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思潮經典探源 擬人化自由主義論述
以小說筆法、編年體書寫的精采社會思想史
自由主義塑造了歐美過去兩百年的歷史,依然支配今日政治。但在自由主義的真正意涵及興起緣由方面,觀點卻相當分歧。在這本引人入勝的自由主義史著作中—英語世界數十年來第一本—資深政治觀察家愛德蒙‧佛賽特以前所未有擬人筆法,講述故事主角「自由主義」的生命史話。藉十九世紀初期迄今歐美眾多思想家、政治人物的生平和觀念,探問該核心政治傳統的理想、成功與失敗。
本書以廣義自由主義觀,探討從康斯坦、穆勒,以至柏林、海耶克、羅爾斯等諸多著名思想家,以及多位備受冷落的人物。更論及二十世紀自由主義政治人物,包括羅斯福、詹森、布蘭特,還有胡佛、雷根、柯爾。這本自由主義史話探溯政治自由主義之沿革,從 1830 年代發端,到其與民主主義漫長且無奈的妥協,再到 1945 年後的一段黃金時期,最後談到今日的挑戰、懷疑心態。
本書聚焦於美、英、法、德四國,追溯其自成一格的傳統,如何在自由民主主義的實踐上聚攏。自由主義雖有多種流派,但幾個共同信持的觀念將它們合為一體:反抗權力、相信社會進步、尊重人所選擇的事業及信念、接受利益和信仰始終產生衝突的結果。
《自由主義—從理念到實踐》一書,描述一則脆弱但舉足輕重的政治信條,將令自認為已然瞭解何為自由主義的讀者獲益良多。
作者簡介:
愛德蒙‧佛賽特Edmund Fawcett
擔任《經濟學人》駐華盛頓、巴黎、柏林特派員逾三十年之久,並擔任文學與歐洲版編輯。此外,他亦曾為《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衛報》、《泰晤士報文學副刊》撰稿。
譯者簡介:
黃中憲
1964 年生,政大外交系畢,現專職翻譯。譯作等身,包括《地圖之外:47 個被地圖遺忘的地方,真實世界的另一個面貌》、《1683 維也納攻防戰:哈布斯堡王朝與土耳其人的對決》、《從帝國廢墟中崛起:從梁啟超到泰戈爾,喚醒亞洲與改變世界》、《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十七世紀全球貿易》、《未竟的帝國:英國的全球擴張》、《哈布斯堡的滅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奧匈帝國的解體》、《帖木兒之後:1405~2000 年全球帝國史》、《項塔蘭》、《太平天國之秋》、《戰後歐洲六十年 1945~2005(全四卷)》、《瞧這些英國佬:英格蘭人的人類學田野報告》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臺北市研考會主委、臺師大政治學研究所教授 曲兆祥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 陳思賢
專文推薦
國內外佳評如潮 :
作者佛賽特以生活的角度去體味抽象的理念,『自由主義』在他筆下成了一種生活模式,與世人的生活密切結合成一體,顯得鮮活、實在,而不僅是冰冷的智識活動。
─ 臺北市研考會主委、臺師大政治學研究所教授 曲兆祥
這是一本如科普般的社會思想史書籍,但樣式上的親和並不絲毫減損其中蘊含的知識。
─ 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 陳思賢
《自由主義—從理念到實踐》既有長期學術研究的權威性,也有第一流新聞寫作裡可見的明晰簡潔。此書講述指導政治實踐的一個原則近兩百年來的沿革,以及歷來試圖合理化或毀謗該原則的諸多哲學思想。它是一道適時提醒,提醒世人如今處處受困的一項政治傳統有何種成就、面臨何種問題。
─ 劍橋大學與倫敦大學瑪麗王后學院教授 Gareth Stedman Jones
這本令人眼界大開的自由主義史,透過許多人物的生平,講述一則令人信服的故事,其中既有理念,也有政治實踐,文筆優美、流暢、令人會心一笑。一部充滿閱讀樂趣的大作。
─《自由的合宜性》(The Propriety of Liberty)作者 Duncan Kelly
簡而言之,這是我近期讀過最生動、最引人入勝的著作之一。《自由主義—從理念到實踐》一書以輕快俐落的敘述,從頭到尾攫住讀者注意力,全面檢視了自由主義這一主題,介紹了紛然多樣的人物與理念,發人深省地重新思考了眾所熟悉的緊張關係。不論誰讀了都必然獲益良多。像我就是。
─《亞當‧斯密與德性》(Adam Smith and the Character of Virtue)作者 Ryan Patrick Hanley
愛德蒙‧佛賽特以無比流暢的筆法綜述現代自由主義思想的歷史,檢視了從一八三○年代迄今許多重要思想家,既從中探明他們政治思想的傳承關係,也探明當時的政治面貌 ; 既有銳利剖析,也有對重大思想家生平與思想引人入勝的描述。這本書令人獲益良多,且讀來確實有趣。他表達了自己的見解,但那些見解只是為了協助我們思考自由主義這個理念,和其目前的可能發展,而非要取代我們對此的思考。
─ 紐約大學教授 Thomas Bender
名人推薦:臺北市研考會主委、臺師大政治學研究所教授 曲兆祥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 陳思賢
專文推薦
國內外佳評如潮 :
作者佛賽特以生活的角度去體味抽象的理念,『自由主義』在他筆下成了一種生活模式,與世人的生活密切結合成一體,顯得鮮活、實在,而不僅是冰冷的智識活動。
─ 臺北市研考會主委、臺師大政治學研究所教授 曲兆祥
這是一本如科普般的社會思想史書籍,但樣式上的親和並不絲毫減損其中蘊含的知識。
─ 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 陳思賢
《自由主義—從理念到實踐》既有長期學術研究的權威性,也有第一...
推薦序
推薦序
曲兆祥
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借調)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
這是一本對政治學、社會學感到興趣的朋友們必讀的好書。
自由主義和社會主義是當代政治思潮兩支主要流派,各自擁有數以千萬、甚至上億的支持者。不過自由主義畢竟是當代政治、社會思潮的分水嶺,亦即若非自由主義的衝擊,就不會有後來社會主義的發展,也就更不會有馬克思主義的發生。因此如果我們把自由主義看成是西方現代與中古世紀決裂的分水嶺,應該是合理的觀點。
可是自由主義在西方發展至少已有四個世紀,甚至可以追溯回更遙遠的年代,不過西方中古世紀的封建政治體制、莊園經濟、嚴謹的基督教思想以及以教會為中心的社會制度,不斷為自由主義的萌芽、茁壯提供了養分。因此,從本質上來說,自由主義是一種反抗威權的思維,它表現在政治、經濟或是文化上,都是以這種反抗壓迫、追求解放精神做為基本素材。
經過數百年的演進,當代自由主義思潮在內涵上已更加豐富,也更加複雜,它已不再只以反抗權威為僅有的內涵,而是朝更豐富、包容多元文化與尊重差異的方向發展,於是它的影響力更加深廣,但隨之而來的讚美歌頌和抱怨咒詛之聲,亦充斥全球各個角落。支持者,視之為時代精神,奉若神明;痛恨它的,則視之為鬼魅魍魎,棄若蔽屣。何以如此?後學青年對此矛盾現象往往甚感迷惘。好學者雖欲細究,惟成尺案牘又何易於釐清,往往窮盡心神也僅能探知一二,頗有難窺堂奧之憾。
美國資深政治觀察家Edmund Fawcett於二○一四年出版了《Liberalism: the Life of an Idea》這本討論自由主義發展史的書,該書的重心即在說明自十九世紀上半葉以來近三百年的發展歷史,更特別的是他將自由主義與各時代背景做了連結,使讀者更易理解何以當時的法國、英國、德國和美國社會會有那樣的發展,又何以有些人會歌頌自由,另外又有些人則將自由主義視若蛇蠍。這種編寫風格是一般學院派學者很少採用的方式,這恐怕是本書作者佛賽特專欄作家生涯所培育出來的特質,也就形成本書異於其他同一主題書籍的特色。
這本書的原著書名,筆者個人深感饒富趣味,主要是在副標部分,這種標示方式是包括筆者在內的學院派人士少有的用法。因為佛賽特是用生活的角度去體味抽象的理念。由臺北麥田出版社出版、黃中憲先生翻譯的這本書,中文書名譯為《自由主義生命史》,該譯法確實表現出本書原作者的撰書原意,因為這部著作的重點在於討論自由主義的發展歷程。如果吾人將理念看成有血有肉的生命成長歷程的話,本書中文版譯為「生命史」的確可以表現出自由主義由萌芽而茁壯,然後是盛極而衰、遭遇挑戰,而後再做調整、重新振奮的發展週期。不過,筆者卻從書摘中體認到佛賽特可能還有另一層寓意,他可能將自由主義當成了一種生活模式,它與世人的生活密切結合成一體。這種體認是鮮活的、實在的,而不僅只是冰冷的智識活動而已。
「生活」與「生命」在英文裡是同一個字,這與中文詞彙對這兩個概念做出區分是很不同的,顯現出東西方文化對待生活與生命的不同態度。從中華文化的角度來看,「生命」是生物性的、也是形而上的,它涵攝著生命週期甚至玄學的概念;「生活」則是較低層次的吃喝拉撒睡,最多提昇到稍高一層的生活行為層次,如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社會生活等。所以在華人文化圈裡,生活與生命是相關但不相同的概念。但是在英文文化圈裡,「Life is life」,生命即生活、生活即生命。活著就要活動,活動才有生命。這是簡單又直接的道理。從這個角度來體會自由主義這種理念性的抽象思維,或許我們會突然發現自由主義、社會主義乃至馬克思主義…原來都是不同的生活模式,它們根本沒有是非對錯的問題,本質上它就是一種生活方式。所以生活在君主封建制度下的人並不完全覺得痛苦,也或許數百年後的後世賢哲會憐憫我們今天在政治思維和政治生活上的貧乏也說不定。總之,如果我們從生活的視角來體認自由主義,或許我們可以將這本書的中譯書名翻成《自由主義生活史》。
在臺灣敢於出版類似這本思想性質的書,都是非常值得欽佩和鼓勵的,因為幹這種「傻事」需要一些傻勁,不過它的社會貢獻卻很高。麥田出版社願意為此做些貢獻,邀我為其推薦,秉於社會責任,我欣然同意。雖說我與該出版社素昧平生,但看到這群文化界、知識界裡的「農友」們勤勤懇懇地努力耕耘,忝為知識界的一員,自覺應該為他們的努力喝采。再說這本書對讀者掌握西方政治思潮、理解自由主義的發展確有價值,故而為文予以推薦。
臺灣已經完成民主化,可是擺在我們前頭的挑戰還很多,光是自由理念的穩當落實就還亟需國人共同努力。特別是一些民主化後的亂象該如何解決?或許讀了這本書的讀者們能從中獲得些許啟發,進而為解決我們自己社會裡的問題做出貢獻。
總之,這是一本對政治學、社會學感到興趣的朋友們值得一讀的好書。
(編按:本書書名原定為《自由主義生命史》,後經研議,調整為《自由主義—從理念到實踐》。曲主委推薦序中論及「生命史」段落,乃根據原始版本之詮釋,精準契合原初題意,茲保留之,並藉此提供讀者不同版本思考對照空間。特此說明。)
推薦序
陳思賢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
佛賽特這本書是關於一個已有太多人寫過的主題──自由主義發展的歷史。大家一定會好奇他為什麼會做此事?他如何冀望本書可以出類拔萃、超越之前的同類著作?所以很自然地猜測:也許他有一個新的方法看待自由主義的意涵,或是給予新的評價。的確如此。佛賽特不是學院中的教授,他是媒體人,由他來解說自由主義這個詞彙的發展變遷,可以給社會大眾很不同的感受──以往坊間所陳列的或是我們習於理解的,盡是由學者描繪的一個抽象觀念如何延續的歷史。
佛賽特想要讓大家重新了解這個名詞,方式乃是再度審視過去兩百多年西方社會實際的發展過程。他的回顧從十九世紀初開始,其中提到了六十餘位思想家或政治人物,可說是在廣泛地敘述人或事之中,婉轉呈現何謂自由主義,而不是僅以陳列一些哲學原則的傳承史做為內容。他的「新」方法,包含了以下幾個特色:
一、
他把自由主義視為是一種「政治實踐」(political practices)、一系列面對政治問題的實務原則或作法,而非由若干抽象價值所構成的學院哲學理念。因此對他來說,自由主義與其說是一個特定的意識形態、觀念或社會學說立場,不如說是一個與舊政治、舊世界對立的概括趨勢,一個朝向改革與多元包容的模糊傳統。所以在自由主義一詞的定義上,我們也許可以藉兩個圖像來形容佛賽特與先前的對比:之前所習見的自由主義哲學思想史或觀念史,它所敘述的「永恆價值」(timeless principles)之線性發展與傳承,就像我們看一條人工運河,有清楚的河岸線、簡潔乾淨的輪廓、豐沛的水流,很容易辨識它做為一個水道的形貌。但是佛賽特筆下自由主義的生命史像是從高空俯瞰一條有許多支流的大河,它的各種「實踐」(practices)就像河流的扇形或樹枝狀流域,涵蓋極廣,有山岳、丘陵、平原與沼澤濕地等,我們可能得花些功夫才認識到原來這是一個河系!也就是說,佛賽特把許多「實踐」串在自由主義的旗幟內,讓我們了解它們的內在關聯。
二、
自由主義做為一種政治樣態,主要是在各時代與它的主要對手形成對比,這些與自由主義對立者,在十九世紀時是社會主義與保守主義,在今日則是例如中國的競爭式威權主義(competitive authoritarianism)、委內瑞拉的民粹民族主義(popular nationalism)與伊斯蘭的神權政體(Islamic Theodicy)等。也就是說,在它「不是」什麼當中,佛賽特認為我們可勾勒出它「是」什麼。
三、
自由主義做為一種政府施政作為與人民政治信念的粗略傳統,卻也包含四個核心要素,為其下子類型所共有的:對權力的不信任(distrust of power)、對人類文明進步的期待(faith in human progress)、對他人公民身份的尊重(civic respect for people)與接納多元(an acceptance that conflict of interests and of beliefs in society are inescapable)。在此,佛賽特是把以往自由主義標榜的若干「永恆」哲學價值,化為生活上具體的心態與作法。
四、
他將自由主義的歷史發展略分為四個時期:
‧ 一八三○~八○:出現、成形、取得重大影響力。
‧ 一八八○~一九四五:進入成熟期,並且與「民主」制度取得調和。佛賽特的最特別觀念之一,就是他不斷強調,無論在概念上或實務上,自由主義與民主是不同的兩件事,因為歷史上可以有極為排他性的自由主義產生,例如十九世紀美國拒絕給黑人民權、英國不讓婦女投票。他用了這樣一則有趣的例子說明:自由主義好似辦一場歡樂的宴會,但是民主制度則決定誰可以參加。自由主義到了成熟期時,始與民主逐漸重疊,也就成為了所謂「自由主義式民主」(liberal democracy)。
‧ 一九四五~八九:自由主義邁向頂峰,於一九八九年社會主義國家瓦解時獲得最後勝利。
‧ 一九八九迄今:因種種變遷(如全球化、經濟不景氣)與衝擊(如宗教基本教義派的挑戰),又回到了對自身不確定的階段,開始企圖重新定義自己與懷疑自由主義的未來前景。
總之,佛賽特做為一位媒體工作者與社會觀察家,他與學院中的教授們一定會有敘事氣味上的差異。這種差異對一般讀者來說,卻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大家有時不想涉入艱澀的哲學辯論,或是感覺難以猜測某種價值的政策意涵,此時佛賽特這本風格特殊的《自由主義─從理念到實踐》就成為我們進入此主題良好的引介,他娓娓道來「一個錯綜複雜的故事」,從文化、政治、經濟、歷史與日常生活的各個面向,對我們交代這種最能代表當代文明的「生活實踐」如何形成與發展至今。這本書讓人讀了有興味,回到過去兩百年的歷史中「真實地」體會自由主義的醞釀過程──它是一個自發性、探索吸納各種元素後滾雪球般成長而約略成形的生活方式。這是一本如科普書般的社會思想史書籍,但樣式上的親和並不絲毫減損其中蘊含的知識。
推薦序
曲兆祥
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借調)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
這是一本對政治學、社會學感到興趣的朋友們必讀的好書。
自由主義和社會主義是當代政治思潮兩支主要流派,各自擁有數以千萬、甚至上億的支持者。不過自由主義畢竟是當代政治、社會思潮的分水嶺,亦即若非自由主義的衝擊,就不會有後來社會主義的發展,也就更不會有馬克思主義的發生。因此如果我們把自由主義看成是西方現代與中古世紀決裂的分水嶺,應該是合理的觀點。
可是自由主義在西方發展至少已有四個世紀,甚至可以追溯回更...
作者序
本書在談一位成功的神,儘管那是個相當神經質的神,煩心於自己為何成功,自己是否已真的成功,以及如果真的成功,那成功能維持多久。祂自問自己是誰,自己崇拜的偶像是誰。祂憂心於自己的成功是否實至名歸,或自己是否只是個承繼者,只是前後相繼諸神中的一位。就一個受到如此普遍崇拜的神來說,如此自疑著實令人驚異。但這是個不敬神的神,靠質疑其他權威來發跡,甚至質疑權威這個概念本身。祂是那種要人在認同祂指令的情況下才需服從祂指令的神。要描繪出沒有祂的世界並不容易,但沒有人能斬釘截鐵說祂是個什麼樣的人或為何祂不可或缺。這個神叫「自由主義」(liberalism)。
「自由主義」的定義為何,沒有人能迅即給出確切答案。甚且,在世上許多地方,一說出這個字眼,很難不引來一頭霧水或辱罵的反應。對歐洲的反全球主義人士來說,「自由主義者」(liberal)一詞意指為市場貪婪之性盲目辯解之徒。對憤怒的美國保守派來說,自由主義者是道德淪喪、惺惺作態的菁英分子。對自由主義粉絲群裡那些較有活力的人來說,如今自由主義幾乎只意謂著人可以在董事會會議室和臥室裡隨興而為。在更廣大的世界裡,自由主義在許多人心中和西方生活方式混而為一,不管對西方生活方式抱著嫉羨或鄙視的態度,認為應仿效之還是揚棄之,皆然。
你會聽到別人告訴你,自由主義者相信自由市場、低稅負、有限政府可行。不然就是告訴你,自由主義者的真正表徵,乃是主張彼此接受、同等尊重、社會關懷、挺身對抗欺凌。你會聽到有人說,自由主義者是滿嘴原則的假貨或面對爭論遲不表態的傢伙,是左派、右派,或在不斷變動的中間立場領域裡獵尋支持者的死不悔改中間派。
如果你和我一樣認為自由主義值得捍衛,那麼,了解它的真正本質就至關緊要。那需要認出它是哪種東西才能辦到,因此,這故事似乎還是有可能還沒開始就在這裡畫下句點。你會被告知,自由主義是倫理性信條,是對社會的經濟性描述,是政治哲學,是資本主義的依據,是褊狹的西方看法,是短暫的歷史階段,或者亙古永存的普世理想集合體。這些說法個個都非百分之百錯誤,但都流於局部,不夠全面。照這一說法,自由主義是現代的政治實踐。一如其他實踐,自由主義有其歷史、實踐者和指導他們的一個總體觀。拙著涉及到這三者交織出的連綿不斷歷史。
自由主義沒有創始神話或誕生年。它的理論源頭有多古老,全看你的精力有多充沛或好奇心有多強烈而定,但它是在一八一五年後那幾年,在歐洲大西洋世界全境,以政治實踐之姿出現,而在那之前,不管在世上哪個地方,它都未成氣候。自由主義回應了被資本主義激發且被革命擾亂的一種新社會情況。在那一新社會情況裡,物質與倫理方面的改變,不管是好是壞,這時似乎都持續不斷。而第一批自由主義者,在那一前所未見的時代環境裡,尋找將會符合他們目的且推崇他們理想的新專門名詞,來指稱政治生活的管理方式。
他們之前的人並未完全料想到這樣一個變動不居的世界。十八世紀啟蒙運動的思想家提倡人可理解並改變社會之說。休姆和康德主張釋放自己,不受倫理學的指導。亞當.斯密樂見現代資本主義最早萌發的芽。但休姆和康德未體驗過他們上述主張的真正力量,亞當.斯密亦然。他們都不了解,更別提感受到,一種新事態。在那新事態裡,社會正在改變人,且往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無人理解的方式在改變。選擇以十九世紀初期作為自由主義史話的開端,原本或許會讓人覺得專斷且不當,但那一變動不居的新事態,在某些方面為人所樂見、且在另一些方面令人困惑不解的新事態,為這一選擇提供了合理依據。
自由主義就如何改變法律與政府以因應貿易、工業的新生產模式,就如何把陷入分裂對立且組織社會的熟悉等級制度和最高信條正漸漸消失的社會團結起來,就如何促進或保住人道標準,特別是規範國家權力和富人權勢不得惡待或忽視較無權勢者的標準,提出建議辦法。為對抗自由主義,保守主義和社會主義崛起,成為十九世紀兩大政治反對勢力。它們從自身的獨特觀點出發,都把它們的對手說成是個行事不顧後果、造成破壞性改變的力量。把最早的自由主義者看成在前所未見的劇變中奮力打造穩定之立足點者,比較貼近事實。從一問世,自由主義就既追求自由,也尋找秩序。
不管是王朝、總統,還是革命,都未在自由主義的生命裡留下深刻印記。但有四個時期特別突出。它們都是粗略的分期,但為了清楚起見,我給了它們明確的起訖年份。第一個時期是一八三○至一八八○年,那是個積極自我界定、得勢、大規模成功的時期。從一八八○至一九四五年,自由主義成熟,與民主主義達成一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妥協。那一妥協雖是辛苦爭取來且不穩定,但以該妥協為出發點,自由主義以更為包容的形態「民主自由主義(democratic liberalism)」出現。民主自由主義,也就是更多人所知的自由民主主義(liberal democracy)。經過數次近乎致命的失敗──世界大戰、政治崩解、經濟衰退,一九四五年,隨著自由民主主義的二十世紀右派對手法西斯主義的軍事挫敗和道德崩毀,自由民主主義為自己贏來另一個機會。一九四五至一九八九年這第三個時期,即成就與獲證明為正道的時期,則隨著自由民主主義在二十世紀的左派對手蘇聯共產主義徹底投降,在得意洋洋的一年畫下句點。
把自由主義當成有生命的東西,乃是個隱喻。生命顯示出一致性和連續性。自由主義,在我眼中,正呈現這兩種特性。這一隱喻有其局限。生命和故事有其終點,自由主義則不然,自由主義還未結束。一九八九年後開始的第四個時期,乃是對何為自由主義及自由主義會存世多久再度自我懷疑的時期。目前對自由主義之身分的焦慮和對其未來的憂心,或許流於誇大,但不管在這兩點的哪一點上讓人覺得篤定,那都是志得意滿,且不合自由主義作風。
在我看來,有四個開通的觀念指導自由主義的實踐,使自由主義的故事不致漫散崩離:承認社會中存有無法逃避的倫理衝突和物質衝突;不信任權力;相信人會進步;不論人思想為何、身分為何都予以尊重──在原本不民主信條裡的一顆民主種子。這些指導觀念並非可在政治憲法或哲學書裡找到的那種嚴謹清楚的通則。應該說它們對自由主義者來說猶如地標,讓他們據以將所置身的社會標繪在地圖上,為他們的目標和理想定方向。
自由主義者的地標並非都立在同一種地面上。晚近宗教戰爭的歷史記憶和對自己所處不斷劇烈變化之社會的觀察,使自由主義者深信衝突無所逃。漫長的人類經驗,構成不信任權力之心態的基礎。進步信念則源自基督教的覺醒和啟蒙運動的熱情,通常來自兼具這兩者的自由主義者。要求權力尊重人這個觀念,深深根植於一共通的道德傳統,但自由主義者把這個觀念擴而大之,涵蓋對人之事業與創新的尊重。自由主義發人所未發之處,在於改造那幾個元素,一起納入一新的政治觀裡。自由主義者的表徵之一,乃是堅定推行這四個觀念,儘管它們可能讓人覺得彼此不一致、不相稱。批評自由主義者在這一多樣性裡看到它的無條理和眼高手低。本書所述的自由主義故事,有個一貫的主題,即這樣的堅持反而是堅毅與生命力的來源。
本書認為,那四個觀念,簡而言之即衝突、反抗權力、進步、尊重,使自由主義有別於其十九世紀對手──保守主義和社會主義,有別於其二十世紀的競爭者──法西斯主義和共產主義,也有別於其當今的對手,特別是:競爭性威權主義、民族民粹主義、伊斯蘭神權統治。誠如書中所見,那四個觀念有助於弄清楚誰是道地的自由主義者、誰大概是自由主義者、誰絕對不是自由主義者。它們標示出一個鬆散、受質疑之「主義」的廣大邊界,而在那邊界上,自由主義分解成非自由主義的東西,尤其是威權主義進步、經濟自由意志論,或不計代價捍衛主流體制的保守心態。
隨著自由主義找到立足點並往外擴散,自由主義思想家從一共通的思想架構編造出一更清楚有力的總體觀。他們把哲學、經濟的專門術語與政治領域的高明用語混在一塊,並向十六或十七世紀的知識界前輩、早期基督教神學家,以及古希臘羅馬的賢哲取經,從而在自由主義的起始年代上,引發至今尚未有定論的爭論。不管是哪種版本的自由主義觀,都未定為一尊。自由主義沒有公認的教義家,沒有教義部(Congregation for the Propagation of the Faith)之類的機構,沒有馬克思─恩格斯著作標準版之類的著作。因此,自由主義的看法總是寬鬆、任人解讀和爭辯的,且始終躲不掉以下的猜疑:「自由主義」本身是個引人誤解的名字,用來指稱相對抗的種種實踐。照這一說法,自由主義無休無止的爭吵是家庭內的爭吵。自由主義雖呈現多樣性且經歷過許多轉變,卻表現出頗高度的一致性和連續性。
我在此所謂的自由主義,乃是一種追尋,追尋一個在倫理上獲認可,由彼此平等的公民,在不訴諸不當權力的情況下,促成人之進步的體制。以這個句子裡的每個字為題,都可寫成一本以上的專著,因此我提出這個句子,不是把它當成定義,而是作為接下來將敘述之故事的借據(IOU)。照這一說法,自由主義有其對世事的整體觀,但它本身是個實踐,四個指導觀念塑造了那一整體觀,而且「自由主義者」一詞意指抱持那一整體觀且具有某種程度之熱心與投入的人。但這說法完全未界定何為「自由主義」。我不確定有哪個說法能定義「自由主義」。但不說出來,誰曉得合不合用。我的希望是講完這故事後,世人會更容易認出自由主義。許多人憂心自由主義現今的健康和前景。我和他們有一樣的憂心,但在我們更清楚何為自由主義之前,並不容易理解我們究竟在憂心什麼。
走筆至此,自由主義故事已岔離主軸,轉入歷史、傳記、政治哲學和理念史。那些領域,我都不精,但身為記者,我過去四十五年在四個國家裡見識了不少自由主義政治。我在此書中把這四國當成足堪奉為典範的核心予以探討,它們分別是法國、英國、德國、美國。我也跨越地區界線和宗派界線。英、美的自由主義者很愛將自由主義傳統分為英美的(好的)和歐陸的(壞的或不存在的),然後聚焦於前者,同時貶損後者。在激烈爭辯的氣氛下,一九七○年代的自由市場右派致力於將自由主義說成從狹隘的經濟觀點出發來敵視國家的心態,說成振奮人心且一度贏得支持者信服但過度簡化的東西。抱持異議的左派受失敗打擊且在思想上茫然不知所措,往往鄙視自由主義,將他們在追求進步上最理所當然的這位盟友,斥為掛羊頭賣狗肉,骨子裡是極端保守主義。自由主義理該得到比學科性的分割(比如分割為政治自由主義、經濟自由主義之類)、英語系世界褊狹的地域心態、宗派性鄙視更好的對待。我力求更為包容,力求擴大視野,以在人間世,而非在解剖桌上,整個呈現自由主義。
本書在談一位成功的神,儘管那是個相當神經質的神,煩心於自己為何成功,自己是否已真的成功,以及如果真的成功,那成功能維持多久。祂自問自己是誰,自己崇拜的偶像是誰。祂憂心於自己的成功是否實至名歸,或自己是否只是個承繼者,只是前後相繼諸神中的一位。就一個受到如此普遍崇拜的神來說,如此自疑著實令人驚異。但這是個不敬神的神,靠質疑其他權威來發跡,甚至質疑權威這個概念本身。祂是那種要人在認同祂指令的情況下才需服從祂指令的神。要描繪出沒有祂的世界並不容易,但沒有人能斬釘截鐵說祂是個什麼樣的人或為何祂不可或缺。...
目錄
推薦序 ── 曲兆祥
推薦序 ── 陳思賢
序
誌謝
導論 不止關乎自由
第一部 年輕的自信(一八三○~一八八○)
第一章 一八三○年代的歷史背景:被擲入變動不居的世界
第二章 奠基型思想家的指導性思想:衝突、反抗、進步、尊重
一、洪堡與康斯坦:釋放人的才能,尊重人的隱私
二、吉佐:不倚賴專斷權力化解衝突
三、托克維爾與舒爾采─德利切:大眾民主與大眾市場的現代力量
四、查威克與科布登:推動社會進步的政府與市場
五、史邁爾茲與錢寧:以自立或道德提升為個人的進步
六、史賓塞:被誤認為生物學的自由主義
七、穆勒:自由主義諸觀念集大成者
第三章 付諸實踐的自由主義:四位模範政治人物
一、林肯:在「自由國度」裡「自由」的許多用途
二、拉布萊與李希特:對半自由政權裡自由主義者的考驗
三、格萊斯頓:自由主義的大肚量與平衡政治
第四章 十九世紀遺產:諷刺漫畫的自由主義
一、尊重、「個人」與寬容的教訓
二、使自由主義者產生信心的諸般成就
第二部 成熟期的自由主義以及與民主主義的鬥爭(一八八○~一九四五)
第五章 一八八○年代的歷史背景:自由主義者正在打造的世界
第六章 使我們得以擁有自由民主主義的諸多妥協
一、政治民主:自由主義者對擴大選舉權的反抗
二、經濟民主:「新自由主義」和國家的新職責
三、倫理民主:在倫理上放手以及久久不消的不寬容心態
第七章 現代國家與現代市場的經濟力量
一、瓦爾拉斯、馬歇爾與商業性書報:代表市場抵抗國家
二、霍布豪斯、瑙曼、克羅利與布儒瓦:代表社會抵抗市場
第八章 理想受創,夢想破滅
一、張伯倫與巴瑟爾曼:自由帝國主義
二、勞合.喬治、克里蒙梭與威爾遜:一九一四至一九一八年的自由主義鷹派
三、阿蘭、鮑德溫與布蘭戴斯:自由主義異議與戰爭國體制
四、施特雷澤曼:陷入險境的自由民主主義
五、凱因斯、費雪和海耶克(一):衰退時期的自由主義經濟學家
六、胡佛與羅斯福:遭遺忘的自由主義者和最首要的自由主義者
第九章 一九三○年代~一九四○年代對自由主義的思考
一、李普曼與海耶克(二):反極權主義的自由主義者
二、波普:開放與實驗的自由主義
第三部 第二次機會與成功(一九四五~一九八九)
第十章 一九四五年後的歷史背景:自由民主主義的新開始
第十一章 新基礎:權利、民主法治與福利
一、一九四八年人權宣言的起草者:自由民主主義的全球化
二、德國戰後的自由主義者:做為自由民主主義之模範憲章的一九四九年基本法
三、貝佛里奇:自由主義以及福利
第十二章 一九四五年後的自由主義思想
一、奧克修特與柏林:別打擾政治與「消極」自由
二、海耶克(三):政治上的反政治
三、歐威爾、卡繆與沙特:冷戰期間的自由主義者
四、羅爾斯:證明自由主義正當合理
五、諾齊克、德沃金與麥金泰爾:對羅爾斯的回應、權利、共同體
第十三章 一九五○年代~一九八○年代自由主義政治的廣度
一、孟戴斯─佛朗斯、布蘭特與詹森:一九五○年代至一九六○年代的左派自由主義
二、布坎南和佛里曼:反國家的自由主義經濟學家
三、柴契爾、雷根、密特朗與柯爾:一九七○年代至一九八○年代的右派自由主義
第四部 一九八九年之後
尾語 二十一世紀的自由主義夢想
參考書目
推薦序 ── 曲兆祥
推薦序 ── 陳思賢
序
誌謝
導論 不止關乎自由
第一部 年輕的自信(一八三○~一八八○)
第一章 一八三○年代的歷史背景:被擲入變動不居的世界
第二章 奠基型思想家的指導性思想:衝突、反抗、進步、尊重
一、洪堡與康斯坦:釋放人的才能,尊重人的隱私
二、吉佐:不倚賴專斷權力化解衝突
三、托克維爾與舒爾采─德利切:大眾民主與大眾市場的現代力量
四、查威克與科布登:推動社會進步的政府與市場
五、史邁爾茲與錢寧:以自立或道德提升為個人的進步
六、史賓塞:被誤認...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