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經典《當下的力量》教養實踐版,
《一個新世界》作者 艾克哈特・托勒,2015年自創叢書品牌首選主打書!
這或許是為人父母者最難面對的真相:
孩子的問題,十之八九都是你自己未解課題的反映。
歡迎進入覺醒父母的教養新世界!
找回你的自我覺察,進而跳脫心智制約,
孩子就會活出他的最好版本。
★Amazon讀者評價五顆星最高肯定!一本超越「方法論」格局,直探親職核心本質的書終於誕生!
★「正念減壓」創始人喬・卡巴金博士、創作歌手艾拉妮絲・莫莉塞特,盛情推薦!
★內容扎實,著重日常應用:實際案例解說+Q&A+56個練習。包括:13個培養孩子正念、覺知、自覺的練習,5個處理孩子強烈情緒的練習,6個幫助孩子深層放鬆的練習,9個讓家人間更親密的練習,10個顯化幸福美滿人生的練習,13個父母自我成長的練習。
數位時代的父母,愈來愈難安住在「當下」,
但孩子憑著本能,就知道跟你之間缺少了根本的連結。
你不曾「全然的在」,總是迷失在自己的頭腦裡⋯⋯
孩子多麼希望,你能看見並接納「當下的他(她)」,
不去譴責「過去的他(她)」,也不去期待「未來的他(她)」。
當下,是你能與孩子相遇的唯一時刻!
請放下手機、電腦、處理不完的公事和待辦事項⋯⋯
就這一刻,心無旁騖,和你的孩子在一起。
用「活在當下」的方式,建立你們超越語言的深層連結!
●自我覺察:4種類型的父母,你是哪一種?
1.被動型:習慣壓抑自己的感受、裝沒事;害怕惹惱孩子,容易向孩子的要求低頭,或拚命想得到孩子的喜愛。
【代價】:孩子永遠不知道你真實的想法、感受,侵犯了你的界線都不自知。
2.咄咄逼人型:習慣以威脅、恫嚇的方式管教小孩,強迫孩子屈服於自己的安排。
【代價】:孩子從此不會跟你親密,因為在你面前表露情緒並不安全。
3.被動攻擊型:習慣利用羞恥感和罪惡感來控制孩子,讓孩子覺得自己必須為父母的需求和快樂負責。
【代價】:嚴重挫傷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從此失去為自己而活的力量。
4.堅定自信型:扮演「船長」角色,訂定規則,不刻意討好孩子,也不害怕惹孩子不開心;可以跟孩子保持健康的「界線」,允許他們有自己的感受、需求、欲望、喜好,即使跟自己不完全吻合,也不會認定孩子錯了。
●最常見的三種教養迷思,你有哪一種?
教養迷思1:問題出在孩子身上,所以想盡辦法企圖改變孩子。
【顛覆迷思1】:孩子本身沒有問題,你如何看待孩子才是問題所在。一旦你覺知到自己的思維與情緒模式,並改變它,孩子回應你的方式自然會隨之轉化。
教養迷思2:父母是施予教育的一方。
【顛覆迷思2】:孩子是你最棒的老師,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你最棒和最糟的面向。在你教小孩之前,先讓小孩來教你「自我覺察」。你們其實教學相長。
教養迷思3:永遠把孩子當成小孩子看待,不論他幾歲。
【顛覆迷思3】:我們不是在養育小孩,而是在養育一個成人,不論他幾歲。
●數位時代對親職教育產生什麼劇烈影響?
你,是這樣的家長嗎?
・在孩子的演奏會或才藝發表會上,拿著手機全程攝影或拍照,迫不及待上傳到臉書,卻忽略了享受孩子當下的表演。
・當手機的提示鈴聲響起時,會立刻放下手邊的事去查看訊息,即使正在和孩子聊天。
・孩子吵鬧時,習慣把他們扔給「數位保母」玩遊戲。
・無法專注地聆聽孩子說話,總是一邊聽、一邊做著其他的事。
你知道嗎?你的「人在心不在」,容易被孩子理解為自己不重要、沒價值、不值得被愛。這將形成孩子心中一股說不上來的怒意和怨懟,這種情緒可能蟄伏到青春期才發作,甚至導致他們日後沉溺於各式成癮行為。
●追求心靈成長的父母們,更應協助孩子學會哪四件事?
1.教孩子對人仁慈,但也要教他們建立「人我界線」
許多追求靈性的父母,往往忽略了自己也是需要被照顧的人,沒有保護好自己的「人我界線」,更遑論教導孩子:如果你看到有人溺水,你可以伸出援手,把他從水裡拉回來;但是,如果他抓住你的手臂,想把你拖下水,你要記得全力推開他。
2.學會享受獨處,和自己安住在一起
你知道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會限制小孩在家裡使用科技產品的時間嗎?享受跟自己作伴,才是恆久快樂的泉源。如果我們沒有幫助孩子學會如何獨處,他們將會永遠寂寞。人只有在能真心接納自己時,才能發展出健康的人際關係。
3.聆聽直覺的指引
想要養出有自信的孩子,就得鼓勵他們聆聽內在的智慧,信任直覺。我們往往強制孩子參加沒完沒了的團體活動,晚上還要承受功課的猛烈攻擊,忙這些事會使得孩子不得清靜,根本無暇去傾聽,能引導他們走上個人成就之路的內在指引。
4.追隨自己的獨特熱忱
每個孩子生來就有內建的獨特熱忱。有的孩子被舞個痛快的欲望淹沒,有的只想烹煮美味佳餚,有的想說故事,有的喜歡跟動物廝混。我們必須敞開心胸,接受他們的心之所向,而不是依據自己的偏好、社會的價值觀,將他們推向不感興趣的方向。
作者簡介:
蘇珊•史帝佛曼(Susan Stiffelman)
美國安提大學臨床心理學碩士,執業心理治療師,婚姻家庭治療師(MFT),國際知名親職教育專家,每週在《哈芬登郵報》(Huffington Post)的「親職教練」(Parent Coach)專欄,回覆讀者問題並給予育兒建議。她是《哈芬登郵報》創辦人雅莉安娜‧哈芬登、創作歌手艾拉妮絲・莫莉塞特,高度倚重的親職專家。
十五歲時,因為讀了尤迦南達大師的《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深受感動,開始踏上靈性成長之路,養成每天靜心冥想的習慣長達十八年,直到結婚生子後,驚訝地發現孩子的出現,竟讓她原本規律、平靜的「靈性生活」亂了套,於是矢志在心靈活動與塵世家務之間找到平衡點。
三十年來,她已成功輔導過無數的家長,尤其是自認重視個人心靈成長的父母,或以為只要不大呼小叫、不做權力鬥爭,就能養出健康孩子的天真父母。著有《當下的教養》、《教養不是作戰》等書,目前居住在加州洛杉磯。
個人網站:www.SusanStiffelman.com。
譯者簡介:
謝佳真
自由譯者,近期譯作有《富裕,屬於口袋裝滿快樂的人》、《你並不特別》、《無人地帶的製圖師》、《別找到我》、《速效運動》等。賜教信箱:oggjbmc@gmail.com。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台灣名家推薦】
親子教養作家 李偉文
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 陳藹玲
魅麗雜誌發行人、身心靈老師、作家 賴佩霞
親職溝通作家、《被禁止的事》作者 羅怡君
(以上按姓氏筆畫排列)
「關於教養,我們也許可以追尋各家哲理、學習上百種策略方法,但能使這些技巧生效的關鍵只有一個──自我覺察。《當下的教養》先協助身為父母的內在小孩,讓我們能賦予自己能力去實踐心目中理想的教養生活,最終成就每對親子擁有『獨一無二』的親密關係。這本書,真的是溫柔實用的教養先修課程。」
──親職溝通作家、《被禁止的事》作者 羅怡君
【國外各界推薦】
「這本書示現給我們,如何將親職工作轉化成自己的心靈修行。」
──心靈大師 艾克哈特・托勒(Eckhart Tolle),《當下的力量》、《一個新世界》作者
「史帝佛曼的這本好書,是全天下父母作為一名船長的必備工具,從此無論是在風平浪靜或波濤洶湧的海面上,都可以自信地領航。」
──美國《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當下的教養》溫柔卻強力地提醒我們⋯⋯重點在我們為人父母者,而不是孩子們。我們向自己下工夫,就能阻斷使情況雪上加霜的負面能量流。這是一部重要的著作。」
──提姆•萊恩(Tim Ryan),美國俄亥俄州議員,《正念國度》(A Mindful Nation)作者
「在我長久以來讀過的親子教養書裡面,這是名列前矛的一本。蘇珊•史帝佛曼以清楚、溫暖、智慧的文字,在靈性蛻變與親子教養的俗世現實之間搭起橋樑。《當下的教養》寫滿了將父母們送上療癒與喜樂之路的真知灼見。高度推薦!」
──艾立夏•高斯坦(Elisha Goldstein)博士,《發掘快樂:以正念和自我慈悲克服憂鬱》(Uncovering Happiness: Overcoming Depression With Mindfulness and Self-Compassion)作者
「身為人母,《當下的教養》裡的見解和練習令我萬分感動。蘇珊•史帝佛曼靈巧地探討許多親職專家迴避的主題──恐懼、愧疚、羞恥感的深層成因,這些都會阻礙我們全然臨在⋯⋯我會一直送這本書給父母們的,不論他們是新手或身經百戰。」
──凱薩琳•伍沃德•湯瑪斯(Katherine Woodward Thomas),《清醒分手》(Conscious Uncoupling)作者
「《當下的教養》披露的核心祕密在於,臨在是跟孩子互動的唯一有效方式。臨在包括支持與章法──做得到,孩子就成長茁壯;不然的話,孩子會混亂,教養會成為惡夢⋯⋯這本書讓我們對促進文化健康的教養程序有新的認識。推薦給全天下的父母和準父母!」
──哈維爾•漢瑞克斯(Harville Hendrix)博士與海倫•拉凱利•杭特(Helen LaKelly Hunt)博士,《滋潤的愛》(Giving the Love That Heals: A Guide for Parents)作者
「蘇珊•史帝佛曼明白,親職不只是一份差事,更是靈性的修持⋯⋯她了解我們在養育孩子時,也是在養育我們自己⋯⋯這本書會協助成人療癒自己,而他們養育的孩子就不會需要那麼多療癒了。」
──葛倫儂•道爾•梅爾頓(Glennon Doyle Melton),「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堅持下去吧,戰士》(Carry On, Warriors)作者,Momastery.com創辦人
「閱讀《當下的教養》時,我一直對自己說:『但願我的爸媽當年看過這本書!』總算有一本談到『內在小孩』所有層面的親子教養書了!」
──珍娜•布瑞•艾特伍(Janet Bray Attwood),「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熱情測驗:不費吹灰之力發掘你的人生目的》(The Passion Test: The Effortless Path to Discovering Your Life Purpose)作者
「誰知道在隔壁房間哭泣的孩子或青少年其實是我們的靈性老師?誰會想到討厭的鬧情緒跟挑釁行為有助我們走向更覺察、更靈性、有效率、甚至愉快的親子教養關係?蘇珊•史帝佛曼在這部創新、平易近人的教戰手冊,傳授我們如何養出意識更清明、對人更有愛的孩子。」
──凱西•艾爾登(Kathy Eldon),創意願景基金會(Creative Visions Foundation)創辦人暨主席
「我從母親那裡摸來這本書,欲罷不能地看完!應該強制所有父母閱讀這部精彩的著作。真恨不得這書快快出版,我才能送給所有認識的人。」
──艾咪•艾爾登•特透陶博(Kathy Eldon Turteltaub),創意願景基金會(Creative Visions Foundation)共同創辦人暨副總裁
「孩子會決定我們星球的未來,蘇珊為我們奠定基礎,讓我們引導新生代走向一個較少傷痛、人道、連結的世界,就從我們自己開始。」
──艾拉妮絲・莫莉塞特(Alanis Morissette),歌手、作曲家、行動主義者
「體恤的柔情貫穿這一部睿智又實在的親職指南,教人以更覺察的心為人父母。你可以感覺到蘇珊•史帝佛曼是真心關愛她輔導的家庭,她相信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成長到克服親職的挑戰,鍛練出教養的才能。」
──麥菈•卡巴金、喬•卡巴金(Myla and Jon Kabat-Zinn),《正念父母心,享受每天的幸福》(Everyday Blessings: The Inner Work of Mindful Parenting)作者
「凡是想讓孩子了解人生怎樣才算是成功的父母,《當下的教養》會是無價的參考書。蘇珊•史帝佛曼以她實用的訣竅及私房故事,示範如何打造充滿愛的親密家庭關係,娓娓道出為人父母也可以令人脫胎換骨、心滿意足。」
──雅莉安娜•哈芬登(Arianna Huffington),《從容的力量》(Thrive)作者
「這正是為人父母所需的建議與支持!老練、睿智、實用的《當下的教養》協助家長們深呼吸,以同情、愛、正念照顧自己和孩子們。」
──傑克•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踏上心靈幽徑》(A Path with Heart)作者;楚蒂•古德曼(Trudy Goodman)博士,頓悟洛杉磯(InsightLA)創辦人
「本書是有見地的親子教養指南,教你養育出懂得關懷、快樂、有韌性的孩子,同時療癒自己尚未解決的童年傷痛。《當下的教養》充滿高明的教養智慧,還有取材自現實生活的豐富範例。無疑是本佳作!」
──瑪西•許莫芙(Marci Shimoff),《快樂,不用理由》(Happy For No Reason)作者
「大名鼎鼎的專家蘇珊•史帝佛曼傳授了兼具智慧與慈悲的教養方式⋯⋯協助我們為人父母者跟孩子建立慈愛與同理的連結,激發我們最好的一面──我們的臨在、喜悅、體貼、寬容。」
──圖登•金巴(Thupten Jinpa),達賴喇嘛英文譯者,《無畏的心》(A Fearless Heart)作者
推薦序
當下的教養來自當下的力量
想想要取得駕駛汽車的資格,就必須通過理論和實務的考試,以免危害自己和別人的安全。除了最簡易的工作,每件工作都有一定的資格要求,複雜點的還得經過多年訓練。但難度名列前茅又攸關重大的工作──親職,卻不必先受訓或取得資格。
「親職是最多業餘人士的大本營。」作家艾文.托佛勒(Alvin Toffler)如此寫道。缺乏親職知識或教育,是那麼多父母感到力不從心的一個原因(不過我們會在本書中看到,這並不是主因)。這些父母不見得沒有滿足兒童的生理、物質需求。他們或許真的很愛孩子,想給孩子最好的,只不過孩子幾乎每天都會拋出棘手的教養問題,令他們束手無策;而對成長中孩子的情緒、心理、靈性需求,父母也感到不知所措。
舊時代的父母是極度專制的,而在現代社會,很多父母沒能給孩子迫切需要並殷殷期盼的明確指引。往往,孩子們的生活環境全然沒有章法,就像被船長拋棄的船一樣,群龍無首,在汪洋中漂流。蘇珊.史帝佛曼說得很貼切──父母不明白,孩子需要他們擔任「船長」。「船長」一詞絕對不是指我們要回歸專制的管教模式,而是在秩序過度嚴明和混亂無序之間,找到平衡點,摸索出中庸之道。
但說到底,家庭功能失調的深層原因,並不是父母的知識或教育不足,而是缺乏覺察(又稱「正念」或「臨在」)。父母不夠覺察,在教養兒女時便不可能有覺知!多數人免不了不時地會喪失覺察,但意識清明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維持一定程度的覺知。當你不覺察,你看待孩子的眼光就跟大家沒兩樣,是建立在心智的制約上──你受制於精神上或情緒上的反應模式、信念,以及你從父母身上和成長環境中學來的渾然不覺的假設。
這些模式,很多都能回溯到不知多少世代之前的遙遠過去。但如果你能夠覺察(我比較喜歡稱為臨在),你就能覺知到自己的心智、情緒、行為模式。你開始能夠選擇自己要如何回應孩子,而不盲從於以前的模式。還有,最要緊的是,你不會再把這些模式傳承給孩子。
不臨在的話,你只能以思考的心智(thinking mind)和情緒跟孩子連結,而不是透過較深層的存在(Being)狀態。即使你只做對的事,你和孩子的關係,依舊缺少了最重要的元素:存在的層面,這屬於靈性的範疇。亦即,你與孩子之間根本沒有較深層的連結。
孩子憑著本能,就知道自己跟你的關係,缺少了某種極為重要的東西。你不曾全然臨在,從來沒有,你總是在自己的心智裡。孩子會不自覺地認定你扣留了某種重要的東西,或者說,他們會那樣覺得。這經常導致孩子有股說不上來的怒意或怨懟,這種情緒可能會以各種形式宣洩出來,或是蟄伏到青春期才發作。
儘管親子之間的疏離仍是常態,然而改變正在發生。懂得覺察的父母愈來愈多,他們可以超脫心智的制約模式,從較深層的存在狀態與孩子建立連結。
造成親職功能不彰或無意識的原因有二:一方面,關於養兒育女,在過度專制的老派作風與現代同樣失衡的作風之間,缺乏取得平衡的知識或教育。另一方面,在比較根本的層次上,則是父母缺乏臨在或清明的覺察。
有很多書籍已經為那些會看書的父母,提供有益的「教戰守則」;卻還沒有多少書籍探討父母缺乏覺知力的情況,並指引父母如何在親職的日常挑戰中,培養自己的覺察力。蘇珊.史帝佛曼的書,在兩個層面上都能協助讀者,我們可以稱之為「做」(Doing)和「存在」。她傳授做(佛教稱為「正行」)的深刻知識,同時不忽略比較
基本的存在層面。
《當下的教養》告訴父母,如何將教養兒女變成靈性修持,將孩子挑戰你的方式,變成一面供你檢視自己目前不自覺的模式的鏡子。一旦你覺察到這些模式,你就能開始超越它們。
作家彼得.德.維里斯(Peter De Vries)寫道:「我們之中有誰是在下一代誕生之前,就成熟到能夠教養下一代?婚姻的價值不在於讓成年人繁衍兒女,而是藉由教養兒女,讓人長成大人。」不論我們是已婚或單親,兒女絕對能幫助我們成長為比較成熟的人類。對,是孩子讓人變成大人,但更重要的是,蘇珊.史帝佛曼這一部獨一無二的著作,會讓你看到孩子如何磨練出有覺察力的成人。
艾克哈特.托勒(Eckhart Tolle)
《當下的力量》、《一個新世界》作者
名人推薦:【台灣名家推薦】
親子教養作家 李偉文
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 陳藹玲
魅麗雜誌發行人、身心靈老師、作家 賴佩霞
親職溝通作家、《被禁止的事》作者 羅怡君
(以上按姓氏筆畫排列)
「關於教養,我們也許可以追尋各家哲理、學習上百種策略方法,但能使這些技巧生效的關鍵只有一個──自我覺察。《當下的教養》先協助身為父母的內在小孩,讓我們能賦予自己能力去實踐心目中理想的教養生活,最終成就每對親子擁有『獨一無二』的親密關係。這本書,真的是溫柔實用的教養先修課程。」
──親職溝通作家、《被禁止的事》...
章節試閱
第一章
你跟你最棒的老師住在一起:孩子是一面真實無偽的鏡子
親子教養是一面鏡子,我們可從中看到自己最棒的一面,跟最糟的一面;生命最豐富精彩的時刻,跟最嚇人的時刻。
──麥菈•卡巴金和喬•卡巴金(Myla and Jon Kabat-Zinn)
印度人把戶長稱為瑜伽士,意思是,堅定不移地走在靈性道路上的男女決定攜手建立家庭,不住在洞穴或修道所。他們選擇從家庭和職場的歷練中成長、進化,把日常生活的挑戰當作是個人蛻變的工具。
很多人相信,靈性成長是天天冥想、參加正念修練營、聆聽智者開示的成果。但有一位能夠讓你有所收穫的明師,就跟你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就算這個明師會(尤其是如果他們會的話)惹你生氣,或不斷地挑戰你的極限。
在親子教養中,狀況總是來得又嗆又快。摸索出你要怎麼接受孩子把果汁潑到新沙發上,或當孩子們在去奶奶家的長途車上不斷互相揶揄,你要如何控制自己的反應,這其實就是個人成長的進階課程。你會崩潰嗎?還是能保持臨在,並且愈來愈能安住於「現狀」中,作出「回應」,而不是「反應」?
真正的靈性,不會發生在洞穴裡或山頂上。,是就在這裡──擦鼻涕,再玩一遍桌遊,或是在半夜兩點抱著腹絞痛的嬰兒搖晃。佛祖就在隔壁房間哭泣。你處理這些事,是再進化、靈性不過了。
孩子為父母開設的「親子課程」
把兒女視為上天派來協助我們心靈蛻變的老師,是能令很多人陶醉的想像。儘管以兒女為師的概念帶著抒情、開明的氣息,但採納一件事的概念和擁抱實際情況,卻是兩回事。
孩子或許真的能在我們內心,催化以前我們認定不可能存在的愛。但孩子也會擾動我們內心黑暗面的強大元素,激發我們的本性,諸如沒耐心、不夠寬容,令我們事後感到羞慚、被擊倒。
保持泰然自若是活在當下的關鍵,但最能考驗我們靜定工夫的,莫過於親子教養。養育小孩絕對一點都不寧靜,手足口角、作業災難、為了電動遊戲而爭吵,全都是家庭生活裡再熟悉不過的場景。有孩子在身邊的時候,高尚的原則很容易跟日常生活的實際情況硬碰硬。即使是靜坐經驗最多的人或瑜伽士,都可能發現自己在大吼大叫、威脅利誘或懲罰小孩,完全顧不了自己決心無論如何都要保持慈愛、平靜。
俗話說,「當學生準備就緒,老師就會出現。」我早已發現這是真的。每當我準備好擴展我的智識、心理、靈性,便會出現彷彿是上天安排好的機會,於是我得以伸展、成長、學習。話雖如此,我並不是隨時都想要伸展、成長、學習。有時,我覺得自己是被押著去修一門我根本不想學的課!
關於親子教養,我們可能在不知情下,註冊了孩子開設的「課程」,但我們還是會發現自己被迫(「受邀?」「得到機會?」)大幅成長,成為大人。就這一點來說,我相信孩子可以是我們的最佳老師。我們不見得會故意去生育兒女,來療癒我們的童年創傷,或藉此讓自己變得更好,事實上,這些機會,以及其他幾千個機會,是隨著孩子誕生而降臨的權利。
我們可能得面對不耐煩的自己,學會慢慢來,因為小傢伙需要我們停下腳步,聞一聞人行道上的每一朵花。或者,我們會在咬牙撐過孩子的噩夢時學到堅韌,發現在一連串無眠的夜之後,心底依然有相當的柔情。
同等重要的是,孩子能協助我們解決自己尚未克服的問題。寫功課拖拖拉拉的孩子,或許會讓我們體認到自己那些不討喜的特質,察覺(假如我們願意的話)我們碰到討厭的事情時,也會因循苟且。或者,當容易受挫的孩子稍微不順心就鬧情緒,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像在照鏡子──我們眼睜睜看著色彩鮮活的畫面,重演我們以前(可能就在不久前,比如今天早上!)因為事情不如意而發脾氣的情境。
有時,我們從孩子身上學到的道理是溫馨甜蜜的;小傢伙會把我們付出和接受更多愛與幸福的能力,拓展到我們以前認定不可能的程度。但往往,孩子的個性和特質,也會徹底挑戰我們。我們或許會把自己的需求投射到孩子身上,從早到晚都處於戰鬥模式,只因為孩子打死都不去做能夠平息我們恐懼和焦慮的事。每天,我們在一日終了時,疲憊不堪地倒在床上,害怕明天早上起床後還要重來一遍。
我看待難纏人物的其中一種方式,是選擇把他們當作讓我心靈進化的必經之路,想像我們兩人都處於投胎轉世的狀態──我們是沒有實體的靈魂,對彼此只有純粹且無盡的愛。(這只是一個點子,不需相信投胎轉世也能從中受益。各位讀者暫且配合我一下,看看這招有沒有用。)
我想像我們兩個在對談(以兩個沒有實體的存在體能夠溝通的任何方式),各自說明想在下一世學習的課題。我們其中一個說:「我想學會耐住性子。」而我們的靈魂朋友說:「我想要更能夠接受別人的愛和關懷。」「不然我投胎做你的殘障小孩,你覺得如何?這樣,我就能學會更徹底地接受愛,而你也會有磨練耐心的機會。」「一言為定!」雙方就這麼展開具備敏銳直覺的講師凱若琳•密思(Caroline Myss)所說的神聖契約(sacred contract),也就是我們跟生命裡重要的人締結協議,精確設計能讓我們更圓滿地活出應有的面貌的情境。
每個孩子都讓我們有機會面對內心黑暗的蒙塵角落,他們創造恰到好處的情境,促成讓我們從舊有模式中解脫的學習經驗,讓我們活出更開闊、更圓滿的生活。接著,我們來分享一個有這種互動關係的母女故事。
凱薩琳的教養功課:在要求孩子前,先明白自己的需求
凱瑟琳有兩個女兒,分別十四歲的艾拉和十六歲的霞伊。「我跟兩個女兒相處很融洽,我們很親密。但是坦白說,霞伊有點懶散。她會把自己用過的毛巾扔在浴室地上,衣服丟得整個房間都是。她從來不會主動洗自己的碗,一定要人叫才會動。這種行為真的讓我很生氣。我們討論過這件事情了,但除非我在一旁嘮叨,不然她不會主動收拾自己弄髒的東西。」
凱薩琳又說:「昨天我很客氣地跟霞伊說,晚上有客人要到家裡吃飯,能不能請她在客人來之前,整理一下自己的房間。我講話的時候,她幾乎連看都不看我一眼,然後翻個白眼說:『媽,他們根本就不會進我的房間!你放鬆一點嘛!每次家裡有客人來,你就緊張兮兮的。』我簡直氣炸了!我替她做了那麼多,為什麼她就不能替我做這一件小事?」
我聽了一會兒,然後問凱薩琳:「當你跟父母提出自己的希望或需求,他們怎麼回應你?他們會聽你說話,然後答應你的要求嗎?還是理都不理妳?」
她立刻說出答案,有點挖苦地表示:「當我需要什麼的時候?他們根本不准我有任何需求。我們家可沒那種事。要是我膽敢跟母親或父親說,我不想做他們吩咐的事,他們會瞪著我,活像我瘋了,說我太自私。我從小就學會不要說出自己要什麼。在每一段我很在乎的人際關係中,我總是待在乘客座,包括我的婚姻。」
我請凱薩琳聽我打個比方。「你應該知道遊樂場的碰碰車是什麼吧?好,我發現有的小孩,坐上小小的碰碰車以後就愣住了。他們沒有操縱過車子的方向盤,也不懂踩油門來讓車子移動的概念,所以就坐在車道中央,每個瘋狂的駕駛都會狠狠撞他們。
「有的小孩是另一種極端。他們會把油門踩到底,腳絕對不收回來。不論他們把方向盤轉向哪一邊,沒幾秒就會撞上東西。這兩種類型的小駕駛都不懂適度踩油門,不管他們是一動也不動,或是不顧一切地全速向前衝。」
我解釋,很多人覺得很難開口說出自己想要什麼、需要什麼。「有的人會保持被動沉默,不要求什麼,覺得自己被漠視、不重要,充滿忿恨。」
「我就是這樣。」凱薩琳回應我。「那是我人生的寫照,從童年一直到結婚,再到離婚。我從很小就學到,要是我要求什麼,就會惹惱周遭的人。」
「別人會火力全開地提出要求。」我回答。「他們會騎在周遭的人頭上,決心要貫徹自己的意志,不管那有多惹人討厭。
「所以,」我說,「妳願不願意換個角度看待你和女兒的情況?你能不能就當她是一位老師,而她出了一份很棒的作業給你呢?你是不是準備好學習提出自己的要求,充分表達你明白自己的需求,跟你周遭的人一樣天經地義?」
凱薩琳沉默了。當她輕柔地回答,語氣已經沒有半點諷刺。「哇,一點都沒錯。我該學學請別人滿足我的需求了。」
我回答:「當你檢視為什麼孩子的行為讓你暴跳如雷,你就得到療癒陳年傷痛的機會,成長為一個比較健康、完整的你。」
凱薩琳買了我的帳。我們的諮商從「矯正」她女兒的邋遢,變成療癒她從小就判定自己的欲望和需求不重要的童年悲傷──那些她早已埋在心底的感受。我協助她了解,她那麼強勢地逼迫霞伊聽話,是因為她很想知道自己的期望和需求也很重要,只不過希望落空了,於是便把情緒投射到女兒身上。
我解釋,孩子沒有療癒父母的責任。其實,他們常在我們帶著需求和絕望攻詰他們時,堅持自己的立場。他們憑著直覺,就知道以某些行為來療癒父母以前的人際關係造成的創傷,並不是他們的責任。因此,孩子不規矩的行為,確實真的可以是一份禮物,因為如果我們願意檢視內心,不把自己的傷痛投射到他們身上,我們便能著手了結那些懸而未決的情緒。
我鼓勵凱薩琳,無論女兒反抗她時,她有什麼感受,一律單純地與感受同在。「練習不帶批判的覺知,不管你被挑起什麼情緒,都讓情緒有存在的空間,讓情緒能夠發聲。悲傷、憤怒,困惑、擔憂。然後,或許又一次悲傷。讓感受流過你,但不加審查或控制。
「找出經歷你感受的身體部位。那個部位的感覺是沉重?尖銳?顫動?單純地容許你的體驗存在,不必讓情緒加重或減輕。慈愛地描述那些感覺。『我的心口有股悲傷。那股悲傷是沉重、扁平、黑暗的。現在,憤怒冒出來了,非常銳利、堅硬。遍布我的全身!』
「別讓重視理性的左腦,為你不舒服的感覺編出一套解釋。克制怪罪妳女兒或某個情境的衝動。就只觀察自己有什麼感覺。要有耐心。情緒會過去。到時,你心裡就會比較舒坦。唯一的出路是走完這個歷程。這是讓你為以前沒有的發言權、沒有得到想要的、覺得自己是隱形人的傷痛而悲傷的歷程。」
在當時以及現在,這都是非常深刻的歷程。這並不容易,也快不起來。舊傷需要喘息的空間才能癒合。我鼓勵各位在走這個過程時,要對自己慈悲,要有耐心,即使你的孩子觸動了你往日的傷痛,而你嘗試換一套做法處理時也一樣。如果你謹慎一點,你可以開始療癒親子的互動方式,以及你自己。
當凱薩琳允許自己為一直害怕表明個人願望的那個自己而悲傷,她便準備好嘗試以新的方式向女兒們提出她的請求。我告訴她,曾有人請教美國ABC電視台新聞主播黛安•索耶(Diane Sawyer),長期維持婚姻幸福的辦法。她回答:「我很早就學到了,以批評提出要求,真的是很糟糕透頂的做法。所以……直接提出要求就好了!」
親子互動的四種形式
我們的人際互動關係,通常不出四種形式:不是被動型、咄咄逼人型、被動攻擊型,就是堅定自信型。
我們處於「被動」模式時,會壓抑自己真實的感受,假裝一切安好。被動的時候,我們嘴上說好,但其實是不好;把別人看得比自己的需求更重要,畏懼會觸怒別人。被動型的父母害怕惹惱孩子,拚命想得到孩子的喜愛,因此總是向他們的要求低頭。
我們「咄咄逼人」時,則是以威脅和恫嚇對付小孩,強迫他們順從我們的意志。表面上,這一套很有效──不良行為停止了──但代價高昂。孩子不會跟我們親密,因為在我們面前展露情緒並不安全。
「被動攻擊型」的父母,會利用羞恥感和罪惡感控制孩子。他們或許不會太咄咄逼人,但他們幽微的罪惡感心態和操控手段,卻嚴重傷害孩子正在發展的自我意識。這些孩子覺得自己必須逾越本分,為父母的需求和快樂負責,而不是照顧好自己的需求和快樂。如果你說:「家裡好像只有你一個小孩學不會怎麼擺餐具。」你就羞辱了孩子。跟孩子說:「你說一定要參加班上的旅遊,害我一夜沒闔眼,煩惱要上哪兒去弄錢。」孩子免不了會有罪惡感。這些都是非常不健康的親子互動方式。
「堅定自信型」的父母,會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我說的「船長」角色。(詳見第二章)。在這個模式中,我們與孩子保持健康的界線,允許他們有自己的需求、欲望、感受、偏好,就算這些跟我們的立場並不完全吻合,我們也不會認定孩子錯了。我們不需要孩子喜歡我們,也不怕惹孩子不開心。我們體認到,要是我們解決了孩子全部的問題,將會破壞他們培養真正的適應力。孩子知道父母愛的是他們的本來面目,而不是他們能替父母做什麼,或他們的成就讓父母在別人眼中多有面子。
而當我們是堅定自信時,我們可以承認孩子不見得肯照著我們的要求去做,不把他們的怨言視為個人攻擊,或把歧見升溫成權力鬥爭。我們能夠同理孩子的立場,允許他們有自己的感受,但不會因此不忍心訂立會令他們失望的規矩。
我跟凱薩琳的諮商重點,一開始是協助她為自己不曾有過的甜蜜溫馨童年而悲傷。那是很敏感的工程,但她決心投入,勇敢地穿越往日的感受。
接著,我們開始練習堅定自信。由於凱薩琳在童年和婚姻裡都沒有體驗過堅定自信的行為,這對她來說是未知的疆域。但過程妙趣橫生,我們以角色扮演來演出情境,讓她練習以不會咄咄逼人(把油門踩到底)、消極被動(一直愣住不動)與被動攻擊(利用羞愧或貶低)的方式,表達自己想要的事。凱薩琳很喜歡堅定自信地說出自己需求的感覺。
由於卸除了情緒包袱,凱薩琳提出要求時,便不再那麼銳利、絕望,霞伊就比較願意答應母親的要求。凱薩琳練習跟女兒並肩而行(我稱為「第一幕教養」,Act I Parenting),讓霞伊知道,母親很清楚她認為即使房間裡全是亂扔的衣服,也沒什麼大不了。「你或許甚至認為既然那是你的房間,你應該有權決定如何使用它。」霞伊覺得媽媽懂她、覺得自己受到肯定,心防就減輕了,因此比較能聽進母親的話。
「但是,親愛的,」她堅定自信的母親繼續說,「我真的很介意一走進你房間,就看到四處亂丟的衣服;而且付房租的人是我,我希望你多用一點心保持房間整潔。我要你每天晚上睡覺前,花個五分鐘、十分鐘收拾東西。如果你用完浴室後能恢復原狀,也就是妳用過的毛巾都要丟進籃子裡,那就太棒了!」
在凱薩琳發現自己對女兒缺點的過敏反應底下埋藏了什麼之前,她不是不踩油門(消極的不說什麼,只有滿溢的壓抑怒火和怨心),就是把油門踩到底(以批評和憤怒對女兒咄咄逼人)。
凱薩琳選擇將女兒視為一位優秀的老師,而老師給她的作業是重拾自己的發言權,以尊重的態度提出自己的需求,結果是,她和霞伊更親密了,家裡也比較整潔了。
第一章
你跟你最棒的老師住在一起:孩子是一面真實無偽的鏡子
親子教養是一面鏡子,我們可從中看到自己最棒的一面,跟最糟的一面;生命最豐富精彩的時刻,跟最嚇人的時刻。
──麥菈•卡巴金和喬•卡巴金(Myla and Jon Kabat-Zinn)
印度人把戶長稱為瑜伽士,意思是,堅定不移地走在靈性道路上的男女決定攜手建立家庭,不住在洞穴或修道所。他們選擇從家庭和職場的歷練中成長、進化,把日常生活的挑戰當作是個人蛻變的工具。
很多人相信,靈性成長是天天冥想、參加正念修練營、聆聽智者開示的成果。但有一位能夠讓你有所收穫的明...
目錄
【推薦序】當下的教養來自當下的力量 艾克哈特.托勒
【前 言】身為父母的你,請修習「自我覺察」這門課
初當父母的教養難題
分享我的親職之路
屬於你的練習:你理想中的親子關係是什麼模樣?
第一章 你跟最棒的老師在一起:孩子是一面真實無偽的鏡子
孩子為父母開設的「親子課程」
凱薩琳的教養功課:在要求孩子前,先明白自己的需求
親子互動的四種形式
[屬於你的練習]孩子令你困擾的特質,你自己是否也有?
[請你跟我這樣做]日常教養的實際應用
第二章 掌握好教養的舵:一邊養兒育女,一邊自我成長
三種親子相處模式:船長型、律師型、獨裁者型
為孩子訂立明確規範
布雷德利和梅莉莎的教養功課:與孩子建立情感連結
療癒童年未解的心結
跟孩子一起經營「情感帳戶」
放手讓孩子感受悲傷和失望
協助孩子經歷失落的情緒
父母心懷愧疚的隱憂
跟著孩子一起生長
[屬於你的練習]上一代對你的教養,如何影響你和孩子互動的模式?
[請你跟我這樣做]日常教養的實際應用
第三章 從逃避到擁抱現實:如實接受孩子的本來面目
「快照小孩」症候群
安然面對理想化生活與現實處境的差異
西薇的教養功課:為必須放棄的過往生活哀悼
療癒兒時未能釋放的情緒
孩子不是父母炫耀的工具
父母為何抗拒接受孩子的實際狀況
教養是條讓父母突破自我極限的途徑
[屬於你的練習]你的童年,有哪些受到壓抑、不被允許抒發的情緒?
[請你跟我這樣做]日常教養的實際應用
第四章 做個夠好的父母就好:給孩子留點不滿足的空間
我的教養功課: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你希望孩子長成怎樣的大人
種下「孩子,你值得被愛」的種子
一味地滿足孩子的需求,不是好事
[屬於你的練習]你希望培養孩子哪些特質?你自己擁有這些特質嗎?
第五章 成為孩子自愛與自覺的典範:教養出能夠自在獨處的孩子
孩子需要真實生活的體驗
愛蓮娜的教養功課:按下孩子3C產品的關閉鍵
父母有責任讓孩子活在真實而非數位的世界裡
父母要先能自在享受獨處的快樂
帶領孩子一起欣賞、尊重、感謝身體
別累壞了,為自己建立互助支援社群
父母請優先善待自己、愛自己
在人際關係中維持健康的界線
教導孩子覺察情緒,聆聽直覺,斷然說「不」
培養興趣,懷抱熱忱過生活
啟發孩子的好奇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屬於你的練習]怎麼做,你才能從親職中抽身,發展自己的興趣?
[請你跟我這樣做]日常教養的實際應用
第六章 有覺知且正向的溝通藝術:讓孩子體驗和感受言語的影響力
為孩子示範良好的教養
陪伴孩子面對並處理憤怒
教導孩子「說實話」的藝術
心懷敬意地聆聽別人說話
以友善的閒聊,串起人際網絡
[屬於你的練習]對於「溝通」這門藝術,你有哪些不足?怎麼改變?
[請你跟我這樣做]日常教養的實際應用
第七章 原諒過往曾犯錯的自己:以身教教導孩子如何面對錯誤
向孩子示範言行一致的行為
犯錯後,最可貴的是勇於承擔責任
如何鼓勵孩子誠實
四個步驟,引導孩子真誠地道歉
[屬於你的練習]你可曾因為隱瞞錯誤而傷害別人?你願意跟孩子分享切身經驗嗎?
[請你跟我這樣做]日常教養的實際應用
第八章 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與慈悲心:尋找能讓孩子散播善意的方法
傾聽別人的故事,讓孩子看見不同的世界
孩子需要了解展現慈悲心的重要性
讓孩子親近長輩,向長者學習人生智慧
鼓勵孩子走出舒適圈,參與志工服務
為人父母並非易事,盡力就好
[屬於你的練習]你可以怎樣引導孩子主動投入志工工作?
[請你跟我這樣做]日常教養的實際應用
第九章 時刻與當下保持連結:培養孩子調適壓力和挫折的能力
與孩子建立親密的情感依附
坦然接納突如其來的改變和不確定性
用笑容與歡樂擊退壓力
拐個彎,孩子一樣能抵達想去的所在
留意孩子的壓力
正念練習,幫助孩子平息情緒風暴
孩子心靈的安全感,來自與父母的連結
[屬於你的練習]你是個能讓孩子安心對你傾吐心事和困難的父母嗎?
[請你跟我這樣做]日常教養的實際應用
第十章 快樂源自內心:引導孩子改變思考習慣,感恩當下的美好
安然接受無法事事盡如人意
改變我們對快樂的設定值
向內心探尋快樂
適時表達謝意,創造感恩的習慣
回答孩子對生死的大哉問
[屬於你的練習]你希望和孩子一起培養哪些人格特質,讓親子關係更穩定親密?
[請你跟我這樣做]日常教養的實際應用
第十一章 這樣做,孩子將成為有自覺、正念和愛的人:56個供父母實作的練習
13個培養孩子正念、覺知、自覺的練習
5個處理孩子強烈情緒的練習
6個幫助孩子深層放鬆的練習
9個讓家人間更親密的練習
10個顯化幸福美滿人生的練習
13個父母自我成長的練習
【後記】安住當下!你所渴求的,已在那裡
作者的話
謝辭
【附錄】相關輔助資源
【推薦序】當下的教養來自當下的力量 艾克哈特.托勒
【前 言】身為父母的你,請修習「自我覺察」這門課
初當父母的教養難題
分享我的親職之路
屬於你的練習:你理想中的親子關係是什麼模樣?
第一章 你跟最棒的老師在一起:孩子是一面真實無偽的鏡子
孩子為父母開設的「親子課程」
凱薩琳的教養功課:在要求孩子前,先明白自己的需求
親子互動的四種形式
[屬於你的練習]孩子令你困擾的特質,你自己是否也有?
[請你跟我這樣做]日常教養的實際應用
第二章 掌握好教養的舵:一邊養兒育女,一邊自我成長
三種親子...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