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錄紐約華文作家協會47位作家共55篇散文,題材多元,詠情談美,寫出對生命的洞察、深思與禮讚。
2.世界華文作家協會榮譽副總會長、歐洲華文作家協會榮譽會長──趙淑俠,專序推薦。
他們移民海外,扎根「大蘋果」;
他們先後加入「紐約華文作家協會」,賞析文學,相聚相攜,走過移民歲月的歡欣與艱苦;
他們詠「情」談「美」,寫出對生命的洞察、深思與禮讚。
收錄紐約華文作家協會47位作家共55篇散文,並細品「儁思」、「讀美」、「芳香」、「追望」、「縈懷」和「樂活」等六輯,題材多元,情美相映,弦音錚鏦。本書作家以身處紐約的特殊視角,以筆耕者敏銳的描述,觸發各地讀者品味文字深處的人性風景。這部文集也獻給五四新文學運動百年紀念,並祝賀1991年,28年前的五四文藝節,「北美洲華文作家協會」及附屬的「紐約華文作家協會」的正式成立。
作者簡介:
編者/趙淑敏
原台灣東吳大學教授,1962年正式以寫作為兼職副業。曾獲選任數文學社團常務理事、理事逾二十載。學術論著外,寫散文、小說、劇本,以筆名「魯艾」闢專欄多處十數年。1979年獲中興文藝獎散文獎,1986年以《松花江的浪》獲文協小說獎,1988年再獲國家文藝獎。作品有小說集《歸根》、《惊夢》等,及散文集《在紐約的角落》、《終站之前》等共26書。
編者/石文珊
台大外文系畢業,明尼蘇達大學戲劇碩士,多倫多大學戲劇博士。現居住於紐約,任教聖若望大學和紐約市立大學皇后學院,教授大學部及研究所,開設中國現代小說、散文、女性書寫等課程。曾為加拿大戲劇期刊 Modern Drama擔任助理編輯、紐約《世界日報》報導、翻譯教育題材,並擔任紐澤西《漢新雜誌》文學獎的評審。
編者/李秀臻
台灣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畢業,紐約州立大學奧本尼分校傳播系碩士。現為紐約華文作家協會會長、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理事及永久會員。曾任北美世界日報記者、編輯;雜誌創辦人及總編輯;北美華文作家協會網站編輯;著有《風雲華人》;合編有《紐約風情》、《縱橫北美──從花果飄零到落地生根》等散文集。
章節試閱
【文學女人的情關/趙淑俠】
三毛到底為什麼輕生?一直是人們討論的熱門話題,依一般標準看,三毛有蓋世之盛名,有千千萬萬崇拜她的讀者,有不愁衣食的生活,有可談心的朋友,外型雖不能稱為美人胚子,卻風姿綽約,四十幾歲的年紀,一點也不見老態,年輕人的活潑和帥氣隨時流露,差不多稱得上要啥有啥,很多人得到其中的某一項已心滿意足,她這個樣樣都有的人竟走上死路?當然,她對荷西的刻骨相思,是每個看過她作品的人都知道的,但荷西並非世界上唯一的男人。「以三毛的條件,找個比荷西強的對象容易得很,何必那麼執著不放。」這類話我已聽過數次。於是,到處聽到人問:為什麼?為什麼?
三毛靜悄悄地走了,留下謎團,最使眾人費解的是,她一直那麼熱心地關懷社會大眾,特別是對青少年的誠懇。她告訴他們做人的智慧,安慰他們成長期間敏銳的心靈,教他們怎樣愛生活和面對挫折,而她的付出也得到了同等的回報,她的讀者愛她,敬她,青少年們奉她為偶像,她的生活看來內容充實,多彩多姿,一個懷著救世胸襟的著名作家,怎麼反而救不了自己?難怪大家要問「為什麼」?
我與三毛只見過一面,那年回台,返歐的前兩天文友陳憲仁請吃飯,三毛特趕來相識。她一頓飯什麼也不吃,就抽煙談話。兩人雖屬初見,談得倒像老朋友一樣的投機,並約好次年她去西班牙給荷西上墳時,途徑瑞士相見。三毛的作品我也讀過一些。總共得來的印象是:她是一個真正的文學女人。
文學女人是我自創的名詞,指的是內心細緻敏銳,感情和幻想都特別豐富,格外多愁善感,刻意出塵拔俗,因沉浸於文學創作太深,以致把日常生活與小說情節融為一片,夢與現實真假不分的女性作家。多半是才華出眾的才女。
這類文學女人,在中國文壇上頗能舉出幾個,最具典型的例子,遠一點的是《呼蘭河傳》的作者蕭紅,近一點的是已逝世四十年,《拾鄉》的作者吉錚,眼前的就是三毛。
蕭紅在她短短的三十一年生涯裡,一直翻滾於愛情的苦海中,在她生存的那個封閉時代,像她那樣追求真愛的女性可說鳳毛麟角,就算有那企盼也無勇氣行動。但蕭紅不同,她勇往直前,不顧訕笑與批評,堅持找尋她所要的。在死前的病榻上,因結核菌已侵入咽喉,不能發聲,可她還用筆把情話寫在紙上,跟駱賓基大談戀愛呢!愛與被愛的熱望,至死都不冷卻。標準的文學女人。
那年初夏,突然收到吉錚從美國來信,說是將同於梨華遊歐洲,想到瑞士看看我。梨華是我同學,闊別多年,要見個面是常情,但是吉錚與我並不熟,總共見過兩次;她曾是我昔日低班同學小劉的女友。
吉錚當時還在讀高中,白襯衫黑裙子剪短髮,尖嘴聒舌,出語狂妄,那時雖然我本人也極年輕,竟已認為她少不更事,對之印象並不特佳。後來聽說她大一唸完就出國了,小劉還為此很鬧了一陣情緒。她要來專程拜訪我,信寫得誠懇,懷舊之情躍然紙上,我當然是歡歡喜喜的張開雙臂來歡迎。
兩人依約而來,昔日青澀的女孩已長成成熟的婦人。吉錚穿一身綠色旗袍,頭髮挽在腦後,眼角眉梢間有掩不住的輕愁。只見面的短短時間內,我便發現她幾乎已是另一個人。她溫柔厚重態度坦誠,使我無法不喜歡她。她們只待了兩天,話舊與回憶是談話主題。我一點也不懷疑吉錚來拜訪我的美意,但亦更清楚地看出,她此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是找尋少女時代初戀的舊夢。十分顯然的,我的身上有小劉的影子。她想知道小劉的近況,更想說他的事,我曾是小劉的老友,親眼目睹他們相戀,能陪她回憶,也能聽她傾訴,我也確實都做了。在談話中,我發現她對那段過去的戀情刻骨銘心,欲忘不能,把那位未見得是白馬王子型的劉先生美化得如千古情聖。說到小劉時她目光淒迷,表情像極了熱戀中的少女。當時我便不禁有些擔憂,覺得她已深深沉在自掘的陷阱裡。
(......下略......)
------
【「爵士之王」路易.阿姆斯壯故居博物館/石文珊】
你知道嗎?紐奧良以「爵士原鄉」自豪,紐約市的皇后區卻號稱「爵士之家」!
上世紀中葉有超過百位爵士樂壇的歌手、樂師在這裡安家,其中不乏國際知名的巨星,包括Count Basie、Louis Armstrong、Ella Fitzgerald、Milt Hinton、Billie Holiday、Tony Bennet等。相對於曼哈坦大都會,皇后區的靜謐、郊野、寬廣和族裔寬容的氛圍,吸引了尤其以非裔為主的爵士樂手來定居。從1930年代後期,一個牽引著一個,遷入皇后區,到了1950和60年代儼然發展出幾個爵士樂手聚居的重鎮:可樂那(Corona)、聖厄爾班斯(St. Albans)、森林小丘(Forest Hills)、阿斯多莉亞(Astoria)、亞買加(Jamaica)等,都臥虎藏龍,人才濟濟。此時的皇后區與紐奧良、芝加哥、曼哈坦齊名,不但滋潤了爵士樂的生命空間,更孕育無數創作靈感。其中最動人的例子,莫過於「爵士之王」路易‧阿姆斯壯(Louis Armstrong)。
「路易‧阿姆斯壯故居博物館」座落在藍領區可樂那,離華人聚集的法拉盛不過十分鐘車程。這幢紅磚兩層民宅,在一條以拉美裔和非裔聚居的小街上,看來恢弘但不顯赫,以當年爵士之王的國際盛名和富裕身家來考量,實在算簡樸平實。然而,從1943年路易和第四任妻子露西窈(Lucille)搬來,直到他1971年過世,始終敦親睦鄰,蔚為街坊中最隨和的國際名人。露西窈則繼續住到1983年往生,留下遺囑把房子捐做博物館。經過紐約市立大學皇后學院多年紀錄、整理和規劃,直到2003年才對外開放,目前是國家歷史地標,也是紐約市的重要文化地標。博物館全年提供導覽,夏季還時常在後花園舉辦爵士樂演出和街坊派對,發揚路易的遺愛。
十餘年來,爵士樂死忠粉絲不斷循址來到路易的故居,感受爵士之王最家常的一面,也希望能在這裡一窺老紐約爵士盛世的原汁原味。「每年路易生日也是美國國慶那天,都有一批日本樂迷遠道來訪呢!」年輕的非裔導覽員欣慰而嘆服的說。他自己是皇后學院音樂系的爵士鼓手,對路易的生平如數家珍。他說,大門前的石階是全美最有名的石階,因為路易常坐這兒跟鄰居聊天說笑,甚至教附近的小朋友吹喇叭。就是在這台階上,孩子們等待著路易巡迴演奏回來,車子一到,他們就都簇擁著為他提行李,一起擠進客廳裡團團坐下,邊看電視邊吃冰淇淋。老照片補捉了路易開懷友善的神采,咧嘴大笑一口白牙,彷彿傳來陣陣爽朗的笑聲。
這是貧困出身的路易第一次擁有房產,也是露西窈為常年風塵僕僕巡迴演出的丈夫挑選的避風港,在一次他演奏回來時給他的驚喜賀禮,深深觸動了他,從此在這裏安身立命。路易生於紐奧良,祖輩是奴隸,父親在他出生時即出走,母親窮無立錐之地,他七歲就獨立,送報拾荒,學歷只有五年級。後來在音樂上因著無比的才華有了不凡的崛起,不但為爵士樂主導了即興獨奏的形式和風格,還發明了低沉粗礪的唱腔和模擬器樂聲的獨特唱法,影響超越爵士樂進入其他流行樂種,是種族隔離和冷戰時代絕無僅有能打動所有愛樂者的非裔名人。他吹奏喇叭、小號和演唱,出了幾百張唱片,演過幾十部電影,並在廣播、電視界走紅;他遍跡各國,據說只有蘇聯和中國沒去演出過,不愧是全球的音樂親善大使。但即使他如此發跡,卻從不忘本,認定這幢房子是永久的家,雖有餘力換豪宅,卻從無搬走的打算。他曾說,「我們不覺得會有比這裡住得更自在、享有更好鄰居的地方。我們不會搬走,畢竟這是個十分可愛的家!」在這裡他不是明星,是個平常人。
(......下略......)
【文學女人的情關/趙淑俠】
三毛到底為什麼輕生?一直是人們討論的熱門話題,依一般標準看,三毛有蓋世之盛名,有千千萬萬崇拜她的讀者,有不愁衣食的生活,有可談心的朋友,外型雖不能稱為美人胚子,卻風姿綽約,四十幾歲的年紀,一點也不見老態,年輕人的活潑和帥氣隨時流露,差不多稱得上要啥有啥,很多人得到其中的某一項已心滿意足,她這個樣樣都有的人竟走上死路?當然,她對荷西的刻骨相思,是每個看過她作品的人都知道的,但荷西並非世界上唯一的男人。「以三毛的條件,找個比荷西強的對象容易得很,何必那麼執著不放。」這類...
推薦序
【推薦序 從荒涼到繁茂】
趙淑俠(世界華文作家協會榮譽副總會長、歐洲華文作家協會榮譽會長)
紐約華文作家協會在成立二十七年以後,出版了第一本書《紐約風情》,執筆者都是會員,其中有馳騁文壇數十年的老寫手,也有初試啼聲的新人。當新書印就,看著自己和文友們的心血結晶結聚成集,大家都覺興奮。有了好的開端再做就不難,上年秋季有人提議再出新書,說著很快的就組成了班子,召稿編撰,到2019初春,一本不薄的會員文集已然成形。經我與老東家秀威出版部門連繫,彷彿一切水到渠成,現在就等著新書出版了。
和上本書一樣,作者四十餘人中,有成名多年的名家,也有才寫過三兩篇文章的初學者。這種情況當然很正常,但由我這種在海外生活近一甲子、參與海外華文文學的萌芽和成長期的人看來,眼見它從無到有,茁壯成型,發展成一種文類,卻是感慨良深。
我於1960年代初赴歐。那時的歐洲是既無中文報紙,也無處買中文書籍,別說看不到中文字,連遇到一張東方面孔都難。
我自幼愛看文藝作品,隨時隨地遇到好文章就能渾然忘我,從來沒想過:「假如有一天,中文字突然自人間消失」的問題。但是問題發生了,頗有世界已回到原始的宇宙洪荒之感。
絕望中想了個法子,請台灣的家人,每兩週一次,把他們看過的報紙寄來。主要是《中央日報》和《聯合報》的副刊,另外還替我訂了一本叫《自由談》的雜誌。這便是我當時全部的華文讀物了。在那些寄來的報章中,我知道一些有關台灣島內的消息,譬如開始建設水壩和公路,期待經濟起飛。那時的大陸門戶緊閉,西方的報上鮮少看到相關新聞。台灣倒是對外開了一扇窗:遙對美國,並且允許青年學子去美國留學深造。海島四面環海,青年人要的是開闊無垠,於是漸漸的興起一股潮流:台灣青年最大的夢想是到美國留學。
與此同時,美國的台灣留學生中,已有人以海外華人為題材寫小說,內容是留學生活的甘苦。語言和課業,婚姻方面的挫折與無奈,思鄉,經濟艱困等問題,全是小說內容。由於那時出國太難,電視和電腦也還沒出世,海外作家的現身說法,無異是供給台灣島內讀者一個視窗,可窺探外面的世界。這類作品非常受到歡迎,創作者相對的迅速增加,造成一時的文學創作潮流,被稱作「留學生文藝」。
那時我在歐洲先是學習美術設計工作,後來做了專業的美術設計師,一時可以做到自食其力,收入雖豐,卻要將心力全部投入。看到「留學生文藝」蓬勃興起,難免心動,自覺腦子裡有些想頭,寫出來就是小說或散文,胸中塊壘化作筆底波瀾本是寫作者的追求。可惜雖然有信心,卻是沒時間,沒機會。因我必得把全部精神投注到我所從事的美術設計工作上,以使我在歐洲能有選擇生活方式的能力。我的解釋是:生活和生存是兩回事,生存是單純的「活著」。生活是有條件有尊嚴的「活著」。何況我當時一位寫作界的人士也不認得,跟文藝圈毫無關係,就算費九牛二虎之力寫出甚麼來,誰又會給我刊登?所以我仍每天與顏料畫具為伍,雖然心裡的寫作熱望經常會蠢蠢欲動。只能做個心懷遺憾的讀者。
猶猶豫豫的拖了好幾年,當我被非寫不可的意志征服,終於停止了美術設計工作,回歸到我少年時代就想走的文學路上時,已是1972年。遲來的開始軔力強,不是任何挫折能打倒的,長篇短篇一起來,加上散文和隨筆。胸中塊壘太多,題材俯拾皆是。最近十年算是斷斷續續的停了筆,加在一起,在寫作圈竟是徜徉四十餘年了呢!
一開始寫作,我便欲罷不能的積極的動起來,不單寫,也熱衷於文化活動。覺得歐洲的華文作家們住得分散,各在自己的居住國默默獨寫,花果飄零般的一小叢人互不相識。如果有個組織,相互連繫起來,交成朋友,砥礪切磋,豈不是好!
上世紀80年代間我回台灣探親,認識了文友符兆祥先生,他於1981年在台北創立了「亞洲華文作家協會」,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及香港等都是會員分會,並任秘書長之職。他和我談起,有意以亞華作協為基礎,發展擴建為一個世界性的華文文學組織的構想,並希望我在海外為之奔走協助完成。問他可有甚麼支持?他說「沒有」,只有他手上的那個硬紙夾裡的幾張紙──紙上寫的是他對未來組織「世界華文作家協會」的構想和計劃。
這樣大的一件事,在沒有任何奧援的情況下要做成,自然十分困難。但經過幾年的奔走努力,我們做成了,1991年歐華作協成立,緊接著北美洲作協也於同年在紐約成立、紐約作協也就同時誕生。接著南美洲、澳洲、非洲的作協紛紛相繼成立。包括世界七大洲的世界華文組織已然成形。於是1993年的冬天,世界華文作家協會在臺北圓山飯店舉行成立大會。各洲際支會都派代表參加,連來賓共到四百餘人。一時冠蓋雲集,顯得好不熱鬧。
據當時的統計,總合世界華文作家協會所包括的七大洲,世華全球各地共有一百數十個分會,擁有三千多位會員。被稱為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華文文學組織。在總會的七個洲際支會中,以北美洲支會最大,屬下有二十幾個分會,會員人數達一千數百人,紐約作協是其中分會之一。世界華文作家協會的慣例是每兩年舉行大會一次,曾在臺北、新加坡、洛杉磯、紐約、澳門、香港等地舉行過十次會議。
時間悠悠而過,不知不覺的已是2019,從上世紀60、70年代,中間還經過一個跨越世紀的千禧年,世華作協這個龐大的文學組織居然走到今天,而且今年三月間將在台北舉行第十一屆代表大會。
我原是歐華作協會員,遷居美國後自然的成為紐約作協會員。紐約作協的數十位會員同仁,是從數十條不同的人生路,先後走進紐約作協這個文學暖室裡的。大家本來並不熟識,但在日積月累的相處相融中,都交成了好友,可以作成共同出一本書這樣的「大事」。書中五十餘篇文章,有重墨彩筆,有輕描淡寫,也有追望,儁思,和縈懷。請讀者大眾品評。
這本書能順利出版,要謝謝「秀威」的友善支持,特別是杜國維先生,謝謝他不辭勞苦的為我們擔任責任編輯。
------
【會長序 相知無遠近】
李秀臻(紐約華文作家協會會長)
是緣分,是熱情,是執著,在地球的一方我們相遇而聚。寫作讓我們發現生活,感應呼吸,體會存在;不論原鄉在何處,「相知無遠近」,是文學、是書寫與閱讀,把我們串在一起,相攜前行,潛泳字海,獻力文壇。
廿八年前,1991年的五四文藝節,在北美多位文壇前輩、碩彥的相約與奔走下,我們的大家庭──「北美洲華文作家協會」在紐約法拉盛的華僑文教中心創立,附屬的紐約分會也於焉同時誕生。當時出席成立大會的作家文人有陳裕清、夏志清、馬克任、劉晴、張天心、龔選舞、王鼎鈞、琦君、李唐基、鄭愁予、張鳳、石麗東、韓秀、葉廣海、簡宛、喻麗清、譚家瑜、劉安諾、吳玲瑤、李蔚華、林婷婷等等。其中幾位先進與耆碩已離我們而去,夙昔典型,永誌長存,沒有他們為這塊海外華文文學的花園殷殷地播種與灌溉,沒有後面的一片繁花似錦。
紐約華文作家協會(2001年更名分出而立)是由居住在大紐約地區,包括新澤西州、長島、康州等地的文友所組成的文化團體,也是「北美洲華文作家協會」旗下的二十二個分會之一。會友們原多來自台灣,近些年由港、陸移民而來的會友人數漸增;有文壇舉足輕重的名家,也有起步不久的新秀;大家背景雖異,成就不一,但相同的是懷著在海外為華文文學努力耕耘的一股熱情;相互切磋,相處融洽,真正達到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冀有更高創作的境界。
在歷任會長的帶領與全體會友的努力之下,紐約華文作協成功舉辦過上百場的文學活動,如專題講座、學術座談、新書發布、詩歌朗誦、參訪聯誼等等;會友們筆耕不輟,作品遍及海內外,參加各類徵文與評選,成績耀眼傲人。新土為我們的筆帶來滋養,異鄉開啟變換無窮的視窗,海外華文文學已四處開花,飄散清麗芬芳。
名作家趙淑俠女士曾說,文學與出版的關係是藝術的關係,文字經過結構、聯繫組成藝術,文學經過出版才能面世。雖然網路世界發達,卻無法代替令人迷醉的書香味,將會友們的鴻文佳作匯集成冊,印成鉛字,留下紀錄,散播分享,成了紐約華文作協多年發展下,勢之所趨的一項任務。2017年前任會長周勻之登高一呼,提出出版會友合輯的構想之後,立即獲得會友們熱烈的回應與支持。
在王渝老師等人費時費力的審稿與編輯之下,2018年五月終於迎來我們的寧馨兒《紐約風情》。這部集全體會友心血而完成的作品,獲得各方的愛護與好評,除了會員、文友、讀者的熱購,紐約公共圖書館系統、哈佛大學的燕京圖書館、台灣的國家圖書館、與文訊雜誌的文藝資料中心等,都收入館藏。
會友們深受鼓舞與激發,豐沛的創作力再次灌注2018年下半年籌備的第二本文集。這本文集由趙淑敏教授接下繁重的主編工作。原為台灣東吳大學教授的她,也是名作家,曾獲中興文藝獎散文獎、國家文藝獎小說獎等崇高榮譽,著作達二十六本之多,文采斐然,學養豐富。在她的擘畫之下,訂立「情」與「美」為主題,向會友徵求書寫各種包括對人、事、物的感情,或者與美有關的情懷、見解、敘事等散文作品。兩個多月的時間,共收到近五十位作者七十多篇的稿子,總字數超過十五萬字,情美輝映,絃音錚鏦。更加難能可貴的是,趙教授還力邀幾位文壇名家、過去也曾是紐約華文作協會友的大作,包括劉墉、孟絲、陳楚年、陳漱意、趙俊邁、章緣、江漢等,以及長期支持紐約華文作協活動、法拉盛圖書館副館長邱辛曄的得獎作品,使得整本文集更添份量。
透過名作家、也是最關心紐約華文作協發展的趙淑俠女士的投石問路,去年十二月中旬我們將書稿傳送給台北的秀威出版社,經其內部評估之後,今年一開年即收到杜國維主編通知同意出版的好消息。新書除了紙本,並有電子書的製作;除了實體書店,也將登上博客來、誠品、與金石堂的網路書店平台。紐約華文作協接連出版的兩本文集,編印發行從紐約起步,然後跨足台北,從紙本到電子書,從傳統書店登上銷售力無遠弗屆的網路,可說有了更上層樓的突破,也寫下新的里程碑。
秀臻於去年年中惶恐接下會長職務,有幸追隨趙淑敏、石文珊兩位教授催生此書。在此特別要向趙教授致上最深謝意,為了主編《情與美的絃音》,做事嚴謹負責的她,幾個月來,在許多夜裡日裡,不眠不休,焚膏繼晷,殫精竭慮,核稿修稿,還不厭其煩與作者、編者溝通聯繫。身體虛弱的她,中間還發生過遭人撞倒街頭的意外事件,休養不幾日即抱傷繼續工作。她的敬業精神令我敬佩又感動。謝謝石文珊教授在繁忙的大學教課之餘,無私地奉獻時間與精力,投入編輯與校對作業,為本書的品質加強把關。謝謝會裡幾位老師、同仁們的打氣與鼓勵。我何其有幸,與大家一起再次完成一本書。
【推薦序 從荒涼到繁茂】
趙淑俠(世界華文作家協會榮譽副總會長、歐洲華文作家協會榮譽會長)
紐約華文作家協會在成立二十七年以後,出版了第一本書《紐約風情》,執筆者都是會員,其中有馳騁文壇數十年的老寫手,也有初試啼聲的新人。當新書印就,看著自己和文友們的心血結晶結聚成集,大家都覺興奮。有了好的開端再做就不難,上年秋季有人提議再出新書,說著很快的就組成了班子,召稿編撰,到2019初春,一本不薄的會員文集已然成形。經我與老東家秀威出版部門連繫,彷彿一切水到渠成,現在就等著新書出版了。
和上本書一樣,作...
目錄
推薦序 從荒涼到繁茂/趙淑俠
會長序 相知無遠近/李秀臻
【輯一、儁思】
劉 墉:范爺您好
叢 甦:人鴿之間
陳 九:正眼看溫州
周勻之:慈善始於自家
梓 櫻:故鄉,他鄉,何處落夕陽
俞敬群:一位高風亮節的隱士
蔚 藍:傘的遐想
顧美翎:歲月 記憶
【輯二、讀美】
孟 絲:衣帶漸寬終不悔
趙淑敏:第一幅詩畫
陳楚年:北國之春
鄭啟恭:植物收容所
彭國全:去密西西比
李秀臻:萬聖節甜心──給女兒的一封信
石文珊:「爵士之王」路易.阿姆斯壯故居博物館
應 帆:指尖上的蝴蝶
湯 蔚:旗袍女子的風采
【輯三、芳香】
趙淑俠:文學女人的情關
王 渝:幽燭照微細說紅樓─王昆侖的《紅樓夢人物論》
邱辛曄:如煙
顧月華:等一個來吃麵的人
趙俊邁: 「瀟瀟的冷雨」遇上「狂風沙」──文壇絕響 余光中VS.司馬中原的非典型訪談
王芳枝:星期一晚上的約會
曾慧燕:感恩「貴人」
紅 塵:妹妹
唐 簡:家鄉和紐約地鐵,不同時空的三姐弟
海 鷗:懸崖邊
【輯四、追望】
叢 甦:難卻的約會──悼念亡友
趙俊邁: 化作春泥──紀念永遠的北美華文作協榮譽會長馬克任先生
章 緣:七晝夜的桂花香
梅振才:憶美學家朱光潛先生
悠 然:記董鼎山先生的優雅
周興立:來生還是要做您的孩子
陳肇中:用身體來種樹的人
江 漢:淮河漢水情
【輯五、縈懷】
趙淑敏:也曾鬧元宵
鄭啟恭:打傘的玫瑰
李玉鳳:鞋,女鞋
海 云:孔雀背帶裙
石文珊:有父親手溫的越洋剪報
常少宏:一雙紅繡花鞋
吳麗瓊:碧潭憶往
趙汝鐸:在寂靜中找回失落的影子
趙淑俠:如果時光倒流
【輯六、樂活】
陳漱意:夜宴
周勻之:我愛貝哥
蕭康民:另一片有情天地
李 曄:颶風前後
阮克強:大雕鴞與白頭鷹
霏 飛:長灘的北極熊冬泳
蕭黛西:吉屋出租
王劭文:與蘇格蘭有約
顧月華:週末何處去
李依鴻:告別醫院的路上
趙洛薇:歌在心靈
主編後記 僅是不能數「螞蟻」/趙淑敏
推薦序 從荒涼到繁茂/趙淑俠
會長序 相知無遠近/李秀臻
【輯一、儁思】
劉 墉:范爺您好
叢 甦:人鴿之間
陳 九:正眼看溫州
周勻之:慈善始於自家
梓 櫻:故鄉,他鄉,何處落夕陽
俞敬群:一位高風亮節的隱士
蔚 藍:傘的遐想
顧美翎:歲月 記憶
【輯二、讀美】
孟 絲:衣帶漸寬終不悔
趙淑敏:第一幅詩畫
陳楚年:北國之春
鄭啟恭:植物收容所
彭國全:去密西西比
李秀臻:萬聖節甜心──給女兒的一封信
石文珊:「爵士之王」路易.阿姆斯壯故居博物館
應 帆:指尖上的蝴蝶
湯 蔚:旗袍女子的風采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