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不安卻又美麗的圖像,帶你透視古代醫學迷人卻又可怕的一面…… ──Madlen Davies/Daily Mail 英國每日郵報
蒐羅了許多不可思議的繪畫……喜愛醫療史的讀者絕對會愛不釋手。 ──British Journal of Hospital Medicine 英國醫學期刊
這本書適合大膽的人服用。其中收錄上百張繪製精美卻詭譎的19世紀繪畫。作者重現了外科醫師揮舞手術刀、切割人體的畫面,而手術刀不過是眾多手術器械中的一項,另外還有鋸子、剪刀、探針、鑷子、針、鉗夾、結紮線等。我實在不敢想像這些器具刺進重病或重傷的脆弱人體。 ──Joanna Bourke, ""The Story of Pain: From Prayer to Painkillers"" 的作者/The Daily Telegraph 英國每日電訊報
羅馬天主教「圖爾會議」(Council of Tours)於1163年表明:「教會痛恨血腥。」這份聲明跟憐憫當時遭受嚴重宗教迫害的「卡特里派異端」(Cathar)無關,宗教法庭只會把被定罪的犯人交給世俗統治者執行處決。不過,這份聲明是否也如某些人所稱,可視為中世紀劃分「虔敬的內科醫師」與「滿手血腥的外科醫師」最重要的源頭?就在此刻,把外科視為醫學學問一支的古典看法分崩瓦解;但外科史學家懷疑並反駁,認為外科與醫學分家乃是更廣泛的經濟與智識現狀所致。 十二、十三世紀,歐洲各地紛紛成立大學,其中包括巴黎、牛津、劍橋、波隆那與帕多瓦。跟哲學、神學家競爭學術地位的醫學教授,自此也愈來愈熱衷於將醫藥的博學與外科純機械式的技藝區隔開來。同一時間,各大城小鎮也亟需尋找解決方案,治理城內競爭日益激烈的商業行為。由經驗老道的商人或工匠組成的「行會」被授與特權,壟斷生意,同時以訓練學徒、維持行規為回報。1368∼69年間,於倫敦成立的「外科學會」(Fellowship of Surgeons)即為一例(不過直至1435年為止,該學會僅有十七名成員)。以人數來看,城裡的外科醫師一般都比滿腹經綸的內科醫師來得多,加入行會者也多半是兼做外科的理髮師(如1540年由倫敦外科醫師與理髮師共同組成的「理髮外科公會」[Company of Barber-Surgeons])。這群看似詭異的盟友其實反映理髮師與外科醫師頗為實際的關聯:兩者都會用到鋒利的器具,且都在顧客身體外部做功夫。 至此,大家對於中世紀的醫療場景或階級意涵,應能掌握大概的輪廓;博學的內科醫師來自學院、為富人服務,都市行會的理髮外科醫師則服務中下階級。這一頁外科史顯然與十八、十九世紀外科醫師描述其豐功偉業的版本相反,不過,這個版本準確度多高呢?首先,你也許注意到了,這個情景大多發生在歐洲北部。作風較獨立、較不受教會控制的義大利、西班牙、南法等地的大學已發展出自己的「理論外科」傳統(theoretical surgery),與德、英「理髮師兼外科醫師」、著重行會實務經驗的體系截然不同。「理論外科」受希臘羅馬與阿拉伯醫藥著作滋養(其中包括蓋倫樹立的外科典範),採用與大學醫學系統相同的「體液法則」(humoral principles);同時也開始建立屬於自己的學術圖書館。約莫1225年,南義的薩萊諾醫學校(Salerno medical school)編纂了班貝格(Bamberg)某匿名外科醫師所寫的著作(亦是目前已知西方最早的外科論文)執行外科手術。 即使在歐洲北部,現存文獻亦顯示內科醫師與外科醫師之間的分野可能是模糊的。英國布里斯托與諾維奇各自成立結合醫學、外科、理髮師的聯合行會,這可能是繁忙的中世紀港口城市因應包羅萬象的臨床工作的結果。同一時間,格洛斯特公爵(Humphrey, Duke of Gloucester)的內科醫師、後來成為牛津大學校長的吉伯特.基默(Gilbert Kymer)帶領一群內外科醫師向倫敦市長請願,希望成立一所掌理倫敦所有醫療實務工作的聯合學院。雖然基默的學院在1423年獲特許成立,卻迅速從歷史中銷聲匿跡;若連同其他類似案例來看,顯然這種「專業領域模糊處理」的方式可能導致內部成員因爭奪優先地位而引發爭端。1210年成立於巴黎的聖科姆學院(College de St Cosme)採取內外科醫師合組學系、共同管理一套融合實際操作與理論教育的學程計畫,授與學生三種層級的證書。然而,在聖科姆成立的最初幾個世紀,學院幾乎被學系成員、巴黎理髮師、外科醫師之間的爭執搞得四分五裂,導火線則是選讀不同學位的學生彼此交惡。就在學院將解剖學納入課程之際(主要由內科醫師主持,但實際執行者是外科醫師),這類衝突終於發展到最高峰;一直到1516年才終於止息。 聖科姆的緊張狀態之所以解除,部分原因或可歸咎於內外科醫師有了共同的敵人:一群不服膺學院與行會體系、恣意執行醫療與手術工作的傢伙。倫敦外科醫師湯瑪斯.蓋爾(Thomas Gale)略帶攻擊性地稱這群人是「公開殺人者」、「粗魯的江湖術士」(rude empirikes)。這群沒有執照的大夫並非各個都如蓋爾描述的那般草菅人命,他們有些只執行單一手術,如摘除尿路結石或清除白內障,而且技術或是不可思議地精良或是極差,但他們提供具實際威脅性的反面教材,讓內外科醫師能進一步主張他們在專業上的正統與權威。克里斯多佛.勞倫斯(Christopher Lawrence)與維維安.紐頓(Vivian Nutton)也認為,由於史學家把焦點放在內外科醫師之間的衝突,以致忽略了聖科姆試圖引導雙方成員將所學與文藝復興人本主義相互連結的方式與努力。喬叟筆下的內科醫師(Doctour of Physik)是「可執行內科醫療與外科手術的人」(另外還懂占星術和「自然魔法」magik naturel);在他1363年完成的《偉大的外科手術》(Chirurgia Magna)一書中,法國外科醫師喬利亞克(Guy de Chauliac)率先以人本主義觀點定義外科醫師:
蓋倫不是也將醫學與外科視為整體臨床醫學的兩大分支嗎?提倡人本主義的外科醫師採用蓋倫在傷口癒合方面的論點,表明「值得讚許的膿液」能將含有毒素的髒血帶出體外,且傷口也不應太快封閉,最好保持開放狀態,讓傷口以「二期癒合」(second intention)、由內而外的方式自行恢復。1563年,蓋爾引用古典時代先賢的理念,以人本主義觀點將外科描述為一門「經年累月的藝術」(long arte):外科技藝需歷經長時間的學習與磨練。醫學之王希波克拉底與蓋倫即為明證。 喬利亞克、蓋爾與當時留下的紀錄,雖然徹底扭轉我們對中世紀及早期現代外科的看法,不過這些秉持人本精神的外科醫師的主張與想法,對病患來說其實意義不大。援引南歐理論外科,這群外科醫師經常描述他們自己坦言未曾執行或未曾親見的手術;這些飽讀書卷、文明有教養的外科醫師,對於自己的技藝似乎有過度吹捧之嫌。不論歐洲北部或南部,大部分的外科醫師就跟他們的前輩一樣,從事日復一日的診療行為,諸如更換傷口敷料、放血、處理皮膚病,既不刺激,做法也相對保守。而截肢、取出結石等現代已不足為奇的手術則相對稀少,通常都是在會導致長期疼痛、永久失能或危及性命的前提下,才可能執行。 所以,當年接受外科醫師診治的真實情況究竟為何呢?其實大多依病患的財富與居住地點而定。外科醫師多半為都市裡的窮人與中產階級服務,治療項目除了常見的外傷,從壞血病、眼疾到腫瘤等兼而有之。當年的外科手術並非每一件都執行迅速、血跡斑斑。病患可能在醫師家待上一個禮拜甚至更久,或在附近旅館租個房間,方便醫師每天換藥或清理難癒的膿瘡、定期引流。外科醫師的名聲(譬如擁有某項特別技術或器械)也反映在病患的選擇上。醫師就跟其他藝匠一樣,也有祖傳祕方或家傳技術,比如西西里島布蘭卡家族(Branca)的隆鼻獨門技術,倫敦錢伯倫家族(Chamberlens)發明的產鉗,或法國柯洛家族(Colot)代代相傳的側面結石取出術等。 翻閱那個時代保存下來的外科病歷簿,即可得到一幅鮮明的印象,揣測當時的外科醫師可能面對哪些棘手外傷:從馬背上跌下來、失火導致嚴重燒傷、磨坊機械或沉重車輪造成的恐怖創傷,以及年輕人最常見的、因打鬥或暴動或戰爭造成的骨折、挫傷或撕裂傷。不過,理髮兼外科醫師的店鋪並非唯一會照料這些傷患的地點。從十二世紀開始,醫院(就和大學一樣是天主教會成立的)也逐漸在全歐各地出現。亨利八世解散修道院之前,光是倫敦就設有兩百多間教會醫院;有些規模小到頂多在禮拜堂擺上幾張病床,再搭配幾名僧侶或修女。其餘如倫敦聖巴托羅謬醫院(St. Bartholomew)、巴黎主宮醫院(Hôtel-Dieu de Paris)、佛羅倫斯新聖母醫院(Sta Maria Nuova)則是規模更大、更有錢、可獨立營運的機構,服務所在的城市。到了十六世紀,負責照顧病患靈魂的教士和照料病患肉體的外科醫師一起合作。 這類照護不僅限於疾病。瑪格麗特.培林(Margaret Pelling)認為,都鐸時代的理髮師兼外科醫師也幫忙打理顧客外貌,因為時下流行的看法是外在的醜陋(如顏面損傷)反映了內在的缺陷。就這層意義來看,理髮師與外科醫師的工作實際上是殊途同歸,切除疣痣或舒緩皮疹或許有其臨床上的意義,但與理容剃鬍、刮除牙斑的目的並無二致。城市居民發現他們的身體也跟靈魂一樣,受到新的社會壓力形塑約束,而外科就跟流行、政治或禮儀一樣,也是回應以下這個惱人現代問題的一種方式:我該以何種形象向世界展示自己?
經年累月的藝術
羅馬天主教「圖爾會議」(Council of Tours)於1163年表明:「教會痛恨血腥。」這份聲明跟憐憫當時遭受嚴重宗教迫害的「卡特里派異端」(Cathar)無關,宗教法庭只會把被定罪的犯人交給世俗統治者執行處決。不過,這份聲明是否也如某些人所稱,可視為中世紀劃分「虔敬的內科醫師」與「滿手血腥的外科醫師」最重要的源頭?就在此刻,把外科視為醫學學問一支的古典看法分崩瓦解;但外科史學家懷疑並反駁,認為外科與醫學分家乃是更廣泛的經濟與智識現狀所致。 十二、十三世紀,歐洲各地紛紛成立大學,其中包括巴黎、牛津...
令人不安卻又美麗的圖像,帶你透視古代醫學迷人卻又可怕的一面…… ──Madlen Davies/Daily Mail 英國每日郵報
蒐羅了許多不可思議的繪畫……喜愛醫療史的讀者絕對會愛不釋手。 ──British Journal of Hospital Medicine 英國醫學期刊
這本書適合大膽的人服用。其中收錄上百張繪製精美卻詭譎的19世紀繪畫。作者重現了外科醫師揮舞手術刀、切割人體的畫面,而手術刀不過是眾多手術器械中的一項,另外還有鋸子、剪刀、探針、鑷子、針、鉗夾、結紮線等。我實在不敢想像這些器具刺進重病或重傷的脆弱人體。 ──Joanna Bourke, ""The Story of Pain: From Prayer to Painkillers"" 的作者/The Daily Telegraph 英國每日電訊報
羅馬天主教「圖爾會議」(Council of Tours)於1163年表明:「教會痛恨血腥。」這份聲明跟憐憫當時遭受嚴重宗教迫害的「卡特里派異端」(Cathar)無關,宗教法庭只會把被定罪的犯人交給世俗統治者執行處決。不過,這份聲明是否也如某些人所稱,可視為中世紀劃分「虔敬的內科醫師」與「滿手血腥的外科醫師」最重要的源頭?就在此刻,把外科視為醫學學問一支的古典看法分崩瓦解;但外科史學家懷疑並反駁,認為外科與醫學分家乃是更廣泛的經濟與智識現狀所致。 十二、十三世紀,歐洲各地紛紛成立大學,其中包括巴黎、牛津、劍橋、波隆那與帕多瓦。跟哲學、神學家競爭學術地位的醫學教授,自此也愈來愈熱衷於將醫藥的博學與外科純機械式的技藝區隔開來。同一時間,各大城小鎮也亟需尋找解決方案,治理城內競爭日益激烈的商業行為。由經驗老道的商人或工匠組成的「行會」被授與特權,壟斷生意,同時以訓練學徒、維持行規為回報。1368∼69年間,於倫敦成立的「外科學會」(Fellowship of Surgeons)即為一例(不過直至1435年為止,該學會僅有十七名成員)。以人數來看,城裡的外科醫師一般都比滿腹經綸的內科醫師來得多,加入行會者也多半是兼做外科的理髮師(如1540年由倫敦外科醫師與理髮師共同組成的「理髮外科公會」[Company of Barber-Surgeons])。這群看似詭異的盟友其實反映理髮師與外科醫師頗為實際的關聯:兩者都會用到鋒利的器具,且都在顧客身體外部做功夫。 至此,大家對於中世紀的醫療場景或階級意涵,應能掌握大概的輪廓;博學的內科醫師來自學院、為富人服務,都市行會的理髮外科醫師則服務中下階級。這一頁外科史顯然與十八、十九世紀外科醫師描述其豐功偉業的版本相反,不過,這個版本準確度多高呢?首先,你也許注意到了,這個情景大多發生在歐洲北部。作風較獨立、較不受教會控制的義大利、西班牙、南法等地的大學已發展出自己的「理論外科」傳統(theoretical surgery),與德、英「理髮師兼外科醫師」、著重行會實務經驗的體系截然不同。「理論外科」受希臘羅馬與阿拉伯醫藥著作滋養(其中包括蓋倫樹立的外科典範),採用與大學醫學系統相同的「體液法則」(humoral principles);同時也開始建立屬於自己的學術圖書館。約莫1225年,南義的薩萊諾醫學校(Salerno medical school)編纂了班貝格(Bamberg)某匿名外科醫師所寫的著作(亦是目前已知西方最早的外科論文)執行外科手術。 即使在歐洲北部,現存文獻亦顯示內科醫師與外科醫師之間的分野可能是模糊的。英國布里斯托與諾維奇各自成立結合醫學、外科、理髮師的聯合行會,這可能是繁忙的中世紀港口城市因應包羅萬象的臨床工作的結果。同一時間,格洛斯特公爵(Humphrey, Duke of Gloucester)的內科醫師、後來成為牛津大學校長的吉伯特.基默(Gilbert Kymer)帶領一群內外科醫師向倫敦市長請願,希望成立一所掌理倫敦所有醫療實務工作的聯合學院。雖然基默的學院在1423年獲特許成立,卻迅速從歷史中銷聲匿跡;若連同其他類似案例來看,顯然這種「專業領域模糊處理」的方式可能導致內部成員因爭奪優先地位而引發爭端。1210年成立於巴黎的聖科姆學院(College de St Cosme)採取內外科醫師合組學系、共同管理一套融合實際操作與理論教育的學程計畫,授與學生三種層級的證書。然而,在聖科姆成立的最初幾個世紀,學院幾乎被學系成員、巴黎理髮師、外科醫師之間的爭執搞得四分五裂,導火線則是選讀不同學位的學生彼此交惡。就在學院將解剖學納入課程之際(主要由內科醫師主持,但實際執行者是外科醫師),這類衝突終於發展到最高峰;一直到1516年才終於止息。 聖科姆的緊張狀態之所以解除,部分原因或可歸咎於內外科醫師有了共同的敵人:一群不服膺學院與行會體系、恣意執行醫療與手術工作的傢伙。倫敦外科醫師湯瑪斯.蓋爾(Thomas Gale)略帶攻擊性地稱這群人是「公開殺人者」、「粗魯的江湖術士」(rude empirikes)。這群沒有執照的大夫並非各個都如蓋爾描述的那般草菅人命,他們有些只執行單一手術,如摘除尿路結石或清除白內障,而且技術或是不可思議地精良或是極差,但他們提供具實際威脅性的反面教材,讓內外科醫師能進一步主張他們在專業上的正統與權威。克里斯多佛.勞倫斯(Christopher Lawrence)與維維安.紐頓(Vivian Nutton)也認為,由於史學家把焦點放在內外科醫師之間的衝突,以致忽略了聖科姆試圖引導雙方成員將所學與文藝復興人本主義相互連結的方式與努力。喬叟筆下的內科醫師(Doctour of Physik)是「可執行內科醫療與外科手術的人」(另外還懂占星術和「自然魔法」magik naturel);在他1363年完成的《偉大的外科手術》(Chirurgia Magna)一書中,法國外科醫師喬利亞克(Guy de Chauliac)率先以人本主義觀點定義外科醫師:
蓋倫不是也將醫學與外科視為整體臨床醫學的兩大分支嗎?提倡人本主義的外科醫師採用蓋倫在傷口癒合方面的論點,表明「值得讚許的膿液」能將含有毒素的髒血帶出體外,且傷口也不應太快封閉,最好保持開放狀態,讓傷口以「二期癒合」(second intention)、由內而外的方式自行恢復。1563年,蓋爾引用古典時代先賢的理念,以人本主義觀點將外科描述為一門「經年累月的藝術」(long arte):外科技藝需歷經長時間的學習與磨練。醫學之王希波克拉底與蓋倫即為明證。 喬利亞克、蓋爾與當時留下的紀錄,雖然徹底扭轉我們對中世紀及早期現代外科的看法,不過這些秉持人本精神的外科醫師的主張與想法,對病患來說其實意義不大。援引南歐理論外科,這群外科醫師經常描述他們自己坦言未曾執行或未曾親見的手術;這些飽讀書卷、文明有教養的外科醫師,對於自己的技藝似乎有過度吹捧之嫌。不論歐洲北部或南部,大部分的外科醫師就跟他們的前輩一樣,從事日復一日的診療行為,諸如更換傷口敷料、放血、處理皮膚病,既不刺激,做法也相對保守。而截肢、取出結石等現代已不足為奇的手術則相對稀少,通常都是在會導致長期疼痛、永久失能或危及性命的前提下,才可能執行。 所以,當年接受外科醫師診治的真實情況究竟為何呢?其實大多依病患的財富與居住地點而定。外科醫師多半為都市裡的窮人與中產階級服務,治療項目除了常見的外傷,從壞血病、眼疾到腫瘤等兼而有之。當年的外科手術並非每一件都執行迅速、血跡斑斑。病患可能在醫師家待上一個禮拜甚至更久,或在附近旅館租個房間,方便醫師每天換藥或清理難癒的膿瘡、定期引流。外科醫師的名聲(譬如擁有某項特別技術或器械)也反映在病患的選擇上。醫師就跟其他藝匠一樣,也有祖傳祕方或家傳技術,比如西西里島布蘭卡家族(Branca)的隆鼻獨門技術,倫敦錢伯倫家族(Chamberlens)發明的產鉗,或法國柯洛家族(Colot)代代相傳的側面結石取出術等。 翻閱那個時代保存下來的外科病歷簿,即可得到一幅鮮明的印象,揣測當時的外科醫師可能面對哪些棘手外傷:從馬背上跌下來、失火導致嚴重燒傷、磨坊機械或沉重車輪造成的恐怖創傷,以及年輕人最常見的、因打鬥或暴動或戰爭造成的骨折、挫傷或撕裂傷。不過,理髮兼外科醫師的店鋪並非唯一會照料這些傷患的地點。從十二世紀開始,醫院(就和大學一樣是天主教會成立的)也逐漸在全歐各地出現。亨利八世解散修道院之前,光是倫敦就設有兩百多間教會醫院;有些規模小到頂多在禮拜堂擺上幾張病床,再搭配幾名僧侶或修女。其餘如倫敦聖巴托羅謬醫院(St. Bartholomew)、巴黎主宮醫院(Hôtel-Dieu de Paris)、佛羅倫斯新聖母醫院(Sta Maria Nuova)則是規模更大、更有錢、可獨立營運的機構,服務所在的城市。到了十六世紀,負責照顧病患靈魂的教士和照料病患肉體的外科醫師一起合作。 這類照護不僅限於疾病。瑪格麗特.培林(Margaret Pelling)認為,都鐸時代的理髮師兼外科醫師也幫忙打理顧客外貌,因為時下流行的看法是外在的醜陋(如顏面損傷)反映了內在的缺陷。就這層意義來看,理髮師與外科醫師的工作實際上是殊途同歸,切除疣痣或舒緩皮疹或許有其臨床上的意義,但與理容剃鬍、刮除牙斑的目的並無二致。城市居民發現他們的身體也跟靈魂一樣,受到新的社會壓力形塑約束,而外科就跟流行、政治或禮儀一樣,也是回應以下這個惱人現代問題的一種方式:我該以何種形象向世界展示自己?
經年累月的藝術
羅馬天主教「圖爾會議」(Council of Tours)於1163年表明:「教會痛恨血腥。」這份聲明跟憐憫當時遭受嚴重宗教迫害的「卡特里派異端」(Cathar)無關,宗教法庭只會把被定罪的犯人交給世俗統治者執行處決。不過,這份聲明是否也如某些人所稱,可視為中世紀劃分「虔敬的內科醫師」與「滿手血腥的外科醫師」最重要的源頭?就在此刻,把外科視為醫學學問一支的古典看法分崩瓦解;但外科史學家懷疑並反駁,認為外科與醫學分家乃是更廣泛的經濟與智識現狀所致。 十二、十三世紀,歐洲各地紛紛成立大學,其中包括巴黎、牛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