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決孩子的脾氣,
先安撫自己的怒氣!
德國Amazon書店親子教養類第1名!
《明鏡週刊》暢銷排行榜第2名!
Amazon讀者直逼5顆星超受用好評!
當孩子的情緒全面失控,
父母如何不吼不叫不抓狂,
幫他度過人生第一個叛逆期?你的孩子也會這樣嗎?
●經常亂發脾氣、鬧彆扭,甚至打人、咬人或吐口水?
●不肯好好吃飯,總是把食物弄得滿地都是?
●該做的事拖拖拉拉,拒絕洗澡、刷牙、穿鞋、換尿布?
●一不高興就在公共場所放聲尖叫或躺在地上大哭耍賴?
●時間到了卻不肯乖乖上床睡覺,不斷挑戰爸媽的耐性?
孩子們總有千萬種方法,可以每天都把父母逼到崩潰邊緣!前一秒明明還可愛得像天使,後一刻就可怕得像惡魔!其實,這都是因為孩子正在進入他們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
處在「幼年叛逆期」的孩子,由於大腦尚未成熟,理解和表達能力有限,使得他們無法用大人熟悉的方式進行溝通,而是以拒絕或攻擊的行為來傳達自己的需求。可是他們抗拒的態度越強烈,往往就越容易激怒父母,甚至讓父母開始「害怕」自己的孩子。
德國最受歡迎的育兒部落客卡提雅與丹妮耶拉在本書中,便根據自己豐富的「實戰」經驗,與所有爸媽們分享如何解讀孩子在這個時期那些看似「反抗」或「叛逆」的行為,進而學習設定「界線」,在「平等」的基礎上與孩子互動。書中並提供了許多實用的訣竅和建議,幫助爸媽可以立即有效解決日常生活中常會遇到的一些棘手問題。
這個時期孩子的情緒教養,對他們日後無論就學或職場上的表現都影響重大,我們既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變成「暴君」,也不願看到孩子因為不斷受挫而變得畏畏縮縮。透過本書,我們將學會以不動怒、不指責的方式,適時地引導孩子的情緒,享受更親密、更和諧的親子關係!
作者簡介:
卡提雅‧塞德Katja Seide
她和先生、兩個女兒與一個兒子住在德國柏林。身為特教老師,她專門輔導在社交和情緒上發展遲緩、有學習障礙的孩子以及視障兒童;此外,她也主持研討活動,帶領年輕教師分析課堂上遇到的各種狀況,協助他們避免教學受到干擾。
她最喜歡在心愛的咖啡館度過悠閒的時光,一邊吃蛋糕、喝咖啡,一邊替她的部落格撰寫文章,幫助父母解決親子之間的各種難題。
丹妮耶拉‧葛拉夫Danielle Graf
她和男友、女兒與兒子,還有一隻又懶又皮的貓住在柏林北方的鄉間。她曾攻讀法律經濟學,並擁有企管學位,任職於柏林一家企業的管理部門,專門處理合約、協議和其他法律事宜。
在休閒時間,她狼吞虎嚥地閱讀手邊每一本關於兒童的書,相關藏書已超過一百本。她擅長大量收集資料並加以整合,目前經營部落格已成為她的嗜好。
卡提雅和丹妮耶拉共同經營的親子教養部落格「雖然喜歡小孩,可是他快把我逼瘋啦!」廣受好評,每個月平均增加18萬新讀者,瀏覽量更超過200萬!
譯者簡介:
姬健梅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德國科隆大學德語文學碩士,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中英文組。從事翻譯多年,譯作包括《反叛,改變世界的力量》、《你的身體,正在洩漏你的秘密》、《不要想藍色大象》、《我知道你在想什麼》、《變形記》、《告訴我,你為什麼殺人》、《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錢買不到的東西》。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我們這E家E媽、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 權威推薦!
各大媒體一致叫好!
《Kuckuck》雜誌:「有趣的個人經驗、實用的建議,以及最新的科學研究認知,全都是為精神緊繃的父母敷上的靈丹妙藥!」
《familie&co》雜誌:「兩位部落客帶著豐富經驗與愛娓娓道來,告訴父母安撫自己的情緒,孩子也會跟著平靜下來。」
柏林日報:「廣受讀者好評的一本書!」
各方讀者有口皆碑!
「鄭重推薦!讀過這本書後,我和三歲兒子間的難題都迎刃而解了!」
「本書溫和平實地提出許多珍貴實用的建議做法,不以教條式的命令口吻指導讀者應該怎麼做,讀起來很像與朋友在侃侃而談,彼此交換育兒經驗。」
「這本書幫助我重新整理與孩子的關係!」
名人推薦:我們這E家E媽、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 權威推薦!
各大媒體一致叫好!
《Kuckuck》雜誌:「有趣的個人經驗、實用的建議,以及最新的科學研究認知,全都是為精神緊繃的父母敷上的靈丹妙藥!」
《familie&co》雜誌:「兩位部落客帶著豐富經驗與愛娓娓道來,告訴父母安撫自己的情緒,孩子也會跟著平靜下來。」
柏林日報:「廣受讀者好評的一本書!」
各方讀者有口皆碑!
「鄭重推薦!讀過這本書後,我和三歲兒子間的難題都迎刃而解了!」
「本書溫和平實地提出許多珍貴實用的建議做法,不以教條式的命令口吻指導讀者應該...
章節試閱
發怒的小不點:孩子開始追求自主
當嬰兒長成幼兒,在某個時候他們會發現自己的願望和偏好不見得與身邊的人一致,因此未必都能得到滿足。在他們幼小的生命中,他們漸漸要面對生氣、難過、失望乃至恐懼這種種感受。家長往往感到驚訝,孩子這種「鬧彆扭」的行為居然這麼早就開始了。因為我們原本依稀記得幼兒反抗期大約是從兩歲開始,然而許多父母在孩子十一個月大時,最晚是在孩子滿一歲以後,就注意到孩子會忽然為了一點小事而大發脾氣。二十九歲的茱莉亞敘述:
最近我和我一歲的兒子保羅一再陷入典型的鬧彆扭情況。就拿昨天來說吧,我准許他吃一小片巧克力。他很愛吃巧克力,才吃完一片,就站在我們的食物櫃前,央求要再吃一片。當我和氣地告訴他,現在不能再給他巧克力了,他先是大聲埋怨,然後就大吵大鬧,賴在地板上哭了起來。起初我想對他的鬧彆扭置之不理,但是他哭得愈來愈大聲。他用力跺腳,把手臂甩來甩去,脾氣發得愈來愈大。到後來我覺得那很恐怖,覺得他已經不再是在演戲,而是真的陷在怒氣中無法自拔,我真怕他會哭喊到昏過去。我試著跟他說話,想要心平氣和地向他解釋為什麼我不打算再給他巧克力,但是他似乎根本沒聽見我說話,彷彿真有一堵雲霧般的牆把他圍住。我試著把他抱起來。通常這行不通,他反而會更生氣,會想要打我。但是昨天他讓我抱了。我把他抱起來,輕輕摟在懷裡,立刻察覺他的情況好些了。不見得是哭得比較小聲──他仍舊拚命哭喊,但畢竟他也依偎著我,手臂和雙腿不再像先前那樣發狂地抽搐。不知道過了多久,他才停止哭泣。
在孩子一歲到四歲之間,凡是家長肯定都碰過這種情況。往往就只是一些小事惹得孩子立刻大發脾氣。也許是孩子還不想離開遊戲場,而爸媽卻想帶他們離開;也許是因為我們在早餐時給了孩子藍色杯子而非紅色杯子,他們就生氣了。孩子的怒氣以及怒氣發作的時間長度往往讓身為成年人的我們不知所措、深感挫折。為什麼要控制自己對孩子來說竟會如此困難?
尚未完工的大腦
要想清楚說明為什麼像前例中的保羅那樣的孩子往往會為了一點小事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我們得先來談談人類大腦的構造以及大腦各部位的任務。
我們的大腦可以粗分為兩個部分,掌管情緒的大腦和掌管認知的大腦。神經醫學專家當然還會做出更加細緻的區分,但是這些細節在此處並不重要──就我們的說明而言,大致的區分即已足夠。現在讓我們想像一下,我們從眼角看見身後有個影子朝我們跑過來。由於這個影子,我們的情緒大腦(也稱為邊緣系統)會使我們立刻吃了一驚,跳到旁邊去。要過了一秒鐘之後,我們的認知大腦(新皮質),才會完成針對眼睛所接收到的訊息所做的分析,而我們發現那只不過是隻不會傷人的狗罷了,牠玩得太瘋,嚇跑了一隻鴿子,於是我們鬆了一口氣。這個例子讓我們清楚看出這「兩個大腦」是怎麼運作的:一個讓我們在自以為遇上危險時不假思索地迅速做出反應,另一個則理性地進行分析,使我們能做出有意識的決定。大腦的這種任務分配就是幼兒反抗期的根本問題所在。
情緒大腦
在人類發展史上,邊緣系統屬於大腦比較古老的部分,由不同的大腦區域所構成。與新大腦皮質相反,邊緣系統的構成相當原始,意思是說其神經細胞直接對外界的刺激起反應。由於構造簡單,邊緣系統對訊息的處理非常迅速,我們會不自覺地不斷接收來自外界的訊息,而邊緣系統會在瞬間衡量我們的生存是否以某種方式面臨危險。人類大腦的這個部分使我們與我們的動物性起源有了連結。藉由邊緣系統的幫助,我們像動物一樣本能地做出反應。例如,在網路上可以找到許多「搞笑」影片,影片中有人把一條綠色黃瓜偷偷放在他們養的貓身後,接著就看見那隻貓嚇得跳到半空中然後逃之夭夭,因為牠從眼角看見了這個「危險」,而旁觀者以此為樂。很顯然,貓咪的邊緣系統誤以為那條黃瓜是一條蛇,於是使貓咪進入警戒狀態。邊緣系統的一個主要任務是處理情緒,因此也被稱為「情緒大腦」。在成長過程中,一個人體驗到各種不同的情境與情緒,這些情緒會活化邊緣系統中主管各種情緒的區域,把情緒與情境一起儲存起來。例如,如果一個小孩一再遇到狗兒使他害怕的情境,這就會儲存在他的情緒大腦裡,有可能此後他這一輩子在遇見狗時都會有害怕的反應。如果情況反過來,這個小孩是和一隻溫馴友善的狗一起長大,那麼這種正面的感受就會和狗的形象一起被儲存在大腦中。身體的反應與功能也是由邊緣系統來操縱,諸如臉紅、心跳、呼吸、平衡、體溫和睡眠。因此,難怪一個怕狗的人若是看見一隻大狗朝他跑過來就會不由自主地開始冒汗,說不定夜裡甚至會無法入睡,因為他忍不住一再想起白天碰到狗的事。
認知大腦
人腦中比較年輕的部分是新皮質,它讓大腦灰質有了那種多皺摺的典型外觀,像個保護膜一樣把邊緣系統(也就是我們的情緒大腦)從外面圍住。新大腦皮質也被稱為認知大腦,因為它的運作極為理智而且精準。新大腦皮質負責使我們以合乎邏輯的方式進行分析式的思考,權衡一個情境的好處與壞處。認知大腦協助小孩在說話時選擇正確的字眼,在分食軟糖時挑選比較大的那一份,在穿衣服時先穿內褲再穿牛仔褲。它也使孩子在一個看似具有威脅性的情境中,在最初的驚嚇過後能保持鎮靜。不同於被黃瓜嚇跑的貓咪,我們人類能夠控制自己的動物性衝動,只要認知大腦把引發衝動的事物歸類為不具危險。
認知大腦中特別重要而且高度發展的區域位在眼眶上方的前額部位,亦即前額葉皮質。在這本書裡將會一再提及前額葉皮質,因為它掌控了使我們成為人類的身體功能:藉由它的幫助,我們能夠控制住攻擊的衝動,能夠長時間專注於某件事物,能夠計畫未來,並且做出合乎道德、具有同理心的決定。
有趣的是,我們的情緒大腦在某種程度上能夠關掉我們的認知大腦。科學界一致認為這從演化的角度來看是合理的。一個人在採集莓果時,如果沒注意到有隻危險的動物從他背後偷偷接近,要不了多久他就會沒命。因此,情緒大腦時時處於警戒狀態,監視著周遭環境,一旦發現不尋常的東西,就會立刻發出警報。莓果採集者與覓食有關的所有念頭會在瞬間被情緒大腦封鎖,團體成員之間的交談也會中斷,在這樣的時刻甚至根本無法去追隨思緒或語言。就算一個人想要繼續說話,他也無法勉強自己說話。那些莓果採集者會本能地轉身,立刻拿起武器,以抵擋那隻動物的攻擊。即使是在現代,這種天賦的本能仍然極為重要。我們也許一邊走路一邊分心去玩手機,但是一旦面臨危險,也許是因為有一位腳踏車騎士在人行道上朝我們衝過來,或是前方傳來了爆裂聲,我們就會本能地抬起頭來看,不假思索地做出反應。在這種情況下,情緒大腦也立刻中斷了認知大腦的活動。
以十分簡化的方式來說,假如情緒掌控了一個成年人,例如由於一種焦慮症,那麼情緒大腦甚至會長時間主導認知大腦。結果是此人會很難專注於長程的目標,例如無法按照計畫行事,因為前額葉皮質的分析功能受到了限制。比起大腦這兩部分保持著健康平衡的情況,此人在壓力情境中可能會有比較具有攻擊性、比較惱怒的反應。這種情況也許讓人聯想到幼小的孩童,衝動地動手打人、情緒化的反應、能專注的時間短暫、幾乎不會計畫未來……幼兒的這些典型特徵難道是與他們的大腦有關嗎?科學研究認為的確是的,而且影響的程度很大,遠超過那些捍衛「小暴君理論」或其他理論的人所認為可能的程度。
小孩的大腦運作方式與成人不同
小孩的大腦在出生時當然已經完整,但卻遠遠尚未成熟。然而,新生兒仍舊本能地知道自己需要什麼──食物、親密或睡眠,並且很內行、往往也很吵鬧地要求照顧者滿足他們這些需求。但嬰兒還無法去思考自己究竟需要什麼,去思索什麼在此時此刻對他們會有幫助。這份思考的義務起初必須由成年人(或是年紀較長的兄姊)來承擔。每當照顧者做了一件讓嬰兒感覺舒適的行動,嬰兒腦中的神經元就會亮起來,並且鞏固他所體驗到的因果關係。例如,如果一個新生兒因為胃裡難受而不自覺地咂嘴並且把頭轉來轉去,而母親認出這是嬰兒肚子餓了的信號,並且馬上餵他吃奶,那麼事後對這個孩子來說就產生了第一個意義關聯。他得知那種不舒服的感覺會由於吃奶而消失,於是這個資訊就被儲存在大腦裡。嬰兒吃奶時所經驗到的美好感受──透過與照顧者的親近、透過目光接觸與微笑、透過溫熱的奶水和甜甜的滋味──就會被認為是幸福。這種隨著漸漸飽足的感覺而來的正面情緒連結,使得這份感受牢牢地儲存在大腦裡。
認知大腦裡的神經細胞連結雖然也生長得很快,但是情緒大腦在嬰兒和幼兒身上還是占了強烈的優勢,不同於成年人和年紀較大的孩童。這使得嬰幼兒會本能、無意識、隨興地做出決定,擅長解讀人類的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但也使得幼兒在做出反應時十分情緒化而不太理智。
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我們人類需要前額葉皮質。它使我們的行為理性,也是掌控我們大腦的一個奇妙而重要的「監管機構」。例如,唯有藉由前額葉皮質的幫助,我們才能控制自己在生氣時隨便動手打人的衝動。然而,這個部位在嬰幼兒身上的發展起初卻十分原始。它的神經元軌跡有部分已經布下,但是要透過許多練習才能夠發揮作用。而這──媽呀!要花上好幾年的時間。
如果一個幼兒經驗到壓力,例如當大人禁止他去做某件事,他的情緒大腦就會接下領導權,而大幅阻止了理性、有耐心的認知大腦發揮作用。這個孩子會被他的情緒左右,於是他大發脾氣。他賴在地上、尖叫、吐口水、又踢又打、整個失控。前例中的保羅感到失望,因為他沒有得到第二片巧克力。他想要表達這份失望,於是開始央求。有可能起初他的確是想說服母親再給他一片巧克力,然而當母親再度拒絕,他就賴在地板上大哭起來。這不是因為他在鬧彆扭,而是因為母親的再度拒絕又一次引發了壓力。在這一刻,保羅受制於他情緒的強度,情緒大腦占了上風,而他完全沒有能力去調節壓力。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想用言語去和孩子溝通是不太可能成功的,因為主管語言的是認知大腦。淺白地說,在這一刻,認知大腦「沒在運作」。也就是說,幼兒根本無法好好消化父母說的話,因為情緒大腦正封鎖了這項功能。難怪身為父母的我們常用的安撫嘗試都會宣告失敗,因為孩子根本就不理解我們在幹嘛!他們無法理解我們,因為在這一刻,負責語言認知的部位無法被存取。保羅的母親在那個情境中十分正確地看出了這一點,因為她形容「就像有一堵雲霧般的牆把他圍住」。由於她說的話孩子聽不進去,她本能地選擇了另一種方法來安撫他,把他摟在懷裡。透過與照顧者的身體接觸,孩子的大腦分泌出催產素這種能減輕壓力的荷爾蒙,使得保羅逐漸平靜下來。
擁抱不見得總是最好的辦法,因為幼兒在大發脾氣的那一刻往往並不想要肢體接觸。那麼,父母該如何安撫一個此刻不想被碰觸的小孩呢?這時候,情緒大腦的驚人能力就派上用場了,這能在幼兒大發脾氣時替家人免除許多痛苦:因為情緒大腦能夠十分奇妙地解讀非語言的溝通方式。諸如面部表情、肢體動作、語調,這一切即使在怒氣發作時也能被情緒大腦接收!原來如此!
因此,家長可以試著用音調的高低、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來和怒不可遏的幼兒溝通。父母可以無需用太多話語來反映孩子的感受,因為情緒大腦會理解這個訊息,讓孩子意識到大人看出了他的問題,並且有意設法解決。這樣一來,大人就能夠幫助孩子快一點平靜下來。關於要如何和發怒的幼兒溝通,在本書的最後一章我們還會再詳加說明。
在此處我們想要強調的是,保羅的母親藉由關注他而幫助了他。唯有和她一起,他才能夠相對順利地平靜下來。在一歲到四歲之間,在大多數的壓力情境中,幼兒大腦的自我調節能力還完全不敷使用。因此,這個年紀的孩子需要來自外界的可靠支持,才能從大發脾氣的情況中脫身。要協助孩子培養出自我調節的能力,外力調節是最重要的辦法之一。
發怒的小不點:孩子開始追求自主
當嬰兒長成幼兒,在某個時候他們會發現自己的願望和偏好不見得與身邊的人一致,因此未必都能得到滿足。在他們幼小的生命中,他們漸漸要面對生氣、難過、失望乃至恐懼這種種感受。家長往往感到驚訝,孩子這種「鬧彆扭」的行為居然這麼早就開始了。因為我們原本依稀記得幼兒反抗期大約是從兩歲開始,然而許多父母在孩子十一個月大時,最晚是在孩子滿一歲以後,就注意到孩子會忽然為了一點小事而大發脾氣。二十九歲的茱莉亞敘述:
最近我和我一歲的兒子保羅一再陷入典型的鬧彆扭情況。就拿昨天來說吧,我...
目錄
前言
1孩子的怒氣
發怒的小不點:孩子開始追求自主
小孩的大腦運作方式與成人不同
學習忍受情緒
學習體諒別人
了解「不可以」與「不行」
孩子咬人
2父母的怒氣
內心的孩子甦醒了
我們誤以為孩子是存心犯錯
「我的小孩發飆了──我也一樣!」
「我替孩子感到害怕!」
「我恨不得鑽進地洞裡」
3給家長的翻譯協助,了解發怒的小傢伙
父母常聽見的挑釁回答
孩子嘻皮笑臉往往意味著:抱歉!
滿滿一缸的幸福
合作需要雙方一起打造
4儘管如此,還是要培養孩子自主
加強孩子的合作意願──該怎麼做?
瑪蓮娜:在合作這件事情上以身作則
馬里克:合作是建立在自願上
菲利斯:多給孩子一點時間
卡蘿塔和海倫:信賴
態度明確很重要
5使親子日常生活更輕鬆的建議和訣竅
「我的小孩拒絕爬樓梯」
「我的小孩不願意自己穿衣服」
「食物老是飛到地上」
「我的孩子老是跑開」
「每天晚上要睡覺時都要鬧一場」
「拖拖拉拉的小孩」
「孩子不肯換尿布!」
只在必要時設下界線:怎麼做?何時做?為什麼?
6孩子嚴重發怒時的快速協助
降低衝突的三個步驟
當安撫不再能發生作用
調節壓力:學習讓自己平靜下來
後記
前言
1孩子的怒氣
發怒的小不點:孩子開始追求自主
小孩的大腦運作方式與成人不同
學習忍受情緒
學習體諒別人
了解「不可以」與「不行」
孩子咬人
2父母的怒氣
內心的孩子甦醒了
我們誤以為孩子是存心犯錯
「我的小孩發飆了──我也一樣!」
「我替孩子感到害怕!」
「我恨不得鑽進地洞裡」
3給家長的翻譯協助,了解發怒的小傢伙
父母常聽見的挑釁回答
孩子嘻皮笑臉往往意味著:抱歉!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