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博文(いとう ひろぶみ/ひろふみ、1841年10月16日—1909年10月26日)
●因為有這個人,才有今天的日本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最佳寫照——農夫的兒子最後成為公爵
●「剛強凌直」的一生——此句是維新三傑之一的木戶孝允對伊藤的評語,也是伊藤的立身處世之道。
伊藤博文1841年生於周防國,68歲這一年(1909)在中國哈爾濱遇刺身亡。其一生歷經討幕運動、條約改正、大日本帝國憲法制定、日清與日俄戰爭,統治韓國,伊藤博文剛強凌直、波瀾壯闊的一生! 本書是創造近代日本之人——伊藤博文傳記的定本、顛覆它在通俗作品中的「惡人」形象。
履歷如下:
16歲入吉田松陰私塾
21歲燒毀英國公史館
22歲刺殺國學者土高次郎、老中井伊直弼
23歲冒著死罪偷渡英國
26歲(1868)徵士參與職外國事務局判事、提議「廢藩置縣」
1870年遣人赴美考察後,決定日本走金本位、擴大大藏省職能
1873年推翻西鄉隆盛的征韓論
1876年(35歲)成為長州派領袖
1877平定西南戰爭
1878年 設立參謀本部(伊藤影響力透過山縣有朋進入陸軍)
1889刊行「憲法義解」
四任內閣總理大臣(一屆、五屆、七屆、十屆)
首任樞密院議長
首任貴族院議長
初代韓國統監
作者簡介:
伊藤之雄(いとう ゆきお,1951-)
伊藤之雄1952年生於福井縣。畢業於京都大學文學部史學科,京都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修了。文學博士。曾任名古屋大學文學部助教授等,1994年任京都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教授迄今。博士論文「大正民主與政黨政治」。2012年,《昭和天皇》獲第15回司馬遼太郎賞。
1995-97年曾於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及賴肖爾日本研究所(Edwin O. Reischauer Institute of Japanese Studies)進行研究。研究領域:近現代日本政治外交史。主要著作:《立憲国家の確立と伊藤博文》(吉川弘文館),《明治天皇》(ミネルヴァ書房),《政党政治と天皇 日本の歴史22》(講談社),《昭和天皇と立憲君主制の崩壊》(名古屋大學出版會),《元老 西園寺公望》(文春新書),《山県有朋》(文春新書)等。將愛犬命名為俊輔。
伊藤專門研究日本近現代的政治與外交史,著有十多本專著:
『元老――近代日本の真の指導者たち』,2016年6月
『原敬――外交と政治の理想 (上・下)』 ,2014年12月
『伊藤博文をめぐる日韓関係――韓国統治の夢と挫折1905-1921』 ,2011年9月
『昭和天皇伝』,2011年7月
『京都の近代と天皇――御所をめぐる伝統と革新の都市空間 1868~1952』,2010年9月
『伊藤博文――近代日本を創った男』,2009年11月
『山県有朋――愚直な権力者の生涯』 ,2009年2月
『元老西園寺公望――古希からの挑戦』,2007年12月
『明治天皇――むら雲を吹く秋風にはれそめて』,2006年9月
『昭和天皇と立憲君主制の崩壊』,2005年5月
『政党政治と天皇』,2002年9月
『立憲国家と日露戦争―外交と内政 1898~1905』,2000年7月
『立憲国家の確立と伊藤博文――内政と外交 1889~1898』,1999年7月
『大正デモクラシー――民衆の登場』,1992年4月
譯者簡介:
李啟彰
李啟彰2008年取得日本東京大學日本史學博士學位,目前任職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研究專長:日本近代史、近代日中關係史、日本文化史。主要著作有,〈日清修好条規成立過程の再検討:明治五年柳原前光の清国派遣問題を中心に〉(日本《史學雜誌》第115編第7號)、〈近代中日關係的起點-有關1870年中日締約交涉的檢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2期)等論文。
鍾瑞芳
鍾瑞芳1957年生。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日本九州大學史學科日本史專攻博士課程修了。現專事翻譯工作,間或兼課。
章節試閱
日本政黨內閣與議會政治之父
伊藤在慶應3 (1867) 年初期就已經超越藩意識,在明治元(1868)年最先建議廢藩置縣。此外,在明治初年甚至對英國的立憲君主制與美利堅合眾國的共和制都抱持關心,是個急進派人物。包括上述英美制度在內,伊藤是當時最理解歐美社會的日本人之一。
其源頭乃是偷渡到英國倫敦所停留的半年、及擔任大藏省官僚期間從明治3年秋天到4年春天奉派到美國的半年。這兩次的出洋合計約1年,要想理解西歐,這樣的時間不能說足夠。而補其不足的應該是他在那段期間與巴夏禮公使、薩道義、哥拉巴等英國公使館館員或商人們之間的密切交流。
此外,偷渡英國之後,到明治4年春天從美國返國的這段期間,包括閱讀英的能力在內,伊藤已具備足夠的英語實力。
但伊藤在加入明治4(1871)年11月出發的岩倉使節團後,痛感日本與西歐間的文明差距。在1880年左右,他就理解到只是模仿西歐憲法來制訂條文的憲法,無法在日本順利發揮作用。在當時的日本人中,伊藤是唯一注意到這點的人,在此之前這一事實並未受到注目。
伊藤氣憤的是,以英式憲法為理想的大隈重信、福澤諭吉、民權派,甚至以德式憲法為目標的岩倉具視或法制官僚的井上毅,都像大隈在兩年後提倡開設國會一般,以為能輕易制定憲法。
伊藤認為,不只是制定憲法條文而已,為了讓其發揮作用,國民意識的成熟、官僚制、教育制度、地方制度等,種種改革都必須同時並舉。此外,除了制定這些制度的困難度外,他也事先看出其運用上的困難。特別是對於背負著日本的歷史與傳統包袱的天皇,應賦予其何種角色,也必須慎重檢討。
由於1881年的明治14年政變,伊藤等人,亦即日本政府遂不得不承諾在1890年召開國會。於是,1882年到次年,伊藤以德國為中心進行了大約1年半的憲法考察。伊藤主要是在奧地利向史坦恩學習抑制君權的君主機關說思想。之後也在英國停留了2個月進行考察,由此可知,伊藤並沒有堅持議會權限較弱的德國模式,議會權限強大的英國模式也在未來的規劃之中。
1889年制定大日本帝國憲法(明治憲法),在理解伊藤以及伊藤想法的明治天皇的努力下,克服了數次憲法停擺的危機,憲法一直發揮著作用。1899年,伊藤所稱的「憲法政治」(立憲政治)迎來了十週年。於是在隔年伊藤創立了理想中的政黨—立憲政友會。當迎接制憲二十週年時,伊藤的繼任者西園寺公望、政友會,甚至已經成長到與山縣派的桂太郎(長州)及山縣派官僚交替執掌政權,政友會的勢力變強大了。「憲法政治」一直在持續發展。
連德國都曾一度停止過憲法,因此在英國等西歐各國,對伊藤的評價持續增高。
從學習到創造國際秩序
本書也已經闡明,對於國際秩序,伊藤不僅養成現實主義的外交觀,也是一個理想主義者。
正如伊藤在萬延元(1860)年12月寫給恩師長州藩士來原良藏的信上所說的,自己從前一年以來就有「學習英學的願望」,從17、18歲左右即對歐美抱持關心了。之後,21歲時偷渡英國,在倫敦只停留了半年就在翌年回國。伊藤原本是個攘夷主義者,但看到英國那種具壓倒性的國力,為了說服長州藩拋棄攘夷論,冒著生命危險回國。
但是從幕末到明治維新後的數年間,伊藤的列強觀與外交觀,還不成熟。例如,幕末時他曾建議木戶孝允(桂小五郎),如果幕府發動第二次長州征討時,可以請英國軍艦協助防守馬關(下關);正如此事所顯示的,他還不了解讓列強涉入幕府與長州藩之間戰爭的危險性。明治4 (1871) 年11月奉派前往西歐的岩倉使節團中,副使伊藤等乃是最精通西歐情形的一群人,最初也是過分樂觀的認為,不平等條約的修約談判馬上就能達成。
透過岩倉使節團的經驗,伊藤等日本政府要人除了深深體會到日本國力與西歐諸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外,同時也明白與列強之間的外交的嚴峻。
自從培理來航之後,日本人先是認為列強很可怕,接著以為西歐有「萬國公法」(國際法),只要好好地與西歐各國接觸往來,「萬國公法」就能保護日本。岩倉使節團時,甚至還想請美國對於修約提供建言。這是因為日本沒有領悟到,列強希望讓日本盡可能長期處於不平等條約下,以攫取貿易利益。
1881年的明治14年政變後,從1882年3月到次年8月,伊藤到德國等歐洲國家考察憲法。那時,除了考察憲法的成果之外,伊藤還首次瞭解到,西歐諸國雖是基督教國家,但卻並非結合在一起企圖統治非基督教世界的東亞。就這樣,伊藤克服了岩倉使節團以來對於列強的不信任。
伊藤終於理解,若日本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等,完成近代化後,能遵守列強的規範,不屈不撓、合理地與列強交涉時,就有可能達成修約協議。此時,從伊藤偷渡英國以來,已經過了將近20年。就連精通英語,善與西歐人交往的伊藤,要理解西歐的國際規範都必須花費這麼長的時間。
之後,在1880年代伊藤將修約工作託付給盟友井上馨參議(外務卿,外相,長州)、大隈重信外相(佐賀)等,但因外國人判事的任用問題,不僅是在野人士,連政府內部都予以攻擊,兩次都只好自行取消。
接著,第二次伊藤內閣時期,伊藤將修約談判委由心腹陸奧宗光外相(和歌山)處理,在日清戰爭發生前的1894年,成功地與英國達成修約交涉,撤除治外法權,也讓關稅增加。再者,伊藤也與陸奧外相合作,以現實主義外交成功因應了從日清戰爭議和到三國干涉還遼等一連串問題。
日俄戰爭獲勝的結果,當1905年列強承認日本有將韓國做為保護國的權利時,伊藤即立刻要求擔任第一任韓國統監,也獲得任命。在人生五十年的當時,邁入老境、已經64歲的伊藤,為何要選擇一條到冬季嚴寒的韓國赴任,統治異民族的艱難道路呢?
那是因為,對於列強設有公使館,也有利害關係的韓國,一方面伊藤想要避免山縣派陸軍軍人、官僚等推動無視列強國際規範的統治,導致對立;另一方面則是想進行理想統治,在謀求日本的利益的同時,也尋求韓國的利益。伊藤的信念為,即使依恃軍事力量暫時擴張了領土,但若是列強不承認時,還是無法長久擁有。
伊藤想要全面性控制朝鮮駐劄軍。儘管在日清戰爭後,文官變得無法介入軍方的統帥與人事,但只有伊藤獲得朝鮮駐劄軍的指揮權。
伊藤希望韓國能循序漸進地達成近代化。但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很困難,許多韓國人反抗、警戒伊藤的韓國統治,因為他們認為,那是攫取、併吞韓國的第一步。儘管伊藤盡可能想避免併吞韓國,但在1909(明治42)年4月還是同意了,因此6月辭去統監一職。
之後,伊藤還是思考,即使併吞韓國,但還是要在殖民地朝鮮設立韓國人的責任內閣與地方議會(殖民地議會)。
但10月26日,伊藤在哈爾濱遭到安重根狙擊身亡。結果,併韓時間提早到1910年8月,在殖民地朝鮮則以山縣派軍人與官僚為中心,由新設置的總督府進行直接統治。
其間,伊藤為了前往哈爾濱初次訪問滿洲(中國東北地方)時,反省因日俄戰爭所造成的日俄兩國的犧牲,認為有必要從現在列強間所進行的「武裝和平」蛻變出來,讓中國等國家也以「憲法政治」為目標,進行近代化,與日俄兩國共同構築真正的和平。這種思考甚至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和平思潮一脈相連。
再者,正如上述,伊藤推動政治改革,在熟悉國際規範後,讓修約得以成功,而其背景則有賴,從1881年到1896年持續約15年,可稱之為伊藤體制的權力掌握。此外,伊藤甘冒自己在藩閥官僚中權力衰退的危險,容許政黨勢力抬頭,促成「憲法政治」的發達。
日本政黨內閣與議會政治之父
伊藤在慶應3 (1867) 年初期就已經超越藩意識,在明治元(1868)年最先建議廢藩置縣。此外,在明治初年甚至對英國的立憲君主制與美利堅合眾國的共和制都抱持關心,是個急進派人物。包括上述英美制度在內,伊藤是當時最理解歐美社會的日本人之一。
其源頭乃是偷渡到英國倫敦所停留的半年、及擔任大藏省官僚期間從明治3年秋天到4年春天奉派到美國的半年。這兩次的出洋合計約1年,要想理解西歐,這樣的時間不能說足夠。而補其不足的應該是他在那段期間與巴夏禮公使、薩道義、哥拉巴等英國公使館館員或商人們之間的...
作者序
作者後記
首先就本書《伊藤博文─創建近代日本的男人》於2009年11月出版後,日韓兩國對於伊藤博文的評價及伊藤博文形象的變化等,在與拙著相關的範圍內,做一回顧。
2014年4月,瀧井一博出版了《伊藤博文—知性政治家》(中公新書)。相較於拙著乃是包含憲法制定在內,有關伊藤的外交、內政構想、政治活動,甚至連私生活都包含其中的伊藤一生的傳記,瀧井則是以憲法及公式令等的制定等為中心,探討創建日本近代架構的伊藤。此外,對於伊藤,雖然我是以知性為前提,但重視其具有的「剛凌強直」性格;相形之下,瀧井則是強調伊藤做為「知性政治家」的一面。
瀧井一博是我在京都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的最早的聽講生之一,在出版《伊藤博文》一書後,已經升等為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從瀧井一博的研究生時代我便與他共同深入探討伊藤博文,兩人對於伊藤的大致評價並無不同。請一定要一併閱讀瀧井此書。
有關伊藤方面,2010年時還有件令人高興的事,那就是我與李盛煥編著的《伊藤博文與韓國統治》(ミネルヴァ書房,2009年)韓文版,獲得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相當於日本的文部科學省)選定為優秀學術圖書。這本書是包含瀧井一搏在內的10位日本學者與5位韓國學者所組成的研究會的成果。
也因為這一緣分,為了向韓國人介紹伊藤博文的理想與一生,我又寫了一本新的伊藤博文傳記。此書承蒙先前研究會的主要成員李盛煥教授(韓國啟明大學國際學部教授)譯為韓文。這本《伊藤博文》也於2014年12月由韓國的先仁出版社出版。
此外,有關我或瀧井一博所提出的新的伊藤博文形象,與部分以研究韓國統治期為中心的日本殖民地史學者間,發生一些爭論。關於我這部分的見解,請參照我所寫的《圍繞伊藤博文的日韓關係—韓國統治的夢想與挫折 1905-1921》(ミネルヴァ書房,2011年)及〈伊藤博文的「筆記」是親筆「筆記」的翻刻—對於水野直樹說法的反駁〉(《日本史研究》,611號,2013年7月)。
其間,司馬遼太郎原著的《坂上之雲》由NHK改編成連續劇時,出現了加藤剛所扮演的伊藤博文為了避免日俄發生戰爭,拼命與俄國交涉的場景。連續劇中常常被演成輕佻膚淺的伊藤博文,在NHK傾全力製作的大型連續劇中,我覺得我們所提出的伊藤形象似乎被間接採用了,這令人感到高興。
最後想談談伊藤所懷抱的「憲法政治」的理想,後來的情形。1909年伊藤被暗殺,其內政、外交的理想的實現,也就中途嘎然而止。但其遺志卻由原敬所繼承,藉由1918年真正的政黨內閣的成立,相當程度實現了這一理想。鑑於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分界點,美國成為世界領袖,原敬將基於國際法與國際規範的國際協調外交轉換為以美國為中心的新模式。此外,原敬所率領的內閣,實現了主導政治及行政的英國式的立憲政治,其中甚至包含陸軍、宮中及宮內省在內,並且因應國際環境的變化,進行內政改革。我在2014年12月出版了描寫原敬生涯的傳記,書中也特別注意到他與伊藤間的關係(《原敬—外交與政治的理想》上下卷,講談社選書メチエ)。
此次,在結束文庫版出版的若干修改工作,回想起《伊藤博文》出版後所發生的種種事情時,終於有種伊藤博文傳記寫作,真正結束了的感覺。
作者後記
首先就本書《伊藤博文─創建近代日本的男人》於2009年11月出版後,日韓兩國對於伊藤博文的評價及伊藤博文形象的變化等,在與拙著相關的範圍內,做一回顧。
2014年4月,瀧井一博出版了《伊藤博文—知性政治家》(中公新書)。相較於拙著乃是包含憲法制定在內,有關伊藤的外交、內政構想、政治活動,甚至連私生活都包含其中的伊藤一生的傳記,瀧井則是以憲法及公式令等的制定等為中心,探討創建日本近代架構的伊藤。此外,對於伊藤,雖然我是以知性為前提,但重視其具有的「剛凌強直」性格;相形之下,瀧井則是強調伊藤做為「知性...
目錄
伊藤博文是輕佻膚淺的人嗎?─序言
兩種伊藤形象
為何沒有真正的伊藤傳記
時代左右的伊藤形象
本書的目的
第 一部 青春篇
第 1 章 獲得木戶孝允的賞識–從束荷、荻到京都、江戶、英國
第 2 章 外交交涉場合的活躍─列強與薩摩藩
第 3 章 討幕之戰─不滿意的情報收集
第 二 部 飛翔篇
第 4 章 與列強的交涉及知識的飛躍─兵庫縣知事、大藏官僚
第 5 章 岩倉使節團的特命全權副使─廢藩置縣、爭韓論的政變
第 6 章 參議兼工部卿伊藤的實力─西南戰爭
第 三 部 熱鬥篇
第 7 章 開始建構伊藤體制─大久保利通的繼承者
第 8 章 對於大隈重信的憤怒─明治十四年的政變
第 9 章 伊藤灌注在憲法調查上的熱忱──日本的傳統與歐化
第 10 章 內治優先與日清協調──首任內閣總理大臣
第 11 章 確立日本的國家構造-大日本帝國憲法與明治天皇
第 四 部 成熟編
第 12 章 出乎預料-大隈條約改正問題
第 13章 第一議會的困惑-憲法的運作與充實近代國家
第 14 章 守護明治憲法-第二次總選舉
第 15 章 與民黨合作及條約改正──第二次伊藤內閣
第 16 章 伊藤體制的興盛期──文官首相的日清戰爭
第 五 部 夕陽篇
第 17章 身為元老的強烈自尊心──第三次伊藤內閣
第18章 休養與充電—清國遊歷、西日本演講遊說
第 19 章 身體的衰弱與對於「憲法」政治的理想─創立立憲政友會、第四次伊藤內閣
第 20 章 國際協調與行政及國會間的和諧───致力於避免日俄對立
第 21 章 與陛下之間的事不容他人置喙──日俄戰爭
第 六 部 老境編
第 22 章 對韓國統治的抱負───伊藤韓國統監
第 23 章「滄浪閣」之夢──韓國人與大磯町民
第 24 章 暗殺
伊藤博文與日本、東亞--結語
政黨內閣與議會政治之父
從學習到創造國際秩序
「剛凌強直」的生涯
伊藤博文與安重根
後記
學術文庫版後記
註釋
參考文獻
伊藤博文是輕佻膚淺的人嗎?─序言
兩種伊藤形象
為何沒有真正的伊藤傳記
時代左右的伊藤形象
本書的目的
第 一部 青春篇
第 1 章 獲得木戶孝允的賞識–從束荷、荻到京都、江戶、英國
第 2 章 外交交涉場合的活躍─列強與薩摩藩
第 3 章 討幕之戰─不滿意的情報收集
第 二 部 飛翔篇
第 4 章 與列強的交涉及知識的飛躍─兵庫縣知事、大藏官僚
第 5 章 岩倉使節團的特命全權副使─廢藩置縣、爭韓論的政變
第 6 章 參議兼工部卿伊藤的實力─西南戰爭
第 三 部 熱鬥篇
第 7 章 開始建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