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解脫祕密並不神祕,
學會轉念就會快樂!現代生活緊張忙碌,無論是家庭、工作都容易產生很大的壓力,很需要透過了解自我的心念、意識作用,學習轉化表層的情緒意識(第六識)及深層的阿賴耶識(第七、第八識),適度地調節情緒煩惱。
我們要想活得快樂自在,可以從禪定止觀中,體會諸法唯識所現,用以斷除煩惱與執著;進而在生活遇到境界時,不被外境所轉,不造作惡業。
《解深密經》是唯識入門的根本經典,指引我們究竟的快樂之道,讓我們在日常中,歷境鍊心而產生智慧,活得更為幸福、更為快樂。
為引發學習唯識學的興趣,特別引用科學研究成果,以情緒坐標、四種腦區的性格分析,來對照解釋深層心識中隱密微細的作用,幫助大家更了解自己內在心識的力量及潛能。
本書第一篇介紹《解深密經》的傳譯過程,並簡要說明經文的架構和內容。
第二篇說明唯識的重要教理哲學,包括一切種子心識、三自相及三無性,以及諸法唯識所現的道理。
第三篇闡述瑜伽止觀修行的重點,十八門瑜伽妙行、十地波羅蜜多。
第四篇則是心理轉識實務運用,採用腦波科學的性格分析,來調節情緒,紓解生活、工作、人際的種種壓力,幫助大家轉心念得快樂。
無論你是面臨工作緊張,還是家庭繁忙,現代生活中的種種壓力都可能讓你感到焦慮,《轉念快樂》指出一條通向快樂自在的道路,讓我們一起踏上學習唯識學的旅程,每一天都充滿智慧和快樂。
作者簡介:
釋法源
一九六五年出生於臺北,中正理工學院(現為國防大學理工學院)系統工程系畢業,後留學美國獲紐約大學控制工程碩士學位。二○○三年在西蓮淨苑剃度出家,現於臺灣大學進修博士課程,研究專長包括網路資訊、人工智能、腦波科技及心律分析等。
曾任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中校技士,現任西蓮學苑執行長、雲陽寺住持、中國佛教會教育委員會主委,並為法鼓山僧伽大學和法鼓文理學院講師,除教授「印度佛教史」、「戒律學」、「阿含學」、「華嚴學」、「知識管理」、「電子佛典與大藏經」外,也參與禪定腦波及心律的相關研究專案。著有《步步成佛——華嚴入門與十地修行》。
目前積極以新世代自媒體的方式來弘揚佛法,網路直播《華嚴經》、《圓覺經》、《楞嚴經》、《無量壽經》、《解深密經》及「正念減壓」、「止觀禪修」等課程;並製作《科學看佛法》播客節目,希望結合佛學與科學,讓心智慧和新科技能為人們開創美好的人間淨土。
章節試閱
(二)紓壓快樂禪修
要時時保持紓壓快樂,必須在日常生活中起情緒時,迅速轉化心念,讓身心保持在喜悅快樂的狀態。要運用轉念、轉識、轉依等三個步驟的「量子轉識」,需將〈分別瑜伽品〉中,佛陀教導的「止禪(奢摩他)」、「觀禪(毘缽舍那)」的禪修方法,綜合加以運用。
奢摩他可以止息情緒,令心專注而不散亂。毘缽舍那透過審諦觀察,可以轉化身心的壓力。若能止禪、觀禪同時運作,達到「止觀雙運」、「定慧等持」的境地,就可以徹底斷除煩惱,得到解脫。
轉化心識紓解情緒煩惱,獲得喜悅快樂的止觀禪修方法,要注意以下幾點重點:
1. 以「止禪」來實行「轉念」
(1)轉念呼吸:先做轉念呼吸,讓自律神經能夠平衡,使心念快速冷靜下來。
(2)情緒定位:再運用情緒調控方法,從情緒坐標找到當下情緒的定位,從而將念頭從情緒作用中,轉移出來。
2. 以「觀禪」來達成「轉識」
(1)觀想呼吸:吸氣時想像能量進入體內,呼氣時想像情緒排出體外,消融於無形。
(2)覺知快樂:從呼吸的身體動作,覺知生滅無常,體會煩惱終將消除。覺知不生滅真常,體會快樂終將到來。
以「止禪」來實行「轉念」,能讓自己的心念快速冷靜。而「觀禪」則能達成「轉識」的效果,不斷地提昇智慧。
觀想呼吸的方法,採用「數息觀」及「隨息觀」。數息觀是將心念專注在呼吸的動作上,注意呼吸的出入息,一呼一吸數一,從一數到十,再從十數到一,數時知息長,知息短,專注而清楚。隨息觀則是單純地注意呼吸的出入息,不再數數字,讓專注力及覺知力更穩定而清楚。
從呼吸的身體動作,觀察吸氣及呼氣的換氣瞬間,吸氣滅而呼氣生,正在生滅變化中;觀照這種呼吸的生滅現象,就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無常。進一步去體會煩惱也是一種無常現象,會生起,也會消失。想像情緒壓力及憂悲苦惱終將消除,就能得到紓解情緒的快樂。
另外,觀察吸氣及呼氣的相續不斷,呼吸持續地進行,正是一種不生不滅的狀態,體會這種發生在自己身上不生不滅的真常,想像清淨快樂終將到來,就會產生無恐懼且安心的清淨快樂。
不斷地練習以「止禪」來「轉念」,以「觀禪」來「轉識」。運用唯識教理中,心意識祕密善巧的作用,以觀想的想像能力,紓緩外界情緒造成的壓力,來覺知紓壓的快樂;並紓緩內心恐懼老死的壓力,來覺知心安的快樂。不斷熏習就會形成身體記憶,遇到憂悲苦惱,就真的可以轉念及轉識;完成心識的轉化及淨化,最終達到五蘊身心的轉變-轉依,徹底獲得究竟的清淨快樂,詳如圖七(圖略)。
大家之所以感覺轉識很困難,主要是因為對唯識的原理不熟悉,並且對轉化的禪修方法不熟練,而認為很難達到「轉識成智」。
透過唯識教理的理解,以及日常生活的實踐,瑜伽止觀就不再只是可望不可及的複雜理論,而是具體可行的實修。轉念做起,紓解自己的情緒煩惱,進而轉識成智,就可法喜充滿,禪悅為食。(摘錄)
(二)紓壓快樂禪修
要時時保持紓壓快樂,必須在日常生活中起情緒時,迅速轉化心念,讓身心保持在喜悅快樂的狀態。要運用轉念、轉識、轉依等三個步驟的「量子轉識」,需將〈分別瑜伽品〉中,佛陀教導的「止禪(奢摩他)」、「觀禪(毘缽舍那)」的禪修方法,綜合加以運用。
奢摩他可以止息情緒,令心專注而不散亂。毘缽舍那透過審諦觀察,可以轉化身心的壓力。若能止禪、觀禪同時運作,達到「止觀雙運」、「定慧等持」的境地,就可以徹底斷除煩惱,得到解脫。
轉化心識紓解情緒煩惱,獲得喜悅快樂的止觀禪修方法,要注意以下幾點重點:...
作者序
以唯識論典來研究禪學,將更能清楚明瞭禪定止觀的教理及修法。然而,難解的唯識論典的佛學名詞卻讓人不容易親近。於是,我生起介紹唯識學的根本經典《解深密經》的想法,希望讓更多人有機會將瑜伽止觀實際地用於修行。
大學畢業後,我最初學佛禪修,是依止於千佛山雲陽寺住持如山和尚,千佛山的特色是止觀法門禪密並重,對我有獨到的啟發。自中科院辭職出家後,披剃於西蓮淨苑惠敏和尚座下。由於西蓮淨苑傳承智諭老和尚的淨土念佛法門,我從禪修法門轉而學習淨土法門,剛開始不太適應,直至就讀中華佛學研究所參與「《瑜伽師地論》資料庫專案計畫」,有機會研修唯識學及禪定止觀,才發現禪修法門和淨土法門都是止觀法門,而了解禪、淨其實是不二的,乃至能體會「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的意境。甚至發現佛教的八萬四千法門,皆不離止觀法門。如能學好止禪、觀禪的原理,就能掌握佛教各種宗派及法門的修行重點,進而探究完整的戒、定、慧三學。
《解深密經》是修習瑜伽唯識的必讀經典,因為重要的唯識教理及瑜伽止觀都出自於此經。在禪修的實務中,詳盡地介紹十八門瑜伽妙行,對於佛教禪修的止禪(奢摩他)和觀禪(毘缽舍那)有詳細地解說。讓我們了解止禪的「專注」訓練和觀禪的「觀照」訓練,可以分開來單修,就是一種漸次止觀,這就是中國禪宗「北派漸悟」的方法;而禪宗「南派頓悟」的方法,其實就是將止禪及觀禪合起來兼修,例如,默照禪、話頭禪是直接操作止觀雙運,就皆為一種圓頓止觀。至於中國淨土念佛法門的「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其實也是一種圓頓止觀,念佛而心無雜念,就是「止禪」;心無雜念而清楚念佛,就是「觀禪」,同時運作達到止觀雙運。
佛陀在《解深密經》中,首度提出「唯識所現」的觀念,對修行實務很重要;特別是當禪修有了定境,必須了解各種禪定境相,都是心念及意識的作用,都是唯識所現的,才不會產生定愛的執著。即使生起了神通或特異功能,也能了解都是唯識所現的,就不會產生法愛的執著。另外,「唯識所現」再配合「三自相」、「三無性」的教理,因為萬法唯識,所以修行人可以運用「生無自性」的「依他起相」,用心念體證「勝義無自性」的清淨「圓成實相」,最終就能涅槃解脫。避免將心念執著於「相無自性」的染汙「遍計所執相」,就不致墮落生死輪迴而受苦。無論是生死或涅槃,一切都是唯識所現的,端看修行人的選擇,是將心念放在清淨或染汙的意識上。
想要徹證清淨的「圓成實相」,達成涅槃解脫,需要依靠智慧。唯識學的智慧,是透過意識的轉化及淨化來提昇,即所謂「轉識成智」。在實務上,很難做到轉識,主要是因為我們深層的「阿賴耶識」業識種子,有著強大的習氣及慣性。所以,要淨化深層意識,先要轉化表層意識,也就是「轉識」要先「轉念」。例如,生氣時設法離開當現場,可以先運用一些世間法,如深呼吸、情緒坐標等,將心念從憤怒的情境中轉移出來。下一步運用止禪,停止生氣的妄念,再運用觀禪,觀照一切唯識所現,便能逐漸淨化意識。不斷地藉境轉識,淨化「阿賴耶識」,生起「大圓鏡智」,終能徹底轉變所依,達成「轉依」,就是成佛。
「轉識成智」的三步驟為:先轉念,再轉識,最後轉依。若在日常生活中,運用人、事、物各種情境,練習此三步驟,足夠熟練以後,遇到情境能馬上「轉念(第六識)」,並自動進行「轉識(第七識、第八識)」,五蘊身心逐步淨化,就能夠一氣呵成。如同量子物理的量子纏結及量子塌縮般,瞬間完成意識的轉化及淨化,或可稱之為「量子轉識」。
現代社會緊張忙碌,生活充滿壓力,很需要適度地調節情緒煩惱,學習轉化表層的情緒意識和深層的阿賴耶識。如果能在平常養成禪坐的習慣,從禪定止觀中,體驗到唯識所現,就能從生活中藉境轉識,提高內在的智慧。
唯識學的名相雖多,但值得我們用一些耐心修學瑜伽止觀,當心識都淨化了,人生也就離苦得樂了。想要生活得快樂,就必須修學《解深密經》,幫助我們在生活裡歷境鍊心,產生智慧,從中體驗轉念快樂,禪悅自在。
以唯識論典來研究禪學,將更能清楚明瞭禪定止觀的教理及修法。然而,難解的唯識論典的佛學名詞卻讓人不容易親近。於是,我生起介紹唯識學的根本經典《解深密經》的想法,希望讓更多人有機會將瑜伽止觀實際地用於修行。
大學畢業後,我最初學佛禪修,是依止於千佛山雲陽寺住持如山和尚,千佛山的特色是止觀法門禪密並重,對我有獨到的啟發。自中科院辭職出家後,披剃於西蓮淨苑惠敏和尚座下。由於西蓮淨苑傳承智諭老和尚的淨土念佛法門,我從禪修法門轉而學習淨土法門,剛開始不太適應,直至就讀中華佛學研究所參與「《瑜伽師地論》資料...
目錄
自序
前言
第一篇 《解深密經》簡介
一、《解深密經》的傳譯
(一)甚深密意
(二)宣講緣起
(三)經文翻譯
二、經文架構及內容
(一)科判架構
(二)內容概要
第二篇 唯識教理哲學
一、瑜伽唯識宗派
(一)印度瑜伽派
(二)中國法相宗
二、一切種子心識
(一)心祕密善巧
(二)依意諸識轉
三、三自相及三無性
(一)三自相
(二)三無性
四、諸法唯識所現
第三篇 瑜伽止觀修行
一、分別瑜伽妙行
(一)瑜伽止觀法門
(二)定慧修行體系
二、十地波羅蜜多
(一)菩薩十地位階
(二)十種波羅蜜多
第四篇 心念轉識的新世界
一、調節情緒的方法
(一)自律神經平衡
(二)運用情緒坐標轉念
二、腦波解讀業識的祕密
(一)由腦波知業識
(二)放鬆專注觀想
三、轉煩惱為禪悅
(一)量子轉識步驟
(二)紓壓快樂禪修
表目錄
表一:唯識三時教判
表二:《解深密經》四種漢譯本對照
表三:《解深密經》科判架構
表四:轉八識成四智
表五:意識層數的細分
表六:二執受的對照
表七:三自相與三無性
表八:唯識無境與三自相
表九:止觀十八要門
表十:止觀法門修學內容的知法五相
表十一:止觀法門修學次第的知義十相
表十二:十七空除遣十種相
表十三:諸經空性內容比較
表十四:十地的修行要點
圖目錄
圖一:種子與現行的關係
圖二:三種自相與有為、無為法
圖三: 定慧修行完整體系
圖四:情緒坐標
圖五:腦葉與腦色對應關係
圖六:量子轉識步驟
圖七:觀想呼吸及覺知快樂
自序
前言
第一篇 《解深密經》簡介
一、《解深密經》的傳譯
(一)甚深密意
(二)宣講緣起
(三)經文翻譯
二、經文架構及內容
(一)科判架構
(二)內容概要
第二篇 唯識教理哲學
一、瑜伽唯識宗派
(一)印度瑜伽派
(二)中國法相宗
二、一切種子心識
(一)心祕密善巧
(二)依意諸識轉
三、三自相及三無性
(一)三自相
(二)三無性
四、諸法唯識所現
第三篇 瑜伽止觀修行
一、分別瑜伽妙行
(一)瑜伽止觀法門
(二)定慧修行體系
二、十地波羅蜜多
(一)菩薩十地位階
(二)十種波羅蜜多...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