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名相趙普曾說,自己生平只讀一本書,那就是《論語》。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成語,就是這麼來的。
讀了梁冬這本書,你會相信《論語》教人情世故,就有這麼厲害。
本書作者梁冬(前百度副總裁)說,他從小就在背《論語》,
卻對孔子言必稱君子和小人的言行,頗不以為然,認為這是一種思想迫害,
人為什麼一定要被分成好人和壞人?
直到2018年他開始有系統的學習,才體悟出:
你想吸引什麼樣的人追隨,自己要先成為那樣的人。
領導者什麼時候該隱忍,什麼時候該勇敢?《論語》有答案。
◎口才好,你會很快交到朋友,口才不好,你會有交很久的朋友
孔子說,口才有啥用?如果老想用口才搞定別人,不會有好結果的。
《論語‧公冶長篇》:「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
反而是那些你不用說話就能心心相印的朋友,才是最珍貴的。
◎再好的朋友,也不能廉價甚至免費使用他的專長
管理學大師杜拉克曾說,
如果有人不交錢就來問我問題,我的態度不會認真的。
《論語‧述而篇》:「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這不是庸俗,而是認真,因為送禮,也是一種尊重的藝術。
◎這一招,專治思前想後、下不了決心
中午要吃便當還是吃麵?該不該把股票賣掉?要不要換一份工作?
我們常說三思而行,鼓勵人做事謹慎、反覆思考,
但《論語‧公冶長篇》說:「再,斯可矣。」凡事,想兩次就夠了。
只要決定了,就做,並且堅持改良,結果往往不會太差。
◎動機不純正,做什麼都覺得苦
為了讀書而讀書,你會很快樂,為了功成名就而讀書,你會很痛苦。
《論語‧雍也篇》:「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意思是要做見識宏大,可以擔當大任的人,而不是追求功名利祿的人,
如果你做每件事都懷有特殊目的,而忘了事情本身,就是對生命的一種浪費。
◎不能顧好自己,拿什麼愛別人
曾經,我們受到一種教育叫捨己救人,這其實是一種道德綁架。
《論語‧雍也篇》:「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保全自己,是做好人的一個重要基礎,這不是自私,是負責。
《論語》,其實在教我們做人做事動機要純正,
因為動機不純正,做什麼都覺得苦。
讀了梁冬這本書,你會相信《論語》教人情世故,就有這麼厲害。
作者簡介:
梁冬
正安康健創始人、正安自在睡覺創始人、冬吳文化創始人、生命通識學院創始人、《生命•覺者》系列紀錄片出品人及訪談人。
師承國醫大師鄧鐵濤先生、中醫大家李可先生,同時也是中醫大師郭生白先生的入室弟子。
出品音頻節目《冬吳相對論》、《冬吳同學會》、《黃帝內經》、《梁注莊子》、《睡睡平安─論語》、《梁品》,視頻節目《國學堂》、《睡有好眠》等。
出版圖書《梁注莊子》系列、《論語說什麽》系列、《處處見生機》、《唐太宗的枕邊書—梁言群書治要》、《歡喜》、《無畏》、《黃帝內經》系列、《相信中國》等。
曾任百度副總裁、鳳凰衛視主持人及主編。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羊咩老師的追劇國文課」粉專版主/羊咩老師
臺師大共教中心國文組助理教授/李純瑀
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胡川安
名人推薦:「羊咩老師的追劇國文課」粉專版主/羊咩老師
臺師大共教中心國文組助理教授/李純瑀
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胡川安
章節試閱
再好的朋友,拜訪他時記得要帶禮物
《論語》是一本人生「老司機」給我們現實生活中的種種指南。孔子可愛到什麼地步呢?他甚至會告訴你,你要獲得老師對你的青睞,最少要做一件事——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脩是因為乾燥而縮到一起的意思,又叫脯,在這裡指肉乾、臘肉。束是10條的意思,所以束脩就是10條老臘肉。孔子說:「但凡拿了10條臘肉以上的人來向我提問題,我沒有不認真回答的。」這句話有意思吧。
老師公然跟學生說:「沒拿臘肉來的人,我沒有說不教,但拿了10條以上臘肉的人,我會認真教,不厭其煩的把我知道的東西都講給他聽——『吾未嘗無誨焉』,一點兒都不會覺得麻煩。」這和我們想像的孔子的人設很不一樣,其實孔子就是這樣一個實際、可愛的人,只是後人把他神化了。
這讓我想起了杜拉克,他大半生時間都在美國某所大學任教,一間小小的教研室,自己做教授,也做企業顧問,比爾.蓋茲和傑克.威爾許都曾經向他請教。
杜拉克收的顧問費是很高的,按理說他不缺錢,他是大學教授,不怎麼花錢,他也有名望,為什麼要收這麼高的顧問費?
杜拉克說:「當一個人不知道如何傳遞自己的價值時,就用價格告訴別人。如果有人不交錢來問我,我就吹吹牛、聊聊天,我的態度是不會認真的,當然他對我給他講的東西也不會悉心聽進去,更不要說轉化為行動。」
所以杜拉克會以很高的價格來接受諮詢。結果找他的人越來越多,因為出得起很高價錢的人也許是真正有需求的人,同樣是給一個建議,比如平臺戰略或者組織結構的某些調整方案,你給一個年產值不到10萬的人和給一個一年做1萬億生意的人同樣的建議,效果能一樣嗎?所以你要用價格來區隔來請教你的人,價格高了,你同樣的話會更有價值。
孔子大概也是這個意思,不是說他拿了臘肉自己吃了,他可以做公益,拿去送給那些吃不飽飯的人,但有人來向他請教時不可以不收錢。不收錢,你不真誠,我也不真誠;我收了你的錢,我怎麼能不真誠呢?而且在春秋戰國時期,10條臘肉也不算少了。
關係再好,去拜訪時都要記得帶禮物孟子曾經對梁惠王說:「如果『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就很好了。」這句話大概是說,在那個年代一個人到70歲時每天能有一頓肉吃,或者每兩、三天吃一頓肉,就是很好的生活了。
孔子一次收10條臘肉,還看是什麼臘肉,用烏木或紫檀木的煙烤出來的臘肉不一樣哦,孔子肯定是一個對吃肉這件事有見地的人,所以他對送來的這些臘肉是什麼版本,一聞就知道,可以從人們送的臘肉的版本看出他的誠心以及經濟實力。
如果有一天有人送給我10根頂級火腿,是用不同版本的櫻桃木、沉香木烤過、薰製過的,我想自己也會很認真的回答他的問題。倒不是說我們自比孔子,而是有人這樣做你會被感動,你被感動了肯定就會更加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這不是庸俗,而是真實。假如一位跟你關係很好的朋友給你帶來了他最喜歡的禮物,而且你也喜歡,你難道會因此生氣嗎?你不會,再好的朋友帶臘肉給你,你也不會拒絕。
有一次,「長衫先生」李里去拜訪季羨林先生,也是以此古法帶了一條老臘肉。兩個相差70歲的人,聊了整整一下午。後來李里先生跟我描述這段時,我非常讚嘆,這就叫禮——尊重的藝術。
我們對人性要有一個常識的理解,並且要堅定的相信,即使是再好的朋友,看他時都要記得帶禮物,這是孔子給弟子最誠摯的忠告。
以我這麼多年拜師的經歷來說,我可以百分之一萬的告訴你,禮真的是不可缺呀。
如果實在想不到帶什麼,臘肉是最好的選擇,因為既有煙火氣,又有《論語》感,一看就是讀過書的人,送臘肉背後蘊含著一種隱隱的讚美——收臘肉的人就像孔子一樣。
再好的朋友,拜訪他時記得要帶禮物
《論語》是一本人生「老司機」給我們現實生活中的種種指南。孔子可愛到什麼地步呢?他甚至會告訴你,你要獲得老師對你的青睞,最少要做一件事——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脩是因為乾燥而縮到一起的意思,又叫脯,在這裡指肉乾、臘肉。束是10條的意思,所以束脩就是10條老臘肉。孔子說:「但凡拿了10條臘肉以上的人來向我提問題,我沒有不認真回答的。」這句話有意思吧。
老師公然跟學生說:「沒拿臘肉來的人,我沒有說不教,但拿了10條以上臘肉的人,我會認真教,不厭其煩的把我知...
推薦序
推薦序一
孔子的正確打開方式
「羊咩老師的追劇國文課」粉專版主/羊咩老師
我們接觸儒家的時間都很早,國、高中時期,它是課文、是默寫、是那幾本惹人厭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當時的我們,可能連「十五志於學」的年紀都不到,卻在課堂上聽著老師從十五志學講到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默寫、抄寫、說教,如果調查臺灣學生與孔子的初次接觸,恐怕回憶都是惡評。
青春期的我只覺得他口中的君子矯情、做作又迂腐。我從歷史課本上學到漢代以後獨尊儒術,儒家成了歷朝統治者最好的統治迷藥,忠孝節義灌輸下去,人民就會乖乖聽話。
可惡!太可惡了!正值反叛期、追求個人主義的青年怎麼受得了這些教條?所以一講到孔子,我就掩耳疾走,背他而去。
大學以後,如何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自我定位,深深困擾著我。攻讀中文所碩士的期間,我們坐在教室裡,用各種深奧的學術名詞討論著孔子……分神的我翻著《論語》一條條原文,某幾句突然打中了我──他說的正是我當時的人際困惑,他說的正是一種人可以選擇的更好行為標準。
原來孔子說的不是什麼艱深的學術名詞!他說的就是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遇到的各種抉擇難題!
我像一個迷路許久、因為害怕而哭泣的小孩,意外碰到鄰家老伯親切帶我回家。那一刻,我想哭又想笑,原來如此,原來老伯平時叨唸的是這個意思!沒碰到問題前,我聽不懂、也不想聽他在說些什麼。遇到問題時,我才發現,能有一個分享人生智慧的長輩,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
在那間教室裡,我第一次和孔老先生拉近了距離。我驚喜的抬起頭,卻發現教室裡依舊交換著各種深不可測的學術名詞。那一刻的矛盾,讓我不禁懷疑,也許從一開始,我們就用錯了方式和孔子約會。我們布置了神聖的聖壇,將孔老先生供奉在莊嚴的祭壇上,歌頌讚揚,意圖讓年輕學子知道,你看,聖壇上的老人是聖人,還不快尊敬他?
但認識孔老伯不該是這樣的,最好的約會方式是:拉張小板凳,跟孔老伯坐在路邊榕樹下,他一邊下棋,一邊聽我們絮絮叨叨的抱怨著生活。然後,他瞇著眼,突然冒出幾句金句。恰好的打中我們生活的痛處,指出我們的盲點。
「齁,阿伯,你說的我怎麼沒想過?」
「你還太嫩了,年輕人。」孔阿伯瞇起眼,笑得慈祥。
我們需要一種新的約會方式。而這本書,正是另一種回歸到生活中,用一年又一年的人生經歷細品孔子的約會守則。去玩味、去咀嚼,然後驚喜的發現,我根本不用花大錢去上什麼勵志雞湯、心靈導師課程,我們的文化中有一老──有這位孔老人家,其實我們早就如獲至寶。
我曾掩耳疾走、背他而去,而在彎彎繞繞的多年後,終於又回到他的身邊,坐下細細反芻他的一言一字。他使我領悟自己靈魂的種種需要,他是唯一讓我覺得我可恥、卻又可救的長者。
原來,他一直都在,只是我們不知道該怎麼接近他。而這本書,也是一位回到他老人家身邊的羔羊,在歷經千帆後,終於發現,孔老夫子的討厭是因為他總一針見血戳中我們的要害,我們詛咒他,卻又知道,若真失去他,我們的生命又將繼續繞圈迷惘,我們的迷惘會勝過遠離他的欣喜。
給孔老伯一個機會,拉把凳子坐下來,跟他這位老人家分享你生活的點滴──然後,你會發現,你也給了自己一個機會。
推薦序二
身心安頓的立身處世
臺師大共教中心國文組助理教授/李純瑀
理念不被接受的黑暗時刻;情感不被理解的糾結心境;作為不被同理的沮喪情懷,自古至今皆然。從何得解?在遙遠的千年前直至今日都有一敲響內心的答案:《論語》。
本書以清晰的語言、通達的條理,在千年後的今天,解答了距離你我如此接近的人生課題。從中可知,若能守住自我價值並站穩崗位前行,事實上已然走在正確的道路上,至於過程中是否開心、失意,那終將成為回頭遙望時的一道風景,掛齒與否?我想那不過是一抹坦然釋懷的微笑。
人生前行的路上難免會有荊棘坎坷,但我們常常在事情還未發生之前,就開始煩惱糾結,為自己設下絆腳石,殊不知那些煩惱其實多數不會真的發生。而這些阻礙我們前行的困頓和矛盾、失望與沉淪,早在《論語》中已明白點出,而本書則以更淺近且貼近日常的語彙告訴眾人,這些阻礙因素得從哪些方面解套。也許是從人際關係,抑或是從與身旁人的互動,又更或者一開始便走錯了方向,「始亂」如何能不至於「終棄」?這或許才是必須面對的一生課題,本書讓我們理解真誠的面對自我、照見內心方是最主要的生活態度。
生活中的自在往往與荊棘險阻互依互存。若是一個對自己的角色和分寸有清醒覺知的人,將會尊重並理解許多已知、未知的人際關係與互動模式,而這也是一種推己及人的態度,也可說是一種將心放得更寬大,讓周遭人們感到舒心的態度,由此細推,最終得以安然自在的不也是自己!讓自己成為自在且謙和的存在,推至他人身上使得他人亦感自適。
看待自我價值同時,則是從未輕易放棄堅持與理想;抓穩人與人之間的分際並盡其在我,更是「心安」則為之。如此一來許多的顛簸都將成為坦途。
期待在前行道路上風雨無阻或許是一個美妙的理想,但又何嘗不是一個值得努力一試的方向?心安便能得到一生當中安身立命的根基,這份根基來自於圓融的生活智慧;來自於真心看見天地、看見眾生、看見自我內心後的坦蕩情懷。
這份真心,將成為荊棘險阻中的心安則為之,並且始終懷抱心安於天地之間。深切期盼你我在這份真心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情懷,那將是一生中最為堅固的一份安然。
推薦序一
孔子的正確打開方式
「羊咩老師的追劇國文課」粉專版主/羊咩老師
我們接觸儒家的時間都很早,國、高中時期,它是課文、是默寫、是那幾本惹人厭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當時的我們,可能連「十五志於學」的年紀都不到,卻在課堂上聽著老師從十五志學講到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默寫、抄寫、說教,如果調查臺灣學生與孔子的初次接觸,恐怕回憶都是惡評。
青春期的我只覺得他口中的君子矯情、做作又迂腐。我從歷史課本上學到漢代以後獨尊儒術,儒家成了歷朝統治者最好的統治迷藥,忠孝節義灌輸下去,人民就會乖乖聽話。
...
作者序
前言
讀論語,我可以學會什麼?
我到了43歲才開始慚愧起來,為什麼小時候沒有人能有系統的告訴我《論語》到底說了什麼,以至於人們提到《論語》、提到孔子時,我總帶著某種不以為然——我們在沒有接觸他之前,居然對他進行判斷,這種情況實在是太普遍了。
當我們評價一件事好或者不好時,內心應該保持一種聲音:「看過嗎?用過嗎?了解過嗎?」然後才能評價——我曾經看過一篇影評,第一句話是「我沒看過這部電影」,後面寫了八千多字......人們總是太匆忙的進行表達。
我是在2018年才開始有系統的學習《論語》,那時恰好正在做《生命‧覺者》系列(按:作者自製的視訊課程),訪談了心理學界、科技界、哲學界的很多大家。知道了關於生命的祕密之後,再去讀《論語》,發現這些祕密在《論語》中早就講過了。
試舉一個例子,我以前總是不喜歡孔子言必稱君子和小人,總是提醒我們要時時刻刻,念茲在茲,哪怕做不成君子,心裡也要想著君子,要與君子做朋友,讓自己成為君子。我以前認為這是一種思想迫害,起碼是不自由的想法。
為什麼人一定要被分成好人和壞人?當我認真讀完《論語》才發現,其實這是一個活明白的人的降低層級高度的說法。
難道孔子不懂得道嗎?難道孔子不知道好壞相生嗎?以孔子的學習力,他應該比我們更能理解上古時期更多出名、得道的人。
為什麼孔子要在《論語》裡如此強調我們該怎麼跟朋友相處、跟父母相處、跟自己相處,怎麼每天對自己有點兒要求?為什麼孔子要把自己落入一個二元的世界裡,而不是在一個超越二元的、終極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世界裡?
我現在隱約覺得,這其實是孔子的慈悲使然,他相信大部分的人此生在俗世間,還是要透過相對世界發表自己對世界的認知,也就是在不了解義的境界下過完此生。所以在一個相對世界裡,好壞的標準就顯得很重要。
當我們在這個層面討論好壞時,你就會發現,如果心裡總念叨自己要成為好人,就會對自己的言行、想法、朋友圈也有所警惕。根據吸引力法則,你想著的是這樣的人,結交的是這樣的人,哪怕你只是「演」一個好人,時間長了大概也會成為一個不壞的人。
學《論語》,最起碼可以成為一個不太糟糕的人
很多人對孔子的第一大誤解就是為權力階層背書,其實這是一個誤會。在清朝末年,4億中國人,只有30萬人吃皇糧——國家發薪資,大部分的管理都是靠鄉紳階層自治。為什麼在鄉紳自治的情況下會湧現出那麼多優秀的知識分子?因為不管你在哪裡,在山西還是廣東,在紹興還是西安,用的幾乎是同一套教育體系——儒家思想。
而且他們的管理是自主管理,以禮來管理,而不是用刑。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思是如果你用法律、制度和非常明確的KPI考核,也許老百姓會避免做壞事,但他的內心是沒有羞恥感的——犯規就得接受懲罰,所以很多人就會思考該怎麼鑽法律的漏洞。但如果你「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用道德、仁心、尊重、愛來管理,老百姓的內心是有羞恥感的,這就是差別。法律和技術也許會幫助我們建立起一個規範的社會,但不會培養出溫暖的人民。
我在香港工作時,發現香港的農村其實仍然延續著清朝典型的鄉紳自治制度。政府對他們的干預並不多,他們如何規畫土地、培養弟子、發展出一套社群管理制度,完全是靠彼此之間共同遵守的價值觀來推動的。
這件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人民最終還是要回到內心有道德標準的時代。也許我們對孔子的誤讀是因為後世儒家和統治階級閹割了孔子的原本思想,如果你讀《論語》原典,會看到一位熱愛生活、對財富不抗拒,但對不義之財心生警惕的智者。
有能力、有錢時可以為人民謀福利,可以「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道德淪喪、環境不允許時,可以退而獨處。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孔子說:「可也。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就是說,你能不能做到在沒錢時尋找快樂,而不至於怨天尤人;有錢時不驕橫,同時保持一種真正意義上的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尊重。
我們現在開始學習《論語》雖然晚了點兒,但不遲。種下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讀書也是一樣,哪怕是即將淪為年過半百的中年人,才像以前的小童子一樣重新學習《論語》,未必能學得多麼好,在訓詁和義理上可能錯漏百出,但你仍然可以在學習《論語》的過程中時時提醒自己,不要成為一個太糟糕的壞人。
做君子也可以,做小人也不是不可以——不要做一個太卑鄙的小人;但在誠實和虛偽的君子之間,你還是可以選擇做一個誠實的普通人。哪怕你能做到這一點,孔子也會認為你就是君子。
我發現學習《論語》可以幫助自己培養一種正心誠意、溫暖喜悅之情——正心誠意是儒家的核心心法,溫暖喜悅是做人的優秀介面。
《論語》只有道德常識,沒有「思辨哲學」?
第二個誤解是人們認為孔子不高級,說的都是大白話,家長裡短,顯得不夠有哲學派頭。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經表達過類似的看法,他以前對孔子挺尊敬的,但看了《論語》之後很失望。
大體是因為他沒有看過孔子對《易》的評注,沒有看過孔子對《尚書》、《春秋》的整理,包括對歷史的記錄,尤其是他沒有看過《易傳》。所以他在《論語》裡讀到的是一個絮絮叨叨的老頭,反覆說很多事:你要認真學習;如果你學不了太多東西,起碼要有門手藝;你得把手藝練好;做事不能太著急;如果賺不到錢,也不要忘記簡樸的生活裡也有快樂;做人不要太泛泛,對所有人保持謙卑,保持學習的心態......好像都不是特別深刻的東西。
這時問題就來了,連這些都做不到,深刻有什麼用?我覺得學《論語》最起碼可以讓自己成為一個好部屬、好兒女——連部屬都做不好,怎麼做好主管?連兒女都做不好,怎麼做好父母?成為好主管、好父母的基礎是,你首先成為好員工和好兒女。
第三個誤解是很多人對好色這件事的看法。孔子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激情和愛的人,我相信他是愛南子的,也是愛美食的,他對器物的鑑賞能力很高,他知道什麼是好馬,在學生中,誰能幫他,誰能更好的傳承,他一眼就能看出來,這說明他是一個有品味的人。
我很高興看到現在很多城市的定位和文化,都語出《論語》,這充分說明儒家思想的確是民間社會的主流思想。在這個基礎上,有一天你放棄一切,看破紅塵,了悟生死,證道三藐三菩提,可喜可賀;如果沒有證道這個,你只是成為一個溫暖的小老頭,也不失為成功。
前言
讀論語,我可以學會什麼?
我到了43歲才開始慚愧起來,為什麼小時候沒有人能有系統的告訴我《論語》到底說了什麼,以至於人們提到《論語》、提到孔子時,我總帶著某種不以為然——我們在沒有接觸他之前,居然對他進行判斷,這種情況實在是太普遍了。
當我們評價一件事好或者不好時,內心應該保持一種聲音:「看過嗎?用過嗎?了解過嗎?」然後才能評價——我曾經看過一篇影評,第一句話是「我沒看過這部電影」,後面寫了八千多字......人們總是太匆忙的進行表達。
我是在2018年才開始有系統的學習《論語》,那時恰好正在做《生...
目錄
推薦序一孔子的正確打開方式/羊咩老師
推薦序二身心安頓的立身處世/李純瑀
序 讀《論語》,我可以學會什麼?
第一部 做一個大家願意追隨的人〈公冶長篇〉
01想吸引什麼樣的人,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
02你是受你朋友影響的結果
03有哪些東西,會因為成功而被拿走?
04口才好,你會很快交到朋友,口才不好,你會有交很久的朋友
05沒有那麼大的頭,就不要戴那麼大的帽子
06什麼時候該隱忍?什麼時候該勇敢?
07不要讓別人的話,決定你的道路
08多要一分,自由就少一分;多貪一分,恐懼就多一分
09每天都要自我更新,跟時代同步
10體力差的人,意志力也不會太強
11欲望太強,就會有被人利用的地方
12做一個不給別人添麻煩的人
13真正重要的東西都不是藉由語言傳遞的
14一輩子只為做好一件事的職人精神
15 寫出你的墓誌銘
16節制,就是讓欲望與能力匹配
17不管和別人有多熟,都要尊敬對方
18靠自己的人,命最好
19不要對結果與事實太執著
20未來只是一個方向,現在已經是全部
21這一招,專治思前想後、下不了決心
22比別人聰明很難,比別人愚更難
23活得比競爭對手長,你就贏了
24事實很重要,但看待事實的觀點更重要
25如何與貴人相處?就用你最真的樣子
26一句話專治各種焦慮:「你沒那麼重要」
27得了吧,沒有人會真正的自責
28當代人需要重新學習的三種能力
第二部 原則是拿來要求自己,不是用來要求別人〈雍也篇〉
01要舒服,內鬆外鬆;要成就,內緊外鬆
02不遷怒,因為這都是自己的選擇
03給錢的藝術:給需要的人,給匹配的人
04比拚爹更重要的是,相信自己可以超越爹
05做人最重要的,是學會制心一處
06領導力,就是有人願意跟隨你的能力
07不做,常常是一種很高級的作為
08疾病是科學,跟一個人的性格與品德無關
09享受清貧和追求財富,都要有一個度
10別人的生活真相,不要去拆穿
11動機不純正,做什麼都覺得苦
12是人才還是廢柴,怎麼選?
13對方其實不傻,只是不說而已
14想當小人,得要有點能耐
15我們每天都想太多也做太多
16文質彬彬的重點不是「文」,而是質
17對外不要騙人,對內不要騙自己
18只有不斷學習,才能發現那些不夠好的自己
19一個人要經過很多努力,才能表現出不努力的樣子
20你願意做困難的事,然後不求回報嗎?
21領導者不需要無所不知,但要懂得自覺
22人跟人關係變壞,都是從「太計較」開始
23角色越清楚,做人越舒服
24不能顧好自己,拿什麼愛別人
25讀書,既要把它讀厚,還要把它讀薄
26人世間,連聖人常常也要妥協
27中庸不是平庸,而是努力的結果
28讓自己的情緒和別人的情緒共振
第三部 厲害是攢出來的〈述而篇〉
01怎麼利用碎片化的時間?
02除了大腦,嘴和手也是思考工具
03學習若沒有產出,只會給生命徒增混亂
04一個人越自律,活得越自在
05兒時的夢想,敗給了長大後的現實
06強大的人,做人做事有四個維度
07再好的朋友,拜訪他時記得要帶禮物
08教育一個人,要從他的興趣開始
09念死而生,活在當下
10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會得內傷
11喜歡錢不是一件罪惡的事
12我們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顯示出不努力的樣子
附錄
跋 就算命運被冥冥中安排好了,依然有機會改變
推薦序一孔子的正確打開方式/羊咩老師
推薦序二身心安頓的立身處世/李純瑀
序 讀《論語》,我可以學會什麼?
第一部 做一個大家願意追隨的人〈公冶長篇〉
01想吸引什麼樣的人,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
02你是受你朋友影響的結果
03有哪些東西,會因為成功而被拿走?
04口才好,你會很快交到朋友,口才不好,你會有交很久的朋友
05沒有那麼大的頭,就不要戴那麼大的帽子
06什麼時候該隱忍?什麼時候該勇敢?
07不要讓別人的話,決定你的道路
08多要一分,自由就少一分;多貪一分,恐懼就多一分
09每天都要自我更新,跟時代同步...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