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並非只是吸收營養、排泄、放屁的器官,
它還掌管了人體70%的免疫系統,
受損了可是會導致身體機能衰老、過敏等慢性病!
破解常見的腸胃知識迷思 × 中西醫整合護理 × 內科、外科與營養科提供多元新觀念
壢新醫院的腸胃專科醫師群,從腸結構、腸疾病、腸道環境開始解析,教你了解腸疾病的預防與治療、中醫護理,讓你擁有正確的腸道養護知識、破解腸道保健9大迷思,帶你遠離、改善腸道造成的便祕、腹瀉、脹氣、息肉、消化不良等困擾,調理腸道的功能,強化身體自癒力!
本書特色
◎腸胃功能差,原來是迷思惹得禍!
腸胃專科醫師破解腸道保健的9大迷思
【迷思一:吃活性乳酸菌錠可以幫助胃腸健康?】
你可知活性乳酸菌吃錯時間、用錯方法、配錯食物,一不小心就會白忙一場!
【迷思二:多吃蔬菜就能腸胃順暢?】
狂吃蔬果不能解便祕!還很有可能是害你便祕更嚴重的禍首。
【迷思三:便祕可以自己買塞劑或灌腸嗎?】
自己塞塞劑、灌腸,排便好舒爽,之後都自己來就好?
【迷思四:腹瀉要吃白吐司還是稀飯?】
腹瀉時沒胃口,但又不能不吃,那吃要白吐司還是稀飯好呢?
【迷思五:正露丸不能常吃嗎?】
網路上謠傳:「吃正露丸(臭藥丸)會罹患直腸病變?」這是真的嗎?
【迷思六:心臟支架很常見,可是你聽過大腸支架嗎?】
人工肛門已不是治療的唯一選擇,現在有大腸金屬支架,可以解決阻塞的問題。
【迷思七:糞便移植很不衛生?】
其實,除了移植外人的糞便,你還有別的選擇!
【迷思八:「放屁」令你很尷尬嗎?】
生活忙得昏頭轉向、飲食失衡,經常腸胃消化不良,搞得一肚子「烏煙瘴氣」嗎?
【迷思九:大便習慣可以訓練嗎?】
其實,我們只要依賴生理的一些方法,就能協助我們解便!
作者簡介:
聯新國際醫療壢新醫院
陳子安
壢新醫院癌症醫療中心主任
壢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
徐偉倫
壢新醫院腸胃肝膽科主任
賴煌仁
壢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
周佳儀
壢新醫院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
壢新醫院中醫科兼任主治醫師
陳美芳
壢新醫院營養科組長
謝美慧
壢新醫院護理部部長
賴芊孝
壢新醫院護理部護理長
黃子玲
壢新醫院藥劑科臨床藥師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聯新國際醫療集團總執行長/張煥禎
馬偕紀念醫院院長/施壽全
前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顧問級教授/張簡俊榮
名人推薦:聯新國際醫療集團總執行長/張煥禎
馬偕紀念醫院院長/施壽全
前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顧問級教授/張簡俊榮
章節試閱
CHAPTER 3 大腸疾病
急性腸胃炎
小陳從前幾天寒流過後就身體不舒服,先是些微的嘔吐,再來就是嚴重的拉肚子,拉到全身無力又肌肉酸痛的,可是怎麼想又想不起來吃了什麼不乾淨的食物,只有讀幼兒園的女兒前幾天也有同樣的症狀,曾幫她清理吐物而已,去看醫師說這是腸胃型感冒,可是沒有感冒症狀啊!
小智是國中生,平日總愛買學校福利社的便當,有一天拿到的便當比較冷一點,但才上過體育課的他一點也不在意,三兩下就把便當吃光了,回到家從凌晨就不斷上吐下瀉,甚至開始發燒,擦屁股的時候似乎有一點血,早上請了假去看醫生,只見醫生眉頭一皺「今天怎麼這麼多這類病人?你們都是○○國中的嗎?這樣不行,我要向衛生局通報食物中毒!」說完立刻安排小智住院及打點滴等事宜。
為什麼一樣是上吐下瀉,不都是腸胃炎嗎?怎麼醫生的說法會不同?原來,只要腸胃道的發炎反應,都被稱為腸胃炎,在胃部的反應就是腹脹噁心,接著是嘔吐,偶而有些胃痛的情形;在腸子則是腹部絞痛,不斷拉肚子。但是,腸胃的發炎可以由病毒或是急性腸胃炎細菌所引起,因此症狀和處理上就有些不同。
所謂腸胃型感冒,大多指病毒型腸胃炎,因為發病多在氣候變冷的時候發生,所以用「感冒」稱之,實際上「感冒」或「流感」是不一樣的。有很多病毒都會引起腸胃道發炎,包括諾羅病毒(Norovirus)、輪狀病毒(Rotavirus)、腺病毒(Adenovirus)、沙波病毒(Sapovirus) 及星狀病毒(Astrovirus)等。一般常見的諾羅病毒和輪狀病毒較常於寒冷的天氣流行,但一年四季都可能會感染。症狀包括水瀉和嘔吐,也可能會有頭痛、發燒、腹部痙攣、胃痛、噁心、肌肉痠痛等。通常感染後1至3天開始出現腸胃炎症狀,症狀可以持續1至10天,病程的長短取決於所感染的病毒種類及個人的免疫力。這類的症狀通常都可以完全復原,但是較虛弱的病人可能因為脫水及電解質失調造成抽筋甚至死亡等情形。除此之外,一般不需要給予特別的藥物、注意水分和電解質的平衡,待腸胃機能恢復即可。
●值得一提的是,小兒科常見的「腸病毒」雖然有「腸」這個字,但是和病毒性腸胃炎無關,成人也鮮少得病。
病毒性腸胃炎也是經口傳染的,除了不潔的食物,病人排泄物的飛沫也可以造成感染,小陳可能就是這樣被感染的。另外若病人的手不乾淨到處摸,下個人摸到又不洗手,也可能就感染到疾病了,所以平時就該培養多洗手的良好習慣,若家中有腸胃炎的病人,更應加強如廁後及飲食前的洗手,對於幼兒園及託嬰中心等場所也應該經常用稀釋的漂白水消毒。
細菌型腸胃炎則包含了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及霍亂弧菌等。早年臺灣衛生及醫藥條件不好,痢疾、霍亂、傷寒等腸胃道感染甚至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即便現在,因為細菌性腸胃炎造成敗血性休克或是低血容性休克的病人也偶有所聞。也因為這些腸胃的感染有高度傳染及致命性,所以桿菌性痢疾、霍亂、傷寒、副傷寒與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等疾病皆列為法定傳染病。另外,疑似腹瀉群聚事件時,依法應立即通報轄區衛生主管機關,因此小智的醫師才會那麼緊張。
細菌型腸胃炎的症狀包括腹瀉、噁心、嘔吐、腹痛、發燒、頭痛及虛弱等,有時會伴隨血便或膿便,但是不一定所有的症狀都會同時發生。潛伏期從數小時到5天都有可能,通常症狀持續1至2天,但隨著病菌的毒性、數量及病人的免疫能力,感染嚴重者可能會到10天,甚至死亡。
所謂病從口入,細菌型腸胃炎也是由嘴巴吃進去的,所以除了多洗手,還有些要注意的事項:
1.調理食物前後都必須徹底洗淨雙手,有傷口要先包紮,廚師若手上有傷口,不宜料理食物,尤其是生食。
2.食材要新鮮衛生,用水也必須乾淨無虞,包含料理、食材及器皿清潔所需要的水。所以露營要用的水,最好煮沸消毒後再便用。對於外地的食物,由於身體對於當地菌種沒有免疫力,因此容易感染,造成所謂的「水土不服」。
3.生熟食要分開:用不同器具(像是刀子和砧板)處理生熟食,避免交互污染。
4.食品中心溫度超過70℃,細菌才容易被消滅。所以生食(如生魚片、生蠔、鮮奶、生菜)及冷食(如壽司、涼麵)等等要特別注意新鮮、保存溫度及保存期限,買來就要立即食用。
5.要注意食品保存溫度:保存溫度低於7℃,才能抑制細菌生長,室溫下不宜久置。
病症護理
大家在夏天多半有吃了不潔食物引發腸胃炎之經驗,尤其因為反覆的腹瀉,導致身體虛弱無力。其實在急性期若嘔吐、腹瀉情形嚴重,醫師會建議先暫時禁食讓腸胃好好休息,營養部分就注射生理食鹽水及葡萄糖點滴來供應。
治療上除了注意水分和電解質的平衡,對於持續發燒和敗血症的病人也要給予抗生素治療。但抗生素的治療不宜過久,以免影響腸內原本的好菌及打亂腸內菌株的生態平衡。對於腹瀉的治療,也不應追求完全止瀉。嘔吐和下痢也是腸胃道將毒素排出的防禦機制之一,應以緩減解便次數及減少水分流失為目標。
噁心、嘔吐
有噁心感甚至嘔吐的病人多半是因為腸胃道的壓力太高所引起,可先確認造成噁心嘔吐感覺的原因為何,先避免會造成噁心感之情境,情況太嚴重的可藉由止吐劑或止暈劑之服用來緩解。有些女生會藉由吃一些酸梅來緩解噁心的不舒適感,當然也可以,不過重要的是,不要以為症狀緩解就不以為意,仍須看醫師找出造成噁心感嘔吐的真正原因。
發燒
發燒症狀不見得每個人都會發生,若因為腹瀉嚴重脫水或有病毒感染情形,就有可能會發生發燒情形。家裡最好都能備妥耳溫槍,萬一家人有發燒狀況時可以檢測正確之體溫,並將發燒之體溫數字提供給醫師參考。多喝開水補充體液,必須多休息,穿著舒適、吸汗之衣服。
總結來說,急性腸胃炎還是要注意食材的新鮮和多洗手,對於近年流行的生冷飲食,一定多留心店家的衛生和食物保存,才能「腸保安康」。
雖然一直在腹瀉,體內營養與電解質成分流失,但是再度進食補充營養只會增加腸胃工作負擔,可能會造成更嚴重的腹瀉與嘔吐,因此只要讓腸胃道休個1至2天,流失的體液與電解質可經由點滴的補充快速恢復,不必太擔心。讓腸胃道休息幾天之後,待腹瀉情況緩解再開始吃一些溫和飲食,例如稀飯、白吐司等無油料理的食物。讓腸胃道慢慢適應食物之後,再進行一般清淡飲食。
多次腹瀉者因為經常使用衛生紙擦拭肛門,加上解便時糞便也會侵蝕皮膚,容易造成肛門處破皮,故解便後可先以清水沖洗乾淨,再用棉質紙巾擦乾或以吹風機烘乾,以減少皮膚受損。
便祕
便祕是門診病患常見的主訴之一。詢問病史時,問每個進入診間的病人是否有便祕,幾乎都會得到肯定的答案。
但是便祕是一個很籠統的症狀描述。每個人「排便」的習慣與感受都不同,對「排便順暢」的想像也不同,只要與自己理想的排便狀況不同,一般人就將它稱為便祕,但其實可能只是暫時的生理變化,也還不到需要治療的程度。
依照WGO(World Gastroenterology Organisation)的統計(註1),不同患者對便祕的描述如下,最常見的是排便費力(52%)、糞便硬結(44%)、排便不盡感(34%)、排便頻率減少(33%)
而臨床上,目前對便祕更嚴謹的定義是來自於「羅馬III標準」:
患者在未服用瀉藥的情況下,在過去12個月中的任何12週內至少出現下列兩種情況:
1.每周少於3次排便。
2.25%以上的排便中出現糞便硬結。
3.25%以上的排便中感覺到排便不盡感。
4.25%以上的排便中感覺到排便費力。
5.排便時需要手指輔助。
由這個標準可以知道,實際上並無客觀的檢查方式來看出便祕與否,也沒有很好的指標來評估便祕的嚴重度。
便祕的成因很多,部分人的病因可能不只一個。生活習慣產生變化,例如假期出外旅遊,或是工作異動造成的心理壓力導致。年輕人在外工作或就學,不願意使用公眾廁所而抑壓便意,時日一久也會造成便祕。懷孕及更年期荷爾蒙產生變化,或服用某些藥物(如制酸劑、嗎啡類止痛藥、抗抑鬱藥)偶會造成便祕。年長者因消化系統老化,或合併如柏金森症或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便祕症狀亦會加重。
要解決便祕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糞便的形式。常用的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Bristol Stool Scale)是一種為了醫學上的需求而設計的分類法,它將人類的大便分為七類。設計者為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的希頓(Heaton)和路易斯(Lewis),首篇於一九九七年發表在︽北歐腸胃病學雜誌(Scandinavi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上。
因為大便的形狀和其待在大腸內的時間有關,所以可以用它來判斷食物經過大腸所需的時間。
大便若停留在腸道內時間過久,水分被吸收過多,會造成糞便過於乾硬,且因含水量較低,糞便的量也會減少,不利於排出。
長期而言,便祕對個人的影響不僅僅是排便時「肛門」不舒服而已。長時間的糞便乾燥、堅硬,造成排出困難、排便次數減少,會導致肛裂、痔瘡、腹脹、肛周膿瘍、肛門瘻管等問題,過度嚴重的痔瘡還會反覆便血,有可能還會引起其他病變。
自覺有便祕症狀的人,一定都很納悶為何會變成這樣?
如果你開始發現排便頻率減少、排便有困難時,可能就要小心便祕上身了。這時務必要審視一下自己有沒有不健康的生活習慣。例如白天有便意時因過度忙碌而隱忍沒去解決,長期壓抑便意後會造成排便不規律;經常在外進餐、暴飲暴食、營養不均衡;工作性質致長時間保持坐姿,缺乏運動;喝水量不足,腸道需過額外吸收水分,造成糞便乾扁;若數日未排便即需依賴緩瀉劑或浣腸以幫助排便。
如果有上述這些不良生活習慣,並且有持續的排便因難症狀,就可以稱之為習慣性便祕了。大部分情況下,多數人的便祕屬於習慣性便祕,從飲食、運動及調整生活習慣來糾正後,大多可以獲得改善。但是若便祕的情形已經發生太久、狀況日益惡化,或是即使生活作息改善了但便祕卻沒隨之改善,就有可能是有其他器質性的原因導致便祕,這時就必須至醫院作進一步檢查了。
有許多疾病有可能會影響腸道蠕動並進而造成傳輸減慢,如甲狀腺機能減退、低鉀血症、腦中風或其他退化性疾病,如巴金森症。服用某些藥物後,會造成便祕的副作用,如鴨片類止痛藥、抗抑鬱或鎮靜藥物、利尿劑及含有鐵、鋁的藥物等。
腸道本身的構造異常也有可能會造成腸蠕動異常,如大腸本身的憩室或腫瘤造成的腸道狹窄,直腸內脫垂或骨盆肌肉失弛緩症造成出口阻塞,或是過往的腹部手術造成腸沾黏的副作用等,皆會造成排便不順的結果。
病症護理
無法好好排便真的是一種非常不舒服的感覺,現代人的生活壓力及生活飲食習慣都會影響排便的順暢性。每個人的排便習慣並不一樣,並不能說一天一定要固定幾次的排便次數才算正常,有些人每天一次或二次,或二天一次都不算異常,但若是排便習慣突然有所改變,就應注意自己的腸道功能可能已經開始變化,必須找醫師好好檢查。
如果排便習慣是超過二天以上者,其實就有便祕之問題。我們不斷的在進食,食物中消化後剩下的廢物必須排出,留在體內堆積愈久、愈多,慢慢會衍生出腹脹、痔瘡等不適症狀,嚴重者必須住院接受治療。
針對習慣性便祕,預防及改善的方法不外乎就是要多喝水、多吃高纖維飲食、建立良好的排便習慣、盡量做到每天定時排便之外,適度運動也能促進胃腸的蠕動。膳食纖維的攝取也是必要的,例如五殼蔬菜水果等,每日攝入膳食纖維建議量為25至35公克。
每日也至少需飲水1500至2000毫升。平時工作是久坐的,必須要在工作1至2小時候後起來走動一下,也讓腸胃道有機會可以蠕動,並且養成固定排便習慣,例如我們可以利用人體的胃結腸反射機制,於每天早晨吃完早餐後固定至馬桶上坐5至10分鐘,養成固定排便習慣。
是否可以使用浣腸劑或軟便劑?很多人擔心藥物一旦使用會有成癮問題,因而會忍耐這些症狀之不適,也不願使用藥物。在護理的觀點上,當這些輔助措施成效都不顯著時,藥物的使用是需要的,這裡要澄清的是,軟便劑、浣腸劑不是那麼容易會成癮的藥物,急性期可藉由藥物緩解不適症狀,之後若能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仍是可以在不依靠藥物的情境下排便。
●改善便祕方法
1.每天早上起床先喝1杯200至300毫升溫水,刺激腸蠕動。
2.一定要吃早餐(早餐盡量避免油炸品,增加蔬菜),早餐後可吃水果(奇異果、火龍果、香蕉、木瓜、柳丁、橘子、柚子、文旦等),有促進腸胃蠕動增加糞便體積,幫助排便。
●灌腸
提到便祕,就要先提到灌腸。灌腸既是治療,也是腸胃科一些檢查項目執行前必要的準備工作,主要就是運用浣腸劑或稀釋後的肥皂水從肛門處灌入,將腸道內殘留之糞便排除乾淨,以方便醫師在做鏡檢時,不會因為糞便殘留在腸壁上而錯失病灶。
CHAPTER 3 大腸疾病
急性腸胃炎
小陳從前幾天寒流過後就身體不舒服,先是些微的嘔吐,再來就是嚴重的拉肚子,拉到全身無力又肌肉酸痛的,可是怎麼想又想不起來吃了什麼不乾淨的食物,只有讀幼兒園的女兒前幾天也有同樣的症狀,曾幫她清理吐物而已,去看醫師說這是腸胃型感冒,可是沒有感冒症狀啊!
小智是國中生,平日總愛買學校福利社的便當,有一天拿到的便當比較冷一點,但才上過體育課的他一點也不在意,三兩下就把便當吃光了,回到家從凌晨就不斷上吐下瀉,甚至開始發燒,擦屁股的時候似乎有一點血,早上請了假去看醫生,只見醫生...
推薦序
聯新守護 腸保健康
聯新國際醫療集團除了在生活上照顧社區民眾的健康外,也積極改善一般民眾的醫學常識,以及醫療從業人員的持續精進。為此,集團成立了教育文化事業體,出版了一系列的聯新醫學叢書。
本書是研討有關下消化道的生理、保健和疾病。近年來,一般民眾對醫學常識已普遍提高,加上全民健保的醫療普及,民眾在身體不適時,已明顯少有遍尋偏方的陋習,使得診間也相對不易再看到過去因偏方引起的嚴重併發症。這些年,一方面有衛福部國健署大力推動大腸癌的篩檢,一方面有統計顯示大腸癌發生率節節上升的數據(由民國94年的9604人到民國104年的19266人,十年來上升一倍),加上媒體公眾人物罹癌消息持續曝光的警愓作用,一般民眾對腸道照護知識的渴求自然也愈趨強烈。這本書針對這方面的需求,由點到面、由淺到深,由日常保健到疾病治療,盡可能的進行了全方位的介紹。希望能給一般民眾及醫學從業人員作為手邊的參考書。
前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顧問級教授 張簡俊榮
【叢書序】守護健康 守護愛
聯新國際醫療集團,從社區、兩岸到國際服務,一步一腳印,傳承著「熱 誠正直、人文關懷、專業創新」的文化精神,不斷求新、求進步,展現醫院社 區化、專業化、國際化的新形象,成為兩岸的健康守護天使,也為台灣的跨海 醫療史上寫下嶄新的一頁。
聯新國際醫療集團為宣揚健康生活的照護理念,推廣全民醫學、預防保健 教育,為民眾的健康做最好的把關,特別成立「聯新國際文化事業出版社」, 計劃分門別類,出版有關健康、醫療、人文等健康系列叢書,以增加民眾健康 常識,讓聯新國際醫療更能貼近民眾的生活,成為民眾的醫學知識寶庫。
聯新國際醫療集團計劃出版三系列叢書:
一、「全民醫學」系列 ──針對一般民眾。
二、「專業醫學」系列──針對醫療從業人員。
三、「人文醫學」系列──針對一般民眾及醫療人員。
希望透過書籍的出版,結合文字、影音的記錄,把常人難以理解的醫學信息,通俗易懂地傳達給全民,讓民眾、醫療人員能及時獲得正確的保健知識和 醫學資訊。
「全民醫學」系列叢書:彙集醫學教育等相關專業文章,教導民眾正確的 衛生、就醫觀念,提供周全的醫療照護及保健知識,讓民眾從自我照護及健康 管理做起,增長醫療訊息與醫療新知,守護自己的健康。
「專業醫學」系列叢書:針對醫療從業人員,彙集醫學教育、醫療政策、 各科別專業醫療、醫學倫理、整合醫學等相關文章,增進醫護人員的醫療資訊 及專業知識,培育醫療管理人才,以提升高標準、高效率和安全優質的醫療服 務品質。
「人文醫學」系列叢書:主要目標是形塑良醫人文素養的價值與態度,如 何對病人付出人文的關懷,不只是解決病患的疾病,更要重視關懷患者的生命 及權益。另外,教導民眾對醫療的正確觀念,及對自己病情了解的義務,以建 立良好的醫病關係和互動。整體醫療環境有其缺失和侷限性,需要醫病間共同 努力合作,才能攜手打造醫病雙贏、創造更健康優質的醫療環境。
未來,聯新國際醫療將由專業的醫療團隊共同著作,出版系列專業健康醫學叢書,許給全民一個健康安全的人生及健康資訊。健康長壽是人們的共同願 望,增長智慧也是人類歷久不衰的話題,但願系列醫學書籍的出版,能提供全 民在健康照護上,一個專業有效的保健良方。
我們懷著感恩的心,用專業與創新,為兩岸鄉親及國際貧困友邦,提供最 佳的援助與照護。相信唯有多一份用心,才能將醫療的品質與服務發揮加乘的 效果。給病人最好的服務與關懷,建立完善的醫療照護服務網,落實全人照護 的理念,才能真正守護民眾的健康,這是聯新國際醫療集團永遠的堅持與承 諾,也是出版系列醫學叢書的價值所在,更是我們持續領航向前、創新邁進的 最大動力。
聯新國際醫療集團總執行長 張煥禎
聯新守護 腸保健康
聯新國際醫療集團除了在生活上照顧社區民眾的健康外,也積極改善一般民眾的醫學常識,以及醫療從業人員的持續精進。為此,集團成立了教育文化事業體,出版了一系列的聯新醫學叢書。
本書是研討有關下消化道的生理、保健和疾病。近年來,一般民眾對醫學常識已普遍提高,加上全民健保的醫療普及,民眾在身體不適時,已明顯少有遍尋偏方的陋習,使得診間也相對不易再看到過去因偏方引起的嚴重併發症。這些年,一方面有衛福部國健署大力推動大腸癌的篩檢,一方面有統計顯示大腸癌發生率節節上升的數據(由民國94年的9...
作者序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古老智慧。
古人認為疾病是從吃進去的東西造成的,這是指不正確的飲食實為疾病之源,所以人必須注意食物的安全與衛生。而食物從口吃進去後要由我們的消化系統處理才能吸收,因此腸道的保健當然是重要課題。
此外,在古時候影響人體的幾乎都是感染性疾病,所以污染的飲水、或不潔甚至壞掉的食物,讓人們吃進去後造成腸胃炎,是以前人類主要的健康威脅。
而時代進步後,現在的我們可以很放心的吃著市面上販售或由餐廳食堂代為烹飪的食品,絕大多數時候是不用再像以前人擔心會得腸胃炎的。衛生的問題是解決了,但消化道的健康卻面臨新的挑戰。
近百年來由於都市化的影響與生活環境的遽變,現代人的飲食習慣已與古時相距甚遠。一般人的日常飲食,幾乎都逃不出食材的過度加工及人工添加物的使用。而農業的發展,農藥使用與農作物改良,也讓食材的本質大不相同。現今社會的高度分工,使得絕大部分人的工作都不是從事食物產出的農漁畜牧業,許多市面上能買得到的食材都已經是加工過後的半成品,消費者其實是對食物的本來面貌是無從掌握的。
加上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三餐不正常,暴飲暴食等壞習慣,在在都更加重了消化系統的負擔。
不良的飲身習慣,不會立即對人體產生影響,因此會讓人很容易就忽視了飲食的重要性,但這也代表了現代人也很容易就忽視了消化系統、也忽視了健康。
至於「禍從口出」,古人認為災禍是因為語言不當招來的,因此將這句話作為處世的格言,警惕自己要謹言慎行。
但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個人認為禍從口出應該可以有另一個全新的解釋。
由於網路及智慧型手機的興起,許多似是而非、甚至是完全錯誤的訊息,經由大眾的轉發而流傳,誤導了更多人,反而會讓健康受到威脅。現代版的「禍從口出」,指的應該是隨手轉傳了無法判定真偽的網路流言,轉傳的當下的確是基於善意,希望給親朋好友作參考;但不全然正確的觀念讓別人看了若信以為是,就真的禍害他人了。
近年來由於大腸癌的發生率逐年上升,腸道的保健日益受到重視。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擁有健康的人生,而這就要從保健自己的消化系統做起。為提供一般民眾正確的觀念,聯新國際醫療集團召集了壢新醫院的消化系統醫療專家,共同編寫本書。希望本書提供的相關知識,能夠轉化為讀者的正確認知,進而幫助讀者擁有良好的消化機能。
身體保健,就從腸道保健開始!
壢新醫院癌症醫療中心主任
壢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
陳子安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古老智慧。
古人認為疾病是從吃進去的東西造成的,這是指不正確的飲食實為疾病之源,所以人必須注意食物的安全與衛生。而食物從口吃進去後要由我們的消化系統處理才能吸收,因此腸道的保健當然是重要課題。
此外,在古時候影響人體的幾乎都是感染性疾病,所以污染的飲水、或不潔甚至壞掉的食物,讓人們吃進去後造成腸胃炎,是以前人類主要的健康威脅。
而時代進步後,現在的我們可以很放心的吃著市面上販售或由餐廳食堂代為烹飪的食品,絕大多數時候是不用再像以前人擔心會得腸胃炎的...
目錄
叢書序:守護健康 守護愛
推薦序:聯新守護 腸保健康/前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顧問級教授 張簡俊榮
作者序
CHAPTER 1 導言:健康從認識大腸的疾病開始
大腸在哪裡?大腸的構造及功能
大腸常見疾病
CHAPTER 2 關於大腸的基礎知識
大腸的解剖生理
大腸的疾病症狀
大腸的檢查方法
CHAPTER 3 大腸疾病
急性腸胃炎
便祕
腹瀉
憩室及憩室炎
大腸激躁症
大腸息肉及大腸癌
什麼是痔瘡?
肛門瘻管及肛門膿瘍
腸阻塞
肛門──人工肛門其實很好用
中醫整體觀
論腸內微生物
CHAPTER 4 破解腸道保健9大迷思
迷思1:只吃益生菌就夠了嗎?欣表飛鳴可保胃腸健康?
迷思2:多吃蔬菜就夠了嗎?
迷思3:便祕可以自己買塞劑或灌腸嗎?
迷思4:腹瀉要吃白吐司還是稀飯?
迷思5:正露丸不能常吃?
迷思6:心臟支架很常見,可是您聽過大腸支架嗎?淺談消化道支架
迷思7:糞便移植
迷思8:令人尷尬的排氣「屁」
迷思9:大便習慣可以訓練嗎?
CHAPTER 5 飲食計畫
已經吃很多蔬菜水果了,卻還是會「便祕」?!
為何人體70%免疫力來自腸道呢?
油脂選擇新煮張
叢書序:守護健康 守護愛
推薦序:聯新守護 腸保健康/前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顧問級教授 張簡俊榮
作者序
CHAPTER 1 導言:健康從認識大腸的疾病開始
大腸在哪裡?大腸的構造及功能
大腸常見疾病
CHAPTER 2 關於大腸的基礎知識
大腸的解剖生理
大腸的疾病症狀
大腸的檢查方法
CHAPTER 3 大腸疾病
急性腸胃炎
便祕
腹瀉
憩室及憩室炎
大腸激躁症
大腸息肉及大腸癌
什麼是痔瘡?
肛門瘻管及肛門膿瘍
腸阻塞
肛門──人工肛門其實很好用
中醫整體觀
論腸內微生物
CHAPTER 4 破解腸道保健9大迷思
迷思1:只吃益生...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