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像一棵樹,想法、情緒和行為,是樹的葉子。
表面上看起來,葉子會隨外在環境不斷變化,
但其實,真正決定它們欣欣向榮或枯萎凋零的,
卻是這棵樹的根──也就是我們的內心。
【內容介紹】
有個小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天,僧侶們正在討論經典,突然看見風中飄動的旗幟,此時有人說︰「看,那旗子在動。」另一人說︰「旗子會動,是因為風在流動。」而當時也在場的禪宗六祖慧能,則說︰「不是旗子動,也不是風動,是各位的心動了。」
當外境出現變化時,難道那一切都是假的嗎?看見旗幟飄動的僧侶,是不是個個都出現了幻覺?不是的,旗子真的在動。智者想要告訴我們的是,處在變化之中,如果我們的心不跟著起舞,這個變化就不會對我們產生影響;相反的,如果我們決定讓自己跟著變化而動,那麼,就注定無法主導自己的人生,只能被外境拖著走。
如果不了解問題的根本,就很容易在現實生活中,迷失方向。當周圍環境騷動不安,我們會說︰「在這裡我不能專心,我的創意全被搞砸了。」當有人對我們發脾氣,我們會忍不住抱怨︰「都是他,害我一整天的好心情都被毀了。」甚至,面對突如其來的天氣變化,我們也可能感嘆︰「難怪我今天什麼都不順,而且覺得特別憂鬱……」
其實,真正會影響我們當下感受的,從來就不是外境,而是我們自己的心念。而真正影響心念的關鍵,是來自過往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和行為模式,這些習性像一個自動反應的資料庫,面對突發狀況時,就把過去的慣用指令呼叫出來,不論好的壞的,引導我們在第一時間做出判斷,立刻選擇接受或抗拒、歡喜或厭惡。
如果這些指令是正面的,請試著去認識它,它能幫助你更了解自己;如果是負面的,請試著去調整它,幫助自己在面對類似關卡時,不再重蹈覆轍。本書中,作者將邀請你經歷心靈的奇幻旅程,一起探索內心深處的根源,找到身心整合及轉變人生的原動力。
作者簡介:
王啟芬
台南出生,台北長大,據長輩們說,是屬於比較好帶的小孩,只要有書看就不會吵鬧。三歲開始,由外公啟蒙讀詩,也是興趣使然,自此對中華文化浸淫日深。
大學畢業後進入網路書店工作,負責人文藝術書區,由此廣泛接觸各類型書籍。其後,轉而投入社會教育,服務於南投當地的公益教育基金會,成為長駐志工。
七年來,隨團隊講學於美國、阿根廷、澳洲等地,深感每個人對自我與人生都存在著不同的偏見、限制與疑惑,但卻無法從根本處著手改變,由此更堅定以公益教育為畢生志業的決心。
目前長住南投山上,除寫作與分享外,也著手淺釋經典的工作。
著有《你愈愛的,愈要有勇氣往外推》。
歡迎加入作者Facebook粉絲專頁︰王啟芬
如欲寫信給作者,請寄至下列電子信箱︰
service@3eyeintegrated.com
章節試閱
01聖境看守者
當我們向上帝祈禱時,
我們必須一無所求,一無所求。
──天主教傳教士 聖方濟(Saint Francis of Assisi)
在大陸上有一處聖境,傳說是信仰的發源地。年輕人從小被遺棄在聖境邊緣,看守聖境的老人將他撫養長大。年輕人長大後,老人卻病倒了,病得非常嚴重的時候,老人對年輕人說:「我要走了。」
年輕人問老人:「你走了,我該怎麼辦呢?」
老人慈藹地說:「遵從你心裡真正的意志,就可以了。」
老人去世後,年輕人獨自留在聖境。在這裡,每天都有許多朝聖者抵達,也有許多朝聖者離去,年輕人問離去的朝聖者說:「你們不遠千里而來,究竟是為了什麼?」
鬍鬚斑白的老學者回答:「為了超越生死的困境。」
滿身傷疤的大將軍回答:「為了解自己失敗的原因。」
穿著破爛的婦人回答:「我只想知道自己為何如此不幸。」
年輕人再問:「那你們得到答案了嗎?」
他們臉上綻放由衷的笑容,異口同聲地說:「是的,我得到了!」
年輕人困惑不解,因為他就住在聖境,卻不曾得到過任何東西。他學人們跪在地上親吻大地,可是大地沒有給予他什麼;他學人們向上天祈求,可是上天沒有任何回應。年輕人感到發自內心的孤獨、被全人類遺棄的寂寞,而所有人都不能理解他,因為他正住在聖境。
彷徨的年輕人走到老人的墓地,那裡坐著一名修士,他前來接替老人的職務。年輕人問修士說:「每個來到這裡的人都可以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為什麼我無論如何祈求,卻無法得到任何東西?」
修士和藹地回答:「你誤會了,年輕人。人們在此地若是有所收穫,絕非因祈求而得,而是自己給予了自己。」
修士解釋說:「每一個有需求的朝聖者,都是在人世遭遇過挫折、痛苦、磨難的人,在經歷這些過程後,才明白唯有自己方能解答自己的疑惑。是以他們藉由長途跋涉來淨化靈魂,當他們走得愈遠,內在就愈沉澱、寧靜,看自己的問題時,也就更加透澈。」
「而你,雖然住在聖境,卻從來不曾問自己到底需要什麼?自然也從來不曾得到過什麼。」
聽了修士的話,年輕人陷入沉思之中。他自小生活在聖境,衣食無缺,沒有煩惱憂愁,所以他也從來沒有去想過這個問題。
修士提醒年輕人說:「你真正的心願是什麼?你現在最想做的事是什麼?」
年輕人思考說:「我現在最想做的,就是走出去。」
修士微笑:「那就走出去吧!你的靈魂之旅,現在才要開始。」
◎心靈小語
凡是內心尚有需求的人,都是內在有所缺憾的人。但是內心毫無需求,卻不代表內在已完美無缺,或許只是尚未經歷罷了。
自我內心的缺憾並不是物質能夠彌補的,如果求助於人,別人給的答案始終是別人的經驗,除非自己能想清楚,否則終究會有遺憾。
古今中外,常有人問大修行者說:「你們向神祈求什麼?」而所有大修行者的回答都指向一致的答案:「無」。
俗語說:「解鈴還需繫鈴人。」自己打的結,為何不能自己解開呢?
02安於獨處
人們一切的不幸,
都源自於不能安於獨處。
──法國諷刺作家 拉布呂耶爾(Jean de La Bruyere)
還在念書的時候,她就很怕寂寞,嚮往有個人可以倚賴、一直陪在自己身邊的生活,所以她交往的對象都必須是那種隨傳隨到,上下課都膩在一起的人。
但是出社會後,這個願望變得很難達到,她還住在父母家,男友則在外地上班,兩人聚少離多,於是她迫切地期待男友求婚,暗示明示,不知道提了多少遍,可是男友依然沒有行動。
這天她在職場被前輩訓斥了一頓,心中很委屈,晚上打電話給男友哭訴,她又再次問男友:「你到底要不要娶我?」
男友已經回答太多次這個問題了,他頭痛地說:「我想先存一筆錢,再來談結婚的事。」
她難過地說:「你每次都說一樣的話,我們兩個一起賺錢不行嗎?先結婚再賺錢不可以嗎?」
男友在電話那頭沉默,他已經厭倦再談這個問題了,於是他說了一些安慰的話就掛上電話。事實上,他覺得問題很棘手,因為他的工作需要時常加班,就算結了婚,兩人住在一起,他還是得晚上十一、二點才能到家,這樣她會高興嗎?還是天天和他哭鬧呢?
電話這頭,她握著被切斷的電話,眼睛哭得又紅又腫。她心中其實很徬徨,出於女性敏銳的直覺,她明白她和男友的感情已經出了問題,如果她再不挽救,就可能面臨結束。
她夢遊似地走出房間,媽媽正在客廳看電視,看女兒哭成這樣嚇了一跳,趕緊問她出了什麼事?她鼓起勇氣,把目前的狀況一五一十都講了出來,感情的事她從來沒有和父母談過,但是她現在卻很想聽聽母親的意見。
媽媽馬上聽出問題癥結點在哪裡,笑著對女兒說:「這樣看來,妳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能安於獨處。給妳猜件事吧!妳猜媽媽結婚前比較常獨處,還是結婚後比較常獨處?」
女兒理所當然地回答:「當然是婚前吧?婚後妳有爸爸,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還有我,妳要怎麼獨處呢?」
媽媽搖頭,神祕地微笑說:「妳猜錯了。我在婚前幾乎無法獨處,因為我把可以獨處的時間,都拿去陪妳爸爸了。到了婚後,除去陪伴家人的時間,我還是有可以自由運用的時候,所以反而更常獨處。」
女兒細細體會了下:「我好像有些明白了,您在婚前比較偏重和父親相處的時間,婚後卻沒有了這樣的偏重,是嗎?」
媽媽點頭說:「對的。結婚不是談戀愛,我和妳父親是在過日子。我們不是把時間花在凝視彼此,而是移開目光,踏實去生活。」
女兒對母親的話深有感觸,她嘆口氣說:「我懂了,這麼說起來,我也還沒做好走進婚姻的準備啊!」
◎心靈小語
朋友曾經和我說:「如果有人為了害怕獨處而結婚,那他就錯了。」因為結婚之後,兩人都要為生活努力,雙方不是連體嬰,不可能二十四小時綁在一起,更多時候,我們可能要面對「你去照顧你的父母,我要回去看我父母」或是「你去工作,我看小孩」等等現實的情景。
婚姻是一段感情邁向成熟期的證明,因為所擔負的責任只會多而不會少,是以走入婚姻的人,需要更堅強與更穩定的心靈。
法國詩人梵樂希曾評論說:「上帝造人,發現他不夠孤獨,就給其伴侶,讓他更深刻地感受孤獨。」這番話雖然有挖苦的意味,但也確實點出一個重點:擁有伴侶並不能讓孤獨消失,能安於孤獨的人,才能在人生每個階段,都活得順心愉快。
03最好的選擇
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不管是好是壞,
在那當下都是最好的選擇。
──美國心理治療學家 葛拉瑟(William Grasser)
妻子發現先生常在半夜說夢話,面上露出痛苦的表情,一直在說對不起。第一次發現的時候,她問她先生:「作了什麼夢?」先生說:「不記得了。」第二次發現的時候,先生回答:「作了噩夢。」此後無論她再怎麼問,先生就不再回答了。
妻子覺得這其中一定有原因,原本她想:「該不會是他做了什麼對不起我的事吧?」但是先生的作息非常規律,每天定時出門,下班接她回家,偶爾加班或出差也常常通電話,對她也沒有絲毫變化。她想,如果不是這個原因,又是因為什麼呢?
她又想到:「難道是他在外面做了什麼不好的事情?」這個想法讓她大為緊張,她仔細觀察先生的朋友圈,旁聽先生的電話,傾聽先生對工作的想法,先生的表現都沒有任何異狀。幾個月觀察下來,她倒是與先生更加親密了點,至於說夢話的原因還是個謎。
當妻子逐漸把這件事拋在腦後,晚上就算先生說夢話也不會再驚醒她時,在一場家庭聚會裡,她卻從公婆的口中得知了真相。
原來在她先生念高中時,有一天晚上,他們住的公寓失火,樓道裡全是煙,全家人被煙味嗆醒,趕緊向外逃。逃跑的時候,她先生聽到樓上傳來小孩的哭聲,他想要上去看看,卻被家人嚴厲阻止了。
當時,他父親說:「交給消防隊去救,我們不專業,很可能把命都丟在裡面。」
於是他便被他父親拉著跑出公寓,到了安全地方後,他們往上看,赫然看到火光從樓上窗戶竄出來。
那場大火,最後有一位大人、兩個小孩窒息而死,其他人都平安獲救,但是小孩的哭聲從此成為她先生的噩夢。
回到家後,先生問妻子說:「你會不會覺得我父親當初做錯了決定?如果我們回去救那個孩子,他們可能不會死?」
妻子冷靜地分析說:「不,如果要去救,爸也會一個人去,他不可能帶著你們去救別人。你怎麼不想想,如果爸真的丟下你們回去救那家人,後果會怎樣?」
先生一愣,他從來沒仔細想這個問題,這麼一想,冷汗就冒出來了:「妳說的對,那時候回去,很有可能就陷在裡面,出不來了。」
妻子認真地說:「這就是了,爸是做了當時所能做的最好的決定。你也站在他的立場想想,他必須要先保證媽和你的安全,那時樓道全是煙,你們並不知道起火點在哪裡,趕快逃出去才是正確的做法。」
先生嘆口氣,點頭說:「妳說的不錯,但我很難去除心中的罪惡感。」
妻子勸慰說:「公寓起火也不是你的錯,火勢這麼大也不是你的錯,那年你才十七歲,你不是英雄,你只是個平凡人。照我看,你不僅不能有罪惡感,還得心懷感激,如果不是爸拉住你,你現在還能在這裡長噓短嘆嗎?」
先生表情舒坦了很多,笑著說:「如果不是妳點醒我,我可能一輩子都要鑽牛角尖了。」
◎心靈小語
在面對危難的時候,我們全身的細胞都在盡全力運作,它們的確已經盡了當時最大的力量。而事實上,身體是最實在的,大腦忠實地反應它所能夠處理的資訊以及所能反饋的情況;我們在每個當下做出的決定,已經是那一刻最好的選擇。
但是,我們時常會陷入情境式的想像裡,總認為:「如果當初我不這麼做,結果會不會更好一些?」因此被莫須有的罪惡感、自我厭惡所困擾,畫地為牢,陷在情境中難以自拔。
是以,當我們被悔恨困擾時,不妨告訴自己:「我已經盡力了,放過自己吧!」退開一步看世界,世界風平浪靜;退開一步看自己,你我皆能海闊天空。
04在夢裡懺悔的藥
要是你活得夠久,你就會看到,
每一場勝利,都變成了挫敗。
──法國作家 西蒙.波娃(Simon de Beauvoir)
藥廠研發出一種讓人可以在夢裡懺悔的藥,服下後只要在兩個鐘頭內進入睡眠,夢境就會將使用者帶往一生中最想懺悔的時刻。
懺悔藥甫一上市便造成轟動,雖然它的定價偏高,但人們仍然趨之若鶩,尤其在安寧病房,這種藥的銷路特別好,甚至有醫院把它當成必備藥品,等同住院牧師或僧侶的地位。
今天,安寧病房轉來一位大有來頭的病患,他是著名的思想大師,開創了新的思想流派。他曾批評懺悔藥說:「所謂懺悔,懺是前懺,悔是後悔,意思就是你不但要認知到以前所犯的錯誤,並且以後也不會再犯。但是我們為何需要懺悔呢?如果你能慎重對待每個當下,就不會行差踏錯,也就不會有懺悔的一日。」
是以,當護理長向他介紹VIP病房有提供免費懺悔藥試用時,也只當是例行公事,沒想到大師卻開口索取。護理長驚訝說:「抱歉,我以為您是不需要的。」
大師溫和說:「我是不需要,但我很想知道對一個不需要懺悔的人,服下它會是什麼效果?」
護理長一臉心服地連連點頭,立刻去取了懺悔藥,看著大師服下。
大師服下後,慢慢進入睡眠。他在夢裡張開眼睛,眼前是他的父親,他父親正激動地對年少的他訓斥,他再看看四周景物,恍然回到決定離家的那一天。那時國家動盪不安,軍閥割據,他父親希望他繼承家業,但他卻決定遠渡重洋追求學問。
他已經有七十年沒有看過父親的樣子,他靜靜看了許久,他想:「這不足以讓我懺悔。」隨著他的意念,場景開始轉換。
這是一個禮堂,青年的他正站在講台上,意氣風發地說著什麼。他知道,這是他創立學說後的第一場演講,他已經很久沒有回憶起這一段了。起先他含笑聽著,但是愈聽卻愈驚訝,愈聽愈是惶恐。
當年他發表學說後,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對,當時他心高氣傲,對所有批評不屑一顧,而經過數十年的修改與補充,他也早已遺忘最初學說漏洞百出的原貌。
他看著講台下坐著的人,發現許多人他都認得,有不少人日後都為學界或社會做出了偉大的貢獻。他看著那些人禮貌地起立鼓掌,他看著自己得意地鞠躬道謝。
他突然感到非常、非常的羞愧。
當他醒來,護理長笑著問他:「大師,我猜你一定什麼夢都沒有作吧?」
他搖頭:「本來我也這樣以為……」
頓了頓,他感慨地說:「想不到,我不需懺悔的信念,卻是我最需要懺悔的事啊!」
◎心靈小語
人可以活得不後悔,但是請千萬別忘了謙卑與自省。我看過許多胸有成竹、做事自認毫無缺漏的人,對他人都少了一分包容,對自己則少了一分反省。人無完人,往往我們認為正做著對的事,正行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日後看來,卻是嘗試錯誤的歷程。
所以,不如用更開闊的胸懷面對人生,用更廣大的心量對待人事,當我們不再自我設限,腳下的路才能走得寬廣無礙。
05舒壓與創造力
心中必須先有鳥,
你才能在林中發現其蹤影。
──美國散文家 柏洛茲(John Burroughs)
身為部門裡唯一的女性主管,她忙起來的時候,總恨不得一天有四十八小時、身上有兩顆腦袋與兩雙手。先生受不了她工作狂的個性,直接幫她報了一系列舒壓課程當生日禮物。她雖然覺得先生小題大作,但還是高興地收下了。
起初她只是為了不要浪費錢才去上課,後來聽說這門課程還能增加創造與創新的能力,於是一改之前懶散的態度,開始認真學習。先生好笑地問她:「舒壓提升創造力,這邏輯是怎麼推的?」
她興致勃勃地說:「就是說我們人腦處理資訊的空間是有限的,壓力會造成許多舊資料無法更新,運算空間被舊迴路佔滿,創造力自然會下降,所以舒壓可以清掃舊迴路,讓運算空間騰出來,新資料就可以進去了。」
先生訝異地說:「聽起來倒有它的道理。」她得意地說:「那可不是嗎?只要我能鍛鍊到全身放鬆,頭腦歸零,我的創造力一定與日俱增!」
得到先生的附議後,她又熱心地幫先生也去報了適合的課程,偏重用運動來舒壓。先生去了一個月,起初的確感覺身體輕鬆很多,但思考上也沒什麼變化,並沒有太太說的那麼神奇,所以就漸漸少去了。
她卻一直堅持著,直到半年後,她半途接手一個龐大又棘手的企畫案,每天上班之前,她都近乎虔誠地用學來的動作把壓力全部排除,再精神奕奕地去公司,但是她的好心情多半只能維持三小時,一到下午她覺得壓力又開始回到身上,而頭腦更是僵硬遲鈍。
她不得不帶著案子回家研究,熬夜、失眠、經期失調,種種狀況層出不窮。終於她向先生抱怨說:「那舒壓的課程,一點用都沒有嘛!」
先生笑著對她說:「我停止課程後,琢磨出了心得。依照他們的邏輯,我們得淨空舊迴路才能產生創造力,但問題是頭腦分分秒秒都在運作,永遠都有新的迴路產生,如果想要保有創造力,那豈不是得時時刻刻都要進行舒壓課程才行?」
她仔細思索,也覺得好笑:「你說得對,這怎麼可能呢?」
先生又說:「不過,這也提醒了我們,舒壓並不能讓壓力真的消失。除非我們能夠不再給自己製造壓力,或許才能適用這個邏輯吧!」
她莞爾說:「這麼看來,問題還是回到自己身上,想獲得創造力還是不能走捷徑啊!」
◎心靈小語
現代許多舒壓課程,目標都是讓頭腦放鬆平靜,但是這種平靜是透過種種手段去達到的,它需要特定的動作、儀式、方式和技巧。可問題是,我們並非時時都處在這樣的情況當中,尤其在我們忙碌的時候、真正著急的時候,我們精神緊繃在處理當下的事情,怎麼可能同時進行這些儀式或動作呢?
其實,讓大腦放鬆平靜並無助於解決現實問題,反而會使自己陷入自我局限當中。相反的,當大腦自然運作,沒有受到任何影響與阻礙時,我們的思緒才是最清晰的,智慧才能浮現,也才能突破眼下的局限。
這樣看起來,世人追求靜,也是一種本末倒置的行為吧?
01聖境看守者當我們向上帝祈禱時,我們必須一無所求,一無所求。──天主教傳教士 聖方濟(Saint Francis of Assisi)在大陸上有一處聖境,傳說是信仰的發源地。年輕人從小被遺棄在聖境邊緣,看守聖境的老人將他撫養長大。年輕人長大後,老人卻病倒了,病得非常嚴重的時候,老人對年輕人說:「我要走了。」年輕人問老人:「你走了,我該怎麼辦呢?」老人慈藹地說:「遵從你心裡真正的意志,就可以了。」老人去世後,年輕人獨自留在聖境。在這裡,每天都有許多朝聖者抵達,也有許多朝聖者離去,年輕人問離去的朝聖者說:「你們不遠千里而來...
作者序
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需要被了解的根
從前有位不良少年,被黑道大哥賞識,想收他當小弟。不良少年並不願意,他父母幫他去和黑道大哥理論,黑道大哥的回答是:「好!我可以不收他當小弟,只要他把抽菸喝酒打架泡女人這些你們所謂的惡習都改了,那他也就不是我想吸納的人才了。」父母卻遲疑了,就連不良少年自己也遲疑了,因為他們無法保證這一點。
如果說黑道大哥想招攬不良少年是個問題,那麼不良少年的行為就是問題的根源。倘若問題根源無法獲得改善,那麼即使父母為少年做了多少事、說了多少話,未來還是會有問題發生。
曾經有位女工程師,她雖然工作認真但個性固執,長年被同事排擠,工作與人際關係的壓力讓她滿身是病。為了紓解壓力,她加入了健身房與SPA館,有時間就去跑步或游泳,但是往往在運動時覺得渾身輕鬆,回到工作崗位就加倍痛苦。
如果說工作中的壓力是個問題,那麼女工程師的內心就是問題的根源。即使她藉由舒壓運動讓身體放鬆,也只是暫時性的,就像止痛藥一樣。如果不能從內心開始改變,所有問題依然接踵而至。
一切問題都有起因,就像自然現象裡「天上沒有雲,地上就不會下雨」一樣。在面對問題時,如果不能夠深入挖掘問題背後的原因,就沒有辦法切中問題的核心,也就無法真正解決困擾我們的問題。
這個道理看起來如此簡單,每個人都想得到,但是,為什麼我們卻經常被一葉障目,看不到問題的根源呢?
做為教育基金會的志工與講師,在課堂上,我也時常被問到許多問題。這些問題涉及很多層面,有些屬於生命教育,有些屬於知識追求,有些關於親子教養。
比方說,有朋友問我:「我一直為從前所做的事情後悔,直到今天還是耿耿於懷,請問我該如何走出來?」
也曾有朋友問我:「人們都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果我們想要過得幸福美滿,是不是就得多做善事才行?」
也有為人父母問:「有時看孩子不受教,會很著急,我該如何把好的觀念教給孩子?」
仔細觀察這些問題,可以發現,每個問題都是發問者一生的概括,它包含了一個人的脾氣、個性、過往的經歷,也反映出各自的價值觀。
價值觀,指的是人們對世事的看法、想法與做法,只要是獨立自主的個體,他們的價值觀都不會是完全一致的,本質上也沒有高低好壞之分。
因此,當一個問題被拋出來時,如果接收問題的對象只是拿出自己的脾氣、個性、經驗來作答,用自己的價值觀與對方的價值觀碰撞,那麼「問」與「被問」就會局限在兩個思想迴圈之間的交流而已;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沒有辦法激盪出真正的智慧。
所以,倘若回答問題的人真心希望發問者能夠超越自我的囿見,他就必須先走出自己的局限,並引導對方也能突破自身的限制。
我曾經與朋友們分享過一個真實故事:
我服務的基金會位於南投山區,基金會裡有一座大禮堂,許多典禮與課程會借用這個場地舉行。大禮堂建造得十分高大,三面都有大扇的門窗,上方則是一排氣窗,採光和通風都很好。
有天下午,從打開的門口飛進了三隻燕子,燕子飛進來後,就一直盤旋在禮堂的頂部,牠們疾速飛行、不停叫喚,向氣窗飛去;但是氣窗當天是封閉的,牠們用盡全身力氣撞擊也無法出去。幾位志工在地上看得提心吊膽,擔心牠們受傷,馬上把下方所有的門和窗戶都打開了,試圖吸引牠們下來,但是燕子還是一直在上方疾飛。
夜晚時,燕子棲息在氣窗旁,到了隔天早上,又開始不斷撞擊氣窗。也不曉得是否是燕子被撞昏了,還是累了?突然地,一隻燕子慢慢轉著圈子落了下來,牠在地面上停留了一會兒,好像在感覺門外吹進的風,然後就抬起腳,一步一步走出了敞開的大門。
國防大學談遠平教授聽我說完這則故事後,為燕子下了一個註解:「前途光明――因為氣窗很亮;走投無路――因為飛不出去。」八字妙語盡述燕子的狀況,也點出了問題的根源。
故事裡的燕子,牠的「專長」是飛翔,牠「習慣」飛得高飛得快,牠「知道」有光亮的地方就有出口,牠還很有「毅力」、不屈不撓――這些原本都該是燕子的長處,但是,在這則故事裡,長處卻變成了短處。
人類何嘗不是如此?我們最常使用的工具、認為最靠得住的想法、看起來最光明的坦途,每一個「理所當然」的思考背後,都有讓人深思、反省的地方。我們最相信的、覺得最需要的東西,卻往往正是造成自我困惑、煩惱、痛苦……一切問題的根源。
所以我們會看不到,因為我們從不覺得這是問題;所以我們會無法下手處理,因為我們在生活中處處需要它,並堅定地信任它。
《鯨背月色》的作者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曾說:「當我們想到天空時,我們往往會抬頭仰望;然而,天空其實起始於地面。」有時走在街上,會恍惚覺得,周遭熙熙攘攘的人,包括我自己,都是一棵棵模樣各異的樹,甚至那些正在迷惘的人,正在與別人爭吵的人,正因貪婪或欲望而做出會讓自己後悔的事的人……我們一切行為的背後,都有各自糾纏難解的根。
人,就是會走動的樹。我們的行為與情緒,就是樹上的葉子,表面上它們總是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或喜或悲,或煩惱或痛苦,但是真正給予它們養分,使這些情緒與行為得以持續的,卻是這棵樹的根,也就是我們的內心。
所有困惑的人,最終都得面對自我的內心,如果不能從心上產生改變,那麼困惑依舊是困惑,問題仍然是問題。當人們明白自己能夠改變,也唯有自己可以改變的時候,我們對人生的疑問,才能給出完滿的解答。
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需要被了解的根
從前有位不良少年,被黑道大哥賞識,想收他當小弟。不良少年並不願意,他父母幫他去和黑道大哥理論,黑道大哥的回答是:「好!我可以不收他當小弟,只要他把抽菸喝酒打架泡女人這些你們所謂的惡習都改了,那他也就不是我想吸納的人才了。」父母卻遲疑了,就連不良少年自己也遲疑了,因為他們無法保證這一點。
如果說黑道大哥想招攬不良少年是個問題,那麼不良少年的行為就是問題的根源。倘若問題根源無法獲得改善,那麼即使父母為少年做了多少事、說了多少話,未來還是會有問題發生。
曾經有位...
目錄
作者序 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需要被了解的根
PART- 1 心能像太陽照耀大地,卻也能像黑洞吞噬光明
01聖境看守者
02安於獨處
03最好的選擇
04在夢裡懺悔的藥
05舒壓與創造力
06憎恨他人的人
07暴戾的王子
08記憶力最好的人
09打破思想的局限
10山谷的隱士
11值得稱讚的事
12迷信的可怕
13永恆即在當下
14最美的時刻
15紳士的外套
16值得珍惜的友誼
17善行的本質
18孩子的遊戲
PART- 2 其實,讓人或喜或悲的,不是外境而是內心
19我們首先是人,然後才是各領域的專家
20強盜窩裡的秀才
21不只存在一種完美
22需要告解的人
23改變命運的石頭
24流浪漢的命
25賣字人的未來
26真相鏡
27重獲自由的人
28失敗並非單一的災變
29功成名就的青年
30雕刻大師的繼承人
31下一個智者在哪裡?
32想要學習治國的王子
33殘酷的沉默
34悶局
35該不該上船?
36王妃的抱怨
PART- 3 轉變心念,看待人生的視野從此不同
37人生難得是豁達
38停止思考迴圈
39智者不輕用智慧
40善於識人的人
41過度努力的商人
42為什麼而捐?
43婚禮前的風波
44大自然的規律
45完美的臉
46愛用典故的企業家
47僧侶的難題
48售貨員的職業笑容
49有教養的人
50憤怒的抗議者
51預測未來的最佳方法,就是創造未來
52失敗與挫敗
53尋人啟事
54詩人與評論家
55領導的精義
56年老,讓我遇見新的自己
57做對的事
58人生哪有那麼多「為什麼」
作者序 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需要被了解的根
PART- 1 心能像太陽照耀大地,卻也能像黑洞吞噬光明
01聖境看守者
02安於獨處
03最好的選擇
04在夢裡懺悔的藥
05舒壓與創造力
06憎恨他人的人
07暴戾的王子
08記憶力最好的人
09打破思想的局限
10山谷的隱士
11值得稱讚的事
12迷信的可怕
13永恆即在當下
14最美的時刻
15紳士的外套
16值得珍惜的友誼
17善行的本質
18孩子的遊戲
PART- 2 其實,讓人或喜或悲的,不是外境而是內心
19我們首先是人,然後才是各領域的專家
20強盜窩裡的秀才
21不只存在一種完美...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