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國三老師,6年來看了6遍《暮光之城》。但她說:「請不要告訴我的學生。」
◎有個讀者沉迷於描寫消防隊的言情小說,封面上得有猛男,她還堅持只看紙本。
◎作者15歲就買了一本粉紅色的《簡愛》,但直到10年後才翻開。
◎一堆列為「必讀」的文學巨著、當代小說,我幾乎沒看過,這樣算喜歡閱讀嗎?
還有人承認,這輩子從沒看過超過300頁以上的書;
或者,高中時期老師指定某些文學名著寫報告,他連書都沒看就拿到高分。
以上這些非常私密的閱讀經驗,
都來自美國知名部落客安妮.博吉爾的「讀癮者的告解」。
她所創立的部落格「現代版達西太太」,本以引領閱讀潮流為目標,
卻吸引了很多讀者分享:「我幾乎沒有跟任何人說過這件事……。」
像是,「什麼?你沒看過這些文學名著!」(我也是耶)
或是4年前從圖書館借了書,到現在都沒還,所以再也不敢去那間圖書館;
還有的在床頭上放了一本書,一擺就是3年,期間一次也沒翻開過;
更有人自承,這輩子就是沒有辦法喜歡女作家的作品。
幾年累積下來,她決定把這些關於閱讀的私密全部攤開,
讓讀者們知道:原來不是只有我這樣!
所以,閱讀者呀,你並不孤單。
◎建議書單?我沒有耶
當朋友失戀、失業或沮喪煩惱,我們可能會想送他一本書,喔,或是兩本,
但,那其實是我們的「自認為」和「專制蠻橫」罷了。
如果我們不應該對朋友的生活方式指手畫腳,送書也可能代表同樣的意涵。
「當你越是努力的推薦一本書,對方就越不可能真的去看」。特別是對你的小孩。
◎相較於時間,你更需要的是期限
「沒有期限」,天呀,這會為閱讀者帶來多大的不同。
假如你不需要在期限之前,讀完一堆書,那麼你還能讀那麼快嗎?
你真的還會讀嗎?我很懷疑。
◎書其實不用選,會「自己找上你」
在想把舊房賣掉時,作者和丈夫讀了《FBI談判協商術》,最後售價比預期還高;
當兒子重病,作者讀了《21世紀天國導論》,學會「從此刻起,用對的方式好好活著」;
在要去佛羅里達旅遊前,作者正好讀了《不知所終的地理》,得知更多景點……
這些書,都不是刻意去找的,但書就是那麼奇妙,會「自己找上你」。
◎出發吧!為了讓書裡的情景成真
藉著書本,我們能「預習」不少人生經驗,
諸如墜入愛河、痛苦分手,或是離家讀大學、找到新工作、和室友起衝突。
當相同情節在生命中真實發生,反而更加意義深遠,令人回想起自己曾經的體驗。
◎不只是單純閱讀,而且是……
單純閱讀固然很好,「但如果沒有記錄讀過的東西,我就會全部忘記」,你也這樣嗎?
透過書寫閱讀日誌,你會發現自己真正的想法、閱讀習慣、個人偏好……
閱讀日誌意外成了探索自己的工具,讓我們窺見自己如何度過人生。
「什麼?你也是?」我以為只有我是這樣。
你也是跟我一樣的讀癮者嗎?其實你並不孤單。
作者簡介:
安妮.博吉爾(Anne Bogel)
提到自己的寫作和人生觀,安妮引述了美國詩人愛蜜莉.狄更森(Emily Dickinson)的句子:「我居住於無限可能。」她擅長用嶄新的觀點來探討舊的想法,並呈現給讀者,讓他們也有全新的體驗。
2011年,安妮創立了她的部落格「現代版達西太太」(Modern Mrs Darcy)。這個部落格並不屬於任何既有的分類(雖然她很樂意被描述為「給書呆子的生活風格部落格」),然而,卻很快的吸引了許多聰明、有想法的追隨者,他們都喜歡安妮用嶄新角度探討舊思想的風格。
安妮的讀者都喜愛閱讀。雖然「現代版達西太太」的主題不完全是書籍,安妮卻時常書寫有關書本和閱讀的內容,因此她的書單是非常熱門的文章之一。在讀者、作者和出版商心目中,她也是引領潮流的人。2016年,她主持播客節目《下一本該讀什麼?》(What Should I Read Next?),這個熱門節目致力於媒合讀者與好書、閱讀治療,以及所有和書籍本身與閱讀相關的事。
安妮和丈夫與4個小孩,目前住在美國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維利市。
譯者簡介:
謝慈
臺大外文系畢業,臺大翻譯所在學,熱愛文學與翻譯。
歡迎來信指教:r03147001@ntu.edu.tw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知名粉專「閱讀人」主編/鄭俊德
「Linda Estoy En La Luna 琳達讀讀書寫寫字」粉專版主/蘇琳達
臺師大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教授/陳昭珍
「獨角獸計畫The Unicorn Reading Project」發起人/李惠貞
「這本富有哲思的散文集提醒了我們,即使對於最疲憊的閱讀者來說,也沒有什麼事比迷失在好書中更快樂。《讀癮者的告解》是一場迷人的探險,訴說了書本如何娛樂、挑戰、改變我們。它呼籲我們要帶著喜悅繼續閱讀,並思索讓我們無法這麼做的原因。如果你自認是愛書人,就一定要讀這本書!」
──艾莉兒.羅紅(Ariel Lawhon),
《我曾是安娜塔西亞》(I Was Anastasia)作者
「愛書的人一定會很享受《讀癮者的告解》。這本書讓我們想起了形塑我們人生的書本(可能還會在清單上多加幾本)。」
──安妮.史賓斯(Annie Spence),
任職於中西大學圖書館、《親愛的華氏四百五十一度:書堆裡的愛與心碎》
(Dear Fahrenheit 451: Love and Heartbreak in the Stacks)作者
「安妮.博吉爾的新書是一封寫給閱讀生活的情書,充滿溫度、魅力和智慧,一如她的讀者們所期待的。我在書中找到了我自己,還有閱讀上的夥伴,我相信你也會。」
──賈瑟琳.傑克森(Joshilyn Jackson),
紐約時報暢銷書《幾乎是姐妹》(The Almost Sisters)作者
「這本散文集既私人又有趣,就像書本繪製成的自畫像,編織了她過去和現在的閱讀樣貌。本書是她對於書本的迷人觀點,不只是享受好故事的方法,也告訴我們如何成為完整的人。她相信,在我們需要的時候,書本總有辦法來到我們身邊;我們的閱讀生活都需要這本書。」
──凱瑟琳.葛里森(Kathleen Grissom),
《廚房屋》(The Kitchen House)作者
「愛書人一定會喜歡這本書,作者睿智的評論會使我們一邊笑,一邊點頭贊同。無論你是一口氣看完,或是反覆重讀,本書都將讓你對自己獨特的閱讀生活充滿感激。」
──莎拉.麥肯錫(Sarah Mackenzie),
《朗讀家庭》(The Read-Aloud Family)作者、
主持播客節目《朗讀的復興》(Read-Aloud Revival)
「書本使我們成為現在的自己,也讓我們變得更好。安妮.博吉爾精彩的散文集《讀癮者的告解》是愛書人的人生旅程,將使我們再次愛上書本。」
──珍.蒙特(Jane Mount),
「理想書架」創辦人、《戀書癖:給愛書人的插畫雜記》
(Bibliophile: An Illustrated Miscellany for People Who Love Books)作者
名人推薦:知名粉專「閱讀人」主編/鄭俊德
「Linda Estoy En La Luna 琳達讀讀書寫寫字」粉專版主/蘇琳達
臺師大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教授/陳昭珍
「獨角獸計畫The Unicorn Reading Project」發起人/李惠貞
「這本富有哲思的散文集提醒了我們,即使對於最疲憊的閱讀者來說,也沒有什麼事比迷失在好書中更快樂。《讀癮者的告解》是一場迷人的探險,訴說了書本如何娛樂、挑戰、改變我們。它呼籲我們要帶著喜悅繼續閱讀,並思索讓我們無法這麼做的原因。如果你自認是愛書人,就一定要讀這本書!」
──艾莉兒.羅紅(Ariel Lawhon),...
章節試閱
書會「自己找上你」
莎拉.愛迪生.艾倫(Sarah Addison Allen,美國暢銷書作家)的處女作《花園魔咒》(Garden Spells)精彩動人,描述一位女性覺得自己有義務,送奇怪小禮物給鄰居和朋友,禮物包括草莓塔、5分錢(按:100美分等於1美元,1美元約等於新臺幣31元)、大了3個尺碼的絲綢襯衫等等。每個禮物都帶著一點魔法,因為贈與者在送禮物時從不知道禮物本身的目的為何。
然而,禮物對每個受贈者來說卻都至關緊要──草莓塔能招待突然到訪的客人,5分錢可以打緊急電話,去店裡更換襯衫的時候,也可能發生改變一生的事──每個禮物在贈送時看起來都很奇怪,簡直毫無道理,結果卻總是收受者最需要的事物,在對的時間帶來對的幫助。(艾倫的書通常都帶著魔法。在《糖果女王》〔The Sugar Queen〕中,一位女士擁有一項特殊能力──她當下所需要的書,往往會神奇的出現在她的床頭櫃、書桌,或手提包裡。透過書的內容,她總是知道書本出現的原因,這點和草莓塔不太一樣。)
我很幸運收過這樣神奇的禮物,不過不是甜點、硬幣或衣服,而是在意料之外收到的完美禮物:書本──而且不是隨便的書,是我當下最需要的書。
我選擇書的標準,通常是靈機一動,或是參考朋友的推薦、出版日期,以及圖書館的到期日。我不會仔細規畫下一本書要看什麼,也不會排定閱讀順序;我或許會走進一間書店,在店員興高采烈的推薦之下,帶走下一本要讀的書,即使我一個小時前根本不知道這本書的存在。
可能有本書在一個星期內被3個毫不相關的人推薦過,我就會接受命運,決定閱讀該部作品;或許我的孩子堅持我應該看哪本書,抑或為了其他我自己也說不上來的原因,使我終於決定從自家書櫃裡頭,抽出某本還沒翻過的平裝書。
對於閱讀,我從不曾仔細規畫,但神奇的是,我常在對的時間讀到對的書。有時我覺得自己非讀某本書不可,有時則是別人覺得一定要向我推薦某本書,無論何種狀況,我當下總是不知道原因,「事後」卻發覺這本書對我非常重要──沒錯,不是開始閱讀之前,而是看完以後。或許我選擇的瞬間看似隨機,但閱讀了一半以後,我就領悟:我現在正是需要這本書!
說是巧合也好,命運也罷,又或者天意安排;再不就怪罪機緣,或是我自己的心理狀態──「當學生準備好了,老師就會出現」,諸如此類──當然,也可能只是運氣好而已。但我知道,關注周遭巧妙的暗示很有幫助,其中也包含了書本相關的暗示。
大約在十年前,似乎每個人都在推薦我閱讀達拉斯.魏樂德(Dallas Willard)的《21世紀天國導論》(The Divine Conspiracy),所以當我在住家附近書店(現在也關門了)的架子上,發現售價僅5美元的平裝版時,立刻就買了下來,但一直沒有翻開。
過了幾年,一些遭遇給了我重拾這本書的動力,進而開始閱讀,這才發現這不是本可以快速翻過的書,一次僅能讀幾頁而已。那時我只看了幾個章節,就獲知一件晴天霹靂的消息──我的兒子被診斷出某種可怕的疾病!他本來好好的,誰知突然就不好了,令人措手不及。診斷發生在午餐前,而我們不到晚餐時間,就已經搭上飛機,準備去拜訪世界級的醫學專家。(如果必須找最頂尖的專家來幫忙,那麼代表你麻煩大了。)
我們打包得很匆忙,行李箱裡只塞了些必需品,包括我們正在閱讀的書。(我離開家時總會帶一本書,情況再緊急都一樣。)假如我正在讀的是法庭懸疑小說,或是風花雪月的言情小說,又或者親職教育書,我都會順手帶上。但當時我床頭櫃上的是《21世紀天國導論》,是一本關於「從此刻起,用對的方式好好活著」的書,陪伴著我走進陌生醫師們的辦公室、機場航廈、旅館房間、候診室和恢復室。
就在我徬徨無助之際,魏樂德似乎只對我一個人說話,說著我最需要聽到的內容,告訴我該如何撐下去,如何把一切想清楚,讓內心安定下來……在那段旅途中,我想不到比這更好的陪伴。
如果你曾有過類似的經驗,在各式歷程中最需要幫助的時刻,有一本對的書奇蹟似的握住你的手,那麼你就會懂這蒙受恩典般的感受。
在前幾年的夏天,帕克.巴默爾(Parker J. Palmer)的《讓生命發聲》(Let Your Life Speak)是我無從逃避的書──這本書我已經買了好幾年,也一直想要翻開來看,卻不斷拖延。
這本書不算太老,2000年才出版,但也不是熱騰騰的新書了;因此,當許多親友恰好在一、兩個星期內提起這本書,談論著它對他們的重要性,並且問我是否讀過時,我知道這是上天的暗示。
我把《讓生命發聲》從書架移到床頭櫃上。在這本書中,巴默爾掙扎於個人職涯和使命感之間,進行了深刻的討論。雖然我的閱讀同伴們不知道,但這也是我曾經掙扎的領域──這正是我當時所需要的書。為什麼是這本書,或是另外一本?當下我從來不知道原因。當然,我也會尋找自己需要的書,但有時候反過來,說「書本找上我」更恰當些,這讓我發現,書的動向十分神祕,我也因此學會注意各種暗示。
有時候,與書本的巧遇影響深遠,可說是靈魂層面的,例如魏樂德和巴默爾;但有時候,則相對日常,比方說一本書在你需要抒壓時讓你大笑、對你苦惱的問題提供實際建議,或是在你有需要時傳達重要資訊。
去年,我們家想把老房子賣掉。在議價的過程中,我恰好讀了克里斯.佛斯(Chris Voss)的《FBI談判協商術》(Never Split the Difference)。作者克里斯曾經擔任聯邦調查局的人質談判專家,在書中回憶了這段神奇的經歷。他的專長是國際擄人勒贖的談判,而故事的發展和我想像的很不一樣。(我以為綁匪想透過談判得到的東西,和他們實際上想要的截然不同。)我很佩服克里斯將高風險談判中學習到的原則,應用在相對日常的事務上,例如薪水的議價、和青少年子女聊聊一天的大小事,或是買房子。當然,對我來說更及時的幫助就是賣房子了。
我在兩天之內讀完這本書,並交給我的丈夫,他也一樣快速看完。在房屋仲介的建議下,我們實際運用克里斯的技巧:我們設了很高的定價,也不給太大的議價空間,遵循書中的守則,小心規畫每一步。結果,房子在第一天就賣出去了,而且售價比我們開出的價碼還高──又一次對的書,對的時機。
幾年前,我計畫到佛羅里達的海濱市旅行。在出發前幾個星期,我剛好讀到《不知所終的地理》(The Geography of Nowhere)的相關篇章;於是,我決定開二十幾分鐘的車,抵達書上介紹的迷人小鎮。
此外,在拜訪芝加哥前,我讀了菲得利克.洛.歐姆斯德(Frederick Law Olmsted, 1822-1903)的傳記《遠方的空地》(A Clearing in the Distance,威托德.羅伯津斯基[Witold Rybczynski]著),繼而參觀了他設計的公園和街區;在紐約之旅前,我又恰好讀到《適宜步行的城市》(Walkable City)中介紹曼哈頓的種種例子,如此的機緣巧合讓我的曼哈頓經歷更加豐富充實。
我曾經在讀完一本關於都市公園的非文學類書籍後,在雞尾酒派對上遇見一位遠親。我完全不知道她對這個主題有興趣──帶著新獲得的知識,我們不再只能談論天氣或說些客套話,而是針對景觀設計的歷史,進行了愉快的對話。我後來聽說,因為我對她深愛的主題頗有見地,讓她對年輕世代又重拾了希望。(感謝老天讓我當時讀了那本書。)
身為熱愛閱讀的人,我投注了無數的時間尋覓對的書。我不覺得這是浪費時間,因為閱讀的樂趣有一部分來自「規畫」。
但我也學到,有時候就算盡了全力,也不一定能如願找到好書;相反的,對的書偶爾會自己找上門來,若是面臨如此情況,那麼重新整理閱讀清單也無妨,聽從天意好好閱讀吧。
書會「自己找上你」
莎拉.愛迪生.艾倫(Sarah Addison Allen,美國暢銷書作家)的處女作《花園魔咒》(Garden Spells)精彩動人,描述一位女性覺得自己有義務,送奇怪小禮物給鄰居和朋友,禮物包括草莓塔、5分錢(按:100美分等於1美元,1美元約等於新臺幣31元)、大了3個尺碼的絲綢襯衫等等。每個禮物都帶著一點魔法,因為贈與者在送禮物時從不知道禮物本身的目的為何。
然而,禮物對每個受贈者來說卻都至關緊要──草莓塔能招待突然到訪的客人,5分錢可以打緊急電話,去店裡更換襯衫的時候,也可能發生改變一生的事──每個禮物在...
推薦序
推薦序一
我們找書,書也找我們
知名粉專「閱讀人」主編/鄭俊德
我是閱讀人,現在主要的工作就是推廣閱讀,甚至將閱讀作為我的工作正職。
也因為慢慢累積出百萬社群的聲量,認識的人與網友也漸漸多了,常常遇到網友寫信問我書單,希望我能提供一些解惑良方,來解決他們當下的問題與困擾。
這些問題五花八門,從感情問題、人際關係、生涯規畫,甚至到電磁學、經濟學這些我完全不擅長的專業領域。
一開始我還真的很用心幫忙找些書單,生怕辜負了「閱讀人」這個名號,待終於花上些時間找到幾本書名寄了過去,卻收到謝謝後就沒了回音,我心想是我給錯書單了嗎?還是這是現代人冷漠的正常反應?
這樣的疑惑一直在我心中揮之不去,直到後來我在某本已經忘記書名的作品中找到答案,印象中這段話的含意是這樣的:
「這世界其實最不缺建議,最缺的是明知道答案,卻還希望從別人嘴裡說出來。事實上,我們要尋求的不是答案而是認同,別人給越多建議,我們反而覺得厭煩,因為我們只希望在當下有人願意傾聽,或是猜到我們心底的聲音。」
我們在閱讀中找自己,找的不是絕對的答案,而是我們認同的答案。
我用這樣的思維,重新回顧我過去似乎會錯意的好心,決定換個建議的方式:我會問他住哪裡,再把離他家最近的圖書館找給他,請他走一遭,花一個下午就行,然後,往自己心有靈犀的書櫃走去,隨意翻翻不用細讀,把書當作算命般的籤筒,接著有些答案會自然浮現,你想要的書會主動出現。
起初網友笑了,他說這樣好像把圖書館當廟宇,之後有些網友嘗試完,寫信告訴我他們後來哭了,因為他們真的得到了安慰,也找到了書。
所以,當我收到《讀癮者的告解》這本書的推薦邀請,翻開內文,我很快的就被書中的其中一段章節所吸引,因為剛好就提到了書會「找上我們」。
作者分享了自己逛圖書館或是書店時,不會特別規畫要讀什麼,也沒有特定的閱讀順序,然後總是在對的時間點,讀到對的書,神奇的事往往這樣發生著。
是巧合還是命運?其實我不太相信吸引力法則,因為《祕密》(The Secret)這本書裡頭的吸引力論點實在太玄妙;但是對於書本主動找到我們這件事,我卻深信不疑,因為我自己試了又試,幾乎每次都靈,我們與書本的相遇似乎是冥冥之中安排好的。
在我不快樂的時候,我遇到了另一個更不快樂的作者,反而藉由他的書中故事得到安慰;在我有點懈怠的時候,從另一個有限生命的勵志作家文筆中,激起對時間的珍惜;當我似乎對未來有點茫然時,剛好就有些書中的話語鼓勵我堅持下去。
現在的你,拿起了這本書,讀了我這篇推薦序,或許也是冥冥之中,剛好這本書有些話要告訴你。
如果此刻的你,有些問題想問,卻又不知道要到哪裡找答案,我會鼓勵你打開手機的地圖應用程式,找找附近的書店或是圖書館,我想對的書就跟對的人一樣,總會主動找上你,就像是這本書一樣。
推薦序二
沒有人打開禮物,不是心懷希望
「Linda Estoy En La Luna 琳達讀讀書寫寫字」粉專版主/蘇琳達
「我熱愛閱讀,更深知書本形塑我們的意涵,無論是現在的我們抑或過去的。之於閱讀者,變老最棒的事,就是我們不會失去曾經的閱讀經驗──有時我們會深切的懷念過去的樣子,有時則覺得過往有些不忍卒睹,但一切都不曾消逝,仍是我們的一部分。」
本書作者為美國知名部落客安妮.博吉爾,擁有4個孩子的她,2011年創立了自己的部落格:「現代版達西太太」。特別的是,有別於其他爭奇鬥豔的部落客,她簡單真誠的透過推薦書籍,吸引了許多熱愛文字的書蟲們。2016年,她更主持熱門播客節目《下一本該讀什麼?》,進一步用閱讀串起讀者的生活。
誠實的說,這是一本會令人看了大喊過癮的好書,因為作者毫無保留的寫下書蟲的生活點滴,例如:我們可以廢寢忘食的看完一本書、永遠有看不完的書單、不知道該如何整理快要爆炸的書櫃、常常無法在期限內看完書,或是渴望在書店裡工作。因此,每個閱讀當下,都會讓人不禁直呼:這不就是我的生活嗎?
很慶幸自己是個愛書人,儘管人生只有一次,我卻能觸摸1,000個別人的故事,陪著他們笑與淚。換言之,閱讀寫作就像不著痕跡的魔法師,輕輕緩緩的翻轉我那原本平凡無奇的生命,讓它醞釀出溫婉的花朵。
28歲,那場痛徹心扉的失戀,促使我一個人展開環島旅行。謝謝當時臺東熱情的民宿老闆娘,悄悄放了《公主向前走》(The Princess Who Believed in Fairy Tales)在我床頭,使我明白王子不代表幸福,任何愛情都無法犧牲自己,我才是生命的主人。同時,我也把這段經歷寫下,參加張曼娟老師「時間的旅人」的徵文比賽,很幸運的得了佳作。
32歲,那場措手不及的意外,使得我左手開放粉碎性骨折,心懷恐懼的躺在床上整整三個月,更復健將近一年才讓自己恢復正常生活。不過,這場看似災難的經歷,其實是一切恩典的開始,讓我又能靜下心看書,開始重拾文筆,參與教會文字服事。
今年2月,為了記錄自己看書的心得,我創立「Linda Estoy En La Luna琳達讀讀書寫寫字」這個粉專,意外獲得許多粉絲喜愛,認識許多愛書人、書店老闆及出版社,並和好友一起創立公眾號寫文,擁有自己的專欄網頁,也因此有這機緣,與每個正在看書的你,一起分享我的心路歷程。
人生無常,走著走著,不知道接下來會如何。但是,我明白無論高山低谷,或哭或笑,閱讀寫作總是伴隨著我的每個生活點滴。我一點也不孤單,因為如同愛人的它,讓我學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去愛、去珍惜每個人,不再是個關在象牙塔中自憐自艾的女孩。
世界有各種不同的模樣及角度,每個人內心都有屬於自己的小宇宙,當下我們或許不能明白每個經歷,上天究竟要教導我們什麼功課?不過,我會開始選擇相信:人生終究是一份禮物,抱怨無濟於事,要滿懷希望的打開它,唯有你毫無畏懼的往前,繼續讀著寫著,才有恍然大悟的一天。
最後,祝福每個閱讀這本書的你,從現在起,展開一場屬於自己的華麗冒險吧!
推薦序一
我們找書,書也找我們
知名粉專「閱讀人」主編/鄭俊德
我是閱讀人,現在主要的工作就是推廣閱讀,甚至將閱讀作為我的工作正職。
也因為慢慢累積出百萬社群的聲量,認識的人與網友也漸漸多了,常常遇到網友寫信問我書單,希望我能提供一些解惑良方,來解決他們當下的問題與困擾。
這些問題五花八門,從感情問題、人際關係、生涯規畫,甚至到電磁學、經濟學這些我完全不擅長的專業領域。
一開始我還真的很用心幫忙找些書單,生怕辜負了「閱讀人」這個名號,待終於花上些時間找到幾本書名寄了過去,卻收到謝謝後就沒...
作者序
「書那麼多,該看哪一本?」
「你能推薦一本好書嗎?」
正因為我是作家──眾所公認的書蟲──對書本充滿熱情,所以人們總會這麼問我。我談論書籍時,就彷彿那是我的職業一樣,而以某種角度來說或許也沒錯,畢竟我每天都會推薦書本。
每當讀者告訴我,他們想找些好書來讀,這聽起來都不是太複雜的問題,也不是很過分的要求。我可以想像他們所為何來,畢竟我也曾經歷過這些。或許他們才剛看完一系列平庸的書,也可能好一陣子沒讀任何東西了;或許他們陷入選書的泥淖,失去了為自己挑本好書的信心……他們沒有心情做選擇,只想得到萬無一失的答覆──一本他們肯定會喜歡的書。
然而,沒有任何圖書館或書店有名為「好書專區」的書架,即使有,對於好書的定義大概也和我們要談的不同。那些書架上或許會有看起來很厲害的精裝書,包含了上百本西洋文學的經典,例如柏拉圖(Plato)、西賽羅(Cicero)、但丁(Dante)等名家著作。這類的世界名著很容易找到,卻不是我們尋找好書時的目標;我們想要找的書,是能讓我們想起閱讀初衷的書,內容精彩,就像是特別為我們個人所寫的。這些書帶給我們嶄新的思考和觀點,以及意想不到的感受,一旦開始閱讀,就捨不得放下,亦捨不得和其中的角色道別。直至閱畢闔上的那一刻,我們會感到滿足與感恩,想著:「真是本好書啊。」
假如在餘生之中都能夠只閱讀好書,我自然會感到快樂。但要找到好書──無論是幫自己或其他讀者──並沒有那麼容易。對不同的人來說,「好書」的意義不盡相同。當我們談論閱讀時,通常都聚焦於書籍本身,但以閱讀的體驗來說,讀者的積極參與也很重要。
在為你找到一本好書前,我必須先知道一些事:在文字的世界,你想要追尋什麼?什麼樣的主題會激起你的共鳴?你希望透過文字,拜訪哪些地方?你想在書本中認識什麼樣的人物角色?你曾希望哪個故事永遠不要結束嗎?你上次用力摔書是什麼時候?
如果不知道你對「好書」的定義,或你是什麼樣的讀者,那麼乍看簡單的找書任務,其實非常困難。若想為你找一本好書,我不僅得足夠了解眾多書本,更必須對你有所認識。
書本只是印在白紙上的文字,我們可以放在書架上、用碎紙機絞碎,或是運送到世界各地。書本是我們可以買賣的商品,有些甚至價值不斐,有些則會被裝箱放在地下室裡慢慢發霉。儘管我們會借書也會丟棄書,但狂熱的書蟲都知道,書本絕不局限於物質世界,紙頁上的文字可以將生命賦予至書中的世界。每每想到自己書架上任何一層的藏書裡,蘊藏著多少角色、故事和想法,總是讓我驚嘆不已。
對於讀者來說,我們買賣或借閱的書籍都不只是物品而已,而是向我們招手的機會和可能性。當我們閱讀時,會和書本建立(也可能無法建立)非常私密的個人連結。有時候,這樣的私密性甚是惱人,增加了為特定讀者找到專屬好書的困難性;有時候,挑選要讀的書就像進行一場辯論,尤其在你立於書店的走道上,或是審視圖書館的書架,又或者打量著床頭櫃上逐漸加高的書堆時,但你只不過是想要找到一本好書,讓你可以在幾個小時、幾天、或幾個星期後,一邊闔上書一邊心想:「這本書太棒了。」
我們想要的只是一本好書,但閱讀是很個人的體驗。在開始閱讀之前,我們都沒辦法知道一本書對我們會有什麼意義,所以我們只能放手一試:有時會選到不對的書,這是閱讀的風險;有時會讀完一系列平庸的書,發覺自己彷彿陷入泥淖;有時會讀到一本很棒的書,可惜時機不對──縱使是同一本書,仍會對每個人帶來不同意義,身處不同的生命階段亦會如此。
閱讀的體驗很個人,有時也很棘手。(和一般的商品不太一樣,對吧?)我們是閱讀者,因此書本在我們的人生和生命故事中都至關緊要。對我們來說,閱讀不只是興趣或打發時間,而是一種生活的方式。我們了解與書本相關的種種喜怒哀樂:在出發度假前,等不到圖書館預約借書的心痛;在正式出版日的前三天,就在附近獨立書店發現露易絲.佩妮(Louise Penny,加拿大偵探小說作家)新書的激動;花了好幾個小時享受一本書後,卻發現結局很糟糕的痛苦;以及在對的時間恰巧遇到對的書,所帶來的喜悅。
閱讀並沒有舉世皆然的標準,於是閱讀者會面對各種難題,卻也體驗到無盡的快樂。在本書裡,我們將探索閱讀的個人性,包含:什麼形塑了閱讀者、我們為書本帶來了什麼,也會發掘如何閱讀、如何挑選好書,以及讀了沒那麼好的書會有什麼結果,並探討為什麼有些書能引起如此強烈的連結,一窺其他人的閱讀體驗。我們將享受其中的每一分鐘,因為這是我們的本性使然──能夠和閱讀的同好共處,是多麼幸福的事啊!
「書那麼多,該看哪一本?」
「你能推薦一本好書嗎?」
正因為我是作家──眾所公認的書蟲──對書本充滿熱情,所以人們總會這麼問我。我談論書籍時,就彷彿那是我的職業一樣,而以某種角度來說或許也沒錯,畢竟我每天都會推薦書本。
每當讀者告訴我,他們想找些好書來讀,這聽起來都不是太複雜的問題,也不是很過分的要求。我可以想像他們所為何來,畢竟我也曾經歷過這些。或許他們才剛看完一系列平庸的書,也可能好一陣子沒讀任何東西了;或許他們陷入選書的泥淖,失去了為自己挑本好書的信心……他們沒有心情做選擇,只想得到萬無...
目錄
國外盛讚
推薦序一 我們找書,書也找我們/鄭俊德
推薦序二 沒有人打開禮物,不是心懷希望/蘇琳達
前 言 「書那麼多,該看哪一本?」
1. 「什麼?你沒看過這些文學名著!」(我也是耶)
2. 書會「自己找上你」
3. 人都需要一本「讓我落淚」的書
4. 與書為鄰,於是習慣讀點什麼
5. 你幾歲遇上第一本欲罷不能的書?
6. 一個讓朋友羨慕(嫉妒)的小小書櫃,你有嗎?
7. 出發吧!為了讓書裡的情景成真
8. 愛書之人的最佳裝潢法則
9. 建議書單?我沒有耶
10. 書蟲的煩惱是一種快樂
11. 現在的我是過去諸多閱讀的總和
12. 相較於時間,我更需要期限
13. 深刻的「片尾彩蛋」──致謝
14. 閱讀的成長,成長的閱讀
15. 逛書店──不是網路上的
16. 找到失散多年的閱讀雙胞胎
17. 每一次重讀,都是初次閱讀
18. 愛書人的愛書方式都很有理
19. 年、月、日……為閱讀留點紀錄
20. 閱讀者的靈魂之窗──書櫃
21. 不只是單純閱讀,而且是……
致謝
國外盛讚
推薦序一 我們找書,書也找我們/鄭俊德
推薦序二 沒有人打開禮物,不是心懷希望/蘇琳達
前 言 「書那麼多,該看哪一本?」
1. 「什麼?你沒看過這些文學名著!」(我也是耶)
2. 書會「自己找上你」
3. 人都需要一本「讓我落淚」的書
4. 與書為鄰,於是習慣讀點什麼
5. 你幾歲遇上第一本欲罷不能的書?
6. 一個讓朋友羨慕(嫉妒)的小小書櫃,你有嗎?
7. 出發吧!為了讓書裡的情景成真
8. 愛書之人的最佳裝潢法則
9. 建議書單?我沒有耶
10. 書蟲的煩惱是一種快樂
11. 現在的我是過去諸多閱讀的總和
1...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