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回顧本島與外島的往事舊回憶,用知性的思辨和抒情的口吻書寫生活、故鄉、家庭與學校。
流徙於本島和外島,人生是不斷的練習與試煉
純真年代回返金門的青春時光,大地震迸裂出婚姻與自我的內傷,
石曉楓從跳島展開新生活的女性,活成一座生命自給自足的島嶼。
廖玉蕙、楊佳嫻 專文導讀
臺灣大學中文系名譽教授∣何寄澎
作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陳義芝
作家、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蘇偉貞
作家∣阿盛、吳鈞堯、胡晴舫、王盛弘、凌性傑
小說家∣駱以軍
作家、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李欣倫
動容推薦
身為金門人的石曉楓,以流浪異鄉和本島的經驗,回望故鄉與外島的牽繫,書寫關於親情、青春與地理的懷想。流徙於本島和外島,人生是不斷的練習與試煉,童年「純真年代」如春日爛漫成長的「小寫的我」,熟女「一步一沙漠」走過夏天炙熱又荒涼的情感習題,撐過「又冷又透明」的婚姻寒冬,最後以秋涼的中年妙筆寫出豐收的「文學美樂地」。
〈唱遊課〉中天真活潑地舞蹈的孩童,在中學〈國文課〉時體會了私戀老師的苦澀,後來長成了歷經九二一〈餘震〉的新手媽媽,試圖將家庭打散與重建;〈那時的公車〉上阿兵哥的輕佻眼神,少女收到的一疊情書,那眼光那情感轉眼已成滄桑中年的困惑;因關係瀕臨破裂而踏上日本北海道的〈臨界之旅〉,在溫泉池望著豐美與枯槁的肉體,省思母職的犧牲與調適、生命的成熟與衰亡。
石曉楓的筆揮灑出鮮明的水彩畫,學生時代的美好回憶裡潛藏了〈美術課〉技藝難達的悲傷、〈音樂課〉曲調的寒涼,就像〈在憂鬱的陽光裡,穿行〉的梵谷,將內在的騷動不安,化作鮮豔燃燒的麥田。她以優雅內斂的文字凝視傷痛、療癒傷口,時而情感節制,時而輕快忘情,一收一放間呈現為人子、為人師、為人妻、為人母,或者生而為人的艱難、掙扎與反思。穿越生命原鄉,跋涉記憶長河,她勇敢撿拾斑駁碎裂的生活碎片,拼湊出人生真實與華美的面貌。
作者簡介:
石曉楓
福建金門人。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專任教授,素以「被教學耽誤的創作者」自嘲,並掩飾疏於寫作的事實。著有散文集《無窮花開──我的首爾歲月》、《臨界之旅》;評論集《生命的浮影——跨世代散文書旅》;論文集《文革小說中的身體書寫》、《兩岸小說中的少年家變》、《白馬湖畔的輝光──豐子愷散文研究》;另與凌性傑合編《人情的流轉:國民小說讀本》。創作曾獲華航旅行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梁實秋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等。
章節試閱
餘震
許多年之後,人們將記憶那場地震是臺灣二戰後傷亡損失最大的天然災害,而正確時間點也將如魔咒般一再被複誦: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凌晨一時四十七分。然而在劇烈搖晃的當時,我們顯然不會知曉自己正經歷著歷史性的一刻,持續長達一○二秒的動盪裡,我只記得意識朦朧間,身邊的人火速將棉被覆蓋住彼此頭部;而在倏然驚醒之際,我則反射性掀開棉被,跣足奔向數步之遙的嬰兒床,那裡頭睡著初生甫半年的嬰孩。像深恐脆弱的玻璃應聲碎裂般,我撫摸懷中幼子粉嫩的臉頰,查看是否有受到驚嚇的痕跡?小嬰兒沉睡方酣,我抱著他坐回床上,一時間沒有主張。
一○二秒之後,男人決定立馬下樓,我們仨倉皇出逃。住家附近即民權西路捷運站,我清楚記得半年多前同樣的凌晨時分,如何在此搭上排班計程車,匆促趕往附近的馬偕醫院。時值春節期間,羊水卻無預警來襲,我拎起早已置備好的衣物袋,一邊顫抖著坐進車裡,一邊擔心胎兒是否早產,凌晨的冷空氣像碎裂的冰塊般,在我齒間切切剁咬著。
之後當然是場驚天動地的撕扯,然而半年前體內的戰爭,在半年後轉為外在的震盪,那一夜,整個臺北市瞬間被扯斷了線,通訊斷絕、漆黑一片。我們和其他家人通不上電話,只能與捷運站附近道途相遇的陌生人們相濡以沫,彼時路人即親人,大家互相吐露內心的驚懼與惶惑、關懷與善意。難熬的一夜辰光裡,聽遍長吁短嘆之後,我起身推著嬰兒車,在暗黑的小空地周遭四方盤旋,一回又一回。我反覆思量著自己是如何走到這裡的?跋涉了許多道路,經歷了愛之創痛與彌合、絕望與希望,在將臨的而立之年裡,這場地震意圖為我搖搖欲墜的人生帶來何等啟示?
此前,生活其實已開始有了些微妙的變化,婚姻對女性而言,本就是場難以逆料的震盪,帶著二十多年來從原生家庭得到的教養與習性,走入另一個全然陌生的家庭,重新學習另一套教養與慣習。原來有些人家餐桌上的話題,是菜價換算、烹調手法與口味鹹淡,如何準確說出盤中菜餚名稱、精肉部位?我回答得好拙劣。離開餐桌,進入下一道習題,那些本土長壽劇裡上演的家族紛爭如何看待?婆媳關係如何引以為戒或見賢思齊?什麼時間點我該做出適當的回應?太難太難了,我向男人抗議,為何獨留我在空曠的客廳裡進行模擬考?男人嘻皮笑臉說,為了讓你早點習慣。
那麼忙著不斷補考,下一份測驗卷又提前開啟。我曾以為那是全新的體驗,多麼認真地研讀了新手媽媽教戰手冊、新生兒養育指南,多麼誠懇地向前輩們請教考古題,然而當我興致勃勃,準備迎接新生命時,主考官推翻全局,重新擬定作戰方略。彷彿誤闖了中古考場般,生活裡一片時空錯亂。然後就在感知失調的窘境裡,真的迎來了四分五裂的震盪。
一切打散再重建,在那樣漆黑的夜晚,終於,我在小廣場裡靜靜坐下,回顧了愛之消亡、怨懟之起,凝視著眼前的婦孺壯者、青年佝僂,多麼魔幻的瞬間聚散哪,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聯結,原來是如此隨機而隨緣。然則我們仨難道不該堅守住自己的小宇宙嗎?危城傾圮的末世感裡,我暗暗許下這樣的心願。
那時我並未意識到,地震搖晃原來可能是板塊早已移動的證據,而動力來源一旦開啟,生活裡大大小小的剝落便在所難免,一時粉塵飛揚,一日魂飛魄散。我眼睜睜看著牆上的裂痕不斷地加深擴大,牆右方安居著如如不動的男人,他指認了家庭的和諧美滿,有妻有子有父有母,瑣事全盤照料,他便無後顧之憂。然而持續位移到牆左方的我卻感受到了生命的強烈震動,臂膀太瘦弱,立足之地太逼仄,我懷抱著嬰兒,承擔著家庭、親子、職場每一種新身分,卻彷如孤島般,一再被推擠到世界的邊緣。隔著不斷加大的裂痕我遙遙呼喊,聽到的卻永遠是自己微弱的回聲。
於是每個夜晚,在燈火輝煌的家庭歡聚之後,我開始習慣推著嬰兒車,重複地震夜裡小空地周遭,一回又一回的四方盤旋。路燈微弱的光線底下,再沒有當時喧嚷的人聲,再沒有從每盞燈火後走出的魔幻人群,然而我感到安適而自得。黑暗中我對著嬰兒車裡的稚子,聽他咿呀含糊的呢喃,俯身嗅聞他身上浸泡著奶油的乳香,捏弄著米其林輪胎般圈養的大腿和肥嫩引人垂涎的小腳丫,感覺這是我此生最大的成就。然而我好累哪,寶寶,除了彼此相依於孤島,我沒有任何奧援,母者的身分令我驕傲,然而生活裡其他的角色扮演,卻都太過蹩腳,我意識到自己原來是錯置於家庭板塊中的不和諧之音。
在推著嬰兒車惶惶奔走的時日裡,並沒有人察覺到燈火背後,一名母者挾帶的長長陰影。寶寶在移動的車裡逐漸酣眠了,我將他抱回安穩的床上,偶爾望著濃密的睫毛和鼓漲的嬰兒肥雙頰,也會滿足地睡去。然而更多時候,我起身離開,獨自走到街角的星巴克,在二樓氤氳的燈光裡,書寫著滿紙忿悶。手札裡再沒有年少時觀照生活的敏銳和餘裕,一如彼時在空間裡所感受到的莫名生疏,夜談文學的青年們、角落品味單人閱讀的中年男性,咖啡香與樂聲流淌,這些都已經消失在瑣碎世界的一隅。近在咫尺的兩處空間,展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景況,卻都沒有我容身之處。夜更深了,我拖著尾隨不散的陰影,回到道路另一端的「家」,書房裡男人伏案的背影巍然不動,臥室裡小小的嬰兒吮指微笑,並沒有人意識到一名女性的暫時脫逃。
所以,如果我就此永遠離開了呢?天地倏然間又一震盪,我望著嬰兒床上的孩子,機伶伶打了個冷顫。火山要噴發了,板塊又要開始撞擊了,衝決網羅間,牆上粉飾的裂痕斑斑剝落,「你就是讀那些女性主義讀壞了」,被堆置於客廳一角的書架在重擊中哐啷解體,美杜莎的笑聲迴盪於荒寂室內,寫給年輕女性主義者的信散落一地,自己的房間從來就是神話,何處是女兒家則在角落哀嚎,戀人絮語已支離破碎,還有什麼解讀瓊瑤愛情王國抓起頭髮要飛天紛紛失效,女性主義經典無法解釋我在親子關係婚姻生活裡所面臨的掙扎與困境。
耶誕夜,我們在中山北路上的小診所裡,又經歷了一場精神與肉體傷害。走出婦產科時,望著沿途飯店大廳裡閃爍的聖誕樹,耳裡聽聞聖善夜天使報佳音,一切如夢幻泡影,彼時我唯願帶著嬰兒返回故鄉海岸。離島能接納破碎的我,我渴望生活在他方。
冬天過後,從故鄉歸返,小空地四方盤旋的時日終於走到了盡頭。據說地震是地球生命力的自然表現,我們無法避免災難,但災難之外,是否也有生命力釋放的可能?我在隔年隆冬,離開居停了近三年的中山北路,然後開始更多年走過中山北路,接孩子共度週末的椎心之痛。
曾有一個深夜,我被電話告知孩子整晚排著玩具小汽車不睡覺,他說,他要搭車去找媽媽。在凌晨飛奔於中山北路的計程車上,我止不住滾燙的淚水,一路看著掠過車窗的馬偕醫院、法國巴黎婚紗館、麗嬰房、蕭繁雄婦產科,還有更遠一些,路盡頭的星巴克咖啡館。宛如一場年輕歲月的縮時攝影,我在此經歷了生命的幻夢與失落、狂喜與悲哀。我彷彿看到孩子也將走過中山北路,從稚幼的身形慢慢長成高挺的青年,然而我再也不能陪在他身旁,一如往日推著嬰兒車的夜間散步。
那一年的生命經驗是永遠的痛,中山北路成為一種物質標誌。許多年之後,人們將驗證地震並無法摧毀某些巍巍然矗立的高聳建築,鋼骨結構、銅牆鐵壁,那比人心還堅硬。然而它們也日日折磨著崩摧的人心,馬偕醫院法國巴黎婚紗館麗嬰房蕭繁雄婦產科星巴克咖啡,潛藏在我體內的餘震,一直試圖粉碎這些物質所帶來的記憶,它們在我心中所引發的動盪,始終沒停過。
一日
「妳找什麼麻煩?看我們不順眼就對了!是不是?是不是?」我頹坐在床上,話筒裡傳來持續性憤怒難當的詈罵,一聲,一句, 鼓盪著已經脆薄如紙的耳膜。音聲真是具有穿透力的,在這些時日短兵相接的舌戰裡,所有毫無意義的話語一次次隨著聲波竄入腦門、流淌在血液間,它們嗡嗡環繞、營營侵擾,而我的身軀,轟轟欲裂。是夏日躁熱的時節,窒悶的氣流被風扇無力地拖行,沈,沈,彷彿要沈到底了,混凝土的腥澀味卻在沈到底的滯重裡捲捲而上,似乎要做最後掙扎的撲飛。門外即廢墟。這是施工中的家,透過臥室的門框望出去,陽臺有起重機在烈日下閃著橘色的銹光,客廳裡堆積了廢磚廢瓦廢垃圾,壁飾毀棄、櫥櫃傾頹,這是殘敗的家。而我困坐在危樓上小小的安居之地,聽詈罵。
母親和小弟的身影來到面前,他們將一座矮櫃搬到我的腳下,然後是晾衣架,然後是烘碗機,然後,是一箱又一箱的書。整間臥室裡充塞了大大小小雜亂的物件,彷彿耳邊那些瑣碎混亂的指責。「別再講電話了,來幫忙!」我覺得臉頰上有水漬緩緩行過,像滯重的氣流在爬行,也像前日因施工而滲水的牆壁,那面坑坑疤疤的風景。「怎麼了?」母親一抬眼,愕然發問。等不及我回應,她隨即又喃喃自語著:「工人明天要鋪地磚了,得趕緊把所有家具都搬進來!」他們繼續行走、移動,扛進大小物件;我也繼續種種無聊的爭執,「狡辯!」終於,在聽到最後一句怒吼後,我輕輕回了句:「對不起,那今天我不去接小孩了!」通話結束。
門被「砰」地一聲給關上,是母親和小弟。在一上午的勞動後,他們大約去吃中飯了。我一直呆坐在床上,滿臉鼻涕淚水糊出一個失焦的視野,這回,再無法透過門框望到陽臺上銹亮的起重機了,觸目所及是架子、矮几、矮几、架子……然後是門外的工地。這是真的嗎?眼前出現一幅浮動的風景,在正午烈日的烤炙下,氤氳迷濛,空氣中漂浮著灰色的塵埃,緩緩在眼前游移,以一種籠罩的姿態,靜靜吞蝕著整片雜亂的空間。我像夢遊般離開床上,走向曾經的客廳、現今的廢墟。我站在一大堆混凝土旁,環顧周遭,這是真的嗎?方才已消失的,以及現下正存在的,無一不是怪異的場景。彷彿張愛玲筆下那唱蹦蹦戲花旦的女人,在高樓叢林裡,今日所見俱是莽日狂沙,但我是誰?如何竟走到這般境地?我到底不是荒原裡處處可以為家的女人,只是都會裡軟弱蒼白的靈魂。
我在臺北的烈日下艱難地移步,來到假日午後孩童的天堂。歡樂麥當勞。屋內奔竄的是笑鬧、尖叫以及哭嚷的童音,小小空間裡喧騰著永遠無憂的熱鬧。遊樂區內,孩子們追逐著嘻嘻言笑、搶玩滑梯;遊樂區外,一名少婦身著無袖連身碎花洋裝,外罩灑金蔥線衫外套,她披就一頭波浪起伏的長髮,慵懶望向室內玩樂的小孩。身旁的菲傭立著,正來回輕推嬰兒車,黝黑清瘦的身形下,有髮絲鬆鬆束在腦後,臉上則脂粉未施,她一面細聲哄著車內的嬰兒,一面回應主人閒閒拋來的詢問。對面的情侶摟抱、親吻、打鬧,音樂在壅塞的空間裡薄而尖銳地穿行。半晌,嬰兒的哭嚎聲忽爾破空而來,菲傭急匆匆將她抱起,拍著、搖著、來回踱著,我看到那少婦伸出雙手意圖接過嬰兒,她卻膩在菲傭懷中不肯回應媽媽的擁抱。都說小嬰兒是現實的,誰給他的照顧多,他就跟誰親密,這當是個不常褓抱的母親,然而,「母親」的意義是什麼?是永遠不悔的犧牲奉獻,還是永無止息的疲倦與空虛?在怠忽與重擔之間,是否還有個平衡點,可以讓現代婦女適度、適量地克盡母職,而免受挫折與道德譴責?這是我的困境投射,我心傷悲。
懶懶啜飲著咖啡,眼前風景隔著距離、隔著混雜而模糊難辨的聲浪,以默片形式一幕幕滑過。此刻,世界兀自叫囂著屬於它的熱氣蒸騰,然而在滾燙的幸福之外,我能感覺室內的冷氣正一吋吋刮蝕皮膚表面,細滲地、緩慢地逼出周身凜凜寒氣。耳膜早已將所有無意義的喧鬧隔絕,只留下兒子稚嫩的童音,在另一個空間裡迴盪:「媽咪嗚……」,他嚎啕大哭時會以委屈的聲氣哀哀呼喚;「媽咪咦?媽咪咦?」他一覺初醒時會倏然坐起,以無助的語調急急相詢;而當心情愉悅時,他會舉起矯健多肉的雙腿,像部坦克般跌跌撞撞衝來,口中歡唱著:「媽咪喔!」此際,我想念孩子奔跑的身姿、小巧靈活的雙腿;想念那一聲聲世上最美的天籟、人間最親密的召喚,然而,作為一名被判定「失職」的母親,我只能自我放逐在麥當勞裡,看家家戶戶的小孩,嬉鬧無休。
鬧中成靜,火裡藏冰,這些錯置紛雜的體感,牽扯出長久以來扭曲的生活形貌。眼前的默片交替成斷裂畫面:一個燠熱欲雨的長夏午後,我困坐暗沈沈客廳裡,悶悶感受著體內蒸騰的躁鬱。周遭闃無人聲,地上奶瓶、尿片、玩具散放,還有孩子午睡前留下的餅乾碎屑,它們招來一隻、兩隻螞蟻雄兵的覬覦。空中忽爾飛來小蟲盤旋,我在沉滯的空氣裡靜靜看著它往來游移,撩亂眩暈,猛一低頭回視沙發布面,卻見數以百計的螞蟻,呈放射狀四散奔竄、團團蠕動,就近在左手臂移動可及之處。那個恍惚間錯見的圖景令我震慄不已,彷彿倏然與幽微的內在照面,在平靜的空間裡逼出一個紛雜、迸裂的自我映象。另一個滂沱的深夜,我拋下睡眠中的孩子、電腦桌前敲打不息的丈夫,在雨夜裡疾行市街,內心充滿了離家出走的衝動。然而我不能夠,最終不過坐在距家十分鐘遠的咖啡屋裡,用碎裂的字條喃喃書寫著苦惱、不安與憤懣。還有清晨時分從睡夢中驚醒的啜泣,想到沈重的一天、周而復始的消耗,我奄奄待斃。最難堪的場景是那個刷洗到近乎泛白的潔淨客廳,日復一日,我們在裡面排排齊坐,謹慎地揀擇話題,思量著該如何評論關於食物的烹調、旅遊的價差等等瑣碎、而我全然無知的命題。最後是我們的爭執,每一個字句自口中吐出後,都如水晶般折射出多角度的理解與詮釋,於是我們只能在各自的稜角裡囂囂嘶喊,伸手即冰窟,我們言語斷絕,路堵車休。
冗長紛亂的回憶,冗長乏味的一日,正如眼下單調的街景。坐在傍晚馳往淡水的捷運上,天色昏暗中我數著一棟棟灰黑的建築,覺得那些燈光昏黃的窗口,都像深不見底的窟窿,空隆、空隆,人在其中,不知不覺便陷入一個又一個攀不到出口的故事裡。出了站,順著人潮往老街走,蜜餞、金線蓮、稻草人,各地特產將淡水妝飾成毫無特色的觀光景點;轉往河邊,香腸、鐵蛋、烤魷魚又將擁擠的河岸掩埋成大垃圾場。我在黏膩的汗臭與脂粉味裡,苦苦思索著該如何突圍,卻有一稚嫩的嗓音將我喚住:「吹泡泡嗎?阿姨!」低頭望去,小魚小象種種玩具造型簇擁著姊弟倆。「這隻槍比較好,會發光喔!我玩給妳看。」小男孩興沖沖抓起地上的商品,開始示範泡泡槍的用法。「多少錢?」我隨口問道。「一百塊!」「便宜點好嗎?八十。」「噯,弟弟,她要講價耶!」女孩用自以為微小的音量賊賊地和弟弟咬耳朵。「九十,八十的話不附電池哦!」商量片刻,弟弟抬起頭來,堅定的表情搭配很用力的咬字。我笑笑,掏出錢來銀貨兩訖,一邊游目四顧,好奇著家長怎放心讓小孩和大人談生意,「你們幫爸爸媽媽賣東西哦?」小姊姊臉色一沈,這回兩人都不發話了。是另一個找不到出口的故事嗎?我彷彿誤闖人家窗口般懊惱。
然而大部分時候,人們還是歡樂的。坐在鐵欄杆上,黑裡傾聽後背滿河邊笑語淙淙,那些聲浪近在腦後,此起彼落著假日裡閤家出遊的幸福,叮、咚、叮、咚,我數著它們彈跳入水裡的節奏,不多時便漸行漸遠、音聲渺渺了。而眼前是河岸,有廢棄的竹筏、軟綿的泥淖。我取出剛買的泡泡槍,對著長空靜靜吐出一串大小泡泡,它們在漆黑的夜空裡無力地上升,有些飄遊不遠,便虛浮地沉落在朽爛的竹筏縫隙間,輕易地碎裂,輕薄地消散,一如婚姻、一如愛情、一如人所嚮往無邊無際地老天荒的幸福。對岸山上的燈火閃爍,我想起從前某個深夜和友人驅車遊山,從高處俯瞰腳下的煙塵滾滾,那一刻我們誰都渴望縱身躍入底下溫暖的窗口。然而如今,晃動的雙腳下滿是陷人入淖的軟泥,身後左衝右撞的人群稍一推擠,便能輕易置我於拔足不出的窘境,這便是人生,困坐於危樓上小小安居之地的人生。
在這奇異的夜裡,種種細微的物事彷彿都包藏著秘密的提示。我能清楚聽到左側溜冰場上滿是兒童的嬉鬧,碰碰車在裡頭相互撞擊,發出歡樂到不知如何是好的傾軋聲,吱嘎吱嘎、吱嘎吱嘎。我所渴想的生活,其實只像碰碰車上旋律單純的童謠般,一遍一遍,反覆著平和的樂章。然而和平是什麼?幸福又是什麼?身邊的人群與笑聲如此清晰可聞,此刻於我卻覺得虛幻無邊;唯一真實的,是遼遠的河岸彼端。在那闃暗的夜幕裡,我看到孩子拎起小鞋,迸迸下樓如鳥雀撲翅而飛。那是近日殘留的夢境,我清楚記得自己在暗夜裡飛奔直下,卻追不上孩子小小步伐的慌張。我在小巷中狂亂穿梭,想繞道相尋,卻又怕他筆直朝前奔跑,一往無回,終至與母親錯身。
音聲漸杳,人群消歇。河岸邊飄來最後一個稀薄的泡泡,輕輕地,我用手掌朝前托住,想起過去某個陽光燦爛的午前,我在寬廣的公園綠地裡,用泡泡槍揮灑出一個又一個的彩色泡沫,孩子興奮極了,肥胖的小手使勁撲打、一路咯咯亂笑著。我在他小鴨亂划般的學步裡,看到了美麗的憧憬—孩子的身後將會有穿上圍兜兜的稚拙模樣、還會有背著小書包上學的未來……一步一步,我將看著他把節奏踩穩,慢慢長大。然而真實的是夢境,虛幻的是人生。持續性的噩夢不斷驚擾我,在離家前後,我始終夢見自己奔走於烈日下,惶惶不可終日;而懷裡的嬰兒面頰酡紅,高熱不退,在朗朗乾坤下燒出燎原大火。那是一場生命的大火,將所有想望焚為泡影。
夜深了,我回到斷垣殘壁的廢墟裡,繼續吹出一個又一個再也無人追逐撲打的泡泡。我看著它們靜靜隕落,在瓦礫堆裡、在灰色的塵埃間。
一日經年。一日。將盡。
餘震
許多年之後,人們將記憶那場地震是臺灣二戰後傷亡損失最大的天然災害,而正確時間點也將如魔咒般一再被複誦: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凌晨一時四十七分。然而在劇烈搖晃的當時,我們顯然不會知曉自己正經歷著歷史性的一刻,持續長達一○二秒的動盪裡,我只記得意識朦朧間,身邊的人火速將棉被覆蓋住彼此頭部;而在倏然驚醒之際,我則反射性掀開棉被,跣足奔向數步之遙的嬰兒床,那裡頭睡著初生甫半年的嬰孩。像深恐脆弱的玻璃應聲碎裂般,我撫摸懷中幼子粉嫩的臉頰,查看是否有受到驚嚇的痕跡?小嬰兒沉睡方酣,我抱著他坐回床上,一...
推薦序
勇於脫韁的不羈俠女——石曉楓《跳島練習》讀後 廖玉蕙
這本書裡所有收錄的文字,整體歸納起來,約莫遵循不間斷的思辨與慈悲情懷的兩大準則。從小學校園生活的天真爛漫,寫到中壯年的困惑、掙扎與反思。身為大學殿堂裡的教授,在家庭與職場間反覆移動,回顧過往、凝眸現在、瞻望未來,筆下總夾帶著生命中無法識透的疑惑和深摯的寬諒、同理的情懷。時而天真浪漫、時而機靈輕快,更多的是猶疑喟嘆與叩問求知的動機,最終回歸為人師表的思辨養成歷程與虛懷若谷襟抱的實踐。
常在臉書上看到曉楓和學生互動,毫無間隙的親暱與爽利中潛藏奇異的纏綿,學生顯然視她如姊,「仙女」的稱謂道盡她一路走來的教學所贏得的亦師亦友的信任關係。這樣的養成從本書的首輯「小寫的我」就可見其端倪。
書中一起始就是往事歷歷,一個聰慧嗜讀的小小身影在校園裡穿梭如蝶,她的懷舊文章歡快入乎其內又冷靜旁觀出乎其外;沒有忘記難堪的傷口,但更記住了師長扶持關愛的溫暖。曉楓的童年看來有滋有味、繽紛多彩,那些啟蒙的老師,多年後重回她的筆下,無論親切或涼薄,形象都躍然紙上,讓人不由得也思想起自己的寂寞或歡快的童蒙時光。
年紀漸長,內心單純的心思,逐漸變得複雜,不只情感糾葛,更勾連上外在的時代風暴。曉楓回首諸多的掙扎過程,在蘊藉模糊的吞吐中,暗藏女性主義的獨立宣言。幸而對文學、藝術、美感的浸淫與修持,讓她得以倚仗著在某些難過的關卡上險險度過。偕行的人生不怕寂寞,但懼行路顛簸不平;在生命的躁動時刻,電影裡的情感傷痕往往能深深觸動她,相信也稍稍撫平了些許傷口。
她不但摹寫個人心事,也著墨時代翻天覆地的改變與傷痕,九二一地震震出婚姻的裂痕,赴日旅遊的火山爆發也引發她對母職神話的沉重反思;但儘管曉楓已然帶著叛逆心情奔往他方,故鄉金門浯江街的斑駁古屋與老樹卻依然屹立,它成為心頭的永恆。
因為世事無常,所以,她經常逡巡在文學、電影與音樂的道路上。她旅遊時不忘參觀美術館,時常浸淫在音樂中,老想著如何在教育現場有效傳達文學的閱讀與創作訣竅。書裡最讓我動容的,是人物的刻畫,寫親人、老師,也寫學生。其實,我認識曉楓是從她的文字始。2013年九月,她在聯副發表的一篇題為<如果,你有一名窮親戚>的文章,引起我的注意。後來,我在幫親子天下選辑《晨讀10分鐘—親情散文選》時,便毫無猶豫地將該文收入其中,欣見這篇文章也收錄在本書裡。那是一篇紀念伯父的散文,我在導讀裡是這樣寫的:
本文從伯父的告別式寫起,全文色調凝滯,像褪色的老相片,濾去所有色彩,只剩光影黑白。作者回敘時,情感上或有不應淡漠的不安,理智上卻明白死亡只是一條回家的路。
伯父的身世堪憐,是從廈門買回的養子,逃學放蕩,討錢惹禍,甚而遠離故土,懷抱著掙錢翻身的大夢,卻一生在底層泅泳,只盼能掙一口氣。追根究柢,作者志不在摹寫伯父而已,志在拿捏親戚間的親密與生疏,以幾次和大伯父進退失據的互動為例,慨歎人際關係的幽微與艱難。
大伯父粗糙的關愛方式,或讓姪女感到尷尬,或讓她備受委屈。斥責年幼的姪女自私,讓她抱著彩色鉛筆盒淚眼汪汪,有口難辯;自己卻不顧弟弟一份薪水要養五口之家,伸手要錢,只為買個大夢。聽聞姪女遠道來台,不待她自舟車勞頓中緩過氣,立刻魯莽奔至,領著她投入白雪公主的幻夢裡,卻又讓她夾在大伯母的吃味中難堪失措。
可想而知,作者是在其後經歷多少人世滄桑後,才能了然自己當時的乘風破浪翩臨,對離鄉背井的伯父而言,無異故土芬芳枝芽的伸展,填補了他生命中缺失的空白,就如小堂弟幼稚園的畢業照般,都在靜靜宣示伯父的過去與未來,隱隱然是一種家族命脈傳承的宣告。這時,作者才能釋懷地寬慰自己:
「這是伯父粗拙愛心的表達,在霸氣、闊氣中掩藏著不願被人瞧不起的辛酸。」
告別式裡,作者繞棺而行,看著瘦小灰敗的遺軀,回顧大伯生平之餘,忍不住嘆問世間功課,如何才能無愧無憾。文末的提問,與其說是猶豫難安的反問,不如說是,對生命輕賤、枉然與命定的慨歎,是人世的大哉問。
她就是用這樣溫柔悲憫的視角來看待眾生。她鮮少像許多心裡只記掛菁英學生的老師,她對孤獨的靈魂特別關注。到韓國擔任講座,眼睛對上的不是資優生,而是脫北前來的學子誠惶誠恐的眼神。他們孑然一身,從頭學起,境況甚至朝不保夕。她在國內教學,特別掛懷的也是渡海前來取經卻提前從世間離席的孤單身影。
總之,她是律己甚嚴、求知若渴的老師;也是對師長執禮甚恭,卻不是唯命是從、不問是非的學生。書中除展示專業的文學根柢,也透露她旁徵博引的多元涉獵。她表象溫和、禮數周到:但內心狂野、銳意追求自由並照顧弱勢,從文章中我們看到一位勇於脫韁、不被體制馴服的不羈俠女。
憑烈勁跳島 楊佳嫻
想起曉楓,就想起酒。金門高粱斟在小玻璃杯裡,清透,醇香,倒進喉嚨卻湧起一股烈勁。
把一位女性朋友跟食飲之物並論,難免輕浮。不過曉楓確實來自金門,又確實能酒。學生們愛她,以仙名之,但這可不是形容她虛飃飃踏雲去。相反,是靈魂裡藏著金燄,早早就具備燃燒與受傷的能力,這能力有重量,尖銳,像溫德斯《慾望之翼》中天使流的血。這能力督促她寫作,成為好的文學研究者與教師,能體察文本與青春生命摺到最裡面去的暗影。
在最新散文集《跳島練習》裡設定了六輯:「小寫的我」追憶金門高中時光,「一步一沙漠」寫成年後的種種聚散,「又冷又透明」的焦點顯然是婚姻內景和燼餘,「純真年代」再度返回金門,聚焦於文學與藝術的火種與伏流,「世界上所有的道路」寫旅行與人事,「來自心海的消息」則收錄了石曉楓與阿盛、凌性傑兩位創作者的對話。文字引領,讀者可以撫觸到那股烈勁。
家鄉是根源,也是塊壘,《跳島練習》以此起頭。早熟女學生想飛出氣悶海島,只能先透過文學與藝術另闢呼吸空間,任何外來消息,任何陌生顆粒,任何一點點不應該,都足以撩撥。「小寫」卻仍有「我」,撩撥引致的反應,都讓「我」更明晰。
青春期最意識到的就是身體吧,自己的身體,他人的身體,成人的身體。身體也為難捉摸的情感賦形,因此有了線條,顏色,氣息,〈國文課〉寫暗戀國文老師,即使考最高分仍受罰,也視為特別對待,感覺「多麼痛的表白,多麼熱辣的愛之狂喜」。身體一向是社會裁量的對象,動輒得咎的管束生活,單一秩序至上的時代,女性身體太突出固然有問題,男性身體姿態太曲折恐怕也受非議,〈唱遊課〉就描寫學校內某個數學老師,行路如楊柳,喜歡女性化舞蹈,所謂「查某體」,示範性別表現的曖昧。
為了一絲美和痛、幻想和逾矩、顛覆和批判,就好像稍稍飛離地面幾公分的年歲裡,即使困惑,也願意相信──夏宇詩中說的,「有一天醒來突然問自己/這就是未來嗎/這就是從前/所耿耿於懷的未來嗎」──或許想不到日後仍會掉進最惱人也最尋常的難題。〈餘震〉寫世紀末台灣的大地震,也寫和那場地震一同暴露出來的婚姻內傷,一個女人無論讀再多書都可能陷落於那結構性位置:被審視、驗證,作為妻子你合格嗎?作為母親你達標了嗎?你的自我將被抹消,你的世界不應當超過廚房、餐桌和嬰兒床,言談要符合你的性別與身分在倫理階序中的位置。〈一日〉中女人再度回到廢墟般的家,「繼續吹出一個又一個再也無人追逐撲打的泡泡」,這反覆往返令人困頓;〈臨界之旅〉裡夫妻為了緩和關係而參加短程旅遊,異國燈與雪,仍難提供「我又回得了傳統無怨的母親角色嗎」確切解答。〈餘震〉那句「你就是讀那些女性主義讀壞了」,天知道女人讀到那些令她們振奮的想法,四壁動搖,重新穩住,到真要打開門走出去,這中間的道路布滿荊棘,遠如天涯,門外,則還有別的荊棘與天涯。或許也憑著那股烈勁,終究跳出廢墟,跳出將女人囚如孤島的婚姻,不活在灰色泡泡裡。
書中曾形容年少愛情就是「永遠無法安穩撐住龍頭,也沒有堅固後座可以安居」(〈腳踏車〉),只是當你我行到中年,才發現,長大與年老,都不保證穩固,命運和心有時候悖道馳去,有時候宛如惡作劇雙簧。氣力與耐性有限,奮勇不能持久,恨愛定義模糊──那個跳島預備展開新生活的少女,多年之後,是否感覺仍在一塊塊浮島上極力維持平衡,摸索跳躍力道?或者,如〈熟女生日感言〉所說「此刻,我只想要靜靜的生活」,自己就活成一座島,收納溫暖海水,把搖盪刻進泥層。
勇於脫韁的不羈俠女——石曉楓《跳島練習》讀後 廖玉蕙
這本書裡所有收錄的文字,整體歸納起來,約莫遵循不間斷的思辨與慈悲情懷的兩大準則。從小學校園生活的天真爛漫,寫到中壯年的困惑、掙扎與反思。身為大學殿堂裡的教授,在家庭與職場間反覆移動,回顧過往、凝眸現在、瞻望未來,筆下總夾帶著生命中無法識透的疑惑和深摯的寬諒、同理的情懷。時而天真浪漫、時而機靈輕快,更多的是猶疑喟嘆與叩問求知的動機,最終回歸為人師表的思辨養成歷程與虛懷若谷襟抱的實踐。
常在臉書上看到曉楓和學生互動,毫無間隙的親暱與爽利中潛藏奇...
目錄
推薦序 勇於脫韁的不羈俠女 廖玉蕙
推薦序 憑烈勁跳島 楊佳嫻
輯一:小寫的我 -
教堂的椅子-
腳踏車
古物
縫紉機
床頭音響
那時的公車
英文課
音樂課
美術課
唱遊課
歷史課
國文課
輯二:一步一沙漠
時代,與時代之外
浪漫而孤傲的靈魂之樂
華美的時光
熟女生日感言
如果,你有一名窮親戚
借來的告別
輯三:又冷又透明
餘震
一日
臨界之旅
Kris
房事物語
輯四:純真年代
關於一條街的身世
故土與創作
我的戰地回憶
衾被裡的情懷
那些紛至沓來的童年往事
文學美樂地的追尋與應許-
關於卡蜜兒、羅丹與年少浮光
輯五:世界上所有的道路
冬之晤面
「脫北者」一瞥
也是雙城
折衷的詩意之旅
在憂鬱的陽光裡,穿行
輯六:來自心海的消息
銜接歲月的相思燈
想起那些青春撩亂之詩
歡迎來到人生下半場
推薦序 勇於脫韁的不羈俠女 廖玉蕙
推薦序 憑烈勁跳島 楊佳嫻
輯一:小寫的我 -
教堂的椅子-
腳踏車
古物
縫紉機
床頭音響
那時的公車
英文課
音樂課
美術課
唱遊課
歷史課
國文課
輯二:一步一沙漠
時代,與時代之外
浪漫而孤傲的靈魂之樂
華美的時光
熟女生日感言
如果,你有一名窮親戚
借來的告別
輯三:又冷又透明
餘震
一日
臨界之旅
Kris
房事物語
輯四:純真年代
關於一條街的身世
故土與創作
我的戰地回憶
衾被裡的情懷
那些紛至沓來的童年往事
文學美樂地的追尋與應許-
關於卡...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