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自由恩田陸靈媒媽媽節稅長女病最透明的故事民防納瓦爾寶典陳思宏吳明益安寧照護兒童文學季暢銷5折起幸福文化66折起
暫存清單
放入購物車
立即結帳

21世紀的地方社會:多重地方認同下的社群性與社會想像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黃應貴(主編)、陳文德(主編)、李威宜、呂玫鍰、莊雅仲、張正衡

評價
14收藏
132人次試讀
我要賣
行銷分紅
分享

優惠價: 79 NT$ 276 NT$ 350

優惠截止日:至2025年06月30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1

圖書館借閱
二手書交易資訊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商品資料
內容簡介

擺脫舊的學術實作與思考慣習
以細緻的個案研究作為建構新知識
以及為臺灣社會尋找出路的堅實出發點


這世紀以來,由於新自由主義化的前提--網際網路、交通及溝通工具的快速發展,使得人、物、資金、資訊的流通加速,造成既有社會組織的沒落,以及個人先於群體的存在。這導致地方社會的沒落與解體。

但另一方面,透過人、地、物、事的互動過程,當代人往往建立了多重的社群性(sociality)群體。

這種立基在個人基礎上的流動、多重而不穩定的群體,之所以可以成為地方認同的對象,往往來自成員共同的社會想像,以及納入更大的區域體系、乃至於全球金融市場的再結構,所帶來了文化再創造,使其區域性的活動群體有了共同的社會想像之文化基礎而成了地方認同的對象。

當然,這發展往往會造成多重的新地方認同及地方形成的個人化趨勢。

作者簡介:

黃應貴(主編)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人類學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特聘教授。長期從事臺灣原住民中的布農族研究,著有《反景入深林:人類學的關照、理論與實踐》、《人類學的評論》、《人類學的視野》、《布農族》、《臺東縣史.布農族篇》、《「文明」之路》三卷等書,主編《人觀、意義與社會》、《空間、力與社會》、《時間、歷史與記憶》、《物與物質文化》、《21世紀的家:臺灣的家何去何從?》、《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宗教的個人化與關係性存有》等書。

陳文德(主編)
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人類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1983年起在阿美族與卑南族從事研究,著有《卑南族》、《「社群」研究的省思》(與黃應貴合編),以及〈人群互動與族群的構成:卑南族karuma(H)an研究的意義〉、〈什麼是「家」──卑南人的例子〉、〈文化產業與部落發展:以卑南族普悠瑪(南王)與卡地布(知本)為例〉和「Naming and Social Life: The Case of the Pinuyumayan (Puyuma) People in Eastern Taiwan」等文。

李威宜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EHESS)歷史與文明博士。關注社會想像的基礎命題,研究課題包括濁大流域鄉村工業區與產業聚落的工農中介與永續問題、檳城世界文化遺產城市的公民行動與鬼神想像、臺灣博物館場域的再現政治與想像表達的爭議等。

呂玫鍰
德國畢勒斐爾德大學社會科學博士,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專長為宗教人類學、歷史人類學與漢人社會文化,研究關注臺灣媽祖信仰與客家民間信仰的變遷,探討儀式展演、社群、空間、地景、身體經驗、性別等課題,近年研究處理當代宗教之遺產化、個體化、與宗教想像等。著有論文多篇。

莊雅仲
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系教授,從美國杜克大學文化人類學系取得博士學位。專長研究文化社會運動、社區組織與都市文化,著有 Democracy on Trial: Social Movements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Postauthoritarian Taiwan 與《民主臺灣:後威權時代的社會運動與文化政治》,目前致力於有關新竹科技城的空間變遷研究與專書撰寫。

張正衡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社會學博士,現任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長期關注日本社會的文化與發展,研究興趣包括社區研究、物質文化、全球化、城鄉發展、當代社會理論等。

章節試閱
作者序
目錄
購物須知
發表評論
歡迎你給予星評或評論
收藏這本書的人也收藏了
近期最多人購買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TAAZE | facebook 動態分享
同步facebook帳號,將您的冊格子收藏分享給facebook上的好友們!了解更多
不,我不想同步
facebook帳號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