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不是要你放下,而是要換個角度看待萬事萬物。
第一部完整收錄禪宗傳承公案的權威之作!
千年禪宗教你不執著的心靈智慧
別人做得到,我為什麼不能?
為什麼再怎麼努力都『不完美』?
就此放棄,是否很沒骨氣?
何時是最佳抽身時機?
捨得放下,及時轉身,
才能四兩撥千斤擺脫困境,隨處自在!
透過歷代禪師傳承故事、一百多則精采且讓人會心一笑的禪機公案,
一一解答各種疑慮煩惱,驅除久居人心的魔:
【不執著的心靈智慧】
●在不能逍遙之時逍遙,不能灑脫之處灑脫
──禪宗祖師曰:「任你弱水三千,飲否在我!。」
真正的禪者,處熱惱而心清涼,品黃蓮而心甘甜。魔由心生,心中煩惱,則滿眼都是煩惱;煩惱之火熄滅,則處處清涼,就算置身紅塵,照樣心無罣礙,安然快樂。
●顯時光明生,隱沒亦未闕,缺憾之中孕育圓滿
──缺中有圓,圓中有缺,圓與缺相即相融,無所謂缺失,也無所謂圓滿。
百分之百的完美難以冀求,包容瑕疵則是理性的感悟。現實生活中,人人都有缺點,事事都有缺憾。學會正視自己的缺點、善待別人的不足,才能知足惜福。
●只管兩頭撒開,中間放下,如果心中無事,佛祖還是冤家
──遇聲遇色,好比石上栽花;見名見利,就像眼中加屑!
只要心中無所掛念,不為瑣事影響,即不易生煩惱,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打擊才能平平淡淡,學會放下就能享受真正的自由。
【禪是系列】 ----------------------------------------
千百位禪僧鬥機鋒、悟禪趣,轉化為現代生活疑難雜症的智慧良帖!
無事讀,會心一笑;得意讀,擊掌徹悟;困頓讀,茅塞頓開!
本系列共四本,是居士辛勤筆耕幾十年的智慧精華,將「禪態度」完美連結現代人心所需要的平和智慧,從上千年的禪宗傳承歷史、千百位禪師的靈感、精選上萬則公案、古今適用的道理和智慧,敘述深刻而細膩。
除此之外,每一段禪宗故事之後,加上「禪機新語」與「延伸閱讀」,讓讀者在汲取禪宗智慧的同時,不忘舉一反三,將禪的觀念、禪的方法能在現實生活中進行實踐與體會,真正學以致用,為繁忙緊張的都市生活減壓,並尋找心靈出口。
解惑、指引人生,最實用、易懂的活用禪書!
流傳千年的道理,讓你越活越自在,內心幸福不苦惱!
作者簡介:
明一居士,當今著名禪宗學者、禪學作家,現任河北禪文化中心研究員。居士潛心研修佛教、禪學二十餘年,對於禪的理解不僅精通於知見層面,更有真修實證的功夫。曾參與由國學大師南懷瑾作序的《虛雲和尚全集》編著工作,著有《河北佛教史》《讀佛即是拜佛》《禪是》系列等多部作品,暢銷近50萬冊。
《禪是》系列是居士辛勤筆耕幾十年的智慧精華,向現代人全面介紹禪宗在漫長歷史中淬煉出的精髓,匯集了禪公案以古鑑今的現代職場、生活、心靈及人生智慧與態度。其中《禪是打卡下班:千年禪宗教你淡定工作的職場智慧》、《禪是喝茶吃飯:千年禪宗教你不煩惱的生活智慧》已出版。
章節試閱
▓顯時光明生,隱沒亦未闕
──陰晴圓缺都是完美
石室善道禪師,本來是個爹不疼、娘不愛,無人管束、四處流浪的孤兒。十歲那年,長髭曠禪師在街頭遇到他,將他帶回了寺院。於是,他便出家做了驅烏沙彌。歲月悠然,八年時光將小小的「驅烏沙彌」雕塑成「應法沙彌」〔1〕 ──不久即可正式參與出家生活了。有一天,善道對師父說:「弟子想去受戒。」
長髭曠便問:「你受戒圖個什麼?」
善道說:「受戒之後,就可以行腳雲遊了。弟子早就想到大江南北、四方叢林雲水參學,歷練禪道。可是,沒有戒牒,不敢外出。」
僧人要受滿二百五十條具足戒,才能算是真正的比丘。所以僧人排班,都是以戒臘(受戒的年限)為次序。
曠禪師說:「受戒,得年滿二十才行。你呢?」
善道無言以對,只好默默離去。他一隻腳剛剛跨出門檻,曠禪師忽然喚他回來。善道詢問師父有什麼事,曠禪師說:「我沒事,是你有事。」
善道覺得奇怪:明明是你喊我,怎麼是我有事呢?
「你想受戒,不是有事嗎!」曠禪師又說,「心事不消,積聚成山。你已經在寺院出家多年,又年滿十八歲了,可以變通一下,准許你去受戒。」
善道心中歡呼一聲,立刻跑回自己的寮房,打點行囊。第二天一大早,他來向師父辭行。曠禪師叮嚀他說:「你受戒回來時,一定要先到南嶽衡山去禮拜我的師父──石頭希遷老和尚。在那裡,自有你的好處。」
善道受戒之後,遵照師父的囑咐,來參謁師祖石頭大師。石頭希遷很喜歡這個徒孫,就將他留在身邊,時時提攜。
一日,善道隨侍石頭希遷在山間遊覽時,石頭大師忽然指著前面的一棵樹說:「你去幫我把面前的那棵樹砍倒,免得礙我的路。」
古代禪宗祖師,語默動靜,無不是禪;一日之中,借事即物,隨時啟示禪要。石頭大師要善道砍樹,就是啟發他的前奏。善道抬頭舉目,瞄了前面的小樹一眼,說:「我沒帶戒刀。」
戒刀,是比丘隨身常帶的十八物之一,是用來裁衣、剃髮、剪指甲的半月形小刀。由於佛陀不許隨便斫截一切草木等,故比丘所帶之刀稱為「戒刀」。同時,戒刀十分鋒利,能斬斷一切諸惡煩惱,因此,它除了實用價值外,亦有精神上的意義。
既然佛教禁止無故斫伐草木,石頭大師讓善道去砍面前的樹,就別有意味了;而戒刀既然是比丘常帶之物,剛受戒的善道卻說自己沒帶,也另有意趣。
石頭大師抽出自己的戒刀,卻倒著遞給了善道──讓他接刀刃!善道非常機靈,一看便知師祖在指示禪要,他的心也隨之靈動起來,機警地說:「為何不遞那頭來?」
◤「那頭」,表面上像是在說刀把,實際上就如禪師經常說的「這個、那個,這邊、那邊」,代表的都是無形無相、不可言說的佛性、自性等等。◤所以,善道此話,也是在請石頭祖師指示自性。
石頭希遷卻說:「你用那頭做什麼?」
◤這頭,那頭,都是自性的作用,何必妄加分別?而自性,就在「抽刀、砍樹」這些日常事物中體現著其作用;自性,就在作用中,不能將之打成兩截!◤
善道隨即大徹大悟了!
由此,他終於明白了師父長髭曠禪師要他上衡山的良苦用心。善道拜別師祖石頭大師,一路北上,回到了潭州長髭。
曠禪師問他:「你是否到過南嶽?有沒見到石頭老和尚?」
善道像是睜著眼說閒話:「到是到了,只是未曾通報名號。」
曠禪師一聽這話,立刻明白徒弟大悟了。但他還要勘驗一番,看他是否真的腳踏實地:「你跟從誰受的戒?」
善道說:「不依他。」
是啊,自性本自具足,禪法不用從他人而得。開悟的人,契入了宇宙人生的大道,真理在手,當然昂揚如王,具有頂天立地的氣概。
長髭曠禪師繼續考驗他說:「你在那裡即已如此,又來我這裡做什麼?」
善道合十施禮,恭恭敬敬說道:「我怎敢違背您呢!」
這就是真正的禪者,氣吞山河如虎,禮讓恭謙如土。我是法王,天下地上唯我獨尊;然而,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同種,我又與螻蟻平等。我經天緯地,我超佛越祖,在我面前,從來沒有什麼神仙上帝;同時,我順應所有的自然規律,我遵循世間的常情禮儀,我僅僅是一個自然不過的普通人……
●道如伸展手,佛似握成拳
──道即是佛,佛即是道
善道禪師生不逢時,在他剛剛羽毛豐滿、將要一飛沖天之時,正好趕上唐武宗的滅佛運動。全國寺院十毀其九,二十六萬僧尼被強行還俗。善道禪師也未能倖免,光光的腦袋上留起了頭髮。一年後,唐武宗因服用道士的丹藥中毒身亡。在禪宗叢林當過沙彌的唐宣宗即位,開創了唐朝最後一段太平盛世──大中之治。劫後餘生,大批開悟的禪師從深山老林走了出來,擔負起重振佛教的使命,眾多僧尼也回到寺院中。然而,善道禪師卻沒有重新落髮,反而在原來隱居的潭州攸縣石室山當一名行者──寺院裡最低賤的賣苦力者。他跟六祖當年一樣,每日踏碓(ㄉㄨㄟˋ,杵臼)舂米,供養全寺僧眾。
他雖然將自己混同於不入流的行者之中,慕名前來參訪的高僧、大德依然絡繹不絕。他每見僧來,便豎起禪杖說:「三世諸佛,盡從這裡來。」應對者很少能達到默契,得到他的認可。
南泉普願的弟子、赫赫有名的長沙景岑禪師聽說這一公案後,說道:「我若見到他豎起禪杖,即令他放下,別通個消息。」
當時,臨濟大師的弟子三聖慧然正在南方遊歷,便用此禪話應對善道。善道哈哈一笑,說:「你販賣的是長沙的話語。」
杏山鑒洪禪師聞聽三聖慧然失機,便跑了幾千里,從河北涿州親自來到石室。善道禪師聽說杏山不遠萬里而來,便到山下去迎接他。許多僧眾也自動跟隨他來到山門之外。杏山鑒洪禪師遠遠見狀,悄悄繞道,潛入善道平常舂米的碓坊,「咚咚」踏碓舂米。
善道聞聲而來。杏山說:「有勞禪師以如此盛大的儀式接待,貧僧實在難以消受。」
善道禪師說:「開心的碗子端上來,無蓋的盤子取下去。說什麼難消不難消!」
禪者心無罣礙,任運隨緣,竹影掃階塵不動,月穿潭底水無痕。任你風浪起,我心自安然。
有個禪僧問石室善道:「大師,你去過五臺山嗎?」善道禪師回答:「去過。」
那僧無風起浪,問道:「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那麼,你是否見到了文殊菩薩顯靈?」善道禪師藝高人膽大,點點頭說:「見到過。」
禪僧既興奮,又懷疑,追問道:「真的嗎?文殊可曾對你說了些什麼?」石室善道喝斥他說:「文殊菩薩說,你的親生父母現在都埋在墳堆裡,上面長滿了雜草。」
禪,哪裡來得許多玄虛?◤平常心是道,玄奧、奇幻、神妙,與禪無緣!◤
溈仰宗創始人溈山靈祖師,聽說石室善道功行深厚,機鋒峻烈,見識不凡,便委派自己的得意弟子仰山慧寂前來勘驗。
仰山問:「如何是佛?」善道一言不發,只是伸出一個拳頭。
仰山再問:「如何是道?」善道的拳頭變成了巴掌。
佛教所說的「道」,並非道家或道教。其一,是指宇宙人生的真諦;其二,達到覺悟的法則,修行方法、途徑、境界與過程;其三,也是菩提──覺悟無上智慧的意譯。
仰山慧寂第三次發問:「佛之與道相去幾何?」善道禪師伸出一隻手,先是張開成巴掌,繼而緊握成拳頭,然後開口回答說:◤「道如伸展手,佛似握成拳。」◤
仰山慧寂點點頭。他明白,道即是佛,佛即是道,二者本來一如,只是外在的表現形式各異。但是,二者畢竟各有其微妙之處,其細微區別,恰恰是用功契入的地方。因此,仰山追問道:「畢竟如何的道,可信賴、可依止?」
善道禪師用手在空中撥了三下,說:「沒有這樣的事,根本就沒什麼信賴不信賴、依止不依止的事!」
從來就沒有救世主。◤佛陀也僅僅是以他自己的覺悟,發現了自然存在的真理,告訴了我們一條覺悟真理的道路。走與不走,悟與不悟,是每個人自己的事情。◤
●缺中有圓,圓中有缺
──圓與缺相即相融,無所謂缺失,也無所謂圓滿
一天晚上,恰逢月半,一輪明月高掛東天。善道與仰山慧寂來到寺外的放生池畔,臨水賞月。
夜夜池上觀,禪身坐月邊。
虛無色可取,皎潔意難傳。
若向空心了,長如影正圓。(唐代禪僧皎然詩)
禪心似月,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清月似禪,空明靈動,靈動空明。禪者之心,即物而真。於是,仰山慧寂問道:「月亮變得又尖又彎的時候,它的圓相到哪裡去了?月亮團團圓圓、盈盈滿滿的時候,那一勾彎月的尖相又到什麼地方去了呢?」
善道禪師說:「彎月尖尖的時候,圓相隱隱地存在著;月亮圓滿的時候,尖相依然存在。」
◤缺中有圓,圓中有缺,圓與缺相即相融,無所謂缺失,也無所謂圓滿。
天上一輪月,渾似禪境界。顯時光明生,隱沒亦未闕。◤
▓心靜自然涼
──心中煩惱,則滿眼都是煩惱
良價於唐宣宗大中末年在豫章高安(今江西)洞山普利院開法。他提出了一整套包括「功勳五位、正偏宛傳、三滲漏和三路接人」等方法的思想理論與修行實踐體系。這種全新的禪風頓時風靡禪林,傳播四方,天下僧衲爭相來投。人們稱之為「洞上玄風」。曹洞宗,由此正式創立了。
●弱水三千,飲否在我
──在不能逍遙之時逍遙,不能灑脫之處灑脫
一位禪僧病情很重,想見洞山良價。洞山良價聽說之後,趕緊來到他的病床前問安。禪僧說:「和尚為什麼不救度人家的男女?」
良價問他:「你是什麼人家的男女?」
這僧說得頗為奇特:「我是沒有一點善根,不相信佛法人家的男女。」
良價聞聽此說,沉默良久。
一默如雷,此時無聲勝有聲。
佛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睹啟明星而悟道,說:「真稀奇,一切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陀在圓寂之前的最後一部經典《涅槃經》中說,◤最愚蠢、最不具善根、最不相信佛法的人,也有佛性,也可以成佛。◤
這僧參禪多年,這些道理他都明白。一陣病痛襲來,他的定力很好,依舊盤腿而坐,根本不為肉體的痛苦所動。然而,他卻問道:「如果四面都有大山相逼,怎麼辦?」
良價當然明白他說的不是病痛,而是心中的煩惱。他說:「老僧以前也是從人家屋簷下過來的。」
禪僧說:「回互不回互?」
◤回互理論,是曹洞宗的根本宗旨。所謂「回互」,是說事物是相互融會,相互涉入,無所分別的。◤如同許多蠟燭將室內照得通亮,這種明亮是所有燭光相互融會的結果,燭光與燭光無二無別,也無所分別。
洞山回答:「不回互。」
「不回互」是與「回互」相待(相對)而言。◤不回互強調的是事物雖然相互融會涉入,卻也各有分位,各住各性,不相雜亂。◤就像所有的蠟燭都是獨立的個體,各自散發著自己的光芒,井然有序,毫不錯亂。
可惜,這僧未能領悟洞山老人的禪機,問道:「教我朝哪裡去?」
洞山老人說:「種穀的田中去。」
唯有與日常生活打成一片,方是禪的真實受用,方是禪的真諦的體現。
僧人不理解,嘆了口氣,說了聲「珍重」,便坐化了。良價用禪杖在他的腦袋上敲了三下,說:「你只知這麼去,卻不知這麼來。」
夜間小參,沒有點燈,有位僧人出來問話之後,不待洞山回答便退了回去。洞山見狀,立刻吩咐侍者:「掌燈!」
一點燈火,便可驅散千古黑暗。洞山招呼剛才問話的僧人出來,那僧走到跟前。洞山轉向侍者:「去,取三兩擦臉的粉來,給這位上座。」
只有女人才抹胭脂,擦香粉。送香粉給僧人,更是天大的侮辱!因此,這僧氣得七竅生煙,拂袖而出。然而,奇妙的是,他剛剛回到僧堂,忽然有所醒悟。於是,他將自己所有資財都施捨了出來,設齋供養大眾。三年之後,他來向洞山告別。洞山知道他的意思,說道:「好自為之。」
當時,雪峰義存尚在洞山參學,他問:「這僧告辭,何時回來?」
洞山說:「他只知一去,不知再來。」
雪峰聽洞山說得有些奇怪,便追蹤那僧而去。那僧回到自己的寮房,在蒲團上跏趺而坐,瀟灑地圓寂了。雪峰大為驚奇,趕緊去向洞山報告。洞山說:「他雖然去得很灑脫,還是比老僧三生差一些。」
這兩位禪僧修行,可以說都已經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可以自己掌握生死。◤這種境界,是其他宗教以及佛教其他宗派力圖實現的最高目標。然而,在禪宗看來,◤只能上天堂,不能下地獄,尚不能算修行到家。◤真正的禪者,處熱惱而心清涼,品黃蓮而心甘甜;◤在人人不能逍遙之時逍遙,在人人不能灑脫之處灑脫;任你弱水三千,飲否在我!◤同時,菩薩隨願力而生,度脫一切眾生。所以,地藏王菩薩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溈山大師說:「老僧百年之後,到山下做一頭水牯牛。」所以,洞山說這兩個僧人只知去,不知來。
也正是因為如此,另一個禪僧問洞山:「文殊、普賢這兩大菩薩來參訪你時如何?」
洞山說:「將他倆趕到水牛群裡!」
這僧說:「和尚你這樣說,誹謗菩薩,我看你下地獄像射箭一樣快!」
洞山一笑:「全憑他力。」
另一座寺廟的住持得了病,只要見到僧人便高喊:「救命、救命!」
然而,所有的回答都不投他的機。洞山聽說之後便去探訪他。見面,他還是喊「救命」。洞山問得頗為奇特:「什麼救命?」
那住持坐了起來,問道:「你不是藥山惟儼的再傳弟子、雲岩曇晟的嫡傳弟子嗎?」
洞山說:「不敢當。」
那住持合掌說:「大家相送。」說完,飄然而逝。
農曆十月二十七日,是雲岩大師圓寂紀念日,洞山照例要舉行齋會。一位僧人問洞山:「和尚在雲岩禪師那裡得到了什麼指示?」
洞山說:「我雖然在他座下學禪,他卻不曾對我有什麼指示。」
「既然沒有獲得指示,為什麼還要為他設齋呢?」
洞山說:「我怎麼敢違背他老人家啊!」
僧人又問:「當初,你參謁的是南泉大師,為何卻為雲岩設齋會呢?」
洞山說:「我並不推崇雲岩先師的道德佛法,敬重的是他對我的循循善誘。他不給我說破,讓我自性自悟,自迷自度。」
僧人再問:「你為雲岩設齋,讚同他的學說嗎?」
「半讚同,半不讚同。」
僧人奇怪了:「他是你的師父啊,為何不全讚同?」
洞山說:「正因為他是我的恩師,我若是全部讚同,恰巧辜負了他的教誨。」
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於師,方堪傳授。
▓顯時光明生,隱沒亦未闕
──陰晴圓缺都是完美
石室善道禪師,本來是個爹不疼、娘不愛,無人管束、四處流浪的孤兒。十歲那年,長髭曠禪師在街頭遇到他,將他帶回了寺院。於是,他便出家做了驅烏沙彌。歲月悠然,八年時光將小小的「驅烏沙彌」雕塑成「應法沙彌」〔1〕 ──不久即可正式參與出家生活了。有一天,善道對師父說:「弟子想去受戒。」
長髭曠便問:「你受戒圖個什麼?」
善道說:「受戒之後,就可以行腳雲遊了。弟子早就想到大江南北、四方叢林雲水參學,歷練禪道。可是,沒有戒牒,不敢外出。」
僧人要受滿二百五十條具...
目錄
第一章 順其自然,就能安心!
■跟誰修禪呢?
──六祖說:自個兒尋思去!
‧樹挪死,人移活
──遷移、變遷、變易,就有新的希望!
‧你從曹溪來,帶了什麼?
──小小野花,正是佛性的顯現
【禪機新語】磨難,就是成功的催化劑
【延伸閱讀】置之死地而後生,取得成功的決心
■在無聲中聽到了什麼
──領悟了聽的本性,心就不會被聲塵所干擾
‧如何是禪?如何是道?
──青青翠竹,儘是真如;鬱鬱黃花,無非般若
【禪機新語】禪心靈動,感知時代脈動就能找到契機
【延伸閱讀】觀無相之相,聽無聲之聲──泯滅有與無,才是真相!
■除卻揚眉瞬目,拿心來!
──「無心可拿」只是知識,並非真實體會
‧本心應機隨照,靈明不昧
──除去一切妄想雜念,呈現出來的就是本心
【禪機新語】不以有限推論無限
【延伸閱讀】換個角度思考,才能徹底釐清疑惑
■放開心胸認清自己
──順其自然,是一種追隨本性的坦然
‧ 鏟殿前草
──不是真的鏟去雜草,而是要你無雜念
【禪機新語】不刻意強求,反而會有意外收穫
【延伸閱讀】順其自然,尊重天性
第二章 轉身處,自有自在!
■燒佛取暖豈不罪過?
──燒不出舍利即非真佛,只是木頭
‧我是沒事的禪僧
──只有脫離一切煩惱的人,才能心無罣礙
【禪機新語】不拘泥事物固定的相狀,順應自然
【延伸閱讀】立志於創造、革新才能成功
■無言無說,無示無識
──答案不在於問與答,泯除相對性才是正確的
‧這一根為什麼這樣長?那一竿為何那樣短?
──長短也好,粗細也罷,都是法性的顯現
【禪機新語】擺脫困境的方法──及時轉身
【延伸閱讀】擺脫自己戴上的緊箍咒──反其道而行
▓死中求活,絕後再甦
‧物我一如,禪境宛然
──無分無別,才是真正禪的境界
【禪機新語】惡因緣就是好因緣
【延伸閱讀】晒蠟法師堅定信心、勤奮耕耘,終成就大智慧
▓自性本自具足,自性不動不搖
──不從外得,不要教化,也不落階級
‧禪心靈動,不住迷,也不住悟
──不執著真理,靈活運用、隨處轉身
【禪機新語】簡單,最直接也最好用!
【延伸閱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第三章 這頭那頭,都是禪!
▓顯時光明生,隱沒亦未闕
──陰晴圓缺都是完美
‧道如伸展手,佛似握成拳
──道即是佛,佛即是道
‧缺中有圓,圓中有缺
──圓與缺相即相融,無所謂缺失,也無所謂圓滿
【禪機新語】「最好」是「好」的敵人──完美主義等於癱瘓
【延伸閱讀】缺憾之中,孕育著圓滿
▓一體兩面,體用一如
──本質不易探求,可先從功用下手
‧蚊子上鐵牛,石頭上栽花
──想不通的道理,換個方式想就通了
【禪機新語】人可以沒朋友,但不能沒對手
【延伸閱讀】各宗歸禪,禪在江湖
第四章 當下的問題當下解
▓眾善奉行,諸惡莫作
──規則是為人服務的,不是人去服務規則
‧救人與殺人,皆是禪樞要
──悟與不悟,端看個人的功力與機緣
【禪機新語】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
【延伸閱讀】規則是要讓世界更好,而非成為教條
▓死亡不是結束,而是新生的開始
──薪火相傳,才能生生不息
‧釣盡江波,金鱗始遇
──遇可教孺子,以命相授智慧
【禪機新語】肉身會死去,智慧的光芒卻永不熄滅
【延伸閱讀】死亡是生命最傑出的發明
▓淺嘗輒止,不求甚解
───切忌以有限的知識,去推定無限的可能
‧少得為足,不求深入
──面對問題切忌淺嘗輒止
【禪機新語】親身檢證過的知識才能相信
【延伸閱讀】大道隱於小成──不以小成就而自滿,將達成更大的成就
▓轉識成智
──用當下的智慧解決當下的問題
‧竹密豈妨流水過,山高哪阻野雲飛
──灑脫無住即解脫
‧水凍魚難躍,山寒花發遲
──捨得放棄,勇於超越,便能開創新局
【禪機新語】打開自己的心,就打開了智慧的龍頭
【延伸閱讀】走進別人的眼裡,進入他人的心裡
▓邊即是中
──若離兩邊,豈有中道?
‧思量個不思量
──要思量著,才是初參的功夫
‧講經有經師,講論有論師
──從來就沒有救世主,自己的疑惑自己解!
【禪機新語】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才是真正的順其自然
【延伸閱讀】人只能在一邊的境界裡看另一邊
▓本性自明
──心放開了,一切看得明白
‧雲在青天水在瓶
──人的佛性如同水與雲,本質不變
【禪機新語】在生活中保持一顆雲水禪心
【延伸閱讀】真空自有妙用,還我本來面目──自性的本質永遠不會改變
第五章 人生的磨練即是轉機
▓真誠待人
──以赤裸的真心與人交往
‧佛不可說
──禪不能明說,卻能暗示
‧禪友真情,義滿長空
──竭誠相助親密無間,乃友誼最高境界
‧通身是手眼
──消除分別執著
【禪機新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延伸閱讀】為朋友兩肋插刀,在所不惜
▓少一些嚴苛,多一分幽默
──詼諧幽默之中蘊含著大機大智
‧米中之蟲
──脫凡成聖,並不是幻想
‧出門便是草
──我心無罣礙,煩惱便不生
‧祖師西來意,空中一片石
──覓心了不可得,道不需刻意尋找
【禪機新語】幽默的心靈,才能盛放出智慧
【延伸閱讀】想開悟,先培養幽默感
▓見解玄微,機鋒峭峻
──在相互切磋中一起進步
‧無人識得自性
──自性無形無相,卻時時在身上發生作用
【禪機新語】交流凝智慧,探討出真知
【延伸閱讀】真理在胸,如寶劍在手
▓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經過苦痛掙扎,才能化繭成蝶
‧生也不說,死也不說
──不再整天想著開悟,無意之中卻突然徹悟
【禪機新語】磨練,對成長有益
【延伸閱讀】逆境是磨練,不是折磨
第六章 解決之道不遠求
▓臨淵羡魚,不如退而結網
──有耕耘,就有收穫
‧三句外省悟,六句內領會
──死抱著知識,無法領會字面以外的真意
【禪機新語】收穫自在耕耘之中
【延伸閱讀】天道酬勤
▓天地無非禪機,萬物皆是真理
──自然中自有真諦
‧無情說法,你聽到了嗎?
──流水,飛鳥,樹林,無不在念佛念法
【禪機新語】生命與自然交融,才能真正把握它的真諦
【延伸閱讀】自然中藏有大智慧
▓心靜自然涼
──心中煩惱,則滿眼都是煩惱
‧弱水三千,飲否在我
──在不能逍遙之時逍遙,不能灑脫之處灑脫
‧放下二元對立
──以自己的標準評判是非,是妄生分別,平添煩惱
【禪機新語】魔由心生
【延伸閱讀】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悲智雙運
──用全新眼光看待人間的情誼
‧愛別離
──天地之間存在著更高的大道
‧說心說性,光說不練則無法契入大道
──想領悟禪的真諦,必須親身實踐
【禪機新語】愛與憎,是一體的兩面
【延伸閱讀】愛是因緣,別離也是因緣,莫要強求
第七章 自己的煩惱自己斷
▓風動幡動
──一切都取決於心
‧酷暑三昧
──想徹底去熱,就要跟熱融為一體
‧井看驢子
──真理如水中之月,應物顯形
【禪機新語】改變自己,改變世界,都應該從心開始
【延伸閱讀】沒有大事,也沒有小事
▓僧人之勇
──自己的煩惱自己斷,自己的心病自己醫
‧為法忘軀
──勇往直前,一定會成功
‧佛有矇人之心
──超佛越祖,才能契入大道
【禪機新語】追求真理,何懼千山萬水
【延伸閱讀】破釜沉舟的勇氣,讓不可能變為可能
▓有句無句,如藤倚樹
──時時留意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枯木生花,石女生兒
──排除分別對立的觀念
【禪機新語】惡有惡報,善有善報
【延伸閱讀】貢高我慢,不知謙虛將自食惡果
▓哪座山可以住?哪座山不可以住?
──心無罣礙才是大自在
‧禪心無住,禪心無貪
──過於貪戀,天使也會變惡魔
【禪機新語】福至心靈,靈感顯現
【延伸閱讀】平平淡淡才是真
第八章 當下決斷,當下放下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千金難請好人才
‧皓月當空,室中暗坐
──盲目修行也是枉然
‧傾湫倒岳,袈裟未溼
──心無罣礙,凡事不往心裡去
【禪機新語】最稱職的人,才是最好的人才
【延伸閱讀】懂得看人,公司成功機率高
▓臨危不亂的決斷力
──面對絕境,更要壯士斷腕
‧危機即轉機
──勇於自行了斷,生機反現
【禪機新語】 鳳凰須有浴火的膽識,方能重生
【延伸閱讀】人不畏懼死亡,便無法以死亡相脅
▓有敵人是幸運的
──幫對手就是幫自己
‧撥塵見佛,直須揮劍
──悟後不能存悟,須完全放下
【禪機新語】對手可以激發我們的鬥志
【延伸閱讀】棋逢敵手遇知音
▓看破與放下
──遇聲遇色,好比石上栽花;見名見利,就像眼中加屑!
‧佛祖的言語如同家常便飯
──迷與悟都了無所得
‧兩頭撒開,中間放下
──如果心中無事,佛祖還是冤家
【禪機新語】淡泊名利真自在
【延伸閱讀】若非真正看破,如何能放得下
第九章 桶底脫落,豁然開朗
▓詩與禪
──詩的靈感與禪的妙悟相通
‧來如月分眾水,去似雲散千峰
──生死煩擾,不過是過眼雲煙
‧二鼠侵藤
──心靈與天地融為一體,生死自在
【禪機新語】參禪能啟動藝術創作的靈感
【延伸閱讀】專心致志,年過三十學藝不是夢
▓黑漆桶重現光明
──徹悟後上下通明,豁然開朗
‧維摩一默
──無言無說,是為不二法門
‧白馬入蘆花
──法身毫無虛妄之相,所以不能以肉眼來看
【禪機新語】斬斷一切煩惱,智慧之光照亮人生
【延伸閱讀】桶裡無水,水中無月──手中是空
▓澄心默照
──向內關照內心,發現不煩惱的世界
‧止觀雙運,定而生慧
──靜坐默究,化干戈為玉帛
【禪機新語】找出煩惱的根源,卸下思想的枷鎖
【延伸閱讀】妄念一起,馬上觀照即消失無蹤
第一章 順其自然,就能安心!
■跟誰修禪呢?
──六祖說:自個兒尋思去!
‧樹挪死,人移活
──遷移、變遷、變易,就有新的希望!
‧你從曹溪來,帶了什麼?
──小小野花,正是佛性的顯現
【禪機新語】磨難,就是成功的催化劑
【延伸閱讀】置之死地而後生,取得成功的決心
■在無聲中聽到了什麼
──領悟了聽的本性,心就不會被聲塵所干擾
‧如何是禪?如何是道?
──青青翠竹,儘是真如;鬱鬱黃花,無非般若
【禪機新語】禪心靈動,感知時代脈動就能找到契機
【延伸閱讀】觀無相之相,聽無聲之聲──泯滅有與無,才是...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