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入中年,你如何面對生命中的種種改變?
一部最真誠的女性中年自述,
邀請你一起加入,姐妹談心,攜手前行。
體力漸衰,失去親人,孩子離家,鏡中日漸陌生的臉……
人到中年,都被迫透過不同的方式,學習失去的藝術。
除了失去,這個階段有沒有可能淬煉新生的模樣?
在生命弧線向下延伸的過程,
關鍵不在於失去什麼,而在於仍然擁有什麼。
從心檢視自己,中年也可以化做生命養分,從不安中滋養蛻變。
“有天早上,我從鏡中看見一張陌生的臉。這女子面容憔悴,臉和麵包一樣腫。看看她鬆弛的雙頰,配上那如下弦月的雙唇。很明顯她對人生感到厭煩,長久以來得不到渴望的事物。想必這個情況依舊沒有改變。你一定很困惑,為什麼我如此了解這個女人?因為這人不是別人,正是我……”
作者珍.施琳壓根沒有意識到「中年」已然造訪,更沒有準備好接受這個事實。她和兒子、貓咪住在倫敦泰晤士河畔一幢搖搖欲墜的小房子,還在八十公里外養了一匹馬。二十多歲時想要擁有的田園生活幾乎實現了,不過距離期望仍有不小的落差,像是夢想摻入現實的喜怒哀樂後,差強人意的人生版本。
她一定得接受中年就是人生結束的開始,或是還有機會整裝再出發?
身為剛步入五十世代的新手女性,她站在回顧過去與展望未來的生命中點,試著了解「中年」是怎麼一回事,又該如何知所進退?最後的結論必然因人而異,而即便理出頭緒,也不會改變老之將至的事實,但書中細膩刻劃的種種經歷,卻能使你釋懷一笑。又或許,更進一步使你用稍微不同的方式,坦然面對似乎很像、卻又不太一樣的自己。
袁瓊瓊、楊蓓、鍾文音、謝芬蘭 真誠推薦
作者簡介:
珍‧施琳
Jane Shilling
珍‧施琳為《每日電訊報》、《星期日電訊報》、《每日郵報》撰寫書評,並擔任《旗幟晚報》電視評論。第一部著作《櫥櫃裡的狐狸》(The Fox in the Cupboard)廣受好評。目前與兒子住在格林威治。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名人推薦 我們可以外貌看起來七老八十,然而在內在維持熾熱的心。……在所謂的人生優勢一件件喪失之後,年老其實給了我們更大的優勢,就是自由,我們不需要在乎外界的看法了。五十之後,其實完全可以活得跟青少年叛逆期一樣,而且沒有人想要約束你。
─作家 袁瓊瓊
作者形容人到中年變安靜,不再叨叨絮絮和朋友們訴說生活點滴,說話謹慎起來,有些內容只剩:「我還在,你呢?」,那種稱霸世界的感覺成了遐想。……蓋上書,在呼吸裡好像殘留一股滄桑的餘味,卻在內心有種力量升起,是生命自然往前走的推力,我想這個力量同時存在我和作者的體內,她說:我過往生活的故事,就寫在我的臉上,可是誰曉得下一章會有什麼樣的內容?……這是一本值得細讀,也一定會有些共鳴的著作!
─作家 謝芬蘭
名人推薦:名人推薦 我們可以外貌看起來七老八十,然而在內在維持熾熱的心。……在所謂的人生優勢一件件喪失之後,年老其實給了我們更大的優勢,就是自由,我們不需要在乎外界的看法了。五十之後,其實完全可以活得跟青少年叛逆期一樣,而且沒有人想要約束你。
─作家 袁瓊瓊
作者形容人到中年變安靜,不再叨叨絮絮和朋友們訴說生活點滴,說話謹慎起來,有些內容只剩:「我還在,你呢?」,那種稱霸世界的感覺成了遐想。……蓋上書,在呼吸裡好像殘留一股滄桑的餘味,卻在內心有種力量升起,是生命自然往前走的推力,我想這個力量同時...
章節試閱
第5章 中年回春,青春永駐?
人在中年轉變期會變得異常脆弱,
需要發揮最大的自制力,才能停止相信世上有某種煉金術,
綜合了荷爾蒙、手術、飲食、化妝品和正向思考等方法,可以阻止時間流逝,
讓女人在變老之前,永遠保持當下這一刻的模樣,青春永駐。
在中年故事付之闕如下,勢必得將就一些事實。可以確定的是,在四十多到五十多歲的某個時候,原本有生育力的女性會失去生育力。其他一些症狀都是暫時性的。
更年期和懷孕不同。懷孕是把問題侷限在初、中、後三個妊娠時期,各期的情況基本上都差不多,但更年期的狀況不可相提並論,因為它漫無邊際、難以分類,每一個中年婦女的更年期都是「各自為政」。
和青春期一樣,更年期有個可以清楚辨識的時間點,過了這個時間點,生命就會進入另一個不同的狀態。用醫學術語來說,那一年你開始停經,這個定義看似明確得令人安心,然而,除非你習慣每個月清楚記下經期,才有辦法回推那個經期的時點。如貓捉老鼠般的生物遊戲,令人聯想到童年即將結束的不確定性,讓人不安。
三十多年來,我不常想到我的生殖系統有多堪用。在那三十多年間,我有兩、三次懷疑自己懷孕了,不耐煩地等著未受精的卵子脫落,告訴我只是虛驚一場。除了那幾次虛驚外,大量可能變成孩子的卵子接連不斷形成、成熟後又排掉,而我毫不在意,就像我不會注意月亮每個月在夜空中的陰晴圓缺。
到了四十多歲,我拒絕家庭醫師裝避孕器避孕的建議,開始服用低劑量的避孕藥,多年來,每個月月經來的日子都準確無誤,然而後來卻突然變得不規則,先是遲到,繼而來得太頻繁。
於是我停用避孕藥,可是經期依然不規則。我懷疑自己是不是懷孕了,但卻有說不出的怪。我想到哄不了嬰兒時的哇哇哭聲,漫漫長夜的看護,嬰兒期這個快樂的包袱擠入每個生活空間,例如嬰兒車在門廳若隱若現,就像伺機絆住你腳踝的吊繩;在有如牢房欄杆的嬰兒床四周,一包包尿布像榖倉裡的稻草堆般堆著;每個色彩鮮豔奪目的玩具,都會發出吱嘠、叮噹、叮鈴,或是令人受不了的電子兒歌。
我們住的屋子只有四間窘迫的小房間,其中兩間是臥房;我一想到這,腦海閃現一個簡直像凶案現場照片一樣清晰的畫面──嬰兒霸占這裡的每一吋空間。
我想到要告訴在我全心關注照料下的兒子,他以後必須跟弟弟或妹妹分享一切,想到把屎把尿地訓練他坐馬桶、幼兒毫不心軟的自我中心、他們單調乏味卻又吸引人的對話,就像熱帶鳥類尖銳又重複的叫聲,還想到自己往後十六年得在普通中等教育課程的羅網裡掙扎,而和我同一時代的人,早已擺脫家長的鏈條,從我身邊加速離開,進入自由快活的下半輩子。
我才剛開始稍微沉浸在一切快要結束的想法中,又得打起精神,從頭開始。
我想像再次生育的情形,除了我還是得獨力進行外,和上一次這麼做時相比,現在則老了十六歲。但我又像墜入情網,帶著渴望的顫抖,希望我真的懷孕了。
或許我敢這麼希望,是因為我有恃無恐。我心知肚明,月經沒來不是因為懷孕,我幻想幾百個月來有一條嬰兒長龍,以每月一個的速度通過,現在這條長龍卻愈縮愈短,最後一個已經通過了。這支幽靈兒童縱隊,以前可是綿延到遙遠的地平線,而今卻舉目在望,然後再也見不到了。所以大廳裡不會再次出現嬰兒車。
停經以後,我有種堵塞不通、乾澀凹陷的感覺,就像一株枯萎的植物。
我看著浴室櫃子裡的衛生棉條,適用於經量少到中等,但我心想,我再也不需要了,因為我是個已經乾涸的女人。
然而我思忖,我遲早會習慣這種阻塞不通的奇怪感覺,只要過一陣子,就會適應,就像我的視力在九歲左右變差,近視讓我覺得受到侮慢,可是後來便習慣了睜開眼睛,只看到一片模糊的景象。如果只是這樣,我不太懂更年期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事實上,根據不可勝數的更年期手冊,停經只是開始而已。
一般認為,更年期最大的優點,就是擺脫經期的「雜亂」與「麻煩」,是忍受長年不方便的安慰獎。我卻對此悶悶不樂。我一向喜歡女性月事的「潮起潮落」,也喜歡《茶花女》用山茶花的顏色暗喻生理期,以及每個月有一星期愉快的心情。我認為少了它,生活變得有點沉悶。
若覺得現代小說裡的中年故事不免薄弱且帶有遺憾,那麼更年期手冊可說是大大彌補了其中的不足。這類手冊的封面往往是粉紅色,標題帶有淡淡的詼諧,抱有小小的樂觀,藉此引起讀者的興趣,不帶一絲感情,但是饒有興味地處理讀者即將遭受的屈辱,例如「愈變愈好」「是我自己熱,還是這裡熱?」「女人邁向第二成人期手冊」等。
這些手冊也處理女性其他生活問題,例如懷孕,撫養一、兩歲的孩子或青少年,減肥,找到男朋友和留住對方,如何裝潢室內、選擇服裝。整體而言,它們不會一開始就長篇大論地向你保證,你即將經歷的事情其實沒那麼可怕。而這類手冊共同的特點,就是應付中年和更年期。
身兼家庭醫師、報紙專欄作家、電視醫師以及冰上舞蹈明星的希拉瑞‧瓊斯﹝Hilary Jones﹞,在其著作《愈變愈好》﹝Change for the Better,副標題是「如何熬過更年期與自由發展」﹞的序言中,做出以下結論:
在這個新世紀裡,女性不需要再把更年期視為令人害怕的時期,也毋需像過去那樣,認為更年期會產生消極的態度、棘手的生理症狀、導致心理狀態改變,帶來混亂。
更年期也不該再是被誤導的醫學題材。荷爾蒙補充療法不會使你增加體重;你不會突然失去性感魅力或是性冷感,不會在家人和社會眼中成為多餘的人,無論如何,這都不是女性精神生活的完結篇。事實恰恰相反……
第5章 中年回春,青春永駐?
人在中年轉變期會變得異常脆弱,
需要發揮最大的自制力,才能停止相信世上有某種煉金術,
綜合了荷爾蒙、手術、飲食、化妝品和正向思考等方法,可以阻止時間流逝,
讓女人在變老之前,永遠保持當下這一刻的模樣,青春永駐。
在中年故事付之闕如下,勢必得將就一些事實。可以確定的是,在四十多到五十多歲的某個時候,原本有生育力的女性會失去生育力。其他一些症狀都是暫時性的。
更年期和懷孕不同。懷孕是把問題侷限在初、中、後三個妊娠時期,各期的情況基本上都差不多,但更年期的狀況不可相提並...
作者序
推薦序
你比自己想的更勇敢、更自由 袁瓊瓊
女作家珍‧施琳在2011年寫了《在生命中間遇見自己》這本書。當時她即將五十歲。
她在書裡回顧自己的前半生,回顧她認識的,共同生活過的一些女性親友,主要是年老的,五十上下,甚至更大歲數的對象。可能因為她自己本身充滿不確定和恐慌:正佇立在四十九前,盯著自己即將跨越的「五十」那道關口,結果她寫了一本異常悲哀的書。
書一開頭,她描寫自己年輕(十來歲)的時候,懷抱奇異的自信,認為年老是「別人的事」,自己大概永遠也不會碰上。但是一晃眼,她發現鏡子裡看到的自己成了陌生人:「我覺得我的青春容貌已經不再」。
她急著要找一個模仿對象以「學習」如何迎接中年,但是無論現實中的真實人類,包括名流與作家,智慧者,或者電影小說中虛構的人物,都無法給她完整的答覆。她得到的全是片面,一廂情願,過於樂觀,甚至偏執,扭曲的看法。想從自己生活中尋找可以借鏡的人或經歷,也沒有,或至少沒有完整的。唯一一個堪稱楷模,真正對年歲自如的人物,卻已經上了九十。簡言之,她發現的是:「中年」是沒有使用手冊的。我們每個人的中年都獨一無二,就算親如母女,密如知交,沒有什麼可以傳授和分享的秘技。站在「中年」的門口,或許和站在死亡的門口相仿,我們唯一相似的是無知,畏懼,和惶恐。
因此,也就難怪她在書末給了我們那樣的結尾:她陳述自己沒有了愛情(回頭的男友與她復合沒多久就離開了,因為:「他發現他喜歡想像中的我勝於實際的我」),也沒有了工作(她寫了十二年的專欄被報社叫停)。唯一算得上喜事的,是兒子上了大學。但是這也意味著她生活的重大改變,與兒子共同生活了十多年之後,她要開始一個人過。後記裡雖然交代她得到了新工作,但是就像試圖用羽毛抬動鐵塊,沒法讓人覺得可以放心。終於進入五十的珍‧施琳,非常害怕,無力,看不到希望,勉勵要自己繼續活下去,卻只覺得前途茫茫。
這樣一本,讓人沮喪,失落,完全找不到積極和正面信息的書,去閱讀的意義到底在哪裡呢?
我在整個閱讀過程中,一直感覺自己的內心在喊:「沒錯沒錯。你說的都對,年華老去的確就是這麼一回事,但是,但是,總還有一些別的吧。活過五十年,除了更年期,皺紋,斑點,胸部下垂,疾病,衰弱,一定還有一些別的,一些讓我們在五十之後繼續活著,並且感覺這個活著有其價值有其意義的東西。」
珍‧施琳沒有告訴我們。
我出生於一九五○年。現在已過六十。在我即將五十的時候,因為周遭有更大的問題,所以沒有經歷珍‧施琳書中的遲疑和惶恐。當時的我,境遇之惡劣,無望,痛苦和茫然,絕對超過書裡的珍‧施琳。因為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情去思考自己年華老去,我或許是平安的渡過了這個讓人不安的時期。對於年歲增長缺乏敏感度,使我在五十一歲的時候忽然像少女一樣的迷上了一個比我更年長的男人。這段無疾而終的感情讓我相信了一件事,內心與外表不必要真的有關連。我們可以外貌看起來七老八十,然而在內在維持熾熱的心。這十幾年來,我覺得我自己一直在善養心頭那把熊熊烈火。當然,年老使得許多事不可行,但也相對的讓我們可以更加恣意。我現在愛一個人就告訴他,喜歡一件事就直接去做。不想做的事就拒絕。在所謂的人生優勢一件件喪失之後,年老其實給了我們更大的優勢,就是自由,我們不需要在乎外界的看法了。五十之後,其實完全可以活得跟青少年叛逆期一樣,而且沒有人想要約束你。
抱著這種思考,我忽然知道了珍‧施琳這本書的意義。她提供的是一個相濡以沫的環境,告訴那些同樣在五十前掙扎的人:「我也一樣。」我深信是有這樣一個群體存在的,在面臨五十之時,細述生命中一一的失落,焦慮於所有的無法挽救無法回頭,珍‧施琳的書讓我們知道:這種糟透了的心境,不是你獨有。
知道自己置身在「群體」之中,似乎能夠互相汲取力量。而這個力量便可以帶領我們跨過五十前行,從而能夠抵達更年老時的自如之境。珍‧施琳沒有保證未來美好,但這本書像是一個邀請,邀請我們加入她,姐妹一般談心,之後攜手前行。用群體的力量來讓我們安心,以及更加勇敢。
誰曉得下一章會有什麼樣的內容 謝芬蘭
五十歲,半百、半個世紀!
對一個女人而言,正逢更年期,給人的印象猶如狂飆的青春期,清楚看到身旁的人有時情願敬而遠之。作者珍‧施琳面對鏡中的自己日漸衰老,猶如陌生人,這個形容,想必過來人都心有戚戚焉。
當出版社找到我為這本書寫序,是因為我也在自己的五十歲,和作者做了一樣的事情──出版了有關女人五十歲的書,選擇在這年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個點稍作停留,看著每天都在逝去、都在改變的時間,穿過自己的身、心、靈,即使如此,卻仍然無法避免生命本質總是懸而未決!
在進入五十過後的第十年,重新翻閱另一個五十歲的故事,仍讓我覺得津津有味。
作者是一位文字工作者,故事中充滿了漂亮的辭采文句,還有許多引經據典的補充,散發出迷人的氛圍,是我們時代文青們的最愛。走入作者的世界,會感覺到一種清涼,和人群保持一定距離,所以可以清晰的觀察,就像從鏡子看自己,清楚又陌生。每天起床望著鏡子她描述著:還是同一張被毀容的蜥蜴臉。先是讓我噗嗤一笑,心中暗暗慶幸自己相片中的臉還沒變形。接著卻佩服作者的誠實和面對的勇氣,她自己從鄰居的忘年好友身上學會怎樣做個可愛的老人。也喜歡某位女士早上看著鏡子,覺得自己都沒變,然後戴上眼鏡一整天不再照鏡子的幽默。我覺察自己也慢慢在長這種智慧。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作者被老同事的凍齡驚艷,她害怕和自己的朋友們落差太大,鼓足勇氣進入醫美中心,細膩的心路歷程,讓人莞爾。剛做完手術的她害怕從此失去自己的臉,變成蠟人,待藥效過後,也慶幸最後恢復原來該是鬆一點、垮一點的臉皮,看到這讓我感覺一種安心。
當生命暫停,人會開始在現在和從前之間跳躍。作者以三代的女人拉出一條歷史,在祖母、外婆的世代,回到童年的自己,以童稚的眼光看到女人的老去。在母親的世界裡看到青春期的自己,不同的心思,開始豐富的生活,使當時的她沒有時間仔細看待母親中年的世界。
書中一開始透露,作者是個未婚生子的單親媽媽,養著一匹馬供她騎坐,在倫敦有棟小房子。我的腦袋勾勒出一個女強人的影像,準備欣賞一段優美的歐洲人生。跟著她的筆,才漸漸發現這個獨立自主的女士必須很努力,討生活過程一樣兢兢業業,要獨立養一個兒子需要面對多少挑戰,老天爺派怎樣的天使來協助這對母子。那兒子從粉嫩的四肢怎樣爬、走、跑,皮膚從細嫩到長出毛,快速竄高的身體如何讓兩條代表能量和權威的弧線交叉在一起,作者描繪的媽媽身分,輕輕敲著每個媽媽的心。孩子長大凸顯房子的老舊與窄小,也預告空巢時代的即將到來,這一切都以幽默坦誠的方式一一訴說。
讓人腦袋轉彎的事,是長達一年失去工作的日子,原來英國人失業時的惶恐和所有人一樣,冬天會斷電、會沒熱水,需要穿著外套抱暖袋才能入睡。房子漏水要等天氣放晴,再窮也要過聖誕節。當鄰居小女孩送過來她媽媽不要的漂亮人偶,看到穿著騎裝的女偶,讓她想起不知能否再負擔養一匹馬的生活,一股酸悄悄襲上鼻頭。當工作再度降臨,生命變得隨和,生活好像重新定錨,可以繼續照顧帶給她不少中年樂趣的老母馬,可以送兒子負笈求學,日子重新運作上軌道。
作者形容人到中年變安靜了,不再叨叨絮絮和朋友們訴說生活點滴,說話謹慎起來,內容只剩:「我還在,你呢?」,那種稱霸世界的感覺成了遐想。在多出的日子,拜訪故鄉、拜訪長輩,回到童年的故居,尋到家族的源頭。看到姑姑從不可一世的生命態度成為養老院裡的順民,到某一天連性別也失去,甚至好奇心、謙虛的本領都消失了。
蓋上書,在呼吸裡好像殘留一股滄桑的餘味,卻在內心有種力量升起,是生命自然往前走的推力,我想這個力量同時存在我和作者的體內,她說:我過往生活的故事,就寫在我的臉上,可是誰曉得下一章會有什麼樣的內容?
曾經五十歲的我認真的檢視我的前半個世紀,但留在我的書上的卻是一個退休的故事。然後呢?接著生命怎麼了?
容我接著用自己的十年來分享!從工作世界慢慢退下來的過程中,我還接了一個學術單位的行政工作一年,加上更年期的浮躁不安,讓我決定完全離開工作。我用一年修繕房子,把屋內格局重新定位,假裝人生煥然一新。接著三年裡陸陸續續背起背包到處流浪,跟著地圖走進不同的人群,去知道其他生命怎樣活著?有一年,我進行斷食,每個月一次,一次七天,加上每週爬面天山,我的體重曾經回到少女時代。可是親人們卻一再告誡我:營養不良、面黃肌瘦,不像原生家庭的人!接著我開始增加打坐的時間,這兩年間,我常在內觀中心閉關,每次十二天,當我進行到二十天的閉關,我的丈夫開始抓狂。我回到家庭裡,孩子紛紛大了離家去了,到了空巢期,空空蕩蕩的屋子,只有兒子的貓和我一起生活。現在,每天早上貓咪都會叫我起身運動,做完家事,翻翻日程表的記事,看看今天會發生什麼事情?
五十和六十歲的差別在於,現在的我,看待事情不著急,能和身體相依為命、相互珍惜,看著事情在面前發生、經過,覺察情緒在體內升起滅去,大多時間果然:耳順!
這是一本值得細讀,也一定會有些共鳴的著作!
作者序
人們客氣地問:你現在忙些什麼?我告訴他們,我在寫一本有關中年的書。聽到這話,不論跟我說話的是誰,都會頑皮地昂首,不然就是一副不安的樣子,說:「你肯定不了解那種事吧。」
每個人都這麼說,男女老少都一樣,連中年人也不例外。在諾丁罕的一場派對上,一位年輕貌美的作家親切地這麼說;在定點越野賽馬活動上,一個滿臉通紅的老農人輕佻地這麼說。
中年在大家眼中顯然是詛咒,而且人人責無旁貸地向我保證,我絕對不會中這個詛咒。這就奇怪了,因為我開始寫這本書時是四十七歲,明明就是典型的中年婦女。
他們全想知道一件事:「你怎麼界定中年?」可是我不認為定義中年有什麼用;對女人來說﹝我在這本書中關心的是女性的中年,男性的中年當然同樣耐人尋味,但我不認為自己有資格寫﹞,停經是青春與餘生之間那道界線明確的標記。跨過邊境,無疑的,你就是中年人了,可是中年不完全等同停經。時裝線記者和醫師,會把中年的開始界定在生殖力尚未結束前,這時候排卵和細胞更新的速度開始減慢,而穿著熱褲與騎士外套的自信也開始減弱。
我比較傾向於描述女性的中年經驗,而非下定義,特別是雖然中年人目前占英國人口的大多數﹝二○○九年平均年齡是三十九.五歲,但是人口圖表顯示嬰兒潮出生的人現在已四、五十歲,形成一個高峰﹞,但是逼近中年的我,在這個時代卻找不到一個中年的典型可以引起我的興趣。
我一向習慣找尋自己女性經驗的文化觀照。成年後,報章雜誌隨處可見和我年紀相仿的女性照片,她們穿著我可能也想穿的衣服,訴說和我類似的經驗。電視和收音機節目以我同輩人的生活為節目題材;在書店裡,成年女性的各類經驗以無數敘事形態出現。
然而,等到我步入中年時,忽然間竟沒有半個人跟我一樣。就像《吹笛人》裡被引至山洞裡的兒童一樣,我們全都不見了。
我是誇大其詞了。其實,如果仔細尋找,還是可以找到些許中年經驗,只不過報章雜誌通常以令人望而卻步的嚴肅方式呈現。
我二、三十歲的時候,看到雜誌用專題報導和時裝照來描述一個充滿可能性和遐想的世界,卻看不到四十歲以上的模特兒時裝照,他們只用一些淒涼的列表,列出穿起來﹝顯然﹞會很怪異的衣服,以及一些適合穿著但選項更少的列表,而且這些衣服的設計全是為了遮掩或是延緩老化的身體缺陷。
專題報導也一樣,往往著墨於中年經驗不光采的一面,側重脫離青春的可悲,同時可惡地列出一連串更年期罔顧後果的男女關係、冒險成為高齡孕婦、在婚姻中受到的屈辱、追求極端的美容手術、荷爾蒙補充療法令人憂心的副作用,而最流行的主題不外乎對中年女性身材的排斥,以及得時時刻刻保持警愓,抑制身體自然產生的下垂、發福、鬆弛、莫名其妙冒出一些東西,尤其是皺紋。
電視節目的中年女主持人淘汰率驚人,但「壞脾氣的老女人」﹝Grumpy Old Women﹞和白天一個消遣解悶的節目「大話女人」﹝Loose Women﹞卻代表了中年人另類的聲音。「壞」劇中那些壞脾氣的老女人說話總是怒氣沖沖,充滿失望,只是很巧妙地被扭轉成喜劇的假象。這個節目的高明之處在於如實打造出中年的場景──邋遢、脾氣暴躁、懊悔、被打敗的感覺,並以諷刺誇大的模仿博君一笑。
中年婦女認為電視上那些壞脾氣的老女人說出她們的心聲,而其他人則是印證了他們的偏見,亦即女人到了某個年齡都是古怪的。我十幾歲的兒子愛死她們了。
另一方面,我已經是坐四望五的年紀,不知道中年是不是不只有熱潮紅、心不在焉地拿了東西卻忘了結帳,以及一股被生命欺騙的強烈違和感。
「我不相信變老,」維吉妮亞.吳爾芙在五十歲時曾寫道,「我相信的是人要永遠調整自己的方向,以便朝向太陽。」她看待老化的態度,比我在自己的屁股黏上一塊墊片與讓外表看起來年輕十歲,更加深得我心,不過我不知該如何著手。
我三十歲以後的日子,大致過得比二十多歲時開心,而四十歲後又過得比三十多歲開心,所以似乎不無理由對未來抱持審慎樂觀的態度。
我四十七歲時,以為只要保持情緒穩定、剪個漂亮髮型、有顆喜歡探索的心,就足以應付中年可能帶來的衝擊。到了五十歲,我比較知道該怎麼做了,儘管這個體驗比我以為的更難受、痛苦,而且更迷亂茫然,但也比我以為的更耐人尋味。在我看來,老化的過程不在於關注失去什麼,而在於仍然擁有什麼。
本書不是建議如何應付更年期的手冊,因為這類書籍不虞匱乏。說得確切一點,我想傳達的比較類似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在一九○八年出版的紐約版《仕女圖》﹝The Portrait of aLady﹞一書序中所謂的「費盡氣力」﹝ado﹞。詹姆斯寫道:「不計其數自行其事的女孩,不論聰明或不聰明,每天勇敢面對她們的命運,而迎接她們命運的是什麼,值得我們為之費盡氣力?
這本小說在本質上就是為某件事情……﹃全力以赴﹄。」
當然,人到中年,對自己的命運已經心中有數。儘管如此,仍須繼續勇敢地面對命運,而在我看來,人生肯定值得費盡氣力、「全力以赴」。
這不是一部小說,而是一個故事,是我的故事,而且和所有故事一樣,有得有失。每個女人的中年經驗都是既普遍又特殊的,而我自己的特殊經驗就有一些重大的遺漏,例如,我從沒結過婚,所以無法書寫中年人婚姻的苦樂。我所能做的就是,套句蒙田的話說:「說實話,我盡量放膽去做──隨著年紀增長,我又更大膽了些。」
推薦序
你比自己想的更勇敢、更自由 袁瓊瓊
女作家珍‧施琳在2011年寫了《在生命中間遇見自己》這本書。當時她即將五十歲。
她在書裡回顧自己的前半生,回顧她認識的,共同生活過的一些女性親友,主要是年老的,五十上下,甚至更大歲數的對象。可能因為她自己本身充滿不確定和恐慌:正佇立在四十九前,盯著自己即將跨越的「五十」那道關口,結果她寫了一本異常悲哀的書。
書一開頭,她描寫自己年輕(十來歲)的時候,懷抱奇異的自信,認為年老是「別人的事」,自己大概永遠也不會碰上。但是一晃眼,她發現鏡子裡看到的自己成了陌...
目錄
序 你比自己想更勇敢、更自由 袁瓊瓊
序 誰曉得下一章會有什麼樣的內容 謝芬蘭
序言
第1章 邁向不確定的未來
第2章 讓時鐘停擺
第3章 因為我不值得
第4章 規劃未來
第5章 中年回春,青春永駐?
第6章 身體的身體
第7章 尷尬年齡
第8章 歸屬感
第9章 關係的裂痕
第10章 對愛情打退堂鼓
第11章 岔路口
第12章 改變
後記
參考資料
謝辭
序 你比自己想更勇敢、更自由 袁瓊瓊
序 誰曉得下一章會有什麼樣的內容 謝芬蘭
序言
第1章 邁向不確定的未來
第2章 讓時鐘停擺
第3章 因為我不值得
第4章 規劃未來
第5章 中年回春,青春永駐?
第6章 身體的身體
第7章 尷尬年齡
第8章 歸屬感
第9章 關係的裂痕
第10章 對愛情打退堂鼓
第11章 岔路口
第12章 改變
後記
參考資料
謝辭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