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名句100篇,輕鬆閱讀經典,深入中文堂奧
「中文經典100句」此一新書系可說是「中文可以更好」系列的概念延伸。對於「文字」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之後──不再寫錯字、念錯音、用錯成語──進入經典古籍的世界是提升中文語文能力必經的下一步。在浩瀚如煙的古籍寶藏中,如何敲開大門,擷取必備知識,轉換為現代生活實用資料庫,是本系列希望能為讀者服務的目標。在經典古籍的內容介紹上,藉由形式上的突破,喚醒讀者接近經典的興趣,輕鬆閱讀,有效學習,達到自我提升中文能力、語文涵養以及靈活「再創造」的可能性。
【名句的誕生】:呈現原文,同時節錄上下文,有助於理解與記憶完整段落。
【完全讀懂名句】:難字與難詞的意義解釋。整段原文的白話語譯。
【名句的故事】:名句本身的名人軼事、字詞語的典故故事、歷代的品評。
【歷久彌新說名句】:介紹相關主題或主旨的古今中外名句,並完整說明故事背景與應用情境。
《孔子家語》或簡稱《家語》,是一部重要的儒家著作,記錄了孔子及孔門弟子的思想言行。
《孔子家語》共四十四篇,是由歷來孔門學者逐步編纂而成,記錄孔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並由三國魏王肅為之作注。書中廣蒐孔子與弟子、各國公卿間的問答、討論記錄,不僅保存了孔子的大量言論,還整理了孔子的家世與生平事跡,是研究孔子思想極其重要的儒學經典,足以與《論語》媲美。
孔子的弟子子張向老師請教為官之道,而孔子便以名句「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向他說明人如果眼裡容不下一粒沙子,會失去群眾的擁戴。如果想更深入認識孔子的思想,在《中文經典100句——孔子家語》中還有更多精彩實用、千百年來益顯光輝的智慧名句,值得我們一生不斷反覆思索咀嚼!
作者簡介:
【總策劃】
季旭昇
1953年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國文研究所碩士、博士。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退休教授,現任玄奘大學中語系教授,著有:《詩經吉禮研究》、《甲骨文字根研究》、《詩經古義新證》、《金文單字引得》(合編)、《說文新證》、《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讀本》等。
1994年,中華電視台雞蛋碰石頭「說文解字」撰稿;1996年,中華電視台「每日一字」撰稿(六十篇);2001至2006年,國語日報「字圓其說」專欄撰稿。
商周出版書系「中文可以更好」、「中文經典100句」總策畫,《漢字說清楚》(2007年出版)
【文心工作室】
江秋華
台北人,喜歡跨領域涉獵文字,汲取古今中外文學之美,著迷於經典與創新共存的藝術形式,現職為文字工作者。
林保全
台灣屏東人,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歷史系雙主修畢業,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班畢業,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就讀中,現為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講師。
陳沛淇
台灣省台中縣人,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畢業。現居於花蓮,左能擁中央山脈,右能抱海岸山脈;人生就該消磨在山光水色中,才有逍遙可言。
陳嘉娟
資深童書編輯,不像中文系的中文人。喜歡挑戰把難懂的知識寫成孩子也看得懂的故事,最愛孩子那充滿想像、不按牌理出牌的純真世界。
蕭正龍
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班肄業。擅長古文翻譯,諸子百家略有涉獵。曾參與《中文經典100句:淮南子》的寫作。
章節試閱
刑不上於大夫,禮不下於庶人
【名句的誕生】
先王制法,使刑不上於大夫,禮不下於庶人1。然則大夫犯罪,不可以加刑;庶人之行事,不可以治於禮乎?
~孔子家語.五刑解
【完全讀懂名句】
1.庶人:平民。
語譯:
先王制定法律,讓刑罰不加之於大夫,禮儀不行之於一般民眾。如此的話,大夫犯了罪,不就不可以行刑、一般民眾行事,不就不用修飭禮儀了嗎?
【名句的故事】
冉有向孔子詢問,「刑不上於大夫,禮不下於庶人」是什麼道理?孔子回答他,「刑不上於大夫」是因為大夫必須學習禮節,用禮來約束自己的內心,培養他們廉恥的節操。如果有大夫犯了貪污的罪刑,不直接說他犯了貪污,而說他祭祀的禮品沒有準備好;犯了淫亂的罪刑,就說他帷幕沒有整理好;欺君不忠,就說他沒有彰明臣子的德行;太過軟弱,沒有將分內職責做好的人,就說他不稱職;干犯了國家法紀,就說他做事沒有向君王請示。
這五種情形,大夫已經自定罪罰,但君王仍然不忍心當面斥責他,一來為他隱諱,一來要他內心感到羞愧。如果犯的罪在五刑之內,被君王舉發,那大夫就要戴著白冠,手捧一盤水,上面放一把劍,自己走到朝廷請罪,君王不會派官吏拿繩子綑綁他押到監獄去。如果犯的罪更大,大夫接到詔命,就要向北面拜兩拜,跪下來自殺,君王不會派人對他用刑殺他。君王這麼做,在在表示著:「你的遭遇是自取的,我仍然很尊重地對待你啊!」
由此可看出,雖然大夫不以刑罰加身,這不表示大夫犯了罪不用受罰,而是要求他自己為自己定罪、自己給自己懲罰,這是古代的禮儀教育要求大夫應有的品德。
「禮不下於庶人」不是說一般平民不用要求禮儀,而是他們並非從小接受禮儀的教育,突然遇到要行禮的場合,一時會做得不恰當或不周全,所以不用禮儀不周等理由苛責他們,而慢慢引導他們學習。
【歷久彌新說名句】
「刑不上於大夫,禮不下於庶人」典出於《禮記.曲禮上》,鄭玄注曰:「其犯法則在八議輕重,不在刑書。」這是說有八種人犯法,交由廷議討論罪刑的輕重,再由皇帝裁決,他們的刑度不根據刑律。「八議」,《周禮》又稱作「八辟」:
議親之辟──帝王的親屬。
議故之辟——帝王的朋友。
議賢之辟——賢能有德行的人。
議能之辟——有技藝才能的人。
議功之辟——有功勳的人。
議貴之辟——周代是大夫等級以上,漢代是縣令等級以上。
議勤之辟——勤於國事的人。
議賓之辟——前朝的宗室後裔。
「八議」在後世頗為人詬病,因為量刑沒有客觀標準,通常流於輕判,從而形成一種特權。
《宋史.蘇頌傳》有一則「刑不上於大夫」的例子:宋神宗熙寧二年,金州太守張仲宣貪贓枉法,被判杖脊(用棍子打脊背)、黥面(臉上刺字,標示為罪人)、發配海南島,掌理審刑院的蘇頌覆核,進言道:「張仲宣的貪汙的錢很少,刑罰應當再減輕些。」宋神宗說:「那免去杖脊,只黥面、發配海南島,這樣可以嗎?」蘇頌說:「古者刑不上大夫,張仲宣官居五品,現在免去死刑而黥面,把他跟一般犯人相同處理。這個人雖然不值得特別去保護他,但這樣做,恐怕是汙辱了士大夫。」宋代從此朝廷任命的官吏犯法都不用杖刑和黥面,就成了定例。
「刑不上於大夫」的精神是對士大夫階級的道德的信任,這樣的優遇表示對士大夫的重視,希望能鼓舞更多有能力的知識分子出仕。
路無拾遺,器不雕偽
【名句的誕生】
孔子初仕1,為中都宰。制2為養生送死之節3,長幼異食,強弱異任4,男女別塗5;路無拾遺,器不雕偽6。
~孔子家語.相魯
【完全讀懂名句】
1.初仕:開始出仕。
2.制:制定。
3.節:禮節。
4.任:任務、工作。
5.塗:道路。
6.雕偽:雕刻裝飾。
語譯:
孔子開始出仕時,最先擔任中都宰。他制定了養生送死的禮節;依年齡的大小,享用的食物有分等;依體力的強弱,負擔的工作也不同;男女分開行走。在他的治理下,路上即使有人丟失了東西,也沒有人會私自藏起來;市場上販賣的器具,都沒有華麗的雕刻裝飾。
【名句的故事】
這段話說的是孔子剛剛出仕時的政績表現。《禮記.曲禮上》說:「四十曰強,而仕。」四十歲正值身強力壯,是適合出仕的年齡。而孔子出仕的年齡則晚於四十歲許多,根據《史記.孔子世家》的記載,孔子五十歲才出仕,時為魯定公九年,出任中都宰。
孔子制定了種種制度,除了上述那些,還包括制定葬禮棺槨的厚度,內棺厚四寸,外棺厚五寸。這表示既要節葬,又不願棺槨太快腐朽,在節省花費和表達哀思的孝心間作了折衷。順著丘陵做墳,不壘高土壤凸顯墳墓,也不栽植松柏。
他所定的制度推行一年之後,魯國西方的國家紛紛效法,魯定公問孔子說:「用你的方法來治理魯國,行得通嗎?」孔子回答:「即使要治理整個天下也沒問題,哪裡只有魯國而已!」孔子治理中都兩年,魯定公就拔擢孔子做了司空。
「路無拾遺」,又作「路不拾遺」、「道不拾遺」、「道無拾遺」等等,形容社會風氣良好,人人極有廉恥心,不貪圖非自己的財物。
「器不雕偽」,又作「器不刻鏤」、「器不雕鏤」等等,形容社會風氣淳樸,沒有譁眾取寵的傾向;亦可表示儉約的風氣,作風不華麗。
【歷久彌新說名句】
「路無拾遺」後來通常用來形容為官的政績良好。《舊唐書.張允濟傳》:張允濟在隋大業年間擔任武陽令,有人清晨出行,在路上丟了衣服,走了十餘里才發覺,旁人告訴他:「我武陽境內,路不拾遺,但能迴取,物必當在。」我們武陽縣境內,大家不會隨意撿起路上的失物占為己有,你只要肯往回走,失物一定在原處。」那人聽從旁人的話,果然找回失物。《舊唐書.張允濟傳》對張允濟的評論是「遠近稱之,政績尤異。」無論遠近的人對張允濟都很稱讚,他的政績特別優異。「路無拾遺」常與「夜不閉戶」、「國無盜賊」連用,表示治安良好。
「器不雕偽」在《孔子家語》是形容市場販售的器具,在其他的典籍則用來形容在上位者儉約的行為,如《左傳.哀公元年》:「昔闔廬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壇,器不彤鏤,宮室不觀,舟車不飾。」從前闔廬吃飯不要兩種菜餚,座位的墊子也不鋪兩層,不墊高地基建屋室,使用的器具不塗丹漆、沒有雕刻,宮殿不建觀樓,乘坐的船與車子也都沒有裝飾。形容闔廬生活儉樸,視民如傷,所以能凝聚民心,打敗楚國。
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
【名句的誕生】
夫遇1不遇者,時也;賢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學深謀而不遇時者,眾矣,何獨丘哉!且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2。
~孔子家語.在厄
【完全讀懂名句】
1.遇:指得到君王賞識。
2.改節:改變節操。
語譯:
一個人能不能得到君王的賞識,是時機的問題;是賢能還是不肖,是自身才能的問題。有德行的人,有著廣博的學問、深遠的智謀,卻沒遇到好時機,這樣的人太多了,哪裡只有我孔丘而已呢?就像芝蘭生長在茂密的森林裡,不因為沒人欣賞就變得不香;有德行的人修養自己的道德,不因為窮困而改變節操。
【名句的故事】
《論語.先進》:「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孔子感嘆曾經與他一起在陳、蔡間遭受危難的那些學生,現在都不在身邊。《孔子家語.在厄》說的就是孔子遭厄於陳、蔡之間的故事。
楚昭王想要聘請孔子,孔子應聘前往,從陳國與蔡國的國界間經過,陳、蔡的大夫聚在一起討論道:「孔子著《春秋》,所言皆切中時弊,假如被楚國聘用的話,楚國必定興盛,那我們陳國、蔡國就危險了。」於是派兵圍住孔子,不讓他前進。孔子斷糧七日,仍然慷慨激昂地講學誦書,彈琴唱歌的聲音不絕於耳。子路很不高興地對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應該不會遭受窮困才是,難道是夫子您的仁德和智慧還不夠,所以使得人們不能信服您?」
孔子說:「假如有仁德的人就一定會被相信,那伯夷、叔齊就不會餓死首陽山;有智慧的的人一定會被任用的話,那比干也不會被紂王剖心而死。」孔子認為能不能被君王賞識,是機遇的問題;自身有沒有才能,是自己的問題。君子最重要的是修養自己的道德,培養自己的才能,那在時機到來時,才能把握機會大展身手。孔子以芝蘭比喻君子,即使無人賞識、遭受困頓,都應該盡力培養自身的才德,其餘聽天由命。
【歷久彌新說名句】
以香草比喻君子的德行芬芳,發軔自屈原的〈離騷〉。屈原自述他秉性貞正,又不輟地修養自身的德行,從小就愛配戴蘭蕙等香草。在這裡,內美指德行,外美指用香草修飾,內美與外美結合起來,才能相得益彰,於是內在的德行與外在香草有了聯繫。屈原說自己「好脩」,一語雙關,「脩」不只是用服飾配戴修飾外在儀容,也是修養內在的德行。
他也因為「好脩」而遭到小人的讒言,「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因為配戴蕙草而被楚王貶退,但他不屈不撓,又在身上配戴茝草;他堅持自己心中的喜好,即使遭遇極大的危險困挫也不動搖退縮。香草是就表面而言,其實說的是屈原堅持維護自身美好的德性。
從此香草成為君子德性的代言。如劉禹錫〈陋室銘〉:「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德行不是具體的事物,並不會散發香氣,劉禹錫顯然是把德行具象化為香草,德性與香草的意象雜糅為一。
王維的〈辛夷塢〉亦取「芝蘭生於深林」的意象:「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開花的芙蓉象徵繁華也罷,象徵德行也罷,它在曠寂無人的水澗中展現自我的美好,又悄無聲息地凋落,有一種「還諸天地」的寂寥,也是一種豁達的灑脫,與《孔子家語》強調修身待命,另是一種意趣。
刑不上於大夫,禮不下於庶人
【名句的誕生】
先王制法,使刑不上於大夫,禮不下於庶人1。然則大夫犯罪,不可以加刑;庶人之行事,不可以治於禮乎?
~孔子家語.五刑解
【完全讀懂名句】
1.庶人:平民。
語譯:
先王制定法律,讓刑罰不加之於大夫,禮儀不行之於一般民眾。如此的話,大夫犯了罪,不就不可以行刑、一般民眾行事,不就不用修飭禮儀了嗎?
【名句的故事】
冉有向孔子詢問,「刑不上於大夫,禮不下於庶人」是什麼道理?孔子回答他,「刑不上於大夫」是因為大夫必須學習禮節,用禮來約束自己的內心,培...
目錄
1.路無拾遺,器不雕偽
2.貶君以彰己罪,非禮也
3.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
4.魯以君子道輔其君,而子獨以夷狄道教寡人
5.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
6.君子禍至不懼,福至不喜
7.入山澤以其時,而無征
8.人君先立仁於己,然後大夫忠而士信
9.上之親下也,如手足之於腹心
10.兵革不動而威,用利不施而親
11.為政先乎禮,禮其政之本
12.不敬其身,是傷其親
13.事君不敢忘其君,亦不敢遺其祖
14.仁人不過乎物,孝子不過乎親
15.己有才而以資鄰國,難以言智也
16.同己不與,異己不非
17.非禮則無以辯君臣、上下、長幼之位焉
18.見小闇大,而不知所務
19.行不務多,必審其所由
20.富貴不足以益,貧賤不足以損
21.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義在身而色無伐
22.言足以法於天下,而不傷於身;道足以化於百姓,而不傷於本
23.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識其鄰
24.存亡禍福,皆己而已
25.薰蕕不同器而藏,堯桀不共國而治
26.不傷財,不害民,不繁詞,則顏氏之子有矣
27.好諫者思其君,食美者念其親
28.思仁恕則樹德,加嚴暴則樹怨
29.澤施於百姓,則富可也
30.道雖貴,必有時而後重,有勢而後行
31.伐無道,刑有罪,一動而天下正
32.可以與人終日不倦者,其唯學焉
33.少思其長則務學,老思其死則務教,有思其窮則務施
34.聽者無察,則道不入
35.制無度量,則事不成
36.聰明睿智,守之以愚
37.其流也則卑下倨邑,必修其理,此似義
38.與小人處而不能親賢,吾殆之
39.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
40.思其人必愛其樹,尊其人必敬其位
41.楚王失弓,楚人得之
42.言人之美也,隱而顯;言人之過也,微而著
43.君子以心導耳目,立義以為勇;小人以耳目導心,不愻以為勇
44.富貴者送人以財,仁者送人以言
45.口是何傷,禍之門也
46.江海雖左,長於百川,以其卑也
47.慮不先定,臨事而謀,不亦晚乎
48.省力役,薄賦斂,則民富矣;敦禮教,遠罪疾,則民壽矣
49.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
50.善驚以遠害,利食而忘患
51.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
52.見人之一善,而忘其百非
53.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
54.舟非水不行,水入舟則沒
55.達於情性之理,通於物類之變
56.為己不重,為人不輕
57.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58.言人之惡,非所以美己;言人之枉,非所以正己
59.人君而無諫臣則失正,士而無教友則失聽
60.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聖
61.以容取人,則失之子羽;以辭取人,則失之宰予
62.君子長人之才,小人抑人而取勝
63.攻其所不能,補其所不備
64.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
65.居下而無憂者,則思不遠;處身而常逸者,則志不廣
66.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67.竭澤而漁,則蛟龍不處其淵
68.內行不修,身之罪也
69.不臨深泉,何以知沒溺之患
70.令不再而民順從,刑不用而天下治
71.治國而無德法,則民無修
72.過而改之,是為不過
73.終夜有求於幽室之中,非燭何以見
74.無禮則手足無所措
75.民知所止,則不犯
76.刑不上於大夫,禮不下於庶人
77.至刑無所用政,至政無所用刑
78.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禮齊之
79.君子之音溫柔居中,以養生育之氣
80.過而能改,其進矣
81.春夏秋冬,風雨霜露,無非教也
82.有物將至,其兆必先
83.言而可履,禮也
84.王者不滅國,霸者無強敵
85.勇者不計難,仁者不窮約,智者不失時,義者不絕世
86.美言傷信,慎言哉
87.親者不失其為親也,故者不失其為故也
88.守道不如守官,君子韙之
89.良史者,記君之過,揚君之善
90.治國制刑,不隱於親
91.防怨猶防水也,大決所犯,傷人必多
92.寬猛相濟,政是以和
93.國有道則盡忠以輔之,國無道則退身以避之
94.聖王之教,孝悌發諸朝廷,行於道路,至於州巷
95.損人自益,身之不祥
96.富而不好禮,殃也
97.謀人之軍,師敗則死之
98.與其敬不足而禮有餘,不若禮不足而敬有餘
99.知事人者,然後可以使人
100.孝子不順情以危親,忠臣不兆奸以陷君
1.路無拾遺,器不雕偽
2.貶君以彰己罪,非禮也
3.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
4.魯以君子道輔其君,而子獨以夷狄道教寡人
5.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
6.君子禍至不懼,福至不喜
7.入山澤以其時,而無征
8.人君先立仁於己,然後大夫忠而士信
9.上之親下也,如手足之於腹心
10.兵革不動而威,用利不施而親
11.為政先乎禮,禮其政之本
12.不敬其身,是傷其親
13.事君不敢忘其君,亦不敢遺其祖
14.仁人不過乎物,孝子不過乎親
15.己有才而以資鄰國,難以言智也
16.同己不與,異己不非
17.非禮則無以辯君臣、上下、...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