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的脫節
當人們在二○○八年九月十八日早上醒來時,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勇敢的新世界。在這一天,世界上最堅定的支持自由經濟主義的美國,決定積極救市。當天,財政部長亨利・鮑爾森以及聯儲會主席本・伯南克一起來到國會,要求政府大開金庫,為資本市場注入必需的流動性。伯南克甚至告知國會議員:「如果我們不這麼做,下周一也許我們的經濟就將不復存在。」
伯南克之所以會這麼說,是因為這場累積了近十年之久,二○○七年顯露端倪的金融風暴,在當月達到了巔峰。由於資本市場的枯竭,諸多公司面臨著借不到錢的窘境。如果美國政府不出手,那麼經濟崩潰並不是天方夜譚。而隨著美國的經濟崩潰,接下來的將是世界各國經濟的災難。
離美國經濟毀滅只有一步之遙,是九月十八日之前沒有一個人能夠想像到的事情。雖然說人們已經知道房價的泡沫和其所帶來的經濟繁榮不過是海市蜃樓;人們已經目睹了無敵的貝爾斯登(Bear Stearns)被收購、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倒閉、房利美(Fannie Mae)與房地美(Freddie Mac)被美國政府接管;但是,沒有一個人會想像,一個和二十世紀三○年代殺傷力相仿的經濟危機會再次降臨。
人們本來認為,上次的蕭條已經帶來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訓。和聖鬥士一樣,我們不該在面對同樣的問題時中招。更何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已經開始堅信,通過各式各樣的高深數學,各大金融機構已經對風險和回報的每一個細節都瞭如指掌,再不會出現大蕭條時的種種錯誤。
但事實卻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一夜之間,彷彿我們了解的世界已經不復存在,一切都掉轉了過來;這讓人覺得,我們已經離開了1984,來到了1Q84。
* **
當然,我們原有的世界並不是萬無一失。經濟的運行有其自然規則,所以經濟永遠會有興衰,衰退和蕭條都是規則的一部分,自然也就是在所難免的。在這樣一個充滿了風險和不確定性的世界裡,連投資國債都可能血本無歸,更不要說投資其他資產了。
除了這些正常的風險以外,我們原有的世界也有著無數「非正常」風險。即使在一個法律和法規十分健全的社會裡,貪婪的本性依然使得一批又一批的人們前撲後繼,企圖透過不正當的手段獲取暴利。這些人堅信:「規矩就是為了被打破而產生的。」很多時候,這些鋌而走險者會游走於灰色地帶,企圖在法律邊緣舔血。但在利益面前,他們往往會屈服於金錢的誘惑力。安隆(Enron)就是最好的例子:這家美國最大的能源企業在利用了記帳規則的彈性後,最終開始做假帳,並因此倒閉。除了模糊的帳本以外,金字塔詐騙、內幕交易等手段也讓人防不勝防。除此以外,原有的世界有一個最大的罪魁禍首,那就是人性本身。早在近百年前成書的《股票操盤手回憶錄》中就提到,人類的情感,如希望、恐懼、貪婪、憤怒等,才是資本市場和經濟中最難以戰勝、最恐怖的敵人。就因為人類永遠無法真正地以理性和客觀的態度去面對外部的世界,所以我們才會看到經濟的大起大落、各種泡沫的出現以及其他極端事件。
即使這幾百年的歷練讓人們對於金融和經濟有了更深的了解,但對以上諸多問題大家還是束手無策。鑒於問題真正的解決方案只有一種,那就是徹底改變人性,因此即使在未來,這些問題恐怕也無法得到妥善的處理。但也正是因為這些風險源自人性,因此它們已經被大家所廣泛接受。這些風險是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所有參與到遊戲的人們都會遵從一條規則:願賭服輸。除了接受現實以外,人們會盡量理性地行事,以此來盡可能地避免這些風險。
但是,金融危機的出現,徹底改變了原有世界的每一條準則。我們面臨的是一個未知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我們原來熟悉的遊戲規則全部都不同了。
* **
在這個勇敢全新的世界裡,本應知道見好就收的小投資者,面對已經急速上升了一倍以上的房價卻仍然覺得不夠。本應神機妙算、熟諳風險和回報的各路投資者們,卻願意一而再、再而三的投資毫無價值的金融產品。本應幫助眾人平攤和規避風險的各金融產品,卻讓風險無限度的增加。本應勤儉持家的商業銀行,卻願意貸款數百萬美元給無業遊民。本應協助投資者獲利的投資銀行,卻自設賭場、裡應外合。本應替他人分擔風險的保險公司,卻選擇為了蠅頭小利而比其他人冒更大的風險。本應監管金融市場的監督機構,卻既不能、也不願履行職責。本應負責調控一國經濟的各類政府機構,卻願意把頭埋在沙子裡,任由全國人民作繭自縛。
所有這些因素加在一起,最後導致的就是二○○七年我們所看到的,幾乎毀滅整個世界經濟與秩序的金融危機。在這場危機中,不但投資者、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公司、監督機構、政府等經濟中舉足輕重的參與者受到了史無前例的衝擊, 最慘的要數普通的平民百姓們。這些只想好好打工掙錢、過上好日子的人們,因為這場危機而經歷了失業、流離失所等諸多災難。而且,最不可思議的一點就是,這場災難是那些所謂的專家和專業人士所造成的,普通老百姓一點責任都沒有。然而,最後受傷最重的依然是最無辜的人們。
真正要體會這場經濟危機的傷害,不能只看政府官員、經濟學家的紙上談兵,因為他們提供的都僅僅是數字而已。一千億還是一萬億,對一般人來說根本沒有區別,因為一般人一生也不會接觸那麼多的金錢,因此多一個零、少一個零,只是個抽象概念而已。但是,當我們看到哪怕是一個陌生人因為金融危機而惶惶不可終日時,那就是對金融危機的傷害最好的寫照。
而這其實也是對人們認知最大的顛覆:為什麼一個本來應該起到協助作用、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的金融市場,最後反而會差點導致實體經濟的破滅,並且讓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深受其害?
* **
即使1Q84的諸多事情聽著都是那麼荒謬,對於一般老百姓來說,卻很難指出事情究竟錯在那裡。專家們雖然從這個金融危機中獲益匪淺,但那只是間接後果。實際上,他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天下為公,不但合情,而且合理,同時也符合各種法律法規。而金融危機本身則是一個意外,是任何人都預料不到、阻止不了的。他們和普通老百姓一樣,也是無辜的受害者。
鑒於他們是專家,說起來自然是頭頭是道,一般老百姓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但是,他們從內心中可以感受到,這件事從頭到尾就是個錯誤。
其實,專家們究竟為何錯了,道理很簡單。大多數人之所以說不出來,是因為他們並不了解經濟的邏輯。而世界之所以會改變軌道,將我們帶到1Q84,就是因為經濟的邏輯發生了脫節。經濟的諸多細節和組成部分並沒有按照其原定的軌跡運轉,而是在很多部分都發生了小小的偏差。而這些小小的偏差積少成多,最終險些釀成大禍。
這就好像電視劇《火線》中說的一樣:「遊戲並沒有改變,只不過變得更加激烈。」也正是因為如此,才使得常見的經濟衰退,變成了百年不遇的經濟危機。
雖然我們最終躲避了世界秩序的崩潰,但世界的經濟依然受到重創,至今仍未恢復。而想要了解這次災難性脫軌的根源和來龍去脈,我們需要回到最開始,先去了解經濟邏輯。
* **
在我們祖祖輩輩生活的世界裡,對經濟瞭解與否,並不能使得生活變得更好或者更差。在原來的世界裡,大多數人的生活都是自給自足;即使有商業行為,其規模也都不大,而且簡單易懂。回過頭去看,我們不得不說,那是一個最壞的年代,但也是一個最好的年代。壞,是因為人們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無知,無知帶來的則是恐懼。好,是因為世界如此簡單,一切皆可眼見為實,而且其邏輯每個人都能理解;在這個世界中,人們只要努力奮鬥,再加上一點點運氣成分,生活就一定能變得更好。
但現在的生活卻不一樣。我們的生活變得複雜了。我們不但需要瞭解我們所能看到的經濟(讓我們姑且稱之為「實體經濟」),還需要瞭解另一個影子經濟――金融經濟。金融經濟貌似是和實體經濟相連的,但它們之間的關係卻不是那麼平鋪直敍。所以,人們才不能理解,為什麼公司在盈利時,還要裁掉數以千計的員工。
不能不說,在大多數人心目中,實體經濟和金融經濟是脫節的。當大家炒股時,大多只想到股票漲賺錢、股票跌虧錢,而不會去想股價為何起伏,也很少會想到這是一家實實在在的企業,它有著管理層、員工,並且是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同理,當我們開始每天的工作時,我們不會感受到一股暗暗左右乾坤的力量(雖然它確實存在);我們不會明白,所謂的自由意志只不過是幻影,生活的軌跡早已由遠在千里之外的經濟學家和金融家們決定。
本書的目的就是通過追尋資本的運轉,找到實體經濟和金融經濟之間的關聯,讓所有人都能意識到,我們世界中經濟運行的邏輯。在理解了這兩種經濟後,我們才能意識到所有人的命運是如此的緊密相連。作為經濟的一份子,我們無時無刻不被經濟所影響,而我們的每一個細小的決定也都在影響著經濟的走向。即使我們的距離正在變得越來越遠,我們之間的關係卻變得越來越近,我們的每一個決定無不在影響著世界各個角落的每一個人,而我們的存在也正被所有人所影響。
經濟中,每一個人的利益都不盡相同,每一個環節的步驟也是如此。因此,要對經濟有個大致的了解,我們就需要對經濟運轉的每一個利益體、每一個步驟都有初步的了解。只有在了解了經濟正常的軌跡後,我們才能知道,現實中實體經濟和金融經濟的邏輯究竟出了多大的偏差。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從中吸取教訓,不再犯同樣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