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全書
國學經典原味呈現
先秦法家學說集大成者
《韓非子》享有先秦散文「四大台柱」(《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之譽,氣勢磅礴,激情澎湃,尤其是其中的許多寓言故事,至今仍然流傳。
《韓非子》全書二十卷五十五篇,因篇幅所限,本書擇其大部精華加以注譯。在取捨上,側重於故事性強、可讀性強的《說林》、《內儲說》、《外儲說》等,並依據原文設立小標題,以便於讀者理解。
本書注釋力求簡潔,譯文力求準確、通俗易懂,以直譯為主,適當輔以意譯。
在先秦後期散文,在議論中使用寓言故事以增強形象性和說服力,已成為一時風氣。《韓非子》中的許多篇章,對寓言故事的運用已經進入自如的境地。
《韓非子》一書批判性地吸收前代思想家的全部思想成果,構建了以任法、用術、重勢為核心的政治思想體系,被後人視為法家之集大成者。
本書共選取《韓非子》一書中完整、敘事性較強的段落,每個段落的解讀由四部分構成:題解原文注釋譯文;原文細密,注釋精準,譯文深入淺出、發人深省,既具備古籍整理的專業性、嚴謹性,又突出著眼於古代文獻的可讀性、趣味性。
作者簡介:
原著:韓非
韓非(?~西元前233年),出身韓國貴族,曾和李斯同學於荀況,李斯自以為不及非。當時韓國國力衰弱,韓非多次上書韓王,提出富國強兵、修明法制的主張,不被採納,退而著書,成五十五篇十餘萬言,即《韓非子》一書。
他從主張變革、反對復古的歷史觀出發,宣揚君主集權,任法術而尚功利。與此相適應,他主張行文寫作必須以「功用」為目的。他的說理散文,在先秦諸子中具有獨特的風格,邏輯嚴密,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章節試閱
◎初見秦
題解
「初見秦」即初次求見秦王,這是韓非給秦王的一篇上書,創作目的是希望得到秦王的接見,進而為秦王效勞。題目是後人編輯《韓非子》時所加。
原文
臣聞:「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為人臣,不忠當死①,言而不當亦當死。雖然,臣願悉言所聞,唯大王裁其罪②。
注釋
①當:處斷罪人叫當。
②大王:指秦昭王(西元前324年~西元前251年),又作秦襄王、秦昭襄王,名稷。 裁:判定。
譯文
為臣我聽說過這樣的話:「不瞭解情況而議論,是不明智;瞭解了情況卻不闡述,是不忠誠。」作為人臣,不忠誠應該被判死罪,而論說得不妥當也該被判死罪。即便如此,我仍然願意將我的觀點全部講出來,請大王來判定我陳述過程中的過錯。
原文
臣聞:天下陰燕陽魏①,連荊固齊②,收韓而成從③,將西面以與秦強為難④。臣竊笑之。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謂乎!臣聞之曰:「以亂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順者亡。」今天下之府庫不盈,囷倉空虛⑤,悉其士民,張軍數十百萬⑥,其頓首戴羽為將軍斷死於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白刃在前,斧鑕在後⑦,而卻走不能死也。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故也。言賞則不與,言罰則不行,賞罰不信,故士民不死也。今秦出號令而行賞罰,有功無功相事也⑧。出其父母懷衽之中,生未嘗見寇耳。聞戰,頓足徒裼⑨,犯白刃,蹈爐炭,斷死於前者皆是也。夫斷死與斷生者不同,而民為之者,是貴奮死也。夫一人奮死可以對十,十可以對百,百可以對千,千可以對萬,萬可以克天下矣。今秦地折長補短,方數千里,名師數十百萬。秦之號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以此與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是故秦戰未嘗不克,攻未嘗不取,所當未嘗不破⑩,開地數千里,此其大功也。然而兵甲頓,士民病,蓄積索,田疇荒,囷倉虛,四鄰諸侯不服,霸王之名不成。此無異故,其謀臣皆不盡其忠也。
注釋
①陰燕陽魏:即北燕南魏,北面連結燕國,南面連結魏國。
②荊:即楚國,楚國最初建國於荊山一帶,因而又稱「楚」為「荊」。
③從(ㄗㄨㄥˋ):通「縱」,即合縱。
④為難:為敵,作對。
⑤囷(ㄐㄩㄣ)倉:圓形的穀倉叫囷,方形的穀倉叫倉。
⑥張軍:部署、陳列部隊。
⑦斧鑕(ㄓˋ):古代施行腰斬時所用的刑具。
⑧相事:依據事實而定。
⑨徒裼(ㄒㄧˊ):袒胸露臂,赤膊上陣。
⑩當:通「擋」,抵擋,反抗。
譯文
為臣我聽說:天下各諸侯國以趙國為中心,北面連結燕國,南面連結魏國,並且聯合楚國,加強與齊國之間的聯繫,再拉攏韓國,形成了南北相連的「合縱」聯盟,打算向西出擊,從而與秦國全力作對。為臣我暗自取笑他們的作為。人世間有三種使國家滅亡的途徑,天下各個諸侯國都有了,也許正是指這種聯合起來攻擊秦國的作為吧!
為臣我曾聽說過這樣的話:「憑藉混亂的國家去攻擊安定的國家,一定會滅亡;憑藉邪惡的國家去攻擊正直的國家,一定會滅亡;憑藉倒行逆施的國家去攻擊順應自然的國家,一定會滅亡。」如今天下各諸侯國的國庫不充足,糧倉空虛,卻調集全部的老百姓,部署成千上萬的部隊,這中間在統帥面前叩頭發誓、希望頭戴羽毛替統帥戰死於前線的人成千上萬都不止,他們發誓要視死如歸。但真的展開戰鬥時,敵人閃閃發光的刀口呈現在面前之時,即使腰斬的刑具放在身後處罰逃兵,這些人仍要逃跑而不能拚死戰鬥。
並不是這些民眾不能拚死戰鬥,而是六國的君主們沒有辦法讓他們去拚命。說是有功要賞,可是真的有功卻不兌現賞賜;說是有罪要罰,可是真的有罪卻不施行懲罰,賞賜與懲罰不講信用,所以民眾不會拚死命去戰鬥。如今的秦國發出號令施行賞罰,有功與無功都依據實際的情形論定。秦國的民眾從父母的懷抱中長大成人以來,有生之年還未見過敵人,可是一聽說要打仗,便英勇地頓足赤膊,迎著敵人閃閃發光的刀劍,腳踏敵人設置的火紅的爐炭,戰死於前線的人比比皆是。戰死於前線與苟且偷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可秦國的民眾情願戰死,那是因為秦國的君主極力推崇奮勇戰死的精神。
一個人奮勇死戰可以對付十個敵人,十個人奮勇死戰可以對付一百個敵人,一百個人奮勇死戰可以對付一千個敵人,一千個人奮勇死戰可以對付一萬個敵人,一萬個人奮勇死戰,就可以征服整個天下了。如今秦國的國土截長補短,方圓有數千里,聞名天下的部隊有數十百萬。秦國所推行的號令、賞罰以及地勢上的便利,其他各國沒有哪一個可以比得上。憑藉這些條件去攻取天下,天下還不夠秦國吞併和佔有。
所以秦國征戰而沒有不勝利的,攻城而沒有不取得的,阻擊的敵人沒有不被打敗的,新開闢的疆土有幾千里,這是秦國的偉大功績啊!可是如今的秦國卻兵甲破舊,士民疲憊,積蓄花光,田地荒蕪,糧倉空虛,四面相鄰的諸侯國都不歸服,稱霸稱王的英名不能成就。這沒有其他的緣故,只是因為秦國的謀劃之臣都沒有竭盡他們的忠心。
原文
臣敢言之:往者齊南破荊,東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韓、魏,土地廣而兵強,戰克攻取,詔令天下。齊之清濟濁河,足以為限①;長城巨防,足以為塞。齊,五戰之國也,一戰不克而無齊。由此觀之,夫戰者,萬乘之存亡也②。且臣聞之曰:「削株無遺根,無與禍鄰,禍乃不存。」秦與荊人戰,大破荊,襲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荊王君臣亡走,東服於陳③。當此時也,隨荊以兵,則荊可舉;荊可舉,則民足貪也,地足利也,東以弱齊、燕,中以凌三晉④。然則是一舉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鄰諸侯可朝也,而謀臣不為,引軍而退,復與荊人為和。令荊人得收亡國,聚散民,立社稷主⑤,置宗廟令,率天下西面以與秦為難。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一矣⑥。天下又比周而軍華下,大王以詔破之,兵至梁郭下。圍梁數旬,則梁可拔;拔梁,則魏可舉;舉魏,則荊、趙之意絕;荊、趙之意絕,則趙危;趙危,而荊狐疑;東以弱齊、燕,中以凌三晉。然則是一舉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鄰諸侯可朝也,而謀臣不為,引軍而退,復與魏氏為和,令魏氏反收亡國,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廟令。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二矣。前者穰侯之治秦也⑦,用一國之兵而欲以成兩國之功,是故兵終身暴露於外,士民疲病於內,霸王之名不成。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三矣。
注釋
①限:防線。
②萬乘(ㄕㄥˋ):古代一車四馬叫一乘,萬乘泛指大國。
③服:與「保」通,保命。
④三晉:因韓、趙、魏三國系瓜分晉國而成,所以也稱「三晉」。
⑤社稷主:即土神與穀神的木主。
⑥以:即「已」,已經。
⑦穰(ㄖㄤˇ)侯:即魏冉,因被封於穰,故稱。
譯文
請允許我大膽地陳述這種情況吧:過去齊國在南面打敗了楚國,在東面打敗了宋國,在西面讓秦國臣服,在北面打敗了燕國,在中部可以驅使韓國和魏國,國土廣闊而兵力強盛,戰無不克,攻無不取,號令天下。齊國境內那清澈的濟水,渾濁的黃河,足以成為天然的防線;長城和巨防,也足以成為要塞。齊國,是一個五次取得大的戰役勝利的國家,然而因為一次戰役的失利便失去了齊國固有的威力。由此看來,戰爭關係到擁有萬輛戰車的大國的生死存亡。況且為臣我還聽說過這樣的話:「砍削樹木不要留下樹根,為人處事不要與災禍鄰近,這樣災禍便不會發生。」秦國曾與楚國交戰,大敗楚國,襲擊了郢都,一度佔領了洞庭、五湖、江南一帶,楚國的君臣們狼狽逃跑,來到東方的陳城保命防守。在這個關鍵的時刻,秦國若派兵緊追楚軍,那麼楚國即可攻取;一旦攻取了楚國,那麼楚國的民眾足以滿足貪心,國土資源足以利用,再憑藉此向東削弱齊國、燕國,在中原欺凌韓、趙、魏。這樣看來,只要當時追擊一下楚國的軍隊,那麼霸王之名即可成就,四方的諸侯國即來朝拜,可是謀臣們卻沒有謀劃到這一步,反而率部隊退回,又與楚國人達成了和解的協議。致使楚國的君主得以收拾破亡的國家,聚集逃散的民眾,樹立社稷壇上的神主,設置宗廟祭祀的官員,與天下其他各諸侯國向西與秦國作對。這本來就是已失去的第一次稱王稱霸的良機。接著,天下各諸侯國又合夥駐兵於華山之下,與秦為敵,大王下令,一舉擊敗他們,秦國的軍隊乘勝追擊,挺進到魏國國都大梁的外城之下。此時,只要圍攻大梁幾十天,那麼大梁即可攻取;一旦攻取了大梁,那麼魏國即可取得;取得了魏國,那麼楚國和趙國聯合與秦作對的念頭就會打消;楚國和趙國的這一念頭打消了,那麼趙國便相當危險了;趙國一危險,楚國就猶豫不決;再憑藉此向東削弱齊國和燕國,在中原凌駕於韓、趙、魏之上。這樣看來,只要當時圍攻大梁幾十日,那麼霸王之名即可成就,四方的諸侯國即來朝拜。可是謀臣們卻沒有謀劃到這一步,反而率部隊退回,又與魏國達成了和解的協議。致使魏國的君主得以收拾破亡的國家,聚集逃散的民眾,樹立社稷的神主,設立宗廟祭祀的官員。這本來就是已失去的第二次稱王稱霸的良機。先前穰侯魏冉治理秦國之時,企圖用一個國家的兵力來成就兩個國家的功業,所以士兵終生在國外風吹日曬,民眾則在國內疲憊不堪,稱王稱霸的功名難以成就。這本來就是已經失去的第三次稱王稱霸的良機。
◎初見秦
題解
「初見秦」即初次求見秦王,這是韓非給秦王的一篇上書,創作目的是希望得到秦王的接見,進而為秦王效勞。題目是後人編輯《韓非子》時所加。
原文
臣聞:「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為人臣,不忠當死①,言而不當亦當死。雖然,臣願悉言所聞,唯大王裁其罪②。
注釋
①當:處斷罪人叫當。
②大王:指秦昭王(西元前324年~西元前251年),又作秦襄王、秦昭襄王,名稷。 裁:判定。
譯文
為臣我聽說過這樣的話:「不瞭解情況而議論,是不明智;瞭解了情況卻不闡述,是不忠誠。」作為人臣,不忠誠應該被判死罪,而...
作者序
序言
本書為《諸子百家講座》之一,旨在為普通讀者提供一個通俗易懂的讀本。
全書以清代王先慎的《韓非子集解》為底本,個別地方參校其他版本。「集解」中的研究成果酌情採用,未作特別說明。
《韓非子》全書二十卷五十五篇,因篇幅所限,本書擇其精華加以注譯。在取捨上,側重於故事性強、可讀性強的《說林》、《內儲說》、《外儲說》等,並依據原文設立小標題,以便於讀者理解。
本書注釋力求簡潔,譯文力求準確、通俗易懂,以直譯為主,適當輔以意譯。
《韓非子》享有先秦散文「四大台柱」(《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之譽,氣勢磅礴,激情澎湃,尤其是其中的許多寓言故事,至今仍然流傳。為此,書末特附「《韓非子》名言名句」,便於讀者查閱。
《韓非子》自誕生以來,研究它的著作汗牛充棟。為方便讀者進一步瞭解,書末附有「《韓非子》主要版本」及「《韓非子》重要研究著述」。
由於時間倉促,書中多有不完善之處,懇請讀者不吝賜教。
序言
本書為《諸子百家講座》之一,旨在為普通讀者提供一個通俗易懂的讀本。
全書以清代王先慎的《韓非子集解》為底本,個別地方參校其他版本。「集解」中的研究成果酌情採用,未作特別說明。
《韓非子》全書二十卷五十五篇,因篇幅所限,本書擇其精華加以注譯。在取捨上,側重於故事性強、可讀性強的《說林》、《內儲說》、《外儲說》等,並依據原文設立小標題,以便於讀者理解。
本書注釋力求簡潔,譯文力求準確、通俗易懂,以直譯為主,適當輔以意譯。
《韓非子》享有先秦散文「四大台柱」(《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
目錄
前 言/
韓非其人其書(代序)(姚奠中)/
初見秦/
愛 臣/
主 道/
有 度/
二 柄/
孤 憤/
說 難/
和 氏/
亡 徵/
說林上/
說林下/
觀 行/
用 人/
內儲說上•七術/
一、眾端參觀/
二、必罰明威/
三、信賞盡能/
四、一聽責下/
五、疑詔詭使/
六、挾知而問/
七、倒言反事/
內儲說下•六微/
一、權借在下/
二、利異外借/
三、托於似類/
四、利害有反/
五、參疑內爭/
六、敵國廢置/
外儲說•左上/
一、明主之道,如有若之應宓子/
二、人主之聽言,以功用為的/
三、挾夫相為則責望,自為則事行/
四、利之所在,民歸之;名之所彰,士死之/
五、「不躬不親,庶民不信」/
六、小信成則大信立,故明主積於信/
外儲說•左下/131
一、以罪受誅,人不怨上;以功受賞,臣不德君/
二、有術之主,信賞以盡能,必罰以禁邪/
三、失臣主之理,則文王自履而矜;不易朝燕之處,則季孫終身莊而遇賊/
四、利所禁,禁所利,雖神不行;譽所罪,毀所賞,雖堯不治/
五、臣以卑儉為行,則爵不足以觀賞;寵光無節,則臣下侵逼/
六、公室卑,則忌直言;私行勝,則少公功/145
外儲說•右上/
一、勢不足以化,則除之/
二、人主者,利害之軺轂也/
三、術之不行,有故/
外儲說•右下/
一、賞罰共則禁令不行/
二、治強生於法,弱亂生於阿/
三、明主之道,如周行人之卻衛侯也/
四、人主者,守法責成以立功者也/
五、因事之理,則不勞而成/
五 蠹/
附 錄
《韓非子》名言名句/
前 言/
韓非其人其書(代序)(姚奠中)/
初見秦/
愛 臣/
主 道/
有 度/
二 柄/
孤 憤/
說 難/
和 氏/
亡 徵/
說林上/
說林下/
觀 行/
用 人/
內儲說上•七術/
一、眾端參觀/
二、必罰明威/
三、信賞盡能/
四、一聽責下/
五、疑詔詭使/
六、挾知而問/
七、倒言反事/
內儲說下•六微/
一、權借在下/
二、利異外借/
三、托於似類/
四、利害有反/
五、參疑內爭/
六、敵國廢置/
外儲說•左上/
一、明主之道,如有若之應宓子/
二、人主之聽言,以功用為的/
三、挾夫相為則責望,自為則事行/
四、...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