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為什麼喜歡小動物?
為什麼總愛藏著祕密、想離家出走?
小孩和老人為什麼有相似的天真?
為什麼奇幻世界特別吸引小孩?
小孩會思考死亡嗎?
小孩與青梅竹馬間,只有純純的愛嗎?
每個孩子心裡都存在著一個宇宙
每個孩子心裡都存在著一個宇宙。孩子心裡的宇宙寬闊深邃,大人眼中只看到孩子幼小的身影,卻忘記了那廣大宇宙的存在。大人急著要小孩快點長大,卻扭曲了孩子心中的廣大宇宙,破壞至難以恢復。而這種可怕的行為,偶爾會戴著大人所謂的「教育」或「指導」或是「善意」的面具,因此更讓人覺得無可奈何。
河合隼雄以專業諮商經驗抽取童話故事的精神為線索,探索小孩心靈世界,教我們體會許多在生活中看起來普通、細微的情感,體會孩子充滿奧妙的宇宙,也是每個人心靈世界的起點。每個人心中都有宇宙,卻在長大後忽視了,不要害怕找出自己內心的宇宙,也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更用心體會孩子的內心世界。
本書中也介紹了一些孩子遊戲療法的案例,以往或許有人認為,所謂的兒童心理治療就是要「分析」孩子、「深入挖掘」他們的內心世界,為了釐清這些誤解,我也在本文中做了若干說明。我們所進行的治療,是建築在對孩子宇宙的敬畏之意這個基礎上。
在兒童文學的名著中,有不少關於孩子宇宙的精采描述。同時,最近也發表不少關於兒童心理治療的案例,提供不少素材。在本書中介紹相當多精采的兒童文學作品,希望各位讀者務必一覽原著,試著自己思考,想必一定可以有新的發現。
洪素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專文導讀
林真美(兒童文學工作者、小大讀書會創辦人)
柯倩華(兒童文學評論家)
許琳英(種籽學苑創校父母、開卷童書書評)
陳質采(衛生服利部 桃園療養院主治醫師)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作家)
專業推薦
作者簡介:
河合隼雄
1928年生於兵庫縣
1952年畢業於京都大學理學部
1965年於榮格研究所(瑞士)取得榮格派分析師資格
專攻臨床心理學,現任京都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著作:《走進小孩的內心世界》(天下雜誌出版)。《自卑情結》、《母性社會日本的病理》、《傳說的深層意義》、《成為大人的困難》、《讀孩子的書》、《傳說與日本人的心》、《宗教與科學的接點》、《實現夢想的明惠》、《孩子與學校》、《對未來的記憶—自傳試筆》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序一】真實的活著 / 柯倩華
「讓孩子們真實的活著吧!」在成人為主的社會裡,我們經常忽略,小孩是否真實活著的問題。看到許多小孩對身邊的環境漠不關心,對他人的痛苦無動於衷,好像對所有的事情都無所謂,沒有好奇與熱情,只是機械化的重複著維持表面生命的動作,是很教人痛心的。這樣的孩子,雖然活生生的在呼吸、吃飯、上學,卻對自身的存在沒有真實的意識和感受,完全沒有想過作為一個人到底是怎麼回事。
但是,孩子們一開始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並不是這個樣子的;按照生物學或人類發展的理論來說,他們也不應該是這個樣子的。這種看起來漠然、麻木的存在方式,是如何造成的呢?是成人過少、過多、或不當的照顧,使小孩的內在生命枯萎了嗎?使小孩的心靈僵化了嗎?
社會上的確有很多成人,因為某些因素,對於小孩及所有關於小孩的事總是視若無睹。不過,大部份的成人還是很願意關心小孩的,只是習慣性關心的重點常在於,身體發育是不是正常,該上哪個學校或才藝、補習班,考試成績怎麼樣,有沒有聽大人的話,行為有沒有守規矩。近年來我們努力推出許多新的教育口號或方案,包括生命教育、品格教育、閱讀計畫…等很正確的主題,但是對於「教育小孩」就是「灌輸、控制行為」的想像並沒有太徹底的改變,小孩基本上仍舊處於「被動、表面、集體標準行為」的模式裡。即使對於「閱讀」這種根本上應該建立讀者個人與書的關係的事情,小孩仍只是「被規定要讀什麼、被告知什麼是好書、被要求回答成人設計的問題,然後被打分數」。我們重複的、變換著學習單上的問題而已。是因為多數成人都是循此模式長大的吧。不論認知科學和兒童心理學已經有多少新的研究告訴我們關於小孩的真相,這個社會對於兒童的學習和成長,仍有如被魔咒控制著的想像。熱心卻盲目、忙碌的園丁,如何幫助幼苗生長?
幸好,有河合隼雄。他用一般人都能明白的語言,解釋兒童文學名著和兒童心理治療的臨床實例,說明真正活著的關鍵在於「心」,無論對成人或小孩,皆是一樣。他為我們示範,如何穿透行為表面,去觸摸那看不到、聽不到的內在世界,聆聽小孩從靈魂發出的聲音。河合隼雄的解說方式,非常確切而清楚。例如他說明自立(獨立)的概念:
「一個從母親身旁自立的人,應該能夠以一個自立後的個體,和母親擁有人對人的關係,如果和人沒有關係,那叫孤立而不是自立。所謂自立並不是失去和母親的關係,而是和母親重新建立新關係,從這個角度來思考,不如將自立看為循序漸進的階段性改變,而不是一蹴可幾的事,同時,也必須去尋找最適當的自立方式。」
因此,所謂長大,並不僅是知識累積或能力增加而已,而是對身為「人」的體驗有所不同,能夠和成人建立起一種「人對人的關係」。他用「進入隧道」、「結蛹時期」來比喻小孩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小孩會出現許多在成人眼中看起來奇怪的行為或狀態,對小孩本身是一種無法訴諸言語的疏離,對成人而言則是難以理解又令人擔心的謎團。成人要小孩快快長大的不當干預,可能加速的是蛹的死亡,而非蛻變成蝴蝶的結果。他建議,成人最好是靜靜等待、守護在隧道的出口。我想,成人安靜守護所需要的條件,不僅是耐心,還要先真正理解自己在保護的究竟是什麼,有多麼寶貴,才能不自以為是的謙虛以待。
這本書教我們認識、敬畏小孩的內心世界,那個宇宙浩瀚廣大,也是人類生命力的源頭。河合隼雄認為,「探索小孩的宇宙,會帶領我們走向對自己世界的探索。」然而我也看到,很多有高深學問和能力的成人,卻慣於輕視小孩的心靈世界。我希望家長、老師、陪伴小孩的志工都能相信一件事:小孩要先可以做真實的人,才能學會做好人或讀書人。所有真正想幫助小孩的成人,可以從這本《小孩的宇宙》開始,思考如何幫助自己和小孩一起真實的活著。
(本文作者為兒童文學評論)
【推薦序二】溫柔守護孩子的小宇宙 / 許琳英
河合先生,謝謝您!謝謝您為孩子說出他們的心聲。
雖然是一本薄薄的書,卻有千鈞之重。河合先生以他敏銳的心靈、豐富的學養,以及多年來與孩子共同工作的經驗,為我們標舉出為人父母最最重要,再怎麼強調也不為過,務必要警惕在心的首要原則:敬畏孩子內心的小宇宙,不要扼殺孩子的靈魂。河合先生提醒我們:「扼殺靈魂,是無法用制度或法律來防止,而需要每個人深刻的自覺才有可能阻絕。」但願這本書能發揮影響力,喚醒大人的自覺,那麼功德大矣!
河合先生的著作超越之處是,他不為孩子的問題提供標準或單一的解答,而是帶領父母去觀察、去傾聽、去感受、去共鳴孩子獨一無二的心靈世界,道就在其中。教養書籍不應該像家電產品的使用手冊,讓父母照表操課,試圖打造完美的小孩。事實是,「一個人要達到精神上真正的成熟,必須要去體會憎恨、憤怒、悲傷等等,所謂的負面情緒。當我們體驗這些情緒的同時,與家人間的關係並不會因此斷絕,這就是『家人』最重要的意義所在。」如此說來,一味企求孩子「快樂」,迴避衝突,反而對孩子是一種情緒剝奪,傷害了他們完整的內在。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考特在《給媽媽的貼心書》(心靈工坊出版,朱恩伶譯)中同樣主張:「每個小寶寶都是蓬勃發展的小生命……從一開始就是個人,需要有人用心來了解他。」他也警告:「有些母親卻把小孩看作手中的陶土,拼命捏塑,以為自己必須為結果負責,這其實是大錯特錯了。」
因此,希望父母能夠從河合先生的智慧中獲得啟示,不必再孜孜矻矻尋求什麼教養技巧,戰戰兢兢受制於專家學者的意見,或是在互相衝突、翻陳出新的研究報告中陷入難以抉擇的焦慮。河合先生建議了更本質的作法:「只要用溫暖的眼神守護孩子,他的靈魂自然會打開通道」,「孕育出靈魂深層的交流」,我想這就是為人父母終極的幸福吧!然而「焦急的人、慌張的人,都是看不見『通道』的」,甚至有父母反其道而行,「當大人表現得沒有多大共鳴時,和孩子之間的牽絆便會隨時斷裂」,這時要談任何教養無異緣木求魚。
但是請父母不要過度熱心而越界。孩子的小宇宙就是他的「祕密花園」;「祕密」撐持了孩子獨立的自我意識,大人只要溫暖的守護,安靜的等待,機緣成熟就得以「窺見」,切莫探頭探腦的「窺伺」!德國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在其經典著作《幸福童年的祕密》(天下雜誌出版,袁海嬰譯)中,曾借孩子之口,道出父母成為監視器帶給孩子的傷害:
「我住在一間玻璃房子裡,母親隨時可以看見我。住在這樣的房子裡,你不可能隱藏任何東西而不被人發現,除非把它藏在地底下,可是這樣一來,連你自己也看不見了。」
米勒更進一步說明:「唯有當生命力得以發展,自我才可能發出聲音,開始成長,並發展創造力。」東西三位大師的觀點,可說是相互輝映。
此外,河合先生還為我們點出「搗蛋鬼」的重要意義。搗蛋鬼可能是小孩;孩子用他們的問題和反叛迫使父母去發現內在真實的自我,思考自己的人生,「根據大人的態度,結果可能會是破壞或是建設兩種極端」。搗蛋鬼也是父母必須為孩子扮演的角色,因為「人的靈魂無法簡單去理解,所以靈魂的先知不得不具備十足的搗蛋鬼個性。總是引導朝向一定方向的領袖,或總是教導正確事物的教師,並無法勝任這項工作」;「先知不會被社會規範,或者指導者的話語所迷惑牽絆,他會回應發自靈魂深處的聲音」。這不也正是河合先生的夫子自道?
最後,河合先生在書中引用的兒童文學作品,幾乎都有中譯本,希望父母能找來讀一讀,親自驗證河合先生的詮釋,或許會有更深刻的體悟。事實上河合先生也是為我們示範,如何透過閱讀童書來尋求教養之道,「兒童文學不再是為了孩子而寫的文學……這些作品描繪著『從孩子透澈的眼睛』所看到的宇宙,揭露出成人們意想不到的真實」。就是這樣的「真實」,而不是教導「完美」的育兒指南,才能引領父母「並不是去窺探孩子內心,進行測定或分析,而是豐富的感受能力和承諾的態度,能對孩子內心細微的動向產生敏感的反應,盡可能地共同生活在孩子所展現出來的生活中」,「體會不可思議的靈魂悸動和共鳴」。
再一次,謝謝您,河合先生,謝謝您把生養孩子的喜悅還給父母!
(本文作者為種籽學苑創校父母、開卷童書書評)
名人推薦:【推薦序一】真實的活著 / 柯倩華
「讓孩子們真實的活著吧!」在成人為主的社會裡,我們經常忽略,小孩是否真實活著的問題。看到許多小孩對身邊的環境漠不關心,對他人的痛苦無動於衷,好像對所有的事情都無所謂,沒有好奇與熱情,只是機械化的重複著維持表面生命的動作,是很教人痛心的。這樣的孩子,雖然活生生的在呼吸、吃飯、上學,卻對自身的存在沒有真實的意識和感受,完全沒有想過作為一個人到底是怎麼回事。
但是,孩子們一開始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並不是這個樣子的;按照生物學或人類發展的理論來說,他們也不應該是這...
章節試閱
星星
一顆星星
出來了
爸爸
快回來了
兩顆星星
這首詩的作者原弘志,年僅二歲。短短的詩句中,精采地描繪出弘志和爸爸的關係,以及弘志心中寬廣的宇宙空間。對還是幼兒的弘志而言,爸爸就像是高掛在天空中閃亮的星星,想必對詩中的爸爸來說,弘志也一定是他的希望之星。兩顆星星在宇宙中彼此映照,相互交流。讀完這首詩,相信許多人都會發現,自己臉上不知不覺地浮現起一抹淺淺笑意。
家庭的意義
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永遠和家人維持這種關係。雖然同住在一個屋簷下、血濃於水,也有可能互相憎恨。又或者,即使彼此相愛,但對心裡湧現出的憎恨情緒,自己也無可奈何。我想,一個人要達到精神上真正的成熟,必須要去體會憎恨、憤怒、悲傷等等,所謂的負面情緒。當我們體驗這些情緒的同時,與家人間的關係並不會因此斷絕,這就是「家人」最重要的意義所在。不過,大人必須多少認知到,孩子其實或多或少有過這類體驗,當大人表現得沒有多大共鳴時,和孩子之間的牽絆便會頓時斷裂。的確,做父母的幾乎不可能看穿孩子的心,但至少應該嘗試著去努力了解他們。
覺得自己像外人
有些孩子會覺得自己在家裡受到憎恨,覺得在家裡只有自己被當成外人一樣看待。這種情緒要是再強烈一點,就會演變成「說不定我真的不是這個家的孩子」有些孩子會一直存有這種想法,也有些孩子在某個時期特別容易有這種念頭。這種現象的產生,和雙親對孩子的態度無關,無論父母多麼疼愛小孩,都還是會出人意料地出現。換言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這種現象的出現或許帶有某種程度的必然性。
在一部兒童文學作品中,以相當寫實而且幽默的筆法,描寫出一名與慈愛雙親共同生活的少女,如何漸漸陷入認為自己人見人厭、不受喜愛的處境。這本書就是比佛利.克利瑞(Beverly Cleary)的《雷夢娜和媽媽》。接下來, 我們就隨著故事情節,來看看如何演變出「被憎恨的孩子」。
雷夢娜家的宴會
主角雷夢娜是位七歲半的女孩,家裡還有父母、姐姐碧薩絲共四個人。他們是極其平凡的美國家庭,雖然雷夢娜在雙親的疼愛下成長,但卻有不少煩惱。故事是從雷夢娜家所舉辦的宴會開始的,受邀參加宴會的人當中,肯普夫妻想要帶著年紀比雷夢娜小的女兒薇拉琴出席,這在美國是很罕見的事,雷夢娜的雙親也很困擾,不過在美國也一樣,總不能不讓客人來,於是,爸媽便要求雷夢娜當薇拉琴的保母。外面是大人們的宴會,而姐姐碧薩絲也在外面負責招待客人的工作,雷夢娜卻得陪著任性的薇拉琴待在廚房裡,這也難怪雷夢娜會漸漸不高興,再加上剛好有事進廚房的媽媽又在雷夢娜的耳邊小聲叮嚀:「要乖喔!」
雷夢娜心想:「我已經很乖了啊!」不過媽媽忙進忙出的,根本沒注意到雷夢娜的乖巧。大人真是自私,因為自己忙亂沒注意到,還要求孩子「要乖!」 實在讓人難以忍受。
故事接下來敘述薇拉琴將雷夢娜費盡苦心用衛生紙做的禮物一張一張灑開,不過這場有趣的鬧劇在此暫且割愛。總之,好不容易宴會結束,客人們陸續離開,這時有位客人看著碧薩絲說道:「看來你跟媽媽很親嘛。」媽媽溫柔地答道:「是啊,你說得沒錯,要是沒有這孩子,我一定忙不過來的。」雷夢娜聽到了這段對話,不僅如此,她甚至聽到其他的客人說,薇拉琴和雷夢娜小時候簡直一模一樣。
這天晚上,雷夢娜在臥房的鏡子裡端詳著自己的臉。
她一邊想著:「為什麼都沒有人說我和媽媽很親呢?為什麼媽媽不告訴別人,要是沒有我她一定忙不過來呢?」
雷夢娜左思右想,煩惱得無法成眠,雷夢娜的雙親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無心的言語或舉動,對心愛的女兒造成這麼大的傷害,宴會後的疲累,想必讓他們睡得深沉安穩吧。父母對於自己愛孩子,似乎很有把握,但是不管愛有多深,如果不努力思考如何傳達這份愛,不去思考自己在愛孩子的同時,孩子如何看待自己的行為,我認為這就沒有盡到為人父母的責任。
拒絕被當成孩子
不久之後的某一天,媽媽在做縫紉,雷夢娜也想在旁邊做些什麼,於是開始替玩偶象娃娃縫褲子,可以在媽媽身旁一邊做事一邊聊天,實在沒有比這更快樂的事。雷夢娜心情好極了,她一邊享受這難得的氣氛,卻也沒忘記問媽媽重要的事:「媽媽,我小時候,跟薇拉琴很像嗎?」
這就是孩子讓人害怕的地方。看來無心的問題,其實隱含著極為重大的意義。忙碌的父母在這種時候因為怕麻煩而隨口回答的一句話,會給孩子的心帶來深刻的創傷。這時候,雷夢娜的媽媽回答:「妳以前是個充滿想像力又很有精神的女孩,現在也是一樣喔。」雷夢娜雖然鬆了一口氣,但其實這並不是滿分的答案,理由我們會在後面解釋。回到故事中,雷夢娜一邊和媽媽聊天一邊縫東西,不過她慢慢發現象娃娃的褲子實在是太難了,於是媽媽建議她做些簡單的東西。這時候碧薩絲插了話:「乾脆不要做褲子,做裙子不就好了。」雷夢娜終於爆發,她不要做裙子,大聲地說:「我就是要做褲子!」
當然,碧薩絲是好意幫助雷夢娜,才建議她做裙子的,不過,姐姐的這一句話聽在妹妹耳裡分外刺耳,好像意味著:「我或媽媽當然沒有問題,不過你想縫褲子就太難了吧。」好像只有自己被當成異類,她覺得「自己被當成孩子很不合理」,也難怪雷夢娜大聲嚷著非要做褲子不可。
這時候,雷夢娜的媽媽就如同典型的美國媽媽一樣,藉機告訴雷夢娜,人生中有許多令人失望的事,不過一定要想辦法克服才行,但是雷夢娜的忿怒卻越來越強烈。她大喊:「我才不想克服呢!」將象娃娃丟向牆壁。雷夢娜這時又想到,剛才問媽媽自己小時候像不像薇拉琴時,媽媽並沒有明確地否認。媽媽的確沒有直接回答雷夢娜的問話。這裡又再一次地告訴我們,和孩子的對話絕對不能敷衍隨便。
擠牙膏
雷夢娜終於嚎啕大哭,跑進洗手間泣不成聲,看到浴室裡有一條新牙膏, 突然想做一件一直很想試試卻沒有勇氣做的事,那就是把一條特大號家用型牙膏全部擠出來。說做就做,雷夢娜把牙膏捲成大大的螺旋狀,不斷往上堆。「太棒了!」雷夢娜非常滿意,當然,之後又是一番雞犬不寧。碧薩絲發現後向媽媽告狀,雷夢娜被碧薩絲和媽媽責備的部分在此省略。媽媽要雷夢娜保證再也不這麼做,這件事算是解決了。
無論是年紀再小的孩子,都會拚命想證明自己在家中是個大人。雷夢娜不能忍受媽媽和碧薩絲做得到而自己卻做不到,所以她才會想做些其他家人做不到,只有她做得到的事,也就是擠光牙膏這件大事。同時,這也是將她堆積在心裡的感情,全部發洩出來的行為。所以即使這時候她被媽媽嚴厲地警告,之後也會覺得這真是種「無可言喻的愉快心情」。乍看之下,孩子只是無意義的胡鬧,其實卻經常包含很深的含意。
新睡衣
雷夢娜和家人還有不少有趣的故事,不過我想忍痛割愛,直接談談最後一段故事。雷夢娜穿上新睡衣,高興極了,她總是用姐姐的舊東西,所以難得有新衣服,她實在高興得不得了,於是決定在睡衣外面套上外出服去上學。她剛開始的確很開心,不過天氣漸漸變暖,她也開始覺得不舒服,導師拉奇老師擔心雷夢娜是不是生病了,雷夢娜把穿睡衣的祕密告訴老師,在老師的建議下, 她到廁所脫下睡衣,收進桌子裡。老師答應她,不會把這件事告訴媽媽,雷夢娜這時覺得,有能保守祕密的老師真好。
不過,雷夢娜不小心把睡衣忘在學校了。雖然她極力掩飾沒有讓爸媽發現,不過拉奇老師卻在這時打了一通電話給媽媽。其實電話裡講的完全是另外一件事,但是雷夢娜卻先入為主地認為老師不守承諾,而大發雷霆。
雷夢娜緊盯著媽媽的臉,開始大吼:「我最討厭拉奇老師了,他愛講話! 他一點都不喜歡我,他說謊,我恨他!」爸媽和姐姐都大吃一驚。這時候雷夢娜又說出睡衣忘在學校一事,搞得大家丈二金剛摸不著腦袋,雷夢娜的忿怒愈發不可收拾了。
「沒有人喜歡我,這個世界都沒有人喜歡我!」雷夢娜大喊著。當她說爸爸媽媽眼裡都只有姐姐時,碧薩絲回辯,雷夢娜的考試卷和圖畫貼在冰箱上,但是家裡任何地方都沒有貼自己的作品。聽到這裡父母也驚訝不已,他們想都沒想到,原來碧薩絲有這樣的想法。姑且不管這件事,總之在碧薩絲的抗議之下,雷夢娜的怒氣猶如火上加油,終於演變到了揚言要「離家出走」。雷夢娜原本想讓大家嚇一跳,卻得到反效果。媽媽冷靜地問她:「什麼時候出門?」這麼一來,雷夢娜也沒有後路可以退,「我去整理行李。」她說著便回到自己房間,心裡卻暗自期待著有人會進來攔阻她。終於媽媽進房來了,好
不容易安下心來,沒想到媽媽卻提著箱子,來幫她整理行李。
媽媽一邊整理東西,雷夢娜一點一滴想起媽媽的溫柔、媽媽的好,不由得後悔起來,但一切都來不及了。雷夢娜邊哭邊想提起行李,但箱子太重讓她怎麼也提不起來,這時候她的心裡湧起一點點希望:「媽媽該不會是故意把行李箱裝得這麼重。」眼神相對的母女倆相擁而泣。這時雷夢娜終於從媽媽口中聽到「要是沒有寶貝的雷夢娜,我該怎麼辦啊!」這句她一直想聽的話。
認為自己是「被憎恨的孩子」的雷夢娜,終於放心了,這件事也有了快樂明朗的結局。不過事情過後,雷夢娜問媽媽當時為什麼要那麼做。媽媽回答她:「因為我想,那時候就算跟你爭辯,也沒有什麼用吧。」由此可見,這位母親相當聰明,雷夢娜吵著要「離家出走」,認為家裡只有自己處處被討厭,這時候的確像雷夢娜的媽媽所說,爭辯也沒有用。當人的情緒突然傾向某一個方向,如果採取圍堵的方法,反而會助長情緒猛烈爆發,但放任不管有時也會造成無法收拾的狀況。最好的方法就是順著當時的情勢,等待可以巧妙扭轉方向的時機。
雷夢娜的媽媽深知她的脾氣,滿懷著對女兒的愛,找出最適當的方法。她一邊幫助雷夢娜「離家出走」的計畫,同時抓到不傷害彼此、卻又能扭轉情緒流動方向的好時機。而對雷夢娜而言,她在短時間內,就深刻體會到對家人的憎恨和愛情,因而了解自己內心宇宙空間的寬廣,得以邁向下一步的成長。
星星
一顆星星
出來了
爸爸
快回來了
兩顆星星
這首詩的作者原弘志,年僅二歲。短短的詩句中,精采地描繪出弘志和爸爸的關係,以及弘志心中寬廣的宇宙空間。對還是幼兒的弘志而言,爸爸就像是高掛在天空中閃亮的星星,想必對詩中的爸爸來說,弘志也一定是他的希望之星。兩顆星星在宇宙中彼此映照,相互交流。讀完這首詩,相信許多人都會發現,自己臉上不知不覺地浮現起一抹淺淺笑意。
家庭的意義
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永遠和家人維持這種關係。雖然同住在一個屋簷下、血濃於水,也有可能互相憎恨。又或者,即使彼此相愛,但對心裡...
推薦序
【導讀】童話與教養——人類共享的心智宇宙 / 洪素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副教授、國際分析心理學會(IAAP) 分析師)
河合隼雄是日本的第一位榮格學派分析師,不僅專精於分析心理學,也是相關理論應用的沙遊治療(Sandplay therapy)在日本的發展最重要的舵手。他的著作豐富,許多在台灣已有譯本,親子天下出版的《小孩的宇宙》及《走進小孩的內心世界》二部,是河合先生從分析心理學的角度解析童話故事,採問答的形式,幫助讀者更容易進入與理解兒童的心智世界。其理路可以從以下兩個方向說明:
一、榮格分析心理學與童話故事的關聯:
童話是集體無意識心靈歷程中,最純粹且精簡的表現方式,因此在無意識的科學驗證工作中,童話的價值遠超過其他素材;童話以最簡要、最坦誠開放且最簡鍊的形式代表原型。在此一此純粹的形式中,原型意象提供我們最佳的線索,以了解集體心靈所經歷的歷程。(Von Franz, M. L.,2016)
不論童話或者神話,都充滿著人類共同的經驗和原型,也就成為提供過渡性空間的工具。故事是連結現在與過去間的橋樑,透過它可探索個體的過去和現在間的連結。故事是需要被敘說分享的,人們在互相訴說自己故事的時候,也分享了彼此的關係。河合隼雄曾說過,大人常被世間的規範與體制縮限,認為一切都是如此地理所當然,大人的雙眼不若小孩慧黠,總可以透徹地看見大人錯失的現實,兒童文學如實地呈現孩子眼中世界的樣子,孩子的世界總是透亮出靈魂本質(河合隼雄,1985/2017)。
在《小孩的宇宙》中,河合先生透過數個童話與兒童文學,分析了兒童眼中的世界——孩子與家庭、孩子與秘密、孩子與動物、孩子與時空、孩子與老人、孩子與死亡,以及孩子與異性等主題。如河合先生所言,探索孩子的宇宙,會帶領我們走向對自己世界的探索。童話故事留存下來的,是人類共同的智慧的結晶。因為它們不只是想像,也是許多人類共同的經驗。例如對未知的恐懼、對「生」與「死」的掙扎、對於「好」與「壞」分辨的困難和困惑、對於「邪惡」和「正義」的思考……等等,這些是人類共有的經驗。許多童話故事的快樂結局打開了一扇希望的窗,一個正向的、希望的可能性,因此聽故事的人也產生新的希望的可能性。
河合先生認為「幻想」是當意識在面對無意識內容時,雙方正面交鋒,意識既不被無意識壓垮也不逃避,因而創造出新事物的一個過程(河合隼雄,1991/2017)。比如,他在《閱讀孩子的書》裡說,在這個物質富裕的時代,人們很容易產生以為物質富足、金錢足夠就是一切的錯覺,忘記現實是具有多層性及各種可能性的一個存在,而造成想法上的僵化與單一(河合隼雄,1985/2017)。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童話故事的第一個特質,童話並非現實生活(life reality)中的真實,而是個想像的世界。在一個過往的時間裡,一個特定的地方,在一個古老的房子當中,或者是一座森林裡面,或是很久以前,或是在動物也都還會說話的時代……等等,是個各種想像都可能的世界。第二個特質則在於童話並不反映歷史形像,不會用一個特定的、眾所周知的名字,甚至主角也不一定要有名字,即使有個名字,也不一定具有特殊意義,只以一個女孩或一個小男孩出現就足夠了,就是個很普通的孩子。正因如此,童話故事是屬於每個小男孩或者是小女孩的。
而因著以上的兩個特色,童話更進一步來說,是適合每個人的,因為它能在一個象徵層次上被充分了解。因此童話才能成為人類集體的原型組合。
此外,童話也具備幫助個體解決情緒困擾的功用,藉由外化或是認同,聽故事的人可以投射自己的情緒於其上;也可經由認同故事中的角色和內容或處理過程而解決情緒問題,如同《小孩的宇宙》中各個章節中所描繪的歷程那般。
就角色的安排而言,通常童話故事的角色會被分裂成「完全好」和「完全壞」的原型。如完全好的天使或是完全壞的巫婆、完全好的爸爸或是完全可怕的大恐龍、完全好的媽媽或是很可怕的後母,而完全好的媽媽經常是在故事開始前或者一出場就死亡的原型。藉由外化聽故事的人可以把自己的問題感覺和想法,或者是生氣,投射到這些角色身上。
童話故事尊重聽故事的人,尊重全人類是掙扎在「好」與「壞」之間的,在這種掙扎當中,提供了希望感。就如河合先生所言,自然科學與經濟快速的發展是造成現代社會趨於單層化的原因,當人們將坐擁的知識與常識當成唯一,就會忘卻現實與心靈的多層樣貌,感覺時常被知識代替而失去好奇心與想像力。人類的本質除了是由心與身體構成,其實也包含了或將其稱呼為「靈魂」的第三領域存在。它儘管已經超越我們所能理解與定義的部分,同時也是人類身與心的連結(河合隼雄,1985/2017)。而這第三個領域,就如同溫尼考特(Winnicott,1975)所談的兒童在發展過程必須存在的過渡性空間(Potential space),一個介於現實與幻想(fantasy)的中間地帶。童話故事過渡性現象的特色,以象徵性的方式協助兒童能夠經驗現實生活的痛苦挫折,卻可以在故事的過渡性空間中消化並思考自身的經驗,而逐漸形成自我的樣貌。從《小孩的宇宙》中,讀者可以閱讀到孩子自身發展出來的智慧。
二、父母的心智狀態對兒童的理解:
這個部分包括連結、涵容、思考空間與理解之反映等概念。
人類自受孕成胎伊始,即處在不完美的環境當中,需要時時刻刻為生存奮鬥。從出生的那一刻起,不論是父母或嬰兒,都重新進入一個全然陌生的生存國度,茫然父母面對依賴自己而存活的脆弱幼嬰,不知道自己所作所為是否都是對嬰兒最好的,每個決定都可能產生嚴重的後果,無助的焦慮,考驗著父母面對未知的能力。然而,來到現實生活中的各種選擇,卻往往比絕對的對與錯來的複雜,縱使父母處在如此高壓的育兒常態中,依然被期待著有比嬰兒更豐厚的心智能力來承接撫育的工作,因為嬰兒要完全依賴照顧者才能生存下來。而嬰兒從熟悉的母胎出生所面對的各種處境——什麼是溫度?什麼是飢餓?什麼是明亮……,所有的一切,都會讓一無所知的嬰兒處在未知生死的焦慮之中,哭泣就成為早期主要溝通的方式,父母如何理解哭泣的意義以及回應方式,相當程度決定了嬰兒逐漸發展至兒童階段的處理痛苦以及與外界溝通的模式。在《走進小孩的內心世界》裡頭,河合先生雖然以問答的書寫方式表達,但身為榮格分析師,他已習於不給「標準」答案,而是提供協助父母思考的空間。就如他自己所說的:人類現在生存的世界是由諸多不同事物元素支撐著所謂的「現實」,只要缺了一角,現實就可能會以從未想過不同的樣貌呈現(河合隼雄,1991/2017)。唯有提供一個彈性的空間,諸多元素才可能存在。
嬰兒痛苦不安的經驗是重要且無可避免的,嬰兒內在的「壞」經驗甚至會出現在「好的」環境中,即使父母已經提供協助,但嬰兒卻仍可能陷在一種「父母是痛苦的罪魁禍首」或「無法看見父母的協助」的心理狀態。所以,嬰兒唯有與好的、強化的被涵容與理解的經驗發展出持久的連結,才能維持他對自身的完整感,並包容自身的挫折與痛苦,逐漸發展出對自身痛苦有比較連貫的認知接觸。
如果父母可以成為包容嬰兒所經驗到的種種痛苦感受的成人,允許嬰兒的心智狀態被父母自身的心智所包容,可以感受到嬰兒的不舒適,卻不至於被這些生存焦慮的吶喊襲倒,那透過父母心智中大量的潛意識活動(投射性認同),嬰兒的痛苦可以形成其形狀和意義,使嬰兒比較能夠忍受自身的不舒適,而此能力的發展也就將延續至童年期。因此,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開放,具備認同兒童感受的能力,透過自身被激起的各種情緒,去體會孩子的情緒,可以在強烈的情緒中,保有思考兒童情緒意義的能力是很重要的。父母要知道自己是嬰兒的各種經驗之承受者,是嬰幼兒成長的必要條件,必須優先考慮與思考嬰兒的需要,以減輕其苦惱。
也就是說,嬰兒內在有股衝動,將其痛苦投射給別人,而父母需具備接收並包容其痛苦的能力。透過投射性認同,嬰兒感受到主要照顧者就像個涵容者——一個具備空間容納嬰兒無法承受之苦惱的客體,同時又是提供機會讓他內化具有此涵容能力的照顧者;主要照顧者的能力不僅讓他註記嬰兒的痛苦,並能在意識與潛意識中,思考那是怎麼回事?發展深思熟慮回應的能力。這表示他能修飾嬰兒心理狀態因痛苦狀態而發出的需索,透過思考讓他首次感受人類承受痛苦的能力,從另一個人(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的內在的涵容結構,獲得了足夠多的經驗。嬰兒透過反覆吸納被他人支持的經驗,並將這些存留在其心智中,漸漸便發展出來內在自我涵容和理解挫折與痛苦的心智結構。就如河合先生在《走進小孩的內心世界》書中所強調的,身為父母面對千奇百怪的教養問題時的不知所措的片刻,所需要的,不是一個不存在的育兒標準答案,而是一個帶有情感性心智思考空間。
【導讀】童話與教養——人類共享的心智宇宙 / 洪素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副教授、國際分析心理學會(IAAP) 分析師)
河合隼雄是日本的第一位榮格學派分析師,不僅專精於分析心理學,也是相關理論應用的沙遊治療(Sandplay therapy)在日本的發展最重要的舵手。他的著作豐富,許多在台灣已有譯本,親子天下出版的《小孩的宇宙》及《走進小孩的內心世界》二部,是河合先生從分析心理學的角度解析童話故事,採問答的形式,幫助讀者更容易進入與理解兒童的心智世界。其理路可以從以下兩個方向說明:
一、榮格分析心理學與童話故...
目錄
推薦序一 真實的活著 /柯倩華
推薦序二溫柔守護孩子的小宇宙 /許琳英
導讀 童話與教養——人類共享的心智宇宙 /洪素珍
前言
Ⅰ 孩子與家庭
1 被憎恨的孩子
2 離家出走的願望
3 帶來變革的孩子
Ⅱ 孩子與秘密
1 秘密花園
2 秘密的意義
3 秘密的保守和解禁
4 秘密的尋寶
Ⅲ 孩子與動物
1 動物的智慧
2 拒絕上學孩子和小狗
3 幻想
Ⅳ 孩子與時空
1 時間是什麼
2 通道
3 望自雲端
4 日本和西方
V 孩子與老人
1 身為先知的老人
2 身為先知的孩子
3 古靈精怪搗蛋鬼
Ⅵ 孩子與死亡
1 孩子會思考死亡
2 憑弔死者
3 死亡的意義
Ⅶ 孩子與異性
1 異性手足
2 星星王子
3 接近異性
注
後記
推薦序一 真實的活著 /柯倩華
推薦序二溫柔守護孩子的小宇宙 /許琳英
導讀 童話與教養——人類共享的心智宇宙 /洪素珍
前言
Ⅰ 孩子與家庭
1 被憎恨的孩子
2 離家出走的願望
3 帶來變革的孩子
Ⅱ 孩子與秘密
1 秘密花園
2 秘密的意義
3 秘密的保守和解禁
4 秘密的尋寶
Ⅲ 孩子與動物
1 動物的智慧
2 拒絕上學孩子和小狗
3 幻想
Ⅳ 孩子與時空
1 時間是什麼
2 通道
3 望自雲端
4 日本和西方
V 孩子與老人
1 身為先知的老人
2 身為先知的孩子
3 古靈精怪搗蛋鬼
Ⅵ 孩子與死亡
1 孩子會思考死亡
2 憑弔死者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