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的操場,也有播音台;那時候的禮堂,也有大掛鐘;那時候的校園,也要努力防疫!
那時候的學生稱老師「先拜」或「先生」;那時候的「囑託」或「心得」,其實是「代課老師」!
大正11年(1922),台灣總督府發布第二次《台灣教育令》後,日治時期台灣的學制大致底定,本書以學制為脈絡,依次介紹「初等教育」(公學校、小學校、蕃人公學校、蕃童教育所、國民學校)、「中等教育」(中等學校、實業學校、實業補習學校、師範學校、高等學校尋常科)及「高等教育」(專門學校、高等學校高等科、帝國大學)的特色,透過制服、學生帽、賞狀、徽章、肩章、名片、出征牌、小碎花包包、賽璐珞鈕釦此類當時學校生活常出現的物件,介紹教育現場的有趣故事,像是:關於老師的100種稱呼、卒業證書/修業證書/修了證書有哪些不同、與奧運失之交臂的台籍女運動員林月雲、帝國大學的第一位女學霸大森政壽、嘉義高女的三條崙水難、差點終結袁世凱性命的知識型殺手杜聰明、堪稱「返校」番外篇的基隆中學的F-Man事件……等等。
一本獻給台灣囝仔e冊,搭配大量一手史料,考證詳實,帶你走進時光隧道,重新認識台灣早期的學生與學校生活,重新認識這塊土地的過往──
作者簡介:
蔡元隆
現職:國立中正大學尖端研究中心研究助理、蔡献其教育基金會副研究員
學歷:私立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學士、國立嘉義大學教育所碩士
專長:台灣教育史、教育社會學、網路社會學
經歷:斐陶斐榮譽學會榮譽會員、慈林教育基金會慈河獎學金獎助碩士論文、私立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通識中心兼任講師、第一、二、三屆Web 2.0與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審查委員、2015年《圖解台灣教育史》榮獲國史館台灣文獻館非使用政府預算:推廣性書刊類-優等第二名、2015年台灣省嘉義縣績優台灣鄉土文史教育暨藝術社教有功人員表揚、2016年青年節嘉義地區社會優秀青年表揚、嘉義縣興中國民小學百年校史編輯顧問、雲林縣水燦林國民小學百年校史編輯顧問、嘉義市大同國民小學百年校史編輯顧問、嘉義市民族國民小學百年校史編輯顧問、雲林縣蔦松國民小學百年校史編輯顧問
黃雅芳
現職:嘉義市嘉北國小教師
學歷: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系學士、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
專長:台灣教育史、心理資本
經歷:雲林縣立燦林國小實習教師、雲林縣立大興國小輔導教師、雲林縣立大興國小語文競賽指導教師、雲林縣立大興國小教師兼教務組長、雲林縣水燦林國民小學百年校史編輯顧問、2014年台灣省雲林縣績優台灣文史教育人員表揚、2015年《圖解台灣教育史》榮獲國史館台灣文獻館非使用政府預算:推廣性書刊類-優等第二名、雲林縣立興南國小教導主任、2019年語文競賽國語朗讀教師組優等、2019年十二年國教總綱種子教師
章節試閱
【花漾少女情懷:專屬高女生的碎花小提包】
※本篇內文附圖200-204
高等女學校的課程除了基本的國語、修身、公民、英文、地理、數學、理科、圖書等科目外,亦加入家事、裁縫、手藝、音樂、體操等科目。就讀高等女學校的女學生正值荳蔻年華,常常喜歡自行手作工藝品、飾品或一些裁縫的隨身小物,而裁縫、手藝課程就成為她們學習與練習的最佳場域。畢業於台北第三高等女學校的施素筠說:她們裁縫課時要學習日裁、洋裁跟台裁,通常會先讓她們練習作日裁的和服,甚至是作學校制服。每種縫法都有專門的手法,而這些手法都可以運用在補衣、折衣和縫衣,有時還會教導染布技術或刺繡。台北第三高女學校曾為了配合手藝科的實用教學,在明治42年(1909)至大正5年(1916)間,每年辦理一次技藝品展覽會,展出各項精緻美麗的手藝作品,這項展覽會也開放給附近學校前來觀摩取經。
手藝課是老師教導插花、勞作物品的精緻製作,或是一些小物品的裁縫加工課程。依據嘉義高等女學校的裁縫課程記載:一年級到四年級學生都要修讀裁縫課,而手藝課從三年級開始學習,在具備裁縫基礎技巧的情況下,女學生對於手藝課的工法更游刃有餘,她們通常會縫製隨身的小零錢包,如果功力了得的話,甚至可以縫出個人專屬的小提包,不管是帶著上學、修學旅行,或是與朋友一同出遊,都是非常摩登時尚的隨身配件。
小提包是如何產出的呢?因為高等女學校的裁縫課,在課堂作業要求制作服飾的過程中,常會有多餘的衣料或剩材,為避免浪費,女學生們私下經常發揮巧思將布料作創意的延伸,所以提包種類十分多元,類似今日的書包、托特包、劍橋包、拼布包、小提包等樣式(圖200、圖201),都能經由她們的巧手施展魔法創作別出心裁的作品。如圖202與圖203中的嘉義高等女學校的兩位女學生手上提的手提包就非常類似托特包的型式,包包中間的小碎花,看起來十分時尚,毫無時代的違和感。如圖204中嘉義高等女學校的五位女學生,左邊第一位、第四位及第五位所提的包包的款式一樣是類似現今的托特包,此外,左邊第二位、第三位所提的包包款式,就非常類似今日的劍橋包款式,前面會有兩條皮帶用來固定包包的開合,跟書包的款式相似。從圖片中的整體造型來看,嘉義高等女學校戴著大甲帽或是林投帽(略帽),並提著自己手作的專屬包包,稚嫩的臉龐漾著青澀的微笑,但其中散發出來的自信優雅,就是專屬那個時代高等女學校的特殊氣質。
【花漾少女情懷:專屬高女生的碎花小提包】
※本篇內文附圖200-204
高等女學校的課程除了基本的國語、修身、公民、英文、地理、數學、理科、圖書等科目外,亦加入家事、裁縫、手藝、音樂、體操等科目。就讀高等女學校的女學生正值荳蔻年華,常常喜歡自行手作工藝品、飾品或一些裁縫的隨身小物,而裁縫、手藝課程就成為她們學習與練習的最佳場域。畢業於台北第三高等女學校的施素筠說:她們裁縫課時要學習日裁、洋裁跟台裁,通常會先讓她們練習作日裁的和服,甚至是作學校制服。每種縫法都有專門的手法,而這些手法都可以運用在補衣、折衣...
推薦序
★來自教育現場的推薦★
【推薦序】⓪ 朱啟華(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專任教授)
繼《日治時期台灣的初等教育:校園生活、補習文化、體罰、校園欺凌及抗拒殖民形式》(2013)、《圖解台灣教育史》(2014)以及《走出閨房上學校──日治時期台灣雲嘉地區的女子教育與社會事業圖像》(2017)等三本關於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史專書之後,民間學者蔡元隆及黃雅芳又要出版這本《讀冊真趣味――從懷舊老物件看日治時期台灣教育》的新著作。書中的內容是以日治時期的學制為主軸,也就是由初等教育(含公學校、國民學校、公學校與小學校的高等科、小學校)、中等教育(含中等學校、實業學校、實業補習學校、師範學校、高等學校尋常科)、高等教育(含專門學校、高等學校高等科、帝國大學)。透過這本書,讀者可以對於日治時期的台灣教育學制有整體的了解,不再如過去一般看到有些文章提到「高等科」時,不知道他所指的是哪個階段。所以這本書將有助於有興趣了解台灣教育史的讀者,掌握日治時期的台灣教育學制。
本書另一個特點是照片與文字敘述並陳。在每個學制中,作者會以某個主題作為陳述內容,比如在中等學校階段提到了帽子與徽章、台中第一中學校、嘉義中學校、基隆中學校、學校軍事演習、高女生的碎花小提包……等。受過了學院訓練的讀者或許會質疑,為何以這些作為題材?論述內容與引用考證的資料是否不夠充足等問題。實際上,這些問題確實無法由這本書中得到解答,而且作者似乎也沒有興趣回答。作者較想透過這本書傳達出來的是,由教育學者而非歷史學者的方式教導讀者認識台灣的教育歷史。所以在文中沒有許多考據資料的堆疊,只有一些與照片對應的文字陳述。這可以使一般讀者清楚地了解內容,增加有關的教育知識。同時配合書中的照片,可以加深文字敘述內容的印象。至於這些照片,有些是作者訪談時受訪者所提供,但大部分是作者自費購置得到。這些一手資料取得不易,卻可以看出作者對於研究台灣教育史的用心與投入。相較之下,大學中的歷史相關系所或研究機構,有時就能得到民間捐贈的大批完整史料。作為一個民間學者,就只能望之興嘆了。
這本書出版,是作者將日治時期台灣教育活動的知識以通俗的方式編寫而成。它是一本了解當時教育制度入門的書,透過作者淺顯易懂的文字敘述,應當能夠滿足歷史讀者們了解台灣這段教育的求知欲望與好奇心。
==========
【推薦序】從一顆種子直到枝繁葉茂……⓪ 張淑媚(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系專任教授)
2007年,正在就讀教研所碩班的元隆來找我當指導教授,題目是關於日治時期嘉義市公學校的研究。雖然關於教育史的研究很難得,但是我並沒有特別看重這本碩論,也想著他就如同一般研究生隨著畢業就不碰研究了吧?沒想到,元隆把這顆研究的種子紮紮實實地,埋進了土裡。
後來的他,不斷的用心澆灌。於是在日治時期教育史的園地裡,耕耘出一篇又一篇的相關著作,一本又一本的專書,同時他也逐漸蒐集當時的教育文物,在臉書粉絲團『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史小辭書』中不定期分享歷史文物小常識,帶出一個個舊時代的文化點滴。從公學校到女子學校、雲嘉各國小的校史研究、日治時期文物蒐集與撰寫,他持續從多元方向爬梳與深化台灣教育文史的領域。
這本書是元隆的第四本專書。他不從深澀的學術論述著手,而是以日治時期相關文物引出教育史事件的介紹或澄清。以第二次《台灣教育令》學制為骨架,使用議題列點的方式搭配數百張一手的文史資料,企圖翻轉教育史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期待能讓更多年輕的一代藉此了解我們腳下這片土地的過往軌跡。
十三年前,元隆種下了一顆研究的種子,
十三年後,他的心血已然在台灣教育史的園地裡枝葉繁茂……
===========
【推薦序】⓪ 陳彥揚(雲林縣口湖鄉興南國小校長/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
歷史是過去已發生,歷史是現在應反思,歷史更可以是未來供借鏡,但歷史從來就不是單一面向的,歷史可以用立場詮釋,可以用角度檢視,當然,也可以兼用學術性的理論以及流行語新論來書寫,《讀冊真趣味──從懷舊老物件看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就是如此一本兼具學術嚴謹與俗民流行語的混搭,加上書本井然有序的編排,從日治台灣初等到高等教育的逐層史料拆解,更可見作者的清晰理路,而其中,最令我深有同感的則是作者對於日治台灣教育的批判思考,這也是我身為教育人員所應具備的素養。
本書論述史觀具備下列幾個特色:其一、編排分明,依據教育時程和學制,從初等到高等教育的圖文併解;其二、台灣史觀,作者強調台灣人應知台灣事,也詳述日治師範教育的學潮,表面服從日治卻私下發揚漢學,當時知識分子陽奉陰違之隱性抗議;其三、舊史新語,將當時所用的家庭通信簿賦予復古版的Line新詞,或是以食尚玩家「打卡」去詮釋當時戶外教學的情境,在在顯示作者的創意,也令人覺知歷史可以很有趣;其四、學術嚴謹,本書善用各種圖文與田野訪談資料,以學術性的三角檢證作為研究法,除了具備學術意義,也進而檢視出許多錯誤的歷史描述,這也是此書在有趣的命名中兼具備學術嚴謹的另一面向。
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曾說:「民主與極權的對抗就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一個沒有歷史的國家就像一個沒有靈魂的軀體,「台灣」這個名字在國際不容被提起,也迫使國際社會逐漸遺忘我們的本名,此外,當下台灣意識形態趨向二元對立,究其根源就是缺乏被認同的台灣人視角之史觀,從本書可知,原來,我們也有台灣的Paulo Freire,台中師範學校的劉煥文老師,他在日治系統下於公立學校教日文、課餘補習漢文,更運用餘暇之時教導鄉民識字,相信這樣的轉化型知識分子在當時不在少數,但卻甚少被提起,這就是被遺忘的歷史,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史,台灣,這個漂浪之島,是該要定錨了,未來,台灣史觀的歷史根源將促使島嶼生根,雖然這目標尚遙遠,但至少,很高興的,我們這個世代開始有了自己的島嶼鄉愁。
==========
【推薦序】⓪ 黃大展(國立新竹高中歷史教師兼圖書館主任)
2015年為了蒐集竹中百年校史資料,元隆是我第一個透過臉書網路私訊聊天,之後變得熟絡的朋友。2月13日傳訊息給他,詢問如何找日治教育資料?隔週2月18日(除夕)早上約在嘉義見面,我們以書為禮物,我贈竹中的九十週年特刊,他則以《圖解台灣教育史》和《日治時期台灣的初等教育》回贈。這樣的以書會友是很特別的經驗。
他跟我分享許多檔案資料庫,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台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它讓我比較清楚知道當時教師的任教與流動狀態。
之後,常常跟他請教和竹中或者日治教育相關的問題。每次的對話都很學術,他都可以迅速提供照片、文件圖片或者檔案,他對於文物和資料蒐集與解釋非常的到位。我非常好奇他到底蒐集了哪些資料?或者如何將檔案分類。舉例來說,有次問到竹中校徽的樣式,他立即搜出《台灣日日新報》關於竹中校徽的報導,也傳了一張各校的圖樣和實體的帽徽照片;最近一次是學生名片(名札)的事,他就跟我說當時有交換名片的組織和活動,信手拈來是故事也是學問。
他曾多次跟我說哪個拍賣網有新竹中學校的明信片或物件,行情價格大致為何。但因為我對流程不熟悉,只有一次成功。曾隨口提及,你應該要寫一本「如何一次網拍就上手」的書。
很榮幸可以搶先看到他的新書,這是一本圖文並茂,以文獻和實體,新聞報導和照片、實務和法則,讓讀者可以跳脫抽象文字的框架,透過史料的影像或圖片,以「物」的角度,來認識日治教育史。書中將《台灣教育令》以三角圖形為鷹架,區分不同學習階段,採單元來加以說明。用詞貼近年輕人的語言,兼具知識性和趣味性,不只是故事書,也是三百多張照片的圖像書,更可以當成教育史的參考書。
這本書「透物見史」,不只是制度史實脈絡的說明,處處可見考證,以證據來推論和修正以往以訛傳訛或書寫的錯誤,例如嘉義崇文國小的播音台設置時間、柯世元的身份,北港國中創校時間……等等。也對我們習以為常的「台灣人只能讀醫」,不讓他們讀碰政治、法律提出辯駁,並嘗試解釋為何會有這樣的說法。
另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對於女性有特別著墨,包括女學校、女運動員、女教師、女學霸……等,從這一些篇章可以窺見透過近代教育女性社會地位的改變。
作者不只讓大家看到故事,從結論可看到寫作的意圖,他談到為何要去更正錯誤的學校歷史?也公開研究的方法,透過「內部/外部考證」去辨別史料,將它放回它的時代脈絡中去詮釋它,讓世代斷裂或被遺忘的故事可被找回來。這本書對於目前在蒐集整理竹中百年校史的我,提供了不少可以借鏡的方向。
教育和每個人都相關,翻開這本書你就開啟了歷史之門,透過它和自己的長輩及生長的土地連結。進一步問問自己的長輩,說不定你就展開了家族透物見史的旅程。
★來自教育現場的推薦★
【推薦序】⓪ 朱啟華(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專任教授)
繼《日治時期台灣的初等教育:校園生活、補習文化、體罰、校園欺凌及抗拒殖民形式》(2013)、《圖解台灣教育史》(2014)以及《走出閨房上學校──日治時期台灣雲嘉地區的女子教育與社會事業圖像》(2017)等三本關於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史專書之後,民間學者蔡元隆及黃雅芳又要出版這本《讀冊真趣味――從懷舊老物件看日治時期台灣教育》的新著作。書中的內容是以日治時期的學制為主軸,也就是由初等教育(含公學校、國民學校、公學校與小學校的高等科、小學...
目錄
推薦序/朱啟華
推薦序/張淑媚
推薦序/陳彥揚
推薦序/黃大展
作者序
第一章 小小史料大驚奇──你不可不知的台灣教育
一、被隱匿改寫的日治時期台灣史
二、從第二次《台灣教育令》起的教育大變化
三、跟著作者「透物見史」看教育
第二章 透物見史:初等教育
一、公學校
公學校前傳:國語傳習所
燒揪來「讀冊」:公學校的設立
女生向前走:女子公學校的誕生
證書差很大!!:卒業證書、修業證書及修了證書的差異
榮譽的身分證:賞狀與級長徽章
食尚玩家「打卡」去:修學旅行的初體驗
勿忘影中人:卒業寫真帖、修了寫真帖
熱血沸騰的校園盛事:運動會
那些年我們穿過的制服
教員養成記:正式教員種類及職稱演變
瘧疾生死鬥
正式教員的神隊友:代用教員種類及職稱演變
台籍教員亮起來!
教員檢定制度白皮書(上):明治31年至昭和15年
教員檢定制度白皮書(下):昭和16年至昭和20年
女王的教室:日治末期的國民學校
教員的關鍵報告:履歷二三事
小肩章大權力:教員的判任官肩章
榮耀與死亡的雙面刃:出征牌
日治時期的社交攻略:交換名片的活動
那些名片教會我們的事:教員名片的意義
柯世元被誤會了
播音台與百年的距離
古老的大鐘
教員的獨享配備:「銀製雪文盒」與「國防色錢包」
二、國民學校
轉學應援團:轉學證書
教員的誕生:關於免許狀
三、公、小學校高等科(含國民學校)
關於老師的一百種稱謂:從「高等科先拜」到「高等科先生」
鐵飯碗的門票:高等科的出路
四、小學校
小學校情報室:設立沿革
復古版的Line
童子軍大本營:少年團
力爭上游攻防戰:誰才可以唸小學校?
校園的白袍傳奇
日本先生的「九牛大補丸」
五、蕃童教育所
後山日先照:蕃童教育所的設立沿革
蕃童教育大不同:教育所與公學校的差異
第三章 透物見史:中等教育
一、中等學校
中等學校二三事:設立沿革
中等學校的制服、帽子與徽章
台灣囝仔限定的學校:台中第一中學校
台籍醫師製造廠:嘉義中學校
「返校」番外篇:基隆中學F-Man事件
當號角響起:日治後期中等學校的軍事演練
花漾少女情懷:專屬高女生的碎花小提包
解放小腳的第一步:阿嬤的運動初體驗
與奧運失之交臂的台籍女運動員:林月雲
沉潛的海底記憶:嘉義高女的三條崙水難事件
神聖的禁地:高等女學校內的奉安庫、殿
女力進化2.0:高等女學校對台灣女性的影響
二、實業學校
實業學校的履歷:設立沿革
「讀」當一面的實業學校
嘉農之光:柔壇泰斗陳戊寅
異軍突起的棒球黑馬:天下KANO,一球入魂
鋤頭與鋼筆的角力:「嘉農」與「嘉中」的瑜亮情結
你不可不知的學長文化:學寮內的潛規則
「釦」人心弦的小祕密:賽璐珞鈕釦上場
課餘時間的異想世界:各種社團的活動參與
無孔不入的戰爭魂:軍訓課程與軍事演練
與神同行:獻給神社的「神饌米」
三、實業補習學校
實業補習學校看過來:設立沿革
糗了,過錯生日的北港家政女學校
來不及用上的護身符:增本光春的千人針
戰火修業限定:特殊實業專修學校
四、師範學校
師範學校的軌跡:設立沿革
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台中師範學校第一任校長究竟是誰?
我思故我在:師範學校的學潮
矛與盾的衝突:台籍師範生的「隱性抗議」
皇民精神的種子教師:彰化青年師範學校
五、高等學校尋常科
揭開台北高等學校尋常科的面紗:設立沿革
筆墨下的文青思維:班級刊物《雲葉》
第四章 透物見史:高等教育
一、專門學校
白袍戰士的搖籃:台北醫學專門學校
CEO訓練班:台北經濟專門學校
高階農業專家的誕生:台中農林專門學校
高階工業技師的養成:台南工業專門學校
曇花一現的女子大學:私立台北女子專門學校
政治、法律絕緣體:臺灣人的唯「醫」選擇?
二、高等學校高等科
台北高等學校高等科的檔案:設立沿革
壁壘分明的高校生:台灣中等學校的台、日籍學生分布概況
「敝衣破帽」的天之驕子
碧潭岸石笱上的台北高校生
三、帝國大學
台北帝國大學的歷史扉頁:設立沿革
大學先修班:台北帝國大學預科
萬綠叢中一點紅:帝國大學的第一位女學霸―大森政壽
時代女性的接力賽:台北帝國大學的女學霸傳奇
誰是杜聰明?──差點終結袁世凱性命的知識型殺手
誰是杜聰明?──與鴉片、嗎啡、蛇毒等研究為伍的毒物專家
第五章 結論
一、如何運用「內部考證」與「外部考證」辨別教育史料?
二、小結
三、拋磚引玉與展望
參考資料
推薦序/朱啟華
推薦序/張淑媚
推薦序/陳彥揚
推薦序/黃大展
作者序
第一章 小小史料大驚奇──你不可不知的台灣教育
一、被隱匿改寫的日治時期台灣史
二、從第二次《台灣教育令》起的教育大變化
三、跟著作者「透物見史」看教育
第二章 透物見史:初等教育
一、公學校
公學校前傳:國語傳習所
燒揪來「讀冊」:公學校的設立
女生向前走:女子公學校的誕生
證書差很大!!:卒業證書、修業證書及修了證書的差異
榮譽的身分證:賞狀與級長徽章
食尚玩家「打卡」去:修學旅行的初體驗
勿忘影中人:卒業寫真帖、修...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