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一些你在當下並不以為意的短暫時光,
後來卻會在你的人生歲月中留下痕跡。『重點不在於你是什麼樣的人,而是他們認為你是甚麼樣的人?』
一趟還原安迪沃荷當年在六十六號公路的自駕旅程,
一路讓安迪長驅直入開進星光熠熠的好萊塢──
準備好了嗎?
我們和安迪一起坐上六○年代最潮的福特「獵鷹」,
就要上路了喔!
POP推薦:《旅飯》旅行長工頭堅、「個人意見」格主陳祺勳、作家御姊愛
「當我們開得愈遠,在公路上所看到的一切就愈有『普普』味。」
載著安迪.沃荷疾駛的福特「獵鷹」(Falcon)化身為我們的時光機器,帶著我們擺脫沉悶的艾森豪(Eisenhower)時期遺風,進入充滿爆炸性、令人興奮的六○年代。透過深入、具有獨創性的研究──黛博拉.戴維斯讓我們對這位藝術界不朽的名家有了新的認識,也以沃荷為中心,為我們留住了一九六○年代的美國最迷人的一刻。
原本重新還原安迪的旅程一直是個抽象的概念,直到有一天,我在一本關於沃荷的大事記書中看到一整頁翻拍的單據……
我在九月二十四日出發,就和安迪四十九年前出發的日子同一天。
安迪花了四天半的時間,但是他和他的旅伴們一路上總有一些六○年代典型常見的藥物幫助他們維持亢奮的狀態。
我預計要花七天的時間,我打算從紐約出發,一路開車經過紐澤西州(New Jersey)、賓州(Pennsylvania)、俄亥俄州(Ohio)、印第安那州(Indiana),然後接上六十六號公路──屬於文藝青年的懷舊公路──直接穿越密蘇里州(Missouri)、堪薩斯州(Kansas)、奧克拉荷馬州(Oklahoma)、德州(Texas)、新墨西哥州(New Mexico)、亞利桑那州(Arizona),一路抵達加州的最西邊,聖他莫尼卡碼頭(Santa Monica Pier)。
我們和家人、朋友、還有小狗告別之後,就先往紐約市東邊開十三哩,這樣我們才能和安迪從同一個地點出發──那是他位於萊辛頓大道(Lexington Avenue)1342號的透天住家。
由於上天安排了這個停車位與屋子的裝修工程,我得以用與安迪四十九年前出發時的相同姿態展開我的旅行。我在階梯的平台上停住腳步,接著走下台階,推開前門,走向停在路邊的汽車──一如安迪當年。
『有時候,一些你在當下並不以為意的短暫時光,後來卻會在你的人生歲月中留下痕跡。──安迪.沃荷』
我一直對安迪.沃荷深感著迷,他不但是藝術家、導演、格言家、媒體大亨、趨勢領導者,而且堪稱是二十世紀最具真知灼見的不朽天才,甚至到了二十一世紀猶然為當紅炸子雞。假使安迪知道這些事,雖然他不見得會有多驚訝,但他肯定會被逗得樂不可支:他在一九六三年被評論家們視為笑話的畫作──包括那些頗具爭議性的金寶濃湯(Campbell’s Soup)罐──在今天已經價值上億美金;有一間博物館致力於收藏他個人的生活樣貌與作品;安迪.沃荷相關展覽經常在各地巡迴展出;他的反傳統文化電影為今日的主流電影奠下了基礎,獨立電影在今日已經發展為數十億美元的產業;他被推為「自拍」(selfie)的始祖;還有眾多粉絲們,包括藝術家與作家,都視「聖安迪(Saint Andy)」為他們的繆斯。
八○年代早期的時候,我也是眾多崇拜安迪的粉絲之一。有一回我去參加了一場紐約現代美術館(Museum of Modern Art)所舉辦的電影活動,發現我的位子正巧就在安迪的前方。他的出現讓我興奮不已,但我當時實在是太害羞了,以至於我根本不敢轉頭和他說話。後來那天稍晚,我先生跟我聊起了安迪的假髮,我問他,「什麼假髮?」年輕又天真的我一直以為他頭上誇張的銀髮是真髮。後來,我開始慢慢了解關於安迪.沃荷的所有一切,而當我成為一名作家之後,我也思考著要以他做為著作的主題。我想我需要知道更多真實的故事。
《普普主義》(POPism)一書是安迪對於自己在一九六○年代的生活體驗所做的記錄。在書中,我瞥見他提到一九六三年他做了一趟公路旅行,當時他和一群密友駕車一路從紐約橫越美國直到洛杉磯。我很快便認定,這趟冒險旅程-雖然在大部分沃荷的傳記裡只會出現在註腳──實際上是他一生當中重要的關鍵時刻,同時也猶如一扇觀景窗,讓人得以一窺當時美國正遭逢的巨大變遷。這趟六○年代模式的公路之旅後來成為一次心靈探索的旅程。他興高采烈地一路行經美國心臟地帶的公路、加州海灘、舊好萊塢(Hollywood)、新好萊塢、拉斯維加斯(Las Vegas)、和其他典型的美國城鎮,同時以流行世俗的角度探索美國文化──藝術、文學、電影、電視、廣告、音樂、運動、藥物、和新的性意識,全都透過旅途中的體驗滲入安迪.沃荷的內心世界。
安迪第一次動身前往西岸時的年紀是三十五歲,但更廣義地來看,他的旅程其實打從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他一九二八年出生於蕭條衰敝的匹茲堡(Pittsburgh),到一九六三年展開這一場六十六號公路(Route 66)上的疾風之旅,這期間安迪.沃荷從一個貧窮又體弱多病的小男孩搖身而為新銳藝術家與導演,這樣的蛻變本身就是一場精彩萬分的旅程。就在我埋首研究他的生平與他所處的年代時,我愈發覺得,如果我真的想要了解那個關鍵時刻的安迪,我就應該要跳上車子,親自走一趟同樣的旅程。
於是我開始規劃我的公路之旅。像這樣的旅行,通常人們不是在十八歲那種毫無懸念的年紀風風火火地上路,就是反過來,會等到退休後才開著休旅車閒散逍遙地展開旅程。
原本重新還原安迪的旅程一直是個抽象的概念,直到有一天,我在一本關於沃荷的大事記書中看到一整頁翻拍的單據。安迪是個出了名的收集狂,他會把所有東西都收進被他稱為「時間膠囊」(time capsules)的硬紙盒裡。時間膠囊裡甚麼稀奇古怪的東西都有,包括派對邀請函、食物、指甲刀、還有處方藥。在第五十五號膠囊當中,安迪收藏了我心目中的至寶──他在橫越美國公路之旅途中所收集的所有單據。
一張單據就是一個故事。
加蓋了紐約港務局(Port of New York Authority)戳印的卡片記錄了他離開紐約市的確切時間。比佛利山莊飯店的帳單列出了客房餐飲服務(room service)的費用與撥打長途電話的記錄。還有許多單據來自加油站、汽車旅館、餐廳、相機店、以及他沿途停留的據點。就像撒落的麵包屑所留下的軌跡一般,這些細瑣的資訊帶領我到安迪所佇足的每一處,同時也告訴我他到那些地方的時候從事了哪些活動。這珍貴的點點滴滴讓安迪彷彿重回世間,也讓我得以親歷他當時所看見的世界。
至此,我對於展開這趟公路之旅已經充滿了興奮與期待。
作者簡介:
黛博拉.戴維斯Deborah Davis
她是一位作家,作品有:《座上賓:布克.T..華盛頓,西奧多.羅斯福,與震驚全國的白宮晚宴》(Booker T. Washington, Theodore Roosevelt, and the White House Dinner That Shocked a Nation)、《滑落的肩帶:約翰.辛格.沙金特與X夫人的消沉》(Strapless: John Singer Sargent and the Fall of Madame X)、《法布里休斯和金翅雀:一個關於藝術、悲劇、與永生的真實故事》(Fabritius and the Goldfinch: A True Story of Art, Tragedy, and Immortality)、《世紀派對:一個關於楚門.卡波堤和他的黑白舞會的精彩故事》(Party of the Century: The Fabulous Story of Truman Capote andHis Black and White Ball)、《鍍金:紐波特如何成為美國最奢華的渡假勝地》(Gilded: How Newport Became the Richest Resort in America)等書。她在幾間主流電影公司裡擔任執行製作、編審、與故事分析。
譯者簡介:
林育如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學士,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熱愛人文藝術和大自然,同時悠遊於文化創意、語言文字、養兒育女、和柴米油鹽的世界。譯作有《圖解設計行為》、《圖解設計思考》、《品牌這樣思考》、《U2 BY U2》、《包浩斯》、《像設計大師一樣思考》、《風景素描課》、《創意自信帶來力量》、《居住的藝術》、《圖解設計思考2:進擊的使用者》、《口琴使者》(小說)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節奏明快,絕對引人入勝。裡頭有許多關於安迪的迷人細節,是甚至連我也不知道的。」──派特.哈克特(Pat Hackett),安迪.沃荷的日記記錄者與共同作者
「黛博拉.戴維斯在安迪.沃荷一九六三年劃時代的橫越美國公路之旅當中佔得最佳座位,也感謝她一路帶著我們同行。透過她強烈的敘事手法和饒富趣味的散文,《The Trip》讓我們猶如置身在安迪的行動當中,陪著他一同闖過好萊塢、曼哈頓上流社會、和藝術世界的高峰。」──凱文.關(Kevin Kwan),暢銷書《瘋狂的亞洲富豪》(Crazy Rich Asians)作者
「託黛博拉.戴維斯的福,我剛才和安迪.沃荷進行了一趟橫越美國到好萊塢的公路之旅,時間是一九六三年,美國失去純真的那年。沒錯,那是個八卦流言盛行的年代,到處都是蜚短流長-少了這些閒話安迪也不會離家-但流行的絕對不是只有八卦而已。看待事情的觀點讓安迪.沃荷不僅僅成為當代人們競相追逐的藝術家,更是二十世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威廉.諾威克(William Norwich),時尚設計師,《學習上路》(Learning to Drive)作者
「黛博拉.戴維斯為安迪.沃荷一九六三年的橫越美國冒險之旅所做的精彩詳實記錄值得AAA+的評價。託安迪的『時間膠囊』、和戴維斯嚴謹研究的福,《The Trip》一書已經為你在這趟傳奇的公路之旅當中安排好『最佳座位』了。」──提摩西.格林菲爾德-桑德斯(Timothy Greenfield-Sanders),攝影師與導演
名人推薦:「節奏明快,絕對引人入勝。裡頭有許多關於安迪的迷人細節,是甚至連我也不知道的。」──派特.哈克特(Pat Hackett),安迪.沃荷的日記記錄者與共同作者
「黛博拉.戴維斯在安迪.沃荷一九六三年劃時代的橫越美國公路之旅當中佔得最佳座位,也感謝她一路帶著我們同行。透過她強烈的敘事手法和饒富趣味的散文,《The Trip》讓我們猶如置身在安迪的行動當中,陪著他一同闖過好萊塢、曼哈頓上流社會、和藝術世界的高峰。」──凱文.關(Kevin Kwan),暢銷書《瘋狂的亞洲富豪》(Crazy Rich Asians)作者
「託黛博拉.戴...
章節試閱
序曲
一九六三年九月二十四日
安迪.沃荷在他萊辛頓大道的透天屋子窗邊往外看,一輛黑色福特(Ford)「獵鷹(Falcon)」旅行車駛近停在人行道邊。他一把抓起他所認為的「必需品」-幾十本雜誌、一台新買的寶萊(Bolex)攝影機(事實上他還不太確定要怎麼使用它)、和他的西裝晚禮服──並且和他的母親吻別之後,便匆匆跑下階梯、跳上汽車,展開他生平第一趟橫越美國的公路之旅。他的目的地是洛杉磯,在當地,爾文.布魯姆(Irving Blum)主持的「費若斯藝廊(Ferus Gallery)」將要展出安迪的畫作──艾維斯.普雷斯里(Elvis Presley)和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的畫像。
在這九月豔陽天底下的安迪.沃荷是個什麼樣的人物呢?肯定不是日後那個頂著銀髮有如謎一般、到處縱情享樂的男人。他在一九五○年代便已經是一位成功的插畫家,以奇幻古怪的鞋子、小天使、花卉等小品插畫聞名於世。但到了六○年代,安迪儼然改頭換面成為一位新潮主義藝術家,他嚴肅看待他的繪畫作品,開始拍攝實驗性的電影。一九六二年,他頗具爭議性的作品──金寶濃湯罐的「畫像」──將他推向了當時轟動社會的新藝術運動,也就是普普藝術(Pop)的浪頭。但身上的破卡其褲和髒球鞋讓他難以擺脫「邋遢安迪」(Raggedy Andy) 的綽號,這時候的安迪給人的印象仍然是「迷人又親切」、「慷慨」、「大方、外向、神采奕奕」──即便他當時已經三十五歲了,但他活脫就是個不老的青少年,對生活總是充滿了奔放的熱情。
安迪從小就對好萊塢懷抱著許多幻想,但他從來沒有親眼見過好萊塢。他熱愛為名人們作畫──莉茲(Liz)、艾維斯(Elvis)、瑪莉蓮(Marilyn)、馬龍(Marlon)、特洛伊(Troy) ──這些都是光說出單名,就可以在腦海裡浮現長相的明星臉孔。現在,他要一路向西展開他的朝聖之旅。還有另一件事比「費若斯藝廊」的展覽更令他興奮期待,那就是他的新朋友──演員與新進藝術收藏家丹尼斯.霍伯(Dennis Hopper)和他的妻子、好萊塢貴族之女布魯克.海華德(Brooke Hayward,她是製片李蘭.海華德〔Leland Hayward〕和演員瑪格麗特.蘇利文〔Margaret Sullavan〕的女兒)──答應他,要在他抵達洛杉磯之後為他舉辦一場「電影明星之夜」的派對。霍伯家和他們那些名人朋友們的雞尾酒會已經決定安排在九月二十九日舉辦了,所以安迪只有四天半的時間可以橫越美國。
既然時間如此緊迫,安迪又何苦在這個噴射機時代以公路旅行的方式前往洛杉磯呢?「駕車穿越美國會是一段美好的時光。」安迪解釋。「我想要好好看看美國。」 的確,他對於紐約到洛杉磯之間的地景風貌充滿了好奇,但同時他也對於搭機飛行感到相當緊張不安。自從伊莉莎白.泰勒的先生、好萊塢製片麥克.陶德(Mike Todd)葬身於一九六一年的一場空難之後,安迪的母親就經常警告他(用她濃重的東歐口音):「有很多在天上飛來飛去的大人物都是這樣死的。」因此待在地面上似乎是一個相對安全的選擇──除了一個小小的問題之外。雖然安迪.沃荷對汽車相當著迷,也喜歡畫車子,但他完全不懂怎麼開車。
不過這難不倒他,他找來了三個朋友──其中兩個人擁有汽車駕照──陪著他一起踏上這趟橫越美國之旅:韋恩.張伯倫(Wynn Chamberlain),他是一名親切老實的藝術家,而最重要的,他是這輛福特旅行車的車主;泰勒.米德(Taylor Mead),一個立意於非主流電影的精彩世界中揚名的古靈精怪男演員;以及安迪工作室裡俊俏的助理新人,大學生傑拉德.馬蘭嘉(Gerard Malanga),他是個胸懷抱負的詩人。
帶著一張布蘭奇信用卡 (Carte Blanche credit card),安迪便和他的夥伴們上路前往好萊塢了。指定駕駛韋恩和泰勒坐前座,方便他們兩個人輪流駕駛;傑拉德則和安迪一起坐在後座。「這趟旅行肯定會很好玩。」安迪一邊斜倚在寬敞的汽車後座聽著收音機傳來震耳欲聾的音樂聲,心裡頭一邊這麼想著。看著後照鏡映出的曼哈頓天際線和眼前無盡延伸的道路,他一派樂觀地踏上這趟即將穿越二十一個州的旅程──誰又知道他心裡走過的將是多遙遠的旅程。
第七章
駕車橫越美國是段美好的時光。--安迪.沃荷 It was a beautiful time to be driving across America.
14「福特獵鷹」是汽車界普普精神的代表作──對最普通常見的物件做出革命性的新詮釋──而且它徹底改變了人們對於汽車的看法。
九月二十四日星期二傍晚,韋恩現身在萊辛頓大道,將車子停在安迪的公寓門前。一旁副駕駛座上坐著的是準備隨時接替他開車的泰勒,傑拉德則坐在後座。這是一個適合開車的好天氣──陽光普照、涼爽而晴朗,氣溫大約在華氏六十幾度-但這群旅人決定入夜後再出發,他們認為夜晚行車的話應該可以移動得更快一點(而且他們可以避開交通尖峰)。公寓的門打開了,安迪帶著他的行李袋、一大疊雜誌、和他的媽媽出現在門口。茱莉亞很高興她的寶貝兒子是開車去而不是搭飛機去,但一想到他要離家到那麼遠的地方去旅行,茱莉亞還是不禁感到緊張。她勇敢地朝著安迪揮手道別,接著便走進屋子、回到她的廚房裡去。廚房裡掛著她孫子們、耶穌基督、和甘迺迪總統的照片與畫像,她在這裡舒服又自在。但接下來的兩個星期少了「我的安迪寶貝」在身邊,肯定會寂寞許多。
一個夏天下來,韋恩的黑色旅行車因為經常往返於紐約與康乃迪克州之間而變得髒兮兮的,但就算看起灰頭土臉,這輛結實精壯的車子可非等閒之輩。「福特獵鷹」是汽車界普普精神的代表作──對最普通常見的物件做出革命性的新詮釋──而且它徹底改變了人們對於汽車的看法。
「獵鷹」在一九五七年問世,根據底特律流傳的說法,它來自於福特汽車的高階主管在一次星期天早晨上教堂時所得到的靈感。羅伯特.史特蘭奇.麥克納馬拉(Robert Strange McNamara)代表了新一代的商人──會計師,他們的管理仰賴不斷變動的數字或統計資料,而非靠直覺經驗。一九四三年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陸軍航空隊統計控制辦公室(Army Air Forces’ Office of the Statistical Control)」聘用了麥克納馬拉和一整個優秀的商界人才團隊,請他們協助訓練軍方培養在戰事科學──與商業──上的分析能力。統計數字、資訊、與系統是他們對抗浪費、無能、與管理不善的利器。這些人被稱為「平民戰士」(civilian-soldiers) 都是自視甚高的知識份子,他們運用商學院的技能打造出「電腦時代之前最精細的資訊管理系統」,讓美國軍隊沿襲自上一次世界大戰的老舊運籌模式步入現代化。他們會根據數字決定需要讓幾架飛機輪流值勤、需要儲備多少油料、需要有多少飛行員、以及進行其它運籌決策。他們會問一些務實──即便是犯忌諱(以軍隊的地盤性來說)──的問題,例如「陸軍和海軍不能共用轟炸機嗎?」數字資料主導決策,而一旦「數字資料處理」正式成為軍隊用語,也就表示這些辦公室裡的統計學家可以與戰場上指揮作戰的將軍平起平坐了。
這當然會引發一場內部的爭端。統計分析師的立場經常與將軍們相左,這些將軍們對這些學院派的大男孩與他們對於數字婆婆媽媽般的斤斤計較十分不以為然。但不可否認,這群新世代統計學家們的確讓軍隊在人力與武器的運用上更有效率,也進而改變了作戰方式。麥克納馬拉就曾說服 時為空軍少將的柯蒂斯.李梅(Curtis Lemay)捨棄對日本進行高空轟炸,改以重點襲擊人口稠密區這種更致命──但也絕對更有效率──的作戰方式。
戰爭結束之後,這個統計控制十人團隊已無用武之地,他們便開始找尋新的工作機會。麥克納馬拉和他的同伴們認為福特汽車公司是一間需要因應現代化而加以改造的老舊企業。這間公司猶如一盤散沙,缺乏關於生產成本、利潤、或虧損的統計數字等集中化的資訊。實際上,在福特裡所有資訊都十分粗略,根本沒有人知道製造一輛汽車實際上要花多少錢。這群在軍隊中頗為得志的小伙子,包括麥克納馬拉在內,寫了一封直白(有人會說是魯莽)的電報給福特公司,說他們可以拯救這間傾頹中的汽車巨人。年輕的亨利.福特二世(Henry Ford II)對他們印象非常深刻,而且事實上他也已經窮途末路,打算死馬當活馬醫,於是他立刻僱用了這個團隊,放手讓他們原始的計算機盡情發揮。
麥克納馬拉從財務主任做起,一路爬到大權在握的事業部副總裁的位子,主管汽車與貨車業務。當他調查福特應該於市場上供應何種車型的時候,他發現了問題,也同時嗅出了商機。在美國,最熱門的車款通常是大型車,因為在崇尚「數大就是美」的美國,大家普遍認為大就是好。福特最暢銷的車款──包括「費爾蘭(Fairlane)」和「雷鳥(Thunderbird)」──都又大、又長、又寬、又重,醒目的水箱罩和擋泥板甚至讓它們看起來更加肌肉發達。有些美國人開始對較小型的歐洲車感興趣,比方像是福斯(Volkswagen)主打「小才是王道」(think small)、活力四射的金龜車(Beetle),這讓麥克納馬拉開始思考是否每個駕駛都會需要──或想要一輛重達四千磅的汽車。
一天,他上教堂作禮拜的時候突然有了答案。福特需要在產品陣容中加入的是「小型車」(compact) ──製作成本較低、售價較便宜、跑起來也較省錢的車子,「樸素、價格不貴、經濟實惠的車子,以符合美國男男女女的交通需求。」這款車子不需要取代目前停在大部份美國家庭車道上的大型家庭用車;小型車可以拓展市場,將「擁有第二輛車」的概念介紹給買主──一輛家庭主婦可以跑腿用的車子。麥克納馬拉很快地在教會活動表背面寫下他所發想的規格細節,捨棄了車型「外觀」的考量。但在接下來的三年內,麥克納馬拉數字掛帥的設計打造出一九六○年最具代表性、最暢銷的車款,福特「獵鷹」。
新上市的「獵鷹」有兩門小轎車、以及兩門或四門旅行車的車型。這輛車的外觀尺寸較小,車重僅有兩千四百磅,車長比全尺寸的福特車款少了三十二吋。但官方測試證明車內大到足以承載六名男性乘客,而且他們即使戴著時下流行的紳士帽,頭頂空間也仍綽綽有餘。
福特「獵鷹」甫上市第一年就銷售了四十三萬五千輛,不但驗證了麥克納馬拉的眼光,亨利二世也因此將他拔擢為企業總裁。兩個月後,麥克納馬拉甚至得到更進一步晉陞的機會──他應約翰.甘迺迪總統邀請,出任美國國防部長。一九六三年,麥克納馬拉入主五角大廈成為越戰的策劃者,底特律從此成為他人生回憶的一部份。
一九六三年新款的「獵鷹」旅行車上市時,韋恩.張伯倫也是美國數千名買家其中之一。在這趟旅行展開之前,他的「獵鷹」就已經是一輛充份展現實用價值的汽車,穩固、牢靠、空間夠大,要載客或載畫布都不成問題。在這個九月天的午后,安迪打開了車門,踏上他的好萊塢之旅。車內的設計很對安迪的普普藝術品味──這輛車呈現了極簡主義風格,就像安迪的可口可樂瓶與金寶湯濃湯罐;它是由生產線組裝出來的產品,就像他的絹版畫;樸素的儀表板呈現出極簡的優雅;點火裝置位於左側,與保時捷(Porsche)的車款相同;而控制車頭燈、雨刷、阻風門、空調的旋鈕、和最重要的點煙器都整整齊齊地排列在速度里程計和其它儀表下方。
「獵鷹」也有其實用之處。安迪和傑拉德一同坐在寬敞的後座時,意外發現它有相當大的內部空間。雖然條紋塑膠皮椅椅面很滑,只要韋恩或泰勒──看當時是誰負責開車──急轉彎,他們就會滑個東倒西歪(車上沒有可以將乘客固定在座位上的安全帶),但要舒適地攤坐在位子上倒是不成問題。
「獵鷹」駕駛起來是什麼樣的感覺呢?六汽缸的引擎會發出相當大的噪音;方向盤較軟,改變車輪方向時得多轉個好幾圈;另外這輛車的極速不到每小時九十哩。十二加侖的油箱偏小──舉例來說,福特「雷鳥」的油箱就有二十加侖。小油箱對麥克納馬拉的目標客群來說不是什麼問題──家庭主婦通常會開「獵鷹」進行短途的採購──但這輛「獵鷹」必須在五天之內完成大約兩千五百哩的旅程,在路況良好的情形下,這輛車一加侖平均可以跑二十五或三十哩,加滿一個油箱可以跑三百哩。汽油價格不貴-一加侖大約三十到三十五分錢-但交通時間很寶貴。這輛車在這次旅行途中至少得加九次油,換算起來,他們一天大概就得停靠兩個加油站。
但從好的一面來看,「獵鷹」的小引擎可以穩定加速,性能平順可靠。車迷們說它「討喜」又「活潑」,是「便宜又有活力」的經典車款。「獵鷹」既明亮又通風,它有大片的窗戶,除了可以開關的前窗與後窗之外,以手把開闔的尾門上也有一片玻璃窗。大量的玻璃窗設計讓這輛車宛如一座移動的溫室。更重要的是,環繞四周的窗戶讓乘客可以以近乎全景的視野享受不斷變化的地景,對於進行橫越美國之旅的觀光客來說,這絕對是一輛理想的交通工具。
在「獵鷹」旅行車的後座後方有七十六立方呎的收納空間,如果將後座座椅收折起來,還可以增加更多的行李廂空間。這群旅人在後車廂擺進一張床墊,善加利用了這個空間。原本的想法是當韋恩開車時,泰勒可以在後車廂睡覺補眠,反之亦然。但很快地,安迪與傑拉德就發現這個臨時臥鋪是這間移動房屋當中最棒的位置。懶洋洋地躺在床墊上是極為舒服的旅行方式,於是他們便霸占了後車廂,根據傑拉德的說法,他們倆是開開心心地被載運到洛杉磯去的。
由於他們躺在行李原本應該擺放的位置上,韋恩只得將他們的大包小包往車頂架上堆。旅行老手知道要如何打包出輕量的行李──泰勒只需要將他的隨身衣物全部塞入一個小背包便可以浪跡歐洲。但還沒什麼國外旅遊經驗的傑拉德卻帶了一個大皮箱,裡頭似乎裝滿了他所有的家當。
空間緊湊,時間緊迫,但車內(總有一兩個人)的情緒高漲。安迪帶了他的「歐百錯」,想抽煙的人也是伸手就有大麻可以抽。該是將車子駛離人行道旁、動身出發、一路向西的時候了。
根據港務局(Port Authority)在安迪的第一張過路費收據上(在一九七○年以前,車輛在離開與進入曼哈頓時都必須繳費)所留下的時間戳印來看,這輛高速行駛的「獵鷹」在星期二晚間六點五十二分離開紐約市,夕陽在一分鐘前才剛落下。在韋恩的駕駛下,他們開上南向的紐澤西收費公路(New Jersey Turnpike),接著在五十五哩後下交流道接上賓夕法尼亞收費公路(Pennsylvania Turnpike),展開他們的西進之旅。
15「我就是打這兒來的。我們快點經過這裡吧!」
天很快便黑了,但無所謂,反正車外也沒有景色可看。老經驗的公路旅者都知道穿越賓州的這條公路又長又單調,讓人感覺好似得花上幾天──而不是幾個小時-才能走完。他們會在匹茲堡附近接往另一條公路,駛離廣大的「拱石州」(Keystone State),但在此之前的三百一十六哩路上,安迪、傑拉德、韋恩、和泰勒只得以認識彼此來消磨時間。他們本來就是朋友──某種程度上算是──但幽暗的車內提供了一種親密的氛圍,讓大家開始聊起自己的故事。每過一哩路,他們的個性就變得愈鮮明。
大體上來說,韋恩沉默寡言;傑拉德滿懷夢想;安迪是個保持高度警覺的觀察者,前座兩位搞怪司機對於行車狀況的專注力相當不可靠,讓他頗為緊張。一下子,泰勒就在車上扮演起妙語說書人和小丑的角色。泰勒隨時隨地都在他的舞台上演出著,就算是在「獵鷹」車上也不例外,尤其這裡還有他最忠實的觀眾。安迪說泰勒講故事的時候自有一種特別的風格,「緩慢、自在,有人聽也好、沒人聽也好。」 泰勒習慣在說完故事之後抬起他的下巴,眼神望向窗外。只要他不是開車的那個人,這個習慣動作倒是不至於造成什麼困擾。
這趟加州之旅讓泰勒開始叨叨絮絮地追憶起他在舊金山、威尼斯海灘(Venice Beach)、和格林威治村放逐停留的日子。泰勒自己說每個人都很愛他──田納西.威廉斯曾經參加過一場他的詩歌朗誦會,對他的詩作《去他媽的名聲》(Fuck Fame)深感著迷,甚至還寄錢給他;泰勒還提到有個頂著一頭及肩亂髮、帶把烏克麗麗盡唱些《躡腳走過鬱金香》(Tiptoe through the Tulips)這種老歌、自稱是「小提姆」(Tiny Tim)的怪男人。但他所提到的諸多人名中,最吸引大家注意的是巴布.狄倫。
巴布.狄倫出生於一九四一年,當時他名叫羅伯特.艾倫.利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後來當他在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就讀時,才將自己改了新名字。安迪對於人的出世與自我改造頗有感觸,狄倫也同樣心有所感 ,他說:「你知道的,出生時的名字不是你能取的,父母也不是你能挑的。我的意思是,事情就是這樣。現在你自己想叫什麼名字就叫什麼名字,這裡是美國,自由之地。」狄倫中輟了學業,搬到紐約市,在咖啡館裡駐唱。他的音色是如此特別、挑動人心卻又令人不安 ,當時曾經聽過他演唱的作家喬伊絲.卡蘿.歐提斯(Joyce Carol Oates)便形容他的音色「彷彿砂紙在唱歌」。
一九六○年的時候,泰勒曾經在格林威治村的一個俱樂部裡看過這位年輕的民謠歌手演出,當時狄倫仍然沒沒無名,但他實在非常欣賞狄倫的作品,於是他聲稱自己是個詩人,並送給狄倫一本自己的詩集。他看起來「像是一個失落的天使,」 泰勒回憶道。狄倫的第一張唱片《巴布.狄倫》(Bob Dylan)賣得並不好,但其他歌唱團體,如「彼得、保羅、和瑪麗」(Peter, Paul, and Mary)已經注意到他的音樂有其力量,開始灌錄他的歌曲。
一年後的一九六三年五月,狄倫發行了第二張專輯《自由自在的巴布.狄倫》(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不但備受讚譽,其中兩首主打歌曲〈隨風而飄〉(Blowin’ in the Wind)和〈暴雨將至〉(A Hard Rain’s a-Gonna Fall)也都成為經典之作。泰勒再次遇見了狄倫。「這一回,他已經是個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了,但他竟然開口要我送他我的第二本書,」 泰勒邊笑邊對他的旅伴細數過往種種。他拒絕了,並且對狄倫說:「但是你現在有的是錢──應該買得起了啊!」「但我的酬勞是按季支付的,」這位節儉到骨子裡的歌手給了一個不是很有說服力的理由。
每當他們在中途停下來加油的時候,泰勒就會展現另一種天份。除了善於說故事之外,泰勒總有辦法說服年輕英俊的加油站員──這些人完全都是異性戀者-和他一同到建築物後方來段快速口交。嚴格來說,他們是在進行一種「交易」──泰勒「給予」(gave)、而他們「接受」(received)。但不可思議的是,泰勒這種傻樣竟然在美國鄉下地方的精壯小夥子面前如此吃得開。對於泰勒的行為,安迪一方面覺得好奇感興趣,另一方面又相當氣惱。他嫉妒泰勒總是能在一些出人意表的地方有所行動,也或許他曾經希望自己能和泰勒交換位置,但此刻他正在趕往加州的路上,一分一秒都浪費不得。
儘管安迪不是開車的那個人,但他絕對是這艘船的船長,因為所有開銷都是由他支付。只要有機會,他就會驕傲地拿出他的布蘭奇信用卡刷卡付帳。信用卡,這種可以神奇地取代貨幣的塑膠薄片,在一九六三年的時候還只是新興的風潮,但它很快便成為一種地位的象徵,安迪就喜歡拿它出來炫耀。
這種後來要消費者「離家時務必攜帶」、不論上館子吃晚餐或來趟橫越美國之旅都好用的全包式信用卡,靈感來自於一名男子在紐約市的餐廳裡尷尬的用餐經驗。一九四九年,一位財金界的高階主管法蘭克.麥克納馬拉(他和羅伯特沒有親戚關係)愜意地在夕陽餘暉照拂下享用著高級餐廳裡的豪華大餐。當他要付帳時,伸手往口袋裡一掏,卻驚恐地發現自己根本沒有把皮夾帶在身上。在自動提款機還沒有誕生的那個年代,他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打電話給遠在長島(Long Island)家中可憐的太太,拜託她趕緊帶錢進城到紐約市裡來。
麥克納馬拉氣惱了一整晚,但到了第二天清晨,他腦子裡出現了一個靈感。何不建立一個可以排除紙鈔需求的信用系統呢?他很快地成立了「大來信用卡公司」(Diners Club)。大來卡會自高淨值(high net worth)人士當中挑選並邀請會員,只要他們一年繳交六美元的費用,就可以享有在大來卡特約店家使用信用卡支付餐點或其他消費費用的權利。每個月持卡人會收到一份詳列消費明細的帳單,並且據此一次支付全額費用。至於參與大來卡服務的店家則會被大來卡公司收取卡片消費金額的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七,以做為佣金。成立初期,大來卡有兩百名會員(大部份是麥克納馬拉的親朋好友)和十四家特約店家。九年後,大來卡的會員增加至一百萬名,特約店家也達到三萬家。
麥克納馬拉簡單又實用的點子改變了人們對於賒帳者的看法。在過去,賒帳消費是一種財務方面需要援助的訊號:在購買電冰箱、汽車、或甚至是一套新西裝的當下負擔不起貨款的人,只得以分攤付款的方式逐漸繳清。新的信用卡則將人們的刻板印象徹底翻轉過來:財力雄厚的男士或女士被允許遞延付款,是因他們老早就有錢在手上了。《生活》雜誌便說信用卡是一種地位的象徵,暗示著持卡人擁有「用之不竭的實力」。持卡人會被視為是菁英集團的一份子,有些商務人士甚至會把信用卡會員身分列在他們的履歷表上。
後來成為大來卡信用公司總裁的阿爾弗烈德.布魯明戴爾(Alfred Bloomingdale) 曾經預言:「從現在起的二十年後,人類只會有兩種階級。一種是有信用卡的,一種是拿不到信用卡的。」幸運的是,安迪的豐厚收入讓他能夠成為備享尊榮的持卡人。雖然大來卡與它的主要競爭對手美國運通卡(American Express)是兩間最大的信用卡公司,但安迪選擇申請在市場上居於落後地位的布蘭奇信用卡。布蘭奇信用卡公司是由希爾頓飯店集團(Hilton Hotels)所經營,擁有廣大的國際網路;它的名字會讓人聯想起蒙地卡羅(Monte Carlo)的賭場、西裝禮服的紳士派頭、和雄厚的財富。
安迪會參考布蘭奇信用卡致贈的特約店家手冊──由信用卡公司寄送給持卡人的皮面精裝小冊子──只要有機會,他就會光顧接受這張信用卡的餐廳。這一方面固然是因為以信用卡付帳相當便利,但更大部份是因為在用餐完畢後出示這張卡片,象徵著「安德魯.沃荷拉真的辦到了」──在他們從賓州的紐斯丹頓(New Stanton)離開這條收費公路、匹茲堡已近在眼前的那一刻,想必這個念頭也曾經從他的腦海中閃過。「我就是打這兒來的。我們快點經過這裡吧!」 安迪說。他催促著韋恩加快速度,不讓記憶將他深深拉回那段身為東歐移民之子、苦樂參半的過往。
第十章
我們開車經過的每一個地方都和紐約如此地不同。--安迪.沃荷 Everywhere we drove through was so different from New York.
20其中安迪最喜歡看的便是路旁的七彩霓虹燈與告示板。
直到「獵鷹」駛過奧克拉荷馬州界進入德州之後,美國西部的帷幕才真正被揭起,令人驚嘆、且超乎想像的地景在安迪與傑拉德面前展開來了。他們生平第一次見到德州廣袤的平原──被太陽烘烤的土地「如此地開闊,看到下禮拜也看不完,」當地人喜歡如此吹噓。「這裡幾乎和海洋一樣廣大、渺無人跡,」 探險家藍道夫.馬爾希上校(Captain Randolph Marcy)說。他在一八四九年踏上這片尚未開發的土地,當時這裡是美國原住民──包括奇奧瓦族(Kiowas)和科曼奇族(Comanches)──以及大群水牛的居住地。一九六三年,這裡唯一可見的起伏輪廓就是防風林──成排交錯種植的樹林可以防止夾帶著沙塵、雨雪的強勁北風吹進德州平原。
傑拉德發現這種景色很催眠。他知道自己應該更善用時間一點:華格納文學雜誌的完稿和繪圖板都還塞在他的大行李箱裡,等著他拿出來繼續展開工作。然而隨著旅程一哩一哩不斷前進,那些不意間讓他想起學校、家庭、責任的事物也似乎離他愈來愈遠了。比起來,和安迪還有其他傢伙聊天打屁、聽音樂,還有透過「獵鷹」的全景車窗凝望著不斷變換的景物、與德州一望無垠──總是占據了四分之三畫面──的藍天,這些事可要有趣多了。
在他們經過潘漢鐸的時候,傑拉德發現有些地方不太對勁。他不斷地看見遠方有水、或者他認為應該是水的景象。有時候是地平線上的一處湖泊,有時候是路面上的水窪。但只要車子接近他原本認為有水的地方,這些景象便消失了。後來傑拉德發現他看到的原來是海市蜃樓,這種現象他過去曾經在故事或電影當中看過,但卻從來沒有親身經歷過。對於在布朗克斯長大的男孩來說,這個生平第一次的體驗讓他興奮不已。有趣的是,海市蜃樓並不是幻覺或妄想虛構出來的產物,而是一種視覺現象。「水」的影像是由光線與不同溫度的空氣交互作用所造成,即便該處並非真的有水,但這個影像是確實存在、而且可以被拍攝下來的。
儘管海市蜃樓的現象有其科學上的解釋,但在傑拉德眼裡卻充滿了詩意。這個閃爍不定、難以捉摸的影像激發了他的靈感,於是他提筆寫下了一首關於人、自然、與知覺奧祕的詩。對於正在公路旅行途中的二十歲男孩來說,這些主題似乎有些沉重。然而,傑拉德並非尋常的二十歲男孩。他是以字作畫的藝術家,就像他在路邊沉思時所作的,一首標題為《蜃影》的詩。他甚至將這首詩的格式排列為兩欄,就像公路的車道一樣。
蜃影(Mirage)
水
玩弄著
地平線的邊緣
大地的
中央
似乎有什麼
在與太陽
搏鬥著,
彷彿,看到
空氣中的顫抖
穩穩地變成了
一種膠著
與這條道路
通往銀色表面的道路,
密不可分
神妙而迷離
在炙熱的原野上
看見那片海
不是觸動而已
那片海
吸引著我們
向它的騙局行去,
道路愈退愈遠
它也愈加透明而扁平,
待我們接近
那片海
卻又往內地飄移而去
就像這條道路
直指向西
是不是
有什麼
消失在那片海裡?
我們只是太過相信
自己的眼睛
而非否認
距離已經將我們
限制在這片土地
那片陌生海洋
的邊際
我們永遠無法企及
這熱
漸漸發威
再不多久
就要升上山頂
當我們
帶著自信與速度靠近
它又幻化為海,
成為路面上的一處蜃影
©傑拉德.馬蘭嘉(Gerard Malanga)
傑拉德深深陶醉在六十六號公路的自然奇觀當中,然而安迪卻特別著迷於沿途人造的景物。從後座舒適的床墊上,安迪看到各式各樣令他眼花撩亂的景色。 U-Drop旅店不協調的藝術裝飾結構與高塔;矗立在「帝王爬蟲觀光農場」前一座作勢攻擊的巨大眼鏡蛇雕像;全世界最高的圖騰柱、十四呎高的卡奇納娃娃(kachina doll) 、超級巨大的牛奶瓶、資源回收場、報廢車、和其它新奇有趣的事物……六十六號公路上所有一切都比實物來得巨大,就像是一場真正的餘興節目。
其中安迪最喜歡看的便是路旁的七彩霓虹燈與告示板。想當然爾,這位插畫出身的普普藝術家對於林立的戶外廣告活動會特別感興趣。安迪喜歡告示板,因為它們是巨大的畫作,主要以三原色繪製,就像他的普普藝術作品一樣。在早期的廣告活動中,人們之所以開始利用簡單的圖像廣告為地方上的商家作宣傳,主要是為了將訊息傳達給不識字的文盲(因而特別強調圖像以取代文字)。
但是在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戶外廣告成了一筆大生意,策略性地擺放告示牌成了銷售利器。美國人開始購買汽車,也花愈來愈多時間在道路上。只要廣告商將「速度的美學」考慮進來,從消音器到餅乾,告示牌上其實什麼東西都能賣。當車子在移動時,車內駕駛對於招牌的感知與徒步或慢速交通工具上的人們是不一樣的,所以若想要吸引移動中的人們,告示牌就必需找到新奇的展示手法。
……
各種內容、大小、或擺放位置的告示板將美國的街景變成一座巨大的商場 。安迪喜愛購物,所以透過車窗看見五彩繽紛的商品與服務陣容浩大地展示在眼前,讓他覺得非常開心。他心想,美國真是個奇幻仙境,不但有如展示著許多巨型畫作的藝廊,而且這些作品全都如此具有現代感!對他來說,這就是新藝術。
諷刺的是,安迪眼中的藝術,在別人看來卻是禍害。環境主義者稱告示板為「地景麻瘋病」(landscape leprosy)和「看板疹」(billboard rash)。一九六○年代早期,一位具有崇高理想的建築師彼德.布萊克(Peter Blake)寫了一本《上帝的垃圾場》(God’s Own Junkyard),書中探討人造物對美國國內地景所帶來的破壞,並加以嚴正譴責。布萊克極力呼籲美國人停止「一步步醜化美國的行動」。然而這是一場艱困的戰役。「美化環境」一向被認為是「景觀姊妹」(scenic sisters)們管轄範圍內的事,這些園藝俱樂部的太太們平常就只會碎念景觀漂不漂亮、環境是否優美這些雞毛蒜皮小事,但美國的企業們可是有許多正經事要幹的。
充滿理想的社會改革者不斷嘗試推動立法反告示板,但他們所提出的規範卻沒有得到太多的迴響。告示板業者的說客在華盛頓是一股相當大的勢力,因為他們所代表的企業與政客之間有某種特殊的關係。每逢選舉期間,告示板業者會提供免費的版面給候選人使用,因此有誰會腦袋如此不靈光,選擇為與他的贊助者立場相反的陣營發聲,然後眼巴巴看著這些好康被他的對手接收呢?
此刻告示板占得上風,大量各種產品、汽車旅館、餐廳、加油站、和名勝景點的廣告就像高速的幻燈片秀般以極快的速度接連閃過,讓安迪深深陶醉在其中。他發現,商業主義的發光發熱是六十六號公路極致的成就表現,這些景象讓他對於自己身為美國人感到相當自豪。「那些你開車在路上看不到『免下車外帶』(drive-ins)、巨型冰淇淋甜筒和大到人可以走進去的熱狗、還有閃爍的汽車旅館招牌的地方,我可一點都不想去住,」 他滿腔熱情地說。
序曲
一九六三年九月二十四日
安迪.沃荷在他萊辛頓大道的透天屋子窗邊往外看,一輛黑色福特(Ford)「獵鷹(Falcon)」旅行車駛近停在人行道邊。他一把抓起他所認為的「必需品」-幾十本雜誌、一台新買的寶萊(Bolex)攝影機(事實上他還不太確定要怎麼使用它)、和他的西裝晚禮服──並且和他的母親吻別之後,便匆匆跑下階梯、跳上汽車,展開他生平第一趟橫越美國的公路之旅。他的目的地是洛杉磯,在當地,爾文.布魯姆(Irving Blum)主持的「費若斯藝廊(Ferus Gallery)」將要展出安迪的畫作──艾維斯.普雷斯里(Elvis Presley...
目錄
開場白
二○一二年九月二十四日
序曲
一九六三年九月二十四日
準備
第一章
重點不在於你是什麼樣的人,而是他們認為你是什麼樣的人。--安迪.沃荷 It’s not what you are that counts, it’s what they think you are.
1他給自己的作品開出相當高的價格,假使對方出的價格不能令他滿意,他是不會輕易割愛的。
2安迪七歲的時候,向家裡提出要求想要有一台電影放映機。
3我應該要畫畫的。問題是,他應該要畫些什麼?
第二章
人家都說時間會改變事情,但實際上你得自己去讓事情改變。--安迪.沃荷 They always say that time changes things, but you actually have to change them yourself.
4他啟用了一個新名字──就叫做「沃荷」。那個標誌著關於匹茲堡的過往的「A」,已然消失無蹤。
5安迪眼巴巴地看著這一切,內心對於他們從櫥窗設計師轉變為藝術評論家的新寵感到嫉妒無比。
第三章
藝術是不受拘束、任你揮灑之物。--安迪.沃荷 Art is what you can get away with.
6寫你知道的就好
7一九五○年代晚期,「邋遢安迪」已經進化為上高級餐館、進歌劇院的「潮男安迪」(Andy the dandy)。
第四章
普普藝術就是把原本該在裡面的拿出來放在外面,把原本該在外面的放到裡面。--安迪.沃荷 Pop Art took the inside and put it outside, took the outside and put it inside.
8布魯姆在藝廊牆上訂了狹長的層架,將畫作擺放上去,巧妙地將安迪的作品當成產品展示。
9沒有人知道該如何稱呼這個新藝術。恐怕只有一個全新的字才能代表了。這個字就是「普普」(Pop)
第五章
噢,我什麼時候才會出名,要等到什麼時候呢?--安迪.沃荷 Oh when will I be famous, when will it happen?
10普普藝術不見得只能充滿陽光與歡笑,它也是可以──也應該──有它的黑暗面
11斯庫找上了安迪。「畫張我老婆的肖像吧,」他說。
出發
第六章
電影是純然的樂趣,藝術則是工作。--安迪.沃荷 Movies were pure fun, art was work.
12她完全沒想到這個朋友打的主意竟然是要一路從紐約「開車」前往洛杉磯。
13「你是怎麼對焦的?」他反覆不斷地問著他的電影圈朋友們這樣的問題。
第七章
駕車橫越美國是段美好的時光。--安迪.沃荷 It was a beautiful time to be driving across America.
14「福特獵鷹」是汽車界普普精神的代表作──對最普通常見的物件做出革命性的新詮釋──而且它徹底改變了人們對於汽車的看法。
15「我就是打這兒來的。我們快點經過這裡吧!」
第八章
當你在進行這麼長途的公路旅行時,你當然會把排行榜上前四十大的暢銷歌曲聽個滾瓜爛熟。--安迪.沃荷 You sure get to know the Top Forty when you make a long road trip like that.
16「我帶了大概有五十本雜誌在身上,」 安迪說,而這個說法或許不算誇張。
17「壓抑」已經成為過去式,「性」才是眾所矚目的焦點。
第九章
我們坐在餐廳邊邊的一個包廂裡--事實上,我們這個包廂活像是餐廳提供的餘興節目一樣。--安迪.沃荷 We sat in a booth over on the side – and were, in fact, a sideshow.
18「假使我們不換到『我』想去吃的餐廳用餐,那我就立刻退出這趟旅行。」
19假使他們有車速上的顧慮,最好的做法便是放棄六十六號公路。
第十章
我們開車經過的每一個地方都和紐約如此地不同。--安迪.沃荷 Everywhere we drove through was so different from New York.
20其中安迪最喜歡看的便是路旁的七彩霓虹燈與告示板。
21「當你看著安迪的時候,你想的不會是『他戴的是假髮』,而是『老天,你看那個傢伙的頭髮!』」
第十一章
我們開得愈遠,在公路上所看到的一切就愈有「普普」味。--安迪.沃荷The farther we drove, the more Pop everything looked on the highways.
22「一旦你了解什麼是『普普』,你就不可能再以同樣的眼光看待招牌;而一旦你有了『普普』的思維,你也不可能再以同樣的眼光看待美國了。」
23他們坐進了「獵鷹」的前後座,打開收音機,往好萊塢出發。再過幾個小時派對就要開始了,他們可不想遲到。
第十二章
真希望能把我的生命灌注到空蕩蕩的好萊塢當中。--安迪 Vacant, vacuous Hollywood was everything I ever wanted to mold my life into.
24「噢,這就是美國~」
25藥物、名流、音樂、和普普藝術的結合實在是太令人陶陶然了。
第十三章
老好萊塢已經終結,然而新好萊塢卻還沒有開始。──安迪.沃荷 The Old Hollywood was finished and the New Hollywood hadn’t started yet.
26先別管繪畫了。安迪現在一心想做的是──拍電影。
27「不、不、不,不是這樣的。那是繪畫。」
28《泰山回來了……算是啦》(Tarzan Returns…Sort Of)
第十四章
任何人都可以拍出一部好電影,但假使你是刻意試著去拍出一部爛片,那你就是在拍一部好的爛片。──安迪.沃荷 Anybody can make a good movie, but if you consciously try to do a bad movie, that’s like making a good bad movie.
29在海邊的「索多瑪」(Sodom) 過著快樂又背德的生活
30這部「地下電影」的劇組決定要以「地下工作」的方式暗地裡拍攝他們想要的畫面。
31這已經不是過去那個「邋遢安迪」
第十五章
這是我最喜歡說的句子之一。「那又怎樣。」──安迪.沃荷 That’s one of my favorite things to say. “So what.”
32妒火中燒的安迪──他對於傑拉德竟然帶了一個女孩回來「他們的」房間感到非常憤怒。
33就這樣,一種導演技巧誕生了。
第十六章
我真的很怕感到快樂,因為快樂總是稍縱即逝。──安迪.沃荷 I’m really afraid to feel happy because it never lasts.
34「安迪和我就像兩個毛小孩,圍著馬塞爾.杜象蹦蹦跳跳的。」
35安迪不論在這件藝術作品或是在生活中都像是一面鏡子,它是一個會反照的表面,但卻讓你無從得知在這個表面下方到底──如果有的話──藏了些什麼東西。
第十七章
我們循著《逍遙騎士》(Easy Rider)的路線往回開,經過拉斯維加斯,然後橫越南部各州。--安迪.沃荷 We took the Easy Rider route back, through Vegas, then down through the southern states.
36是發動「獵鷹」,向好萊塢道別的時候了。
37在安迪看來,拉斯維加斯就像是一座迷人的普普藝術博物館。
準備就緒
第十八章
好吧,你可以說我對銀色特別偏愛……--安迪.沃荷 Well, you might say I have a fondness for silver…
38他說他會去那裡是因為他「喜歡聽人家以新方法說老東西,還有以老方法說新東西。」
39安迪不是狂妄自負的人──他是個喜歡惡作劇、頑皮的傢伙。「他是在裝聾作啞,就跟他的畫一樣,」 亨利.戈爾達扎勒說,「但我們都被騙倒了。」
40「工廠是你打造東西的地方。我就是在這裡製作或建造我的作品。在我的創作領域裡,手繪要花上太長的時間,這不是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做法。今天機械方法才是王道,利用它們,我可以讓更多人接觸到更多藝術。藝術應該是屬於所有人的。」
第十九章
一天你恍然清醒,你便重獲新生。--安迪.沃荷 One day you just wake up and you’re a new person again.
41兩個「清點了熱狗、酒瓶的數量,甚至仔細到把紙杯從垃圾堆裡挑出來一個個細數──搞到最後兩個人都恨透對方了。」安迪就愛看好戲,他說這場活動是一個「非常棒的派對」。
42「真的很奇怪,」 他觀察道,「你的生命已經走到這裡--你已經受邀參加一場所有派對裡最重要的派對……但這還是沒辦法保證你從此不再有自己一無是處的感覺。」安迪說
43安迪的死訊反而讓世人對於他所留下的一切掀起長期論戰。這個曾經說過「別在意人家怎麼寫你;只管版面大小就好。」的男人恐怕又要樂不可支了。
第二十章
重點不是在求永生,而是去創造出不朽的作品。--安迪.沃荷 The idea is not to live forever. It is to create something that will.
44諷刺的是,美國人很少造訪六十六號公路。
45一九六三年九月,安迪真的「去了別處」,他展開了一趟連結古板、昏沉的五○年代與搖擺的六○年代--與其之後--的旅行,他是帶著整個美國一起上路的。
開場白
二○一二年九月二十四日
序曲
一九六三年九月二十四日
準備
第一章
重點不在於你是什麼樣的人,而是他們認為你是什麼樣的人。--安迪.沃荷 It’s not what you are that counts, it’s what they think you are.
1他給自己的作品開出相當高的價格,假使對方出的價格不能令他滿意,他是不會輕易割愛的。
2安迪七歲的時候,向家裡提出要求想要有一台電影放映機。
3我應該要畫畫的。問題是,他應該要畫些什麼?
第二章
人家都說時間會改變事情,但實際上你得自己去讓事情改變。--安迪.沃荷 They always say...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