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醫學院「身心醫學」先驅者Herbert Bensou醫生說:
「告別紛擾的生活,請從冥想開始。」
我們窮盡一生追求著幸福,卻不願意停下來想一想幸福到底是什麼,來自哪裡。我們嘲笑想抵達南極而往北走的人,卻沒有發現自己就是在外界尋找內在喜悅的人;我們嘲笑拿著金飯碗四處乞討的乞丐,卻沒有覺察到我們忙碌一生尋找的就在自己的心裡。而「冥想」恰好能夠讓我們從不曾靜止的內心做一個短暫的休憩。
我們的內心被各種錯誤的觀念和目標緊緊地捆綁著,猶如沙漠中負重前行的駱駝,根本無法享受行走帶來的樂趣。我們給一切事物下定義,給一切行為定目標,最後卻在其中失去了方向,迷失了真實的自己。只要我們意識到這一切所帶來的惡果,只要我們終結所有這些錯誤,喜悅也就自然地出現了。只要我們不再為錯誤的觀念與目標所困惑,我們就能一直感受到喜悅了。
現代生活中的人們逐漸的從對物質世界的關注轉移到對精神世界的關注中來,而「冥想」正是他們進行這種轉變的方法之一,也是最奏效、最易行的方法。一位冥想者曾經說:「喜悅就是內心的寧靜與內在的完整感,是在你度過這一天時發出的內在的聲音。」他告訴我們,喜悅是一種發自內在的感受,只要我們的心靜下來,認真體會,我們就能感受到從快樂到喜悅的內心轉變。
作者簡介:
雲中岳
冥想老師,受過榮格心理學與能量心理學教育,擅長壓力管理。
他告訴我們,喜悅是一種發自內在的感受,只要我們的心靜下來,認真體會,我們就能感受到從快樂到喜悅的內心轉變。
章節試閱
【前言】
如果你正在被亞健康的身體困擾;
如果你感到自己疲憊的身心不夠應付工作、生活中的重重挑戰;
如果你感到每天的工作壓得自己透不過氣來;
如果你已經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找不到幸福的感覺;
如果你覺得自己總是被一種莫名其妙的憂鬱侵襲;
如果你覺得自己與他人的人際關係太過緊張;
如果你想在燈紅酒綠的鬧市中找到自己的心靈棲息地;
如果你渴望心想事成;
如果你想要和更高層次的靈魂進行交流;
那麼,你不妨學會去冥想。
說起冥想,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陌生和神秘。冥想原本是宗教活動中的一種修心行為,如禪修、瑜伽、氣功等,但現今已廣泛地被運用在許多心靈活動的課程中。現代人練習的冥想,可以說是一種超越信仰的心靈養生術。
冥想的效果已經被現代科學所證明。美國俄勒岡大學尤金分校教授唐逸遠選取了四十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把這些學生分為兩組,第一組每天堅持冥想二十分鐘,連續做五天;第二組每天只做放鬆訓練。結果顯示,第一組學生在注意力和整體情緒控制方面有了明顯改善,他們曾經存在的焦慮、情緒低落、憤怒和疲勞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許多世界知名人士的成功都有冥想的功勞。美國前副總統高爾、蘋果前CEO賈伯斯、好萊塢知名演員兼導演克林‧伊斯威特,以及日本松下電器創辦人松下幸之助等都是冥想的實踐者和受益者。谷歌、蘋果、雅虎等世界知名企業還將冥想作為公司內重要的員工減壓活動。
冥想是現代人放鬆身心的最有效方式。有一種關於冥想的說法,冥想五分鐘等於熟睡一小時,可見冥想對身心整合的作用之大。冥想不僅效果顯著,並且簡單易學。初次冥想者,只需心情平靜地靜坐五分鐘,就能讓你的大腦和心情得到放鬆。長期堅持冥想,你會驚喜地發現你的身心轉變:擁有健康而美貌的身體、專注而靈動的頭腦、淡定而強大的內心、和諧而穩固的人際關係,能夠輕而易舉地實現內心的願景,對幸福更有覺察力。這樣的自己,你是不是嚮往已久呢?那麼,趕快加入冥想一族吧!
本書不僅有系統地講解了冥想的起源、歷史與本質,更為讀者詳細地介紹了多種能達到不同功效的冥想方法,可謂是一本關於冥想的實用百科全書。值得讀者特別注意的是,如果你本身患有心腦血管等慢性疾病,書中提到的一些冥想練習不適用於你,請你一定要在你的醫生的指導之下進行冥想。
一.冥想,人類古老的修行方式
冥想:人人可以練習的古代隱秘智慧
冥想的起源早於人類的文字記載,甚至可以說,自人類出現以來就有人練習冥想。放眼那些現今仍存在著的最古老的文明,如澳大利亞的土著居民和南、北美洲當地的民族,我們瞭解到,冥想以及其他一些精神修行自古以來都只屬於一小部分人。這些人被挑選出來,經過多年的訓練和考驗,才能領悟到隱秘的智慧,成為部落的精神領袖。
在許多文化中,這種精神修行及其方法只能秘密傳授給那些註定要成為精神領袖的人,這些人要麼是在很小的時候就被選中了,要麼出生在世代傳道的家庭。只是到了近代,隨著世界範圍內的交流越來越廣泛,這種隱秘的智慧才被廣泛傳播開來。
褪去傳統的象徵意義和神秘色彩,其實每種文化裡的冥想方法都驚人的相似。這些技巧無一例外都是幫助冥想者拋棄關於過去、眼前和將來的想法,將注意力轉移到內心感受上來,找尋身心的寧靜。相對的,人體神經系統會轉入一種「萬事大吉」的安寧狀態,大腦電波也從活躍進入沉思。具備了以上條件,就有可能進入冥想的狀態。
在許多傳統中,精神修行者通常居住在特定的住所,如遠離塵世的靜修處或修道院。修行者的生活由兩部分組成:常規的冥想練習與日常的宗教儀式活動。如果修行者無論在「鬧市」還是「山林」都能保持冥想的心態,他就能被派出去傳教佈道,向更多的人傳授冥想的技巧。也有許多精神修行者一旦回到塵世,面臨名利的誘惑或是被追隨者的花言巧語所欺騙,走上了墮落之路,有辱「上師」之名。
自古以來,只有很少數的一部分人被允許進行冥想訓練。在過去,大部分人都是被拒之門外的,特別是婦女(她們被視為男人們的財產)、農奴、農民和體力勞動者(他們實際上是有錢有勢的地主的財產)以及外國人。然而,正是這些被排斥的人群裡產生了一些最偉大的修行者,他們克服重重阻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當今世界,我們很幸運,因為每個人,不論國籍、階級或是性別,都有機會從事這種古代精神傳統的練習。
冥想的源起:跏趺坐上的修行方式
美國知名的經濟類雜誌《商業週刊》曾報導: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懂得了煩惱是影響業務效率的罪魁禍首,冥想被看作是提高員工士氣的重要手段,而透過冥想教育,許多經營者都不約而同地察覺到,公司員工的決斷力和溝通能力都大有提高。那麼,被眾多知名企業作為員工最佳放鬆方式的冥想是怎麼來的呢?
有一種說法是冥想與宇宙的起源有關。宇宙本質上只有意識、能量和虛空,所以宇宙也是意識和能量的混合體。和宇宙源頭一樣,本質上,人體也是意識加能量,所以說人體是一個小宇宙,指揮人體的是人的意識,而不是大腦。意識具有無限創造力,激發意識能量需要自我調整,而自我調整的秘密其實很簡單,就是「平心靜氣」,這就有了冥想。
另一種關於冥想的源起說法是,冥想最早是來源於佛教與印度教的精神訓練,古印度的高僧們為了追尋精神世界的昇華,獨居山林,遠離喧囂,靜坐冥想。
據說,佛教是由悉達多‧喬達摩王子創立的,他原本是一個印度王子,出生於西元前五六○年。當他看到宮殿門口的窮苦人民飽受苦難時,他拋棄了奢華的宮廷生活。佛祖練習最嚴厲的苦行試圖達到「覺悟」(enlightenment)狀態,可是透過冥想他悟出「適度中庸」才是最好的精神之途。為了將大眾從當時印度神職人員強加的約束和禮教中解脫出來,悉達多‧喬達摩開始宣揚一種基於對萬物的愛與尊重之上的新的宗教。
悉達多‧喬達摩出身顯赫,生活富裕,但是這並不能遮掩住他內心對人性的思索,他對人人都需面對的生老病死感到恐懼。因此他決定放棄畢生所學和財富,離開家庭和朋友,做一個依靠他人慈善施捨過活的貧窮乞丐,並開始探索人的精神世界。在此過程中,他實踐了禁慾主義。但是,由此帶來的卻是健康狀況的每況愈下,最後他認識到極端的做法並不能達到自我覺醒。
悉達多‧喬達摩開創了冥想,即「適度中庸」。一次旅行途中,他聽到同船上的一位音樂家教導學生說,要想演奏出完美的音樂,琴弦不能太鬆也不能太緊。由此,悉達多‧喬達摩受到啟發,悟出「適度中庸」的道理。
在菩提迦耶,喬達摩坐在無花果樹下冥想,就是在這裡他獲得了自我覺醒並得到啟迪。在這之後,他的教義得到迅速擴大。
冥想與佛教禪宗:冥想的禪宗淵源
禪與佛教本是一體,在佛教代代延續的過程中,由於不同的傳承而逐漸衍生出佛教的各部派,禪宗是其中一支,但這並不意味著禪宗只傳承了佛法的一部分。事實上,佛法似海,萬千河流從此出,又奔流至此,這一滴海水和那一滴海水的不同實際上很難區分。禪宗出自佛教,本質上又歸於佛教,它所傳承下來的,是整體的佛教。
禪,譯自梵文Dhya na(迪亞那)或Jha na(禪那),意思是指一種精神的集中、有層次的冥想。就是修習者的意念專注在一種特定的對象上,排除外在的干擾,摒棄外在的誘惑,讓自己的內心獲得自由和解脫。因而,可以說,禪其實就是冥想。
禪是一種精神上的修行方式。禪宗重在「修心」、「見性」,主張以禪定進行佛教義理的修習,但其修行的形式不僅僅是靜坐凝心。印度的禪宗希望修行者能夠透過集中精神進入入定的狀態,從而拋卻煩惱與妄念,獲得解脫。印度的禪學大師們還為信徒指引了很多禪定的技巧與法門。其中很重要的一種方法是僧稠大師常常用來教導他人的「四念處」,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另外,透過打坐、誦讀、懺悔等方式都可以進入禪定的狀態,但是實現精神上的修行並不一定要求人必須執著於這種外在的形式。
馬祖道一出家時年紀尚幼,他一心想透過坐定而得佛法,於是整日在寺中坐禪,既不外出,也不接待來訪者。懷讓禪師聽說此事後就找到道一,問他終日坐禪究竟為了什麼。
道一說:「為了成佛而坐禪。」
懷讓禪師二話不說,撿起一塊磚頭開始專心致志的在地上磨了起來。
過了許久,道一終於忍不住說出了心中的困惑:「你在這裡磨磚做什麼呢?」
懷讓禪師說:「做鏡子。」
道一忍不住笑說:「磨磚怎麼能做鏡子呢?」
懷讓禪師盯著道一的雙眼,反問說:「坐禪怎麼能成佛呢?」
道一頓悟。
坐禪只是一種進入禪定的途徑,假使只為坐禪而坐禪,即使枯坐成骨,心不曾抵達禪的深處,成佛的願望也不過是空夢一場。
禪既是一種精神上的休息,也是一種不可言喻的智慧。禪開人心智,助人成長,使人感悟到世界的和諧,心境的清澈,生命的圓融。一旦你能夠放下所有對於觀念的執著,放下生老病死、悲歡離合,那麼就能夠得到佛陀的真正智慧,也就達到禪的最高境界了。
雖然心念就像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意識的溪流,仍能透過坐禪培養自己意念的安定、專一,達到「止」的狀態。佛教曰:「因定生慧」,禪定不僅能協調身心,使人在入定中沉靜心靈,在觀想時更直觀地把握宇宙人心的奧秘。
禪修在藏文中的意思是「熟悉」,指這時心念中常出現最熟悉的東西。禪修的實質就是冥想,即心靈處於持續的無間斷的平靜狀態,感覺自心本性就像天空一般澄澈空明。禪修屬於心神意識的活動,它的最終目標是要喚醒意識當中幽微玄妙的層面,使修行者獲得對於事物直接而直覺式的覺察力,即證悟之境地。但禪修並非要人做白日夢式的冥想,使其從眼前現實中逃避開來,而是在沉思冥想中直覺宇宙的本體實相,瞬間頓悟達到「梵我合一」、「物我交融」的境界。
禪和冥想都是智慧的,它們既存在於人的內心,又存在於一切外在之中。世間法就是佛法,一切現象中皆有禪機。一粒沙中看世界,一朵野花見天堂,處處有佛法,事事含禪機。禪不可說,要以心感悟,禪無形跡,要牢牢把握,從大千世界中發現禪的真諦,從自然天地中感悟禪的清澄,從心靈深處體驗禪的圓融。只要有一顆孩童般單純的心靈,有一雙敏銳發現的眼睛,就能夠在自然天地、世間百態中發現真正的禪。
冥想與西藏密宗:宗教儀式上的幻想
西藏密宗的修持者會在平時進行各種修煉以讓意識昇華,因為他認為任何人都能透過修煉,得到更高的精神轉換,最終成佛。他們的修行儀式中有「三密加持」,三密,即身密、口密、心密。身密指透過手勢、坐姿、修氣等方法來召喚神靈的到來。口密指念誦咒語或真言,使心意純淨與安寧。心密指透過意念觀想,使自己達到入定狀態。身(肉體)、口(言語)、意(心靈)這三個層面被認為是影響人類生命的三個因素。
而「三密加持」具體的方法是:設下壇城、供養神佛,經大宗師或上師誦咒、灌頂,修持者要做的就是身、口、意三密相應,就能即身成佛,直接體驗和領悟「永恆真理」。聲音(口密)或想像(意密)的冥想方式即來自密宗。
西藏密宗的修持者會運用各式各樣的冥想方法,控制心意,讓心靈平靜,培養專注的意志力和知覺,這種方法被稱之為「心觀」。在心觀時,修持者需要充分利用想像力,在頭腦中構想各式各樣的精神意象,比如花朵、光芒、煙霧等等,用這些精神意象來對應諸如寂靜、美麗、恐怖的密宗神的形象,讓自己受到眾神精神上的引導,與他們密切結合,完成修行的過程。每個神的氣質、外形等不一樣,禪定者按他們的需要被賦予不同的神,修行時將注意力集中深度專注於其在心中所創造的神的意象上,並讓心中神的形象越來越清晰、越來越真實,這樣,修持者就會產生出「我即是佛」的神聖感。
冥想或心觀的關鍵都在於與「神」合一。冥想者在冥想時,他們的自我和他們的淺層意識被摒棄,被更高的神的意識所取代。西方煉金術也認為在自然界的一切存在物中,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無處不在的「生命起因」在起作用,它作為世界本源的「宇宙神靈」,以獨特而永恆的方式推動每個存在的個體。在這個偉大而秘密的「自然法則」之下,人們透過冥想,感應天體大宇宙和自身小宇宙之間的微妙聯繫,就會處於充滿神靈的狀態。冥想的最終結果和密宗心觀修持一樣,能讓心靈從冥想時所見的幻象中獲得超驗的智慧,達到徹悟。
冥想與基督教:修道院中的獨自沉思
基督教,作為我們所知的世界性宗教,在其修道院生活傳統中就有虔誠的沉思,修道士和修女會進入修道院過禁慾的隱居生活(禁食和獨身生活),每天他們會禱告幾個小時。獨自沉思是冥想的形式之一。
「默想」(meditation)這個名詞,在舊約的詩歌與智慧書中最常被提及。詩篇和箴言不只提到默想,它們本身就是一種默想的成品。《聖經》中有幾處提到過默想。
「天將晚,以撒出來在田間默想,舉目一看,見來了些駱駝。」
「到了正午,以利亞嬉笑他們,說:『大聲求告吧!因為他是神,他或默想或走到一邊,或行路,或睡覺,你們當叫醒他。』」
「我的心在我裡面發熱;我默想的時候,火就燒起,我便用舌頭說話。」
「我要默想你的訓詞,看重你的道路。」
「再者,傳道者因有智慧,仍將知識教訓眾人;又默想,又考查,又陳說許多箴言。」
基督教徒認為,對聖經的默想,對於靈命的成長極為重要。藉著這個過程,基督徒可應用、吸收真理,並將之內在化,隨而在我們每日生活中成為實踐的原則。正如我們進食天然食物,消化系統將之吸收,我們同樣也藉著默想的過程,把神的話語吸取到我們的思想中,從而我們的心靈便吸收了屬靈的食糧,將之轉化為屬靈的信心與力量,以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把聖經的原則實質地表現出來。
冥想在古埃及:追隨先人的腳步
幾千年前,人類就有了正式練習類似冥想的記錄,那時候的冥想練習者主要是高層次的賢哲。古文明的政權形式是神權統治,神職人員或祭司也是統治者。在古埃及人和古希臘人之中,進行神權統治的是法老、高級男祭司和女祭司。
在埃及文明之中,雖然沒有廣泛的、正式的關於冥想的實踐紀錄,但是眾所周知,埃及人十分注重夢的重要性和夢境所包含的預兆。古埃及有許多叫席拉普姆的寺廟,人們在這座寺廟中,嘗試把夢想變為現實,被埃及人稱為「孵夢」。孵夢之人睡在寺廟裡,期待做一個能預示未來的夢,然後請教聖賢或教士幫他解夢。孵夢之夜,孵夢的人會舉行預備儀式,包括齋戒、沐浴、塗油禮以及祈禱。其中,祈禱本身就是一種冥想的形式。
無獨有偶,希臘也有孵夢的預備儀式。希臘人更注重孵夢的醫療作用,他們透過睡眠召喚睡神修普諾斯和夢神墨菲斯。
冥想在古印度:瑜伽體系中的冥想
印度教有許多靈性實踐的方法,冥想就是其中之一,並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在不同的印度教派別,有看待冥想的不同眼光。有些把冥想視為一種技巧,有些把冥想視為一種奉獻愛的方式,有些把冥想當做一種精神崇拜。運用冥想最廣泛的就是瑜伽。
古老的《瑜伽經》記載了「八支分法」,也就是修行瑜伽的八個階段。這八個階段分別是:
1‧禁制
是對外在身、口、意的控制,需要修行者遵守以下五種道德規範:不殺生、不妄語、不貪、不盜、不淫,簡單地說就是在日常的生活當中,我們的思想、行為、語言應以慈悲為懷,併合於中道。
2‧勸制
是對內在心靈的控制,包括清靜、滿足、苦行、學習經典和敬神。
3‧調身
是讓肢體保持平穩、寧靜的技巧。瑜伽的姿勢大部分都是模仿動作的動作,除了能夠給予身體的刺激,更能達到安定身心的功效。
4‧調息
是控制呼吸的方法。瑜伽表現認為,我們的呼吸是宇宙能量的一部分,調息就是要控制生命的能量。瑜伽認為人類得以生存是因宇宙中充滿活力的命素,此種命素存在於空氣、水、食物、日光中,人類吸收此命素而產生能量。只要學習瑜伽呼吸原理及健康的飲食方法,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5‧制感
通常意識心靈的活動藉由感官而產生情緒,同時也將影響到內在心靈的意識。因此,必須將往外的心念從外在的世界收回到心靈內在的專注。
6‧專注
讓心念專注到一處。把注意力集中到一個對象上,這個對象可能是外在的也可能是內在的。
7‧冥想
當你能夠毫不費力的持續專注,冥想就開始了。集中心靈而達到無念、無想、無心的狀態,進入「空」的境界。
8‧入定
即身心統一、心物合一的入定狀態,是意識覺悟的最高精神境界。
如果我們怒火焚心、貪慾滋生、心煩氣躁、呼吸不順、壓力過大,或者受外物刺激而心生雜念使得心神不寧,那麼在這種狀態下是肯定無法集中精力進行冥想放鬆的。此時可以嘗試進行瑜伽「八支」練習,前二支分別透過道德戒律來加強對他人的尊重和關愛,透過自律淨化來關愛自身。緊接著是舒適、穩定的體位法來為冥想做準備,用呼吸控制來平衡和增強體內能量,最後進行的是放鬆式感官內斂。完成上述的動作之後,則轉入後三支,即內支練習,包括專注、冥想、入定。
瑜伽中的冥想對象
瑜伽體系認為,物質世界和心意世界有相似性,並不是兩個不同的世界。因為物質事實上也是從心意進化而來。當心意的真實本性被知曉,它就再也不會迷惑自我。只有自我才會散發出它本有的光輝,而冥想被當做獲取這種知識的技巧。這種技巧裡,意志力扮演一個不容忽視的角色。透過對意志的鍛鍊,可以使心意有意識地和從容地培養出一種單一的思想,排除所有其他思想。
透過認識內在的自我,也就是純意識來停止所有的痛苦,這就是冥想的目的。瑜伽體系認為無明是痛苦的根源,它迷惑了自我,使自我糾纏在物質世界。這種糾纏是心意的本質,可以透過實在的知識,斬斷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對自我的糾纏。
冥想集中於一個單一的對象,透過專注認識一個對象的真正本性,進而揭開那個對象的真正本性。因為只有瞭解了一個事物,才能控制它。又因為所有事物都是由同一種心質構成的,所以透過認識一個對象的真正本性,可以使人明白宇宙中所有對象的真實本性。
無論是具體的還是抽象事物,比如一幅圖像或一個符號;一個詞或者一種觀念,一個神的形象或者是一個人,在專注和冥想的練習中,都可以成為選擇的對象或理想。《瑜伽經》中提到了這些可以成為冥想的對象:
1、可以提升靈性的所有事物。這樣的事物可以是一種思想,某些場景,一塊地方或者任何可以引起心意集中的事物。因為如果心意能夠集中在某一對象上,那麼它也可以集中在其他對象上。
2、夢的經驗或者深眠經驗。無論是關於聖人或神聖象徵的夢,或者是一種深眠中的喜悅狀態,都可以在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夢中,由於對外在世界的感知關閉了,因而頭腦中的各種思想都會變得逼真。一般來說,人會透過三種方式來冥想這樣的逼真:第一,透過冥想一個記憶中的夢,並持續維持這種冥想的狀態;第二,透過建立一個冥想對象的精神圖像,並且想像它是真實的;第三,透過專注任何提升靈性之夢的體驗。
另外,無夢的睡眠狀態使外在與內在的感知都變得模糊,是一種被劫的意識。這種被動的「我—意識」也可以成為冥想的狀態。
3、古代的知微者曾說,超越了所有悲傷的光輝絢麗之光是靈性意識之光,它在內心的隱蔽處閃耀。冥想者可以在心中想像無邊際的、透明仿如天空般的光芒,然後想到自我就在光芒之中。
4、聖人的心總是平靜的,而且它能使人感到有吸引力,也會使人有信仰,因為這是不被激情和執著所束縛的被照亮的靈魂之心。集中在這樣一種心上的心意,也能夠專注在平靜之中。
冥想與中國傳統文化:詩意禪趣的冥想氛圍
有人這樣評價中國傳統文化:重感情,輕理性;重冥想,輕現實。中國古典文化中的詩意禪趣也追求空寂的冥想氛圍。
空寂本是佛教語。說的是事物了無自性,本無生滅。世界清淨無垢,也是禪的心靈世界。眾所周知,禪坐能幫助人安定心神、集中心思。禪強調的是空和無,這與冥想追求的至境是一致的。達到至境,思想往往玄之又玄,徹悟了然,空明通透,這裡的空就是「空寂」。
空是沒有雜念,除去一切概念;寂是寂靜,不僅是外在空間的靜,也指心靈上的靜,甚至於帶點淒涼味道。明代王守仁在《大學問》中談到空寂時說:「蓋昔之人固有欲明其明德者矣,然惟不知止於至善,而騖其私心於過高,是以失之虛罔、空寂,而無有乎家國、天下之施。」
當人從空寂之中體察萬物,眼前就沒有了物的概念,走出習慣性的觀察視野,拒絕從前執著的詮釋,真正看到事物的本來面貌。於空性中重新看待這些「概念化」的事物,這種方式就是冥想。冥想不僅是對外的,還是最佳的反觀自省的方式。
然而冥想達到的空寂絕不是思想的又一產物,思想有界限,但冥想的心無界限。在冥想中,「個人」不復存在,存在的只是空寂、超脫以及非凡的愛。不論中國古詩還是日本俳句,都追求這樣的境界。在空寂之中收穫純粹的平靜,在徹底的平靜中得到純然的觀照。
空寂是一種深刻的宗教情懷。中國的禪宗偏愛空寂的意象,禪詩、禪畫皆追求空、靜、幽、寂、深的境界,忘記塵世的浮躁繁華,遠離世俗的喧囂熱鬧,在澄明的幽深之境,收穫一顆平常心,沉浸於超然物外的生命狀態。中國的傳統美學尤其追求這種感悟式的思維方式。透過直覺感受,經由冥想最終和自然之道合二為一,再透過賦比興等藝術手段,將主體的感受抒發出來。最終,呈現在世人眼前的就是審美意蘊和感性情思並存的藝術佳品。
冥想與《易經》:讓心靈遵從宇宙秩序
《易經》也稱《周易》或《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是中國最古老的占卜術原著,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一部經典,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據說是由伏羲的言論加以總結與修改概括而來的。中國人一提起《易經》就容易聯想到八卦和算命,似乎認為學了《易經》的人,就能上天下地,無所不知。更有人對其極盡褒揚,說:「《易經》是經典中之經典,哲學中之哲學,智慧中之智慧」。
我國古代用陰陽八卦從自然和精神兩方面來概括宇宙秩序,陰陽八卦就是出自於《易經》,是古人長期思索天地後「觀物取象」的產物。所謂的觀物取象,先來解釋「觀」,觀物既不能局限於一個固定的角度,也不能局限於一個孤立的事物。既要「仰觀」,又要「俯察」,既觀於大,又觀於小,既觀於遠,又觀於近。只有這樣,才能把握天地之道,萬物之情。要做到仰者觀象於天,俯者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並且這種觀察並不是淺層次的用眼睛去看,而是以視覺方式通達宇宙之本體,透過觀象領悟萬物表象之下的深層蘊涵,再把觀察領悟到的事物用符號來表示,這種符號就是古人對宇宙秩序的認識。
關於「象」,《易經》解釋:「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指幽深複雜的事理)而擬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由此看來,「象」具有雙重意義—既誕生於聖人對天下幽深之「道」(宇宙秩序)的發現,又是道之具體形象,這和冥想行為中凝神觀照所見的「象」是一個性質的,即它們都是主觀創造的視覺化的圖像,這些形象雖然簡單,其中包含的智慧卻是宇宙間最深刻的道理。「象」的產生,既是一個認識過程,又是一個創造過程。「觀」是對外界物象的直接觀察,直接感受。「取」是在「觀」的基礎上的提煉、概括、創造。「觀」和「取」都離不開「象」。
陰陽八卦作為古人心中宇宙秩序的符號,就是幾千年前華夏聖賢對世界冥想的象。凡進行深刻冥想時所見的幻「象」俱能反映自己心靈及心靈的秩序。
冥想與密法治療:冥想是靈異治療的一種手段
古往今來,無論是原始巫術還是精神治療法,所產生的奇蹟案例無數,大多數人都相信神秘治療術的存在。與冥想有關的治療術也讓許多人免受疾病之苦。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些與冥想有關的治療術。
1‧自然養生冥想療法
這是一種讓身體接近自然規律的冥想法。冥想者要做的很簡單:
身體放鬆,調整呼吸,讓呼吸完成平穩,吃當季的食物,平衡身體陰陽,內心不強求任何東西,做到順應天然的想法,定期與大自然進行溝通,可以根據身體情況選擇一僻靜處不受干擾地進行冥想。這種自然養生冥想法可以作為醫藥治療的輔助治療,從而加快身體康復的進程。
2‧冥想心靈粒子
一些身心靈導師認為,在心靈活動與現象當中存在一種肉眼看不見的「能量粒子」,這些能量粒子帶有人類心靈的訊息,會聽從指揮,也會去產生特定的作用。每個人擁有的心靈粒子都迥然不同,存在著數量與精純度等差別。冥想很多心靈粒子向身上聚集,能夠增強自身能量,達到療癒疾病的作用。
3‧冥想五芒星
五芒星的五個頂點都代表不同的元素,分別是地、水、火、風及象徵人類精神力量的第五元素,而五芒星亦是在魔法中是常被使用的符號,因為其整體一看就像一個人的身體,最頂一點為頭部,其餘為四肢。在聖經中,人是被創造者,而五芒星也含有被創造之意,這就和四元素及人體相對應。當頂點指向天時,那便代表聖力。五芒星(Pentacle)在古埃及被做為冥界子宮的符號,而在古代巴比倫則被作為戰爭女神伊修塔爾的孿生姐姐尼斐提斯(冥界女神)的符號。在希臘神話中,五芒星是大地女神Kore的象徵。五芒星被做為守護符和治療傷病的符號,因而冥想它時能帶來讓生命力回歸人體的幻覺,喚回生命活力。
4‧星象學療法
人體和宇宙磁場存在互動密切關係,星體的移動影響著宇宙和人類的磁場,因此,在進行冥想治癒的時候,我們要依據星象學來安排療程。我們可以冥想星體移動方式或星象改變軌跡,從宇宙中汲取強大能量氣流。
冥想與心理學:從潛意識解析冥想
心理學範疇的冥想有自己的理論基礎,也就是潛意識理論。心理學冥想從人的潛意識,深層次的解釋冥想,尤其注重冥想對心理治療的功效。人類原本具備卻忘了使用的能力,這種能力我們稱為「潛力」,也就是存在但未被開發與利用的能力。潛能的動力深藏在我們的深層意識當中,也就是我們的潛意識。
曾經有一個人,找一個著名的算命大師看手相,算命大師預示這個人將窮困一生:他不但事業無成,且將英年早逝。這成了他潛意識中一片無法抹去的陰影。他就在這個陰影之中生活了三十年,情緒低迷、意志消沉,整天都在恐懼和擔憂之中度過,像等待死亡一樣。有一天,他抱著最後的一線希望,到醫院將手掌心的紋路做了一番手術,改成所謂的上上等的手相。從那以後,他的心中想的不再是以前那個令他恐懼的手相,而是這個能讓他富裕、長壽的掌紋。他心底的潛力終於因為心態的轉變而被激發出來,從此,他變得樂觀積極。雖然生活中還是遇到很多挫折,但是他始終懷抱著他今生一定會有所做為的信念,沒有放棄奮鬥,終於在他堅持不懈的努力下,他開始獲得一點一滴的成功,最終成為當地的一名富人,直至耄耋之年才安然去世。
類似這種潛藏在我們一般意識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就是潛意識。它是人固有的一種本能,是人追求滿足、享受和幸福的一種動力,更多的時候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
潛意識是潛藏在人們一般意識下面的神奇力量,是人的深層意識,它所反映的是人們對未知世界的朦朧狀態以及對生存世界、未知世界的模糊感知。每一個人都具備潛意識的存在,只是過去並沒有這種體認。要進入潛意識狀態去思索,首先要做到身心寧靜,心靜才能閉目冥想。
冥想可以加強意識,意識驅散無意識,強烈的意識可以發覺並驅散潛意識。冥想能引發某種潛意識,但也不能把冥想理解成潛意識。冥想滲透到潛意識中的遠離就是透過直覺、感知超視力或是超聽力,或是來自他人、自然等各種資訊,對人的意識產生影響,幫助意識做出判斷抑或深層次的分析。
如果將人類的整個意識比喻成一座冰山的話,那麼浮出水面的部分就是屬於顯意識的範圍,約佔意識的五%,換句話說,九五%隱藏在冰山底下的意識就是屬於潛意識的力量。潛意識大師摩菲博士說過:「我們要不斷地用充滿希望與期待的話,來與潛意識交談,於是潛意識就會讓你的生活狀況變得更明朗,讓你的希望和期待實現」。潛意識顯示的是冥想者本來的自性,冥想是意念和意境的結合。
二.探究冥想的本質
冥想就是「心注一處」:對任何事物的深度專注
人們通常認為,冥想乃是宗教活動中的一種修心行為,如瑜伽、氣功、禪修、太極、靜坐冥想等,這些都是冥想的形式。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都專注於一件事物上,而這一事物可以是動作、姿勢、呼吸、同情心、愛和善良等。總之,冥想就是一種專注,是在專注狀態下的一種運動。
冥想,其實就是對任何事物的深度專注。在某種意義上,每個人都冥想過。專注不僅對生存,而且對任何行業中的成功都是必不可少的。正是透過專注的力量,我們能夠做、能夠聽、能夠理解任何事物。不管我們是科學家還是藝術家,白領還是藍領,公司老總還是打工一族,我們都必須專注心意,以便達到我們的目標:射手必須專注於靶子;釣魚者必須專注於浮標;演說者必須專注於談論的主題;音樂家必須專注於樂曲;舞蹈者必須專注於舞蹈動作。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每個人都體驗過冥想。
由此可見,冥想隱藏在生活中的細節上,當我們在一個小時的時間裡全神貫注地讀同一本書,就是在冥想了。如果我們只想摘取其中的某個片段或者幾句話,截取並抄下幾個概念,那就不是冥想。冥想是用所有的注意力,整體而非局部地覺察每一件事。
冥想需要的「專注」和我們常說的「專注」也是有區別的。我們所謂的專注其實是思想的一種發明,專注之中永遠有一個「你」在那裡進行覺察。在學校裡,老師總是告訴我們要專注在書本上。於是我們學會了專注,並開始試圖排除其他的念頭,阻止自己往窗外看。所以,這樣的專注之中一定有抗拒的成分,並且它將巨大的生命力縮小成了一個小小的點。但冥想中的專注是一種全觀,即一種沒有選擇的覺知,裡面匯聚了我們所有的能量。誠如印度心靈導師克里希那穆提對專注的歸納:「專注意味著不僅要用耳朵去聽,而且用心去聽。專注還意味著去愛、去觀察,不僅用眼睛,而且還要用心。專注還意味著學習。觀察、傾聽、學習,這三者都是專注的內涵。」
我們一旦進入全觀的覺知狀態,自我感就不見了。由此可知,冥想匯集的能量不是由衝突的思想製造出來,而是當衝突徹底停止之後所產生的。也就是說,真正處於冥想運動的心是精進不懈的,也充滿著關懷、警覺性而又富有觀察力,在那份觀察力之中還蘊涵著熱情與慈悲。如果我們只知道專注於選擇、執著和排斥,是不可能有這份覺察的。
我們更需要認識到:專注的覺察並非個人所有,它需要人們擁有整體的思維。當觀察者作為中心,從那個中心開始去關注周圍事物並施加決定性影響時,便是個人因素潛入到了觀察裡,即觀察中帶有思想的存在,而思想植根於逝去的昨日,它總是讓頭腦混沌不清,因此他所觀察到的都是破碎的、有限的。而冥想中的專注無邊無際,它屬於澄明清醒的狀態,一切思想都被排除在外,是沉浸在真理狂喜中的一種運動。
儘管冥想看起來很玄妙,其實很簡單,如果我們學著觀察自己,觀察自己走路的姿態、吃東西的方式、談話的內容,觀察自己如何閒聊、憎恨、嫉妒等,如果我們能覺察這所有的一切,而不加選擇,這就是冥想了。
冥想就是「泯滅思維」:體會放空的美妙
冥,就是泯滅;想,就是你的思維、思慮;冥想就是把你要想的念頭、思慮給去掉,找到感知。東方的許多古老的修身方法有著無法解釋的奇特效力,其中冥想就是一種利用「意識停止」來調整身心的修身方法。
如同身體的健康,心靈的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每天留一點時間、一個空間給自己的心靈冥想,讓自己整理紛亂的思緒,暫時忘卻工作、忘卻煩惱,讓自己進入到一種全新的忘我境界中。
冥想過程中的腦波會變得安定,心情逐漸變得平和,全身肌肉變得放鬆,而體內激素的分泌越來越活躍,因此人體的免疫力會逐漸加強,對細菌的殺菌力和抵抗力也會提高。還有,冥想過程中我們會不知不覺地改善平時不好的性格和行為,讓自己更客觀和安定,而且記憶力、思考力、創造力都會有所提高。成功的冥想能夠清除腦子裡所有分散精神的東西,包括緊張、不舒服、煩惱、疼痛和恐懼的根源。冥想的支持者說,長久的冥想能夠產生更高的警覺,更有效的心智,更敏感的知覺。有些人說他們從冥想得到很深的感應和心靈的成長。
冥想是一種感受,是由心靈的作用去影響身體,使其得到益處的健康生活方式,是一種對生命「悟」的過程!
冥想,並非坐在一個地方才能冥想,也不一定需要閉上眼睛。冥想,是一種境界,而不是一種方式。將身體安頓於一種平穩、寧靜、舒適的姿勢之中,誠實自己的意念,然後將意識集中導向無限的本體之中。聆聽身、心的竊竊私語,就能使你自己瞭解你體內發生的事情。
在冥想期間,人們也許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並調節呼吸,採取某些身體姿勢(瑜伽姿勢),使外部刺激減至最小,產生特定的心理表象,或什麼都不想。你可暫時在白天裡不得不把感官暴露在各種刺激中解脫出來,脫離其所處的環境,避免情緒和感覺的影響,使自己的注意力轉向體內。把自己的心態與現實結合起來冥想。
一個人在這個時候想的東西,或許可以讓一個人品味出人生、生活的真諦。在這樣做的過程中,可使人處於一種平和、領悟、安詳的境界。
冥想就是充分緩解身體和心靈的緊張,沒有任何感情波動,靜靜觀察心靈深處的變化,繼而感知變化,讓自己完全進入到一種忘我的境界,深切感受到心靈深處的平和與安定。冥想的第一階段是將心靈集中到一處,讓自己保持鎮定狀態,不為外界的刺激而動搖,持續進行著心靈深處的冥動。第二階段是心靈逐漸變得平穩,繼而感受到純粹和明朗。最後,心靈完全失去主觀與客觀的對立感,進入渾然忘我的真空狀態,和宇宙合而為一。
冥想所需時間不長,對場地也沒有太多特別要求,正是適合都市上班族的身心修養方法。
冥想就是「控制心意」:讓心意不受慾望之波攪動
人的心意以其不安而聞名。在《薄伽梵歌》中,用了「不安、狂暴、強大和頑強」這四個詞來描述人的心意。斯瓦米•維韋卡南達曾把不安的心意比做猴子,猴子不僅沉迷在慾望裡無法自拔,同時又被嫉妒和驕傲所侵襲。而商羯羅則把它比做老虎:「在感官享樂的森林地帶,潛行著一隻大老虎,叫心意。它阻止渴望解脫的善良之人去那裡。」古老的諺語還曾把被感官享樂所俘獲的心意比做成一頭發瘋的大象。
上述種種,無一例外地都顯示出不安的心意就像怪獸,讓原本平靜美好的生活變成夢魘。所以,不被控制的心意是我們最痛恨的敵人。但是,心意並非不可控制的。一旦將其控制,它將成為我們最好的幫手和最可信賴的朋友,能夠有力地幫助我們維護生活的平靜和快樂。而冥想,正是「控制心意」的好方法。
很多人覺得心意不被控制也沒什麼大不了,這種理解是錯誤的。因為縱容心中出現的任何慾望,達不到預想中的目的,反而會導致更大的不安和暴躁。有的人雖然意識到控制心意的重要性,但他們覺得透過自我折磨和禁慾,或者改變我們的環境,心意就能轉變了,這些方法都是徒勞的。因為前者只是壓制慾望,將它們趕到了地下。而後者忘記了心意以及其習性會一直跟隨著我們這重要的一點。所以,唯一控制心意的方法,就是《薄伽梵歌》裡所指出的:透過控制和規範來面對它。
這種控制的邏輯是強制性的。如果我們放任慾望和夢想如雜草在心裡密集成長,那麼我們永遠不會實現自我;如果我們不清除情緒上的瘋狂和衝動,那麼寧靜絕不會待在我們身邊。所以,除非我們控制了慾望、控制了情緒、控制了心意,否則沒有真正的寧靜和實現可談。而只有透過冥想,才能得到我們內在的存在之核心—自我的指導,否則,我們的控制永遠是失敗的。
不安的心意如同湖泊,不斷受到慾望—風的攪動,創造出與本性不同的思想波。而由於慾望的不斷攪動,真正的心意與自我只能沉睡在湖底,得不到釋放,無法被感知。當我們與數不清的思想波相對,透過不間斷的、重複的冥想實踐,有意識地去培養一種單純的思想時,它就會發展成一股巨大的波,吞併所有不同的小漣波,讓心意變得透明和寧靜。而冥想的專注,可以培養這種單純的思想波。所以才有冥想思想學,培養的是一種單純的思想這種說法。
正如我們需要每天睡覺以使身體得到休息並恢復精神一樣,對靈魂來說,冥想也是一種自然的需要。但是,雖然身體能在睡眠中得到休息,但心意並不能。在睡眠的過程中,心意依然保持著活躍。撤回和回應、冥想和行動是健康生活的兩種節奏,這兩種節奏一旦被打破,生活則將誤入歧途。心意如果得不到休息,脫離不了活動,它會選擇退回到寂靜中去,會變得更加不安。並且,一個疲憊的心意只能陷入舊思想和行為的泥淖,不斷地重複和模仿,而充滿活力的心意則能達到新的意識高度,在面對生活挑戰時,也能找到新的方法。
而冥想能使心意得到休息、恢復精神,是撤回心意的一種方法。這樣的撤回可以稱為自我不依附。這一自我不依附賦予一個人以創造性,並使他充滿生命活力。它即使不依附感知能力—它能夠增進心意,也可以產生清晰的自我感知。對一個人是誰以及被要求做什麼,能夠有清晰的看法,這有助於維護生活的平衡。
冥想就是「與神對話」:與神聖者合而為一
什麼是冥想?冥想是一門意境藝術,從嚴格意義上講是一種感覺範疇的理念,只有個體透過實際體驗才可以真正理解。也有人說,冥想意味著達到使心意充滿神覺的境地,在冥想中能夠達到與神對話的境界。其實,在我們這個年代,心意是很容易受到波動:親情、愛情、友情帶給我們的喜與憂;學習、工作、升遷降職帶給我們的躁動;還有那不可抗拒的生老病死引起的恐慌……而冥想簡單地說就是停止意識以外的一切活動,達到「忘我之境」的一種心靈自律行為。是意識在十分清醒的狀態下,讓潛意識的活動更加敏銳與活躍。
日本作家大川隆法在他的書《冥想的奧秘》中對冥想的本質做了如下闡述:
「『冥想』這個詞語雖寫為閉目而思(日語冥想寫為『瞑想』),意如其字,冥想就是隔斷三次元世界,開始與遠離這個世界的靈界、實在界進行交流。冥想就是這種方法。
生活在地上界的人,背負著巨大的不利條件。那就是當靈魂宿於肉體時,人們傾向於忘記原來世界的模樣,忘記自己原本是靈。對於這樣的人,神大發慈悲,賜予他們與實在界互通訊息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調節內心。冥想就是其中一種有效的方法。歸根結底,冥想是什麼呢?冥想的主要著眼點就是:如何調整內心,如何調整心的波動與波長。
為了能夠釋放波動,首先準備階段有呼吸法。靜靜的重複呼吸,調整身體的節奏,透過調整身體來調整心的節奏,然後讓心的波動飛向那靜寂的世界、飛向那廣闊而無限的世界,展翅翱翔;這就是冥想的本質。」
也就是說,如果用一句話定義冥想,那就是調整心的節奏,達到可以與實相世界交流的狀態,將自己置於這種狀態之中。
靈性探索者常常會疑惑:如果神靈確實存在,是一切實在的實在,那為什麼我們無法真切地看到他?我們為什麼必須經歷靈修才能見到他?對此,智者回答說:我們無法看到上帝,是因為不純的東西落在我們的心意之鏡上,它們混淆並誤導我們。我們感知和體驗的世界是透過我們的心意反映出來的。如果鏡子覆蓋著塵埃或汙物,它反映給我們的內容就會被扭曲。但是,只要我們擦亮心意之鏡,那麼它就能反映實在,也就是神。透過冥想,我們就可以去除心靈的不純之物,達到「與神對話」的奇妙境界。
冥想就是「活在當下」:關照此時此刻的念頭
冥想是一種意境藝術,專注於自身的呼吸和意識,感知生命每一瞬間的變化。在專注於一呼一吸的同時,記住自身最理想的狀態,讓自己沉浸在拋開萬物的真空狀態,找到心靈的平衡。
冥想練習在佛教稱為「活在當下」,在禪宗稱為「動中禪」,在道家稱為「順道而行」,在伊斯蘭教稱為「自我記憶」,克里希那穆提則稱為「唯一的覺知」。然而,最能彰顯冥想思想的還是佛教,尤其是佛陀本身。佛陀教導世人要「看清楚現在,活在此時此刻」。曼卡洛比丘稱此為「收攝身心」,並說「它十分簡單,只要記得全心注意每個片刻的自己」。
在冥想理論中,正式的禪坐訓練我們稱為「主練習」,而運用在日常生活中的觀照練習,我們稱之為「一般練習」。
初學冥想,如何讓身心進入「定」的狀態,是一個難點。精神的暫時集中並不難,然而要長時間地集中精神,排除雜念的困擾,就是相當困難的事情,需要對我們內心的意念進行控制。
要想很快地「定」下來,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有一個輕鬆的心態。這就需要對所謂的「雜念」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從心理學角度講,雜念是我們日常生活的經歷在我們頭腦中的心理殘餘。當我們的頭腦停止思考的時候,這些心理殘餘就會跑出來佔據我們的頭腦,這是一個很正常的心理過程。每個人都會有雜念,那些冥想功夫非常高深的宗教大師也不例外。隨著觀照訓練的進行,雜念自然會越來越少。每一個高明的冥想導師都持這樣的觀點:對待雜念的正確態度,就是任它來去,靜靜地觀察它。因為,雜念最大的危害,就是學習者由於雜念而產生的「要『控制雜念』的雜念」。
觀照是冥想的核心部分。一位佛教研究著對「觀照」下了這樣的定義:「很清楚且全然地覺知所有真實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物。」我們平時並不常做這種練習,總是走馬看花,沒仔細觀察這個世界。他又說:「佛陀教導我們正確觀照的方法,他提供我們最簡單明瞭、最透徹有效訓練自『心』解決問題的方法,把我們從貪婪、仇恨、迷惑當中釋放出來……它適用東方以及西方,適用於所有人。」
觀照的練習方法是:
第一,完成準備活動。
第二,深呼吸三~五次,呼吸要儘量深而長,讓心情得以徹底平靜,頭腦達到清醒而平和。
第三,保持中等長度的深呼吸,呼吸要深而長。
第四,隨著呼吸,仔細用心體察身體的每一部位隨著呼吸而產生的每一個細微的變化,以及頭腦中每一個意念的變化。
第五,在意識進入冥想狀態之後,開始在大腦中重現自己最美好的經歷,像放3D立體電影一樣,將過去的經歷儘量全面、真切地呈現出來,並讓自己的身心完完全全、真真切切地融入進去,而讓自己的大腦始終作為一個客觀的旁觀者,靜靜觀察這一切。
第六,觀照的對象,可以是任何你認為在你生命中最美好的經歷。
第七,在觀照時,不僅要呈現真實的場景,還要儘量呈現身體和內心的感受與感覺,讓自己的身心「真正」地投入到當時的情境中去。
第八,在任何想要停止的時刻,停止練習即可。
我們的心猶如相續的河流,假如你無法運用你的修持來把握它的每個當下,那麼請你安靜地做呼吸的冥想,這樣,可以有效地把你散亂的思維集中到一個點上。如此,你就懂得了冥想觀照帶來的思維構造力。修行的本質並沒有任何奇特的地方,它的實質就是反覆的深入自我觀照心靈的相續,並且改變它,修正它,否則,這個寶貴的人心會被浪費;相反,如果你用一生的時間追逐自己的念頭,執著它所創造的輪迴,實際上,就是在夢幻中迷失了自己而不能自拔。
每天的冥想從細微處著手,不要奢望神奇的輝煌,看穿虛榮的把戲,仔細觀照自己的心吧。即使在今生,你無法徹底轉化你的心,你無法在證悟上取得多大的進展,只要你安心的守護自己的心業,觀照自己的每一個念頭,儘管你無法達到在睡眠中清醒,或者是在問題面前還不能控制自己的心,但是只要你努力地修正自己每個念頭,虔誠地對待自己的內在心靈,而不是做外表的樣子,那麼,從內在的層次,你就已經轉化了你的心境,從而轉化了你的生命。安靜、觀照、放下,你已經展示出了最大的成就。
冥想就是「徹底無為」:不虛妄,得靜謐
你是否仔細聆聽過一朵花開的聲音,或是聆聽溪流拍打在腳面上的輕響?恐怕我們很少仔細去聽身邊的聲音。雖然身處鬧市,我們卻彷彿在周遭豎起了一塊隔音玻璃。即便如此,我們內心深處卻比最繁華的街道更加吵鬧。而唯有當你進入徹底無為的冥想時,這種吵鬧的狀態才會結束,你才會感受到那些不曾細細聆聽的曼妙之音。
「無為」並不是指沒有作為,而是不做那些沒有用的、沒有意義的或是無聊愚蠢的事情。無為就是不虛妄,把浪費在無意義的事情上的時間與精力省下來,投入到要解決的問題中去。而冥想則能終止人們的所有感受,使人進入徹底無為的狀態。無為的冥想可以讓我們心靈處於自由自在的狀態,沒有拘束,不受束縛。將內在能量全部集中於某一點,與宇宙的能量相連,進入一片安寧的世界。
冥想是讓人們獲得靜謐能量的一種有效方法,也是一種使內心獲得平靜的修心行為。瑜伽、氣功、靜坐等都是冥想的形式,也是較高層次的冥想。其實,有一種冥想的方法要簡單得多,你完全可以利用閒暇的時間進行一次類似的冥想。首先,在腦海中想像一件事、一個物體。它們可以是一件令你感動的事,或是你認為最美的景色,像是竹林、花海等;也可以想像你最喜歡的人或最愛的人,想像你們擁有的甜蜜過往。但條件是你喜愛的、憧憬的人或事,因為內在的喜悅可以為你建立起一個靜謐的能量場。而在這種靜謐與平和之中,你才可以達到冥想的高度。
冥想的要求只有一個,就是你的注意力是否集中。當集中全部注意力去冥想時,你所能得到的靜謐能量才會更純粹。因此,你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上,但是不要刻意去控制它,要輕柔地對待它。如果它溜走了,那你就應該溫柔地把它再帶回冥想中。冥想的時候沒有固定的姿勢,你站著或坐著都絲毫不影響結果。
關於冥想,沒有任何定義或概念,只是一種讓你獲得靜謐能量的體驗。冥想乃是對人生的一種徹底的領悟,從其中自然能匯聚巨大的能量並指引正確的行動。你需要時刻保持清醒的意識,並關注身體內在與外在的變化。真正的冥想是保持一顆完全寂靜的心。在冥想中,你只需認識現狀,不用語言描述,不發表評論和觀點,只是觀察和聆聽。冥想可以迅速地使你進入一種靜謐的世界,約束你腦海中那些雜亂的思想,讓你身邊的能量場保持在穩定的狀態,匯聚全部正向能量於一點。
每個動作以及思想活動都需要各種能量,當你將這些能量耗費在各式各樣不必要的思想與情感中時,就會減少許多用於正確事情中的能量。而無為的冥想恰好可以使你認清這一點:不能將能量浪費在任何不值得的地方。無為的冥想十分必要,它可以讓你擺脫世間所有的繁雜與紛擾,讓你的思想與感覺完全沉浸在一種靜寂與平和之中,從而使你的內在釋放出最純淨的能量。
冥想的三個種類:願景實現、靈性體驗、安頓身心
冥想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種類:
第一種類型的帶有具體願景的冥想。
雖說稱作冥想,但僅僅是簡單的無念無想的冥想不是冥想的全部。驅除雜念是方法之一,即是帶有一定目的性的冥想。
「帶有一定目的性的冥想」的手法其實很簡單,就是在內心的螢幕上,也就是所謂的眼皮的後面,映射上自己期望的影像,透過眺望這個影像給靈魂一定的方向。
「帶有一定目的性的冥想」,其種類和方法很多。比如,「光的冥想」、「幸福的冥想」之類帶有一定目的性的冥想都屬於此類。
反省性的冥想也屬於這個範疇。反省性的冥想之著眼點是怎樣算清過去經歷的各種事情,透過回憶過去所發生的事,對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進行評價。所以在反省性冥想中,閉上眼睛之後,過去經歷的事情、想法就會像放電影一樣映射在內心的螢幕上,然後自己以第三者的眼光看待並分析這些事情,透過撥開心中一層一層的雲霧,照亮內心。
除了以上幾種外,「自我實現的冥想」則是以自我實現為目的冥想。在「自我實現的冥想」中,映射在內心螢幕上的則是未來優秀的自己,自己所期望自己的樣子,然後鼓勵自己踏上實現這樣自己的旅程。如果能將它描繪成一幅絢美的圖畫,自己也會朝著那樣的生活方式而努力。
第二種是單純地保持內心和諧的冥想。
從古到今,「無念無想」這個詞常常被人們談起。所謂無念無想,即是調整內心,擺脫世間的所有雜念,什麼都不考慮,只有平靜滲透進身體之中。這就是「無念無想」的最終狀態。所以在這種冥想中,關注的焦點是怎樣才能調整心的波長,接收來自高次元的光,獲得平靜,或者怎樣才能調整心靈享受平靜的感覺。
清除雜念對這種尋求內心靜的冥想,無念無想的冥想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一天中,總會被各種的想法在人們心中盤旋,讓人們為之所困。在某種意義上說,它與禪的修行有相通之外;這時,如果想以履行於實相世界的心態,脫離這世間的煩惱,就需要達到無念無想的狀態。可以透過呼吸法調整身體的狀態,從而驅除心中雜念,不讓思想中出現不淨之物。
第三類是與實在界直接的交流經驗、來往經驗。
在這類冥想中,在某種意義上需要體驗「幽體離脫」。透過靜坐不動,窺視實在界的樣態,或者與更高層次的自己進行交流。這與第一種帶有一定目的性的冥想不同,因為在帶有目的性的冥想中,自己仍是立足於這個世上的,有立足點之後再進行的冥想。但是這種冥想要求冥想者與實在的世界融合一體,或者使自己成為實現世界的居民。這種冥想具體地實際感受與異次元世界進行交流,體驗與異次元世界的交流。
據說在印度釋迦時代,這種體驗也出現過。釋迦在禪定時,他的靈魂常常脫離肉體來往於實相世界,或者說在他禪定時,他體驗了更高層次的自我,或者有神之光流入他的身體。
冥想的三個階段:凝神、入定、三昧
《瑜伽經》中曾對冥想下過這樣的定義:「凝神就是將心集中在身體的靈性意識中樞內,或某種神聖形式上;入定是流向專注對象的連續的意識流;三昧是在冥想中,對象的真實本性放出光芒,不再受感知者的心的扭曲,這就是三昧」。凝神、入定、三昧,正是冥想的三個階段。
凝神是冥想的第一個階段,它又可譯為「專注」,又稱執持、內醒、攝念。正如其字面所傳達的一樣,凝神要求心專注於一處一物,但此處此物,已不是調息調心階段的體外一物或體內某一點,而是意識之內的某一影像。
《商積略奧義書》闡釋為:「攝念(凝神)有三:攝持意念於『自我』中;攝持外空與心空中;攝持地、水、火、風、空五中之元神形相」。此處的三相,皆不離自我心中之相,應該指的是記憶或想像之相。「自我」是指寧靜而無染的自我心相,即脫離了世俗相的「真我」。「外空」則指身外之虛空境相,以太空之空闊虛無可以引發自心之虛空止寂。而五大元素的元神形象,實際上也是脫離世間名相的「真實影相」,也可以說是自我的真實心相。
第一段中《瑜伽經》所闡述的觀點與《奧義書》對照起來,可知凝神的基本對象,一為莊嚴之形象(有相);二為虛空相「無相」。無論是有相還是無相,都是心相,也就是說只能是「記憶」中之形象。
在調心階段,要讓意識轉變成為獨頭意識,需要運用意識與某一感官的結合。此時的獨頭意識,是指散亂獨頭意識,既不是定中獨頭意識,也不是夢中獨頭意識。之所以稱為散亂獨頭意識,是因為這種意識的凝注力還不夠強大到持續集中在某一事物上,容易從觀想注意的對象上游離開去。所以在凝神這個階段,需要控制散亂獨頭意識的這種傾向,全力使之指向觀想的目標,導向「定中獨頭意識」。
凝神階段觀想對象,與調心階段獨頭意識產生前夕的所指對象不是同一物象。因為調心階段是以某一根(感官)配合意識而心繫一物的,此物必與所用的根(眼耳等)相對應,如與眼對應的是物、光等色相;與耳相應的是聲響、音樂等。而在進入獨頭意識之後,五根不起,意識獨行,意識則不必依靠五根來尋攀體外體內的一點,而是回到內心,將意識記憶影像中的某一點作為觀照對象,這一對象的特徵與前一段的對象相比,多出了「莊嚴」(神聖)的要求,甚至可以說「抽象意義」更強一些。
再修持這一階段時,為了使進行凝神的效果更佳,首先需要先借助前一階段(即調心)的境相,在心境逐漸歸於寂靜、注意力集中的前提下,再進入凝神。其次要注意,觀想的對象不能選擇眼前的景物、正在耳旁響起的聲音、鼻子可以聞到的香味、舌尖可以品味出的味道或肌膚可以感受到的觸覺,也不能選擇體內之息,而應該選擇或為空、或為心中影像。
入定為冥想的第二階段,又稱靜慮、冥想或禪那。入定是對於對象「周流不斷的知覺」或曰「連續的意識流」。這裡的知覺是指凝神開始時心繫一處的那種意念,一直維繫著這種境界,不離棄,也不失忘。
《商積略奧義書》論述靜慮有「有功德者」與「無功德者」兩種,「有功德者,謂之於神之形相而靜慮也;無功德者,如自我之真性而靜慮者也」。也就是說,有功德入定,觀相對象帶有「神聖」色彩;而無功德入定,則純為觀想「自我真實」。或者說,有功德定,是有賴於神聖的「他力」;而無功德定,純依賴於「自力」。
《奧義書》對入定的兩種情形進行了劃分。但這樣的劃分還是從前一階段「凝神」的不同關注對象延續引申下來的。不光是在入定階段,其實在凝神階段也就存在兩種不同的對象—有相的神明與無相的空或「自我」。
這樣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在調心階段,經常強調「精神脫離知覺」,知覺與感覺的消淡,才使得注意力突出,而此處又突出「知覺」的作用,是否矛盾呢?其實,並不矛盾。因為此處的「知覺」與不認知過程中「知覺、感覺、記憶」的那個知覺並不相同。此處的「知覺」也可以說成「覺知」或「靜慮」,這樣一轉換更容易讓人理解。事實是,在入定階段,不再是對觀注對象的簡單攀緣,而是細微的尋視觀察,此時記憶、思維、注意力,一起產生作用,使意識以所緣對象為契機,深細觀察思慮其中的真相、真理。這樣思慮所產生的結果,是妄想雜念進一步消除,獨頭意識越加澄清。當達到極淨時,便轉向了「定中獨頭意識」。定中獨頭意識的產生,精神主體便進入定中,行者就進入了三摩地的修行階段。
三昧為瑜伽冥想的第三階段,它又可以稱為三摩地、等至、等持、心一境性。《商積略奧義書》對其做了這樣的解釋:「情命自我與超上自我合而為一,無有三端(知識、能知、所知),以無上阿難陀(真智)為自相,以純粹靈明為自性者也」。這與《瑜伽經》中「對象的真實本性放出光芒,不再受感知者的心的扭曲」的闡釋是一致的。
根據印度原始禪定論的說法,三昧包含了很多種類,通常可以劃分為等持與等至兩大類。等持包括了欲界散地定與色界四禪在內。等至音譯「三摩缽提」,涵蓋了有心無心、有漏無漏一切定體,也包括了無色界四空定、無想定、滅盡定等。有時會將「等至」代指四禪八定的,稱為「八等至」,或者再加上滅盡定,稱為「九等至」。
在長期的專注的靜慮後,到了三昧時,意守的主體與意守的對象開始合而為一,意識主體對自身的知覺消失,也不再受記憶與自由聯想的干擾,思維也趨向於無分別的狀態,觀注者成為被觀注者;以自心觀注自心本身而不是關注其他。這種狀況與《瑜伽經》所說的「當所有精神渙散得以消除並且心注一處時,便進入三昧狀態」正吻合。
三昧是修習瑜伽的最高境界,也是「梵我合一」而消泯了「三端」—知識、能知、所知的境界。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在一心之中實現的,從靜心到制感,再到獨頭意識、定中獨頭意識,無不是對心的活動的控制;而控制此心者,也正是自己的心。所以有人說這叫「以幻心破妄心」。而在三昧時,身心無二、心境無二,此時,我、心、境已融合為一,這個合一體,便是「真我」,只有真我才能證得「真理」,並與明辯、喜樂相應,而真理、明辯、喜樂的結合,又使三摩地的境界由低至高,由欲界散地定到四禪、四空定、九次第定。
【前言】
如果你正在被亞健康的身體困擾;
如果你感到自己疲憊的身心不夠應付工作、生活中的重重挑戰;
如果你感到每天的工作壓得自己透不過氣來;
如果你已經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找不到幸福的感覺;
如果你覺得自己總是被一種莫名其妙的憂鬱侵襲;
如果你覺得自己與他人的人際關係太過緊張;
如果你想在燈紅酒綠的鬧市中找到自己的心靈棲息地;
如果你渴望心想事成;
如果你想要和更高層次的靈魂進行交流;
那麼,你不妨學會去冥想。
說起冥想,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陌生和神秘。冥想原本是宗教活動中的一種修心行為,如禪修、瑜伽...
目錄
前言
一.冥想,人類古老的修行方式
冥想:人人可以練習的古代隱秘智慧
冥想的源起:跏趺坐上的修行方式
冥想與佛教禪宗:冥想的禪宗淵源
冥想與西藏密宗:宗教儀式上的幻想
冥想與基督教:修道院中的獨自沉思
冥想在古埃及:追隨先人的腳步
冥想在古印度:瑜伽體系中的冥想
瑜伽中的冥想對象
冥想與中國傳統文化:詩意禪趣的冥想氛圍
冥想與《易經》:讓心靈遵從宇宙秩序
冥想與密法治療:冥想是靈異治療的一種手段
冥想與心理學:從潛意識解析冥想
二.探究冥想的本質
冥想就是「心注一處」:對任何事物的深度專注
冥想就是「泯滅思維」:體會放空的美妙
冥想就是「控制心意」:讓心意不受慾望之波攪動
冥想就是「與神對話」:與神聖者合而為一
冥想就是「活在當下」:關照此時此刻的念頭
冥想就是「徹底無為」:不虛妄,得靜謐
冥想的三個種類:願景實現、靈性體驗、安頓身心
冥想的三個階段:凝神、入定、三昧
三.現代人練習的冥想:超越信仰的心靈養生術
現代生活中的冥想:重壓下的自我調整
越忙碌,越要冥想
安靜是現代人忘卻的功課
冥想是給自己最好的禮物
心情平靜地曬太陽,你就體驗過冥想了
冥想就是享受和自己的親密約會
冥想讓你實現從快樂到喜悅的轉變
每天冥想十五分鐘,你會有意外的收穫
讓每一個當下都有冥想的快樂
冥想,讓心安靜下來的藝術
沉思冥想,喚醒生命原動力
四.用科學的眼光見證冥想的奇蹟
用科學資料說話,證明冥想的身心效果
冥想是高血壓和心臟病的殺手
冥想讓你不再感冒
冥想,重塑你的大腦
冥想,讓你的意識與宇宙意識同頻
冥想的抗癌功效
對冥想者的追蹤:冥想者比普通人年輕十歲
越多冥想越多快樂:冥想讓快樂增值
五.冥想前的基礎準備
四個最有利於冥想的時間段
選擇清淨的冥想場所
單獨的必要性
冥想的必要工具
冥想前的飲食調整
素食中的身心修養
有助於排毒的食物
六.冥想前的身心準備
舒展練習,放鬆從頭到腳的每一處關節
開闊心胸的擴胸運動
廣角式伸展運動拉伸束縛的肌肉
伸展背部的運動
調息:讓內在生命流通與穩定
調息的練習:吸氣、止氣、呼氣
純質狀態是進行冥想的理想狀態
用制感法集中意識
調動各種感官深入冥想
七.選擇穩固而舒適的冥想姿勢
冥想者需要穩固而舒適的冥想體式
冥想者的基本坐姿
打坐的六種基本坐姿
冥想者的基本站姿
冥想者的基本臥姿
冥想者的基本手勢
八.冥想的多種形式:找到對你最有效的冥想方式
禪坐冥想:跏趺坐上的覺悟
靜坐冥想:馴服心中的野馬
讀書冥想:汲取靈性冥想之光
對象聚集冥想:深度專注的神奇體驗
斷食冥想:清潔身心的妙方
願景冥想:提前享受愉悅
禱文冥想:宗教中常見的冥想形式
芳香冥想:最優雅的冥想
燭光冥想:聚焦中心的視覺
音樂冥想:聆聽宇宙調和之聲
印度式冥想:在自然中獲取能量
九.運動冥想:身動心靜的獨特修煉
行禪:體會步步奇蹟
瑜伽:藉由身體姿勢獲得大智慧
氣功:調息、調形、調心
太極拳:以柔克剛的智慧
合氣道:平和的藝術
舞蹈:釋放積鬱,體驗寧靜
書法:陶冶情操,淨化心靈
茶道:茶道是極好的冥想練習
十.把冥想納入生活作息
冥想前請心存目標
讓冥想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沉著的態度必不可少
隨時隨地,立即行動
離開墊子也能冥想
堅持,總有一天你會有大驚喜 9
追蹤冥想的進步
像玩遊戲一樣玩冥想
十一.冥想解壓,體會壓力的緩解和釋放
冥想練習:清理練習
生活需要輕載
疲憊的心靈需要冥想的清明
讓沐浴成為更大的享受
四種另類的沐浴解壓方案
另類冥想:心無雜念地痛哭
喊吧,讓壓力暢快淋漓地發洩
超然物外,你可以像山一樣廣闊
在對水的觀想中駕馭壓力
落地生根釋放壓力
夕陽中的釋壓冥想
十二.越冥想越快樂
冥想練習:甜蜜冥想
打開你的喜悅中心
博大的心量讓你品嘗到更多的甜蜜
將不計功利的快樂融入生命
越簡單越快樂
追尋歡愉的本性
痛苦來自念念不忘,快樂來自逍遙自在
拋開概念生活,你會體會到更多的快樂
快樂是一種靈魂的能量
在每一個當下冥想
冥想讓你對美好的感覺更敏感
微笑是冥想中最重要的靈性品質
前言
一.冥想,人類古老的修行方式
冥想:人人可以練習的古代隱秘智慧
冥想的源起:跏趺坐上的修行方式
冥想與佛教禪宗:冥想的禪宗淵源
冥想與西藏密宗:宗教儀式上的幻想
冥想與基督教:修道院中的獨自沉思
冥想在古埃及:追隨先人的腳步
冥想在古印度:瑜伽體系中的冥想
瑜伽中的冥想對象
冥想與中國傳統文化:詩意禪趣的冥想氛圍
冥想與《易經》:讓心靈遵從宇宙秩序
冥想與密法治療:冥想是靈異治療的一種手段
冥想與心理學:從潛意識...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