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從1895年成為日本的殖民地開始,以至光復後,百年來在物質文化領域,如工藝技術及商品設計的理念產生了重大的變化。本書之設計圖及照片,共分為二大類,一是傳統家具,又分為日本殖民時期及光復後1970年代的照片,以及日本殖民時期電燈的商品型錄。
作者簡介:
闞正宗
嘉義市人,出生於臺灣嘉義,成功大學歷史學博士。長年從事佛教寺院及文物的田野調查,二十餘年間完成有關佛寺、人物田野調查專著、合著十餘冊。
代表性著作有:《臺灣佛教一百年》(東大,1999)、《臺灣佛寺的信仰與文化》(博揚文化,2004)、《重讀臺灣佛教──戰後臺灣佛教(正續編)》(大千,2004)、《臺灣佛教史論》(北京宗教文化,2008)、《臺灣日治時期佛教發展與皇民化運動──「皇國佛教」的歷史進程(1895-1945)》(博揚文化,2011)、《臺灣佛教的殖民與後殖民》(博揚文化,2014)等學術著作書。
曾任法鼓佛教學院、玄奘大學宗教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現任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助理教授。
張益碩
臺中市人,1973年生,日本東洋大學文學研究科佛教學專攻碩士,筑波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科哲學‧思想專攻宗教學‧比較思想學分野五年一貫制博士班入學,現為佛光大學佛教學研究所博士生。
作者序
壹、前言
臺灣從1895年成為日本的殖民地開始,以至光復後,百年來在物質文化領域,如工藝技術及商品設計的理念產生了重大的變化。就以傳統家具的樣式來說,在明末、清領時期,由於臺灣的居民大多來自福建及廣東,因此多為木造結構,且大多承襲了大陸南方閩粵之原鄉風格,稱為明清漢體。接著,進入了日本殖民時期,殖民地所推行的西化政策,也影響至臺灣,多數木工工匠在過去製作漢體家具的基礎上,進而衍生出殖民時期特有的折衷式家具,因此在風格上大為風行日式、洋式、臺式(明清漢體)三者混融的折衷式樣。光復後,因應現代生活之新式家具形態逐漸形成,傳統家具的製作工法、造形題材、裝飾紋樣等消失沒落,逐步被西方現實主義所取代,因而製作流程,講求經濟實用,利用機械加工,採取連續製程。因此,認識這三個時期家具的歷史脈絡之變化,也可幫助我們瞭解到臺灣社會的變遷。
壹、前言
臺灣從1895年成為日本的殖民地開始,以至光復後,百年來在物質文化領域,如工藝技術及商品設計的理念產生了重大的變化。就以傳統家具的樣式來說,在明末、清領時期,由於臺灣的居民大多來自福建及廣東,因此多為木造結構,且大多承襲了大陸南方閩粵之原鄉風格,稱為明清漢體。接著,進入了日本殖民時期,殖民地所推行的西化政策,也影響至臺灣,多數木工工匠在過去製作漢體家具的基礎上,進而衍生出殖民時期特有的折衷式家具,因此在風格上大為風行日式、洋式、臺式(明清漢體)三者混融的折衷式樣。光復後,因應現代生活之新式家具...
目錄
導讀
一、電燈照明器具全(日治時期)
二、葉定各式家具圖案全台灣古早味家具(日治時期)
三、各式家具式樣圖片(1970)
導讀
一、電燈照明器具全(日治時期)
二、葉定各式家具圖案全台灣古早味家具(日治時期)
三、各式家具式樣圖片(1970)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