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最偉大的說書人帕慕克 創作40年嘔心瀝血交出第10部小說
諾貝爾文學獎、諾曼米勒終身成就獎、都柏林文學獎得主 鎔鑄生涯思索最新力作
《衛報》、《紐約時報》、《星期日泰晤士報》、《出版人週刊》、《華爾街日報》等媒體讚譽
元智大學設計與藝術學系教授 阮慶岳 專文導讀|義大利蘭佩杜薩文學獎獲獎作《我的名字叫紅》的曲折離奇╳《雪》的擲地有聲
寫作者與讀者之間的環環相扣:父與子、神話與命運、故事與人生……
一個令人讀完後想立即重讀的驚人結局
紅色,最引人渴望也最令人迷惑的一種顏色,
令他無法自拔地走上一生最恐懼的那條路,
甚至多年以後,還必須折返,再走一次⋯⋯
▍本書特色
1|帕慕克歷年作品翻譯成超過六十國語言,全球銷售累積一千三百萬冊。《紅髮女子》為其第十部作品,依舊關注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的交戰主題,情節媲美《我的名字叫紅》的曲折離奇,銳利如《雪》的擲地有聲。
2|繁體中文版邀請元智大學設計與藝術學系教授阮慶岳專文導讀。
3|本書曾榮獲義大利蘭佩杜薩文學獎,評審讚嘆「愛與嫉妒、背叛與謊言,讓孩子追隨著父親也背叛父親,這部小說新穎傑出。」
4|《衛報》、《紐約時報》、《星期日泰晤士報》、《出版人週刊》、《華爾街日報》等媒體讚譽。
5|致敬東西方古老父子相殘悲劇故事,曾數次提及「父親的手提箱」的小說家,再次回歸寫作原點、展現精湛小說技藝。
▍阮慶岳導讀──宛如謎語、有如魔法,帕慕克式的現狀與歷史批判
「帕慕克的故事鋪陳,用隱諱繁複的象徵手法,設下一個接一個待破解的謎語,像個迷人的魔法師或說書人,並以精采生動的故事情節,將讀者五里霧般引入他的小說世界。
帕慕克常從私己微觀的觸探裡,逐步浮現茫然灰濛濛的龐大世界,引讀者深思現實世界裡未明的矛盾與苦難。
《紅髮女子》除了延續著《新人生》相對明快流暢的敘事風格,再加上弒父、弒子與亂倫等情節的交織,更敢於直視與梳理土耳其此刻社會現狀,批判、憂慮與預言的姿態皆有。」
▍創作40年集大成之帕慕克最新力作
在《我的名字叫紅》當中寫下人與物之間神祕驅力的帕慕克,
在本書中寫下了「紅」這個顏色所能引發的最大反叛力量……
在《別樣的色彩》自選散文集中,以「父親」為重要軸線自剖創作的帕慕克,
在本書中寫下了父與子之間對彼此抱持的最深沉恐懼……
在《新人生》、《白色城堡》中描寫書、故事、文化差異對人類心智帶來巨大衝擊的帕慕克,
在本書中寫下了神話與傳說如何預言了人類的命運,
東西文化的矛盾如何撼動著一個家族,一個城鎮,甚至一整個民族……
▍內容簡介
一名紅髮女子,兩個古老故事,
一段跨越三代的悲劇。
故事是破解詛咒的鎖鑰?還是通往宿命的單行道?
懷抱作家夢的少年傑姆在父親失蹤後,為了家計與夢想,前往小鎮當挖井學徒。挖井師傅嚴厲而慈愛,就像他的另一個父親。偶遇的紅髮女子,讓他初嘗悸動,也為他平凡的人生開啟新視野。某天,一樁突如其來的事故使他倉皇逃離,他想把那可怕的意外從此留在井底,再也不要面對。但他不明白,這既非他人生第一個悲劇,也不會是最後一個……他無法預料,在度過了風光的大半輩子之後,被他留在井底的那些事,將會變成醜聞狠狠攻擊他,又像自小熟悉的故事一樣,日日夜夜盤踞他的腦海,成為他餘生最大的恐懼。
帕慕克,這個時代最偉大的說書人,位處東西交會、新舊交替的土耳其,宛如立足於世界的核心,永遠洞悉東西兩造力量激盪而出的輝煌成就與深刻矛盾。小說情節行進於兩則故事的陰影之下:西方伊底帕斯弒父娶母的寓言,以及東方《君王之書》羅斯坦與索拉布父子對決的情節。兩個歷史悠久的故事,一則弒父,一則殺子,父子相殘的主題重複交疊,故事與故事之間環環相扣,以及令人震撼的結局設計,再次展現媲美《我的名字叫紅》的繁複小說技藝。
夜深人靜時,他還是會想起那些故事,
想起那個女人一頭豔紅的秀髮,
以及數十年前被他拋棄的那段人生,現在可能還靜靜躺在井底……
故事是最危險的驅力,「父親」是最捉摸不清的險敵。
推動小說家提筆寫作的,是充滿人生的嫉妒、憎恨、背叛,與謊言……
▍各界讚譽
主角傑姆對幾個「父子相殘」故事的執迷驅動著整部小說,讓整部小說的走向可以預見,漸趨沉重,最後形成戲劇化的悲劇性神話故事。帕慕克的力量持續發揮影響力,小說不僅充滿戲劇性,也安靜、緩慢。──《出版人週刊》
有目共睹,一個讓你看完想立刻重新翻開書本再看一次的結局。──《星期日泰晤士報》
《紅髮女子》,像所有決心傳遞政治和社會批評的好小說一樣,明白在傳遞手法上的快樂必須等於所說事物的價值。──《衛報》,安德魯.摩森
傑出……這本書的最後一節……是一篇非凡的寫作,將前面敘事的鬆散線索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使我們對小說中的事件有了令人驚訝的新視角。──《觀察家日報》
有些事物永遠不會過時,包括像帕慕克這樣的大師的好作品。──《紐約書評雜誌》
書中充滿了同情和地方依附感,描繪了一個男孩成長為有男子氣概的旅程和土耳其走向不可逆轉的變化……這本書以豐富多樣的回憶力量頌唱。──《金融時報》
他是一位傑出的故事編織者,對社會變革影響個人心理的方式有著無可比擬的感覺,以及一種克制的、溫文爾雅的散文風格,掩蓋了表面下不守規矩的激情……令人陶醉。──《華爾街日報》
愛與嫉妒、背叛與謊言,讓孩子追隨著父親也背叛父親,這部小說新穎傑出。──義大利蘭佩杜薩文學獎頒獎評論
▍延伸閱讀
◎我的名字叫紅(十週年紀念版)
◎白色城堡
◎新人生
◎黑色之書
◎雪
◎純真博物館
◎率性而多感的小說家:帕慕克哈佛文學講堂
◎別樣的色彩:閱讀‧生活‧伊斯坦堡‧小說之外的日常
◎我心中的陌生人
作者簡介:
奧罕.帕慕克 Orhan Pamuk (1952.06.07~)
▌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2010年諾曼‧米勒終身成就獎得主
出生於伊斯坦堡,就讀伊斯坦堡科技大學建築系,伊斯坦堡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曾客居紐約三年。自1974年開始創作生涯,至今從未間斷。
帕慕克在文學家庭中成長,祖父在凱末爾時代建造國有鐵路累積的財富,讓他父親可以盡情沉浸在文學的天地間,成為土耳其的法文詩翻譯家。
生長於文化交融之地,令他不對任何問題預設立場,一如他的學習過程。他在七歲與二十一歲時,兩度考慮成為畫家,並試著模仿鄂圖曼伊斯蘭的細密畫。他曾經在紐約生活三年,只為了在如同伊斯坦堡一般文化交會的西方城市漫步街頭。
約翰.厄普戴克將他與普魯斯特相提並論,而他的歷史小說被認為與湯瑪斯.曼的小說一樣富含音樂性;書評家也常拿他與卡爾維諾、安貝托.艾可、尤瑟娜等傑出名家相評比。帕慕克也說自己非常喜歡尤瑟娜。尤瑟娜在其傑出散文中所呈現的調性與語言,都是帕慕克作品的特質。
帕慕克時時關注政治、文化、社會等議題,一如他筆下的小說人物。他尤其關心政治上的激進主義,例如二戰中亞美尼亞人大屠殺事件的真相究竟為何?庫德族問題是否有完美解答?九一一之後,他積極參與「西方的」與「伊斯蘭的」相關討論,嚴厲反對「黑白問題」的激化。
2006年,帕慕克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殊榮,得獎評語為:「在追尋故鄉的憂鬱靈魂中,發現文化衝突跟交疊的新表徵。」
相關著作:《我心中的陌生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暌違六年最新長篇小說)》《白色城堡(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首部英譯作品)》《別樣的色彩:閱讀.生活.伊斯坦堡,小說之外的日常》《我的名字叫紅(十週年紀念版)》
譯者簡介:
顏湘如
美國南伊利諾大學法文系畢業,現為自由譯者。譯著包括《率性而多感的小說家:帕慕克哈佛文學講堂》、《別樣的色彩:閱讀‧生活‧伊斯坦堡‧小說之外的日常》、《梅岡城故事》、《守望者》、《我會回來找妳》、《時鐘心女孩》、《S》、《雙面陷阱》等數十冊。
目錄
導讀|別忘了,你父親也一直想當作家 文/阮慶岳
第一部 一~二十一
第二部 二十二~四十三
第三部 紅髮女子
帕慕克年表
導讀|別忘了,你父親也一直想當作家 文/阮慶岳
第一部 一~二十一
第二部 二十二~四十三
第三部 紅髮女子
帕慕克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