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照無眠
是生活的感知
是夢
是夜
是無眠者的孤獨
是微涼的季節
本書收錄彤雅立自二零零七至二零一一年的詩作共六十首,分為三輯──「月照無眠」、「食此在」、「她衰老的時序是冬眠」。關於季節、思念,與未完成的種種瞬間。
好評推薦:
‧彤雅立的新著《月照無眠》是一本以思念為主調的抒情詩集,相對於嚮往的古典情境和神秘的島嶼印象,孤隱在歐洲現代城市的她因為距離遙遠而情寄思念,從時間上去延續古典情境的階調變化,從空間上去再現島嶼印象的駐留或行走,兩者相互交織成為她詩中思念的世界。彤雅立這本詩集的創作特色在於「現實」與「詩」的處理方式,她以「詩」的意念去貼近現實,讓現實世界感受到詩人的心靈光澤,而非把「現實」的舞台搬到詩裡,任由現實張揚表演;但是她對現實世界的變動異常敏感,許多詩的意念和意象仍是從現實世界中提煉,提煉之後,現實退隱,心靈不變,詩永恆。這是一種高度的創作觀,不被現實世界所控制、驅使,反而是用詩觀察、超越和照拂現實世界。彤雅立正往這個獨特而艱難的方向前進,在台灣六年級的詩人中獨樹一幟,鮮明地形成頗具代表性的詩風。 ——蘇紹連(詩人、《台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主編)
‧《月照無眠》是一幕獨角戲,一封懺情書,有樂府之坦誠無告,詞的哀戚纏綿。諦聽!迴看!鶯啼在天涯。 ——黃粱(詩人、評論家)
‧有時生命不給我們所要的,便只能換一個名字,重新開始打造一個世界。彤雅立的世界是由感官構成的,所有的事物都被感官翻譯了,成為夢,成為詩,成為無止盡的路途上,更真實的點滴人生。 ——鴻鴻(詩人)
聯名推薦:
尹玲(詩人)、甘耀明(作家)、宇文正(作家、聯合報副刊主任)、
李魁賢(詩人)、陳玉慧(旅德作家)、郭重興(共和國出版文化社長)、
廖偉棠(香港詩人)、鴻鴻(詩人)、鍾適芳(大大樹音樂圖像創辦及負責人)、
顏艾琳(詩人)
作者簡介:
彤雅立
居柏林,隱於市。
嗜讀書,研電影,事翻譯。
著有詩集《邊地微光》。
走,過去就是邊境了。http://blog.yam.com/sabin。
邊 地 微 光。http://tong-yali.blogspot.com。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尹玲、甘耀明、宇文正、孫梓評、李癸雲、李魁賢、陳玉慧、郭重興、楊佳嫻、黃粱、廖偉棠、鴻鴻、鍾適芳、顏艾琳、羅思容、蘇紹連
──聯名推薦
【推薦文】
彤雅立的新著《月照無眠》是一本以思念為主調的抒情詩集,相對於嚮往的古典情境和神秘的島嶼印象,孤隱在歐洲現代城市的她因為距離遙遠而情寄思念,從時間上去延續古典情境的階調變化,從空間上去再現島嶼印象的駐留或行走,兩者相互交織成為她詩中思念的世界。彤雅立這本詩集的創作特色在於「現實」與「詩」的處理方式,她以「詩」的意念去貼近現實,讓現實世界感受到詩人的心靈光澤,而非把「現實」的舞台搬到詩裡,任由現實張揚表演;但是她對現實世界的變動異常敏感,許多詩的意念和意象仍是從現實世界中提煉,提煉之後,現實退隱,心靈不變,詩永恆。這是一種高度的創作觀,不被現實世界所控制、驅使,反而是用詩觀察、超越和照拂現實世界。彤雅立正往這個獨特而艱難的方向前進,在台灣六年級的詩人中獨樹一幟,鮮明地形成頗具代表性的詩風。
──蘇紹連(詩人、《台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主編)
《月照無眠》是一幕獨角戲,一封懺情書,
有樂府之坦誠無告,詞的哀戚纏綿。
諦聽!迴看!鶯啼在天涯。
──黃粱(詩人、評論家)
有時生命不給我們所要的,便只能換一個名字,重新開始打造一個世界。
彤雅立的世界是由感官構成的,所有的事物都被感官翻譯了,成為夢,成為詩,成為無止盡的路途上,更真實的點滴人生。
──鴻鴻(詩人)
彤雅立那雙無眠的眼,挖出記憶中最神秘幽微、晶瑩剔透的眼淚。一淚一字,結晶了這本詩集所呈現出來的光亮。
──顏艾琳(詩人)
名人推薦:尹玲、甘耀明、宇文正、孫梓評、李癸雲、李魁賢、陳玉慧、郭重興、楊佳嫻、黃粱、廖偉棠、鴻鴻、鍾適芳、顏艾琳、羅思容、蘇紹連
──聯名推薦
【推薦文】
彤雅立的新著《月照無眠》是一本以思念為主調的抒情詩集,相對於嚮往的古典情境和神秘的島嶼印象,孤隱在歐洲現代城市的她因為距離遙遠而情寄思念,從時間上去延續古典情境的階調變化,從空間上去再現島嶼印象的駐留或行走,兩者相互交織成為她詩中思念的世界。彤雅立這本詩集的創作特色在於「現實」與「詩」的處理方式,她以「詩」的意念去貼近現實,讓現實世界...
章節試閱
代後記──
樹幹長出了枝葉
文/彤雅立
開始寫作其實很晚,是二零零三年的事。當時我二十五歲,從輔大德文研究所轉到臺灣藝術大學,由純粹的語言學走向傳播藝術、可介入社會的領域。我選擇德國電影為攻讀碩士期間的研究主題,不知不覺也提筆寫下了第一首詩〈女兒紅〉:「紅色的瓦/紅色的窗/紅色的矮牆上//紅色的粉/紅色的妝/紅色的胭脂紅色的臉//紅色的花轎/紅色的繡鞋/紅色的新嫁裳//紅色的初潮/紅色的初夜/紅色的一抹蚊子血」。我知道紅色既是陰性的顏色,也是華麗與暴力的綜合體。除了寫詩,我也開始寫短篇小說與散文。雖從未想及出書,但筆卻停不住,身上總隨時攜帶紙筆,好寫下腦中不知怎地溜出來的文字與靈思。
有天,我經歷一些挫折,失魂落魄地走在學校附近的北門街上,一排算命師不知是真是假,散落在這條街。倒楣之時總想問卜,我看看價錢,還不算貴,便坐了下來。算命先生見我,端詳了一會兒,便開口說:「妳以後,會跟紙一起工作。」當時,我在一家公關公司打工,不明白他的意思,還傻傻地望著他。只記得在申請研究所的自傳中,我寫著「期許自己成為文化媒介人」爾爾。這稱號聽來籠統,真要做起來,卻一點也不簡單。我以消去法尋找自己的志向,工商業我既做不來,那麼就往傳播與文化的領域吧。
知道當作家或藝術家的代價是很大的,因此我從沒想過要走上這條路。為清償大學時期的就學貸款(這也是我研究所轉入公立大學的原因之一),我半工半讀,做過林林總總的工作,也因事忙休學過兩回,碩士學習年限無止盡延長。較值得一提的是女書店與《破週報》。這兩個工作場域都有著邊地特性,某種意義上,他們是我精神的母親與父親,一個女性主義,一個左派性格。猶記得女書店的女性主義講座中,范雲教授直指:「古今中外革命多由中產階級完成,中產階級女性對於革命也有較多的參與。」當下我真覺得太有道理!總得先求溫飽,才有力氣上戰場衝鋒陷陣,而真正具備改善社會使命的知識份子,往往處於社會的中間階層。
第一次上街遊行,是跟著女書店參加二零零四年的同志遊行。在《破週報》當記者的那段時間,我也有過多次遊行經驗。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些反迫遷行動中,人人疾呼為弱勢伸張正義。而我小時候,祖母經歷房屋被政府廉價徵收的事件,卻無人替她發聲。她沒有家了。她是文盲,在這摩登的社會中,她像個啞巴,根本難以走上街頭去吶喊。遊行活動參與多了,我開始想,這個社會究竟因為我而改變了甚麼?也許有那麼一點吧,也許我也為了善化社會出過一些力量。
報社工作期間,我磨練筆力,也立定了自己的志向。我開始翻譯德語文學,也在《毛毛蟲兒童文學雙月刊》長期連載童話。原以為這部童話會是我人生中首先發表的作品,實卻不然。童話在結尾的部分因故延宕,而詩卻在時光的累積下,作品日益增多,從樹幹長出了枝葉。從女書店、破報,到翻譯與寫作之路,其實是一致的。我認為,寫作是創造,報導是跟隨。這是後來我離開報社、開始創作的最大原因。二十多歲時,我在人生的冒險期,年輕而勇於衝撞,卻顯得急躁。今天,坐在柏林西南郊的書桌前,我知道自己漸漸改變了。
零六年,我因翻譯奧地利女作家葉利尼克(Elfriede Jelinek)的小說《美妙時光》,而多了一筆為數不小的收入。當時的我,今朝有酒今朝醉,二話不說,立刻買了一個登山背包,進行大旅行、瀟灑地探索世界去了。這個旅行究竟多大呢?也還好,不多不少的四個月。原先是要去雲南,參加為期一個月的中國大學生綠色營。來到這個邊陲地,才發現西藏就在近旁,於是我大膽地走上眾人勸阻的滇藏公路,前往拉薩。滇藏公路出奇地危險,也出奇地美。也許人生真要冒險,才能看見最美好的勝境。在行旅中,我遇見兩位年輕的日本背包客。他們說,接下來還要從西藏往尼泊爾。經他們提醒,我重讀中國地圖上的鄰國,才發現原來穿越邊境並不難。我的思維在四個月的旅行中頓時伸展開來,一路從西藏到尼泊爾,再由尼泊爾到印度,然後從印度飛往北京,最後經香港返回臺北。這四個月,我手寫旅行記事,手稿仍在抽屜裡。原先希望寫旅遊散文,卻又害怕寫成貧窮旅行的流水帳,總覺應該累積更多人生歷練才好下筆。因此原先出版社好意邀約,最終我並未兌現。
這場穿越邊境的旅行,使經常關注女性與邊緣的我,更明白自身寫作的主軸。我對出版業樂此不疲,甚至想穿越日耳曼邊境,探訪德語地區與他國文化的邊境城市,尋找那些邊境感強烈的城市刊物。為此我決定去德國。終於,二零零八年成行了,地點由上天決定——本想到德國中部古騰堡印刷術的發源地美茵茲(Mainz)研究寫作,最後是柏林自由大學發給我入學許可。這項「日耳曼邊境的城市刊物」研究計畫,獲得國家文藝基金會補助,我興致勃勃、亟欲實現,卻因計畫耗費的資金與研究氣力頗豐,需數年的時間與大量的金錢,我終於決定將題目縮小範圍,在城裡有邊界的柏林進行「柏林街報,城市邊境——柏林街報訪問計畫」。
我採訪了柏林地鐵中叫賣「街報」(street newspaper)(註一)的流浪漢,與先後在柏林創辦街報的幾位出版人,瞭解這樣的紙本刊物是怎樣經營十多年。其時,我剛開始在柏林與臺北之間擺盪,零九年夏天返台,發表了幾場關於柏林街報的演講,並進行柏林街報的展覽,與大眾興致高昂地分享這項新事物(而今,我成為後來在臺灣發行、支持流浪漢的《大誌》雜誌寫手)。在柏林居住的期間,除了研究學習,外務其實不多,我終於有時間整理自己的作品。在舊作中,我重新發現自己,依照思想分類,從詩中讀到大量的邊境思維,於是我為第一本詩集取名《邊地微光》,接著獲得國家文藝基金會的出版補助,詩集得以問世。
這本詩集《月照無眠》其實是與《邊地微光》同時編輯出來的,封面的初步設計與色調也在當時一併決定好了。詩歌的部分則有不少改動,原因是這兩年,我在寫詩這方面有了新的靈感與嘗試。除了對邊境的熱愛(此時,我想起自己擔任臺北詩歌節編輯那年,主題亦是邊境——「每一種藝術的邊界都是詩」),我也著迷於月亮。總在月亮升起後,我才能專注地寫。我的每首詩、每篇文章,幾乎全在夜裡完成。等月亮下班了,我才心甘情願地入眠。在我心目中,這兩本詩集是姐妹一雙。《邊地微光》是一個思想的整體,《月照無眠》則是一種情緒的切面。這情緒,我在離島嶼甚遠的距離中,更深入地感覺著,也意識到世界轉動之快速、變化之多端,已經使人類無法好好地喘息與生活了。變化影響著、甚至主宰著每個人的生活。
關於「變」與「不變」,也是許多作家寫作的主題。活在西元前三百年的莊子,曾說過一個故事:「尾生與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在我眼中,這是《莊子‧盜跖》裡的一首「小說詩」,短短二十二字,便敘述了西元前中國「變與不變」的故事。古人配戴玉,堅守信諾;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朋友之間的信諾如此,情人之間的守約亦然,因而信物有著深刻的意義,「尾生抱柱」的典故於焉誕生。這樣的「抱柱之信」,在現代或許聽來愚蠢——兩人依約橋樑相會,女子若不來,一通電話便可解決。大水若來了,還是自己的性命要緊,不如趕快逃命,又怎會有抱樑柱而死的事情呢?可是在中國古代,確有這樣的人,對朋友信實,情真意摯。
為甚麼相思在我們的時代顯得奢侈了?也許是因為沒有時間。在這物質快速流轉的世界裡,我們的語言、眼神、心靈的感觸,也在壓縮的時空範圍內,化約成物質,在與人擦肩時,速速交換著。為甚麼信實在我們這個時代顯得可笑了?也許是因為人際交往過份頻繁、分秒必爭,大家身不由己地處在變化之中,於是人人也無所堅持、說變就變了,最終以保護自己、調適自身的心情為優先。物質社會與變化、信實有甚麼關聯?老子云:「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我們所處的時代,充滿紛爭與災難,人類原本信實的優點漸漸消失,老子的預言於是一語成讖。當堅持且守信的人越少,所有的事情將越難,而世上的悲劇也將越多。
在柏林城郊的寂靜冬天,我默默尋找詩的意義。《尚書》上說:「詩言志,歌詠言。」詩歌與文學,展現的是人類的思想與理想。於我而言,詩從來不是遊戲的(它的遊戲必要以展現思想為前提),它也不是人們茶餘飯後的高級享受。它甚至不是一個小眾的文類。反而,詩是一個介入社會最為精緻簡約的文體,它要處理的是靈魂的問題。《尚書》也說:「聲依詠,律和聲。」由於詩與聲音的關聯最為緊密(譬如宋詞的誕生,便是因為這樣的體裁易於歌詠),我嘗試結合詩與聲音,與劇場音樂人王榆鈞一同在臺北寶藏巖國際藝術村進行「《邊地微光》詩聲音展演計畫」,分為「詩聲,無樂——回歸詩聲之本源」與「詩聲,入樂——進入音聲的世界」兩個階段,探索詩聲音的各種可能。
由於對月亮的迷戀,我自己也蒐集了許多古今中外與月亮相關的詩作。在柏林,結識音樂家謝杰廷,返台又因一場巧合而同台即興詩聲音。某晚,我們各言其志,發現彼此竟志趣相合、可相輔相成。於是我們在今年中秋,創辦了與詩集同名的「《月照無眠》詩聲雜誌」。謝杰廷做音樂、架網站、掌管視覺,我選詩、撰稿、錄音並翻譯。這次不為自己的詩集作歌,而是將世界普同的深刻感受,透過古今中西的詩歌展現出來。詩聲雜誌中英雙語並陳、輔以音樂,在月圓時發刊,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也能透過音樂感覺世界詩歌是怎麼一回事。我仍熱愛出版業,詩聲雜誌使我過足了當主編的癮,我們甚至希望它是一項長期的計畫。這時,我回頭想算命先生說過的話,再看當年自傳裡對自我的期許。我想,我一直在路上。這兩本詩集,只是開端。
在這篇代後記寫到一半時,忽然從電子郵箱收到詩壇前輩蘇紹連老師寫來的短評。先前對於推薦的請託很不適應,但屢被勸告,今年只好硬著頭皮接受。蘇老師沒讀過這篇文章,眼光卻透視了我的作品,使我感動。於是我在信中回覆:「這個世界最可怕的災難是靈魂的病,我相信文學擁有治癒它的能力。」
彤雅立 謹識於柏林
二零一一年十月二十五日
(註一)街報是一種支持流浪漢、由流浪漢販售,使其有能力賺取零用小錢的一種文化報紙,在德語地區多個城市皆有。
代後記──
樹幹長出了枝葉
文/彤雅立
開始寫作其實很晚,是二零零三年的事。當時我二十五歲,從輔大德文研究所轉到臺灣藝術大學,由純粹的語言學走向傳播藝術、可介入社會的領域。我選擇德國電影為攻讀碩士期間的研究主題,不知不覺也提筆寫下了第一首詩〈女兒紅〉:「紅色的瓦/紅色的窗/紅色的矮牆上//紅色的粉/紅色的妝/紅色的胭脂紅色的臉//紅色的花轎/紅色的繡鞋/紅色的新嫁裳//紅色的初潮/紅色的初夜/紅色的一抹蚊子血」。我知道紅色既是陰性的顏色,也是華麗與暴力的綜合體。除了寫詩,我也開始寫短篇小說與...
推薦序
他序──
奧費斯在歌唱
文/李魁賢
讀彤雅立的詩集《月照無眠》,心頭不由得浮現里爾克的詩句:
那裡升起一棵樹。啊,純粹的超越!
啊,奧費斯在歌唱!啊,耳中高聳的樹喲!
產生如此印象,有好幾層的理由:
一、詩的抒情性:抒情詩以抒情為要務,理所當然,可是詩的走向愈來愈多歧,愈偏離抒情性的要素,或說理、或直白、或玩文字魔術、或鑽牛角尖,其實這些手段都應容納在抒情裡貫通,以情訴求,才能達到感人的詩意。或者可以這樣說,詩人任何意識都要透過情緒的內化,轉變成情思,經由溫馨的語言傳達,才能發揮詩的效用。
二、詩的音樂性:詩原本是經由聽覺傳達,由於詩的深層意義常常需要再透過腦力的思惟,進一步挖掘,漸漸養成閱讀的文字視覺並用,加上漢字表意系統符號加深視覺印象,而形成視覺優位化的侵奪現象,但無論如何,詩的音樂性即使不刻意安排押韻,可是詩的節奏感會隨詩人的抒情訴求自然附生,除非作者抒情的心靈波動尚未篡入文字裡。
三、詩的象徵性:詩的魅力除形式上的抒情性和音樂性外,內容的象徵性,是吸引讀者一探、再探、三探詩內含的軀動魔力源頭。詩要求精簡,常點到為止,造成言已盡而意無窮的境界,又因詩人的抽象思惟必須以具象表現,象徵性的運用成為詩人造象創造能力的試金石,詩不止於文字表面的意義所涵蓋,也端賴象徵性的衍生,更能烘托出豐富的詩美。
四、詩的神祕性:詩的象徵性在語言的運用、文字的創造,而詩的神祕性在詩人的性情、思想的涵養,或者說詩人對世界事務的觀察,形塑成從內在對外觀照的認知。所以,詩的神祕性在詩人內心建造完成的殿堂,而不在文字上的曖昧朦朧,這是常被誤解的地方,例如好詩常帶有禪味,句句可解,但意境並非人人得以觸及或管窺。
讀彤雅立的詩集《月照無眠》,抒情意味濃厚,像是奧費斯在山林中自彈自唱,不一定也不必有特殊對象,自在與想偷窺的心靈交流或對話。語言自然而富音律,尤其多處重複語辭或語句的襲用,產生強烈的訴求,加深印象效果,非常有韻味。使用淺白的文字裡,常寓有象徵意義,引人在閱讀中停頓下來思索,耐人咀嚼。在詩句字裡行間,帶有神祕氣氛,感受到作者有意無意接受造訪的推拒心情。
奧費斯在歌唱時,就是這樣的現象和情境,也可以說里爾克是這樣來詮釋奧費斯。對於遠適德國求詩道的彤雅立,我也可以用這樣的理解來觀察,我知道她對里爾克也情有獨鍾,而自許為里爾克迷將近五十年的我,竟然在彤雅立詩裡,感受到一些里爾克的詩情,這是偶然還是必然?
啊!奧費斯在歌唱!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他序──
奧費斯在歌唱
文/李魁賢
讀彤雅立的詩集《月照無眠》,心頭不由得浮現里爾克的詩句:
那裡升起一棵樹。啊,純粹的超越!
啊,奧費斯在歌唱!啊,耳中高聳的樹喲!
產生如此印象,有好幾層的理由:
一、詩的抒情性:抒情詩以抒情為要務,理所當然,可是詩的走向愈來愈多歧,愈偏離抒情性的要素,或說理、或直白、或玩文字魔術、或鑽牛角尖,其實這些手段都應容納在抒情裡貫通,以情訴求,才能達到感人的詩意。或者可以這樣說,詩人任何意識都要透過情緒的內化,轉變成情思,經由溫馨的語言傳達,才能發揮詩的效...
作者序
自序──
月照無眠,病成相思。
文/彤雅立
「明山小徑,邊地微光。」這是我給第一本詩集《邊地微光》下的標語。不為一個絢麗的詞彙,而是對自然的嚮往。我總期待著,有一天能以最真摯誠懇的詞句,描繪這個世界。詩作為表現世界最簡約的方式,卻也是最難的。我們的世界究竟變成了甚麼樣子,那是我們所喜愛的嗎?那是我們所滿意的嗎?
人類的心靈,千千萬萬年傳遞下來,在我看來是不變的。隨著物質社會的演進,人們溝通的工具似乎變得更加地多元且利便,我們走進了一個時時刻刻都能夠交流思想的時代。祇是,人們也因著物質社會的豐富,而更加地奔忙,我們在許多的不得不之中,變得簡短而快速。生活如此,愛情亦然。由於事物的瞬息萬變,人們被迫習慣改變,思念於是遠離了我們的內在。
「月照無眠」的靈感來自蘇軾的〈水調歌頭〉──「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中秋時節,我人在異鄉,月同故鄉一般地圓,我獨自在那幾個月圓之夜展讀蘇軾這作品。他的寫作年代是十一世紀(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近一千年前的宋朝,蘇軾在密州,弟弟蘇轍(字子由)在濟南,兩人七年未見。於是蘇軾在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在作品最末,他說:「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如今這句話常被世人解讀為分隔兩地的有情人終能長久。而蘇軾的意思其實是,但願我們都能長命,即便相隔千里,仍能在這月圓時分,共賞月神嫦娥之美,品嚐思念。我以為,無論是對親人、對愛人,情感往往是人類最珍貴的寶物,無論是千年以前,或千年以後。因此我試著在寫作之中,感知永恆的情感。儘管世界以更快的轉速運動著。
「病成相思」,其實來自南音的一曲。在這同樣悠久的傳統樂曲中,我聽見古代人溝通、聯繫、移動不易,於是思念聚集著、累積著,成了一種病。在漢唐時代的南音,人們無法快速閱覽別人的動態,心中卻抱持最單純的情感,在緩慢的時光中等待,然後相思成了病。在今天,人們也許會說,那是太執著了。
無論應該放下,或者執著,我相信深刻的情感與思念還是普遍存在人們心中的。於是我寫作《月照無眠》,透過詩句,將秋天到冬天,對季節、對月與思念的感知描繪出來。但願它能夠召喚每個月下無眠的真誠靈魂。
自序──
月照無眠,病成相思。
文/彤雅立
「明山小徑,邊地微光。」這是我給第一本詩集《邊地微光》下的標語。不為一個絢麗的詞彙,而是對自然的嚮往。我總期待著,有一天能以最真摯誠懇的詞句,描繪這個世界。詩作為表現世界最簡約的方式,卻也是最難的。我們的世界究竟變成了甚麼樣子,那是我們所喜愛的嗎?那是我們所滿意的嗎?
人類的心靈,千千萬萬年傳遞下來,在我看來是不變的。隨著物質社會的演進,人們溝通的工具似乎變得更加地多元且利便,我們走進了一個時時刻刻都能夠交流思想的時代。祇是,人們也因著物質社會的...
目錄
序
他序──奧費斯在歌唱 李魁賢
自序──月照無眠,病成相思 彤雅立
輯一 月照無眠
島夜
她等待孵化
鳥語晨曦
隱窗
臨岸
月照無眠
普洱醉意
秋日
未夢
丟失
夜間行走
秋葉
轉瞬之中總有個記憶來自昨天
黑夜的神秘島
黑色思念
伏案
抒獨
窗戲
殘夢
夜游
輯二 食此在
島霧
雨
密林之夏
夜寒秋
無邊國
流失的瞬間
無題
故園
斷音
斷腸時
命
失題
來生
有所思
在暗夜與他發生聯繫
行路者
常溫感
食此在
情信
暗語
井深
紙船
輯三 她衰老的時序是冬眠
她衰老的時序是冬眠
一日心碎
鳥
嫁
植栽
密探
離水
醉別
垂死之屋
樹
幽微的密道
忘路之遠近
故事
有時
靜止零度
慣性定律
記憶旅車
她睡過邊界
代後記
樹幹長出了枝葉──代後記
序
他序──奧費斯在歌唱 李魁賢
自序──月照無眠,病成相思 彤雅立
輯一 月照無眠
島夜
她等待孵化
鳥語晨曦
隱窗
臨岸
月照無眠
普洱醉意
秋日
未夢
丟失
夜間行走
秋葉
轉瞬之中總有個記憶來自昨天
黑夜的神秘島
黑色思念
伏案
抒獨
窗戲
殘夢
夜游
輯二 食此在
島霧
雨
密林之夏
夜寒秋
無邊國
流失的瞬間
無題
故園
斷音
斷腸時
命
失題
來生
有所思
在暗夜與他發生聯繫
行路者
常溫感
食此在
情信
暗語
井深
紙船
輯三 她衰老的時序是冬眠
...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