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少見的【老年憂鬱症】醫療保健專書
理性專業的解析中兼具人性化的照護思考
對於老年醫療與老人心理,我們都需要重新認知別把「憂鬱」當「失智」,錯過黃金治療期
在台灣,每5個老年人就約有1人罹患憂鬱症,
我們卻對它一無所知……
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 蔡佳芬 審訂推薦
會老是自然,但憂鬱不該是應然。
倘若一個人因老化,而無法愛變得如此的自己,
失去了愛自己的能力,就成了老年憂鬱的好發族群。
老年憂鬱因症狀近似老化、失智,而常被忽視或誤解,
讓我們開始認識它、發現它,幫助身邊的長者穿越情緒黑潮,
這不只是為了他們,也是為了我們自己。
關懷推薦
詹鼎正 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
朱為民 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陳亭秀 永平身心診所所長
葉雅馨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
郭慈安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
吳若權 作家、廣播主持人、企管顧問
張曉卉 康健雜誌總編輯
你身邊的老人家,也有這樣的狀況與問題嗎?
食欲不振、睡眠斷斷續續、不想出門、覺得身體這疼那痛
→上了年紀都會這樣吧,這也沒辦法……
記性越來越差,有時突然恍神,還會懷疑別人想陷害他
→不會是失智了吧?這該怎麼辦?
在以為只是老化、或擔心已經失智之前,
我們或許該考慮另一種可能性——老年憂鬱症。
老年憂鬱症的主要成因,是大腦退化的〈生理因素〉和老年人承受失落體驗的〈心理因素〉交相作用所致。而潛在的危機是,老年憂鬱症的特有症狀很容易被誤以為是失智症的認知障礙、或只是自然的老化現象,如果忽視不理、或偏離了治療方向,老人家就可能長期承受身心煎熬,甚至真的發展成失智症。
老年精神科專業醫師和田秀樹,詳盡說明老年憂鬱症的身心病因和判別症狀,並將其和失智、譫妄等常見的老年認知障礙進行解說比較,同時提供主要的治療方法和預防知識。在「老老照護」漸已成形的台灣社會,對於老年憂鬱症患者,以及擔負照顧責任的配偶伴侶或中壯年子女,本書都希望給予必要的支持與指引,為打造更友善的醫療、照顧和生活品質而努力。
【關於老年憂鬱症,你必須要知道的事】
◎老年人不只會失智,也會憂鬱,只要開始老化,人人都是憂鬱預備軍
◎老年憂鬱常以身體不適的症狀呈現,也會有妄想、記憶衰退等認知障礙
◎同樣是健忘,老年憂鬱症和阿茲海默症的差別在於「病識感」
◎老年憂鬱症若未妥善治療,可能成為失智症的前兆
◎老年憂鬱症對患者和照顧者的身心考驗,比失智症更為嚴苛……
【預防老年憂鬱症的必備基礎知識】
◎現在的老年人都比想像中年輕,不要輕易將憂鬱症狀概括成老化現象
◎「忍耐」會使人老化,無論幾歲都要誠實面對自己的欲望
◎人際往來、照顧孫子、玩通訊軟體……創造讓長者找到生活目標的環境
◎放下二分法思考和滿分主義,訓練自己容許灰色地帶的存在
◎散步、運動、曬太陽——有意識地養成增加血清素的生活習慣
◎享用美食,可預防情緒老化;保養臟器,對容貌和大腦都有助益
◎收集醫療資訊做好準備,找到「心靈的家庭醫師」……
本書特色
◎台灣少見的【老年憂鬱症】醫療保健專書
老年醫療書籍多聚焦於失智症或抗老化防治,本書則為理想的入門讀本,呼籲大眾對於老化造成的幽微心理衝擊,有更正確的認知、更敏銳的察覺。
◎理性專業的解析中兼具人性化的照護思考
作者論理清楚明確、文筆平易近人,除針對老年憂鬱症的防治完整說明,也適時表達對高齡者身心照護的務實觀點和醫者關懷。
◎對於老年醫療與老人心理,我們都需要重新認知
時代進步延緩了身心老化,我們對老人的認知卻仍框限於刻板印象。即使已步入人生最後階段,老年人仍應享有肯定自我的生活權利與尊嚴,本書給予的提醒,讓我們在面對老化、與長者相處、擔負照顧工作時,都能以更貼近高齡者實際需求的角度來思考。
作者簡介:
和田秀樹
東京大學醫學系畢業,曾任美國卡爾.梅寧格(Karl Menninger)精神醫學校國際研究員、老人專門綜合醫院「浴風會」精神科醫師,現為國際醫療福祉大學研究所教授(臨床心理學)、一橋大學經濟系非常任講師(醫療經濟學)、川崎幸病院精神科顧問、和田秀樹身心診所(專治抗老化與企業主管諮商)所長。
著有《與孤獨共處》《不被情緒勒索的51種方法》《錯誤百出的老年醫療與照護》《讓人生回歸正軌,不再為父母的「老去」抓狂》《「忍耐」會使人老化》等書。
官方網站:www.hidekiwada.com
譯者簡介:
楊詠婷
輔大大眾傳播系畢業,曾任出版社日文編輯,現為專職譯者。譯有《練習有風格》《你不必和每個人都合拍》(仲間出版)《找回自我肯定感,不再感到人生艱難》《拋開過去,做你喜歡的自己: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百病起於寒》(方舟出版)《上司的條件》(商周出版)等。
E-mail:norikoyang1973@yahoo.co.jp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專家推薦
◎老年期追求的,不只是延長生命的長度,而是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讓我們從醫療老年憂鬱症開始,關注老年人的身心靈全面向,了解憂鬱對其他身體疾患的影響,同時也支持並關懷他們的照顧者,在銀色浪潮中,守護那粼粼波光。——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 蔡佳芬
◎在老年人最常見的「失智症、譫妄症、憂鬱症」這3D疾病中,憂鬱症可能是最難被察覺的。本書以平易近人的方式讓我們認識老年憂鬱症,提早為老年人生多一份準備。——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朱為民
◎從事基層精神醫療多年,發覺很多民眾對老年憂鬱症的了解都不夠,以致延誤了就醫。真心推薦大家閱讀本書,對家中的長者給予更適切的理解與照顧。——永平身心診所所長 陳亭秀
◎老年憂鬱非老化,而且與失智有很大的不同。本書提醒我們該如何幫助高齡者,不要只關注他們外顯的身體症狀,一味誤解他們對病痛的抱怨,而忽略了內在的心理疾病。——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 葉雅馨
◎作者的呼籲語重心長:「晚年罹患憂鬱症,可能在離開人世前,再也感受不到幸福快樂,是人生的悲劇。」唯有更多人認識這個精神流行病,才能協助長者走出憂鬱黑潮,這本書做到了。——康健雜誌總編輯 張曉卉
讀者佳評
◎我是老年憂鬱症患者的家屬,這本書好讀又發人深省,讓我用更客觀的角度看待自己及生病的親人,比起以前獨自盲目摸索,如今我對事實有更清晰的理解,身心也更為放鬆。
◎罹患糖尿病的父親突然心情低落,甚至想要尋死,直到發現本書,我才驚覺他可能得了老年憂鬱症,立刻帶他就醫。真心希望和我一樣為此受苦的人,都能從中得到切身的幫助。
◎這本書讓我深感共鳴,高齡人口遭遇的身心衰退和失落,都是老年憂鬱的誘因。身處高齡化社會的我們,都必須了解老年人的心理困擾,這不只是為了他們,也是為了我們自己。
名人推薦:專家推薦
◎老年期追求的,不只是延長生命的長度,而是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讓我們從醫療老年憂鬱症開始,關注老年人的身心靈全面向,了解憂鬱對其他身體疾患的影響,同時也支持並關懷他們的照顧者,在銀色浪潮中,守護那粼粼波光。——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 蔡佳芬
◎在老年人最常見的「失智症、譫妄症、憂鬱症」這3D疾病中,憂鬱症可能是最難被察覺的。本書以平易近人的方式讓我們認識老年憂鬱症,提早為老年人生多一份準備。——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朱為民
◎從事基層精神醫療多年,發覺很多民眾對老年憂鬱症...
章節試閱
〈上了年紀原本就會失去活力?——老年憂鬱常被誤解為自然的老化〉
老年人的身心連結要比年輕人要強烈許多。當他們的身體有狀況,心靈就容易跟著出問題;同樣地,當他們的心靈生了病,對身體也容易造成惡劣的影響。
各位知道「疑病症」嗎?比方說,老年患者經常會抱怨自己有「腰痛」、「胸口氣悶」或「無法呼吸」等症狀,去醫院檢查卻找不到任何異常,因此被診斷成「疑病症」。此時若給予憂鬱症藥物,往往就能改善,這就是所謂的「假性憂鬱」
「假性」聽起來有點像是「裝病」,經常會招來誤解。事實上,「假性憂鬱」大多是憂鬱症的前期狀況(類似「假性近視」),明明處於憂鬱狀態,卻未有太多憂鬱、焦慮、沮喪等精神上的病徵,反而是身體出現各種不適症狀。
如今的現實是,即使有許多老人家一看就知道是「假性憂鬱」,卻沒有人發現。為了找出身體不適的原因,他們只能在各家醫院之間不停輾轉,最後變成「逛醫院症候群」的一員。
「逛醫院症候群」不只是醫療花費高居不下的主因,過度投予不需要的藥物也容易造成副作用,如果能更加重視憂鬱症老人的問題,積極給予治療,應該就能大幅降低醫療成本。
隨著年齡增長,就算「變得比平常更沒有精神」、「消極懶散」或「缺乏食欲」,出現清晨四、五點就起床,半夜醒來好幾次的失眠症狀,或是以前常外出購物旅行,現在卻每天宅在家裡不出門等,也經常自然而然就會被歸因於是老化造成的,而輕易地遭到忽視。我看過太多患者被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症狀耽誤,沒有人發現他們其實已經罹患了憂鬱症。
〈憂鬱症會引起「假性失智」──看起來像失智,其實並不是的疾病〉
老年憂鬱症除了會有以身體症狀反映的「假性憂鬱」,也經常出現「假性失智」的狀態,而被誤認為失智症。
憂鬱症除了會讓人失去活力、變得消極,另一個明顯特徵就是注意力無法集中,對外界的動態毫無興趣。年輕的憂鬱症患者雖然同樣會對周遭的一切漠不關心,記憶力卻不會嚴重衰退。
隨著年齡增長,老人家原本就會因生理的老化導致記性變差,這時若再對外界失去關注,記憶力更會一落千丈,出現明顯的痴呆現象,像是原本會做的事突然忘了該怎麼做,這就是「假性失智」。
如果沒有人發現老人家得的是憂鬱症,還一直被當成是失智症,症狀可能會逐漸惡化、進而變得更難治療。
老年憂鬱症還有一個出乎意料經常發生的症狀,就是「被害妄想」,老人家會反覆述說旁人聽來完全是「想太多」的抱怨或不滿,這也是他們常被誤認為失智的重要原因。此外,或許是深怕被拋棄,他們也會出現懷疑另一半出軌的「嫉妒妄想」或「迫害妄想」。由於失智症也會出現這種狀況,有時真的很難分辨。
在此希望大家記得的是,失智症很少會急速惡化,因為這是一種老化現象,需要很長的時間才會發病。如果狀況急速惡化──特別是突然劇變,通常更有可能是老年憂鬱症所致。然而,憂鬱症老人的症狀還是比年輕的患者發展得更為和緩,因此還是有可能被誤診。
話雖如此,假性失智通常可以清楚劃定出「是從○月左右開始變得奇怪」的分界線,從發病到就醫的時間比較短;失智症一般則很難確認是從「何時開始發生的」,從發病到就醫的期間也拉得長。
〈是阿茲海默症?還是老年憂鬱症?——同樣是健忘,差別在於「病識感」〉
像「健忘門診」這類失智症相關門診,大都是家屬擔心長輩的狀況,而帶本人前來看診。這時,家屬經常會提到老人家「最近突然連手機都不會用了」,或是「每次出門都買一樣的東西回來」等各種令人困擾的問題。
阿茲海默症這種失智症的特徵之一是「缺乏病識感」,所謂的「病識感」,就是「患者對自己健康狀態的知覺能力」。
最容易理解的例子,就是當思覺失調症的患者被幻覺糾纏,出現「自己正被超能力者追殺」的妄想時,無論別人再怎麼告訴他們「你想太多了」或「不可能有這種事」,他們仍然會堅持:「我沒有生病,奇怪的是你們!」
這種缺乏病識感的表現,也是阿茲海默症的重要特徵之一。因此,如果狀況明明很嚴重了,老人家卻沒有病識感,仍然堅持「自己沒有痴呆」、「只是健忘了一點,年紀大了都是這樣」,或者「是周遭的人太大驚小怪」,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可能性就很高。
另一方面,有些人則是擔心自己而主動前來求診,最常見的憂慮就是:「我最近健忘得厲害,是不是得了阿茲海默症?」
如果是憂鬱症造成的假性失智,患者會對健忘感到不安,一直擔憂「自己是不是有問題?」;但真正的失智症患者,對自己的健忘是不會有感覺的。當然,主動前來就診的老年人當中確實有些是罹患了阿茲海默症,但老年憂鬱症患者占了相當比例卻是不爭的事實。
〈憂鬱老人拖下去容易變失智老人──兩者有所連結,最好合併思考〉
約有兩成的阿茲海默症患者會在初期罹患憂鬱症,若有血管性失智症或腦梗塞的後遺症,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更高。近來,哪些是容易引發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引發了熱烈討論,但我認為最需要注意的仍然是憂鬱症。
即使是在中壯年罹患了憂鬱症,如果長時間置之不理,使症狀持續發展,也會讓大腦發生器質性的變化。現在已經可以了解,當神經傳導物質不足時,大腦會出現某種機能性的變化,若是持續時間過長,神經元細胞就會受到損傷,導致器質性變化的發生。
總之,老年憂鬱症不是會合併失智症發生,就是會成為失智症的前兆;如果對其置之不理,也有很高的可能性會演變成失智症。這些狀況都必須謹慎留意。
常聽到有人說,失智症是「神所賦予的適應能力」,當一個人罹患失智症之後,對自己身體機能的退化、日漸衰老起皺的容貌,以及漠視老人的社會環境就不再在意,甚至會完全遺忘。
其實,以我的治療經驗來看,大多數的失智老人都是充滿幸福的,會出現暴力傾向或到處遊蕩、給家人造成困擾的失智症患者其實是少數。老人家若是以失智狀態走到生命的盡頭,至少本人是沒有受苦的,或許也不算太壞。
但是,如果在晚年罹患了憂鬱症卻沒有任何人發現,家人只以為他「老年痴呆了」,就這樣讓他五年、十年甚至到死前,都活在沮喪抑鬱的狀態之中,只能說是相當令人悲傷的結果。
〈對環境的適應變得脆弱——身心的老化降低高齡者的承受能力〉
年紀越大,就會越常經歷失落的體驗,與自己所愛或依賴的人事物,因死亡或分離。
六十至六十五歲之間通常會因屆齡退休,此時身為母親的女性也會面臨孩子獨立、結婚等離開原生家庭的情況。原本與自己非常親密的對象,突然一個接著一個地消失了。
有許多老年人因為家人擔心而要求他們同住,於是離開了熟悉的地方和親密的朋友,反而變得失去活力。此外,老年人在角色及立場上的變化也很顯著。只要年紀大了、退休過起悠閒的生活,就會一律被稱為「爺爺」、「奶奶」,連名字及定位都彷彿不再存在。
老年人除了面對外部環境的變化,他們的身體內部環境也有了差異,而主要的變化之一,就是神經傳導物質的基礎含量會變得越低。一旦遭遇人際關係或環境變化的壓力,神經傳導物質一下降,老年人承受的能力就可能不堪一擊,而出現罹患憂鬱症的風險。
此外,老年人難以適應變化,也是因為大腦額葉的功能退化,而失去了思考的彈性。只要他們開始想著「自己已經沒用了」或是「沒有必要活下去了」,就會變得越來越偏執,完全否定其他的可能性。
隨著年齡增長,體力、肌力、視力及聽力等基本身體機能會跟著衰退,失去了適應的能力。例如許多老年人的聽力變差了,開始聽不到周遭的人在說什麼,就會產生被排擠的感覺,五感的衰退除了造成日常生活的不便,也會帶來心理打擊。每個人上了年紀都必須經歷這樣的過程,應該要事先了解這些老化造成的改變。而最重要的就是讓老年人不會因環境變化而被奪走「現在還能做的事」,並且盡量延續、維持住這些能力。
〈老年憂鬱更容易以藥物治好——生理治療比心理諮商更有效果〉
老年憂鬱症有更大程度是「血清素」這種神經傳導物質減少所導致的「生理性疾病」。但在精神醫療上,包括老年患者在內的許多人,對抗憂鬱藥物都會心懷排斥。
我必須坦誠地說,目前對於老年憂鬱症,還是以使用藥物的生理性治療為主。應該說,比起年輕人或中壯年的憂鬱症,老年憂鬱症更容易以藥物治癒。
如果是仍在職場奮鬥的中堅世代,會受到工作上的人際關係、麻煩困擾,以及夾處在家人之間的壓力、孩子的教育問題等複雜的因素影響,很難單純地只靠服藥就讓憂鬱症好轉。
但是,很多憂鬱症老人的狀況都是有比較明確的原由,例如「老伴最近剛過世,一個人生活很寂寞」、「身體不再像從前那樣聽話……」一般人如果聽到老奶奶消沉地說「我再活下去有什麼用」,可能會覺得「事情很嚴重」,但當我診斷出老奶奶是得了憂鬱症、並開了抗憂鬱藥物,狀況通常都會意外地好轉,老奶奶就這樣順利適應了獨居生活。
老年憂鬱症雖然有其心理背景,但如果忽視了「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會隨著年齡增加減少」這種生理性的「宿命」,就很難順利改善症狀。
一說到副作用,或許有人就會感到害怕,但只要藥物在體內作用,就無法避開它。症狀改善只是好的那一面,畢竟藥物作用於體內的過程實在很複雜。就算只是服用市售的感冒藥,也會有昏昏欲睡的副作用;而含有解熱鎮痛成分的藥物,則會對胃部造成負擔。
當然,這裡還是要提醒一下,並不是每個人服藥都會有副作用。即使老年人出現副作用的情況比年輕人多一點,也只是每十人中大約有一人的比例。
用藥的效果及出現的症狀因人而異,也因此患者與醫師之間的溝通非常重要。既然知道許多憂鬱症患者在用藥之後,症狀都能在短期內大幅改善,聽到要用藥時就無需太過敏感,否則反而會影響治療。
〈現在的老人都比想像中更年輕──預防老年憂鬱症的第一個基本概念〉
現今的老年人展現的模樣,已經和昔日的印象完全不同,即使到了七十多歲還是很有活力。他們從服裝到生活方式的追求都和以前不同,也更習慣於消費。除非原本身體就有什麼疾病,到目前為止一直悠然享受人生的老人家,突然就對旅行、外出興趣缺缺、覺得「做什麼都嫌煩」,行動力和積極性降低,或開始對老後感到不安,很有可能就是憂鬱症作祟。
先前再三強調,每當老年人開始失去活力,都會被認為「畢竟上了年紀,當然會這樣吧」。在現今這個連老年人都還上有高堂的時代,大眾對老年人抱持的印象卻未與時俱進地更新,未曾注意到他們比從前的老年人還要年輕有活力。
以一九四五年出生的日本影星吉永小百合來說,如此神采奕奕、看來比實際歲數年輕的老人家看似特例,卻意外地可能只是該世代的縮影。換言之,跟她同一世代、常去健身中心運動或是每天游泳的人,其實一點也不少見。雖然有個別差異,現今的老年人已不像農業時期那樣,因為重度體力勞動的耗損,而使身體提早出現問題,大腦每天接受的刺激也與以往大為迥異,因此在精神上也顯得朝氣蓬勃。
要做好老年心理疾病的防治,如何改善老人家身邊的環境,讓他們都能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這個必須守護老人的世代,不只要對憂鬱症、也要對所有的老年人,都有正確的了解與認知。
〈上了年紀原本就會失去活力?——老年憂鬱常被誤解為自然的老化〉
老年人的身心連結要比年輕人要強烈許多。當他們的身體有狀況,心靈就容易跟著出問題;同樣地,當他們的心靈生了病,對身體也容易造成惡劣的影響。
各位知道「疑病症」嗎?比方說,老年患者經常會抱怨自己有「腰痛」、「胸口氣悶」或「無法呼吸」等症狀,去醫院檢查卻找不到任何異常,因此被診斷成「疑病症」。此時若給予憂鬱症藥物,往往就能改善,這就是所謂的「假性憂鬱」
「假性」聽起來有點像是「裝病」,經常會招來誤解。事實上,「假性憂鬱」大多是憂鬱症的前...
推薦序
審訂序
銀色光芒的守護者,老年精神科醫師
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 蔡佳芬
台灣這幾年正面臨快速老化的衝擊,在銀色海嘯帶起的浪潮中,有許多人關注如何抗老,如何預防失智、延緩失能,唯獨對於這銀色海嘯下的黑色暗潮——老年憂鬱症,缺乏足夠的重視。
雖希望不老,但事實是我們每個人都會老、也會死,這是生而為人,都會經歷的過程。招牌大大寫著逆齡,但時常做的行為都只是匿齡。正如同作者透過自體心理學大師寇哈特的理論,提出了心理層面的詮釋,倘若一個人因老化,而無法愛變得如此的自己,失去了愛自己的能力,就成了老年憂鬱的危險族群。
會老是自然,但憂鬱不該是應然。國內外的研究都顯示,老年憂鬱症的診斷率和就醫率都偏低。他對事物失去興趣,你說那是因為牌搭子沒了。他退縮在家足不出戶,你認為只是膝蓋退化行動不便。不願正視罹患憂鬱症的可能,一味用老化這個因素來合理化種種蛛絲馬跡,就像是在難以攀越的高牆外,又塗上了迷彩防衛漆一般,讓帶著兵馬前來支援的友軍,連牆的裂痕在哪裡都找不著,只能徒呼負負。
我要再說一次作者在書中大力疾呼的重點:憂鬱症是可以治療的,憂鬱症是可以治療的,憂鬱症是可以治療的。雖然這是道高牆,幸好我們有槍彈武器,有時能破碎它。幸好我們有繩索長梯,多半能經過它。幸好我們有鑽洞機,不行起碼能繞過它。但首先,我們要能發現它。面對老年社會,應多多宣導憂鬱防治,共創無憂老化。
好老,好好地老。我也要強調作者再三重申的另一個重點:老年期追求的,不只是延長生命的長度,而是良好的生活品質,而在與生活品質相關的因素之中,憂鬱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家庭的心靈醫師╱心靈的家庭醫師。作者在文末,建議大家在老年期都應該有個家庭的心靈醫師,來守護健康,從醫療老年憂鬱症著手,關注一個人的身心靈全面向,了解憂鬱與失智症之間的關係,了解憂鬱對其他身體疾患的影響,明白事物之間相互連動的道理,應用藥物與非藥物的各種方式,來協助憂鬱症的治療。
而我要在這裡提出另一個說法。在老年精神醫學的教科書中有句話,始終深印在我腦海裡——老年精神醫學即是家庭精神醫學(Geriatric Psychiatry is Family Psychiatry)。讓我們從醫療老年憂鬱症患者開始,也支持並關懷他們的照顧者,不管是一同邁入老年的配偶伴侶,還是他們正值中年的子女,甚至是他們剛剛成年的孫子女,在銀色浪潮中,守護那粼粼波光。
審訂序
銀色光芒的守護者,老年精神科醫師
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 蔡佳芬
台灣這幾年正面臨快速老化的衝擊,在銀色海嘯帶起的浪潮中,有許多人關注如何抗老,如何預防失智、延緩失能,唯獨對於這銀色海嘯下的黑色暗潮——老年憂鬱症,缺乏足夠的重視。
雖希望不老,但事實是我們每個人都會老、也會死,這是生而為人,都會經歷的過程。招牌大大寫著逆齡,但時常做的行為都只是匿齡。正如同作者透過自體心理學大師寇哈特的理論,提出了心理層面的詮釋,倘若一個人因老化,而無法愛變得如此的自己,失去了愛自己的能力,就成了老年憂鬱...
作者序
別把憂鬱當失智,錯過黃金治療期
和田秀樹
「世上還有哪一種疾病,患者人數如此龐大,卻幾乎完全被社會忽視?」——這就是我對「老年憂鬱症」最真實的想法。
老年憂鬱症是非常嚴重的疾病,卻未受到世人太多的重視。自一九八八年任職老人專門綜合醫院「浴風會」以來,我就以「老年精神科專科醫師」為職志,並曾在老人安養中心從事心理輔導十五年,也因此得出了一些感觸。
首先,大家聽到老年精神科醫師,就會直接認定是「失智症專家」。但很遺憾的現實是,當前失智症的治療僅止於周邊症狀,核心症狀仍未有根本的治療方法。
相較之下,老年憂鬱症對於藥物治療的反應十分良好,痊癒的機率也很高。話雖如此,害怕失智症而求診的患者及家屬源源不絕,懷疑是憂鬱症而自主就醫的卻極為稀少。反倒是家屬以為長輩失智了而帶來就醫,經過診斷才發現是憂鬱症,這種情況壓倒性地占了多數。
過了八十五歲,大約有三成的老年人符合失智症的診斷標準,但若是高齡前期(未滿七十五歲),則大約只有一〜二%。相對地,在歐美的各種國民調查研究報告中,卻有五%的老人符合憂鬱症的診斷。也就是說,當高齡前期的老人失去活力和興致、記憶與智力衰退,被認為開始有「失智」的徵兆時,其中有七到八成很可能是罹患了憂鬱症。
失智症是當前社會和媒體關注的焦點,但相較起來,治癒率高、致死率更高的老年憂鬱症,更應該受到重視。只有讓更多人了解老年憂鬱症,並且對它具備足夠的敏感度,才能幫助更多的老年人,進而拯救他們的性命。
此外,基於多年的治療經驗,我深深覺得在晚年罹患憂鬱症,幾乎可說是「人生的悲劇」。雖然失智症是「誰都不想得到」的可怕疾病,但就患者本身而言,這些老人家最終會遺忘所有不快樂的事,知能上的退化意外地會讓他們經常處於高度的愉悅狀態(Euphoria,欣快症狀)。相較之下,老年時罹患了憂鬱症、又得不到治療,就只能到離開人世前都活在憂鬱之中,再也感受不到幸福與快樂。
不過,這種悲慘的狀況是可以用藥物治療、改善的,也因此,我將老年憂鬱症的宣導治療視為自己的畢生使命,希望本書能為這些受苦的老人家提供些許助力。
別把憂鬱當失智,錯過黃金治療期
和田秀樹
「世上還有哪一種疾病,患者人數如此龐大,卻幾乎完全被社會忽視?」——這就是我對「老年憂鬱症」最真實的想法。
老年憂鬱症是非常嚴重的疾病,卻未受到世人太多的重視。自一九八八年任職老人專門綜合醫院「浴風會」以來,我就以「老年精神科專科醫師」為職志,並曾在老人安養中心從事心理輔導十五年,也因此得出了一些感觸。
首先,大家聽到老年精神科醫師,就會直接認定是「失智症專家」。但很遺憾的現實是,當前失智症的治療僅止於周邊症狀,核心症狀仍未有根本的治療方法。
相較之下...
目錄
審訂序 銀色光芒的守護者,老年精神科醫師 蔡佳芬
作者序 別把憂鬱當失智,錯過黃金治療期 和田秀樹
序章 居然有這麼多憂鬱症老人——被忽視已久的心病
難以察覺的老年憂鬱——百萬名憂鬱症老人完全被忽視
老年人的身心連結要強烈許多——內科住院患者有兩成罹患了憂鬱症
上了年紀原本就會失去活力?──老年憂鬱常被誤解為自然的老化
是阿茲海默症?還是老年憂鬱症?——同樣是健忘,差別在於「病識感」
生理性的變化是重要成因──腦梗塞、血管型失智症易引發憂鬱症
老年人是自殺的高風險族群——老年和憂鬱,是導致自殺的重要因子
老人自殺是可以預防的——積極防治憂鬱,降低了近八成自殺率
預防憂鬱症的連鎖效應——自殺者遺族會在自責中痛苦掙扎
第1章 其實是生理性疾病——老年人的體質變化
老年憂鬱症是生理性疾病——血清素會隨年齡增長逐漸減少
老年憂鬱更容易以藥物治好——生理治療比心理諮商更有效果
老年人對自殺的親切感較高?——過了六十五歲,自殺率仍不斷升高
憂鬱症會引起「假性失智」──看起來像失智,其實並不是的疾病
失智症患者容易罹患憂鬱症?──兩者有所連結,最好合併思考
憂鬱老人拖下去容易變失智老人——忽視不理,大腦會有器質性變化
除了憂鬱和悲觀之外——老年憂鬱有青壯年患者沒有的特定症狀
對環境的適應變得脆弱——身心的老化降低高齡者的承受能力
讓老人家保有「現在還能做的事」——減少環境變化造成的適應衝擊
第2章 總是不斷地面臨失去——讓老年人深陷憂鬱的心理
老化的心靈是如何運作的?——只要活著,就逃不開「失去的過程」
人生最大的壓力是喪偶——「夥伴不斷減少」,是老年人才有的體會
老年人失去了愛自己的能力——「無法愛變得如此糟糕的自己」
開始與「支持自愛的存在」死別——人際關係的分離,導致自愛喪失
自我認同、自我形象的低落——五感的衰退也會造成心理打擊
生病、失能、失智、沒錢……——老年人生活在各種不安之中
「與他人比較」沒有意義——自愛無法滿足,精神狀態就會變糟
擺脫「對年老的否定」——現在是最需要老人力量的時候
耶穌體會過變老的感覺嗎?——東西方看待老人的思考差異
第3章 失智症、譫妄、憂鬱症——容易讓人誤解的老年症狀
充實的軟體VS.老舊的硬體──人生經驗豐富,大腦機能卻退化了
失智症、譫妄、憂鬱症──老年人最容易發生的「3D」疾病
比失智症更像失智症的疾病──連醫生都容易弄錯的「譫妄」
近似「夢遊症」的意識障礙──譫妄發作時,會出現突兀言行
重新正確地認識失智症──有九成的患者,都會慢慢變安靜
失智症共有的核心症狀──換個角度看,「做得到的事還有很多」
《李爾王》是失智症的故事?──忠言逆耳的愛反而釀成了悲劇
失智症因人而異的周邊症狀──個人的性格、價值觀造成不同反應
失智症患者為什麼會有妄想?──處於弱勢所產生的不安、混亂及焦慮
「可以責罵失智症患者嗎?」──就算被責罵,也馬上就忘了……
漸受關注的「路易氏體失智症」──在幻視妄想、運動障礙之間反覆發作
更令人困擾的「額顳葉失智症」──無法抑制欲望,任意做出問題行為
出現妄想的「老年期精神病」──其他知能都正常,卻有某種執拗的妄想
老年人的心理疾病有各種型態──產生妄想,並不代表就是失智
心理影響生理,生理影響心理──老年人症狀惡化的雙向模式
第4章 治療老年憂鬱症──抗憂鬱藥物與認知療法
「憂鬱症是心靈的感冒」?──極易陷入惡性循環的棘手疾病
及早治療,終止惡性循環──在憂鬱中走到生命盡頭,是最大的悲劇
憂鬱症的不可逆風險──長期置之不理,神經細胞將無法復原
憂鬱防治就是自殺防治──自殺不是個人選擇,而是被逼到絕境的死亡
避免製造「下一個自殺者」——過度的自殺報導,是強烈的鼓動信息
家屬要有相當的警覺性──注意老人家太早清醒、熟眠障礙的症狀
憂鬱不是因為心性脆弱──只要缺乏血清素,誰都會得到憂鬱症
老年憂鬱症的藥物治療──SSRI副作用較少,是突破性的抗鬱劑
新世代抗鬱劑不斷登場——SNRI、NaSSA很適合老年人服用
生理性的ECT電療法──美國治療老年憂鬱症的首要選擇
老年憂鬱症的心理治療──認知療法可以改變「看待事情的角度」
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環境──設身處地,緩解他們的孤立情緒
照顧者也同樣需要支援——互相扶持交流,善用社會照護服務
第5章 預防老年憂鬱症──應該具備的基礎知識
現在的老年人都比想像中更年輕──預防老年憂鬱症的第一個基本概念
喜歡旅行的爺爺突然不想出門?──活動度降低,可能隱藏著憂鬱威脅
每個人都是憂鬱症預備軍──缺乏基本認知,才會產生偏見
額葉老化讓想法僵化——逐漸無法容許灰色地帶的存在
培養「或許有可能」的思考模式──「專家絕對不會錯」,這種想法很危險
「忍耐」會使人老化——無論幾歲,都要誠實面對自己的欲望
人際關係、照顧孫子、玩社群軟體……——創造讓長者找到生活目標的環境
努力過著「有益大腦的生活」──防止引發憂鬱的生理性變化
吃粗食無法有效增加血清素──「享用美食」可以預防情緒老化
抗老,同時也能抗憂鬱——保養臟器,對容貌和大腦都有助益
散步.運動.曬太陽——有意識地養成增加血清素的生活習慣
改變觀點,消除「認知扭曲」──停止二分法思考,放下滿分主義
自家附近有好的精神科嗎?──收集資訊做好準備,也是一種預防
醫生帶給老人家的心理撫慰——候診室裡都是健康老人,才是好醫院
找到一位「心靈的家庭醫師」──在超高齡社會美好生活的秘訣
審訂序 銀色光芒的守護者,老年精神科醫師 蔡佳芬
作者序 別把憂鬱當失智,錯過黃金治療期 和田秀樹
序章 居然有這麼多憂鬱症老人——被忽視已久的心病
難以察覺的老年憂鬱——百萬名憂鬱症老人完全被忽視
老年人的身心連結要強烈許多——內科住院患者有兩成罹患了憂鬱症
上了年紀原本就會失去活力?──老年憂鬱常被誤解為自然的老化
是阿茲海默症?還是老年憂鬱症?——同樣是健忘,差別在於「病識感」
生理性的變化是重要成因──腦梗塞、血管型失智症易引發憂鬱症
老年人是自殺的高風險族群——老年和憂鬱,是導...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