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峰林家的中心人物林獻堂,一生經歷清領時期、日治時期,及國民政府統治時期三大階段,對民族活動、社會文化活動皆積極介入,文學藝術上無私的付出與關懷,道盡複雜曲折的時代意涵。《追尋時代》透過林獻堂生命各階段的歷程,佐以日記、詩作、書信往來或公開發言,以及附錄的生平年表,不只能看到近代臺灣的一頁滄桑史,也可以讀到他的人生歷程如何與臺灣命運緊緊相繫,而他百轉千迴的曲折心境更是清晰映現其中。林獻堂代表的不僅僅是霧峰林家的風華,更是大時代的文化風範。
關於「臺中學」:
地方學能完整描繪地區的獨特歷史發展脈絡,傳承及活化運用在地文化智慧,因此,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對「臺中學」書系的策畫,選擇臺中市具代表性的生活面指標為主題,發掘臺中地區最具本土性、獨特性的特色,運用柔性的筆觸與豐富的圖像,期能讓本地市民更親近、關注自身的生活脈絡,也提供外地大眾了解在地文化的媒介。
作者簡介:
廖振富
臺中人,臺灣師大文學博士,曾任臺灣師大臺文所專任教授、中興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現任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著有《臺灣古典文學的時代刻痕:從晩清到二二八》、《櫟社研究新論》、《新修霧峰鄉志.文化教育篇》、《蔡惠如資料彙編與研究》、《林癡仙集》、《林幼春集》、《在臺日人漢詩文集》、《時代見證與文化觀照:莊垂勝、林莊生父子收藏書信選》、《臺中文學史》(與楊翠合著)等書。
章節試閱
還原生動的林獻堂
林獻堂是臺灣史的名人,其生命歷程與臺灣近代史的發展環環相扣。從出生到15歲,他在清朝統治時期度過人生的最初階段;接著,從15歲到65歲,他的大半生都處在日本殖民統治下,這個時期,他以舊學背景的地方士紳出身,長期為政治運動及教育、文化事業奔走,逐漸躍身為具有全島知名度的社會運動領袖,動見觀瞻,毀譽相隨。1945年8月15日,二次大戰結束,不料迎接而來的不是「光復」的欣喜,而是一連串的政治風暴,包括1947年二二八事件的打擊、1949年國民政府全面撤退來臺、1950年韓戰爆發、國共長期對峙,上述種種失望與打擊,導致他在1949年9月選擇離臺赴日,到1956年9月病逝於日本為止,都未曾返臺。從1945年到1956年,林獻堂人生的最後12年,彷彿深深烙印著近代臺灣人的宿命,烏雲罩頂,晦暗而悲涼。
除了政治領域的參與,他胸襟開闊,具備深厚的人文涵養,對文學與藝術活動的投入與支持,更是值得關注的另一面向。1910年他加入傳統詩社櫟社,藉詩言志,維繫文化命脈,對傳統漢詩在臺灣的傳承付出極多的心血。另一方面,他長期致力於臺灣青年人才的培育,尤其對文學、美術、音樂、棋藝等特別支持鼓勵。而他曾在1927年間,進行為期一年的歐美壯遊,寫成《環球遊記》,不只是當時臺灣人少見的環球之旅,即使在21世紀的當今也少有人能具備如此氣魄與宏闊的視野。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作為一位曾經活躍於歷史舞臺的臺灣人,林獻堂的人生旅程究竟可以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或借鏡?為什麼他的生命故事值得我們去認識?這也是本書嘗試進行了解的問題。
關於林獻堂的研究,臺灣文史學界的研究成果相當豐碩,包括傳記、學術專書、學位論文、紀錄片等。尤其林獻堂的《灌園先生日記》共27冊,在中央研究院許雪姬教授主持之下,歷經十多年努力,終於在2013年11月完整出版,更提供非常豐富的材料,帶動更多研究成果,相關研究涵蓋歷史、文學、藝術、政治、經濟、宗教、社會等各種範疇。本書在這些基礎之上,試圖從生命史的角度,綜合各項史料,選定幾個面向,再現林獻堂的生命故事及其所處的時代氛圍,進而挖掘其內心世界。除了了解他的思想觀念與生命追尋,彰顯其老成持重的個性與人格氣度,也將呈現他的苦悶與壓抑,以及他為什麼選擇背負著如此重擔,踽踽獨行,直到生命盡頭。不過,為了避免讀者陷入過於沉重的歷史氛圍,本書也刻意選擇一些較為輕鬆的角度,諸如他與朋友的互動、休閒娛樂等,試圖呈現林獻堂比較生活化的一面,將林獻堂還原為活生生的人,而不只是一個冷冰冰、被「標本化」的歷史人物。
就具體內容而言,本書除序言、結語之外,正文共分成五章。第一章,鳥瞰林獻堂的一生,使讀者對其生平經歷有一整體性的了解。第二章,從小故事看林獻堂的個性為人,選定以下四則小故事,以期觀微知著:一、1924年7月主持無力者大會,公開批判辜顯榮。二、1930年,因連橫發表支持總督府鴉片政策的言論,強烈主張將連橫逐出櫟社。三、對文學與藝術的高度重視與支持,如他主導林朝崧(林癡仙)詩集《無悶草堂詩存》的出版;對藝術家顏水龍的照顧,兩人情同父子,使其終生感念。四、從兩封信看林獻堂的胸襟氣度,一封反映他長期出錢出力、維持櫟社活動與運作,卻毫不居功,語氣溫潤而厚道;另一封是晚年在日本所寫,以自身在戰後的遭遇為例,回信勸晚輩莊垂勝不要太在意現實的得失。
第三章,從詩作看林獻堂的時代感懷。林獻堂學詩起步雖晚,但曾投入大量的心力與熱情,詩歌不但是其生命歷程的重要見證,也最能映現其幽微的心靈之聲。本章先簡介其創作歷程,再分成三大階段介紹其詩作,藉此彰顯其生命歷程與時代的密切關聯,包括早年的弔古傷今情懷與對原住民的關懷;日治末期在戰爭陰影籠罩的黑暗時代,其詩作隱含著深刻的反戰與反殖民意識;而更令人感慨的是,戰後不久,從1947年二二八事件、國共鬥爭、兩岸分治,到韓戰爆發,紛亂世局使臺灣被迫捲入更激烈的動亂中,而他個人也因思鄉與對國府疑懼的矛盾衝突、煎熬下,有家歸不得,內心苦悶難以紓解,只能透過詩作一澆塊壘,使其詩作充滿悲涼的時代哀音。
第四章,林獻堂和他的朋友。林獻堂一生經歷豐富,接觸人面極廣,涵蓋不同領域。本文限於篇幅,僅選定梁啟超、林幼春、蔡惠如、蔣渭水、賴和、陳虛谷、葉榮鐘七人,討論他們與林獻堂互動的實際情形。林獻堂與這些人的交情有親疏之別,但彼此都曾有相當程度的交會。透過林獻堂與這些人的互動,既可更細緻生動地呈現出大時代感,這些人的共同理想以及個性差異,進而更清楚折射出林獻堂的人格特質。梁啟超曾啟發林獻堂的政治運動路線走向,林幼春、蔡惠如、蔣渭水都是他從事政治運動的同志,其中林幼春與林獻堂關係最為親近,他們既是至親,也是詩友,必要時林幼春甚至扮演林獻堂重要的文膽,林獻堂對他倚重甚多。蔡惠如出身臺中清水,也同樣是櫟社詩友,但與林獻堂個性差異較大,兩人情感並不親密。蔣渭水是接受殖民地新式教育養成的新世代知識分子,與傳統漢學背景出身的林獻堂分屬不同世代,但長期與林獻堂並肩奮鬥,最後又分道揚鑣。至於賴和、陳虛谷、葉榮鐘,都是出身彰化地區的新世代,不論是政治運動或漢詩創作,都與林獻堂有很多交集,其中陳虛谷、葉榮鐘與林交情甚深。
第五章,林獻堂的休閒娛樂。前幾章側重政治與文學的林獻堂,本章則呈現林獻堂較為輕鬆的生活面向。限於篇幅,本書僅選定關子嶺泡溫泉、終生熱愛看電影、與李香蘭的特殊交會,以及晚年愛看日本電視的摔角、相撲節目。從中我們可以了解,不論是日本人的「泡湯」文化,或是新興的電影娛樂,在20世紀引進臺灣之後,改變了臺灣人的休閒娛樂方式,而林獻堂社會活動頻繁,也藉由這類休閒活動使身心得以鬆弛調養。其中更有趣的是,他曾是李香蘭的「粉絲」,但從戰前到戰後的兩度接觸,林獻堂心境從絢爛歸於平淡,也呈現置身時代動盪之下,充滿人世滄桑的生命況味。
最後是本書結語,嘗試對林獻堂的事功與人格提出總結性的意見,並從林獻堂日記中記載與呂赫若的交會,觸發對臺灣當代史「觀古思今」的感懷。
還原生動的林獻堂
林獻堂是臺灣史的名人,其生命歷程與臺灣近代史的發展環環相扣。從出生到15歲,他在清朝統治時期度過人生的最初階段;接著,從15歲到65歲,他的大半生都處在日本殖民統治下,這個時期,他以舊學背景的地方士紳出身,長期為政治運動及教育、文化事業奔走,逐漸躍身為具有全島知名度的社會運動領袖,動見觀瞻,毀譽相隨。1945年8月15日,二次大戰結束,不料迎接而來的不是「光復」的欣喜,而是一連串的政治風暴,包括1947年二二八事件的打擊、1949年國民政府全面撤退來臺、1950年韓戰爆發、國共長期對峙,上述種種失望與...
推薦序
溫和自信的幸福城市/林佳龍
臺中市是一座充滿陽光活力的健康城市,擁有豐富人情味與生活、生態、生產的生命力,是個適合安身立命、成家立業的好地方,有著無限可能的發展性。
要在一座城市落地生根,要先宜居,才會有移居,進一步怡居。臺灣雖然面臨少子化,然而近年來臺中市人口每年都增加將近上萬人,表示本地是適合生活的城市,有獨特的吸引力。因此我們所該做的,是規劃以人為本,跨域整合、推動能讓臺中市民擁有和善生活環境的各項政策,而在這樣的政策背後,內蘊著豐厚的城市精神,進而促使我們策劃「臺中學」叢書,將臺中文化城的靈魂具體形塑,讓市民及外地大眾更為認識臺中、親近臺中。
地方學能完整描繪地區的獨特歷史發展脈絡,傳承及活化運用在地文化智慧,但往往以研究調查的方式撰述,缺乏地方生活記憶與認同,也讓大眾不易親近。因此,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對「臺中學」叢書的策劃,選擇臺中市具代表性的生活面指標為主題,發掘臺中地區最具本土性、獨特性的特色,運用柔性的筆觸與豐富的圖像,期望能讓本地市民更親近、關注自身的生活脈絡,也提供外地大眾了解在地文化的媒介。
首次出版即廣邀長期深耕並關注臺中歷史、文化的工作者主筆撰述,包括林良哲、楊宏祥、吳長錕、賴萱珮、廖振富、陳貴凰、吳政和、張玉欣,鉅細靡遺地梳理臺中市的地貌遷徙與人事流轉,勾勒出臺中人的溫和自信。主題則從最具代表的地景臺中公園、農業發展葫蘆墩圳、薈萃人文清水區、時代文人林獻堂及茶飲代表珍珠奶茶著眼,這些可以被稱為臺中印象的關鍵詞,全都從篇幅裡甦醒,閱讀過程中,可以感受到臺中市百年時空裡的風華面貌。
透過閱讀「臺中學」,可以知道不論昔日或今日,臺中人擁有一種溫和的驕傲,還有溫和的自信。我希望臺中「溫和自信」的形象能在全臺灣、全世界成為獨特魅力,更希望讓每位居住在此的市民,感受身為臺中人的榮耀,大聲喊出「我是臺中人」!
臺中形象的關鍵字/路寒袖
一座城市要自成一學,需要的是生活與歲月的積累,除了這些積累仍不足夠,更要活躍出屬於這座城市的獨特性,使人一提及關鍵字,就能與該地的人文、風土、歷史、生態、地景聯結,進而勾勒出這座城市獨一無二的面貌與個性。
縣市合併後的大臺中地區,圍抱了山與海,根植了城市與自然,更將歷史與未來聯結在同一條路徑上,讓人們注視臺中的視野更遠、更廣、也更活。這使我們手中擁有能夠形塑臺中印象的關鍵字如同春日的繁花盛開,令人目不暇給。但我們希望人們對臺中的形貌不只是一個單詞的片面形容,而能更加深化、豐厚為一門有血肉與溫度的「學」。
因此我們策劃「臺中學」的書系,選擇具代表性的指標為專書主題,發掘臺中地區具有本土性、獨特性的特色,同時更希望書系的開闢能成為引發學者專家對「臺中學」深入調查研究的動力及發表的舞臺。今年首次登場的臺中學共有五大主題,分別是地景類的臺中公園,地域類的葫蘆墩圳、清水區,人物類的林獻堂,飲食文化類的珍珠奶茶。
日治時期即在日本人有系統的都市規劃中誕生的臺中公園,每一代臺中人的記憶總有它的身影,見證了臺中市區的地貌遷徙與人事流轉,長期研究臺中地方文史的林良哲將這些見證書寫為動人的《日月湖心:臺中公園的今昔》,生動地述說了臺中公園的前世今生;引入大甲溪的活水澆沃了大臺中地區的廣大農田,結出美味的稻米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臺中人,葫蘆墩圳對臺中的重要性不言可喻,深耕豐原當地文史工作的《葫蘆墩季刊》主編楊宏祥遂寫成《圳水漫漫:葫蘆墩圳探源》一書,鉅細靡遺地歸納葫蘆墩圳開發以來的數百年時空故事;清水坐擁海洋與柔風,不僅吹撫出一片美麗的濕地與小鎮景致,也薈萃出深厚的人文脈絡,以「清水散步」文化推廣基地聞名的吳長錕及賴萱珮深知清水的魅力,以《海線散步:清水人文地誌學》一書帶領眾人前往清水散步、享受小鎮的慢活方式。
霧峰林家是臺灣最重要的古蹟建築之一,而其主人林獻堂更在臺灣近代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個人的一生幾乎與日治時期的臺灣共同呼息,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廖振富所著的《追尋時代:領航者林獻堂》不只從日治臺灣的政經環境切入林獻堂的生命,更剖析他與親族、當代重要人物之間相處的點滴,將林獻堂的形象重塑得更為真實活絡;而現在人手一杯、甚至紅到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手上的珍珠奶茶,已經成為臺灣茶飲文化的經典代表,臺灣處處有珍珠奶茶,但臺中是將珍珠奶茶等茶飲文化發展得最徹底的地方,由陳貴凰、吳政和、張玉欣打造《團圓食光:世界珍奶與臺中茶飲》一書,將細數賦予珍珠奶茶生命的種種歷程。
建構一座城市的詞彙有很多,但要詮釋一個詞彙背後所代表的一切,一本書的篇幅並不足夠,臺中學的主題還有待開發與擴充,但只要起步了,就會與這座城市的發展一樣,永遠都會是旺盛的。
溫和自信的幸福城市/林佳龍
臺中市是一座充滿陽光活力的健康城市,擁有豐富人情味與生活、生態、生產的生命力,是個適合安身立命、成家立業的好地方,有著無限可能的發展性。
要在一座城市落地生根,要先宜居,才會有移居,進一步怡居。臺灣雖然面臨少子化,然而近年來臺中市人口每年都增加將近上萬人,表示本地是適合生活的城市,有獨特的吸引力。因此我們所該做的,是規劃以人為本,跨域整合、推動能讓臺中市民擁有和善生活環境的各項政策,而在這樣的政策背後,內蘊著豐厚的城市精神,進而促使我們策劃「臺中學」叢書,將臺中文化城...
目錄
市長序 溫和自信的幸福城市
局長序 臺中形象的關鍵字
前 言 還原生動的林獻堂
第一章 鳥瞰林獻堂的一生
初試啼聲—參與社會活動的開始
風起雲湧—民族運動的全盛階段
運動中挫—抗日陣營分裂之後
黑暗時局—從「祖國事件」到皇民化時期
「光復」的幻滅—戰後的自我放逐生涯
第二章 從小故事看林獻堂的個性為人
領導無力者大會,公開批判辜顯榮
因鴉片特許事件,堅持將連橫逐出櫟社
對文學、藝術的高度重視與具體支持
從兩封信看林獻堂的胸襟氣度
第三章 從詩作看林獻堂的時代感懷
以詩感懷—林獻堂詩作簡述
從弔古傷今到關懷原住民命運—林獻堂的早期作品
深刻幽微的反殖民意識—林獻堂的日治末期作品
動亂時局的淒涼悲歌—林獻堂的戰後作品
時代的鏗鏘之聲—林獻堂詩作的時代意義
第四章 林獻堂和他的朋友
民族運動的啟蒙─林獻堂與梁啟超
相知相惜的叔侄─林獻堂與林幼春
沉穩與豪爽的相遇─林獻堂與蔡惠如
共同奮鬥的戰友─林獻堂與蔣渭水
願與同胞齊奮起─林獻堂與賴和
以詩相和的知己─林獻堂與陳虛谷
情同父子的摯情─林獻堂與葉榮鐘
第五章 林獻堂的休閒娛樂
最愛關子嶺度假─泡溫泉
終生不渝的休閒活動─看電影
與日本影星李香蘭的一段緣
晚年愛看電視相撲與摔角
結 語 承擔時代的重量
附 錄 林獻堂生平年表
參考書目
市長序 溫和自信的幸福城市
局長序 臺中形象的關鍵字
前 言 還原生動的林獻堂
第一章 鳥瞰林獻堂的一生
初試啼聲—參與社會活動的開始
風起雲湧—民族運動的全盛階段
運動中挫—抗日陣營分裂之後
黑暗時局—從「祖國事件」到皇民化時期
「光復」的幻滅—戰後的自我放逐生涯
第二章 從小故事看林獻堂的個性為人
領導無力者大會,公開批判辜顯榮
因鴉片特許事件,堅持將連橫逐出櫟社
對文學、藝術的高度重視與具體支持
從兩封信看林獻堂的胸襟氣度
第三章 從詩作看林獻堂的時代感懷
以詩感懷—林獻堂詩作簡述
從弔古...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