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歧異,更熱愛化解歧異!
看瑞士人如何養成民主性格,用多元性走出不一樣的富強之路。
一份旅居瑞士的英國人寫下的非典型政經社會觀察+生活實錄,
讓你笑著認識這個奇妙的國家與古怪的人民,跪著看他們由分裂走向和解,
並重新思考民主、多元文化與國家認同的真正意義
說到瑞士你會想到什麼?除了度假勝地與避稅天堂(不再是了),或許也包括奢華的瑞士錶以及體現直接民主的瑞士公投。但在光鮮外表與亮眼成就下,瑞士曾有一段對立、撕裂,與淪為強國戰場的過去。由於位處歐洲貿易要津,瑞士受勃艮地王國與奧地利等強敵環伺,雖然如今戰場已轉移到奧運場上,但過去這個由農民與牧人結盟而成的邦聯必須團結才能抵禦外侮,內部卻因宗教紛爭而產生數百年的流血衝突。
本書便要探究這個紛擾不斷的國家如何走上中立和平之路,同時卻是世界第六大軍火輸出國。瑞士人民如何說著四種語言(德、法、義、羅曼什)、信奉兩種宗教(新教、天主教),卻能達成共識又保有各自差異(包括宗教假日數量,就這點而言新教徒仍處在視工作為美德的喀爾文餘威之下)。而這種追求共識的思維又如何影響瑞士打造出公民權力高於政府的體制,將國家的未來交由全民決定。
作者是旅居瑞士的英國人,他將發揮國際關係的專業學養與《孤獨星球》旅遊作家的流暢筆力,以及英國人獨有的嘲諷功力,帶你實地參與上千人舉手表決公共事務的州民大會,見證一座裸體健行勝地遭禁的命運,也見識瑞士人如何既包容政治上的歧見者,又排斥移民與伊斯蘭尖塔。你將一窺銀行保密制度如何反映瑞士人重隱私的心理,又導致瑞士在二戰後因保管納粹黃金(與藉機賺取利差)而淪為千夫所指。你也將搭乘以精準(準點率95.8%)、無遠弗屆聞名的瑞士鐵道系統前往鄉間的乳酪工坊,感受瑞士政府的便民思維與瑞士人傳統與現代科技並重的精神,漫步於現代都會舊城區與少有雕像的公園,體會瑞士人如何以愛護老建築的方式緬懷歷史,又如何不頌揚領袖而能凝聚國家認同。你更將造訪瑞士的建國起源,這裡沒有富麗堂皇的建築,卻築了條三十五公里長的環湖健行步道象徵瑞士的七百年歷史與七百萬人口。
走完這趟旅程,你會發現瑞士不完全如想像中美好(甚至不如想像中乾淨,任何人都會納悶這個對資源回收異常偏執的國家竟然不將口香糖和菸蒂視為垃圾),且至今仍充滿矛盾。但你也會知道瑞士人是最樂於解決衝突的一群人,他們熱愛溝通、積極求取共識的性格(寧願多幾個投票箱也不要黑箱),足以給任何對立嚴重甚至撕裂的社會帶來啟發。
作者簡介:
狄肯.比尤斯Diccon Bewes
長期居住瑞士的英國人,擁有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國際關係系學位。曾為《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與旅遊雜誌《假日何處去》(Holiday Which?)供稿。原本為了休養病體而暫住瑞士,卻愛上這國家而久居下來。他結合專業學養與旅遊作家經歷,以一介外人之眼看見瑞士人自身未能覺察的美德與矛盾,《瑞士新聞》雜誌讚譽他的寫作「以誠實而幽默的探索破開了刻板印象」。狄肯現於瑞士伯恩一間英文書店任職經理。
譯者簡介:
施昀佑
台大歷史系(2007),芝加哥藝術學院雕塑MFA(2014),譯有《攝影的精神》(大家,2012)、《攝影師之魂》(大家,2014)、《當代攝影的冒險》(原點,2015)。
黃郁倫
台大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現就讀紐約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任職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助理。關注台灣原住民與東南亞南島語族文化議題。
章節試閱
桃花源,或椰林
在有關一本有關瑞士文化的書《巧克力之外》(Beyond Chocolate)中,瑪格利特.歐提格—戴維森(Margaret Oertig-Davidson)用水果來比喻瑞士與英語系國家的差異。她說瑞士人是椰子,這相當符合汪洋荒島的意象,但並不是說他們個兒小、皮膚黝黑、毛髮濃密*(雖然有一部份人的確長這樣)*,而是指他們清楚區分生活中的公、私領域。要打破椰子殼並不容易,就像要與瑞士人熟稔到能夠以名字互稱,或甚至進一步認識他們一樣困難。瑞士人清楚地把大部份的人放在椰子殼這一層,在這層中,人們以姓氏互稱,不提隱私。椰子核呢,則保留給能夠以名字稱呼、最親近的畢生好友與家人。家的空間也屬於私密的這層,很少開放給陌生人,所以說,瑞士人的家比較像堡壘,而非城堡。以上所說,會讓人以為瑞士人冷酷無情,但外人眼中的不友善,事實上代表了瑞士人非常重視私人領域,還有他們願意花時間慢慢認識朋友。
相較於小心翼翼的椰子,英語系社會則像是桃子,把所有陌生人歸類在柔軟、新鮮的果肉層中,大家都可以當朋友,隨時可以用名字稱呼,家門為各路人馬敞開,一切都較為隨性。既然朋友在生命中來來去去,小了許多的果核,則屬於無法選擇也無法失去的,最親近的家人。也許桃子最適合形容美國人,英國人比較像鳳梨,外殼帶點刺,但比椰子殼好破開。裡頭則是柔軟的厚厚果肉,同事、鄰居、朋友、點頭之交全都屬於這一層,彼此往來不拘禮節。最後,由家人構成較硬的鳳梨核心。
椰子的比喻顯然不適用所有人,但卻是相當準確的概括圖像。瑞士人彬彬有禮、待人和善,但無疑地,他們喜歡自己聚在一起,對新到來的人不見得樂於分享。不過一旦破殼而入後,就是另一個故事了,瑞士人把朋友當做一輩子的事,而不只是聖誕派對的賓客。不過瑞士人與英國人的相像程度很有可能超過他們自己的認知,這兩個社會都受制於潛規則和繁文縟節,外來者可能會感受到,要交朋友或完全融入社會並不容易。除此之外,兩者都拒絕加入歐盟組織,不信任德國,想要保留自己的貨幣。當然兩國之間也有差異,例如,由於天主教與基督教人口各佔一半,瑞士沒有國家宗教,未來也不可能會有。另外,兩國雖然都是由共同信念凝聚不同成員所形成的國家,但瑞士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共和國,而英國卻是君主專制政體。事實上,許多瑞士人對英國非常親切,而英國人時常造訪瑞士,瑞士的旅遊業幾乎是為英國人打造的。畢竟,鳳梨加上椰子,可以成就一杯美味的鳳梨可樂達。
如果說瑞士人像椰子,那麼這國家也差不多,只不過是顆比較大的椰子。山嶺像椰子殼般保護著居民,阻擋外人太過靠近,對瑞士以外的人來說,山就是這國家的形象,無論瑞士國土有多少比例是山,都不會令人感到驚訝。
決定權交給現場觀眾
伯恩週六市集的攤販清一色是來自鄰近鄉村的農民,他們不畏寒暑來此兜售厚厚的多孔起士、手工義大利餃、造形花束、風乾火腿、鄉村麵包、現榨蘋果汁,再加上琳琅滿目、豐滿多汁的季節蔬果。這個市集看起來就像瑞士其他任何市集,除了地點有些不尋常——位在全國政治中心的聯邦廣場(Bundesplatz)。這有點像在西敏寺廣場或國會大廈前的階梯上擺攤。這場景對英國人來說有點難以想像,但對瑞士人來說,這很正常。
這並不表示在瑞士政治不受重視,相反地,這說明了瑞士人善用空間的務實態度。聯邦廣場比較親民,不像天安門或特拉法加廣場,但這裡也沒有因為較狹小而放棄發展成多用途空間。聯邦廣場曾是停車場,直到後來因為市容亟需重整,才鋪上美麗(而且昂貴)的石磚地。除了市集,這裡也舉辦過政治示威集會、露天演唱會、沙灘排球比賽,擺過國家聖誕樹,夏天則化身成噴水公園,設有二十六道噴水柱,代表二十六個州,讓這裡成為孩子消暑的好去處。
儘管具備如此多元的用途,這座位在聯邦國會大樓下的聯邦廣場,到底還是個政治空間。聯邦國會大樓十分雄偉,牆面是厚重的綠色砂岩,頂端是綴有金色瑞士十字的拱頂。這棟建築本身就像個謊言,要掩飾瑞士國會其實沒什麼權力的事實。
無論在哪座瑞士市鎮,市集日都是觀察政治實踐的好時機。並不是因為市集上有演講活動或政黨攤位,而是因為那是收集簽名的好日子。當你走過伯恩市中心,你會遇上一群人拿著寫字板與筆向你索取簽名。他們不是慈善機構的募捐人員(不過這類人確實越來越常出現在瑞士街頭),他們手上的文件也不是送進政府後就無人聞問的連署書。我們不在英國。這裡是瑞士,一個人民有權力,而且懂得使用的地方。收集簽名是啟動公投的第一步,而公投是直接民主的最基本工具。不喜歡政府的決策嗎?那就收集簽名來要求改變。想要創制新的法律嗎?那就收集簽名來提案。討厭清真寺尖塔嗎?那就收集簽名來抵制。這麼說你大概就懂了。討簽名的人多到有點惱人,不過至少我能輕易地用這句話打發掉:我不是本國人。外國人沒有投票權,所以我的簽名一點用處也沒有。
外地人很難想像,當一切法律與政府行為都受制於公民投票時,這個國家怎麼運作。但對瑞士人來說,卻很難想像一個國家可以不靠這樣的機制運作。在瑞士,政府端出人頭稅、參與伊拉克戰爭、公營事業私有化與加稅政策的機會少之又少,正是因為這些政策會被人民付諸公投表決。瑞士人能提案立法,也能廢除法案,他們能強迫政府執行新政策,也能否決政府既定的決策。從來沒有單一政治家或政黨握有完全的控制權,因為權力在人民手上。要說有哪個國家夠資格稱作人民共和國,別跟我提中國或北韓,那肯定非瑞士莫屬。
在大多數國家,投票箱是表達意見的主要方式,但內亞本塞州卻不同,那兒有一種從十四世紀以降,即鮮少更動的運作方式。
主廣場的斜坡壅塞,早到的人搶了前排座位,他們身後有滿滿的群眾。更熱切的人則踩在腳踏車架或石頭噴泉邊緣上,看了教人緊張。而幸運的人,則舒適地坐在附近建物的窗前俯視廣場。店家和餐廳淹沒在人海中,人們全都為了一件事來到亞本塞:每年四月最後一個星期天,是這個州的地方議會開會日,或稱州民大會(Landsgemeinde)。
內亞本塞是唯二仍有露天議會的州(另一個是格拉魯斯州),露天議會可用來決定市鎮事務、執行公投、選舉州政府。所有有投票權的公民都可以參加投票,投票以舉手的方式進行。雖然內亞本塞的姊妹半州外亞本塞在一九九○年代末放棄了州民大會,但內亞本塞卻無意跟進。在這裡,事情往往進展緩慢,畢竟這裡是瑞士最後一個(不甘願地)給予女性投票權以參與州政的州。那是一九九一年,我沒筆誤,正是老布希參加波斯灣戰爭、蘇聯瓦解、影集《達拉斯》(Dallas)完結、布萊恩.亞當斯穩坐排行榜冠軍的一九九一年。瑞士女性到了一九七一年(也是驚人地晚)才得以參與聯邦層級的投票,而在那之後,內亞本塞州的男性竟然又壟斷了二十年的州政,最後在聯邦最高法院的強制要求下,才放棄這項特權。
今天小廣場上聚集了許多女性,想要實行她們得來不易的民主權利。這時教會禮拜甫結束,一到正午時分,鼓聲響起,旗幟飄揚,管樂隊奏樂,地方仕紳步出大街另一頭的教堂,來到廣場邊,最後站到台上。選民聚集在廣場中央,廣場四周拉起繩子,隔開廣大的圍觀群眾。群眾與選民之間還有一條通道,由身著整齊黑色制服與閃亮頭盔的男性列隊護衛。要通過這列隊伍進到廣場內,都必須出示投票卡才准予放行。現場所有人,包括投票者,都必需站著忍受四月炎熱的日曬。
議會成員穿著黑色或灰色的袍子,一身莊嚴氣息,儼然一副法官的模樣,不過因為他們站在木柵後方的高臺上,所以看起來比較像接受審判的人。事實上也的確是這樣沒錯,因為他們必須面對眼前聚集的選民。然而,在所有辯論開始之前,議會成員與選民都必需先宣誓,就如同當年在洛特里的三位締約者。臺上臺下紛紛高舉右手,拇指、食指與中指不動,無名指與小指折彎,眾人一同宣誓。看在不那麼憤世嫉俗的人眼裡,這場面就像是皇后合唱團的音樂影片。但對我來說,如此整齊劃一的手勢很嚇人,像是迷你的紐倫堡集會。別跟亞本塞的人說我這麼說過。
會議開始後,所有投票者都能上台對任何待決事項發表意見。儘管過程冗長費時,但只有等所有人都暢所欲言了才進行投票。這有點像海德公園的演說者之角,只是沒有聽眾會打斷演說、質問講者。事實上,在這廣場出奇地安靜,聽眾靜靜聆聽演說,沒有人拍手或歡呼,也沒有不滿的私私竊語。看樣子群眾式的參與僅限於聆聽與投票。一切進行得非常文明,或者說,少了一點活力。所有的辯論都以舉手投票作結,但不必一一細數贊成及反對方的票數,便能判定何者獲勝。會議如此緩慢地進行著。頭一個小時的高潮,是有個投票者因高溫昏厥,須趕緊送離。大家好像不怎麼在意有人昏倒,因為這天的重點議案即將登場,也就是裸體健行。
州民大會總是能吸引群眾以及地方電視台前來,但今天的觀眾比以往更多,現場更有來自不同國家的記者,這全拜裸體健行客所賜。由於造訪內亞本塞州的裸體健行客人數遽增,導致有人提議禁止這項休閒活動,全世界的評論者都對這項提議拭目以待。辯論很快結束,選民幾乎清一色表示贊同,也就是說,從此在內亞本塞州裸體健行將被罰款兩百瑞士法郎。讓我驚訝的不是投票結果,而是少數投下反對票的勇敢靈魂。就在舉手的那一瞬間,反對者的所有朋友與鄰居都會知道,他們若不是有意加入健行行列,就是允許此事的柔和自由派。我覺得,這是整個會議過程最大的問題。
這是最純粹民主的展現,大家都有機會參與並表達想法,而被選任公職者必須直接回應選民。但這樣的會議形式也可能因同儕壓力而扼殺了民主。請試著想像你住的鎮上所有人都知道你的想法和政治立場。在瑞士,不只是你的政黨傾向會曝光,由於公投制度,你對每項議題的看法,包括二手菸、所得稅、外交政策以及合法性交的最低年齡,全都會攤在陽光下。對某些人來說,要在大眾面前捍衛自己的立場與價值不是件容易的事。這裡沒有匿名投票或無效票,但這算是當代民主運作的最佳方式嗎?我不確定。
雖然其他投票與辯論仍在進行,但裸體健行的投票一結束,群眾就開始散去。葛瑞格與我退到陰涼處休息補充體力,我們與一對長輩共用一張桌子。這對長輩來自外亞本塞,每年他們都空出這一天前來參加州民大會。如今外亞本塞州已不再舉辦州民大會,顯然他們對此甚是懷念。兩位長輩不像典型的瑞士人,很樂於與人談話,而且話匣子一打開就停不下來。他們開心地告訴我們,穿著制服與頭盔的是外亞本塞的消防員,被徵召前來協助維持秩序。他們還說,如果下起雨來,人們就會撐著傘,等到投票時才把傘放下,確保現場的舉手情形一目瞭然。我們聽到最有趣的事情是,參與州民大會不只是為了辯論與投票,雖然這兩點的確很重要,但也是為了歸屬感。數以千計的選民由大城鎮及全州各個角落來到此地,與老友敘舊、評論時事、上教堂、吃個香腸,然後參與決策。在公開投票中所丟失的,都能在社群裡找回來。
當我們吃完東西也聊完天之後,州民大會也結束了,選民紛紛離開廣場。大多數選民穿著自己衣櫃中最適合星期天的服裝,也就是說,很多男性穿黑色西裝,讓這裡有種喪禮的氛圍。另一個超乎尋常的景象是,許多男人帶著一把劍,像電影《俠盜羅賓漢》中的那種劍身細長的劍,而非十字軍那種雙手劍。在一九九一年之前,這把父子相傳的劍,一直都是投票權的唯一象徵(而且投票時要高高舉起)。時至今日,這把劍成了儀式的裝飾物,但還是有許多男人攜帶此劍出席,以證明自己擁有投票權,而不帶法定文件。
雖然有點過時且限於特定地域,但州民大會卻是瑞士政治基石——直接民主,最顯著的體現。雖然市鎮層級的公共會議(大多辦在室內)相當頻繁,不過直接民主大多還是以公投的形式呈現。
當風吹起
當你向瑞士人問起天氣如何時……說實在的,還是別和瑞士人聊天氣吧。和其他國家*(尤其是英國)*比起來,瑞士人並不喜歡這個話題。一部分是因為瑞士人不喜歡與人寒喧閒聊,另一部分是因為對他們來說,這是沒有意義的對話。以下是英國人與瑞士人討論天氣的典型對話:
英國人走進屋內,說:「哦,今天外面好冷。」
瑞士人:「現在是冬天啊。」
一般來說天氣是打破沈默或開啟話題用的開場白。但瑞士人把這視為不太聰明的事實陳述。既然現在是冬天,當然會冷,沒什麼好說的。就算你接著說,上週人們還穿著短袖,或氣象預報說週末前會降下三十公分的雪,還是相較去年現在可好多了*(這些都是英國人可能有的基本反應)*,瑞士人也毫不在意。他們習慣直接陳述事實,這可能使人誤會他們態度無禮,或對你不感興趣,但事實不然。他們多數並無此意。只是不習慣聊瑣事和隱私,特別是面對陌生人時。對瑞士人來說,與某人一起安靜地凝視雨水墜落,好過談論雨天。 諷刺的是,瑞士的天氣其實滿值得聊的。
在歐洲第一高山的陰影籠罩下,天氣可以極度穩定,同時也變化多端。瑞士可能一連幾天維持極冷或極熱的天氣,然後在一夜之間產生二十度的溫差。多山地形加上缺乏海洋來調節寒冬與嚴夏,使瑞士的天氣非常極端,最低與最高溫紀錄分別為攝氏零下四十一.八度與四十一.五度16,比較像是西伯利亞和利比亞才會出現的數字。
不過,有一種天氣現象是瑞士人認為他們獨有,而且很樂意聊的,就是焚風(föhn)。這個字的讀音類似電影人物糊塗大偵探克魯索(Inspector Clouseau)說出「phone」一字時的發音。在瑞士人面前提到焚風,那你大概會有幾分鐘插不上話,只能洗耳恭聽了。焚風是一種從南方越過阿爾卑斯山而來的風,通常發生在四、五月間,但也發生在秋天。焚風一般吹來溫暖、乾燥的空氣,因此有了「föhn」一名,這個字在德文中是吹風機的意思,雖然大家明瞭哪一個先存於世,倒也不以為意。話說回來,焚風真的頗像吹風機,平均風速超過每小時一百公里17,並造成極端的氣溫變化。舉例來說,當焚風吹拂地區的氣溫高達攝氏二十五度時,幾座山谷以外的地方卻可能只有攝氏六度,這是很正常的。
也許正是這樣的大氣擾動讓焚風成為瑞士人口中的惡風。瑞士人認為偏頭痛、自殺,以及大眾的普遍焦慮都是焚風造成的。這種歸咎方式比較像是在宣洩瑞士人對所有形態氣流的厭惡情緒。對你我而言的乾淨空氣,卻是瑞士人口中的萬病之源。瑞士人為了防止氣流灌入房屋,將大多數房子設計得密不通風,因此根本不需要在門底縫放置擋風版,也用不上厚重的窗帘 。話說回來,瑞士人每天還是會將窗戶完全打開幾分鐘,讓渾濁空氣散出去。顯然,那不是氣流,而是健康啊。不過,若你想打開列車上的窗戶,要是當天不是本世紀最熱的日子,建議你還是打消念頭吧。
七月末的盛夏,天空正藍,溫度計顯示攝氏三十度,猛烈的陽光射入列車車窗。車廂儼然像個移動桑拿。你汗流浹背,而鄰座乘客臉紅得像棵紅菜頭。你別無選擇,只能開窗。而在某位瑞士女士上前,並明確地建議你關上車窗之前,你大約還有呼吸三口新鮮空氣的時間。為了強調立場,那女人甚至會將脖子上的圍巾再拉緊一些,雖然可能不夠緊到足以說服你。看來這氣流對於坐在四排之前的她來說仍是一大干擾,想必從你車窗吹入的是股非常強大的氣流,強到足以逆著行車方向,吹過半節車廂。大概是因為空氣變得稀薄,這時全車廂乘客都屏息看著你們倆,於是你妥協了,將窗戶半掩上。而在後半段旅程中,那位氣流女士則時不時地瞪上你一眼。
當然,瑞士報紙與電視都有氣象預報,通常以簡化的地圖呈現,並且非常具有啓發意義。只要看一眼瑞士的氣象地圖,你就能理解瑞士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國家。至少就地理方面。
桃花源,或椰林
在有關一本有關瑞士文化的書《巧克力之外》(Beyond Chocolate)中,瑪格利特.歐提格—戴維森(Margaret Oertig-Davidson)用水果來比喻瑞士與英語系國家的差異。她說瑞士人是椰子,這相當符合汪洋荒島的意象,但並不是說他們個兒小、皮膚黝黑、毛髮濃密*(雖然有一部份人的確長這樣)*,而是指他們清楚區分生活中的公、私領域。要打破椰子殼並不容易,就像要與瑞士人熟稔到能夠以名字互稱,或甚至進一步認識他們一樣困難。瑞士人清楚地把大部份的人放在椰子殼這一層,在這層中,人們以姓氏互稱,不提隱私。椰子核呢...
目錄
作者的話
導言
關於地名
第一章 內陸島國
第二章 走過時間步道
第三章 公雞與十字之地
第四章 決定權交給現場觀眾
第五章 智慧、財富與健康?
第六章 戰爭與和平
第七章 瑞士製造
第八章 洞見真理
第九章 巧克力的故鄉
第十章 征服群山
第十一章 尋找海蒂
結語
附錄
注解
作者的話
導言
關於地名
第一章 內陸島國
第二章 走過時間步道
第三章 公雞與十字之地
第四章 決定權交給現場觀眾
第五章 智慧、財富與健康?
第六章 戰爭與和平
第七章 瑞士製造
第八章 洞見真理
第九章 巧克力的故鄉
第十章 征服群山
第十一章 尋找海蒂
結語
附錄
注解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