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年TED大獎得主、亞馬遜書店暢銷作家凱倫‧阿姆斯壯博士,繼《神的歷史》後又一力作!
仁愛,是宇宙最大的能量。
仁愛與正義正是宗教情懷的本質。
人人都可以是仁愛企業公司的成員!
在生靈塗炭的戰爭中,如何讓人們超越怨恨,具有同情心,能夠看見敵人神聖的奧祕。這不只是信仰的本質,也是宇宙中最大的能量――仁愛(compassion)的最高境界。
二○○八年TED大獎得主凱倫•阿姆斯壯認為:世界被極端化到危險的程度,權力與財富不均令人憂心忡忡,人人都面對恐怖行動或生態浩劫的可能……
在這個時代,仁愛是如此需要及重要。
這是一部重要且發人省思的鉅作。凱倫‧阿姆斯壯是當今宗教學領域極富原創性的思想先驅,她提供了一套鼓舞人心且相當實用的指引,幫助人們揚棄對貪婪、妒嫉、過度野心的陷溺,帶引我們從教育、同理心、正念、謙卑、到愛你的敵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更進而「愛人如己」。宗教教育永遠必須引領出實際行動,我們必須身體力行!
改變世界的十二步驟,始於「認識仁愛」,終於「愛你的敵人」。作者分享了許多具體的方法啟發、拓展我們的仁愛之心,鼓勵讀者傾聽不同文化的故事。成為一位富有慈悲之心的仁者,是一輩子的大事,同時也是一段充滿收穫的旅程。
作者簡介:
凱倫•阿姆斯壯Karen Armstrong
生於一九四四年,英國作家,因其所著比較宗教學書籍中的評論而為人所知。一九六○年代曾在羅馬天主教會當修女,後來在一九六九年離開修會。之後進入牛津大學聖安妮學院主修英國文學研究,取得學士與碩士學位,畢業後曾在倫敦大學貝佛(Bedford)學院教授十九與二十世紀英國文學,任教於里歐‧貝克(Leo Baeck)學院,教授猶太教相關課程。一九八二年後開始專職寫作、講學,以及主持廣播節目談論宗教事務。
她是宗教思想家,寫了超過二十本關於信仰和主要宗教的著作。
二○○八年她獲得TED大獎,願望是希望TED幫她彙集「仁愛憲章」,這是一份希望宗教領袖共同為和平努力的文件。二○○八年晚秋,第一份草案透過網站由全世界的人共同起草。二○○九年二月,全世界的意見彙集完成,並交由良德會議審議,「仁愛憲章」於二○○九年十一月正式在全球發起。
譯者簡介:
趙恬儀
英國色薩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英國文學博士,並取得英國特許語言學會(Institute of Linguists)翻譯文憑。曾任教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與國立政治大學外文中心,現任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李佳陵
臺大政治系國際關係組畢,現就讀於臺大翻譯碩士學程。喜愛翻譯工作和發掘生活中的溫暖點滴。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王建煊 前監察院院長
王浩威 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
許毓仁 TED×Taipei創辦人
陳美琴 輔仁大學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副教授
楊茂秀 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創辦人
釋自鼐 香光研究學院專任研究員
一致推薦 (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混亂時代的普世價值
許毓仁(TEDxTaipei 創辦人、TED 亞洲大使)
我們活在一個混亂的時代。曾幾何時,我們的選擇變得如此複雜,我們對於社會上發生的不公義感到無力,對政府感到失望,對企業感到恐懼,對食品感到不安心,對媒體產出的內容感到厭惡,對未來茫茫無所知。生活在這樣的高壓力社會,我們不斷競爭,能夠出頭的,繼續往上爬,對於未來失望的,漸漸對公共事務產生冷感,取而代之的是憤世嫉俗的態度,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失落在制度的更替。在生活上,對話一不小心演變成衝突,在網路上的評論左右著我們的情緒,我們為著支微末節小事爭吵,爭論著對與錯、政治正確,失去了對未來的藍圖和大方向的策略。混亂的年代讓我們的心不定,心不定就隨著每天破碎的資訊波動,我們不斷向外尋求情緒出口的結果,導致內心更混亂,相互影響著,愈陷愈深,難以自拔。
這樣一個斷裂的年代,需要一個延續的普世價值。最近開始練習靜坐冥想,不是因為宗教信仰,而是單純的想要讓自己靜下來,藉由內觀、呼吸調和,達到一個和諧的狀態。剛開始思緒會不由自主地飄移或是過度執著於某一個點上,要隨時提醒自己找到呼吸的節奏,藉由吐納之間找到內在和外在的平衡。一段時間的練習後,發現自己漸漸能習慣每天二十到三十分鐘的靜坐冥想,情緒也漸漸穩定下來。在這個過程靜靜地感受到一種和諧、謙卑和憐憫,思路也逐漸清晰,有時在思考的複雜問題,答案竟也浮現於冥想過程中。冥想是一種方法,但是我獲得的是一種普世的價值,這種價值正是――仁愛(compassion)。
仁愛是能夠切身感受到別人感受的痛苦、悲傷,並且用同理心的方式對待彼此。仁愛正是 凱倫•阿姆斯壯提倡的價值,仁愛跨越所有宗教的意識形態,仁愛是領袖必備的條件,是教育的重要基石。凱倫•阿姆斯壯在二○○八年的TED大會許下這個願望,願以仁愛彌平所有宗教、經濟、政治的差異,帶給人類文明前進的重要力量。在這個混亂的年代需要這樣的普世價值。
慈愛――終身的功課,從眼前做起
釋自鼐(香光研究學院專任研究員)
這個世代,被稱為黃金世代。人類根據理性所發展出的科技文明,讓人類具有像神一樣的力量:凡人能夠想到的,人都能做到。例如:基因改造、奈米科技、電子資訊等等。但是,這個世紀又被稱為災難世紀,近年來地球暖化、核能危機、氣候災難、國際糾紛、經濟風暴等全球性問題,一方面顯示全球性的相依、連動關係。另一方面,也呈現根植於過度強調理性、個人主義及資本主義所累積的問題及衝突點,正不斷地攀升。
此外,由於西方霸權及利益過度集中的失衡情況,導致恐怖事件的爆發並危及全世界的安全。這樣的現象使得人們不得不開始認真思考:宗教真正的意義?宗教對人類文明可以有哪些不同的引導與解釋?更促使每個文明人去反省:我們缺乏了什麼?人類的心智文明要走向哪裡?全球性的福祉要何去何從?更好的文明需要什麼的基本要素?
本書就在上述的反思背景下產生。本書作者凱倫‧阿姆斯壯(Karen Armstrong),一位著作等身比較宗教學者,指出當代伊斯蘭教極端根本教義派的主張,並非一種對宗教的回應,而是當代文化的產物。她重申伊斯蘭教古典教義的精神,並應邀在中東國家各地演講。她遇到許多中東的年輕人,渴盼伊斯蘭教教義能夠有不同的解釋與出路。對於這個時代的問題,她提出:「我們急切需要促使慈悲成為我們這個極端化世界的一股清新、光明、活力的影響力。慈悲,是根植在一種超越自私上的有原則的堅持,因此慈悲能夠瓦解政治的、教義的、觀念的和宗教上的壁壘。」
由於深受猶太教重視實踐的宗教精神,她主張「宗教的目的與核心價值,就是實踐仁愛,並進而將此主張推及到實踐的一個全球參與和層次。在二○○八年作者獲得TED頒贈傑出影響人士獎,她除了接受獎金外,並呼籲起草制定「仁愛憲章」(Charter for Compassion),而且請TED協助建立、發起並傳播這個憲章。這憲章是基於黃金律( Golden Rule)――「愛人如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精神,並且由六大信仰團體的重要人物組織起來,收集各方人士的建議,終於在二○○九年十一月制定完成。藉著各宗教人士共同承認:慈悲是跨越個別的宗教傳統,是人類共享的道德與宗教的核心,此憲章企圖促進全球間的相互理解、世界和平以及對抗極端主義的暴力。阿姆斯壯女士的胸襟與眼光,不禁令人感佩與折服。令人不禁聯想北宋張載《西銘》,認為讀書人應當有的使命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更值得宗教人士反思的,是如何跳出自己的宗教範圍,從關懷自己所處時代的困境,找出與其他宗教、族群共同協力的方法。
為了具體落實「仁愛憲章」,本書仿照戒癮十二步驟的構想,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結合各宗教和傳統智慧有關慈悲的結晶,提出具體的踐行步驟。這十二步驟的內容十分豐富與深意,可分為四個層次來解讀與練習。
一、知識層面,屬於前兩個步驟:(1)根據文明史及腦神經學,作者努力證明「利他」是一種逐漸進化的能力。人類從部落求生的四種本能,進化到以合作求生存,進而發展出具有理性能力的「新大腦」。這樣的文明進化鼎盛期,約在西元前二○○到九○○年間,所謂的「軸心時代」。在中東、印度半島、中國等地,都孕育出高層次的靈性文明。(2)認識自己的世界,並從中吸取心靈轉化的資源。
二、初步的修習層面,屬於第三~五步驟,即是(3)對自我慈悲,(4)同理心的練習、培養與發展,(5)覺察的培養:覺察自我中心的操作,以及如何減緩這自我中心的心理狀態。
三、進階的體驗層面,屬於第六~八步驟:(6)常常練習「愛人如己」的黃金律實驗。(7)從誠實地認識自己所知甚少中,能夠打開自己的心房,多出一個空間容納異己的想法、作法,(8)如何與他人對談。
四、擴展到所有人的層面,屬於第九~十二步驟:(9)關心每個人(10)學習慈悲,內心常常保持以全觀的角度看待事物(11)與內在的敵人角力(12)愛你的敵人。
這十二步驟,從知識層面逐步進入到每天的練習,可謂循序漸進。慈悲的練習,甚至僅僅希望所看到的每個人都快樂、幸福,都能夠改變我們和周遭世界的關係。將利他、慈悲,放在生活當中,透過保持謙虛無知的探索心,開放自己的好奇心,衝突與對立將不容易生起。
依照十二步驟練習慈悲,某種程度上也落實作者的主張:宗教並非關乎相信什麼事物,而是關於你做了什麼。宗教是倫理上的鍊金術。宗教是有關行為,是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你,使得你對聖性和奉獻有所親近。宗教只有活出慈悲,才是真正具有宗教心。作者在此書的字裡行間,透顯出激勵人心的慈愛、睿智與令人動容的真誠。雖然,這本書很薄,也很簡要;但同時,這本書的內容卻也很重、很需要用心解讀。這是一本引導自己更接近內在神聖領域的指引,需要天天練習,更是值得以一輩子的功夫去實踐。
名人推薦:王建煊 前監察院院長
王浩威 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
許毓仁 TED×Taipei創辦人
陳美琴 輔仁大學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副教授
楊茂秀 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創辦人
釋自鼐 香光研究學院專任研究員
一致推薦 (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混亂時代的普世價值
許毓仁(TEDxTaipei 創辦人、TED 亞洲大使)
我們活在一個混亂的時代。曾幾何時,我們的選擇變得如此複雜,我們對於社會上發生的不公義感到無力,對政府感到失望,對企業感到恐懼,對食品感到不安心,對媒體產出的內容感到厭惡,對未來茫茫無所知。...
章節試閱
克莉絲緹娜‧諾貝(Christina Noble,西元1944年生)在生命的低潮當中,做了一個強烈的夢:「赤身裸體的孩子為了躲避燒夷彈的攻擊,在泥土路上奔跑……其中有一個女孩,她的眼神好像是在懇求我把她抱起來、保護她、帶她到安全的地方。在這些逃亡的孩子上空,有一道明亮的白光,上頭寫著『越南』。」從那時起,她就確信在冥冥之中,她的命運與越南連結在一起,而且她將來有一天會為當地兒童服務。
那個夢之所以會讓她印象深刻,其實不難了解。即使已經過了四十年,諾貝自己的童年記憶,仍然會讓她的聲音「變緊變高,當中餘悸猶存」。她在十二歲的時候,成了都柏林街上的遊民,冬天就睡在公廁裡,夏天則在鳳凰公園的樹叢裡過夜。她一直餓肚子:有一次神父發現她竟然當著耶穌像的面前,偷吃許願用蠟燭的燭淚,便將她趕出教堂。一天夜裡,她被兩個男人強暴,後來對方把她丟在街上,當時她身上受到撕裂傷,正流著血,臉上瘀血腫脹,受到很大的打擊,「當時我意識到,我根本就無依無靠。只希望有一個人能不把我視為糞土,或是不把我當成動物看就好。」性侵事件之後,其中一個男人讓克莉絲緹娜懷孕了。她被安置在一個環境很差的收容所,孩子生下來之後也被帶走;後來她終於偷偷搭上船去了英國,在那裡和一個名叫馬里歐的希臘男人同居,對方虐待她,卻讓她生了三個小孩。就是在那個時候,她做了那個夢。
克莉絲緹娜離開馬里歐之後,生活漸漸有了改善,在新男友的幫助之下,成立了餐飲公司,生意很不錯。然而她從未忘卻初心,始終相信自己註定要和越南的兒童一起成就志業。1989年,她覺得時機成熟,便開始了第一次的越南之旅。一天她看到兩個貧困的小女孩,正在街道上的泥土中嬉戲,其中一個小女孩對她微笑,並且握住她的手。驀然間,克莉絲緹娜感到回憶蜂湧而來,那些回憶痛苦到讓她只想掉頭就走,因為她不想再傷心下去,也不想再有任何瓜葛。然而她不斷對自己說:「愛爾蘭的貧民區和越南的貧民區,到頭來終究都是一樣的。」就在此時,過去和現在忽然交融在一起,她也領悟到:那個越南女孩,就是她很久以前在夢中看到的那個孩子。克莉絲緹娜一邊啜泣著,一邊在塵土中坐了下來,把兩個孩子抱到大腿上,答應說會照顧她們。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就在此地,我在愛爾蘭童年的苦難、悲傷和憤怒都消失了,我要在胡志明市幫助無家可歸的小孩,我會留下來,我會在這裡找到快樂。」
克莉絲緹娜成了越南流浪兒童的救星,她在富商的資助下創建育幼院,隨後又在倫敦創辦諾貝兒童基金會(Christina Noble Foundation),募集到很多錢。這些善款讓她得以在首度前往越南兩年之後,也就是1991年,於胡志明市開設兒童醫療暨社區服務中心(Children’s Medical and Social Centre)。如今基金會在法國、美國和澳洲都有分會。當初她剛開始這項工作時,朋友一直告訴她說那是不可能實現的:「只有妳一個人在做而已。」但是克莉絲緹娜並沒有忘記,「我小的時候,只想要有一個人能夠了解我所受的罪,還有我的痛苦……即使只有一個人,也是很重要的。」她的生命歷程彰顯了這樣的真理。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見證了悟的瞬間。克莉絲緹娜看到越南小女孩的臉,同時也看見了自己;她領悟到「我們」和「他們」之間並沒有區別;「到頭來都是一樣的」。用完全理性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說法令人難以理解。越南和愛爾蘭的貧民區明明就有上千個不一樣的地方,而且照理說克莉絲緹娜應該要幫助愛爾蘭的街童才對,因為她和那個越南女孩之間,並沒有真正的關聯。然而在前面幾個步驟當中,我們已經建立了更具同理心的宏觀想法,基於想像來思考,而不是邏輯。這些工夫已經讓我們知道,並不是只有我們獨自受苦而已,而是每個人都在受苦。我們已經允許自己的不快樂和別人的悲傷侵入意識當中,而不是躲進悉達多王子的樂園當中。我們也學習到不能把自己納入特別、分開的類別,而是試著培養恕道(設身處地為人著想)的體貼態度,直覺地將我們自己的痛苦和別人的苦難連結在一起。這樣的結果會是,我們會開始學會藏傳佛教徒所說的修行力,也就是「不忍看見別人的悲傷」,因而能夠產生同樣強烈的感受,就像感覺自己的悲傷一樣。
跟上一代比起來,我們被更多苦難的影像所淹沒;這些影像透過晚間新聞,每夜每夜投射到我們家中。因此我們很容易產生「仁愛疲勞」,試圖將這些場景從心中移除,告訴自己說我們也幫不上忙,還有這些不幸也與我們無關。克莉絲緹娜很有可能看過越南小女孩從燒夷彈轟炸中驚慌逃竄的著名電視轉播片段,然後這段記憶便常駐於潛意識當中:那段影像可能比任何政治演說都來得有效,讓美國大眾轉而反對越戰。克莉絲緹娜大可輕易將那件事從心中拔除,告訴自己說她已經受夠了。但她不假思索將自己和越南小孩連結在一起,不讓自己忘記那個夢境──就像她在潛意識中知道,將來有那麼一天,那將會是帶領她走出她自己生命迷宮的線索。
克莉絲緹娜的故事告訴我們,我們也可以同樣經歷見證了悟的那一刻。我們不應該堅拒他人傷痛進入我們心中,而是應該將自己觸及全球苦難這件事,視為靈性修行的機會。請秉持自覺,努力讓這些電視影像進入你的意識當中,並在此落腳。殷勤款待這些影像,在生活中空出「容納異己的空間」。在「關懷天下人」這方面,這是非常有力的方法。如果你對某段影像感覺特別強烈,請學習克莉絲緹娜的做法,將注意力集中在那裡。就像她的例子一樣,可能有什麼特別的原因讓你產生這種感覺。當你為自己覺得難過,或是在你覺得快樂的瞬間、感恩自己的幸運之時,不妨回想一下那段影像。請和苦惱的人交個朋友,讓對方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在觀想四無量心時,請將慈心仁愛的思緒導向那個人身上。
事情還沒完:克莉絲緹娜找到了方法,透過減輕別人痛苦的實務工作,超越龐大悲慘的童年記憶。如果我們只是獨自懷抱悲傷的回憶,我們可能會對別人的悲苦關上心門。我們甚至會覺得自己不快樂的遭遇,給了我們自己特權。然而黃金律要求我們運用自己的苦難,來為別人創造不同的生活。我們不能因為全世界的不幸無窮無盡,就覺得手足無措。克莉絲緹娜的故事提醒我們,即使是一個人,也可以成就不凡的作為。
我們每個人不可能都像克莉絲緹娜那樣飛奔海外行善,也有沒必要這麼做,因為很多機會其實就在家門口,而苦難也並不限於地球另一端的遙遠地區。在本步驟當中,花點時間重新看世界。之前我們已經練習過正念,也了解苦難普遍存在,現在這些應該會讓你更能感知隨處可見的傷痛。我們必須訓練自己的心,這樣才能看見傷痛。我們為了保護自己,常常和苦難保持距離,把自己包在一種隔絕的心態當中,就像是躲在悉達多王子的樂園當中,有時候這樣讓我們無法察覺自己城鄉或家庭當中的種種跡象,像是貧窮、寂寞、悲傷、恐懼、以及孤獨。因此請再重新看世界,並且直到你選定志業之後,才可以離開這個步驟。總有地方需要你──而且只有你才能成就。不要以為這樣你就註定得過著貧乏無趣的生活,或者一旦參與處理苦難,就會讓生活失去樂趣。事實上你會發現,減輕別人的痛苦會讓你變得快樂得多。
記者常把克莉絲緹娜和已故的德雷莎修女相提並論,但是她不願意接受這樣的說法: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要那樣做,那只不過證明他們並不了解我。我做的一切,聖者都不會去做。我會在夜店裡放聲高歌……我一直都喜歡喝雙份的威士忌。我喜歡跳舞,也喜歡騎著本田機車飆車。雖然我厭惡暴力,但我如果為了保護孩子必須出手打人,我也會這麼做。我比較狂野一點,因為我是愛爾蘭人。德雷莎修女卻不是。
克莉絲緹娜‧諾貝(Christina Noble,西元1944年生)在生命的低潮當中,做了一個強烈的夢:「赤身裸體的孩子為了躲避燒夷彈的攻擊,在泥土路上奔跑……其中有一個女孩,她的眼神好像是在懇求我把她抱起來、保護她、帶她到安全的地方。在這些逃亡的孩子上空,有一道明亮的白光,上頭寫著『越南』。」從那時起,她就確信在冥冥之中,她的命運與越南連結在一起,而且她將來有一天會為當地兒童服務。
那個夢之所以會讓她印象深刻,其實不難了解。即使已經過了四十年,諾貝自己的童年記憶,仍然會讓她的聲音「變緊變高,當中餘悸猶存」。她...
作者序
你一定是耶穌的親戚!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
非基督徒朋友常會問:《聖經》為什麼有舊約與新約之分?
新舊約之分,主要是以耶穌降生為界。記載耶穌降生以後發生之事的《聖經》是新約。
新約主要的內容又是什麼呢?新約記載的東西很多,但其中心意旨都圍繞著一個「愛」字。約翰福音第五章十六節:「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
神愛世人,耶穌才降生,所以耶穌降生是帶著神的愛而來的。《聖經》約翰一書更清楚地指明:神就是愛。所以一個充滿了愛心的人,他看上去就有一點神的模樣。
有個盲童在繁忙的火車站,擺了一個輪椅式的小攤子,賣些口香糖之類的小東西。有天被一位匆忙趕火車的人將攤子撞翻了。
所賣的東西及小罐子裡的硬幣撒得滿地,盲童想這下子完了,但就在這時,有位好心的先生將散落的硬幣及販售的東西都撿回來,並拿了一把錢給他。
盲童的心由谷底一下子升到了山頂,不可思議,怎麼會有這樣的事發生。盲童問這位好心先生:「喂!你是耶穌嗎?」這位愛心先生說:「我不是耶穌,我是耶穌家裡的人。」因為他是位基督徒。盲童開心地說:「我就知道嘛,你一定是耶穌的親戚!」因為盲童也知道耶穌就是愛,有愛心的人,一定是耶穌的親戚。
這位盲童如果對佛教或伊斯蘭教有認識,他一定會問:「喂!你是菩薩嗎?或阿拉嗎?」因為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宗教,無不以愛為中心。
台灣是一個有愛的地方,中國大陸四川的汶川大地震,台灣捐款世界第一名。請不要忘記,台灣只有兩千三百萬人,國民所得也只有兩萬美元,而且大陸還有飛彈對著我們。
日本三一一震災,台灣捐款也是世界第一名,但請不要忘記,台灣曾被日本殖民,過著二等國民的日子,台灣也被迫害、死傷十餘萬人。
台灣每遇有人陷入苦難,一經媒體報導,捐款就源源湧入,我們兩千三百萬人,應該為此感到自豪。
《聖經》說,愛是恆久忍耐,愛是永不止息,更說要愛你的仇敵。我們辦得到嗎?難!所以在愛心上,我們還有太多的東西要學習。
這本由凱倫‧阿姆斯壯所著《愛人如己:改變世界的十二堂課》,引用不同宗教仁愛之道,內容豐富,但必須細細閱讀,才能更受其益。
求
神賜福各位全家
平安喜樂
二○一四年七月十四日
序於士林外雙溪
你一定是耶穌的親戚!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
非基督徒朋友常會問:《聖經》為什麼有舊約與新約之分?
新舊約之分,主要是以耶穌降生為界。記載耶穌降生以後發生之事的《聖經》是新約。
新約主要的內容又是什麼呢?新約記載的東西很多,但其中心意旨都圍繞著一個「愛」字。約翰福音第五章十六節:「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
神愛世人,耶穌才降生,所以耶穌降生是帶著神的愛而來的。《聖經》約翰一書更清楚地指明:神就是愛。所以一個充滿了愛心的人,他看上去就有一點神的...
目錄
推薦序一 你一定是耶穌的親戚! 王建煊
推薦序二 混亂時代的普世價值 許毓仁
推薦序三 走向仁愛教養的十二步 楊茂秀
推薦序四 慈愛――終身的功課,從眼前做起 釋自鼐
推 薦 語 仁愛是現在進行式 陳美琴
前 言――願世界更美好
第一步――認識仁愛
第二步――觀察周遭的世界
第三步――學習愛自己
第四步――同理心練習
第五步――開始正念觀照
第六步――黃金律的實驗
第七步――我們所知甚少
第八步――溝通的藝術
第九步――關懷天下人
第十步――學習知識
第十一步――見證了悟真相
第十二步――愛你的敵人
結語
延伸閱讀書目
推薦序一 你一定是耶穌的親戚! 王建煊
推薦序二 混亂時代的普世價值 許毓仁
推薦序三 走向仁愛教養的十二步 楊茂秀
推薦序四 慈愛――終身的功課,從眼前做起 釋自鼐
推 薦 語 仁愛是現在進行式 陳美琴
前 言――願世界更美好
第一步――認識仁愛
第二步――觀察周遭的世界
第三步――學習愛自己
第四步――同理心練習
第五步――開始正念觀照
第六步――黃金律的實驗
第七步――我們所知甚少
第八步――溝通的藝術
第九步――關懷天下人
第十步――學習知識
第十一步――見證了悟真相
第十二步――愛你的敵人
...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