨,可供加工製作麵包之用。自歐洲各地考古遺跡發現的一些石製手推磨,都可以在顯微鏡觀察下發現麵粉的殘渣,以碳年代測定法鑑定可追溯至三萬年前。這些研究是我們發現的最古老的直接證據,說明我們早已學會做麵包;剩下的一些疑問,則是古代人類製作麵包的年代可能更早於此。如果朗漢的烹飪理論正確,我們製作麵包的技術甚至可能往上直推人類兩百萬年前定居非洲的祖先:直立人(種名Homo erectus,亦稱猿人)。
當解剖學上界定的現代人類於七萬年前開始離開非洲後,他們似乎沿途收集沒見過的穀類種籽。無疑地,還會將它們磨碎做成麵包。在歐、亞兩洲的人類以狩獵—採集維生持續了數萬年之後,人類史上最大的社會變化發生了。約距今一萬兩千年前,人類開始在肥沃月灣(Fertile Crescent)發展出農業文化。這一大片弧形土地跨過乾旱不毛的敘利亞沙漠,東抵伊朗的札格洛斯山脈(Zagros Mountains),西接現代的以色列與約旦。
過去考古學者公認人類是在開始發展農業時,才從狩獵—採集生活轉換為定居生活。但是最近肥沃月灣一帶的考古研究發現,在一些條件適當的地方,人們早在學會耕種之前就已經定居下來。定居之後,農業才在世代交替之間慢慢發展出來。考古研究還發現,位於東地中海區黎凡特(Levant)海岸線上,距今一萬四千年前納圖夫(Natufian)文化提供了一些證據,那裡宜人的生存條件,讓納圖夫人可以聚居成村落。雖然他們並不務農,但很顯然地,隨著每年季節變化,他們會安排時間在村莊附近不遠的範圍內遷移以收集食物。
居住在村落中的其他時候,他們就只收集周圍的食物,並在石製穀倉中儲存採集來的穀物,以便在一年中需要時用來製作麵包。
太平洋鮭
Pacific Salmon
起源:太平洋西北沿海
時間:自一萬五千年前迄今
類型:溯河迴遊性魚類
在歐洲人來到以前,從北美洲延伸到西北太平洋的海岸區域,一直是食物來源豐足的地方,並支撐起獨樹一格的人類文明。這個地區盛產的太平洋鮭魚包含五個不同品種,牠們的成年鮭魚每年定期自大洋溯游回河流區域產卵。因為鮭魚總是
以龐大的數量成群結隊地在可預測的季節時分抵達,讓狩獵—採集的人類可以定居下來,依靠鮭魚生活。
鮭魚民族
本書第一章提到古代人類為了追獵大型哺乳類動物,而橫跨白令陸橋來到北美洲。另一個說法,則是認為古代人類也可能駕著獨木舟,沿著海岸線討生活,一路從西伯利亞移動到阿拉斯加。最後一次冰河期結束後,融化的冰雪造成海平面上升,可供遷移的陸路因此完全淹沒,代表著人類在這條交通路線上建立的所有定
居地也隨之消失於海底。不過一萬五千年前,還是有人類成功地在北美洲西北部沿海地區生存下來。雖然我們還沒有明確的證據說明他們是如何抵達這裡的,但沿岸地區較為溫和的氣候以及豐富的天然食物供應,應該是吸引他們定居的主要原因。
冰河期結束後消退的冰層,讓內陸山谷到海岸邊的平地成為一片青綠草原,提供人類一個理想的定居環境。變得更溫暖的氣候則讓這一帶的河流成為完美的鮭魚產卵場。森林也隨著氣候暖化往北拓展,地表鋪滿了北美紅杉、北美黃杉、西部鐵杉以及其他各種樹木品種,提供了「第一民族」(the First Nations)
豐富的木材資源。充足的食物與生活資源供應,讓這些人類族群發展出高度複雜的狩獵—採集社會以及精緻的物質文明。他們的日用品像是籃子、儲物箱,都是美麗的工藝品,充滿風格細膩且深具象徵意義的裝飾與設計。當歐洲人自十八、十九世紀陸續進入這裡時,這些古代人類的後裔依然安穩地在此地生活。雖然他們的文明也在漫長歲月中不斷演化改變,我們還是可以從他們的傳統文化中瞥見上古人類生存的方式,以及他們持續對抗現代化的過程。即使到今天,我們還是可以從這些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中學到不少事情,像是加拿大卑詩省海岸區的特里吉特族(Tlingit)、夏洛特皇后群島(Queen Charlotte Island)又名海達桂(Haida Gwaii)的海達族(Haida),還有溫哥華島的夸夸嘉夸族(Kwakwaka’wakw)。
這些第一民族的原住民通常住在杉木柱蓋成的大房子裡,房子前豎立起美麗的雕刻圖騰柱。村莊沿海岸分布,出海專用的獨木舟則用來打漁或是攻打其他部落。鮭魚群在夏末與秋季蜂擁而來,成魚在海洋之中度過大半輩子,如今又回到當初孵化的河流,其中部分成為人類豐碩的食物來源。除了用長矛、陷阱,人們也築起巨大的攔水堰,擋在已知鮭魚洄游的河流上。這種方法可以捕捉到大量的鮭魚,其中一部分當下就烹煮食用,以木條串起來再用明火燒烤;不過絕大部分會風乾,或是在特製的屋子裡以燒木煙燻的方式保存起來。每年鮭魚洄游季可以帶來驚人數量的漁獲,不只能過上好一段無虞食糧的日子,甚至還能存下足夠的食物,幫助撐過食物困乏的冬季月份。鮭魚在西北岸區的原住民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重要性,相當於野牛群之於北美大平原部落,因此他們也稱為「鮭魚民族」。
最早與第一民族接觸的歐洲人,是十八世紀來到的俄羅斯毛皮獵人,他們帶來原住民陌生且缺乏免疫力的傳染病。天花是特別災難性的一種,單是一次疫情爆發,就消滅了這個區域超過九成的人口。這對整個原住民文化而言是個災難性的打擊,許多村落從此被拋棄,而千百年累積的知識則隨著消逝的世代永遠失落。
不像北美洲的其他地方,在西北太平洋岸區,第一民族的原住民與新移民之間並沒有太多的暴力衝突。反之,貿易關係穩定地發展起來,讓部落領袖得以累積可觀的財富。海獺皮在中國是受到熱烈渴求的商品,在那裡可以賣到漂亮的價錢。經過十九到二十世紀的濫捕之後,海獺數量嚴重削減到瀕臨絕種的地步,才開始受到保護。鮭魚的數量同樣因為二十世紀興起的商業化大規模撈捕而大幅減少,不過雖然人類與鮭魚的連結依然存在,但現在只有極少數的第一民族原住民還仰賴鮭魚做為食物來源。
綿羊
Lamb
發源:肥沃月灣
時間:自一萬一千年前開始
類型:家畜
世界上現在有超過十億頭綿羊分布在六大洲,從蘇格蘭山丘綿延至紐西蘭南島。綿羊可以廣布全球的原因在於其調適能力,可以適應各種不同的畜牧系統,並順利生活在迥異的氣候與環境。綿羊能夠輕易畜養在土地貧瘠而無法耕作的土地上,而除了供作肉用,綿羊也能提供羊毛與羊奶。不過牠廣受人類歡迎的最重要原因,還是大多數人都喜愛食用的小綿羊肉,也就是俗稱的羔羊肉。
綿羊與人類
綿羊在古早以前便已經與人類連結在一起,可以回溯至最早的人類狩獵—採集族群,他們無疑地和現代人一樣,熱愛食用羔羊腿肉。不過在一萬一千年前,人與綿羊的關係出現一個重大改變:在西亞一帶稱為肥沃月灣的地方,綿羊與小麥、大麥一起被人類馴化。考古研究發現,現今綿羊的野生祖先很可能是亞洲盤羊
(Asiatic mouflon),牠們在土耳其東南部及敘利亞北部的邊界丘陵地帶被人類馴養。
古代人類究竟是如何馴養綿羊的,迄今沒有明確的答案。但是似乎就緊接著人類在這一塊土地上開始耕種農作物起,也就是人類不再到處游蕩、開始定居生活的時候。這些事彼此之間很可能是相互連接在一起發生的,某一人類定居地的人口數目,很可能因為種植穀物而穩定增加,接著增強了對古代野生盤羊的狩獵
需求,這樣的壓力造成牠們的數目減少。最後因為肉類來源的短缺,迫使古代人
類必須找尋其他解決方案以補足這個重要的食物供應。因此很可能當某些羔羊
跟著獵捕母羊的獵人回到人類部落時,就被人類養大、接著繁殖出後代,最後取代了野生羊隻成為肉類供應來源。
最早馴養的綿羊,比較近似牠們的盤羊祖先,自表皮上生出短簇的毛髮,而不是蓬鬆的長絨毛。大約在西元前6000年,長毛品種的綿羊首先在伊朗的札
格洛斯山區被馴養,這裡是肥沃月灣的東部地帶。但是要再過個兩千年,才有考古證據指出這些羊的羊毛用來紡織成布料。綿羊擁有同時大量生產羊毛與羊肉的特性,說明牠為何會比山羊更普遍地被人類所飼養。綿羊愛吃草易於放牧的特性,也使得牠們比愛亂晃尋找樹葉與灌木葉食用的山羊來得好管理;這意味著人們可以在平原上一邊照顧農作物,一邊放牧綿羊吃草。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本書《改變歷史的50種食物》)
長毛猛獁象
Woolly Mammoth
起源:歐洲北部與西伯利亞
時間:自四萬年前到冰河時期末期
種類:大型絕種哺乳類
回顧約莫二十萬年來的現代人類歷史,大部分時候人們靠著打獵、捕魚、採集的方式收集食物維生。當這本書開始回顧改變人類歷史的食物時,首先當然要在漫長的狩獵與採集時期,找一種模範食物開頭。而已經滅絕數千年之久的猛獁象正是個好選擇。牠們是今日世界任誰也難以想像的盤中食物,然而猛獁象在現代人類散布至歐洲、中亞、西伯利亞、或許還包括美洲的過程中都扮演重要角色,在許多人類老祖宗的工藝品及洞穴繪畫中都能發現牠們...
作者序
前言
今天世界各地的超市貨架上,一無例外地堆滿了各式各樣的食物,種類之多令人眼花撩亂。但是無論身在何方,架上總有許多熟悉的產品。如果我們停下來思考這些食物從那裡生產、又是怎麼包裝運送前來,彷彿就會看到食物背後連結著世界
其他角落,而我們又是如何生存在這個巨大的世界之中。若往下深究,人類與食物之間互動的歷史演變就會慢慢浮現,清楚地昭示食物與人類的緊密關係,而人類社會如何在本質上受到食物的深遠影響。
生命原料
食物在我們生命中扮演著核心角色,每個人都仰賴食物生存。它是大多數人歡愉的來源,更讓一些人為之痴迷瘋狂。食物可以把人們連結在一塊兒,偶爾也會造成人們分裂,但無疑地,我們倚賴食物維生。不同文化中填飽肚子的方式可能差異極大,但食物的本質並沒有多少區別。走過老祖宗時代的採集游獵,到現代產業化的農業與食品加工技術,無論何時、何地,食物都是人類延續生命的必要存在。
話說從頭,本書細數食物在歷史所扮演的角色,自古早以前獵人與採集者開始,走過農業發展與演化的過程,探討最初農夫們生產與食用的食物,接著我們來到文明與城市興起的年代,進入世界各地逐步形成的飲食文化,然後再跟著食物走進中世紀的故事,看它們推動了航海大發現時代。葡萄牙與西班牙人率先打開了全球貿易網,接著荷蘭人與英國人一一加入這場盛會。
食物引導了全球經濟網路與金融體系的成形與開展,造就了歐洲帝國主義國家,再一次主導了世界歷史的演進方向。歐洲人在新世界的殖民,對原住民文化與當地仰賴為生的食物帶來災難性的衝擊,一直到進入二十世紀之後,才輪到美國崛起成為世界強權。沿著歷史的足跡,我們來到工業化時代,再推演進入後工業化的現代。現在,回頭看看遠比從前更為唾手可得的各式食物,它們正躺在超市貨架上等待選購。
歷史
有些食物曾為人類歷史帶來驚人的影響,如麵包與馬鈴薯等,其他食物相形之下則比較沒那麼醒目。例如澳紐軍團餅乾,持續將澳洲與紐西蘭的人民聯結在一起,緬懷兩國軍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互相扶持;又或是韓國泡菜,當韓國社會經歷
快速現代化過程時,彌補了傳統與現代之間曾出現的鴻溝。
另外,雖然嚴格來說,飲料是否歸類於食物還小有爭議,但是當討論到那與各種飲品及食物交織的人類歷史時,實在無法撇開頭來不看飲品。茶與糖就是個好例子,為了供應歐洲市場所需,它們撐起十八世紀時橫跨全球的海上貿易網,若只單看其中一項而不討論兩者的交互關係,便無法體認它們帶來的歷史衝擊。因此雖然茶被歸類為飲料,但它對歷史的重大影
響使得本書無法忽略不提。
本書的順序大致依照歷史演進時期鋪陳,不過可能略有前後重疊的情況。基於內容有時涵蓋數千年的歷史,因此年代順序的精確性應能稍微放寬些。不過我們可以很有信心地說,食物不只支持人類穿過歷史走到今天,也在今日生活方式裡扮演關鍵的角色。無疑地,這樣的關係未來也將延續。如果「我們吃什麼,就會成為什麼」這句話真實無誤,那麼換句話說,「我們吃了什麼,就成為什麼樣的人」。
前言
今天世界各地的超市貨架上,一無例外地堆滿了各式各樣的食物,種類之多令人眼花撩亂。但是無論身在何方,架上總有許多熟悉的產品。如果我們停下來思考這些食物從那裡生產、又是怎麼包裝運送前來,彷彿就會看到食物背後連結著世界
其他角落,而我們又是如何生存在這個巨大的世界之中。若往下深究,人類與食物之間互動的歷史演變就會慢慢浮現,清楚地昭示食物與人類的緊密關係,而人類社會如何在本質上受到食物的深遠影響。
生命原料
食物在我們生命中扮演著核心角色,每個人都仰賴食物生存。它是大多數人歡愉的來源,更讓一些...
目錄
前言 6
長毛猛獁象 Woolly Mammoth 8
麵包 Bread 14
太平洋鮭 Pacific Salmon 22
綿羊 Lamb 26
肉牛 Beef 32
椰棗 Dates 40
啤酒 Beer 42
大豆 Soybean 46
玉米 Corn 50
麵條 Noodles 54
橄欖油 Olive Oil 60
斯巴達黑肉湯 Spartan Black Broth 64
魚醬 Garum 66
韓國泡菜 Kimchi 68
巧克力 Chocolate 70
西班牙鍋燉飯 Paella 76
香辛料 Spice 80
鹽漬鯡魚 Salted Herring 86
法蘭克福香腸 Frankfurter 92
北京烤鴨 Peking Duck 96
卡蘇萊陶鍋 Cassoulet 98
蕪菁 Turnips 102
洛克福乾酪 Roquefort Cheese 106
馬鈴薯 Potato 110
蛋黃醬 Mayonnaise 118
乾燒牛肉 Rendang 120
蔗糖 Sugar 122
南非乾肉片 Biltong 128
愛爾蘭燉菜 Irish Stew 132
茶 Tea 136
壓縮餅乾 Hardtack 144
琴酒 Gin 150
酒蒜咖哩 Vindaloo 156
蘋果派 Apple Pie 160
美國威士忌 American Whiskey 164
瑪德蓮蛋糕 Madeleines 170
魚子醬 Caviar 172
香蕉 Bananas 174
醃牛肉 Corned Beef 178
雅法橙 Jaffa Orange 184
美洲水牛 American Buffalo 188
可口可樂 Coca-Cola 192
漢堡 Hamburger 196
澳紐軍團餅乾 Anzac Biscuits 200
伯塞冷凍魚品 Birds Eye Frozen Fish 206
史旺森電視餐 Swanson TV Dinner 208
金寶罐頭湯 Campbell’s Soup 210
星巴克咖啡 Starbucks Coffee 212
奶粉 Powdered Milk 214
黃金米 Golden Rice 216
延伸閱讀 218
中英名詞對照 220
本書圖片版權 224
前言 6
長毛猛獁象 Woolly Mammoth 8
麵包 Bread 14
太平洋鮭 Pacific Salmon 22
綿羊 Lamb 26
肉牛 Beef 32
椰棗 Dates 40
啤酒 Beer 42
大豆 Soybean 46
玉米 Corn 50
麵條 Noodles 54
橄欖油 Olive Oil 60
斯巴達黑肉湯 Spartan Black Broth 64
魚醬 Garum 66
韓國泡菜 Kimchi 68
巧克力 Chocolate 70
西班牙鍋燉飯 Paella 76
香辛料 Spice 80
鹽漬鯡魚 Salted Herring 86
法蘭克福香腸 Frankfurter 92
北京烤鴨 Peking Duck 96
卡蘇萊陶鍋 Cassoulet 98
蕪菁 Turnips 102
洛克福乾酪 Roquefort Cheese 106
馬...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