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重量推薦 (按姓氏筆劃排列)
唐獎教育基金會董事 陳長文
中央研究院副院長 陳建仁
天下雜誌群創辦人 殷允芃
中央研究院院士 曾志朗
台灣大學校長 楊泮池
台灣大學電機系副教授 葉丙成
《看見台灣》導演 齊柏林
為台灣而教創辦人 劉安婷
「唐獎,就是希望能凝聚人類的集體智慧,找出因應威脅的進步處方。唐獎精神是靈魂,傑出卓越的唐獎得主們,則是實踐唐獎精神的身體,是行走世間的進步先驅,讓唐獎精神透過他們的理念和行動、他們的奉獻,流遠傳布。」
─唐獎教育基金會董事陳長文
「這一本書記載著唐獎創立的源起、時代意義與評選制度,更詳細報導了五位得獎者的卓越事蹟與具體貢獻,可以讓讀者受益匪淺而見賢思齊。祝福唐獎能夠永續發光發熱,帶動人類文明更上層樓!」
─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陳建仁
「唐獎除了提供高額獎金表揚,也重視每位得獎人的專業傳承,由基金會另外撥款做該領域的人才培育工作,這是其他世界大獎所沒有的創舉,主辦單位的視野和遠見令人敬佩。」
─中央研究院院士曾志朗
「布倫特蘭夫人的故事,使我感動,也使我堅信環境保護的議題沒有國界。」
─《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
「要能夠有建造的智慧,所需要的便是『世代合一』:上個世代願意提攜的典範,與年輕世代願意扛責任的氣度。透過「唐獎」的創立,我看見的便是『世代』的高度與『合一』的決心。」
─為台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創辦人劉安婷
推薦序
勝過巨人臂膀的空袖
唐獎教育基金會董事陳長文
二○一四年九月我聆聽了唐獎法治獎第一屆得主、南非大法官奧比‧薩克思的兩場演講。
薩克思以溫柔的語調,娓娓回憶南非爭取民主與法治的艱難歷程。他不時地以只剩不到半截的右臂,舉起那片空袖,我忽然覺得,那被政府特務炸彈炸掉的手臂依然存在,那空袖甚至比巨人的手臂還要強健,就是那空袖,一點一點的舉起了南非民主與法治的希望。
薩克思對要為他復仇的夥伴說,真正的復仇,不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用同樣的方式傷害那些曾傷害他的人;真正的復仇,是實現南非的民主與法治,讓不公不義永遠的消失,那才是對他最溫柔的復仇。
這兩場演講,聽在耳裡,像一輩子的悠遠,薩克思把他一輩子為民主法治的奮鬥故事,都濃縮在演講裡。當我曉得有年輕的律師因為聽薩克思演說感動的流淚時,我看到了法治在台灣生根的希望。
我原來不認識薩克思,但因為在尹衍樑先生的邀請下參與唐獎的籌備,讓我有幸認識了這位了不起的鬥士,而透過唐獎,讓全世界更多的人,認識包括薩克思在內各個唐獎得主的故事。
唐獎第一屆永續發展獎得主是挪威第一位女總理、被世人譽為永續發展之母的格羅‧布倫特蘭。她對地球永續發展的貢獻包括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表了被稱為「布倫特蘭報告」的《我們共同的未來》,指出了永續發展三大支柱──經濟、社會和環境。這份報告影響深遠。在她第三度出任挪威總理時,她推動課徵碳稅政策,許多有識的國家跟進效法。(但是,碳稅或碳交易在台灣仍然是止於清談而已)。
令人敬佩的是,布倫特蘭對永續發展的執著不只是宏觀的貢獻,也化為個人的行動,走到哪裡,總是提醒大家把冷氣關小一點、隨時關燈。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她總是急切地提醒世人:「我們已經剩下不多的時間!」她對台灣的朋友說:「其實每次能淋浴兩分鐘就夠了」,讓我感到莫名的警惕。
唐獎的漢學獎得主大家更不陌生,是被譽為當代中國思想史與文化史泰斗的余英時。他的著作等身,但並不把自我拘陳在浩瀚書海的字裡行間,而是身體力行長期關切兩岸三地的民主發展。從六四天安門事件、二○一四年台灣的太陽花學運與香港佔中,都可以看到他以知識分子的心為民主發聲,秉持「士」的風骨言所當言。
當有人問他:「一路走來,你的人生最快樂與最難過的事情是什麼?」余英時以「平靜安適」做為一生的註腳。他說:「沒有,你問我什麼最開心的事,最傷心的事,都沒有。平靜安適的,也沒什麼一下上天的感覺,也沒什麼一下入地獄的感覺,都沒有。」
生技醫藥獎則由詹姆斯‧艾利森與本庶佑共同獲得,表彰他們發現 CTLA-4 和 PD-1 為免疫抑制因子,進而應用於癌症免疫治療。他們兩人各自懷抱助人的初衷造就了他們精采的人生故事。
從一九八○年代初期,艾利森投入免疫療法的研究。近三十年守著實驗的艾利森,等到了一生感到最值得的一刻,所有冰冷的研究數據,在這一刻有了具體的意義。艾利森的實驗,治癒了一位罹患黑色素瘤、試了所有的療法都無效,幾乎已經絕望的女士。艾利森漫長的等待,為那位女士掙來了新人生。
另一位得主本庶佑,和艾利森一樣,是開創二十一世紀免疫醫學的關鍵人物。在美國學成回到日本的他,除了「開創日本基因研究」的夢想外,一無所有,有的就是和艾利森一樣對於研究的執著。剛開始,他自己製作各種實驗器材,還到處尋找實驗時所需的小鼠。當時一隻小鼠要價一千日圓,非常貴重。本庶佑仔細的將十隻白老鼠裝在紙盒中,像禮品一樣用敷巾包好,再小心翼翼地坐電車回到實驗室。
從這些唐獎得主的卓越貢獻與感人故事中,我們看到,唐獎不只是一個獎,而是期待進步的理念,讓我們對人類文明的永續傳延又擁有更多的信心憑藉。唐獎,就是希望能凝聚人類的集體智慧,找出因應威脅的進步處方。唐獎精神是靈魂,傑出卓越的唐獎得主們,則是實踐唐獎精神的身體,是行走世間的進步先驅,讓唐獎精神透過他們的理念和行動、他們的奉獻,流遠傳布。
這也是尹衍樑先生創辦唐獎的心意。
尹先生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他認真工作,成就了事業,但這並不是尹先生最大的成功,他最大的成功,是不被這一份世俗的成就所綁架。
因為尹先生學的是歷史,更因為他從歷史中真正的學到了人生的真諦:汲汲於個人的功成名就、財富累積,就算做到王侯將相、世界首富,也超越不了個人命運中註定的悲劇性宿命,只有把小我的成功,化成對大我的愛與使命感,不被小我的成功綁架,才能超越這種個人的悲劇性宿命。
因此,尹先生從很久以前,就以他那充滿熱情的使命感與濃厚的人文氣息,投身公益事業,數十年前即已致力行善和推動教育。記得我三十年前在紅十字會推動「讓愛穿透障礙(身心障礙)計劃」時,即有尹先生之支持,近二十年來,我更親眼見證他不求回報的出錢出力,推動工程、生技、文學、法治教育等公益活動。
尹先生還公開承諾捐出九五%的財產為教育、生技等公益活動,直到永遠,只留下五%給家人。他說他愛家人和孩子,而愛孩子最好的方式,要讓孩子曉得他們已經很幸福,規規矩矩做人、靠自己的努力立足社會。因為,歷史告訴我們,過多的、不勞而獲的財物反而弱化孩子的心靈與成長的動力。
而唐獎的誕生,也正是尹先生這位歷史人企業家,以他對人生的洞悉,所實踐的普及大愛。
永續發展獎,承襲了他一輩子熱愛工程,注意品質、關心永續的志業;生技醫藥獎:則是從許多至親好友經歷的生老病死中,他體會生活環境與醫藥科技是如何影響人類的生命品質,提升人類的生命品質;漢學獎則是尹先生以身為歷史的、文化的、血源的中國人而驕傲,希望透過漢學獎彰顯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發展之貢獻,也可以這麼說,「唐獎」之名,由來於此;對於法治獎,我記得尹先生對我說:「沒有法治,是無法成就和平、人權與人類的永續發展。」
最後,我想引用一句紀伯倫的話來表達對尹先生的敬佩:「當你給的只是錢,那不算什麼,當你給的是自己的時候,那才是真正的給予。」尹先生捐助的不只是金錢,而是期許時代更和諧更進步的情懷。為善者成,心中持著一份服務人類的善念初衷,才是有意義人生最大的動力吧。
我忽然又想到薩克思那揮舞著的空袖,那勝過巨人臂膀的空袖,不也是唐獎追求的精神嗎?
推薦序
讓人類文明更上層樓
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陳建仁
從史前時代開始,人類的生死存亡與遷移擴展,面臨各式各樣的挑戰。雖然饑饉、瘟疫、戰爭、滅亡一再在歷史上重演,但是知識與發明的累積,教育與學習的傳承,社會政治制度的進展,人道關懷與人權保障的彰顯,整體而言,人類文明不斷朝著正向發展。
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因著蒸汽機、煤、鐵和鋼四項主要因素的推動,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生產取代個體手工生產。工業革命不僅影響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更促使人類社會發生巨大變革。它承繼了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重視科學實證的精神」,也帶動西方科技的重大發展,當時許多重要科技發現與發明,為工業革命帶來不少新機械的協助。科技研發也不再是貴族世家的專業,而普及到平民階級的子弟。
瑞典的諾貝爾是近代炸藥的發明者,他設立許多工廠生產,累積巨大財富。他對自己改良的炸藥作為破壞及戰爭的用途,始終感到震驚與痛心。一八九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他在法國巴黎的「瑞典─挪威人俱樂部」立下遺囑,用其巨額遺產成立基金會,設置「諾貝爾獎」以「獎勵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從一九○一年開始,具有國際性的諾貝爾獎創立了,分別獎勵五個領域: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一百多年來,諾貝爾獎表揚很多在科學研究、文學創作、和平促進做出卓越貢獻的傑出人士,也裨益於科技人文和世界和平的發展。
工業革命帶來資本主義的興起,在正常的狀況下,生產環境已經十分惡劣、工人收入也很微薄,有限的社會福利並未能改善工人的生活,因此導致勞資雙方的對立。一旦面臨周期性經濟危機,由於缺乏政府提供的適宜保障,許多工人因而失業而挨凍受餓。工人悲慘的生活及工作環境逐漸受到重視,許多社會學者或慈善機構,主張以社會福利制度改善工人生活,並在經濟危機期間提供糧食及住所。
到了二十一世紀,科技工藝更加精進、人類生活大幅改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全球人口大幅成長,確實是可喜的現象。但是,資本主義與消費主義的擴張,使得世界經濟轉型為都市化與全球化的經濟,也成為愈來愈不平等的經濟。原本預期可以終結貧窮、共享繁榮的生產力躍昇,反而透過不公平的社會結構,阻礙生產組織的合理永續,以及生產成果的公平分配。所得與財富差距的擴大,加深機會不均等的惡化。不平等、不公義和貪腐,正在浸蝕我們的倫理價值、個人尊嚴和人權保障。人類大量使用石化燃料,已造成自然環境的巨大變遷,如果目前的趨勢持續惡化,本世紀將會見證前所未有的氣候變遷及生態破壞,帶給全球人類慘痛的衝擊。不尊重自然的人類行為,像回力鏢一樣攻擊人類,不但造成經濟不平等,也嚴重危害到現在與未來世代的團結。如果沒有倫理規範和全球合作,單靠市場機制無法解決相互糾結的貧窮、排斥弱勢、和環境危機。
唯有透過有目標的投資,給予窮人永續的教育、衛生、住宅與生計,才可以終結極端貧窮。唯有透過維護人權、注重法治、強化民主參與、全面普及公共服務、重視個人尊嚴、改善財稅與社會政策、大規模提升工作機會、根除強制勞動和性剝削等新奴隸制度,才可以降低社會不平等。唯有大幅減少對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依賴,積極發展綠色能源,才可以避免氣候變遷、保護海洋、環境污染。唯有提高糧食生產效率,減少土地、水源與糧食的浪費,更尊重農民和原住民,才可以實踐社會公義和環境保護。
二○一二年十二月成立的「唐獎基金會」,精確掌握了時代訊息,設置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法治四大獎項,並委託中央研究院辦理提名評選。首屆獲獎名單已於二○一四年六月十八日公布,並於九月十八日在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行頒獎典禮。首屆唐獎的提名選拔過程相當嚴謹,也得到全球學術機構的熱烈響應;從眾多被提名的傑出人士所選出的得獎人,都在相關領域作出國際矚目的卓越貢獻,也樹立了唐獎得獎者的最佳標竿。首屆唐獎可說是輝煌燦爛、一炮而紅!這一本書記載著唐獎創立的源起、時代意義與評選制度,更詳細報導了五位得獎者的卓越事蹟與具體貢獻,可以讓讀者受益匪淺而見賢思齊。祝福唐獎能夠永續發光發熱,帶動人類文明更上層樓!
推薦序
悲天憫人的主張
中央研究院院士曾志朗
二○○四年,我在中央研究院擔任副院長的時候,接到芬蘭千禧年科技獎(Millennium Technology Prize)委員會的信函,邀請我參加第一屆頒獎大典。千禧獎兩年頒發一次,特別推崇以科技的創意技術改變人類文明的工程人。第一屆得主是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 WWW)的發明人伯納-李(Tim Berners-Lee)教授,那時我坐在觀禮席上,對這個有別於諾貝爾獎的芬蘭獎,除了讚嘆,又有一份特別的親切感,因為網路科技改變了人類的文明體系,是那樣直接了當,而且無遠弗屆,穿透時空,創造出虛擬社群全球化的網路文化。
二○一二年,台灣的企業家尹衍樑博士以發揚盛唐多元與跨族群的精神為主軸,效法諾貝爾獎,個人捐助成立唐獎(Tang Prize),表彰對世界具開創成就與卓越貢獻的研究者。除了提供高額獎金表揚,也重視每位得獎人的專業傳承,由基金會另外撥款做該領域的人才培育工作,這是其他世界大獎所沒有的創舉,主辦單位的視野和遠見令人敬佩。
第一屆唐獎得獎名單在二○一四年六月十八日(據說擇唐朝開國之年六一八的深遠涵義)公布,並在九月十八日舉行頒獎典禮,採取最高規格的講壇布置和極雅致的禮儀進行。頒獎當日的過程,由網路傳輸到世界各地的學研機構,我好多在國外的學術界友人都看到了,也透過網路傳訊來道賀。這股熱潮延續至十月下旬,當我在阿曼(Oman)參加每年一度的世界科學院院士會議,好多位各國院士不約而同詢問有關唐獎的主旨、理念和獎項意義,我想了想,告訴他們:唐獎的四個獎項,強調敬天(永續發展)、愛人(生技醫藥)、公正(法治)和大同(漢學),其實就是悲天憫人的主張!
推薦序
看見永續的力量
《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
唐獎,是臺灣企業家尹衍樑先生於二○一二年效法諾貝爾獎精神捐助成立,旨在發揚盛唐精神,設立了包括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及法治四大領域的獎項。
諾貝爾獎自一九○一年首次頒發,獎項著重於物理、化學、醫學、文學、和平幾類。然而,一百多年過去了,人類歷史的發展已從改變自然轉化為順應自然。唐獎不僅傳承了諾貝爾獎對生技醫藥的重視,且格外嘉獎在永續發展及法治方面有傑出貢獻的人,而漢學,則是唐獎作為一個由華人開創的國際級大獎最顯著的特色。
從我個人的角度出發,最關心的是永續發展獎的設立。正如我畢生的夢想,是讓大家看見台灣、認識台灣然後了解台灣。看過她的美麗與哀愁,才真正懂得永續生態的必要,進而懂得疼惜台灣。我們常常想要留給後輩金錢、房產,但,我們是否留給了他們最寶貴的生存空間?
首屆永續發展獎頒發給格羅•哈萊姆•布倫特蘭夫人,她不僅是「永續發展」一詞的定義者,更是最具影響力的實踐者。她時時刻刻展示著她對於「我們共同的未來」的關注。
布倫特蘭夫人作為公共衛生的專家,當她成為挪威環境部長的時候,她就提出關心環境的本質,也就是關心人類的健康。作為一位關心全球發展的政治家,她對印度甘地夫人的那句「貧窮是最大的污染者」印象深刻,她清楚地了解在氣候變遷、能源短缺、新形態疾病的背後,是發展中國家和已開發國家需要共同面對、共同參與及共同改變的挑戰。
當下的台灣,同樣面臨著環境問題的挑戰,也許唯有看見永續的精神,將永續發展定為永遠的堅持與方向,才能走出一條讓未來的台灣人也能看見的道路。
布倫特蘭夫人的故事,使我感動,也使我堅信環境保護的議題沒有國界。環境污染與氣候異常的問題持續在蔓延,那麼,呵護地球並傳遞愛與關懷的信念在你我心間蔓延開來了嗎?
推薦序
世代合一的決心
為台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創辦人劉安婷
去年十月底,我受邀在一個論壇上擔任「年輕世代」對總統提出一個問題的代表。由於我是在場輩分最輕的,事前我就被告知時間若延誤,甚至有可能輪不到我發問。沒想到,正當我因為原訂結束時間已到,所以開始放鬆、放空,總統竟舉起手希望延長時間,且「脫稿演出」,反問原本應提問的我:「我們真的很想知道,到底怎麼認識年輕世代?」
完全沒心理準備需要回答問題的我,腦筋被驚訝充滿。但當我回神,發現不只總統、在場數百位政界、商界的前輩全都聚精會神的盯著我,在那個時刻,我深刻的意識到「世代」對每一個關心台灣未來、不論老少,是多麼核心卻又令人困惑的議題。
確實,從太陽花學運到九合一選舉,年輕世代對於上一個世代的失望與憤怒,以及上一個世代對於年輕世代的不解與不滿,儼然定義了台灣的現狀。身為亟欲看見改變的年輕世代一分子,我切身感受到我與同儕的痛心,卻也看見了上個世代的無助。其實,在內心最深處,雙方都知道更多的撕裂無濟於事,但卻似乎無可奈何。
但,這也是尹衍樑先生創辦唐獎的初衷帶給我無限感動的原因。
尹先生在自序中一開始便提及自己的經歷:如何從年輕時的一個浪子,因著好老師無私的付出與陪伴,讓他重新認識生命的價值,以至於當今日有能力時,能將他及從上一輩所獲得的灌溉,傳承下去。尹先生更提到,之所以不用自己的名字為此獎命名,是期許我們用華人、用世代、用國家的高度來看待我們所面對的問題。
尹先生用很少的文字,點出一個重要的道理:世代之間的衝突,並非此時此地的特例而已;每個地方、每個偉大的時代,都經歷過這樣的陣痛與掙扎,興起強烈想要推翻現狀的聲音。然而,就如同台灣奧美董事長白崇亮曾經說過的:「拆毀是簡單的,建造是困難的。」我認為,這也便是台灣下個世代面臨的最大挑戰:「如何」建造、建造「什麼」?
要能夠有建造的智慧,所需要的便是「世代合一」:上個世代願意提攜的典範,與年輕世代願意扛責任的氣度。透過「唐獎」的創立,我看見的便是「世代」的高度與「合一」的決心。
在第一屆所有得獎者中,尤其讓我感動的是南非大法官奧比‧薩克思。感謝出版社給予我推薦這本書的榮幸,在此,我想薩克思大法官給兒子的話,也是最好的總結:「我期許他跟我們這個世代一樣勇於探索、勇於接受挑戰、勇於改變這個社會。我更期待,他所成長的世代,不再需要有復仇。」
謝謝尹先生、謝謝唐獎的設立,讓我們朝著「療癒的正義」又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