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也曾思考,人為什麼活著?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人生該如何度過,才不算虛度時光?
本書為濟群法師與各界巨擘的對談精選。法師以佛法智慧的觀點,與不同領域的嘉賓,從國學、教育和公共衛生等多元視角,探究生命存在的永恆困惑,指出現代社會飛速發展所衍生的普世問題,帶我們重新認識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一本好書如同一艘船,渡人往智慧的彼岸。品讀本書,如尋幽探祕,從各個層面深入佛法的甚深智慧,字裡行間流露出無盡的慈悲,法師無處不諄諄提醒:人生當以覺醒為目標,正確認識世間萬物、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找回內心的平靜,便能發掘生命的美好,造就更美好的自己。
作者簡介:
濟群法師
童真入道,出家四十餘載。為溈仰宗第十代傳人、斯里蘭卡佛教與巴利語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中國社科院特約研究員及多所大學客座教授。
1980年就讀於中國佛學院,隨後於閩南佛學院、戒幢佛學研究所等地任教。從事教育幾十年來,對如何有效修學,有著深入的觀察、思考和實踐。由此,提出修學五大要素,創建三級課程體系,令無數學人蒙益。
1992年起,面向社會及高校舉辦講座,開中國內地弘法之先,法音流布海內外。同時筆耕不輟,出版「智慧人生、修學引導、以戒為師」等叢書四百多萬字。以純正的佛法知見,剖析社會問題,釐清修學盲點,提出切實的解決之道。
相關著作:《經營企業與經營人生》《我們誤解了自己》《我們誤解了這個世界——高僧與哲人的對話》
章節試閱
社會對教育的影響
主:目前整個社會對教育非常短視,這就影響到學生對生命最好階段的認知,使他們對未來目標的界定很不明晰。怎樣喚起學生、家長、老師對教育全方位的認知,使大家意識到自己對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責任?社會應該達成什麼共識,學校應該宣導什麼精神,家庭又該怎樣承續這種氛圍?
朱:只有全社會共同參與,才能使教育回歸應有的定位。現在的情況是,學生考上大學後,將來才能找到好工作,得到好待遇。這幾乎已成為年輕人唯一的光明出路,也就不可避免會出現高考導向。大家都把高考看作人生最重要的事,拚命奮鬥,好當大學生,找到好工作。事實上,社會分工多種多樣,上大學的固然有前途,那些當技工、做服務行業的也應該有前途。但整個社會沒有對所有的勞動價值同樣尊重,這種意識灌輸到教育中,才使得現在的教育如此功利。
讓教育回到本來面目,就是既讓學生學到真本事,又讓他們懂得怎麼做完整的好人。達到這一點,整個社會都要努力,每個成員都有責任。如果照過去那樣,只有單一的發展前途,不可能改變片面追求成績、以此做為頭等大事的偏差。要解決這個問題,全社會的價值觀和文化氛圍都要改變。
濟:學校教育僅僅是教育的一部分,除此以外,還有家庭和社會的教育。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除了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樹立三觀,學會待人處世。在這些方面,我們從小受到父母的言傳身教,長大後又受到社會潮流、價值取向的引導,這些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我們的成長。很多時候,學校教育往往比不上這些影響。所以要形成整體的教育氛圍,離不開文化傳承。
現在很多企業開始重視企業文化,大家具備共同的信念,才能同心協力,推動企業發展。對於整個社會來說,同樣要透過文化傳承,宣導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大家具備基本的道德判斷和做人準則,才能促進社會的健康發展。這不是靠短期宣傳就能做到的,而要由一代代的文化傳承才能逐步扎根。儒釋道做為中國文化的主流,曾在社會發展中起重要作用,這些通識教育不僅造就了君子乃至聖賢,也是民眾整體素質的保障。反過來,這種整體素質又有助於個人的心行成長。
現行教育的問題,一是過度注重應考,造成高分低能的情況;一是僅僅注重知識傳授,沒有相應的道德教育,最後造就的只是工具,甚至使學生成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一切都是為個人利益服務。正如朱校長所說,這不僅是學校教育的問題,也是全社會的問題。只有當父母、老師、社會各界的價值取向改變了,教育才能回歸本位。
素質教育的核心
主:素質教育的核心就是開啟人的自我認知嗎?儒家的自省和佛家的自覺,能以這種自知為起點嗎?
朱:現代的素質教育,是除了掌握知識外,學生還要具備創新能力,如想像力、洞察力、記憶力、批判思惟能力等,這些都屬於素質,而不僅是教會學生自省,或是讓他們學會做人。所以,把素質教育和內省劃等號是不對的,人性的素質才是儒家和佛教冠以為中心的內容。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讓人們學會省察自己的內心和行為,及時調整,我覺得這是儒家留給現代人最好的精神遺產。
濟:從佛教角度來說,素質教育主要是指心性素質。在這方面,自省、自覺確實是提升素質的關鍵。人最本質的就是人性,其中包括本性和習性。佛教認為,人的本性是清淨的,但習性是雜染的,有著無明、我執造成的種種煩惱。佛教所說的明心見性,就是從認識自己開始,由解除習性,最終證悟本性。
怎麼獲得這種能力?需要透過禪修讓心靜下來,由培養專注提升定力,導向觀慧,才能看清身心和世界,並由智慧觀照解除惑業。當雜染被徹底去除,生命本具的清淨覺性才能顯現,這是究竟圓滿的自覺,也是素質教育的根本。對科技發展來說,創新能力等素質必不可少;但對生命發展來說,自省自覺的素質最為重要。從另一個角度說,如果沒有正確的三觀,能力越強就意味著破壞力越大,所以要透過生命教育培養綜合素質,才能使人的創新能力得到有效使用。
主:法師提到一個關鍵字叫「生命教育」,現在還有生命科學,其中涵蓋哪些內容?
朱:生命科學是關於生物體的科學,屬於科學的一部分,首先是認識外在世界,然後認識自我。生命教育是指中國釋儒道的性命之學,屬於宗教哲學。如果我們能把生命科學和性命之學結合起來,找到它們之間的關聯,對於現代人理解傳統文化的基本觀點,會很有好處。
濟:整個佛法就是導向覺醒的生命教育,這種教育的前提,是基於對生命的正確認識。所以佛法非常重視正見,因為認識決定觀念,觀念造就心態,並最終成為生命品質。佛法認為生命有明和無明兩個層面,明是心的本來狀態,但隱沒不現,而無明給人帶來種種妄想、煩惱和痛苦。
不少西方哲學家在探討生命的過程中,也能看到迷惑所導致的生命非常荒謬,沒有價值。但否定這些後,能不能找到終極價值?很多時候,否定並不難,難的是破而後立。如果找不到可以安身立命的價值,就會落入虛無,難以自處。所以當我們否定名利等短暫的現實價值後,更要找到自救之道。
那麼,生命到底有沒有終極價值?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發現,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都蘊含覺悟潛質,這個發現對人類具有無與倫比的價值。佛教的生命教育,就是讓我們認清迷惑真相和覺醒潛質,從而建立信心。
有了方向之後,還要有實踐的方法。佛教的所有法門,正是從不同角度引導我們破迷開悟,其中又有頓漸之分。每個人迷的程度不同,簡單地說,就是心靈塵垢有薄有厚。對於塵垢較薄者,可以用頓教接引,「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以禪宗六祖惠能的修行為代表。對於塵垢較厚者,則要以漸教的次第,就像神秀提出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那樣,從現前的迷惑狀態入手,逐步清除心垢。當然,具體方法還有很多。所謂八萬四千法,強調的正是應機設教,即根據眾生的不同根機,以最適合的方式加以引導。
主:現在的學校常常在教競爭,怎樣在競爭之下,傳承傳統文化的德性之教?
朱:競爭並不都是壞事,而是科學發展的基本途徑,可以把人的潛力發揮到極致。在社會上,競爭也是進步的動力。學校的教育中,也要讓學生和學生競爭,教師和教師競爭,並和社會同行競爭,透過競爭發現真正的好東西。
在這種競爭的背景下,傳承傳統文化的德性之教,確實有點難度。因為佛家並不鼓勵競爭,而是讓人安於當下,安於自我修養。當然佛教歷史上也有競爭,神秀和六祖就是在競爭中,形成了漸教和頓教。但佛教在根本上還是讓人自省,而不是向外分別他人的好壞。因為競爭首先是分別心造成的,定位就有偏差。
濟:競爭確實可以促使社會進步,從科技、商業到各行各業的發展,都離不開競爭。從這個角度說,競爭是積極的表現。但社會道德、生態環境等種種問題也是伴隨競爭出現的,使人們的幸福感受到影響。我們今天的物質生活已經有了極大提高,但很多人並不覺得幸福,反而很累,壓力很大,充滿焦慮和不安全感。這當然有內在因素,但外因主要來自競爭。
那麼,競爭和德性之教是否衝突?其實在正常的良性競爭中,人的自身素質尤為重要。包括個人德行、身心狀態,以及公司的信譽、對社會的影響,都是競爭的軟實力,而這些都要以德性之教為基礎,所以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忽略德性之教,缺乏道德約束,會使正當競爭變得畸形。更進一步,還會因此激發人的不良心行,使競爭更為失控,成為不正當的惡性競爭。只有大力提倡德性之教,使人們的行為有規範,有底線,才能建立良性競爭,使社會健康發展。
社會對教育的影響
主:目前整個社會對教育非常短視,這就影響到學生對生命最好階段的認知,使他們對未來目標的界定很不明晰。怎樣喚起學生、家長、老師對教育全方位的認知,使大家意識到自己對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責任?社會應該達成什麼共識,學校應該宣導什麼精神,家庭又該怎樣承續這種氛圍?
朱:只有全社會共同參與,才能使教育回歸應有的定位。現在的情況是,學生考上大學後,將來才能找到好工作,得到好待遇。這幾乎已成為年輕人唯一的光明出路,也就不可避免會出現高考導向。大家都把高考看作人生最重要的事,拚命奮鬥,好當大學生...
目錄
1.如何立心立命
立心立命的內涵
立心立命的路徑
學以成人的不同境界
從因果認識天道天理
立心立命的繼承與創新
問答
2.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
教育的根本是什麼
立志和發願的重要性
社會對教育的影響
素質教育的核心
文化信心從何而來
遵循道德的利益
在現代背景下解讀傳統
孝道和尊師重道
從責任心到知行合一
3.當公共衛生遇到佛法
古老的佛教與年輕的公共衛生
從生理健康到心理健康
從公共預防到道德預防
以「不變應萬變」的佛教
從佛法視角看人心與人性
去除心理病毒,守護同一健康
當公共衛生遇到佛法
構建人人健康的社會
4.佛教與「一帶一路」
對佛教的感悟
佛教與人類文明
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
佛教與當代社會
佛教與一帶一路
5.玄奘心路與國人精神建設
玄奘之路的內涵
玄奘的理想及其意義
玄奘的行動和堅持
玄奘之路與人生
結語
6.濟群法師談「玄奘之路」
緣起
理想、行動、堅持
讓心跟上腳步
玄奘理想的普世性
西行路上憶古德
玄奘之路對教界的意義
玄奘之路對社會的意義
7.緬懷玄奘精神,荷擔如來家業
緬懷先賢求法的精神
認識佛法在當代的價值
瞭解修學存在的問題
找到有效修學的方法
結語
8.覺醒的藝術
佛教與藝術
覺醒藝術的提出
從唯識談覺醒
從中觀談覺醒
從禪宗談覺醒
覺醒生命的美妙
9.生命的美容
外在美和內在美
生命美容的最高境界
善的才是美的
瞭解心才能管理心
由觀念調整心態
心病還須心藥醫
讓身和心都健康
1.如何立心立命
立心立命的內涵
立心立命的路徑
學以成人的不同境界
從因果認識天道天理
立心立命的繼承與創新
問答
2.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
教育的根本是什麼
立志和發願的重要性
社會對教育的影響
素質教育的核心
文化信心從何而來
遵循道德的利益
在現代背景下解讀傳統
孝道和尊師重道
從責任心到知行合一
3.當公共衛生遇到佛法
古老的佛教與年輕的公共衛生
從生理健康到心理健康
從公共預防到道德預防
以「不變應萬變」的佛教
從佛法視角看人心與人性
去除心理病毒,守護同一健康
當公共衛生遇到佛法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