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境界文教基金會提出以「台灣經濟發展新模式」引領台灣走一條新的道路,建立一個「以人為本」的政府,從人民的需求與尊嚴出發,決定國家政策方向。我們一致認為未來台完的經濟發展應該是以「創新」、「就業」、「分配」為核心概念,並持「以人民為本」的經濟願景。在這願景之下,經濟成長的動能來自於「創新」,經濟發展的目標是為了創造「就業」的機會,經濟成果必須要做到全民公平的「分配」。
這些青壯學者所倡議的「創新」、「就業」、「分配」三原則,將可以讓台灣人民凝聚出堅定的國家發展主體意識,以民主的監督力量。——李登輝
讓讀者們認同我們改變這個國家的決心與意志,讓我們有機會找回這個國家人民的自信,點亮台灣。——蔡英文
政策的形成,不能夠只是少數人的意見整合,更需要與社會溝通,形成共識。——林全
這些主張將成為國人用民主和科學的態度討論未來經濟發展方式的新基礎,其中很多也將成為國家未來的新策略。——陳博志
本書倡議的台灣新經濟模式從創新、就業與分配三個面向切入,對症下藥,擘劃了一個具體可行的活路經濟藍圖,值得肯定。——胡勝正
作者簡介:
【關於編者】
陳錦稷,新境界文教基金會主任,台北市政府市政顧問,台中市政府研考會委員,屏東縣政府公共債務管理委員會委員,富邦金控╱富邦人壽╱富邦產險獨立董事、中信金融管理學院企業管理學系主任
【關於策劃】
財團法人新境界文教基金會於2011年2月23日正式掛牌設立「經濟與社會研究中心」及「安全與戰略研究中心」兩大政策中心,扮演民進黨智庫的角色。「經濟與社會研究中心」針對台灣內部社會、財經議題:包括貧窮化、財稅改革、社會安全制度,及經濟發展新模式、能源環境轉型等進行策略研議。「安全與戰略研究中心」則針對台灣與國際社會的總體戰略布局:包括台灣的安全戰略規畫、兩岸關係與經貿發展、兩岸交流機制與平台建立等進行策略研議與實質工作推動。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序一 ⊙李登輝
2014 年是台灣政治意識與發展潮流出現重大改變的一年,從太陽花學運見證了年輕世代的投入與網路社會的發展,而六都的選舉結果則突顯出台灣人民用自己的力量,教訓了失德失能的執政黨。但這樣仍不能算是台灣人民的勝利,因為人民依舊面對著失業低薪、食不安與住不安的困境,面對未來更是驚惶悲觀。台灣是我們的國家,監督任何執政的政權,讓他們替人民真正解決問題,保障台灣長久利益與發展,才能算是台灣人民的勝利。
未來的台灣要走什麼方向?人民最關心的、最重要的仍是經濟的問題。可是過去十多年來,政府以「全球化」、「自由化」與「兩岸經貿」作為主流經濟政策,讓台灣經濟體系因「兩岸分工」而陷入的產業結構與所得分配失衡,因重「高科技與金融產業」、輕視「中小企業、中南部」,不僅使得區域發展、糧食自給失衡,也傷害了國內消費能力。而政府為求經濟政績,由資本家、財團的商機判斷來主導,取代國家發展方向,造成「利潤私人化、污染社會化」的環境生態與價值理念失衡,導致了台灣在國際經貿發展,走向了「負面經濟整合」,讓大部份台灣人民承擔因過度自由開放後的悲慘結果。
今日登輝很高興,看到台灣有一群年輕的經濟與社會領域研究學者,十分關心台灣因政策抉擇所造就的經濟模式,所形成產業結構偏斜、薪資勞動環境惡化、所得分配不均以及國際經貿整合突破等問題。他們分別從學理與實證數據找出當前問題與政策關聯,並以台灣新經濟模式為核心,就活絡台灣經濟政策的新藍圖提出具體主張。看到這群年輕一輩的學者,展現關心台灣前途與未來發展的精神,並以積極的態度來向政府部門與公民社會提供政策建言,相信對促進經濟發展與維護社會正義,必定有相當大的助益。
台灣身為小型開放的經濟體,沒有能力去主導、改變國際經濟運作的規則,但這些青壯學者所倡議的「創新」、「就業」、「分配」三原則,將可以讓台灣人民凝聚出堅定的國家發展主體意識,以民主的監督力量,促使國家領導人改變過去那種如打造「鐵達尼號」般的求快、求數字成長的經濟迷思;同時加強台灣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生存與發展的能力,以確保國家經濟安全、發展國家經貿自主性,並以技術優勢維持成長動能的台灣新經濟模式,將台灣打造成一艘安全、長久的「諾亞方舟」。
名人推薦:推薦序一 ⊙李登輝
2014 年是台灣政治意識與發展潮流出現重大改變的一年,從太陽花學運見證了年輕世代的投入與網路社會的發展,而六都的選舉結果則突顯出台灣人民用自己的力量,教訓了失德失能的執政黨。但這樣仍不能算是台灣人民的勝利,因為人民依舊面對著失業低薪、食不安與住不安的困境,面對未來更是驚惶悲觀。台灣是我們的國家,監督任何執政的政權,讓他們替人民真正解決問題,保障台灣長久利益與發展,才能算是台灣人民的勝利。
未來的台灣要走什麼方向?人民最關心的、最重要的仍是經濟的問題。可是過去十多年來...
章節試閱
Ch1 薪資成長停滯/邱俊榮
2008 年的全球金融海嘯是當代全球經濟的重要分水嶺。此一經濟事件除了造成全球經濟衰退,至今仍難以全面恢復之外,另一個重要的結果就是凸顯了過去從未被真正嚴肅對待的貧富不均與分配惡化現象。
過去數十年來,全球經濟的主要特徵,表現在總是以追求經濟成長率作為主要的目標。這是因為全球過去主要的經濟思維繫在於以國內生產毛額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的高低來作為衡量一國富裕、發展程度與人民生活水準的主要指標。GDP 是產值的概念,各國為了追求產值的成長,以廠商為主要角色的全球經濟體系於焉產生,因為產值主要係由廠商所創造。廠商得以存續、茁壯,主要在於利潤的驅動,也因此藉由利潤驅動的經濟成長便成為長期以來全球經濟的特色。由於廠商利潤在經濟成長目標追求中有著重要地位,任何有害利潤的議題便成為次要、甚至應該極力避免的對象,例如勞工權益、環境保護、甚至是短期不易見到成效的研發支出等,經常都不是廠商或政府真正有誠意面對的主要經濟課題。
在這樣的思維下,各國面對貧富差距的分配問題日趨惡化。全球金融海嘯後的 2011 年,美國爆發了「占領華爾街」運動,並在很短的時間內蔓延全球,彰顯了全球已瀰漫對貧富差距惡化問題的不滿。2014 年,《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一書全球熱銷,更說明了分配問題已逐漸取代成長問題,成為當代經濟最主要的課題。
台灣的經濟發展歷程與思維,更是前述「唯 GDP 主義」的典型寫照,所衍生的問題甚至較全球更為嚴重。例如,台灣的政府與廠商向來對環境保護賦予過少的關心,人均碳排放量名列世界前茅;對於建立有力量的工會、縮減工時這些先進國家早已建構的改善及保障勞工條件的措施,台灣更是向來興趣缺缺。
就所得分配惡化的實際情況來看,台灣最明顯的表徵應該就是薪資成長的停滯。
台灣自 1981 年以來,除了 2001 年因全球科技產業嚴重衰退及 2008、2009 年受全球金融海嘯影響外,台灣的名目薪資水準均係呈現成長的趨勢,但平均實質薪資在 2000 年之後即呈現衰退或停滯狀態。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薪資與生產力統計》,經過物價調整後,如表 1 所示,整體平均實質薪資成長率呈現下降的趨勢,在 1992 年以前整體產業的平均實質薪資成長率都超過 7% 以上,然而自 1998 年之後,平均實質薪資成長率不到 1%,甚至近期出現負成長的現象。另外,從部門別來看,服務業部門的薪資成長則略遜於工業部門。就絕對數值而言,2014 年平均實質薪資僅為 47,300 元,實質薪資倒退到還不及 1999 年 46,040 元的水準。薪資停滯不前,長期下來將影響民間消費意願。很明顯的,幾乎年年正成長的實質經濟成長率的果實,並未惠及一般勞動者,當然主要是成為資本擁有者的囊中物。普遍低薪不但是台灣現階段經濟最重要的表徵,也已成為嚴肅的政治問題與社會不安情緒的來源。
究竟低薪的現象從何而來?除了備受批評的馬政府「加薪四法」政策,低薪問題是否有解?會不會因此傷害台灣經濟?這些是本文想要探討的問題。
從經濟理論來看,勞動的實質薪資應該要能反映勞動生產力的提升,而勞動生產力除了決定於勞動者本身的條件、素質之外,也決定於技術進步、資本累積。既然技術進步與資本累積不會間斷,理論上勞動的實質薪資也應隨時間而逐漸提高。實際的現象顯非如此。因此本文將先探討台灣與全球勞動實質薪資與生產力是否脫鈎的問題。其次,我們也要進一步探討台灣薪資的決定因素為何。最後,我們要針對實質薪資成長停滯的現象試圖提出解決之道。
壹、勞動實質薪資與勞動生產力脫鈎
正如前述,由台灣的勞動實質薪資已倒退回十五年前的水準來看,實質薪資與勞動生產力脫鈎的事實十分明顯。也就是說,勞動者並無法取得與其生產力提高相當程度的實質薪資水準。
傳統經濟學認為在完全競爭的勞動市場中,邊際勞動生產力會等於實質薪資,表示薪資與勞動生產力之間呈現同向變動的關係。然而, 國際勞工組織(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La b o u r Organization, ILO)的《2012/2013 全球薪資報告》指出:已開發國家在 1999 年到 2011 年間平均勞動生產力比平均工資增加超過二倍,顯示勞動生產力與薪資產生脫鈎的現象,這也反映出大多數國家的勞動所得份額(通常以受雇人員報酬占 GDP百分比表示)不斷下滑,而資本所得份額(通常以營業盈餘占GDP 百分比表示)則持續上升,這種所得分配變化的現象已成為全球性的趨勢。
數據顯示,在全球金融海嘯之後的 2008 至 2011 年期間,大多數國家的勞動生產力還是呈現正向成長,但實質薪資則受到緊縮計畫影響而被迫降低。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2012/2013 全球薪資報告》,造成勞動所得份額降低的原因有很多:技術進步提高工廠生產自動化程度,低技術勞動者的角色被機器設備所取代;貿易全球化使得各國的生產要素,可以透過比較利益來進行交易,進而影響對相關商品生產之勞動所得;金融全球化使得資金流動更加容易,金融資源的取得偏向於高所得及高資產者,使得不均的情況更為惡化;工會入會率下降則使得勞工談判議價的能力弱化等因素。
勞動所得份額不斷下滑,對應的就是資本所得份額持續上升,表示企業的利潤越來越用於支付紅利,不斷推高的紅利支付往往導致更大的家庭間所得不平等,更重要的是導致勞動生產力與實質薪資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大,也因此,提高勞動生產力成長不一定能夠帶動實質薪資成長,造成兩者脫鈎的現象。
台灣情況也是如此,根據主計總處的國民所得統計,我國的勞動所得份額自 1990 年達到最高的 51.74% 水準後,即開始呈現下滑的趨勢,至 2012 年已縮減至 46.00%;資本所得份額雖然偶爾會受到經濟景氣影響而有所波動,但整體來說,資本所得份額在近二十年期間是仍維持穩定成長的趨勢:由1990 年的 29.64% 提升至 2012 年的 32.85%。
勞動所得份額的持續下降,反映了企業支付在勞動者身上的成本越來越少,這將進一步限縮就業與薪資調整的空間。勞動生產力與薪資脫鈎,會造成即使是未來經濟景氣好轉,經濟成長的果實仍會多由少數人獨享,大多數的勞動者還是會無感於經濟復甦,也會讓貧富差距持續擴大。
由於台灣的平均勞動生產力與薪資呈現脫鈎現象明顯,台經院戰略中心近來即分析了造成台灣勞動生產力與實質薪資脫勾的原因。結果顯示,台灣的教育擴張、資本深化、金融深化、貿易條件惡化等因素,均是使勞動生產力與實質薪資差距擴大的原因。
就教育擴張會擴大勞動生產力與薪資差距之結果而言,並不令人意外。因為,一般人對於高等教育的認知為大學教育或更進一步為碩博士教育程度,原本應屬於菁英教育的範圍,卻因為 1994 年高等教育擴張政策的推行而成為普及教育,甚至於成為推廣教育。在政策推行之後,無論那一個教育層級的失業率都持續攀升,尤其是具有大學及以上教育程度的族群,因為教育擴張造成過度教育及失業的情況更加嚴重,使得台灣目前勞動市場上大學及以上高學歷族群存在高失業率的現象。這也意味著過度教育的情況也會日益嚴重,因為這些具有高等教育程度的勞動者在無法尋求和自身所擁有教育程度相稱的職業下,為了生活上的基本經濟需求,只能往職業所需教育程度門檻低於自己教育程度的職缺去尋職,進而造成勞動生產力與薪資的差距擴大。
此外,一般認為,勞動生產力的提升,一方面來自資本深化、另一方面來自投入效率改善、規模報酬、技術進步等因素。而台灣資本深化進而加深勞動生產力與薪資差距擴大之結果,可以解讀為近十年來生產力成長來自勞動投入之效率或品質提升部分,較為薄弱,而大部分係來自資本深化的結果。
金融市場化則是使得資金流動更加容易,金融資源的取得偏向於高所得及高資產者,這使得不均情況更惡化,也因此加深了勞動生產力與薪資脫鈎的程度。
貿易條件的因素則最為值得重視。貿易條件是用來衡量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出口相對於進口的獲利能力和貿易利益的指標,反映一國的對外貿易狀況。過去一段時間中,台灣的出口品價格持續下滑,代表台灣的貿易條件持續惡化。主要的原因一來當然是中國等競爭對手國的崛起,在世界各主要市場對台灣廠商的壓迫,二來是台灣的產業轉型升級不順,多只能以低價維持「出口競爭力」,三來台灣產業的過度集中化、大型化使得生產規模龐大,量產所導致的搶單、殺價競爭使得貿易條件惡化快速。在此情形下,台灣廠商出口產品所獲致的利潤逐漸受到侵蝕,使得廠商無法也不願大幅提高受雇員工薪資,造成十餘年來國內實質薪資水準停滯不前。
Ch1 薪資成長停滯/邱俊榮
2008 年的全球金融海嘯是當代全球經濟的重要分水嶺。此一經濟事件除了造成全球經濟衰退,至今仍難以全面恢復之外,另一個重要的結果就是凸顯了過去從未被真正嚴肅對待的貧富不均與分配惡化現象。
過去數十年來,全球經濟的主要特徵,表現在總是以追求經濟成長率作為主要的目標。這是因為全球過去主要的經濟思維繫在於以國內生產毛額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的高低來作為衡量一國富裕、發展程度與人民生活水準的主要指標。GDP 是產值的概念,各國為了追求產值的成長,以廠商為主要角色的全球經濟...
目錄
序
導讀/陳錦稷
作者介紹
壹、當前經濟課題與整治
第一篇、薪資與分配
Ch1 薪資成長停滯/邱俊榮
Ch2 台灣階層別的所得、消費與儲蓄/洪明皇
Ch3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啟發/蔡明芳
第二篇、就業與教育
Ch4 一個抉擇:台灣需要什麼樣的教育與技術形成體系/葉崇揚
Ch5 繁華下的犧牲—當前失業現象成因與分析/洪敬舒
第三篇、經濟與產業
Ch6 經濟成長動能的衰退與突破/龔明鑫
Ch7 台灣服務業發展歷程與政府角色/龔明鑫
Ch8 在地、國際、創新 台灣的下一步/蔡明芳
貳、全球化浪潮下台灣經濟的新出路
第四篇、創新的思維
Ch9 全球化下產業政策新思維—從談判權力解構觀點/呂曜志
Ch10 活化台灣創新能量的創新政策與策略/林欣吾
第五篇、國際的借鏡
Ch11 金融危機之後,福利國家如何再出發?/呂建德
Ch12 韓國經濟成長模式為師?為鏡?為訓?/葉懿倫
第六篇、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的戰略
Ch13 對外經貿談判的解構與重塑/吳建輝
Ch14 經貿、安全與發展—TPP 與台灣突圍/洪財隆、楊大慶
Ch15 為什麼是 TPP 優先?—從日本推動經驗看台灣加入區域整合/葉懿倫、蔡明芳
參、結語/陳錦稷
序
導讀/陳錦稷
作者介紹
壹、當前經濟課題與整治
第一篇、薪資與分配
Ch1 薪資成長停滯/邱俊榮
Ch2 台灣階層別的所得、消費與儲蓄/洪明皇
Ch3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啟發/蔡明芳
第二篇、就業與教育
Ch4 一個抉擇:台灣需要什麼樣的教育與技術形成體系/葉崇揚
Ch5 繁華下的犧牲—當前失業現象成因與分析/洪敬舒
第三篇、經濟與產業
Ch6 經濟成長動能的衰退與突破/龔明鑫
Ch7 台灣服務業發展歷程與政府角色/龔明鑫
Ch8 在地、國際、創新 台灣的下一步/蔡明芳
貳、全球化浪潮下台灣經濟的新出路
第四篇、...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