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是結合心理學和教育學的一門學科知識,探討師生互動的教學歷程與學習行為,一方面建立系統化的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另方面也應用於解決教育實際問題。
目前坊間出版有關教育心理學的書籍琳瑯滿目,但多偏向闡述型的大學教科用書,本書則改採「一頁文、一頁圖」的方式呈現,文字條列重點敘述,並輔以圖表來轉化複雜概念,讓各階層人士易於接受閱讀和記憶理解,也有助於推廣教育心理學的概念理論與實務應用。
作者簡介:
吳俊憲
現任
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暨師資培育中心教授
學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主修課程與教學)
經歷
小學教師、公務人員高等考試三級考試及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科員、國立臺南大學秘書、課程與教學學會行政組組長、臺灣教育評論學會副秘書長、高中優質化輔導方案專業諮詢委員、中小學校務評鑑訪評委員、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精進教學品質計畫輔導諮詢委員、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種子講師、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及分組合作學習輔導諮詢委員
吳錦惠
現任
中州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學歷
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
經歷
靜宜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系兼任講師、課程與教學學會行政組副組長、臺灣教育評論學會行政組副組長、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及分組合作學習輔導諮詢委員
章節試閱
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基本概念
Unit 1-1教育心理學=心理學+教育學
一、什麼是「心理學」
(一)心理學是探討人類行為與心智歷程的一門科學。
(二)現代心理學之父:W. M. Wundt
1875年德國心理學家 Wundt(馮德)在萊比錫大學(University of Leipzig)建立了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從此,心理學研究不再依賴哲學思辨方法,轉向科學實驗方法來分析人類的心智結構。
(三)心理學的學門劃分
心理學的學門可細分為:生理心理學、知覺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心理動力學、認知神經心理學、人格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工業與組織心理學、消費者心理學、犯罪心理學等。
二、什麼是「教育學」
(一)教育的意義
《說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教育是一種使人向上、向善的歷程和結果。
(二)教育學的意義
教育學是探討人類學習行為原理,並協助個人或團體朝向預定目標改變的歷程的一門科學。
(三)教育「學」之父:J. F. Herbart
德國人Herbart(赫爾巴特,1776~1841),主張教育應以道德為先,注重學童的個別化教學,提出四個步驟的系統教學法(清晰、聯合、系統和方法),並首度在大學開設「教
育」(pedagogy)這個學門,使教育成為一門嚴謹的學科。
三、什麼是「教育心理學」
(一)教育心理學的意義
教育心理學乃結合心理學與教育學基礎,屬於應用心理學的一個學門。
(二)現代教育心理學之父:E. L. Thorndike
教育心理學正式成為一門學科的名稱,始自Hopkins(霍布金斯)出版《教育心理學》一書,之後,Thorndike(桑代克)在1903年也出版《教育心理學》,是促使教育心理學研究走向科學化的第一人。
(三)教育心理學的主要概念
R. E. Mayer(1987)認為教育心理學是探討在教學環境和學習者特性交互作用下,學習者認知成長的情形。張春興(1994)認為教育心理學研究旨在瞭解人性、改變人性,進而實現教育目的。綜合來說,教育心理學是應用心理學研究方法,探討師生互動的教學歷程與學習行為,進而解決教育實際問題,建立有系統的教學(或學習)理論。
(四)教育心理學的重要性
1.師資培育機構會將教育心理學列為基礎課程中的必修科目之一。
2.學校教育改革和訂定教師專業標準,會將教育心理學列為教師必備的知識和技能,例如瞭解學生學習方式的個別差異、學習動機和學習策略等。
Unit 1-2近代教育心理學的發展(一)
一、近代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階段
(一)教育哲學階段。
(二)科學心理學階段。
(三)教學心理學階段。
(四)現代教育心理學階段。
二、各階段發展的概況
(一)教育哲學階段(18世紀中期~19世紀末期)
1.裴斯塔洛齊(1746~1827)
(1)倡導教育愛:視學校如家庭、教師如父母、學生如子女。
(2)直觀教學法
○1知識的直觀:引導學童透過感官去看、聽、找,所獲得的知識最牢固;知識教學要由具體而抽象、化繁為簡,並以具體實物為主。
○2品德的直觀:重視身教,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愛,就能激發學童自動學習的動機,而不是靠皮鞭或責罵。
(3)重視個性發展:以種子萌芽來比喻教育的過程,強調個別差異與自然發展。
2.赫爾巴特(1776~1841)
(1)1806年出版《教育科學》(The Science of Education)一書。
(2)教育應以道德為先:道德教學以善意、自由、完美、權利、正義為基礎。
(3)系統教學法:提出「清晰、聯合、系統、方法」四段教學法,後經弟子修改為「預備、提示、比較、總結、應用」五段教學法。
3.福祿貝爾(1782~1852)
(1)創辦幼兒園(kindergarden)。
(2)重視兒童團體遊戲:遊玩是學齡前學童的生活重心,而玩物應取自大自然。
(3)以兒童為本位:要瞭解兒童心性,允許兒童自由活動,透過手工創造來引發潛力,訓練觀察力和鑑賞力,以及反省思考。
(二)科學心理學階段(19世紀末期~1950年代)
1.桑代克(1874~1949)
(1)最早經由動物行為實驗研究(貓在迷籠學習開門取食的實驗)而建立學習理論的人。
(2)提出準備律、練習律、效果律及學習遷移等學習原理,並應用到教育上。
(3)引發教育科學運動。
2.史京納(1904~1990)
(1)根據「刺激-反應」的聯結,提出操作制約的學習理論。
(2)環境決定說:控制外在環境可以改變學習行為。
(3)增強作用:正增強、負增強、後效強化。
3.杜威(1859~1952)
(1)基本主張: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學校即社會、教育無固定目的。
(2)倡導民主教育與兒童中心:學校課程應符合學生興趣和能力,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並鼓勵「做中學」。
(3)引發進步主義教育運動。
Unit 1-3近代教育心理學的發展(二)
(三)教學心理學階段(1960~1980年代)
1.教育工藝學的興起
視聽教具、教學機、編序教學、電腦輔助教學的設計與使用,實現個別化教學的理想。
2.美國和蘇聯的國防競賽
1958年蘇聯成功發射人造衛星史潑尼克號,激起美國提出《國家在危機中》文告,並倡導「恢復基礎學科運動」(back to basics),加強中小學讀、寫、算的知識教學。
3.認知主義心理學的興起
(1)J. S. Bruner(布魯納):在1956年出版《兒童思維之研究》,主張直接探討學生的心理而不再依賴動物實驗;在1960年出版《教育的歷程》,主張教學時的教材教法要符合學生認知結構,才有良好的教學效果;在1966年出版《邁向教學的理論》,主張教學必先瞭解學生的認知能力,才能產生有效的學習。
(2)U. Neisser(奈瑟):在1967年出版《認知心理學》,使認知心理學成為顯學。
4.人本主義心理學興起
C. R. Rogers(羅杰斯)和A. H. Maslow(馬斯洛)等人強調,人有自由意志去選擇和決定自己的行為,同時也對自己的選擇和行為負責任,因此,學生應被視為學習的主體,學習只能靠內發而不是外塑。
(四)現代教育心理學階段(1980年代~迄今)
1.當前教育心理學理論三大取向確立: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和人本主義取向。如何結合這三大取向的觀點,去解釋人為何接受教育?教育的內容是什麼?以及如何接受教育才有效?上述問題成為教育心理學重要的研究課題。
2.學習理論的研究範疇,從外顯行為延伸到內在的知覺、記憶、思考、創造力、動機、情緒層面,重視全人化的教育。
3.一方面關注學科和教學情境的研究取向,鼓勵教師從事行動研究,另方面重視以研究為基礎的有效教學策略,強調增進師生互動、提升學習成效、診斷教學和補救教學等問題,也促使實務和理論研究有密切的結合。
4.致力於探討個體間和個體內的個別差異,希望弭平學習落差,達到「教好每一位學生」之教育目標。
5.以學習者為中心,探討科技輔助學習、多媒體融入學習設計及其學習成效之評估。
6.二十一世紀是一個資訊化、科技化、多元化、全球化及終身學習的社會,教育領域增加許多新興議題,例如近年來開始探究大腦科學在教育上的應用,透過對大腦各種學習機制的瞭解,以科學實證來協助有效提升學習和教學效果。
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基本概念
Unit 1-1教育心理學=心理學+教育學
一、什麼是「心理學」
(一)心理學是探討人類行為與心智歷程的一門科學。
(二)現代心理學之父:W. M. Wundt
1875年德國心理學家 Wundt(馮德)在萊比錫大學(University of Leipzig)建立了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從此,心理學研究不再依賴哲學思辨方法,轉向科學實驗方法來分析人類的心智結構。
(三)心理學的學門劃分
心理學的學門可細分為:生理心理學、知覺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心理動力學、認知神經心理學、人格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臨床心理...
作者序
教育心理學是結合心理學和教育學的一門學科知識,它應用了心理學研究方法,探討師生互動的教學歷程與學習行為,一方面建立系統化的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另一方面也應用於解決教育實際問題。
本書共分13章,第1章說明教育心理學的基本概念。第2-7章探討發展心理學與教育,包含第2章身體發展與教育,第3章認知發展與教育,第4 章社會發展與教育,第5章情緒發展與教育,第6章語言發展與教育,第7章智力(含思考和創造力)發展與教育。第8-10章剖析當代教育心理學的三大學派及其學習理論,包含第8 章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學習理論,第9章認知主義心理學的學習理論,第10章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學習理論。第11章敘述正向心理學的理論與應用。第12章闡明學習動機與教育,第13章探究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包含教學設計、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評量及班級經營。
本書的最大特色,採「一頁文、一頁圖」的方式呈現,文字方面不採長篇論述,儘量條列重點敘述,圖表方面盡可能轉化複雜艱深的概念加以呈現,讓各階層人士更易於接受閱讀,並易於記憶理解。本書蒐集及整理的資料範圍,已盡可能網羅國內近年來最新的相關專書及文獻資料,相信可以幫助入門初學者和修習師資培育課程的師資生,全盤掌握教育心理學最基本的概念知識、原理原則、理論基礎和應用方式。
教育心理學是結合心理學和教育學的一門學科知識,它應用了心理學研究方法,探討師生互動的教學歷程與學習行為,一方面建立系統化的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另一方面也應用於解決教育實際問題。
本書共分13章,第1章說明教育心理學的基本概念。第2-7章探討發展心理學與教育,包含第2章身體發展與教育,第3章認知發展與教育,第4 章社會發展與教育,第5章情緒發展與教育,第6章語言發展與教育,第7章智力(含思考和創造力)發展與教育。第8-10章剖析當代教育心理學的三大學派及其學習理論,包含第8 章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學習理論,第9章認知主義...
目錄
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基本概念
第2章 身體發展與教育
第3章 認知發展與教育
第4章 社會發展與教育
第5章 情緒發展與教育
第6章 語言發展與教育
第7章 智力發展與教育
第8章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學習理論
第9章 認知主義心理學的學習理論
第10章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學習理論
第11章正向心理學的理論與應用
第12章學習動機與教育
第13章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
第1章 教育心理學的基本概念
第2章 身體發展與教育
第3章 認知發展與教育
第4章 社會發展與教育
第5章 情緒發展與教育
第6章 語言發展與教育
第7章 智力發展與教育
第8章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學習理論
第9章 認知主義心理學的學習理論
第10章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學習理論
第11章正向心理學的理論與應用
第12章學習動機與教育
第13章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