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人生的勇氣哲學:他的膽怯與夾縫求生,開啟了另一種生活的可能。
◎怪咖書蟲的觀察筆記:他的所見所思所歪樓,寫出了教科書不曾告訴我們的事。
「我一生都在對抗威權和形式化,但做得不夠好。因為對抗需要膽子,而我小時候膽子就嚇破了。」
∣ 是他私己的文藝奮鬥史,也是一個時代的切片 ∣
他在一九八○年代,大學畢業、當兵、結婚、生子、進入職場。短暫執教鞕,擔任書籍與雜誌編輯,歷經老闆跑路、發不出薪水、業者胡來……。跌跌撞撞,曲曲折折,十年間,他把人生諸事都做了,人生拼圖只剩下最後一塊:辭職。只因為:好想看書。
三十一歲那年,他終於離開職場,從此不回頭。他挑戰接案人生,以果子離為名,開啟專職編輯與寫作生涯,蒐書、藏書、讀書、評書,同時眼望一九八○年代以降的風風火火。他以有別於主流價值的位置與眼光,寫李敖的自傲自卑、向田邦子的禍福相倚,觀察大小書店、出版現象與時代趨勢。他自言,能專事文字工作而「迄今未餓死」,「是幸運,更是幸福。」
∣ 是他的社會求生術,也是一種生活的可能 ∣
他自小備受照顧,三十五歲才削出人生第一顆蘋果。他內向好靜,不敢離經叛道,欠缺「被討厭的勇氣」;他現實經驗匱乏、人際能力薄弱、怕痛怕死、輕微色盲、嚴重路癡……。然而兜轉掙扎,終究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
果子離透過本書,回溯膽怯自閉的成長過程,細數令他一度厭世的求職經歷,分享「千萬撐住,不要崩壞」的中年養生點滴。他誠實自道心境,以時而自得、時而自嘲的筆調,訴說這樣一個搆不上人生勝利組,卻也不魯蛇的人生,是如何一路自闢蹊徑,又是如何從一個「很麻煩的人」,成為好好生活的自己。並且,最終得出一句:我喜歡這樣的生活。
名家推薦
王盛弘 │ 作家
李金蓮 │ 作家
郝譽翔 │ 作家
陳雨航 │ 作家
傅月庵 │ 資深編輯人
楊佳嫻 │ 作家
詹正德 │ 有河書店店主
(按姓氏筆畫排列)
作者簡介:
果子離
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短暫的編輯職場經驗之後,專事文字工作,至今三十年。深居簡出,大隱於市。
著有《我喜歡這樣的生活》、《散步在傳奇裡》、《一座孤讀的島嶼》、《五年級同學會》(與米果等人合著)等雜文集;以及《日本帝國在台灣》、《世紀三國》、《諸葛亮領導兵法》等歷史著作二十餘部。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好評推薦
一直覺得果子離的角色是路上的觀察家。我說的「路上」其實有著延伸的範圍,果子離自承日日面對網路,散步在雲端,各種河道的討論,流行的題材和話語,莫不能在第一時間內掌握。……新作《我喜歡這樣的生活》文字犀利一如既往,很不同的是他花了多數的篇幅交代他的往事和自身的生活樣貌。這些果子離的「花憶前身」,談他一些癖性的初始,布袋戲的情緣,閱讀與觀影的興趣是怎樣養成的,談他年輕時「浮浮與沉沉」的工作,也談到了八○年代。……作家為文,或隱或顯,筆下自有春秋,知名作家與不知名的詩人,果子離都沒忘記。——陳雨航(作家)
果子離「自認不是蛟龍,不用遨遊大海,但也不應困於浴缸」,尋覓自足與逍遙,而這種清晰的自我指認,也使他在若干生活與志趣上,如〈我的素胃時代〉裡寫的,產生「異端的快感、少數的樂趣」、「不被了解的快樂」。……最愛是現代詩與歷史,但果子離讀書範圍涉及辦公室文化、趨勢預測、商業經營、棒球、生機飲食、影壇祕辛等等,因為雜食,不至耽美與天真,雖然早早脫離職場,卻仍保煙火氣。——楊佳嫻(作家)
名人推薦:好評推薦
一直覺得果子離的角色是路上的觀察家。我說的「路上」其實有著延伸的範圍,果子離自承日日面對網路,散步在雲端,各種河道的討論,流行的題材和話語,莫不能在第一時間內掌握。……新作《我喜歡這樣的生活》文字犀利一如既往,很不同的是他花了多數的篇幅交代他的往事和自身的生活樣貌。這些果子離的「花憶前身」,談他一些癖性的初始,布袋戲的情緣,閱讀與觀影的興趣是怎樣養成的,談他年輕時「浮浮與沉沉」的工作,也談到了八○年代。……作家為文,或隱或顯,筆下自有春秋,知名作家與不知名的詩人,果子離都沒忘...
章節試閱
我所記得與不想記得的李敖
1
說到李敖,不免想起白居易名句:「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下士)時。向使當時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周公若早死,叛亂的不實指控無從洗清,將以野心分子的汙名,遺臭萬年;王莽若早死,來不及篡位,謙恭下士的形象,必將名垂青史。
李敖倘若英年早逝,評價必然比現在好上倍,或許會像蔣渭水、殷海光等人那樣以抵抗強權的身影為人紀念崇仰。
這個時間點有兩個,一是一九八○年李敖與胡茵夢結婚又離婚前;或者更晚,在兩岸開放交流、中國崛起後的二○○五年赴中國展開「神州文化之旅」前。
為什麼是這兩個時間點?
我在大學二年級暑假前,才知道李敖這個人。在此之前的李敖,坐牢五年八個月,出獄後隱居兩年半,書被查禁光光,老一輩才知道他,我們這些小蘿蔔頭哪聽過他的名字?
而就在我大學二年級暑假前,也就是一九七九年六月,當時的文藝青年要不知道李敖也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不但刊出他的大篇文章,另有一篇王健壯、金惟純的採訪稿,於是我們知道,有個叫李敖的人,出了一本書,叫做《獨白下的傳統》,由遠景出版社發行。這個人,這本書,好像很厲害的樣子。
我當時雖念中文系,古書念得也不壞,但已受胡適、陳序經等人影響,對傳統無啥好感。《獨白下的傳統》正得我心,買回一讀,驚為天書。雖然書裡並未直接攻擊傳統,不見犀利潑辣文筆,反而幽默行文,暗藏對中國傳統的冷嘲熱諷,幾千年來的歷史在李敖筆下舉重若輕,他整理史料、串連資料功夫了得,令我佩服不已。
這書也展現李敖一流的文案寫作能力。我說的不是扉頁上大家耳熟能詳那段:「五十年來和五百年內,中國人寫白話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嘴巴上罵我吹牛的人,心裡都為我供了牌位。」老實說,這種話誰都會說,甚至於五百年可以更豪氣改為一千年,前三名可以更誇張自稱前五名,就看臉皮夠不夠厚而已。真正強的是封底那句:「遠景過去沒有李敖,李敖過去沒有遠景,現在,都有了。」把自己的名字和出版社──對他有知遇之恩的出版社名字扣合起來,「遠景」兩字一語雙關,真是神來之筆。
李敖復出,紅透半天邊,不只是因為其書,與影視新聞常看到他也有關係。李敖、胡茵夢,才子佳人,結為連理,風風光光,當時哪知光鮮背後那麼多坑坑疤疤。
那年(一九八○年)暑假,我在中影游泳池泡水,抬頭看到池畔胡茵夢走來,與男演員田文仲一道拍戲出外景(後來在電視上看到,是台視連續劇《碧海情濤》)。我所見到的胡茵夢,無精打采憔悴損,和銀幕大美人形象有點落差,沒有蜜月期新娘該有的神采,不知怎麼回事。沒過多久報紙好大一篇,兩人離婚,三個多月的婚姻玩完了。據胡茵夢自述,那段日子她不堪摧殘,體重直落。
然而男歡女愛,離合聚散,是個人私事,旁人無從置喙,真正讓人疑惑的是婚變前後冒出來的兩則新聞。
真的是疑惑,既懷疑又困惑。懷疑李敖另有一面,不是他透過文字為自己塑造出來的那樣;困惑,怎麼一個寫作者會做出這些事?會不會有誤會或冤屈?
這兩件事,一是李敖侵占《文星》雜誌發行人、他的好友蕭孟能出國前委託他保管的骨董字畫,一是四海唱片歌詞版權糾紛。前者李敖解釋為政治迫害,後者則以移花接木轉移焦點。
且說唱片一事。這首歌是陳明、王誠專輯裡的〈別說你不知道〉,那陣子兩人常上電視打歌,我聽熟了,隨著哼哼唱唱,忽然有一天看報紙知道專輯下架了,這首歌不能唱了。唱片公司董事長廖乾元、製作人邱晨幾天後開記者會說明始末,尚未離婚的胡茵夢則在記者會上為他們作證。
據唱片公司說法,邱晨曾請李敖夫婦吃飯,徵求李敖同意以他的新詩〈別說你不知道〉為歌詞。李敖同意,且大方表示不用簽約。出片後,李敖卻不認此帳,揚言提告,索價高達兩百萬元,雙方和解破局。
邱晨在記者會上,撕毀李敖的書。此後李敖宣揚個人政績時,除了坐牢,還包括被撕書,撕書的緣由其實是這件事,與他一再自稱因為耿介、異議、先知、說真話而被反對者撕書,全然是兩回事。
胡茵夢自傳也寫了這一段,不幸的是她記錯歌名,誤為〈忘了我是誰〉,給了李敖可乘之機。很多很多年後李敖穿著紅夾克在電視表演單口秀,曾用十幾集罵胡茵夢,其中一集談及此事,為示清白,他拿出許多證據,證明〈忘了我是誰〉不拿版稅,以證說他設圈套以勒索詐財一事純屬誣蔑。然而對〈別說你不知道〉絕口不提,此即前述李敖所擅長的,移花接木、轉移焦點的乾坤大挪移手法。
當然,這些是多年之後慢慢想慢慢拼湊才知道的,當時只覺得此君或許有多重面貌,不過作者歸作者,作品歸作品,他的文氣磅礡、資料龐雜,仍頗有看頭。我仍然持續追蹤其著作,《李敖全集》六冊(最先只有六冊,如今龐然大物矣)、《李敖千秋評論》、《萬歲評論》、《李敖千秋評論號外》、《烏鴉評論》、《求是報》、《李敖求是評論》,以及《北京法源寺》等小說,多不勝數,全給看了。讀得愈多,其故步自封、斷章取義、視野狹窄卻不自知的缺點也暴露愈多。直到後來他自廢武功......
2
當李敖的朋友是快樂的,他懂人情義理,風趣幽默;當李敖的敵人是痛苦的,他睚眥必報,死纏爛打。
恩怨情仇,本為私事,但摻進著作裡,就是作者與讀者的事了。這個現象在《李敖千秋評論》中後期尤其明顯。
《李敖千秋評論》於李敖二次入獄時發行,因為受刑人不得為雜誌發行人,他把雜誌形式改為叢書,一樣按月發行。《李敖千秋評論》是台灣MOOK(雜誌書)的先驅,具有雜誌的情報速度與定期出刊的特性,又有書籍製作的深度,不同的是它沒有大量圖片,偶有插圖搭配內文,大致以文字為主。
《李敖千秋評論》作者從李敖一手包辦到後來納入其他作者,同時開枝散葉繁衍出《萬歲評論》、《烏鴉評論》等家族成員。這是李敖活動力、戰鬥力、破壞力最大的時期,文字產量之豐,令人咋舌。
《李敖千秋評論》前面幾期質量很好,除了論述,還有一些散文。為何強調散文?我始終覺得,李敖寫最好的是散文,其次小說,再來雜文。以《人間副刊》專欄為主體的《李敖文存》(四季出版公司),是我心目中一流的散文集。
可是隨著政治情勢開放,以及個人志業的轉變,《李敖千秋評論》漸漸的以政治評論為主,另外摻雜李敖的日記、書信,以及訴訟資料等,有點像今日讀臉書,知道他跟誰吃過飯,現任女友叫什麼名字(代號),和誰翻臉了,有些頗有趣,有些繁瑣。
最為繁瑣的是和訴訟有關的文字,這些一面之詞,外人很難看懂其中曲折是非。然而訴訟是李敖的日常,是他保護自己或攻擊對手的手段,也是他生財之道──打贏官司獲賠,賺一筆;打不贏,或官司打到一半,有時也可進帳。比較光明的案例,李敖會拿出來夫子自道。最有名的例子如郁慕明,一九八三年他還是國民黨員的時期,他辦的雜誌《秋海棠》罵李敖,被一狀告到法院,郁慕明雖然打贏官司,卻不堪纏鬥,而與李敖和解,買下李敖在林肯大廈的房子。
但不是每個案例皆如此收場,圈內人知道李敖的手法,風評不好,李敖索性自認真小人──與其當偽君子,不如做真小人,而他就是真小人,重點不在小人,而在真。但這話李敖自己講可以,別人不能在這方面大作文章。有人卻做了這件事。
這人就是柏楊。柏楊一九八九年五月出版《家園》,書裡有這麼一段大捋虎鬚的話,他提到,大多數都認為真小人比偽君子要高,於是有人自稱真小人,「目的在利用人們某種錯覺,認為一個人一旦公開承認他是真小人,他不但不是真小人,而且還有一種不同流俗的道德標準;這是一個陷阱。」「偽君子在情勢逼迫下,還不得不做出一點好事,而真小人就無時無刻不在動他的腦筋,利用別人對他『率真』『灑脫』『英雄氣概』的印象,做出喪盡天良的事。世俗稱這種人無恥,而『無恥』正是所有罪惡的開端。」
這篇據說寫的是毛澤東,但所用詞語,李敖讀者必有似曾相識之感,什麼偽君子、真小人,正是李敖那段時期大力放送的概念。精如狐狸的李敖怎不察覺?三個月後,李敖出版《醜陋的中國人研究》,把柏楊批評得體無完膚。
李敖是不能惹的,能當李敖的朋友最好。例如馮滬祥,曾擔任過李敖新黨總統候選人搭檔。李敖太愛他了,找他來上電視節目《李敖笑傲江湖》,對他讚不絕口,不了解馮滬祥的人可能以為他是什麼古今完人。
多年後馮滬祥涉嫌性侵外籍女傭案子爆發,大家搞不清楚怎麼回事,唯李敖公開為他背書,理由是強暴需要很大力氣,馮滬祥怎可能做這事?愛馮滬祥到這等程度,真令人感動灑淚。李敖甚至愛到對馮滬祥當年涉及的台大哲學系事件絕口不提,他向來最厭惡的國民黨爪耙子在他眼前,他視而不見,反而頌揚。對當時害多少學者窮山惡水前途茫茫的歷史事例,毫不追究,何其寬厚。
朋友來來去去,敵人此起彼落,李敖花太多時間心力在政治評論,以及誰跟誰的是是非非之中了。這些批評論說,集中在一九八○年籌辦《李敖千秋評論》以來的寫作,以及一九九五年開始的電視單口秀節目裡。
錄製電視節目,雖然也費時,但畢竟是影像工作,且所述內容大部分是書上寫過的舊聞,真正占據時間,使李敖無法寫出有系統、有分量著作的,是那些《XX評論叢書》。終於有一天,他下定決心結束這些細碎寫作:「一九九二年四月一日,我急著寫我要寫《北京法源寺》以外的那些書(按:此部小說於一九九○年底出版),決心結束每月不得安寧的寫作方式,於是在《李敖求是評論》第六期出版後,告別了這一每月折騰的生涯。」
這裡說的一九九二年是李敖重要的一年。這一年,李敖告別「每月不得安寧的寫作方式」,寫起系列專書;這一年,他再婚了,數不清的風流情事暫時到此為止,走入家庭。事業、家庭進入穩定模式。
李敖的妻子是小他三十歲的王小屯(王志慧),她的模樣直到二○○五年陪李敖「神州文化之旅」時才曝光。但我很早就見過她。那天我去聽李敖演講。這是我第二次見到李敖,前一年親睹本人,一九八九年四月十四日,李敖在台北耕莘文教院舉行「李敖來台四十週年紀念演講會」,現場人山人海,全程笑聲不斷。而這回再見,李敖在好幾個保鑣防護下走進會場,我卻還在室外逗留,只為貪看一個漂亮女孩,她陪同李敖過來,李敖開始演講後她留在外頭。短褲下修長的腿,十分好看。
李敖後來自承,她看女生,先看膝蓋,膝蓋不及格免談。他最初在公車站牌見到的王小屯,就是短褲打扮、腿部修長的模樣,讓向來以貌取人的李敖一見傾心,搭訕,
追求,愛情長跑十年,終於修得正果。而我,身為李敖的長期讀者,希望他自此定下心來,專心著述,寫出想寫的大作,包括《中國思想史》等。
(未完待續)
我所記得與不想記得的李敖
1
說到李敖,不免想起白居易名句:「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下士)時。向使當時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周公若早死,叛亂的不實指控無從洗清,將以野心分子的汙名,遺臭萬年;王莽若早死,來不及篡位,謙恭下士的形象,必將名垂青史。
李敖倘若英年早逝,評價必然比現在好上倍,或許會像蔣渭水、殷海光等人那樣以抵抗強權的身影為人紀念崇仰。
這個時間點有兩個,一是一九八○年李敖與胡茵夢結婚又離婚前;或者更晚,在兩岸開放交流、中國崛起後的二○○五年赴中國展開「神州文化之旅」前。
為什...
推薦序
路上觀察家的散步風景
陳雨航(作家)
世紀初,網路開始興盛的當兒,很出了一些「引領風騷」的網路寫作者,我就是在那時候知道果子離的。
果子離談書,談作家,談出版社,談書店,談業界名人,談出版現象,談文化……。總之,他主要是談閱讀這件事,而且對整個產業的理解很具現實感。前此沒聽過這號人物,也就自然的留心起他來。後來有朋友告訴我他的本名,原來我們曾經隔了段距離打過照面的。果子離並非橫空出世,算算在世紀初,這位作家已經專職寫作超過十年了。
崛起於網路,果子離從(前部落客時期)明日報個人新聞台的堡壘「一座孤讀的島嶼」,編選了一本同名的實體書。於讀書界,那真是一本響亮又貼切的書名。於果子離,你會覺得名實都代表了他,至少我是這樣認識他的。
一直覺得果子離的角色是路上的觀察家。我說的「路上」其實有著延伸的範圍,果子離自承日日面對網路,散步在雲端,各種河道的討論,流行的題材和話語,莫不能在第一時間內掌握。雖然說不想掌握那些流行語也沒太大關係,但能把「哈拉」、「致力脫魯」、「隨意唬爛」和「一聲阿姨,喊碎了多少玻璃心」活化在他的篇章裡,自然逸趣增生,與他說的「文言文、白話文,只要想讀,就是好文」有相近的意思。
新作《我喜歡這樣的生活》文字犀利一如既往,很不同的是他花了多數的篇幅交代他的往事和自身的生活樣貌。這些果子離的「花憶前身」,談他一些癖性的初始,布袋戲的情緣,閱讀與觀影的興趣是怎樣養成的,談他年輕時「浮浮與沉沉」的工作,也談到了八○年代。
台灣的八○年代是文化隨著政治鬆動開始解放的時代,因著思想和表達技術的成熟,在文學、歌曲、電影等藝術上澎湃的表現,自然深深影響了二十歲世代的果子離,他優游於其中,心思抑揚翔潛,八○年代結束,他決心離開職場。「離開職場,而能活著」,職業寫作生涯於焉開始。然後一去三十年,雖然他認為在網路時代「當一名快樂的閱讀者,愈來愈容易;反之,當個快樂的寫作者,愈來愈困難」,又因何還能說出「我喜歡這樣的生活」?
從過去的《一座孤讀的島嶼》到《散步在傳奇裡》,果子離習於談書、談作家、談閱讀,這本《我喜歡這樣的生活》在這方面依然不欠奉。
我對其中的〈我所記得與不想記得的李敖〉與〈一名景美女學生未交代的遺言〉兩篇特別有感。前者敘述了果子離佩服李敖才氣文筆,讀了李敖所有的書,對他的光采與陰影做了自己犀利的評價。後者則是介紹了一位大學生詩人楚放,他在一九八一年外雙溪水難導致十五位學生死亡時,以一位罹難者的口吻落筆為詩,後來這位詩人沒有繼續成為文藝青年,而是投入反杜邦、反核以及農運等活動,最後從事社區重建與營造工作。
作家為文,或隱或顯,筆下自有春秋,知名作家與不知名的詩人,果子離都沒忘記。
回到散步,實體的散步。果子離搭捷運、逛書店、上咖啡館,更多的時候,他在住家鄰近走街串巷,或到城南堤外,帶著與愛犬的回憶,跑步……
他最美麗的散步風景寫在〈小街長巷〉同安街紀州庵以及周邊文學公園那一段:「人在此處,心沉澱下來,漸漸沉定,沉靜,喧囂紛擾都隔絕在外。若從捷運站走過來沿途所見是一部短片,那麼走到城南文學公園,便是個Happy Ending,而它不需片尾曲,只要風聲、鳥鳴與陽光灑落樹葉的音韻,以及每個人靜下來之後,所聽到的,自己心底的聲音。」
或許我能體會「我喜歡這樣的生活」是什麼意思了。
經驗匱乏者的小歷史
楊佳嫻(作家)
駱以軍小說《西夏旅館》隨書附贈一小冊,《經驗匱乏者筆記》,果子離說他極愛這個書名,蓋亦適於自道也。何以經驗匱乏?本書第一輯「謀事的浮浮與沉沉」中,已給出解答。他在三十一那年離開職場,從此後過自己喜歡的生活,有風險,不穩定,然而自主程度相對高些;出門閒晃或覓書,在家寫字讀字藉網路觀覽眾生,和大社會保持某種距離,他的日常與世界多半從書本來,從散步來,而非從經驗來。
當然,這並非天真之語。如同魯迅所說,女性爭取經濟權,不代表就此大解放,「無非被人所牽的事可以減少,而自己能牽的傀儡可以增多罷了」;不做俛仰於特定機構的職員,不「吃人頭路」,也不代表就得大自由,只是被人所牽的事可以減少罷了,多去掉一條傀儡線,總是好的。果子離「自認不是蛟龍,不用遨遊大海,但也不應困於浴缸」,尋覓自足與逍遙,而這種清晰的自我指認,也使他在若干生活與志趣上,如〈我的素胃時代〉裡寫的,產生「異端的快感、少數的樂趣」、「不被了解的快樂」。
當代寫作人唯恐被說「離地」,優游於非柴米現實的天地,幾乎成了道德問題。自認在書本中比在書本外更快樂的人,算不算離地?果子離喜愛的作家西西,在上世紀九○年代發表香港寓言《飛氈》,脫離地心引力,逸入時間深簾,彷彿與歷史和權力躲貓貓似的,肥土鎮逐漸取消了自己,留下空白頁--最「離地」的「種地書」,卻把肥土鎮/香港種在讀者心裡了。讀書給予人一種輕逸的能力,就像飛氈,通達不曾去過的地方、難再經歷的時代,以及同時同地的側面與背面。
從《一座孤讀的島嶼》、《散步在傳奇裡》到《我喜歡這樣的生活》,果子離一貫以讀書定位自我,並映射時代。「孤讀」不孤,網路時代裡也許還是容易找到鄰人;「散步」能縫合身體與地方,也標示了台北城南在文學史上的傳奇性;本書則標舉出「我喜歡」,散文家之我更為突顯。
和慣常看到的文學家談閱讀不同,果子離讀書眼不限於文史類別。昔日夏宇回答訪問者,說「有時不讀詩,讀《祕術一千種》」,使這部書跨出怪力亂神進入文學的異想世界,成為包括在外的祕笈。張愛玲〈談看書〉長篇累牘寫閱讀人種學書籍,讓張迷們認識偶像另一面。最愛是現代詩與歷史,但果子離讀書範圍涉及辦公室文化、趨勢預測、商業經營、棒球、生機飲食、影壇祕辛等等,因為雜食,不至耽美與天真,雖然早早脫離職場,卻仍保煙火氣。
全書讀來最過癮,我認為是〈我所記得與不想記得的李敖〉、〈我與布袋戲的半世情緣〉。李敖是台灣一九六○年代以來最爭議的文化人物,多少人在他尖銳質疑傳統和社會的文字中驀然打開心眼,他的著作與行動,可以看成是五四激烈反傳統思潮的延續。這方面已有太多人替李大師註腳。果子離想談的,卻是知識分子的多面性,一個在戒嚴時代甘冒政治大風險的勇者,何以卻同時鬧出侵占他人財物、近乎翻臉敲詐的行徑?文中說他「睚眥必報」,這復仇嚴苛的靈魂或使人想起魯迅,下一句卻是「死纏爛打」,甚至以訴訟為日常,還以此進帳。有其精明之處,卻與馮滬祥之流為伍;敢說敢做,同時也敢於誇大來自我宣傳。更何況其沙豬之程度,在今日早在網路輿論上被撻伐到灰飛煙滅了。談李敖文可見到果子離對之抱有愛與敬,困惑與痛惜,且全篇引證豐富,文氣踢躂快速,大有激石湧流之勢,寫李敖正需如此。
布袋戲文則從學習台語引入,戲中台語文使用能雅能粗,靈活非常,但是,布袋戲不單單是常民娛樂,也牽動國族與道德的敏感神經,神怪暴力加上台語文,成了受管制打壓的對象。果子離特別拈出真假仙和恨世生兩個角色,前者諷刺人世,嘻笑中有寄託,後者則因愛受辱,性轉乖戾,愛恨絞纏難解,恨世實因愛深。無論如何,幾經政治打壓,布袋戲今日仍被認定為台灣文化象徵,且生命力昂揚,表演形式與技術又隨時進化,野草泛出金光。這兩篇文章都強調「有我」,是我的「偏見」,有偏則可見到經歷、性格和愛惡,最好看。
實用主義掛帥,並講求速效,CP值不高的事情不想浪費時間,以讀書來通往世界,其實是反速度的。《我喜歡這樣的生活》也正是歲月的產物,時代與書相互牽引成網絡。往往愈讀我們就覺得掌握得愈少,然而理解與感受又仍不斷增加,這矛盾帶來滿足也帶來危懼,愛閱讀沉迷閱讀的人在心內因此生出曠原,星空,高塔,懸崖,人多麼渺小啊,可是認知到渺小也意味著認知到人以外的巨大,那就是讀書人難以言說的快樂。
路上觀察家的散步風景
陳雨航(作家)
世紀初,網路開始興盛的當兒,很出了一些「引領風騷」的網路寫作者,我就是在那時候知道果子離的。
果子離談書,談作家,談出版社,談書店,談業界名人,談出版現象,談文化……。總之,他主要是談閱讀這件事,而且對整個產業的理解很具現實感。前此沒聽過這號人物,也就自然的留心起他來。後來有朋友告訴我他的本名,原來我們曾經隔了段距離打過照面的。果子離並非橫空出世,算算在世紀初,這位作家已經專職寫作超過十年了。
崛起於網路,果子離從(前部落客時期)明日報個人新聞台的堡壘「一座...
作者序
代序
我喜歡這樣的生活
1
自從三十出頭,離開職場,以文字工作為生之後,偶有好奇者探問,怎麼年紀輕輕,便退休了?應當是四海壯遊、男兒志在八方的年紀,卻成天窩在家裡,當宅男兼奶爸?
為何離職以及如何餬口?這與我因何取名果子離?為什麼吃素?並列為關於我的人身三大疑難。也有人心嚮往之,問如是生活需要什麼條件?這沒什麼好說的,若非熟人或交心者,我都隨意唬爛,鮮少正面回應。
是真的沒什麼好說。我不是什麼暢銷作者、知名作家,更非成功典範,賺不到錢,成不了名,不足為外人道。更遑論我的生活模式和心態──我沒有海闊天空的心志,沒有為五斗米折腰的窘迫,我要的不多,夠用就好。在家待得住,名利看得淡,財務壓力不高,物質欲望偏低,凡事愈簡單愈好。這些恐怕不是積極進取、超前部署、追求成功、致力脫魯的有為之士所願。
因為喜歡簡單,很少為選擇所苦,勾選的幾乎都是基本款。我的日常生活簡單到甚至單調,而樂在其中,套一句詩人隱匿的詩句:「我想我會甘心過這樣的日子。」甘者,甜美、樂意、美好也。心甘情願,是由於喜歡,沒有掙扎,沒有勉強。簡單,不是基於什麼理想或信念,不是刻意追求而來的姿態,而是習慣成自然,漸進形成的生活型態。
某日用餐,一大盤生菜沙拉,有各種醬料供選擇,我什麼都不要。同桌食客不解,問道,這樣不是無味無素(台語)嗎?有人說,不是無味,是草腥味。但我生菜不調味,已二十年了。
我後來思考這件事代表的意義。我最早接觸生機飲食時,打精力湯、蔬果汁,吃苜蓿芽、豌豆苗,芽菜和生菜的濃濃腥味聞之生怯,必須仰賴沙拉醬或鳳梨等甜味壓鎮。吃著喝著,日日月月,有一天發現,曾幾何時已經可以擺脫調料,接受原味了。
因此我吃火鍋不加沙茶醬、醬油,竹筍、白煮蛋、豆漿等,調味可有可無。無糖無鹽,淡,一樣有味。原味本身就是一味。習慣之後,多人所愛的重口味我避之唯恐不及。而這些改變是漸進的,雖然兼有健康考量,但久之成習且為喉舌所鍾,是因為能夠享受食物簡單的處理狀態,愈簡單愈好。常聞「吃食物,不吃食品」,是真理。
原味是食物的基本款。基本款,就是功能陽春,回歸簡單概念的設計。之前我的手機不上網,月租費六十六元,一用二十年。手機備而少用,有事都在家以電腦上網聯絡。近幾年人手一機,行止坐臥不離,每有友人不解,我既為網路重度依存者,一斷訊人際網絡斷絕,工作停擺,何以不從眾?但我從未有此需求,感覺不到出門上網的樂趣。直到去年訊號微弱,迫不得已換用智慧型手機,配的是最低網路流量一、
儲存空間十六。承辦人員搖頭,這不夠用,你會後悔。然而,使用至今,綽綽有餘。手機不論上不上網,具備基本功能就是好機。換機潮拍打不了我的岸。
不收藏、不理財、不應酬、不過節,許多人花費在上頭的時間、財力,我都省下來了,因此,著作未曾暢銷,稿費足以過活;寫稿效率奇低,進度不曾落後。
2
開始專職文字工作的三十年前,無法想像今日網路直播可以賺錢,可以繞過副刊、文學獎,在網路寫出一片天。當時一度妄想以量產散文、小說,賺得副刊稿費養家。雖然自知難度極高,仍然抱存自古成功在嘗試的心理。兩度挑戰,各試一兩個月,筆有千鈞重,舉不起來。實力不夠,因緣未足,不得不放棄。直到解嚴後,強控制解體,社會力爆發,出版界也出現變化,不再唯文學獨尊。我擬定「以鄉村包圍城市」戰略,跳脫文學領域,耕耘通俗歷史,站穩立足點後,再回返文學這一塊。
在家寫稿,不是退休,看似天天週休二日,反過來說,形同天天工作日。沒有年終獎金,沒有退休金,一分貨,一分錢,一如柏楊所云:猛寫十年不富,一日不寫就窮。但我喜歡這樣的生活,這是我所要的生活。
事業於我如浮雲,職業僅為了賺錢。這種「偏差」觀念,讓我對命運、對生活價值,自有想法。就說命相吧。
我媽熱衷於算命,滿腹算命經,話匣子一開,滔滔不絕。她不時拿著家族成員的個人八字,到命相館幫大家算,也希望子女能親自求神問卜解惑保平安。
年輕時我曾跟去算個兩三回,後不為例。是我鐵齒不信邪?或是像胡適思想進步之士對命理嗤之以鼻?
都不是。命理之事,真真假假,很難講,處於「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光譜兩端的人恐怕不多,多數人像我一樣,半信半疑。我曾聽聞某些命運預測準確到不可思議,以「未卜先知」來形容也不為過。但過去之事不必算,未來的事提早知道沒意義,至於改運,走投無路衰尾到家的人,或可死馬當活馬醫,嘗試看看。但我命不壞,除了發不了財、工作不穩、不能飛黃騰達。而這三個症頭是同一源頭。
我媽憂心我寫不出名堂,赴苗栗某某半仙那裡,幫幾位家族成員帶回新的名字,我也領到一份。但我沒用。一來覺得不好聽不甚喜歡,再者,我相信,世間沒有一個名字,好到讓萬事順遂。顧此必然失彼,有一好沒兩好。
比如說,改名後,發了財,出了名,看似春風得意,但可能這個筆畫的名字,會讓家庭失和,影響健康。諸如此類,禍福相倚,各種排列組合,都有可能。
假設改名真的可以改運,運氣變好之後你希望得到什麼?哪些是你不希罕的?首要追求的、可以犧牲的,是哪些?
因為有此因緣,此後多年,我留意改名者的事蹟,有些之後諸事大吉,有些命運令人唏噓不已。撇開為之改名的半仙功力高下等因素,也許怎樣的人生才算好,眾人認知不同吧。此事說來話長,簡單說,就是算命改名牽涉到生活價值觀,金錢、健康、名聲、家庭、愛情,得失輕重之間,何者是當事人所盼望或不以為意的?
我,一個沒什麼事業心的人,無法理解有人以公司為家,不能認同治水三年過家門不入。年輕時期,在朱天心《擊壤歌》讀到一則性向測驗:在一座森林裡,河流西岸住著三個男孩B、S、H和女孩L,東岸住著另一個男孩M。四個男孩都愛女孩L,但女孩愛的是對岸孤身的M。一次M得了重病,女孩L急著探望,但她不會渡河,只得求助於B、S、H。B和H都不願幫助L見到情敵,只有S願意,但是他要L的貞操為條件,L探病心切,只好答應。L過河見到M後,M很感動,卻無法接納她曾向他人獻身。後來,B遠赴他鄉發展,S仍然我行我素,若即若離,只有H不顧一切,娶L為妻。
讀完這個故事,對B、S、H、L、M五人的好惡程度,按次序排列下來,可約略看出個人所重視的事。M代表道德(Moral),L代表愛情(Love),B代表事業(Business),S代表性(Sex),H代表家庭(Home)。
從以前到現在,我的次序不變,排前三名的都是L、H、B,情感與家庭重於事業。這不是「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嗎?向來被視為負面的詞語,隨著閱讀與閱歷愈多,我愈覺得人生本該如此。
愛美人不愛江山,寧可當家庭主夫黃臉公,也不想成為上市公司老董。這樣的人生選擇,在他人眼裡註定成為「魯蛇」,然而,有稿可寫,有書可讀,安定平穩,不需風浪考驗,此生足矣。我要的,人家不要,人家想的,我無感。富貴不是浮雲,能從天上掉下來最好,若掉不下來,還要汲汲追求,浮雲變成烏雲,何苦呢?
3
最常用的身分自介是「文字工作者」,至於是什麼工作,儘管寫稿為生,但與其說是寫作者不如說是閱讀者,多數文字於閱讀後有所感而化出。我沒有曲折豐富的生涯,不像有些人遍遊天下行萬里路,或交遊廣闊,四海之內皆兄弟姊妹。駱以軍有一本小說別冊《經驗匱乏者筆記》,這書名我超愛,我就是經驗匱乏者。我也想像長輩所勸說的那樣,多出去走走,增廣見聞,但個性本非外向,無法強求,只好藉「讀萬卷書」取代「行萬里路」。
許多興趣是經由閱讀而萌芽的。例如,我是棒球迷,但我小學時期迷棒球,不是在學校參加棒球隊,也不是與鄰居街坊組隊玩玩,而是一本小書《無敵金龍》。當時金龍少棒隊勇奪世界冠軍,《中華日報》出版這本書,內含十四名球員點將錄、各場國際賽事過程報導與攻守紀錄,我讀得津津有味。還記得球員名單中有個選手,溫天壽,名字下方註明內野手。游擊我知道在哪個位置,中右左外野也顧名思義不難懂,但內野手站在哪個地方?我問爸爸,才知道內野手只是泛稱。
有此一問,可見我連觀賽經驗都缺乏。金龍以及更早的紅葉傳奇都是透過媒體與書本接觸。然而次年起,從國內選拔賽到國際比賽,電視轉播必看,報紙報導必讀,一路看下來,從少棒看到職棒,看了半世紀之久,說到棒球,口沫橫飛。一切因緣從一本小書開啟。
又如前述生機飲食。我先在報紙讀到歐陽光的事蹟報導,引發好奇,循線拜訪,之後聽歐陽光的兒子、推動生機飲食不遺餘力的歐陽英系列講座。再來就是書本的事了。我蒐羅相關書籍,一一閱讀,從理論到實作,種麥草、孵芽菜、打蔬果汁、堆肥,就這樣迷上食療,效法神農氏嘗百草的精神,記錄身體對食物的反應。有一陣子勤跑檢驗所抽血,確認飲食與身體機能的關係,藉以驗證書本的論點,遭致檢驗人員譏嘲:哪有人抽血這麼密集?
有一次《人間副刊》邀稿,以個人技藝為題,編輯原先設定與閱讀有關,但我不假思索,表達想敘述生機飲食的實驗之路,編輯答應,只不過事後另外刊登,並未在原定系列裡。可能他們認為這不算什麼技藝吧,然而我自鳴得意,認為文人多為弱書生,能懂食療能種菜孵芽,這才叫真本領啊。
閱讀是快樂的事,也是重要的事。重要,不在於因此增加多少知識,而是藉由閱讀,看見原來不可能看見的景物、人物與事物,發現與別人的不同,也發現與別人的同。看見不同,增加了廣度;看見相同,增加了深度。我的上一本散文集《散步在傳奇裡》(群星文化),列出屬於我自己的「傳奇書單」凡三十二本。傳奇書指的不是心目中的好書,而是對個人的人生有影響,或具有特別意義,或有情緣的書。這些書單構成生命的一部分,也是滋長的養分。閱讀就和吃喝拉撒睡一樣,是每日進行的反射動作。我喜歡以閱讀為軸心的簡單生活。
這樣的價值觀,註定了功不成名不就。有時參考名人的成功學,自知那是我三輩子都學不來的事物。然而幾年前,與我小時候感情很親的舅舅,返美前來電敘舊,一開口就說:「你是個成功的人。」我回說,開什麼玩笑?舅舅說:「我的定義,一個人能夠多年來堅持一件事,就是成功的人。你一直在做你想做的事,所以你是成功的人。」我當下凝咽無語。活了大半輩子,頭一次聽到有人這樣說我。
代序
我喜歡這樣的生活
1
自從三十出頭,離開職場,以文字工作為生之後,偶有好奇者探問,怎麼年紀輕輕,便退休了?應當是四海壯遊、男兒志在八方的年紀,卻成天窩在家裡,當宅男兼奶爸?
為何離職以及如何餬口?這與我因何取名果子離?為什麼吃素?並列為關於我的人身三大疑難。也有人心嚮往之,問如是生活需要什麼條件?這沒什麼好說的,若非熟人或交心者,我都隨意唬爛,鮮少正面回應。
是真的沒什麼好說。我不是什麼暢銷作者、知名作家,更非成功典範,賺不到錢,成不了名,不足為外人道。更遑論我的生活模式和心態──我沒有海闊...
目錄
目次
推薦序 路上觀察家的散步風景 陳雨航
推薦序 經驗匱乏者的小歷史 楊佳嫻
代序/我喜歡這樣的生活
【輯一】謀事的浮浮與沉沉
那一夜,包青天打電話給我——記飄泊無依的職場一年
那個說我怪怪的顏清標2.0
我曾在與不曾在的遠流
讓我們期待明天會更好——追憶似水年華.一九八○年代
從今起確定自己是幸福的人──我的三十一歲
【輯二】孤獨者的日常與非常
想像的遊戲
脫離與脫軌
斑馬咖啡店
致不存在的凍齡與你都沒變
牛頭馬面在一班
孤獨的跑步者
我的素胃時代
蒸便當與飯冰冰
吃一碗飯像橫越一座沙漠
身體髮膚
白蟻吃掉的家
看電影的相對論
電影院的噪音
【輯三】書房的門裡與門外
書海無邊,網路是岸——現在是閱讀最好的時代
無房間的書房
與書斷捨離
想寫什麼、不想寫什麼,以及自己能寫什麼、不能寫什麼
逛書店,是逛書還是逛店?
有人能談一下金石堂書店嗎?
把獨立書店當漫畫王用,這樣可以嗎?
如果能進到一本書裡,就不會覺得小書店小了
對於書店,我們常有錯誤的浪漫想像
不為懷舊,是向經典致敬
每片新潮都流向知識的大海
歷史長河總得繼續流下去
文言文、白話文,只要想讀,就是好文
在閱讀中過了一生
【輯四】那個時代的光與黯然
我所記得與不想記得的李敖
向田邦子在台灣上空殞落那一年:一九八一.之一
一名景美女學生未交代的遺言:一九八一.之二
老秦與沙究
我與布袋戲的半世紀情緣
西門町身上是一個時代
小街長巷
獨臂刀與獨臂人
不要叫我姊姊,更不能叫我阿姨
阿飄三帖
無法逃脫的悲傷
目次
推薦序 路上觀察家的散步風景 陳雨航
推薦序 經驗匱乏者的小歷史 楊佳嫻
代序/我喜歡這樣的生活
【輯一】謀事的浮浮與沉沉
那一夜,包青天打電話給我——記飄泊無依的職場一年
那個說我怪怪的顏清標2.0
我曾在與不曾在的遠流
讓我們期待明天會更好——追憶似水年華.一九八○年代
從今起確定自己是幸福的人──我的三十一歲
【輯二】孤獨者的日常與非常
想像的遊戲
脫離與脫軌
斑馬咖啡店
致不存在的凍齡與你都沒變
牛頭馬面在一班
孤獨的跑步者
我的素胃時代
蒸便當與飯冰冰
吃一碗飯像橫越一座沙漠
身...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