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了解的印度,你從來不知道的印度,你以為的印度……
被誤解的文明,被錯寫的歷史,被冤枉的真相……
就在這個新世紀,重新獲得平反!印度文明的起源比任何古老文明還要早,其實它是從西元前5000年就開始了……
歷史記載,印度曾經被雅利安人入侵,然而經證實根本沒有這回事……
據說古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曾在西元前326年侵略印度,其實他根本沒成功過,最後甚至以慘敗收場……
自古以來,印度教徒把河流當作女神崇敬,並形容河流是極優秀的母親,
然而,孕育大自然與印度文明的河流竟然不是恆河,也不是印度河,
而是象徵工作完成及圓滿女神的薩拉斯瓦蒂河,
但是,它又為什麼消失了?
佛陀在印度被當作是神的化身,是神派他來向眾生男女開示真理。
佛陀誕生是印度的一大歷史事件,但你知道佛陀原來是一位印度王子嗎?
出身貴族的他,如何放下榮華富貴、衣食無缺的生活,成為一名苦行僧,
甚至在最後改變了印度與全世界?!
印度阿育王的真實面貌,完全顛覆他給人知書達禮、文質彬彬的賢君形象,
他不但篡奪王位、凶殘冷血,甚至連殺了九十九個同父異母的兄弟,
即位初期以殘暴手法治國,不得民心,
阿育王雖然在羯陵伽大開殺戒的前兩年就已經皈依佛教了,但是動機並不單純,
他還導致印度史上疆域最廣的帝國走上分裂一途……
印度的酷熱與疾病往往讓當地居民受不了,
有句俗話形容得很貼切:「一個人的壽命在印度只夠度過兩次季風。」
印度的孟買甚至在英國人眼裡被認為是「墓園」……
然而,十八世紀的英國人為什麼爭先恐後移居印度?
聖雄甘地曾在1937年寫信給希特勒「先生」,
他在信裡認為獨裁者希特勒的目標是「有價值的」,
並自稱是希特勒「誠摯的朋友」……
一生致力與非暴力運動的甘地為什麼這麼做 ?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
人們對印度的刻板印象來自於印度國內資源的匱乏,
還有關於印度次大陸的歷史書籍裡所充斥的陳腔濫調。
只要一提到「印度」,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影像就是貧瘠髒亂或治安很差……
現在有一位法國學者引用各界最新的研究結果,
巧妙融合了地質學、地理學、基因學、社會學和哲學等,
顛覆一般大眾對印度歷史的認知,他所提出有力的證據足以使讀者信服。
這本書不只要讓讀者們了解印度豐富而深遠的歷史,
更要讓大家知道印度經濟以自由和民主的價值觀,正在超越中國……
印度史需要被重寫,
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不論在科學、
語言學或基因學上大量的研究發現,
都有助於重新追溯與紀錄印度的歷史。
這本書旨於打破成見、釐清爭議,
同時也盡可能追蹤印度史上被忽略的時代,
因為印度的源起比我們從前所認知的還要更為古老悠遠。
拜現代科技所賜,作者藉理性的科學結果,加上自己對印度多年的社會研究寫成此書。使用淺白文字的用意,就是希望這類書籍能更加普遍地觸及大眾。本書不僅僅是適合研究歷史的參考書,在現今國際情勢混亂的情況下,作者也傳達出「對不理解的事物保持好奇心追根究柢」的訊息,唯有探究事情的根本,自源頭去理解各國文化的不同,才能消弭種族之間的分歧。
作者簡介:
弗朗索瓦.高堤耶 (François Gautier)
法國《費加羅報》駐印度及亞洲調查記者,曾撰寫許多關於印度的作品,也是《印度評論》(La Nouvelle Revue de l’ Inde)主編。他現在與印度籍妻子住在印度。
譯者簡介:
林琬淳(Aries Lin)
台灣台中人,畢業於中央大學法文系,目前定居南法普羅旺斯。熱愛文學與電影,從小就為語言和文化深深著迷;嘗試過各種行業,最後還是回到語言相關工作,十分入世的女文青。現為自由譯者,從事各類書籍、電視電影字幕翻譯並參與女性﹅勞工影展。
contact@arieslin.com
章節試閱
第2章 消失的薩拉斯瓦蒂河
自千年以來,主要河流從喜馬拉雅山脈流下,流往旁遮普邦(Pendjab)、哈里亞納邦(Haryana)和拉賈斯坦邦。位在印度次大陸的這幾個邦,因河流流過而綠意盎然、土壤肥沃;但現在,這些邦裡絕大部分都成了沙漠地帶,如拉賈斯坦邦。所有偉大的文明都在主要河流兩岸發展繁盛,因為河流可以調節氣候、灌溉田地,還能當作運輸航道,並且帶來飲用水源。在《吠陀》四卷(梨俱吠陀﹝Rig-Véda﹞、夜柔吠陀﹝Yajur-Véda﹞、娑摩吠陀﹝Sama-Véda﹞、阿闥婆吠陀﹝Atharva-Véda﹞)、《往世書》和《摩訶婆羅多》(Mahabaratha)那樣的印度古老文本中,都經常提到一條名「薩拉斯瓦蒂」的河流;這條曾被提及千百次的河流,似乎就屬於本章開頭敘述的那類型河流。
印度教徒把河流當作女神崇敬,而薩拉斯瓦蒂河就是象徵工作完成及圓滿的女神。
《梨俱吠陀》中以敬重的語氣提到薩拉斯瓦蒂河五十多次,並以「極優秀的母親、極優秀的河流、極優秀的女神」形容薩拉斯瓦蒂河。在《梨俱吠陀》著名的讚歌〈河流頌歌〉(Nadi Stuti)中,也同時提到了恆河、亞穆納河(Yamuna)、薩拉斯瓦蒂河、薩特萊傑河(Sutlej);從中還可以得知,薩拉斯瓦蒂河的地理位置在亞穆納河和薩特萊傑河之間。在讚歌中也說明了薩拉斯瓦蒂河的起源,從字裡行間可以看出:「薩拉斯瓦蒂河是極為純潔的河,充滿動力,自山間流向海洋,而且不吝於將河流廣大的資源帶給眾人」。另一首讚歌也詠唱薩拉斯瓦蒂河的力量:「此河中的浪強勁壯烈,分裂山峰如摘折蓮花般易如反掌……」。
長久以來,薩拉斯瓦蒂河一直被視為傳說。雖然從一八七二年起,就有C.F.歐德漢(C. F. Oldham)與R.D.歐德漢(R. D. Oldham)對薩拉斯瓦蒂河及其支流可能流經的地區展開詳細研究,他們證實找到了薩拉斯瓦蒂河的水道位置。兩人所下的結論是:「薩特萊傑河和亞穆納河曾經供給薩拉斯瓦蒂河水源,薩拉斯瓦蒂河先向西遷流,之後又往東,接著就消失了。」
直到一九四○年,奧萊爾.斯坦因(Aurel Stein)在古時的巴哈瓦爾布爾土邦(Bahawalpur)境內發現了乾涸的薩拉斯瓦蒂河部分水道,在當地被稱為「哈卡拉河」(Hakra),河的兩岸共有九十多個遺址。著名德國地理學家赫伯爾特.威廉密(Herbert Wilhelmy)在一九六九年研究相關地區之後,也得出以下結論:在地形產生變化之後,亞穆納河改變了水道方向,薩拉斯瓦蒂河因失去水源而乾涸。
時至今日,最新的考古發現和科學衛星影像的技術,重建了薩拉斯瓦蒂河的誕生與消逝;結果顯示,薩拉斯瓦蒂河比印度河要更寬、更深,印度河卻在現代歷史書裡占了主要篇幅。薩拉斯瓦蒂河發源於本德爾本傑山(Bandarpunch),此山位於現今的加瓦爾(Gharwal)專區,是境內喜馬拉雅山脈的一大高峰;薩拉斯瓦蒂河向下流經阿迪巴鐸(Adibadri)、巴哈瓦爾布爾土邦、巴爾夏布洪(Balchapurand)一路流進平原後轉往西,流過今天的旁遮普邦、哈里亞納邦、拉賈斯坦邦與古吉拉特邦(Gujarat),最後從古海口「大卡吉鹽沼地」(Grand Rann de Kutch)流入阿拉伯海。薩拉斯瓦蒂河似乎因西瓦利克(Siwaliks,又稱「外喜馬拉雅山脈」)山麓丘陵板塊移動, 在西元前五○○○年開始枯竭。
事實上,西瓦利克山脈整體自巴基斯坦的博德瓦爾(Potwar)高原延伸,直到印度阿薩姆邦內,並從更新世(約一百七十萬年前)就開始移動;可能就是在移動過程中使薩拉斯瓦蒂河與供養水源的冰川分離,因此薩拉斯瓦蒂河僅仰賴季風雨水供應水源,最後逐漸乾涸,至西元前三○○○年完全消失。衛星圖像則顯示出目前克格爾河(Ghaggar)的河道,與昔日薩拉斯瓦蒂河的河床大致重疊。以碳、氧同位素檢測克格爾河中的沙粒,結果皆顯示此區在更新世中期時受到溫帶氣候影響,曾有大量水源,甚至經常性氾濫。
因此,薩拉斯瓦蒂河與印度河是吠陀文化時期最重要的兩條大河,而幾條今日仍存留的支流雖然已偏離原本河道,還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印度河支流、亞穆納河、格傑赫姆河(Ghjulm)、奇納布河(Chenab)、薩特萊傑河及克格爾河。
在印度與巴基斯坦境內近期的探察中,於印度河與薩拉斯瓦蒂河流域鑑別出超過兩千處屬於哈拉帕(Harappa)文明的遺址;而在薩拉斯瓦蒂河流域所鑑定出的遺址數目,遠比印度河流域要高出七倍左右,因此令人不禁猜測:薩拉斯瓦蒂河流域對哈拉帕文明的形成,有著較多且重要的貢獻。薩拉斯瓦蒂河流域的總面積約為兩百五十萬平方公里,一路向北方的羅巴爾(Ropar)行政區延伸,南至哥達瓦里河(Godavari)畔的丹納貝德(Dainabad),東往欣登河(Hindon)畔、近德里的阿蘭吉布爾(Alamgirpur),西至近阿拉伯海的蘇特克根多爾(Sutkagendor)和迷利卡拉特(Mirikalat)兩處考古遺址。
透過遙測與地質同位素等科學方法研究,再加上開挖發掘,能更精確地重建薩拉斯瓦蒂河的歷史。印度衛星IRS-1C結合了歐洲遙感衛星的雷達影像,其所拍攝的照片可鑑別出,在拉賈斯坦邦的塔爾(Thar)沙漠中可見薩拉斯瓦蒂河現今仍存留於地底的部分。
另一項衛星研究也證實了在印度河與薩拉斯瓦蒂河之間,曾經有過一條天然的水渠,由此也確認了這兩條河流當時相依互存的情況。今日,拉賈斯坦邦的比卡內爾(Bikaner)、岡格阿納加爾(Ganganagar)和賈沙梅爾(Jaisalmer)等地為乾燥地區,地質學研究為了找出可飲用的水源,發現了幾處地下河區域,這些伏流與喜馬拉雅山脈的冰川融水毫無關聯,反而是延續了薩拉斯瓦蒂河殘餘的部分。位於焦特布爾(Jodhpur)的中部乾旱地帶研究所(Central Arid Zone Research Institute)中,有三位科學家組成團隊,並藉助陸地衛星影像圖廣泛研究此區,他們在研究報告中做出結論:「我們認為薩拉斯瓦蒂河造成了沙漠最西端的沉積,而這部分地下水的主要水源和幾世紀以來滲入地層的沉積,皆與薩拉斯瓦蒂河相同。」為了證實這個說法,中央地下水委員會(Central Ground Water Commission)在乾涸的河床上鑿了二十四口井,結果發現其中二十三口井產出可飲用水。
一九九八年五月十一月,巴巴原子能研究中心(Bhabha Atomic Research Centre)在波卡蘭(Pokhran)進行核試驗後(由印度私下進行,而後被歐洲與美國判罪),進行了一系列的測試,以評估當地與周邊地區的水質;測試結果證實此區的水可以飲用。來自喜馬拉雅冰川的水源歷史悠久,可回溯至西元前八千到一萬四千年前,儘管北部少雨,之後仍逐漸由北方的含水層持續供應水源。這個推論鞏固了薩拉斯瓦蒂河曾存在的事實,因此今日稱之為「消失的薩拉斯瓦蒂河」。
第4章 雅利安人入侵迷思
在十八到十九世紀之間,語言學家注意到梵語和大多數歐洲語言驚人的相似程度,於是得出結論:梵語和歐語之所以如此類似,是因為源於同一種語系,語言學家稱之為「印歐語系」。十九世紀時,英國率領工業發展,在殖民者心態下,這群語言學家也想像出西方在西元前一五○○年左右對印度的侵襲。人們對傳說中征服印度原住民的「雅利安入侵者」多有著墨,說是他們規定使用梵語,並以吠陀文化原形和不平等的種姓制度取代當地傳統,而這樣的文化後來漸漸傳布至印度北部的恆河平原。雅利安人入侵的說法在某些人看來,是英國殖民印度的正當理由,一如梵語學者威爾森(H. H. Wilson)在一九五八年寫道:「雅利安大家族以特定方式團聚,旨於發展印度文明和提倡基督教。」
然而,這種說法不是人人都認可,知名英國生物學家朱利安.赫胥黎(Julian Huxley)就不認同語言學結合所謂雅利安家族的說法。語史學家艾薩克.泰勒(Isaac Taylor)則認為,雅利安人入侵的推論建立在疑點重重的基礎之上。印度獨立的重要人物,如斯瓦米.維韋卡南達(Swami Vivekananda)、斯瑞.奧羅賓多(Sri Aurobindo)和阿姆倍伽爾(Ambedkar,印度憲法之父)等人,都說雅利安人入侵這個眾所皆知的推論,從未出現在任何印度的古籍中,而且認為歐洲梵語學者有意曲解印度古文的翻譯,好佐證他們自己的推論。
印度考古考察部總監約翰.馬歇爾在發現印度河-薩拉斯瓦蒂河流域文明之後,在一八五六年對雅利安人的歷史第一次提出質疑,馬歇爾在書中寫下:「從前我們認為在前雅利安時代的人,文化程度尚未開發,然而現在卻發現西元前四○○○年時,住在摩亨佐-達羅城和哈拉帕城的人們,擁有比我們更先進的文明。」照這個說法看來,印度當時的原住民倒成了文明人,而入侵的雅利安人反而是半開化的遊牧民族。儘管有上述的反面看法,所有印度歷史書籍仍以雅利安人入侵的推論做為基礎闡述。
考古學家戈登.柴爾德在一九三四年指出:「我們在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都沒有找到兵器遺跡,連在陶器上都沒有發現描繪戰爭的圖像;這與古埃及和巴比倫相反,它們在被殘暴地結束文明時,都留下了考古遺跡。」
支持雅利安人入侵理論的人仍持續辯駁,說摩亨佐-達羅的防禦城牆極厚,「由此可看出他們對入侵者的恐懼」。然而美國考古學家肯諾爾反駁說:「我們從未在防禦城牆上發現由戰爭所造成的缺口或裂縫。」雅利安人入侵理論的狂熱支持分子還提出另一項討論:在摩亨佐-達羅找到的骸骨上可見傷痕,他們一定是「在雅利安人入侵時被刺傷或殺死的」。不過近期以碳14定年法檢測結果卻顯示,這四具骸骨處於印度河-薩拉斯瓦蒂河流域文明中的另一個時期,而在骸骨上發現的傷痕早在死亡之前就已癒合……
美國考古學家喬治.戴爾斯(George F. Dales)是肯諾爾的導師,他也曾寫下:「在摩亨佐-達羅末期並未有毀滅的跡象,甚至連火災的痕跡都沒有;大規模的挖掘結果也沒有找到穿著盔甲的士兵骸骨,更沒發現骸骨旁葬有戰爭兵器。我們沒有找到任何證據可以證明有出兵征戰,或所謂雅利安人入侵造成毀滅的事實。」
雅利安人入侵論的支持者,現在也開始讓步,用「遷徙」這樣的字眼來代替「侵略」,意指溫和的遊牧民族因遷徙而將印歐語言引進印度。不過,就算換個說詞,在薩拉斯瓦蒂河或印度河河岸,都從未發現雅利安人「溫和」入侵的考古遺跡。法國考古學家讓.瑪希.卡薩勒(Jean-Marie Casal)曾在哈拉帕另一處遺跡蒙迪加克(Mundigak)指導挖掘工作,他強調說:「考古學上沒有對雅利安人的定義,因為我們並沒有發現任何與哈拉帕文明不同的物品或武器。」
哈拉帕文明和後哈拉帕文明之間,不管在宗教心靈或文化方面都沒有斷層,與雅利安入侵論支持者長期以來的說法相左。不過,在這兩個文明時期都有對辯才天女、濕婆的林伽和約尼(女性生殖器的神聖象徵)相同的崇拜。也因此,研究摩亨佐-達羅的專家馬歇爾認為,哈拉帕文化「十分具有印度特色,很難與現今仍奉行的印度教做區隔。」同時身為考古學家的馬歇爾是在一九三一年發表了以上意見,但這句話到今天仍然適用。
近期的研究也顯示出雅利安人侵襲假說,屬於人類學和遺傳學的範疇。長期以來,一般的確都認定雅利安人的皮膚比達羅毗荼人(Dravidien)明亮,而達羅毗荼人膚色偏黑;因此以雅利安人侵略論區分印度人種的膚色,分成膚色較白的婆羅門(祭司)和剎帝利(軍事貴族,與摩訶拉者﹝maharajas,帝王﹞屬於同階層),以及膚色較深的賤民與種姓層級較低的人。即使到今天,在政治上仍藉由雅利安人侵略論來左右選舉;例如,坦米爾納德邦的政治人物就對強制使用印度語有所抱怨,他們認為印度語是梵語的分支,也就是屬於「雅利安語支」。一九八○年代在坦米爾納德邦甚至有騷動抗議事件,反對強制使用印度語。時至今日也一樣,為了使賤民、部落和種姓低階人民皈依基督教,聖公宗的傳教士(主要來自澳洲與美國)對他們說:「你們才是印度真正的居民,比雅利安人還要早到來,因此你們與印度教根本毫無關聯,皈依基督教吧!」
這些傳教士敢大放厥詞也是其來有自,過去數十年無論是英國甚至印度人類學家,如杰哈(D. N. Jha)博士都曾寫道:「第一批雅利安人的膚色多為明亮,而印度原住民的膚色要暗沉許多;皮膚顏色對他們來說應該是重要的身分象徵。」可惜杰哈博士與其同行都錯了,近期許多遺傳研究由知名人類學家主持,其中包括知名人類學家瓦林柏(S. R. Walimbe);瓦林柏曾研究摩亨佐-達羅出土的骸骨,與意外發現出土的不同時期骸骨相比後,得出了以下結論:哈拉帕人和今天在此區繁衍的印度人,有著延續的基因。
自一九九○年代起,在西方已經過驗證的群體遺傳學被應用在南亞族群上,尤其是假設的「雅利安人侵略」。遺傳學家從哈拉帕出土的骸骨中,分離出Y染色體(只能由父傳子),並與現代印度人(居住於古哈拉帕地區和印度其他各地區)的Y染色體相比,得出的結論十分具有說服力;在這個基礎上,遺傳學家帕爾塔.瑪祖達爾(Partha Majumder)表示:「無論各區之間的語言或文化差異性有多大,我們在印度所有地區都找到一組明確的哈拉帕X染色體證據(雌性染色體)。」另一位遺傳學家圖瑪斯.奇維席爾德(Toomas Kivisild)從一九九九年起便主導一系列對於所有南亞族群的研究,範圍自緬甸起至阿富汗。他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對於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假設就算真實存在過,也並未對印度的基因庫造成重大影響;印度人身上所顯現出高加索人種的特徵,可被視為前高加索人的表現,這種特徵表現來自於非洲北部和東北部的基因庫。」
人類學家蘇珊塔.羅伊舒德赫利(Susanta Roychoudhury)和同事在二○○○年對六組不同族的印度人展開基因測驗,測驗結果發現「有一組基本基因單位連結起這六組人」。這些研究員也發現了單倍群U」,它常見於北印度人及高加索人種基因中;這也表示有一群人在父系或母系方曾有同樣的祖先,而現今仍存在於印度東部的部落中,如羅德哈(Lodha)或桑塔爾(Santal)。早期護航雅利安侵略論的人,經常用單倍群M來辯駁,而科學家對多數單倍群M的分析,證實了「在印度六○%的人口身上有單倍群M,其中包括部落和下層種姓人口,而且不分地區。」因此,「由於雅利安人入侵而造成高低種姓階層明顯的分別」這樣過於簡單的推論,被上述結論完全粉碎了。奇維席爾德與同事的確也發現了「高種姓與部落、下層種姓人口,共享超過八○%的連鎖基因」。
還有第二項研究,以檢測Y染色體單倍群M17,專注於研究早期印度人的遺傳基因;這被認為是雅利安人種的基因特徵。奇維席爾德在印度南部的兩支部落中發現這種染色體,其中一支部落是楚朱人(Chenchus),他們被發現在基因上與幾個高種姓階層十分接近。研究人員對此下的結論是:「印度高層種姓人口和部落民族的基因之間,沒有驚人的差異」。遺傳學家昂德希爾(Underhill)在二○一○年主導的研究,針對了同屬單倍群RLA的南亞人口之Y染色體關係,他也假設這種單倍群僅存於印歐人種。研究結果與之前得出的結論皆同。
講到這裡就一定得提到「阿迪瓦西」(Adivasis),在印度將表列部落稱為阿迪瓦西,而許多歷史學家則視阿迪瓦西為印度的原住民。人類學家經常大膽假設今日的部落民族,是由印度原住民後裔所組成的。這個概念源自於十九世紀的人類學,並為印度人對社會、政治與經濟的思考模式塑形;無論是在印度北部與南部、梵語和坦米爾語(tamoul),或是婆羅門和賤民之間,至今仍有潛在的衝突。印度女人對於擁有白皙皮膚更是有著狂熱的執著,上百萬的印度女人會買不太昂貴的乳霜,只求能夠讓皮膚變白。然而,在所有印度偉大的古籍中(例如,可與荷馬所著《伊利亞德》﹝Iliade﹞和《奧德賽》(Odyssée)媲美的史詩《摩訶婆羅多》),我們可以窺見印度古老傳統,而典籍文中並未特別區分當時的部落和其他種姓人口。現代人類學家米歇勒.波凡(Michel Boivin)也記下:「首先,很多古代部落會在社會階級上攀升,而成為剎帝利等貴族」。
另外,對於阿迪瓦西(印度原住民與賤民)的基因研究也顯示,阿迪瓦西也擁有與印度其他種姓相似的Y染色體,而北印度與南印度的高層種姓人口,在基因譜上無特別連結,但南部種姓與南部部落人口的Y染色體卻十分相近。這又再一次令人質疑,阿迪瓦西與低層種姓是印度原住民後裔的推論。此外,還有一項更新的研究,瑞迪(M. Reddy)在二○一四年指出:「我們在印度種姓人口和部落人口身上,並未發現重大的DNA差異。」
支持雅利安人侵略論的一項重要基礎,是今天所有達羅毗荼語系(坦米爾語、康納達語﹝kannada﹞、馬拉雅拉姆語﹝malayalam﹞、泰盧固語﹝telugu﹞)的人,都是印度原住民的後裔;而這些原住民是在印度雅利安人入侵之後,從印度北部逃至南部定居,這又回到哈拉帕人屬於達羅毗荼語系的說法。然而,幾乎沒有遺傳研究可以證實這項推論,遺傳學家諾亞.羅森伯格(Noah A. Rosenberg)把幾組屬於印歐語系的人和達羅毗荼語系的人相比較後,也如此認為。遺傳學家桑格哈米特拉.桑格普塔(Sanghamitra Sengupta)在研究過三十六組種姓和印度群組後,證實早在所謂的「雅利安人入侵」時期前,印度次大陸的基因型態就已經成形。
第2章 消失的薩拉斯瓦蒂河
自千年以來,主要河流從喜馬拉雅山脈流下,流往旁遮普邦(Pendjab)、哈里亞納邦(Haryana)和拉賈斯坦邦。位在印度次大陸的這幾個邦,因河流流過而綠意盎然、土壤肥沃;但現在,這些邦裡絕大部分都成了沙漠地帶,如拉賈斯坦邦。所有偉大的文明都在主要河流兩岸發展繁盛,因為河流可以調節氣候、灌溉田地,還能當作運輸航道,並且帶來飲用水源。在《吠陀》四卷(梨俱吠陀﹝Rig-Véda﹞、夜柔吠陀﹝Yajur-Véda﹞、娑摩吠陀﹝Sama-Véda﹞、阿闥婆吠陀﹝Atharva-Véda﹞)、《往世書》和《摩訶婆羅多》(Mahabara...
作者序
緒論/印度,不是你以為的那個國度
不論是誰試圖寫印度史,要面對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日期。英國的研究學家和梵語學者多有把印度歷史的日期往後推遲的傾向。馬克斯.繆勒(Max Müller)是十九世紀當代最傑出的印度學家,然而他也跟當時從善的基督教徒一樣,先讀過詹姆斯.烏雪(James Ussher)書中的結論;詹姆斯.烏雪是十七世紀的愛爾蘭神學家,他認為上帝是在公元前4004年10月22日創造了天和地。印度人被殖民又長期被視為較低下的種族,如此說來,要是設想在上帝開天闢地之前,印度人就已經有文明產生,豈不等於褻瀆神明?於是繆勒認定《吠陀》的著作日期是在公元前一千五百年,然而近年來多數考察結果皆證實,《吠陀》的著作日期必須回溯至公元前五千年左右;印度鐵器時代的日期也有許多爭議:時至今日仍有許多歷史學家(例如:英國考古學家戈登.柴爾德與莫蒂默.惠勒爵士)認定印度的鐵器時代是在公元前七百年左右。自從有了放射性碳測年法後,我們得知印度人從公元前兩千年開始就已經熟悉鐵器製作了。
其他爭議早從多個世紀以前就存在,一直持續至今。這些爭議包括雅利安人入侵的理論,還有薩拉斯瓦蒂河的存在等;薩拉斯瓦蒂河一直以來都被認為十分神祕,然而《吠陀》中提及這條河流不下五十次。本書之後會證實及說明印度歷史上沒有雅利安人入侵,還有薩拉斯瓦蒂河是確實存在過。
不僅如此,由於某種原因 ,歷史學家似乎重新詮釋了印度歷史上的重要事件。這讓我們想到亞歷山大大帝的例子,亞歷山大大帝的事蹟由身邊的史官所寫成,他們皆以「光榮勝利」描寫亞歷山大大帝在公元前326年侵略印度一事。(譯註:亞歷山大在印度河西部取得一系列勝利後企圖繼續向印度河東部進軍,但是他的軍隊由於常年戰爭,已經精疲力竭而不肯東進,最後他不得不返回波斯。)又例如阿育王,傳說他在看見羯陵伽戰爭慘烈的戰況以及遍野的屍體之後,決心皈依佛門;然而事實全非如此。
此外,印度史相較於他國歷史(例如中國),似乎顯得不那麼引人入勝,加上少有相關書籍可參考。近代談印度史的書籍有阿蘭.達尼耶魯(Alain Daniélou)所著、在1971年出版的《印度史》(Fayard出版社),這本書歷經多次修編;還有《現代印度史》一書,此書由克羅德.瑪寇維茲(Claude Markovits)主編、在1993年出版(Fayard出版社)。此後就沒有其他重要書籍出版了,就算有相關主題的書,也都只是作者重複歷史學家先前提出的理論加以闡述而已。
再者,歷史語言學是藉由比較各項研究來重建歷史事蹟,不過歷史語言學通常是以較全面綜觀的角度,保持對歷史公正客觀的觀點,然而在面對印度史時卻不盡然如此。這種情況的確如同梵語學者多明尼克.古鐸本(Dominic Goodall)所說:「我們都活在十九世紀歷史語言學所傳承下來的研究成果裡,然而研究歷史語言學不需要出國。(表示研究學者可能花了大半輩子再研究印度,卻從來沒有親身到過當地考察或體驗文化)」他還附加說:「很多法國籍的印度語學者根本不住在印度,對印度的認知也僅限於研究方面。」(英國籍的)多明尼克.古鐸本目前擔任印度本地治里市遠東學校的研究主任。
人們經常忘了印度歷史對哲學的貢獻,法國哲思家與記者侯傑-波勒.德瓦(Roger-Pol Droit)就提醒說:「尼采是近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曾談論《吠陀》,而聽眾都聽得津津有味」;我們有忘了有像安克特-杜伯隆(Anquetil-Duperron)這樣的法國人,他在1880年就把《奧義書》裡的思想傳遞到歐洲;更有歐仁.比爾努夫(Eugène Burnouf),他在1844年首先向法國人介紹印度佛教(歐仁.比爾努夫是法國籍梵語學家,曾以拉丁文翻譯印度佛學經典)。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人們對印度的刻板印象來自於印度國內資源的匱乏,還有關於印度次大陸的歷史書籍裡所充斥的陳腔濫調。儘管法國人對印度人不乏好感,但只要一提到「印度」,大家腦中第一個浮現的影像就是貧瘠或貧民窟。這本書不只要讓各位了解印度豐富而深遠的歷史,更要讓大家知道印度經濟以自由和民主的價值觀正在超越中國。
印度史需要被重寫,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不論在科學、語言學或基因學上大量的研究發現,都有助於重新追溯與紀錄印度的歷史。這本書旨於打破成見、釐清爭議,同時也盡可能追蹤印度史上被忽略的時代,因為印度的源起比我們從前所認知的要更為古老悠遠。
緒論/印度,不是你以為的那個國度
不論是誰試圖寫印度史,要面對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日期。英國的研究學家和梵語學者多有把印度歷史的日期往後推遲的傾向。馬克斯.繆勒(Max Müller)是十九世紀當代最傑出的印度學家,然而他也跟當時從善的基督教徒一樣,先讀過詹姆斯.烏雪(James Ussher)書中的結論;詹姆斯.烏雪是十七世紀的愛爾蘭神學家,他認為上帝是在公元前4004年10月22日創造了天和地。印度人被殖民又長期被視為較低下的種族,如此說來,要是設想在上帝開天闢地之前,印度人就已經有文明產生,豈不等於褻瀆神明?於是繆勒認...
目錄
緒論 印度,不是你以為的那個國度
CH1 印度原始時期及史前時期-人類的搖籃
CH2 薩拉斯瓦蒂河-消失的河流
CH3 印度河與薩拉斯瓦蒂河流域文明
CH4 雅利安人入侵迷思
CH5 鐵器時代
CH6 <吠陀>
CH7 印度教在遠古西方社會中的地位及影響
CH8 佛陀的誕生
CH9 亞歷山大大帝首次入侵
CH10 摩揭陀、孔雀王朝和旃陀羅笈多時代
CH11 阿育王:傳說與史實
CH12 南印度大帝國
CH13 毗奢耶那伽羅王朝
CH14 穆斯林首次入侵
CH15 蒙兀兒帝國
CH16 歐洲殖民:葡萄牙人到來
CH17 法屬印度
CH18 英屬印度
CH19 印度叛亂(民族起義)
CH20 為獨立而戰
CH21 聖雄甘地
CH22 印度分裂
CH23 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印度獨立後第一任總理)
CH24 穆罕默德•阿里•真納:巴基斯坦國父
CH25 英迪拉•甘地(兩度任職總理)
CH26 拉吉夫•甘地:印度的唐吉軻德
CH27 桑妮雅•甘地:印度政治的幕後黑手
CH28 印度人民黨
CH29 阿約提亞事件與古吉拉特邦反穆斯林活動
CH30 納倫德拉•莫迪(印度現任總理)
CH31 印度的未來
字彙表
參考文獻
緒論 印度,不是你以為的那個國度
CH1 印度原始時期及史前時期-人類的搖籃
CH2 薩拉斯瓦蒂河-消失的河流
CH3 印度河與薩拉斯瓦蒂河流域文明
CH4 雅利安人入侵迷思
CH5 鐵器時代
CH6
CH7 印度教在遠古西方社會中的地位及影響
CH8 佛陀的誕生
CH9 亞歷山大大帝首次入侵
CH10 摩揭陀、孔雀王朝和旃陀羅笈多時代
CH11 阿育王:傳說與史實
CH12 南印度大帝國
CH13 毗奢耶那伽羅王朝
CH14 穆斯林首次入侵
CH15 蒙兀兒帝國
CH16 歐洲殖民:葡萄牙人到來
CH17 法屬印度
CH18 英屬印度
CH19 印度叛亂(民...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