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冬陽(推理評論人),林萃芬(諮商心理師),鍾文音(小說家),譚端(偵探書屋探長)
◎ 屏息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德國作家英格麗特.諾爾(Ingrid Noll),本名英格麗特.古拉茨(Ingrid Gullatz),一九三五年九月二十九日出生於中國上海。她是當代德語暢銷小說最成功的作家之一。
英格麗特.諾爾的父親是醫生,她的童年時代在上海、南京、桂林、重慶等地度過。一九四九年回德國定居。高中畢業後在波昂大學攻讀德語語言文學和藝術史,後中斷學業。一九五九年嫁給醫生彼得.古拉茨,育有三個孩子。和大多數家庭主婦一樣,她撫育孩子,料理家務,並在丈夫的診所幫忙。就這樣相夫教子三十年,她只在剩下不多的時間裡從事業餘創作。
五十五歲那年,等到孩子長大並離家獨立生活以後,她才有充分的閒暇時間從事自己喜歡的文學創作。一九九一年出版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一個好女人》讓她一夜成名,並登上暢銷書排行榜達三十五週之久。一九九三年出版第二部長篇小說《愛人的頭顱》,同樣好評如潮,並於次年榮獲德國「格勞澤德語年度最佳偵探小說獎」。格勞澤獎全名是「弗理德里希.格勞澤獎」,以瑞士著名偵探小說家弗理德里希.格勞澤命名,每年從來自所有德語國家的德語偵探文學作家聯合會四百多名會員的作品中評出格勞澤偵探小說大獎一名。英格麗特.諾爾的第三部長篇小說《女藥劑師》出版於一九九四年,曾經占據暢銷書排行榜長達七十七週。繼《一個好女人》、《愛人的頭顱》和《女藥劑師》之後,諾爾又先後出版了《夜風凜冽》(一九九六)、《羅生門的玫瑰》(一九九八)、《幸福的寡婦》(二○○一)、《無賴兄弟》(二○○三)、《像貴婦人一樣》(二○○六)、《布穀鳥孩子》(二○○八)、《誓言》(二○一○)等長篇小說,並有多部短篇小說集問世,均成為暢銷書,其中《女藥劑師》、《愛人的頭顱》、《夜風凜冽》被拍成電影,《一個好女人》被拍成電視劇。《女藥劑師》中的女主角扮演者卡特雅.里曼(Katja Riemann)榮獲一九九八年德國電影獎最佳女演員獎,《夜風凜冽》中的女主角扮演者弗麗茨.哈貝蘭德(Fritzi Haberlandt)榮獲二○○一年巴伐利亞電影獎最佳女新秀獎。英格麗特.諾爾的小說被翻譯成英、法、日、俄、西班牙、義大利等二十七種文字,其影響遍及全世界。為了表彰英格麗特.諾爾十多年來在偵探小說創作上的傑出成就,諾爾在二○○五年榮獲格勞澤榮譽獎──「個人傑出貢獻獎」,她被譽為德國的「犯罪小說天后」,是「當代最有成就的德語作家」。
英格麗特.諾爾在迄今為止創作的小說中,從不沿襲傳統小說路線,而是以一種清晰、看起來並不複雜的風格敘述日常生活中的故事,透過中規中矩的小市民的表面揭示那種潛伏著的瘋狂。《薩爾斯堡新聞報》因此將英格麗特.諾爾稱為「德國的派翠西亞.海史密斯」。在英格麗特.諾爾的小說中,儘管女人們往往通過精心安排的謀殺擺脫了男人,但作者本人並不希望自己被理解為男人的敵人。她說:「我喜歡男人,最後我自己也有了一個男人。」德國《明鏡》週刊聲稱「諾爾屬於德國最好的小說家」,《法蘭克福會報》則評論道,「英格麗特.諾爾的小說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畫、環境描寫以及大量的黑色幽默著稱,那些看似完全正常的女人由於得不到人生的幸福而成了罪犯。 」
《一個好女人》的情節十分簡單明瞭,說的是一個保險公司女職員,五十二歲那年愛上了一名中年男子,然後開始了一連串的謀殺,為了抓住最後的機會,不惜採取一切手段,清除所有的障礙,終於得到自己夢中情人的故事。
英格麗特.諾爾儘管初涉小說創作,但其行雲流水般的文字與出色的駕馭故事結構能力,令人嘆為觀止。整部小說謀篇布局、情節設計精心,心理刻畫老到。小說自出版至今二十餘年,始終暢銷不衰,不愧為一部傑出的心理驚悚小說。
筆者始終認為,好小說必須是好看好讀好玩並且能讓你心裡咯嗒一下啟發你思考的。竊以為,這樣一部集社會小說、心理小說、懸疑小說、推理小說、偵探小說、驚悚小說、女性小說、犯罪小說於一身的作品,一定不會令讀者失望。
《一個好女人》中譯本雖然最近才由大陸的作家出版社出版,卻是譯者多年前的舊譯。趁這次在台灣出版,譯者對譯文進行了修改,訂正了某些錯譯、漏譯,規範了人名、地名的翻譯名稱,並根據朋友的建議對小說中出現的諸如詩歌、作者名以及其他歷史人物增加了註釋,可以讓讀者更多地體會到作者的用意。在閱讀的同時,還能增長知識,何樂而不為也!
有一些讀者或許會對德文原文書名《公雞已死》(Der Hahn ist tot)感到疑惑,他們想當然地以為譯者一定會知道答案。除了深感榮幸之外,筆者頗覺無奈。
想必讀者還記得小說第七章後半部分中有如下一段話:
「你的公雞在幹什麼?」恩斯特問道。
「再等一會兒,」絲卡拉特回答。
吉蒂開始唱歌:「公雞已死,公雞已死」,維陶德則用法語帶著柔和的嗓音附和著。恩斯特是第三個加入合唱行列的。我沉默著,只是因為我不是很了解這首卡農曲,另外我也感到有點不自在。
譯者在書中也加了注,〈公雞已死〉原是一首法國卡農曲,在歐洲有十餘種語言版本。譯者特地在網上的維基百科查到了幾個版本的歌詞,不妨附錄在後;
讀者如有興趣,還能在網上下載到曲譜和音樂。
Le coq est mort〈法語版〉
Le coq est mort, le coq est mort,
le coq est mort, le coq est mort.
Il ne dira plus cocodi, cocoda,
il ne dira plus cocodi, cocoda,
coco coco coco cocodi, cocoda.
The cock is dead〈英語版〉
The cock is dead, the cock is dead,
the cock is dead, the cock is dead.
He will never cry, cocodi, cocoda,
he will never cry, cocodi, cocoda,
coco coco coco cocodi, cocoda.
Der Hahn ist tot〈德語版〉
Der Hahn ist tot, der Hahn ist tot,
der Hahn ist tot, der Hahn ist tot.
Er kann nicht mehr krähn, kokodi, kokoda,
er kann nicht mehr krähn, kokodi, kokoda,
koko koko koko kokodi, kokoda.
值得一提的是,德國導演佐爾坦.斯皮蘭德利(Zoltan Spirandelli,1957- )於一九八八年自編自導自演了一部名叫《公雞已死》的互動式德語短片,在短片中引導電影觀眾一起演唱這首三聲部卡農曲。該短片榮獲德國電影批評獎,也獲得過多種國際獎項。自一九九七年起,位於德國內卡河畔的埃斯林根小城每年舉辦「城堡電影院」活動,放映該片成為一個傳統項目,二○○三年共吸引三千多名觀眾一起參與演唱。
閒話就此打住。至於英格麗特.諾爾為何採用這個書名,我想就留給讀者自己思考吧。
沈錫良 二○一五年春
於上海虹口現代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